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受命作周

    朱氏曰:受命,受天命也;作周,造周室也,称王改元之说。欧阳公、苏氏、游氏辨之已详。《武成》:惟九年,大统未集。若以文王在位五十年推之,不知九年何处数起。《尚书大传》曰: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质,二年伐邘,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 孔安国见《武成》篇,故《秦誓传》曰:周自虞芮质厥成,诸侯并附,以为受命之年。至九年,文王卒。 叶氏曰:《诗》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虞芮质厥成为文王受命之年。儒者之传,周有自矣。是以武王称诞膺天命九年。

    摰

    毛氏曰:摰,国名,任姓。《周语》:摰、畴之国,由大任。注:摰、畴二国,奚仲、仲虺之后,大任之家。《唐世系表》:祖已七世孙曰成,徙国于摰。仲虺居薛,臣扈、祖已,皆其胄裔。 傅氏曰:自彼殷商来嫁于周,则摰是殷商畿内国。

    京

    朱氏曰:“裸将于京”,周之京师也。“曰嫔于京”、“依其在京”,周京也。“王配于京”镐京也。“乃觏于京”,高丘也。

    殷商

    《史记正义》:自汤已下号商,自盘庚改号曰殷。《括地志》:相州安阳县,本盘庚所都,即北冢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竹书纪年》:盘庚自奄迁北冢,曰殷墟,南去邺四十里。旧邺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在相州北四里,南岸三里有安阳城,即相州外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谓北冢也。 《史记》:项羽与章邯盟洹水南殷虚上。郑氏曰:契有功封商汤,始居亳之殷地。《荀子》: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或曰即底柱。迁于商。十四世有成汤。《书》:盘庚迁于殷。孔氏曰:亳之别名。孔氏曰:成汤之初,以商为号,及盘庚后为殷,取前后二号而言之。曹氏曰:盘庚复治亳之殷地,汤之故居,故兼称殷商。朱氏曰:商言其国,殷言其地。

    洽阳

    毛氏曰:洽,水也。《谷梁传》水北曰阳。《地理志》:左冯翊郃阳县在郃水之阳。《说文》引《诗》“在郃音合之阳”。朱氏曰:洽,水名,本在今同州郃阳夏阳县,今流已绝,故去水而加邑。渭水亦迳此入河。《括地志》:郃阳故城在同州河西县南三里。《水经注》曰:郃阳城南有瀵水,东流注于河。水南犹有文母庙,前有碑,去城十五里,水即郃水也。县取名焉。《郡县志》:水在旧河西县南五里,今郃阳界内。

    渭涘

    毛氏曰:渭,水厓。王氏曰:洽之阳渭之涘,莘国所在。朱氏曰:渭水至同州冯翊县入河。孔氏曰:造舟比船于水,加版于上,即今之浮桥。杜预曰造舟为梁,则河桥之谓也。《尔雅》:天子造舟。 郑氏曰:周制也,殷时未有等制。 程氏曰:亲迎于渭,文王未为君,周国在渭旁,不是出疆。

    莘

    毛氏曰:莘,大姒国。《水经注》:郃阳城故有莘邑,大姒之国。《舆地广记》:同州郃阳县,古莘国。《括地志》:古莘国,城在同州河西县南二十里。《世本》:莘,姒姓,禹后。 《唐世系表》:启封支子于莘。

    牧野

    牧,《说文》作“坶”。孔氏曰:纣南郊地名。《通典》:卫州汲县,牧野之地。《九域志》:汲城,本牧野之地,汉为县。《郡国志》:朝歌县南有牧野。《牧誓注》:纣近郊三十里地名牧。 《括地志》:今卫州城即牧野之地,武王至牧野,乃筑此城。 孔氏曰:商郊牧野是郊上之地,战在乎野,故曰野。《诗》“于牧之野”。皇甫谧曰:在朝歌南七十里。《水经注》:自朝歌以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坶野之地,故《诗》称“坶野洋洋”。《竹书纪年》曰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牧野。 《括地志》:朝歌在卫州东北。 《周书·克殷》曰: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

