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无垢性品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太虚大师讲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

    己二  修无垢业

    无垢性品第四

    无垢性有四种:一、衣服,二、饮食,三、卧具,四、汤药。此四种是一般人所需要以资养生命的,若于此不起贪求之心,名四无垢性。如在家的人,因需有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卧具可包括房屋床椅等)资养生命,由积蓄保藏以成为私有财产,使子孙相传相续,因此有妻子眷属等俗家的累赘负担在身上。出家人固然要远离一切世间家累,但这生活上所需要的四事,还不能脱离,故虽出家而亦要三衣遮体,一钵吃食,有病痛要施针药,睡眠休息要有房屋卧具。所以、事实上需要此四事来资养生命,世间法不能尽离。但是、这生活所需要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能够知足不勉强贪求积蓄才好;倘若贪求积蓄,又岂不是有家产了吗?既有家产,又必继之而起家眷,无明妄想种种颠倒邪见皆生起来了。依佛法,若为弘法利人的大众资养生命故而积蓄财产,还讲得过去;若蓄为个人的私产,这是绝对不可的。如今一般的出家人,将十方僧众公有的寺产,大多数变为私产了。如剃度子孙派或传法派,将十方僧众公有的财产,作为私人代代相传的产业,同于世俗人的贪恋,成为变形的家族,这实为有垢污的怪现象。本来,出家人只要日常生活应用的四事能随分知足,除现前衣吃资生之外,其余可不必有什么积蓄;若个人的财物有所余,可随时施人,或归为十方公有之僧物。十方公有之僧物,则由经理人负责管理,个人不能丝毫据为己有而独享其优美的生活,这才是真正出家的僧格,才有与无垢性接近的可能。若将公有据为私有,甚而建立家庭眷属,则有违出家的初心,现造地狱的恶因,将来要受地狱的恶果了。所以、前品中智光长者既决定发心出家,此品中则已经出了家而成智光比丘了,故教诫他不要作形式的出家人,要能安分的作个真正的出家人,这就是此品所由来的主旨。这两品,前一品明要修怎样的出家观,此一品明要怎样的出家人,都注意于出家的戒法。

    积蓄财产,不但出家人的私人财产不应有积蓄,十方寺院亦不应多有财产积蓄。因为,有财产即僧伽堕落的病源,使社会人民轻视僧伽,认僧伽为分利的人。所以从各方面观察起来,不但僧伽个人不应有财产,即僧伽结集的团体亦不应积有财产,倘有一个僧团的大众,能精进道行,勤修学问,自然有人来供养,不用依靠财产。个人或团体有了财产,则各种憍慢心生起来了,道念亦退了,学问也不研究了,以为祗要有了财产什么皆不成问题。大家怀著这种下劣的观念,遂致堕落。

    如今有很多地方的寺僧,因财产太丰富,僧伽所应做的事都不去做,腐败堕落,招来外人的摧残、毁谤。如广东、河南等处僧寺的摧毁,可作例证。有财产的佛教大寺院,易招外魔时来相侵扰而争夺,因此高尚纯洁的佛教,也随之沉沦下去了,这真是使人丧气的事!一般的僧伽,因无学问、无道德,也就没有法子来抵制外魔。所以、我的主张,凡是出家人,都应当专在道念、学问、德行上去修习培养,决不要在寺产上贪求执著,这不但建立三宝无益,且为堕落的动因。我有一段回忆:清初重兴浙江奉化雪窦寺的石奇禅师,我最佩服他的思想。此寺先有很多的田产,被地方人侵占完了,其时地方官愿为出力收回,他说:我只要有门前的几亩田可以供佛香灯便好了。此寺往年为了田产与人争斗,因而失掉道行而增长了烦恼,终致全寺倾灭。这是石奇禅师的高见!所以,我主张僧伽或个人团体,都是无产好,有产反使他堕落。若真正发菩萨心为佛教作事,是以道力去作,是为作事而作事,不是为财产而作事,如此免却外人的误解;使佛法清净住世,给与人类永远的幸福。比方,现前的南普陀,大家都知道十亩田地的产业也没有,然而大众反能够研究教理精进修学,这全靠大众的道念爱护。所以常住兴隆,内外安宁和睦,生活也不感觉很因难,不消说,即是社会信仰的人民直接或间接来资助之故。基于上面的理由,佛法无论个人或团体,都以能脱离世间的财产为最善。本来,从出世间法的立场看来,最污秽的即是财产、淫欲。所以前品特别注重要出家而舍离淫欲之法,此品则特别注重舍离财产,这是解决欲界根本的问题。因为人间为求衣服、饮食……等丰富充足的生活时,即自然有无量贪求之心,泉水也似的涌出来了。所以在超欲界的地位看起来,贪财产是最可恶的、最垢污的事。与这正相反的,即是大可佩服的出世的无垢性。此中所云的无垢性,确是这样的。

