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讲 外国文化的输入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图相比之下是最好的。这都得益于清政府对洋人的任用。在此之前的中国地图都非常粗略,满洲、蒙古一带的地图更是如此。虽然可以想象这些地图有多么低级,但前些年在北京时,我有幸发现了一幅以前的地图。当时,为了把地图全部复制下来,我没日没夜地花了三四天,才把地名标好,带回了日本。大家看看它就能知道以前的地图有多幼稚,有多不成体统。后来,中国地图的绘制技术凭着西洋人带来的知识得以突飞猛进。直到今天,西洋人仍以那时的地图为准,在中国各地实地测绘,进行完善。可中国国内的地图测绘日渐退步,直至清朝末年才开始重新研究西洋的地图测绘方法。总之,当时的地图测绘取得极大发展,与此相关的东西都已陈列在展室。

    西洋人不仅在绘制地图方面深受重用,还在外交方面得到任用。昨天我们提过,考虑到与俄国打交道时需要用到西洋知识,康熙帝派遣内大臣索额图前往黑龙江与俄国谈判时,还派了西方传教士徐日升、张诚作为顾问一同前往。中俄边境所立碑石的碑文当中,除俄文、中文以外,还刻有拉丁文。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也曾参与中俄外交。

    总之,康熙帝在一些重要事务上积极任用洋人。乾隆帝后来也继续任用洋人,让他们绘制地图。不过,乾隆时期国家富庶,比起实务领域,娱乐消遣方面的发展更大。

    西洋艺术的应用

    一、绘画

    清朝对西洋人的任用突然转向艺术方面,可谓一大奇观。康熙年间,西洋技法在艺术方面已有所应用。康熙帝曾命人绘制有名的《耕织图》。自古以来,中国皇帝都需了解民间疾苦。绘制《耕织图》也成为表达帝王体恤民情之意的惯例。我们去京都的寺庙时,经常能看到元信[61]的画。画作描绘百姓耕种情形,与《耕织图》比较相像。康熙帝时的《耕织图》由学习西洋画法之人————焦秉贞所作。这幅画的特别之处在于融入了西方透视画法,使远景和近景均清晰可见。以前的中国画透视画法很不成熟。而焦秉贞的《耕织图》则采用西洋画法,清晰表现了远近纵深。焦秉贞深受康熙帝宠信,画作无数。只是近年来已经很难看到他的真迹。幸运的是————虽然对中国是个不幸————革命战乱使这些画作又重现世间。我们再说《南巡图》。《南巡图》描绘的是康熙帝南巡时的情形,用笔细腻精致,采用远近法也是其一大亮点。这幅《南巡图》是罗振玉先生的藏品。此外,由于市面上出现许多西洋画作,所以研究西洋透视画法的书籍也开始被翻译出版。这些都与中国绘画趋向采用西法不无关系。不过,西画东渐发生在更早以前。

    顺序有些乱了,下面我们来看“纲目”中所列的“自然的影响”。之前说过,明末已有大量西洋人来华,并带来了许多画。而且,既然是天主教,必然要兴建教堂,绘制壁画。那些精美绝伦的典型的西方壁画一定也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受西洋画法影响最大的就是这里列出的画家吴历。吴历是清初画坛六大家之一,极负盛名,画作多采用西洋画法。虽然他也有不用西洋画法的作品,但大多都是西洋画法。大原先生[62]所藏吴历的《枯木图》用的就是西洋画法,今天也借来陈列在展室中。从吴历的传记和别的地方都可以看出,他与天主教颇有渊源。由于信仰西洋宗教,吴历还去过有“洋人集中地”之称的广东、澳门旅行,留下一本类似见闻记的东西。展室展出一封吴历写给王石谷的书信真迹。王石谷是清朝无人可及的大画家,在当时颇负盛名。从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吴历是信奉天主教的。书信内容如下:“忆在苏堂相会,计有二十余年。人生几何,违阔如是。仰惟先生之名与智,杰出于众,但百年一着,为之备否?若得今忘后,得地失天,非智也。为君计之,朝斯夕斯,省察从稚至老,纤慝无遗。盖告解时倾心吐露而愿改,解后补赎得尝,虔领耶酥圣体,兼领圣宠,以增神力,即有升天之质。”王石谷并非天主教徒,可吴历的口吻却完全把他当成了信徒,可见其信教之狂热程度。所以他的画作肯定也受到了天主教的影响。如今我们有幸一睹画作的真迹,也是一桩乐事。来到日本的也有一些有名画家,譬如喜画观音的黄檗宗高僧陈贤。看陈贤的画时,多少能看到一些西洋画的影响。因此,不仅仅是吴历,那个时代与西洋人直接接触的画家,恐怕多少都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康熙帝南巡