    自土沮漆

    《地理志》:右扶风杜阳县,今凤翔府普润县。杜水南入渭。《诗》曰“自杜”。颜氏注:《诗》“自土沮漆”,《齐诗》作“自杜”,言公刘避狄而来,居杜与沮漆之地。郑氏曰:公刘迁于豳,居沮漆之地。段氏曰:沮漆有二,皆出雍州,皆东入于渭,特有上流、下流之别。《诗》漆沮入于渭之上流,自土漆沮,言于岐周之间。《书》漆沮入于渭之下流。言于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之下。《十三州志》云:漆水出漆县西北,至岐山东入渭。《后汉注》:漆县故城在邠州新平县。沮水不知所在。此《诗》“自土沮漆”者也。《十三州志》:万年县南有泾、渭,北有小河,即沮水也。晁氏曰:《地理志》漆水在扶风漆县西北,豳之漆也。《水经》:漆水出扶风杜阳县俞山,东北入于渭。 《括地志》:沮水出维州富平县,东入栎阳南。漆水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漆山。 严氏曰:沮漆名称相乱。《水经》云沮水出北地郡直路县,东过冯翊祋祤县北,东入于洛,此沮水之源流也。《汉志》扶风有漆县,漆水在县西,东入渭。又阚骃《十三州记》云漆水出漆县西北,至岐山东入渭,此漆水之源流也。沮出北地入洛,漆出扶风入渭,沮自沮,漆自漆也。至孔氏引《水经》云沮水俗谓之漆水,谓之漆沮,此则名称相乱矣。诸家书解,以出扶风之漆水与出北地之漆水为二,谓扶风之漆水至岐山入渭,在沣之上流,而《书》言渭水会沣会泾之后,乃遇漆沮,则漆沮在沣水、泾水之下流,故以《书》之漆沮为出北地之漆沮,与《诗》扶风之漆别也。但《水经》出北地者,止是沮水,而谓之漆沮耳。如上所言,则《诗》之漆沮,自是二水,《书》之漆沮,止是一水,即《诗》之沮也。然《水经》之沮入洛,《书》之漆沮则入渭。沮水若为漆沮,一名洛水,则漆沮即洛也,而又云入洛,何也?姑阙之,以俟知者。此诗沮漆,指豳国,是漆沮之上流也。下文言周原,《传》以为漆沮之间,指岐周,是漆沮之下流也。《吉日》及《潜颂》言漆沮,指镐京,当亦去岐周不远也。《疏》云漆沮二水在豳地,但二水东流亦过周,其说是也。《史记正义》二水源在雍州西,其名洛水者在雍州东。 《山海经》: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说文》:漆水出右扶风杜陵岐山,东入渭。 《水经注》:今有水出杜阳县岐山北漆溪,谓之漆渠,西南流注岐水。

    率西水浒

    郑氏曰:循西水厓沮漆水侧也。《周纪》:古公去豳,渡漆沮。徐广曰:水在杜阳岐山。 颜氏曰:漆水在新平。

    岐下

    《孟子》:大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括地志》:梁山,在雍州好畤县西北十八里。郑氏云:岐山西南。《郡县志》:岐山,亦名天柱山,在凤翔府岐山县东北十里。《地理志》:右扶风美阳县,岐山在西北中水乡,周大王所邑。《水经注》:岐水历周原下,北则中水乡成周聚,水北即岐山。皇甫谧云:今美阳西北有岐城旧址。 孔氏曰:《皇矣》称“居岐之阳,在渭之将”,是其处险阻也。 《地理志》:大王徙岐。 《閟宫》:“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朱氏《传》曰:大王自豳徙居岐阳,四方之民咸归往之,王迹始著,盖有翦商之渐矣。

    周原

    《郡国志》:右扶风美阳,有岐山,有周城,杜预云:城在县西北。周大王所徙,南有周原。《郡县志》:凤翔府扶风县,本汉美阳地。《通典》:美阳故城在京兆府武功县北七里。皇甫谧云:邑于周地,始改国为周。《史记正义》:岐山下有周原,上置城。毛氏曰:周原,沮漆之间也。郑氏曰:广平曰原,周之原地,在岐山之南,膴膴然肥美。《韩诗》:周原腜腜。

    虞芮

    毛氏曰:虞、芮之君争田,久而不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焉。”乃相与朝周,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颁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之君感而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乃相让以其所争田为闲田而退。天下闻之而归者,四十余国。《郡县志》:故虞城在陕州平陆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古虞国。《地理志》:河东大阳县吴山在西,上有吴城。芮城在陕州芮城县西二十里,古芮国。《晋太康地记》:虞西百四十里有芮城。闲原在平陆县西六十五里,即虞、芮争田让为闲田之所。苏氏曰:芮在同之冯翊。 《郡国志》:左冯翊临晋有芮乡,古芮国,与虞相让者。