    庚一 智光敬问

    尔时、智光及诸长者既出家已,齐整法服,五轮著地礼如来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从佛闻所未闻,在家所有种种过失;发菩提心厌离世间,剃除须发而作比丘。惟愿如来、应、正等觉,为我等类及诸众生,演说出家殊胜功德,令得闻者发清净心,乐远离行,不断佛种。世尊大恩,无缘慈悲怜湣众生如罗侯罗,出家菩萨应云何住?云何修习无垢之业?云何调伏有漏之心”?

    五轮,即五体的异名,两臂、两膝和头皆是圆的,故名五轮。这五轮著地作礼,为礼之至极。此时,智光及诸长者们,已经出家而穿出家的法服了。以自身最尊贵的头,去接佛的足而作礼,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们从佛处听到向来没有听过的教法,分析在家所有享乐的种种过患;又开示我们发菩提心,远离这魔窟的世间而出家作比丘了。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乞士’二字为本义。嘉祥法华义疏卷一云“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心,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佛在世时,有当时出家即为比丘者;虽然才出家的应先作沙弥,但佛时有即证得大阿罗汉果的,故顿成比丘。乞食,正揭出出家人每日乞食于世俗人的出家相。乞法的比丘,换言之即是求学的人,常常求佛的教授教诫。但还要恳请佛为分别出家的特殊功德,使发清净心远离五欲,而绍隆佛种无有间断。无缘慈悲者,有限的慈悲是有缘的,无限的慈悲是无缘的;如日光遍照,这无缘慈悲是平等的。希望佛用无限的慈悲来怜湣我们,教授我们最初发心出家的,身与心应怎样的安住,怎样的练习无垢之业;这远离世间垢污之业,怎样能压制降服世俗之心。我们最初的世俗心,有种种的烦恼杂在其中;若能如沙里淘金似的,把恶浊心调伏住了,则有漏心减少,无漏心自然增长起来了。所以,不但恳请佛教授身心如何安住和如何修习无垢之业,而且请说如何调伏有漏之心。这是智光敬问的意义。

    庚二 如来许说

    辛一 赞许

    尔时、世尊赞叹智光诸比丘等:“善哉!善哉!是真佛子!能为未来一切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之事。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如来世尊怜湣众生,平等无二犹如一子。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演说:出家菩萨如是住,如是修行无垢之业,如是调伏有漏之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智光既有这类的感想来设问,佛也不得不以情感作用来安慰他,赞叹他,允许他。佛于是说:你们不但出了家而作比丘,而且所问的是出家应该要修习的,你们是真净佛子,不但为自己修学而请问,而且为未来世众生。我当然把你们,犹如我的儿子罗侯罗一样的看待。你听著,记著,不要忘掉!如今为你们解说出家菩萨所修的观和行,以及四种无垢性的意义。

    辛二  解说

    壬一  略观诸出家义

    癸一  长行

    子一  示出家菩萨观

    尔时、佛告智光比丘:“出家菩萨住如是心,常作是观:我得人身,诸根具足,从何处没来生此间?我于三界中当生何界?于四大洲复生何处?六道之中受生何道?以何因缘得离父母妻子眷属出家修道免八难身?庄严劫中过去千佛皆已涅槃,星宿劫中未来千佛未出于世,贤劫之中现在千佛,几佛如来出现于世,化缘将尽入般涅槃?几佛世尊未出于世,是诸众生根缘未熟,未闻正法?复于何时当来弥勒从兜率天下生人间现成佛道?于我身中有何善业?戒定慧学当有何德?过去诸佛皆已不遇,当来世尊得见不耶?我今现在诸凡夫地,三业烦恼何最为重?一生已来造何罪业?于何佛所曾种善根?我此身命能得几时?是日已过命随减少,犹如牵羊诣彼屠所,渐渐近死无所逃避,身坏命终生于何处?三恶道苦如何脱免?然我此身爱乐长养,念念衰老无时暂停,谁有智者爱乐此身?智光当知!出家菩萨常于昼夜如是观察,勿贪世间受五欲乐,精勤修习未尝暂舍,如去顶石,如救头然。心常忏悔过去先罪,安住如是四无垢性,一心修行十二头陀,调伏其心如旃陀罗:如是佛子是名出家。