    19世纪中期的澳门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康熙帝时期,在皇帝的倡导下,中国人渐渐开始关注西洋画。不可思议的是,后来西方画家竟也反过来作起了中国画。其中有个很有名的意大利人,叫郎世宁。郎世宁是康熙中期至乾隆中期的人,在中国去世,是中国最有名的西洋画家。此人传世作品很多,部分被收藏在京都大学。虽然郎世宁是个西洋画家,但他在中国生活六十年之久,期间开始学习中国画,创作中国画。据中国史料记载,郎世宁多画中国山水画。西洋人画中国画常常缺少一种中国人叫做“士气”的东西,而郎世宁的作品则士气十足,为中国人称道。不过今天看来,郎世宁的画作重在写生,山水画并不是特别出众。总之,西洋人学作中国画也是件新鲜事。郎世宁的西洋画也很不错,此处列出的《竹叶亭杂记》中就详细记载过此事。书中写道,康熙乾隆时期,大天主教堂共有四个,分别是东堂、西堂、南堂、北堂。其中南堂的壁画就是郎世宁画的。壁画完全采用西洋画法,远近纵深表现清晰,人物几欲浮出画面。总之,郎世宁熟练掌握西洋画法,对中国画也颇有兴趣。他深受乾隆帝的宠信,是乾隆帝的御用画师,奉命画过许多作品。虽然也有其他西洋人学作中国画,但郎世宁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中国历朝都设有画院。康熙至乾隆年间也仿此例设置画院,命名“如意馆”。皇帝喜欢的画师都被召到这里供职,郎世宁就是其中之一。此外,也有画山水画或写生画的画师供职于此。清朝画院在乾隆帝时达到鼎盛。宋徽宗设置画院之初,出现一种院体风格。明朝宣德年间设置画院,征召大量画师,也画出一种院体风格。帝王大多喜好消遣游乐之画,不求气韵高雅,富有奇趣,但求画面精美,生动有趣。因此,即使在绘画的鼎盛时期,院体画也多有这种倾向。清朝的院体画也不例外,形成一种院体风格。民间的山水画名家不管平常作品如何气韵高雅,一旦进宫奉命作画,作品便也成了院体风格。与其他画作对比来看,画院里画师作品的特点再突出不过了。关于这点,等到讲清朝书画时,我们再边看画边讲。总之,西洋人在画院当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我挑了一些画院画家的画放在展室,以供大家参考。其中陈枚、郎世宁、吴历等人的画作都是中国院体画的一些代表作品。总之,清朝时,中国的绘画风格受到了西洋艺术的极大影响。