    淠彼泾舟 凫鹥在泾

    泾水出原州百泉县泾谷东,南流至泾州临泾、保定二县,又东南流至邠州之宜禄、新平、永寿三县,又东北流至京兆之醴泉、高陵、云阳三县,以入渭。

    旱麓

    毛氏曰:旱,山名;麓,山足。《地理志》:汉中郡南郑县旱山,沱水所出,东北入汉。《说文》:林属于山为麓。曹氏曰:旱山在梁州之地,与汉广相近,故取以兴焉。 《周语》:旱麓之榛楛殖,故君子得以易乐干禄焉。《九域志》:兴元府有旱山。 《寰宇记》:在南郑县西南二十里。 《周地图记》云:山上有云即雨。

    密

    毛氏曰:国有密须氏。《吕氏春秋》:密须之民,自缚其主而与文王。《地理志》:安定郡阴密县,《诗》密人国。《括地志》:阴密故城在泾州鹑觚县西,其东接县城,即古密国。《周语》:共王游泾上密,康公从。又曰:密须由伯姞。 《左传》: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搜也。杜氏注:密须,姞姓国,文王伐之,得其鼓路。 《郡县志》:泾州灵台县西阴密故城,即古密国。 《舆地广记》:商时密国之地,本鹑觚,隋取文王伐密而民始附之意,以灵台名县。 朱氏曰:密,密须氏也,姞姓之国,在今宁州。

    阮 共

    张氏曰:阮,国名;共,阮国之地名,皆在今泾州。今有共池,即共也。《氏族略》:阮,商诸侯国,在岐、渭之间。郑氏曰:阮也、徂也、共也,三国犯周,而文王伐之。 孔氏曰:《鲁诗》亦以阮、徂、共皆为国名。孙毓云文王七年五伐,未闻有阮、徂、共三国助纣侵周,文王伐之之事。《孟子》:以遏徂莒。注:以遏止往伐莒者。朱氏曰:徂旅、密师之往共者也。

    鲜原 居岐之阳

    苏氏曰:文王既克密须,于是相其高原而徙都焉,所谓程邑是欤。孔氏曰:大王于迁已在岐山,此亦在岐山之阳,去旧都不远。《周书》称文王在程,作《程寤》、《程典》。皇甫谧云文王徙宅于程,盖谓此也。朱氏曰:其地于汉为扶风安陵,今在京兆府咸阳县。《地理志》:安陵,阚骃以为本周之程邑。《通鉴外纪》:西伯自岐徙鲜原,在岐山之阳,不出百里。郑氏曰:地在岐山之南,居渭水之侧,后竟徙都于丰。曹氏曰:大王邑于岐山之下,犹在岐北。文王既胜密须,于是度鲜原,于岐山之南、渭水之侧,定程邑而迁都焉。《鲁颂》大王居岐之阳,谓岐北非也。《孟子》:文王治岐。《左传》:成有岐阳之搜。 《郡县志》:凤翔府岐阳县,盖汉杜阳县地,贞观七年置,以在岐山之南,因以名之。 《舆地广记》:此《诗》所谓“居岐之阳”也。文王始亦治焉。元和三年省,入扶风县。 《括地志》:安陵故城在咸阳东二十一里,周之程邑。 《书》:文王肇国于西土。

    崇

    郑氏曰:崇侯虎倡纣为无道。《通典》:崇国在京兆府鄠县。 《帝王世纪》:鲧封崇伯,国在丰、镐之间。周有崇国。晋赵穿侵崇。《史记》:伐崇而作丰邑。伏湛曰:“以伐崇庸”,崇国城守,先退后伐。《氏族略》:其地在鄠县东。《皇极经世》:商受十八年,西伯伐崇,自岐徙居丰。注: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是国之地也。

    灵台

    《三辅黄图》:在长安西北四十里,高二十丈周,四百二十步。《三辅故事》:在丰水东。《水经注》:沣水北经灵台西。 《左传》:秦获晋侯,舍诸灵台。杜氏注:在鄠县,周之故台也。又云:酆在鄠县,东有灵台,属京兆府。 《地理志》:文王作酆。注:今长安西北界灵台乡丰水上是。 朱氏曰:言倏而成,如神灵之为。 司马法曰:偃伯灵台,伯谓师节也。