    这段文,即是第一明出家菩萨应如何安住其心,第二应修习如何观念。应自己观察:我们得了人身,而且又出家作比丘了,能听闻佛的教法;我们所得的人身是六根具足的,而且是善根具足的,与聋盲喑哑者不一样。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上,应时时有这样真意的自觉:我们从什么地方来生到这人间?在三界之中生在那一界?这不是指死后应生在那一界,是说现前所生是那一界,依佛说,我们现前的世界是欲界。四大洲生在什么洲──南赡部洲;六道之中生在什么道──人道。因什么因缘而得脱八难,并辞别父母、妻子、眷属等来出家修学佛法?我们既然“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就应这样观于自身的。更进观三世诸佛:过去庄严劫中的毗婆尸诸佛已过去了;星宿劫中的未来诸佛还在未来;现在贤劫之中的释迦牟尼佛,化缘将毕而欲入涅槃了,纵然能遇著未来的弥勒诸佛而能够亲近他,但自身有什么善根?戒定慧三学之中曾有什么功德?过去的诸佛我因为没有善根,不能‘得觇尊颜’,实在是大可遗憾的。但未来的诸佛能得亲近与否,这又在乎自修善根。应该基于佛的教法,舍离世间五欲之乐;不要如诸外人的贪求物质以及享受世间五欲之乐;我们已经是个脱免八难而出家作比丘的人,是修学佛法的人了!应常常以此观大千世界中的三世诸佛。我们,这苦恼众生住在凡夫地,被三业烦恼重重围绕,生生世世不知造了多少罪业,如果再不自振作,精进勇猛以修习佛法而忏悔罪业,不但已错过过去诸佛,未来劫的弥勒诸佛怕亦难亲近。如此,则人生结果是堕三恶道,成为难免的事了!想到这一点,固然要在因中种善根,现前也要真意向佛前忏悔,不然,生死大事到来,恶的果报渐渐接近,如羊被拉进屠场,走一步即与死神迫近一步。这就是人生的结果吗?少而壮,壮而老,老而死,可怜!人的智灵为肉体的奴仆了。我们要反正过来,能使此肉体为我正信正见的奴仆。出家菩萨应有这样的善巧观察,如仍然贪世间五欲之乐而忘掉了生死,不能安居出家生活,那可以快去返俗。当知生死大事,如顶上的石,如头上的火,多么地危险!印度古时,阿育王有个兄弟,毁谤比丘不信佛法,于是阿育王让他的兄弟做七天国王,享受人间应有尽有的快乐,七天之后就要杀他。他的兄弟因念死期迫近,无心享乐,唯忏悔已往的不是。因之、并不觉王位五欲之可乐,所以,出家比丘应谛观无常,忏悔过往的一切罪恶。作个完全的出家人,有安住四无垢性,修行十二头陀行的需要。十二头陀行者,一、衲衣,二、三衣,三、乞食,四、不作余食,五、一坐食,六、一揣食,七、阿兰若处,八、冢间坐,九、树下坐,十、露地坐,十一、随坐,十二、常坐不卧。若能这样刻苦耐劳的修行,则身心自然调伏。如旃陀罗的谦下,难忍能忍,这才是真佛子,是出家的男儿!

    子二 别释旃陀罗行

    “智光比丘!以何义故说名真实修沙门行如旃陀罗?其旃陀罗每游行时,手执锡杖不敢当路,若人逼近振锡令闻。于大众中心行谦下不敢轻慢,被呵责时心无怨恨未尝加报,骂辱鞭挞默然受之。何以故?自知下姓不阶众流,以是因缘被嗔无报。智光当知!出家菩萨亦复如是,剃除须发形同婴儿,执持应器依他活命,身著袈裟如被甲胄,杖锡而行如持鉾槊,执智慧剑破烦恼贼,修婴儿行饶益一切,是故一切三毒利箭不入真实沙门之身。出家菩萨以三观门,修忍辱行,名真出家: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为实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僮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萨常作是观,或被打骂终不加报,善巧方便调伏其心。”

