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郡县志》:敖山,在郑州荥泽县西十五里,春秋时晋师在敖、鄗之间。二山名,在荥阳县西北。《宋武北征记》曰:秦时筑仓于山上,汉高祖亦因敖仓傍山筑甬道,下汴水。践土台,故王宫,在县西北十五里,临汴水,南带三皇山,秦所置。仲丁迁于嚣,此也。《诗》“薄狩于敖”,皆此地。《括地志》:荥阳故城在郑州荥泽县西南十七里,殷时敖地,周时名北制,在敖山之阳。《水经》:济水东迳敖山北。《注》云:《诗》“薄狩于敖”。山上有城,殷仲丁所迁,秦置仓于其中,亦曰敖仓城。郑氏曰:敖,郑地,今近荥阳。吕氏曰:晋师救郑,在敖、鄗之间,设七覆于敖前,则敖山之下,平旷可以屯兵,翳荟可以设伏。“东有甫草”,即此地。《郡国志》:河南荥阳有敖亭,周宣王狩于敖。《补传》曰:敖,险野也。险野以人为主,故用以选徒。

    漆沮

    《禹贡·雍州》:漆沮既从。蔡氏曰:漆水,《寰宇记》自耀州同官县东北界来,经华原县,合沮水。沮水,《地志》出北地郡直路县东,今坊州宜君县西北境也。《寰宇记》沮水自坊州升平县北子午岭出,俗号子午水,下合榆谷、慈马等川,遂为沮水,至耀州华原县合漆水,至同州朝邑县东南入渭,二水相敌,故并言之。既从者,从于渭也。朱氏曰:漆沮在西都畿内,泾渭之北,所谓洛水,今流入鄜坊,至同州入河。段氏曰:《书》所谓漆沮,在沣水之东,为渭之下流。吉日漆沮,乃会于东都,继田猎之后,则宜为下流之漆沮。盖远历鄜坊,北之东都为地近。李氏曰:《禹贡》东过漆沮,即此漆沮是也。《孔氏传》:在泾水之东,一名洛水,与自土沮漆者别也。此《职方氏》所谓雍州其浸渭洛,非河南之洛也。《水经注》:洛水,阚骃以为漆沮之水。《史记正义》:《括地志》云洛水源出庆州洛源县,此非古公所度漆沮也。

    南山

    “幽幽南山”,刘氏曰:镐京之阳,终南之山。严氏曰:周都丰镐面对终南,故《天保》祝君,《斯干》考室,《节南山》刺师尹,皆指此山。

    沔水

    《晋语》:公子赋《河水》。注:河当作“沔”,字相似误也。严氏曰:杜诗云“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与此诗意同。

    褒

    《舆地广记》:兴元府褒城县,故褒国,汉置褒中县。《括地志》:褒国故城在县东二百步。《国都城记》:褒国姒姓,夏同姓所封。 《水经注》:石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东南历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也。北口曰斜。褒水又南迳褒县故城东,褒中县也,本褒国。又南流入于汉南郑县,故褒之附庸。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兼之。怀王衰弱,秦略取焉。 《晋语》:周幽王伐有褒。 《郑语》:褒人褒姁。 《鲁诗》:阎妻扇方处。 班倢伃赋:哀褒阎之为邮。

    百川沸腾

    《周语》: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注:西周镐京也,邠、岐之所近。三川,泾渭洛。洛即漆沮。震,动也。地震,故三川亦动。伯阳父曰: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向

    孔氏曰:《左传》桓王与郑十二邑,向在其中。杜预云河内轵县西有地名向上,则向在东都之畿内也。轵县,唐省,入孟州济源。《水经注》云:向,城北向冈。《左传》襄十一年,诸侯伐郑师于向。朱氏曰:都大邑。《周礼》畿内大都方百里,小都方五十里,皆天子公卿所封也。向在东都畿内,今孟州河阳县是也。《九域志》:同州有向城。《诗》“作都于向”谓此。