    灵囿

    《黄图》:在长安县西四十二里。《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灵沼

    《黄图》:在长安西三十里。郑氏《驳异义》云:于台下为囿沼。

    辟雍

    毛氏曰:水旋丘如璧,曰辟雍,以节观者。《黄图》:文王辟雍在长安西北四十里。《史记》:丰镐有天子辟池。《索隐》云即周天子辟雍之地。张氏曰:《灵台》辟雍,文王之学也。辟雍之在镐京者,武王之学也。《庄子》:文王有辟雍之乐。 郑氏曰:辟雍及三灵皆同处在郊。 《书大传》:乐曰舟张辟雍。 戴氏曰:言文王之乐不在台、沼、灵囿,而在辟雍也。

    丰

    朱氏曰:丰在今京兆府鄠县终南山北。《地理志》:文王作丰。《括地志》:丰宫在鄠县东三十五里。《地理志》:京兆鄠县,丰水出其东南。皇甫谧云:丰在京兆府鄠县东,丰水之西,文王自程徙此。 孔氏曰:从鲜原徙酆,丰在岐山东南三百余里。《说文》:酆,周文王所都,在京兆杜陵西南。朱氏曰:即崇国之地,今鄠县杜陵西南。《通典》:酆,今京兆府长安县西北灵台乡丰水上。《左传》:康有酆宫之朝。《召诰》:王朝步自周镐京,则至于丰,告文王庙。《毕命》:王朝步自宗周镐京,至于丰,文王所都。

    丰水

    郑氏曰:丰水,禹治之,使入渭,东至于河。丰邑在丰水之西,镐京在丰水之东。朱氏曰:丰水东北流,径丰邑之东入渭,而注于河。“丰水有芑”,镐京在丰水下流,故以起兴。《郡县志》:丰水出京兆府鄠县东南终南山,自发源北流,经县东二十八里,北流入渭。《禹贡》:沣水攸同。《地理志》:酆水出扶风鄠县东南,北过上林苑,入渭。《黄图》:出鄠南山丰谷,北入渭。黄氏曰:北至咸阳县入渭。

    镐京见前

    《坊记》引《诗》“度是镐京”。《郡国志》注:丰、镐相去二十五里。镐在京兆上林苑中。《黄图》:镐池在昆明池之北,即周之故都。《通典》云镐陂。夹漈郑氏曰:周地西迫戎狄,自岐之丰,自丰之镐是西,远戎而东即华也。朱氏曰:镐京,武王所营也,在丰水东,去丰邑二十五里。《周书大传》曰:文王受命九年,在鄗召太子发。戴氏曰:武王都镐京,为四方来朝者丰,不足以容之,作辟雍以养人才。

    邰

    毛氏曰:姜嫄之国。《郡县志》: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京兆府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白虎通》作“台”。国也。后稷姜嫄祠在县,后稷母家也。郑氏曰:后稷成功,尧改封于邰,就其成国之家室。《左传》作骀。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杜氏注:后稷受此五国。骀在武功县,所治斄城。《释文》:当作邰。《郡国志》:右扶风郿县有邰亭。《郡县志》:秦孝公作四十一县,斄、武功各其一。斄与邰音同,武功盖在渭水南,今郿县地是也。樊哙攻雍、斄城。注云:即后稷所封,今武功故城是斄县。汉属右扶风,后周置武功于故斄城。孔氏曰:邰国自有君,此或灭或迁,故以其地封后稷。《閟宫》:奄有下国。朱氏曰:封于邰也。

    百泉 溥原 流泉

    曹氏曰:汉朝那县属安定郡。隋改为百泉县,属平凉郡。魏于其地置原州,唐因之。百泉、溥原即其处。《郡县志》:邠州三水县,以县界有罗川谷,三泉并流,故以为号。豳城在县西高泉山,亦曰甘泉,在永寿县北二十五里。五龙原在新平县南三里原侧,有五泉水,因名。

    隰原

    郑氏谱曰:豳在雍州原隰之野。孔氏曰:《禹贡》雍州原隰底绩是原隰,属雍州也。公刘居豳,度其隰原以治田,是豳居原隰之野。蔡氏曰:广平曰原,下湿曰隰,度其隰原即指此,其地在豳,今邠州。《史记正义》:原隰,豳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