    以下别释旃陀罗义,即广明应当云何调伏其心之行门也。旃陀罗者,此云秽多;本经卷一所说之戌达罗种,即摄此旃陀罗也。旃陀罗行者,印度之习惯有四种种族之阶级:其最上者为婆罗门之教种(此云净行),其次是刹帝利之王种(此云王种),再次即吠奢之平民种(此云工商农),而最下者即此旃陀罗等之奴婢种。此旃陀罗在印度四种阶级之中,最为卑下,不但不能与前三种人有婚姻之往来,就是在通常道路和一切时,亦不能和前三种人接触,以为触之、视之即失其高尚尊贵也。因此,社会一般人之眼光,视旃陀罗为最下流;而旃陀罗自身,因久被轻视为下流,亦成为习惯而不知非。佛法中,对此四种平等,无论上自国王下至人民,凡出家者皆为佛子。婆罗门教之阶级最严,但后之新婆罗门教亦渐行平等也。又近时印度甘地之思想,亦崇平等;因甘地家族初为耆那教,耆那教即尼犍子之教,亦是阶级平等之宗教故。

    此中所明旃陀罗行,即显初出家菩萨断除以前俗人所有种种憍慢贡高等之恶习,修行种种忍辱之行门,以调伏其虚妄之心。如旃陀罗人虽受世人之诟詈,或鞭打楚鞑,而毫无怨恨及报复之义。实则、并非世人看出家人如旃陀罗,乃初学菩萨自心谦下如旃陀罗,以旃陀罗无嗔性为譬喻耳。其旃陀罗以下,叙明旃陀罗与社会接触之情形。略言之,即旃陀罗种在游行时,手执锡杖,每逢路人即振锡作声以背来人,不敢接触他人也。心行谦下者,在大众之中,其心极为谦下不敢傲慢;所以不敢憍慢者,以是见他人尊贵自己卑下故。旃陀罗种,不但对人谦下,即他人鞭打呵责亦忍辱受之而不思报复。此即显明初出家菩萨,若能具有如是之心,方能堪受法教。又初受出家之形,于世间之一切都已舍离,故现在之身心与世间无争无贪,如大海大地能容纳一切水流和荷负万物,以及违顺境等不起分别也。何以故下,说明旃陀罗之所以如此者,是自知下姓故。智光当知下,正显初出家菩萨调伏其心之法门也。形同婴儿者,婴儿初出胎时,一切不能自主,皆随父母;一切见闻觉知亦不能有明晰之分别。而初出家菩萨亦如是,以前一切俗习皆已断除,入此出家范围如另换一人身,一切行止举动皆与前异,故犹如初生之婴儿也。应器者,即是饭钵,此云应量器,因人之饭量大小不同,故分大中小三种之饭钵而应人之度量也。依他活命者,即自己不作饭食,常行乞食,依他人而活自己之身命也。袈裟,此云坏色衣,即是衣之颜色,去世人之鲜艳美丽而为灰色衣也。鉾槊,是兵器,能御外人之侮;出家菩萨执此锡杖,降伏一切烦恼魔也。执智慧剑破烦恼贼者,剑能斩邪,菩萨以此智慧之光,观照自身之过恶而远离一切颠倒知见,即对破烦恼魔也。婴儿行,即修旃陀罗行也。出家菩萨下,即以智慧宝剑,常以三观观自身之过失而修忍辱行。三观者:第一、观诸众生如化佛一样,观于自身实为愚夫。故新菩萨对世人处处以恭敬不放逸心而作佛想,如华严经善财童子参五十三善知识是。第二、观诸众生作尊贵想,而观自身如奴婢等想。第三、观诸众生作父母想,而观于自如儿女等想也。出家菩萨下,总结新学菩萨若能作如是观,修如是行,虽遇打骂鞭挞之事亦不希加报也。其实、若能如是修忍辱行,无有贡高傲慢之形。世人恭敬之不暇,何有加辱害者!