    《乾隆帝雪景行乐图》,郎世宁绘

    郎世宁创作的山水画

    二、铜版画

    西方的美术工艺也渐渐影响了中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铜版画。日本也有从西方传来的铜版画。司马江汉[63]将铜版画引入日本,开创一种日本画法,以其妙趣横生的特点广为流传。铜版画传入中国则更早一些。中国的铜版画并非都出自洋人之手。有证据表明,早先的铜版画虽出自洋人之手,但后来大多由中国人绘制。乾隆时期,铜版画达到鼎峰。乾隆帝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只要出征某个地方打了胜仗————中国所谓胜仗并不可靠,达成和议往往也叫胜利————就要作诗留念。若是大些的胜利,还要在太学立碑。不仅清朝如此,中国自古以来打了胜仗都要在太学立碑。日本若也如此,一定很有趣。中国有所名为辟雍的太学,打了胜仗一般都会在此立碑告功。清朝时期,乾隆帝打了胜仗,譬如平定伊犁以后,也在太学立了块很大的碑,记述战争经过。不过,好大喜功的乾隆帝后来不再满足于在太学立碑告功,开始想用绘画传播他的功绩。由于传教士会作西洋铜版画,乾隆便想用它来宣扬自己的战功,铜版画就此兴起。今天展室展出的两幅铜版画是铜版画中最早的和新近的作品。最早时期的铜版画可能出自西洋人之手,因为中国人的衣服画得很像洋人的衣服,年号也是用洋文写的。后来,西洋人开始教中国人作铜版画,渐渐便有了中国人的画作。因此,道光年间的铜版画中,面孔成了中国人的面孔,山水也是中国风格。但铜版画最终还是日渐衰落。我们在展室陈列了一些样本。铜版画在中国只是皇帝的一种消遣娱乐,并没有像在日本一样普及流行。不过,到底是皇家御制,做出来的铜版画都十分精美。如此,西洋事物逐渐被中国吸收采用。

    乾隆时期的铜版画《解围黑河》

    《乾隆平定西域得胜图》

    三、玻璃器

    下面我们说说尚有诸多疑问的乾隆玻璃。我去问中国学者罗振玉时,他也说不清楚。这些玻璃器物近年在西方极受追捧,大量被出口西洋。我有个朋友中川忠顺[64],去年到今年的这段期间,都在波士顿鉴赏审查美术品。他在那边看到乾隆玻璃后,也是一头雾水,搞不清楚。可西方人断定这些玻璃绝非西洋人所造,而是由中国人在中国造的,将其称为“乾隆玻璃”。其中也有一些不同年份的制品,但应该都制于康熙至乾隆年间。我也去中国的日本古玩店打听过,据古玩店的人说,这些玻璃产于山东博山。总之,很多情况直到现在依然搞不清楚,也没有发现相关记载。反正西洋人认为,那时的中国玻璃比现在的玻璃要精美得多。虽然如今尚有许多疑问,但大家可以先去看看实物。

    四、音乐

    魏源

    音乐方面,中国也深受西洋影响。今天我们去中国听音乐时,最能听出西方元素的就是洋琴。洋琴的音色并不怎么好听。根据史料记载,中国还对西洋音乐做过研究。康熙帝对音乐颇有兴趣,曾敕令编纂《御制律吕正义》,对历代音乐家关于中国乐理中的十二律吕,以及十二调之本黄钟之宫的争论下了定说。因为这时已有西洋人来华共同参与研究,所以《律吕正义·续编》当中还论及西方乐理知识。中俄外交时任用过的葡萄牙人徐日升就精通音律,将西方乐理传入了中国。他把弦音高低与声音高低的相和称为“和声”,以此为基准论述乐理。此后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人德礼格也很精通音律。这两人的理论大体相同,并无二致。除阐述乐理之外,《律吕正义·续编》还详细记述了西洋音乐的记谱方法————从如何画横线到如何标记西洋音乐中的符号————可谓事无巨细。由此可见,康熙帝时已经有了研究西洋音乐以供中国参考的想法。除皇家研究以外,民间也有人对西洋音乐抱有兴趣。譬如著有《圣武记》的著名历史学家魏源。为研究西洋事务,魏源曾前往澳门。日本人学习洋务去长崎,中国人则去澳门。魏源去澳门以后,在一个西洋人家里做客时,有一个眼神清澈的外国女孩为他弹奏了一首钢琴曲,令他叹服不已。他为此还作了一首长诗。可见,魏源是个很新潮的人。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研究成果如何,但他确实深深为西洋音乐所折服。较之皇家的研究,这些研究可能更使西洋音乐真正走进了中国。不过,如今的中国音乐还是纯粹的中国音乐。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国这种古老的国家,即使研究外国事物,也只会将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虽谓之研究,却也只停留在兴趣层面。