    苏公

    郑氏曰:苏,畿内国。孔氏曰:《左传》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则苏国在温。杜预曰:今河内温县,是东都畿内也。春秋时苏称子,此云公者,盖子爵而为三公。《书》“司寇苏公”。《郑语》:己姓,昆吾之后。僖十年,温子奔卫。《传》云苏子,注:国于温,故曰温子。《世本》:苏成公作篪。《寰宇记》:故温城在孟州温县西三十里。《地理志》:河内郡,温县故国,己姓,苏忿生所封。

    暴公

    郑氏曰:暴,畿内国。《春秋》:文八年,公子遂会雒戎,盟于暴。朱氏曰:战国及汉时有人姓暴。《世本》:暴辛公作埙。 谯周《古史考》云:古有埙、篪,尚矣。 《风俗通》:暴辛公,周诸侯也。杜氏注:郑地。

    有北

    毛氏曰:北方寒凉不毛之地。《庄子》:穷发之北。

    杨园 亩丘

    毛氏曰:杨园,园名;亩丘,丘名。朱氏曰:下地也。《尔雅·释丘》云:如亩。李巡曰:谓丘有垄界,如田亩。 朱氏曰:高地。孔氏曰:于时王都之侧盖有此园、丘,诗人见之为详。

    东国 谭见前

    孔氏曰:谭国在京师之东。陈氏曰: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皆东迁之史也。古者诸侯无私史,有邦国之志,则小史掌之,而藏周室。鲁人所谓周人御书,晋人所谓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有董史者也。是故《费誓》系于《周书》,汉、汝、江、沱至于谭,大夫下国之诗,皆编入于《南》、《雅》。朱氏曰:小东、大东,东方小大之国也。自周视之,则诸侯之国皆在东方。《文中子》龚氏注:周之侯国,各得献诗于王,若《大东》、《渐渐之石》之类是也。

    氿泉

    毛氏曰:侧出曰氿泉。音轨。 《释名》:流狭而长如车轨。

    江汉南国之纪

    郑氏曰:江、汉,南国之大水。曹氏曰:江、汉受百川之水而注之海,使无泛滥之患,所以纪理南国。此《诗》指江、汉而言尽瘁,以《渐渐之石》之诗考之,幽王时荆舒尝叛,命将徂征,则从征役之事者多矣。《禹贡》:江、汉朝宗于海。黄氏曰:江、汉至荆州合流,去海犹远,而已有朝宗之势。俗强于此示训。 孔氏曰:幽王之时,楚已强矣。 《郑语》:史伯谓桓公曰:南有荆蛮,不可以入。

    艽野

    毛氏曰:远荒之地。苏氏曰:艽,地名。

    淮水 三洲

    《禹贡》: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朱氏曰:淮水出信阳军桐柏山,至楚州涟水军入海。《地理志》:南阳郡平氏县今唐州桐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水经》:胎簪山。淮水所出,东南至淮陵今招信县。入海。孔氏曰:郑于《中候·握河纪》注云:昭王之时,《鼓钟》之诗所为作者,依三家为说也。水中可居曰洲。朱氏曰:三洲,淮上也。苏氏曰:始言汤汤,水盛也;中言湝湝,水流也;终言三洲,水落而洲见也。言幽王之久于淮上也。吕氏曰:《三洲》,作诗者赋其所见也。