    新学菩萨必如是行者,因矫枉必过其正,而后方能恢复本相端正无斜。出家之法与世间法成相反之形式:如以前之六根向外对缘六尘之境,乃时时执著贪求颠倒分别;今出家以后,处处调伏其心反光自照也。所以、近来我主张新出家之僧伽,必使之先习持二三年之律仪,折伏憍慢贡高,降服世人之恶习。如铁条铸成精钢,必先在炉中经几次之煆炼而后方成法器。学佛之人亦如是,否则犹如污秽之瓶而贮醍醐,反致醍醐亦为秽物也。

    子三 略明四无垢性

    “智光比丘!汝等谛听!云何名为四无垢性?衣服、卧具、饮食、汤药,如是四事随有所得粗细称心,远离贪求,是无垢性。诸比丘等!以何因缘如是四行名无垢性?智光当知!诸佛如来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皆从此生,佛法僧宝常不断绝,是故得名为无垢性”。

    四无垢性,以下当有广释。四无垢,即衣服、卧具、饮食、汤药,在此四种法上,出家之人能知足随喜,不生粗细等之分别执著,贪求追逐,故名无垢性也。此四无垢所以称无垢性者,因三世诸佛如来菩提分法,皆从此而生故;佛法僧宝亦依此无贪著而得不断绝故。三十七菩提分法者,即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所谓三四、二五、只七、单八,共成三十七也。此三十七法是生菩提之道路,断烦恼之洪炉,故名菩提分法也。

    癸二 重颂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智光比丘汝谛听,出家菩萨所应作。无缘大慈摄众生,犹如一子皆平等。发菩提心求正觉,应作三种成佛法。心常住四无垢性,当修十二头陀行,下心犹如旃陀罗。四威仪中作是念:十方无量诸菩萨,刹那刹那趣圣道,彼既修证我亦尔,如何流转三界中,恒居生死无量苦?我今是身住何界?六道轮回处何道?胎、卵、湿、化受何生?身、口、意业于何修?所造罪中何者重?三性之心何心多?如是微细观察已,大慈、大悲恒相续,大喜、大舍为先心,为有缘者说妙法。昼夜修心不暂停,如去顶石、救头然。念三观门常不离,观诸有情是佛身,唯我独处于凡类;一切众生等尊贵,我为僮仆居卑贱;世间众生同父母,我如男女行孝养。被他打骂不嗔嫌,勤修忍辱无怨嫉。四事供养心不著,是则名为无垢性。三十七品菩提分,及以如来果报身,如是殊胜无漏法,四无垢性为根本。不放逸行常修习,是名出家真佛子!菩提智种念念增,无漏圣道皆成就,速得超于无量劫,端坐华王法界中。福智二严皆圆满,无边劫海利群生,由无垢性皆成熟,证获如来常住果。”

    以下即重颂前义。智光比丘汝当知四句,颂明出家菩萨应作无缘大慈,而佛视众生犹如罗侯罗也,发菩提心求正觉六句,颂前文住四无垢性,修头陀行,行旃陀罗行之三种菩提分法也。十方无量诸菩萨十六句,即颂前文之出家菩萨观中,观三世诸佛,观我居何界、何洲等种种之观法也。三性之中何性多之三性,即善、恶、无记性也。大慈大悲等,即是四无量心也。如去顶石救头然十句、是重颂别释头陀中之三观门,如观生是佛观自是凡等也。四事供养心不著八句,颂四无垢性,若不贪著菩提道法及如来三身之无漏圣法,皆依此为根本而增长也。不放逸行常修习十句,总颂前文三种行门,若能不放逸修行,则菩提智种念念增长,以及成就圣道,速超无量劫海,坐华王座福利群生等也。菩提智种,乃依智种而言,因初发心菩萨菩提智虽未能现行,但此智种是刹那刹那增长,待至初地即能现行,十地后即圆满成就证佛之法身也。

    壬二 广说四无垢性

    癸一 著坏色衣

    子一 长行

    “复次、智光比丘!出家菩萨于所著衣,不应贪著,若细若粗,随其所得,恒于施者为生福田,勿嫌粗恶,不得为衣广说法要,起诸方便与贪相应。世间凡夫为衣服故非法贪求,造不善业堕于恶道,经无量劫不遇诸佛、不闻正法。受苦毕已复生人间,贫穷困苦、求不得苦,昼夜逼迫,衣不蔽形,食不支命。如是众苦,皆由先世为衣服故多杀生命造种种罪。出家菩萨即不如是,随其所得不嫌粗恶,但怀惭愧以充法衣,得十胜利:一者、能覆其身,远离羞耻,具足惭愧,修行善法。二者、远离寒热及以蚊蛇、恶兽、毒虫,安隐修道。三者、亦现沙门出家相貌,见者欢喜远离邪心。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宝幢之相,尊重敬礼得生梵天。五者、著袈裟时生宝幢想,能灭众罪生诸福德。六者、本制袈裟染令坏色,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者、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作良田故。八者、身著袈裟罪业消除,十善业道念念增长。九者、袈裟犹如良田,能善增长菩萨道故。十者、袈裟犹如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故。智光当知!以是因缘三世诸佛、缘觉、声闻,清净出家身著袈裟,三圣同坐解脱宝床,执智慧剑破烦恼魔,共入一味诸涅槃界”。

