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阿兰若品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太虚大师讲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

    戊二 离欲定之趋上界法──十住

    己一 住阿兰若

    阿兰若品第五

    这是属于离欲定之趋上界法。上界者,可以包括色、无色界乃至无漏界之佛界,许多不同的界地的区别。前面讲过的厌舍品和无垢性品,是出家戒之超欲界法,而上界则有离欲的禅定。离欲,即根据出家戒而更进一步的已出离欲界的心境,这便可证实有离欲定的作用与实质。定,谓心专一境而不散动,是一种心所有法。梵云三摩地,此云定,或曰等。等有‘等持’、‘等至’、‘等引’三种意义:从等持来讲──梵云三摩地──通于定散二心,故通于欲界,以欲界亦可有住心一境的作用,曰‘未至定’。等持通欲界,所以比较来得宽些。从等至来讲──梵云三摩钵底──是唯定而非散,但通于有心和无心定。若有心定,则以心离昏沉与掉举而为平等,以定力得至此等,谓之等至。若无心定,则约定中依身大种平等而名为等至。如唯识述记云‘在定定数势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至此等位名为等至’。因在定中能使身心平等安和谓之等,而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所以名之曰等至。从等引来讲──梵云三摩呬多──在定心专注之性曰等,依定力而引生此等,故名等引。如唯识述记云‘言等引者,一引等故名等引,谓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时名之为等,此由定力故此位生,引生等故名为等引’。但举一‘定’字,即包括有上面的三种意义。后面两种意义为特别,唯定非散,这是欲界没有的,是已离去欲界而超乎欲界之上的。第一种可以通于散心及欲界。

    复次、欲界与上界不同之特点,在有阴阳性──男女性。不惟欲界的动物有阴阳性,植物、矿物以及空中的电皆有阴阳性。根据阴阳性的中国儒学,根本没有超欲界之法可言。但是老庄的道家者流,颇有超欲界法的意味,因为也有出家修行的观念,故有超过阴阳性的可能──这便是超欲的阴阳性法。阴阳性的世间──欲界之法,是相对的,是矛盾的,是没有统一性的。如男性非完全是男性成熟的结果,女性亦非完全是女性成熟的结果;男性或女性,都是由男女二性和合而成的结晶。推至万物的极微,也是父母二微和合而成的子微。一个团体内之成分,极其复杂,有反与正的二性,互相冲突而又包含在团体的成分里。乃至一粒微尘或易经所谓‘太极’之类,都是一团的矛盾性,不调和性,冲突性,不平稳性,不纯粹性,不统一性。各种不同的性质,差不多都包罗在内而使其互相排荡了。然而上界不然,因为定心成熟了的上界,心的观念统一了。精神界得到和平。所以、定心相应的精神界,是平稳、纯粹、和平、统一之域。若想成就精神的安定,要把欲界世间各种的纠纷的性质,完完全全的打破得粉粹,心净如虚空,无丝毫的障碍,这即是离欲定的效力。上面曾讲过,将离欲而未离欲之间有‘未至定’;此定发展的趋向,在于初、二、三、四禅天,乃至有扩进到空无边处……灭受想定、无漏界等的可能,是前进不是后退,完成出离欲界法的作用。在此将离欲而未离欲间,便是创造超人的人生关健──这便是此下阿兰若品和离世间品的内容。

    庚一 常精进疑问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常精进,承佛威神,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兰若处是菩提道场,若有发心求菩提者,不应舍离阿兰若处。是兰若中有多众生,虎、豹、豺、狼、毒虫、恶兽乃至飞鸟及与猎师,不识如来,不闻正法,又不敬僧,此诸有情,无复善根远离解脱,何故如来令修学人住阿兰若速得成佛?惟愿世尊为诸众生分别解说,决疑令喜,发菩提心使不退转”!

    摩诃萨者,是大菩萨,此名通于入地以上或入初住以上。常精进,恒常精进不休息而无有厌倦的状态,即六波罗密中之第四波罗密。精即是精纯,进是退的反面。精进,是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修善法而断恶法的心理作用。唯识论卷六云‘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辅行卷二云‘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弥勒上生经疏卷下云‘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所以、凡是善法已生者令增长,未生者令生;恶法已生者令断,未生者令不生。以平常的‘迷惑’、‘觉悟’而言,觉悟令增进,迷惑不使他杂入其中。若精纯向上不休不息无有厌倦,才有常精进的德。平常各种颠倒的勤勇于世间五欲之法,决不能名曰精进。

    据常精进的设问看来,因为无垢性品最后略略讲过住阿兰若者有如是的功德,难免引起听闻者不少的误会,以为住阿兰若就可以成菩萨道。所以不得不再恳请佛,辨明住阿兰那的主要点,非同一般的身处山林者可比。须知此阿兰那,即是离五欲的所在,证菩提的道场。想求佛的大觉者,不应舍离此阿兰那。常精进的疑问,并不是他自己所有的,唯恐一般人的心目中太笼统了,认阿兰那为极寻常的山林空旷之地,是飞鸟走兽休息的场所,是猎人行猎的园地。若住山林者即可以修成佛道,难道这些愚痴的残害生命的它们,也有成佛的可能吗?不,决不!它们是恶众生,不听闻教法,不恭敬三宝,不但不能以佛的教法去修习,而且还要伤害众生的生命,是没有善根性的,彼此互相残害,无有解脱之时的;可见住阿兰那不完全是好的。那为什么佛使学道的人住阿兰那呢?这有分别解说的必要,使听闻者断疑生信,发欢喜心,发真正的菩提心,发究竟坚固不退之心。