    五、数学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说说数学。我对数学一窍不通,所以可能讲得不是很清楚。之前说过,在西洋数学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很多数学著作。道光年间,有位西洋数学造诣很深的大数学家,叫李善兰。近来研究西洋数学的著作,大多是由他翻译的。其实,除数学家以外,西洋数学对中国的历史学家和经学家也影响巨大。西洋数学盛行之际,需要研究天文历算的经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无不对它加以留意。因此,中国学者中不乏数学造诣颇深的历史学家和经学家。譬如历史上的长春真人曾受成吉思汗邀请,在不远万里前往中亚觐见的途中看到了日食。中国的历史学家已经开始尝试据此计算当地的经纬度,判断那次日食相当于历史上的哪次日食,进而考证其地理位置。诸如此种,其他领域也受西洋数学影响颇多。中国人向来注重面子。为了证明不只西洋有数学,中国古代也有数学,清朝还兴起了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的风气。一时之间,不够发达的中国古代数学获得一片叫好声。

    数学领域大家辈出的同时,鸦片战争的爆发使林则徐等人开始关注西方。《瀛寰志略》随之问世。《瀛寰志略》在日本也广被翻刻。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对西洋的认识大多来自此书。《海国图志》也对日本人了解西方起了巨大作用。另外,经小川琢治教授提醒,今天展室还展出了一些地质学方面的书。这些书籍都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关注西方的成果,大都被翻刻成了日文,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对西方的研究。所以,日本西洋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中国的这些书籍。

    李善兰

    林则徐

    六、兵器

    下面我想稍微讲讲兵器。清朝末期,李鸿章为平长毛之乱,雇佣英国将军戈登率军作战,便使用了西洋兵器。自此,西洋兵器才传到了各地军中。不过,清朝也因这些兵器而亡。明朝时期,明军使用的西洋兵器后被敌军所用,导致明朝灭亡。而清朝也是由于使用西洋兵器,致使湖北一带暴动,最终走向了灭亡。

    戈登

    七、中日采用西法之异同

    其次所列为“中日采用西法之异同”。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都积极吸收西洋文明,但始终难以将其融入本国学问,进而形成中国人的思想。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外来思想的吸收。但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方式方法的问题。日本广泛吸收西洋文明始于幕府第八代将军时期。与中国一样,日本最先引进的西方文明也是天文历算。之后,西洋学问开始在民间盛行。在中国,数学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更盛行,而在日本则是医学、实验科学更发达。杉田玄白[65]等人的积极倡导为今日盛行的西学奠定了基础。这些先行者多为医生。后来许多医生还搞起了副业,旁及地理学、兵学等。所以,德川幕府末期,医生成为兵学家的事情常有。他们从事的方向甚为广泛,但根本还是医学。这就是中日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中国,西洋历算、艺术的吸收由君主的个人好恶决定,与百姓实际生活中的需求相去甚远。而在日本,虽然学习西法同样始于历算,但民间学者很快便参与其中,开始从事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医学研究。也就是说,西学是从实用领域传入日本的。可能正是这一点,才使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容易接受西方人的思想。当然,日本不像中国拥有根深蒂固的文明,所以可能更容易接受外来思想。但西法采用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其不同结果的一大原因。文明在中国只属于君主、贵族等上层社会。这些人并不看重实验科学这些人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无论百姓过着如何贫困生活,贵族阶层都不大可能关注。他们只会习以为常地研究数学这些接近空想的学科。而在日本,学者大多都是穷人。只有兰学[66]算是依靠大名的保护发展起来,贵族才多一些。相比之下,中国民间不仅不向学问,反而认为做学问是极为烦琐、令人生厌的事情。正因如此,中国才会天文数学一枝独秀,人才辈出;经学史学略受影响;而根本的国民文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时至今日,西洋文明在中国依然偏属于上层社会,与下层人民关系不大。而日本对西洋文明的采用始于医学,对人民的根本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因此,西洋之优秀文明使日本文明得以改头换面。这就是中日之间的不同之处。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开始讲经学。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