    佛法发源在印度,印度偏于热带,故佛在世时,因地土之宜,在律仪中只许常持三衣,余皆舍去,以不需故,亦免贪著故。但佛法传至中国,中国是在近寒带和温带之内,故此三衣之制,在中国势有所不能。佛亦曾说因地土气候之不同,可随增百一什物,然要以不贪著为主旨也。科文中之‘著坏色衣’,依要义而立此名。

    复次智光下,广释衣服无垢性。出家菩萨对所著之衣,不能生贪求想,不能生分别粗细好丑想,随顺施者之物勿嫌粗恶,以增施者之欢喜心而令种福田也。不得为衣至与贪想应者,即警诫之词:出家菩萨不能以贪心而求衣服,不得为衣服而说种种巧便之法门令施者施衣也。世间凡夫下,即显贪求之过失以规诫新学菩萨。世间之人,为贪求衣服故造业受报,轮回五趣,受尽种种苦恼,而不得值遇诸佛;又为贪求衣服故聚集金银,互起争斗、杀害、盗贼惨酷之相,使现时亦不安宁。但如是众苦,皆依贪为本。出家菩萨对于衣服四事,随得随喜,不生贪著,故无如是众苦之果报也。但怀惭愧者,尽惭愧心而需要衣服,以遮体故;为惭愧心而不嫌好丑衣服,以免贪著故,得十胜利下,因怀惭愧心以充法衣,故能得十种胜利也。十胜利者:第一、即远离羞耻以覆丑形之胜利;第二、即远离寒暑以背蚊虻之胜利;第三、即以著三衣显沙门相之胜利;第四、即袈裟衣相,有利他有情上生梵天之胜利;第五、即著袈裟时能灭自身众苦之胜利;第六、即以袈裟之恶色,远离五欲火坑之胜利;第七、即袈裟为三世佛衣,能作众生良福田之胜利;第八、即身著袈裟,得消罪修善之胜利;第九、即袈裟犹如福田,能增长菩萨道之胜利;第十、袈裟犹如甲胄,能使外魔不能加害之胜利。智光当知下,即叙明因有此十种胜利,故三世诸佛等同著袈裟,即能同得解脱也。三圣同坐解脱宝床者,即是诸佛、缘觉、声闻同证无余涅槃,同得解脱烦恼,同入一味诸法实相之理也。

    子二 重颂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智光比丘应善听!大福田衣十胜利,世间衣服增欲染,如来法服不如是。法服能遮世羞耻,惭愧圆满生福田;远离寒暑及毒虫,道心坚固得究竟;示现出家离贪欲,断除五见正修持;瞻礼袈裟宝幢相,恭敬生于梵王福;佛子披衣生塔想,生福灭罪感人天;肃容致敬真沙门,所为不染诸尘俗;诸佛称赞为良田。利乐群生此为最;袈裟神力不思议,能令修植菩提行;道芽增长如春苗,菩提妙果类秋实;坚固金刚真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我今略赞十胜利,历劫广说无有边。若有龙身披一缕,得脱金翅鸟王食;若人渡海持此衣,不怖龙鱼诸鬼难;雷电霹雳天之怒,披袈裟者无恐畏。白衣若能亲捧持,一切恶鬼无能近,若能发心求出家,厌离世间修佛道,十方魔宫皆振动,是人速证法王身。”

    初,二十六句,乃是颂前文之十种胜利,和不为世间衣服而增欲染也。大福田衣十胜利者。衣有三种:第一、僧伽梨,此云众聚时衣,即大衣也。为众说法,能增长众生之福田故。第二、郁多罗僧,此云上衣,因诵经礼拜时用故。第三、安陀会,此云中著衣,即服务衬体所作之衣也。又三衣者,依衣之条数而分别之:如五条为安陀会,七条为郁多罗僧,九条为僧伽梨;因此又名五衣、七衣、大衣也。若有龙身披一缕下,即赞衣之功德。龙身披一缕者,昔时有诸龙王,因有金翅鸟吞食之患,求佛哀湣,佛赐一袈裟与之,各龙得分丝缕,即免吞食之患也。白衣若能亲捧持者,白衣自身虽不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