    庚二 薄伽梵慰答

    辛一 慰许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大慈问于如来清净解脱,饶益未来诸修行者,功德无量。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演说阿兰若处种种功德”。“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安慰常精进菩萨说:善哉!善哉!你根据一般人的见解,怕关于住阿兰若,引起大众种种错误的观念,免大众盲修瞎炼,以为大众离苦得乐之心来问,你的功德无量无边!要知住在阿兰那修习佛法的人,非是飞鸟、走兽或猎人身处山林可同日而语。你听著!我今把住阿兰那由各种修习而有种种的功德,特为你们分别演说。

    辛二 答解

    壬一 长行

    癸一 正破其疑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如汝所说阿兰若处得成圣者,山林之中多诸众生,以何因缘不得成佛,是义不然。所以者何?彼诸众生不识三宝,不知厌足,不识善恶,于山林中虽有世间种种珍宝而不能知伏藏之处;菩萨摩诃萨即不如是。善男子!菩萨能知佛法僧宝是出世宝,七珍伏藏是世间宝,悉能辨其种种色相,知其所在,而不贪求亦不乐见,何况取乎?菩萨出家发坚固心不惜身命,舍离父母六亲眷属,乐住山林。

    在常精进的问意,是凡住阿兰那者有成就佛道的可能,那末山林中的飞鸟、走兽或猎人之类,也身处其境,岂不亦有成佛的可能?但为什么不成佛呢?这里,要正破他的疑问。常精进!须知住阿兰那的修行者,与鸟兽、猎人的主旨根本不同。鸟兽、猎人,它们为贪求生活而身处其境的,不认识出世的三宝──佛宝、法宝、僧宝,反而贪求世间的五欲,无有满足的时期;没有正信,没有出家戒,没有正见的基础,所以不能与住阿兰那者的思想行为相同。它们是杀害生命的愚痴众生,对于世间的伏藏也不知所藏的地方,还讲什么成就出世佛果呢?它们虽然住在山林,不过‘醉生梦死’而已。然而、住阿兰那修菩萨行的出家比丘,他们知道出世宝,具足正信、正戒、正见,对于世间宝也无所不知。世间珍宝伏藏之处亦无不知道,但不贪求,而且看也不愿意看;因为他了知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常的,因此发心出家而住阿兰那,远离世间一切不善之法而修出世的善法。这样,可见住阿兰那者与鸟兽、猎人之类,是如何的不同了!出家菩萨有正信、正戒、正见为根本,以无上菩提为目的,所以超越世间一切法之上。既不如鸟兽、猎人住山林,也不如隐士之流享受山居清闲的生活;确是发坚固不退转之心,不惜身命,舍父母、别妻子和眷属为修学出世佛果而住山林的,为住持三宝而住山林的。我昨天曾讲过:出家菩萨应该具有正信、正戒、正见的三法──这是出家菩萨必须经过的阶段──这三法为求无上菩提果的工具;具足这三法,才有住阿兰那的资格。古人云住山要有住山的本钱,这句话对于修行人,予以不少的启示。

    癸二 广明所行

    子一 观无常苦

    ‘常作是念: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劫尽之时七日并出,火灾炽然焚烧万物,日、月、星、辰、妙高山王及七金山、铁围山等时至皆散;三界之顶非非想天,八万劫尽还生下地;转轮圣王千子围绕,七宝眷属,四洲碱伏,寿命报尽须臾不停。我今亦尔,假使寿年满一百岁,七宝具足受诸快乐,琰魔使至不免无常。’

    三千大千世界者,须弥山为中心,七个金山和八个海交互回绕,还有铁围山为外廓,这是一个小世界的构成;合此一千个小世界即为一个中千世界;合此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这大千世界称为三千者,示此大千世界由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构成的,其实即是一个大千世界。以此大千世界为一佛的化境。此三千大千世界虽很广大,恰等于第四禅天,成坏必同时。在一般凡夫,以为这大千世界是天长地久的,在佛眼观察起来,不过是成住坏空的,无常的,暂时为我们生命寄托的逆旅!我们应该常有这世界的无常观。还要这么想:每一个小世界有一个太阳,将要坏了的时候,便有七个太阳出现于一小世界,这时世间一切的一切都烧完了,虚空、日、月、九山、八海化为乌有,这是三禅以下的色界、欲界如此。纵然你生在无色界的非非想天,经过八万劫,还是依旧要堕落下界。应知这世界不是究竟安身的所在!欲界或色界,因为有色法逃不了死之命运;就是无色界根本没有色法的精神界,也有生必有死;再联想到人间富贵最高的转轮圣王,以及我们自身,寿命报尽亦皆难逃最后的轮回生死之苦。中国的道家,对于‘人生无常’,一点认识也没有,他们聚精会神底在那儿炼药烧丹,养精化气,修长生不老之术。然一日无常到来,长生不老之术安在?人命无常,世界无常,犹如奔马,有觉悟的人,常应这样的观察。

    子二 发报恩愿

    “作是思惟:我今不如代其父母及诸众生修菩萨行,当得金刚不坏之身,还来三界救度父母。作是愿已,住阿兰若,为诸众生发弘誓愿。”

    以利他为主义的出家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