    信南山

    董氏曰:南山,终南山也。雍州之山,终南则禹固治之矣。《括地志》:终南山,一名南山。刘氏曰:终南在镐京之南。

    瞻彼洛矣

    毛氏曰:洛,宗周浸溉水也。《职方氏》:雍州,其浸渭洛。易氏曰:按《汉志》,左冯翊怀德县,即强梁原之洛水。《说文》:洛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中,东南入渭。怀德即京兆之富平县,今属耀州,即冯翊之地。北条荆山在县西,正洛水之源也。孔安国注:《禹贡》漆沮亦曰洛水,出冯翊北。又一洛水出庆州洛源县,有白于山在县北三十里,洛水所出,因以名县。东流至鄜州洛交县,又东南流至京兆府云阳东,又经同州澄城西北,去富平之怀德亦近。非《禹贡》“导洛自熊耳”之洛。《淮南·坠形训》:洛出猎山,在北地西北夷中。洛东南流入渭,诗云“瞻彼洛矣”是也。 《括地志》:洛水,一名漆沮,水源出庆州洛源县白于山东,南流鄜、丹、同三州,至华阴北,南流入渭。王氏曰:洛,东都之所在也。吕氏曰:《毛传》以洛为宗周之浸水。洛水虽出于京兆上洛西山,然其流尚微。此诗所谓洛,盖指东都也。朱氏曰:洛水在东都,会诸侯之处。言天子至洛水之上,御戎服而起六师。蔡氏曰:洛水,《地志》云出弘农郡上洛县冢领山,《水经》谓之欢举山,今商州洛南县。至巩县入河。今河南巩县。 《左传》:雒汭在巩县南。 《水经注》:《山海经》洛水成皋西入河,谓之洛汭。 张仪曰:什谷之口。《史记音义》:巩县有鄩谷水。

    镐京

    今京兆长安县昆明池北镐陂。《郡县志》:周武王宫,即镐京也,在京兆府长安县西北十八里。自汉武帝穿昆明池于此,镐京遗趾沦陷焉。《括地志》:滈水源出长安县西北滈池。《水经注》云滈水承滈池,北流入渭。孟康曰:长安西南有镐池。 《古史考》:武王迁镐,长安丰亭镐池也。 《荀子》:武王以鄗,与镐同。 《秦纪》:镐池君。《水经》:渭水东北与鄗水合。《注》: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北,武王所都。汉穿昆明池于是地,今无可究。 “赫赫宗周”,毛氏曰:镐京也。 “周宗既灭”,郑氏曰:周宗,镐京也。

    槛泉

    《尔雅》:槛泉正出。涌出也。《说文》作“滥”。

    蛮髦

    毛氏曰:蛮,南蛮也;髦,夷髦也。郑氏曰:髦,西夷别名。武王伐纣,其等有八国从焉。《牧誓》:及庸、蜀、羌、茅、微、卢、彭、濮人。茅、髦,音义同。孔氏曰:茅在巴蜀。《括地志》:姚府以南,古茅国之地,有茅州。《唐·地理志》:诸蛮州有茅州。

    谢 召伯

    《郡国志》:南阳郡宛县,本申伯国。棘阳县东北百里有谢城。朱氏曰:谢,邑名,申伯所封国也,今在邓州信阳军。《郑语》:桓公曰:谢西之九州何如?史伯曰:惟谢、郏之间,是易取也。注:谢,申伯之国,今在南阳。谢西有九州,一千五百家曰州。郏南谢北,虢、郐在焉。《舆地广记》:棘阳,故谢国,汉为棘阳县,属南阳,其后省,故城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北。《水经注》:泚水又西南流,谢水注之,水出谢城北。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为谢阳侯,即其国也。《崧高》:于邑于谢,南国是式。毛氏曰:谢,周之南国也。召伯,《周语》注:召公,召康公之后,穆公虎也。

    滮池 北流

    郑氏曰:丰镐之间水北流。毛氏曰:滮,流貌。《水经注》:鄗水又北流,西北注,与滮池合,水出鄗池西,而北流入于鄗,世传以为水名。《寰宇记》:渭水西自京兆鄠县流入长安,汉建元三年造便桥跨渭,斯滮池之别名。西北合渭水。《说文》作“淲沱”。《九域志》:京兆府冰池。按《十道志》名彪池,亦名圣女泉。

    荆舒

    郑氏曰:荆,谓楚也;舒,舒鸠、舒鄝、舒庸之属。《春秋》:庄十年书荆,僖元年始书楚。孔氏曰:殷武荆楚并言之,楚之称荆久矣。 《公羊传》:荆者,州名也。 《谷梁传》谓之荆狄之也,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故曰“荆狄”之也。 《地理志》:成王封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 《左传》:熊绎辟在荆山。 《括地志》:归州巴东县东南四里归故城,熊绎之始国也。 《舆地志》:秭归县东有丹阳城。《春秋》:有舒、在今庐州舒城县。舒鸠、今无为军巢县。舒蓼、在安丰县。舒庸,东夷国。谓之群舒,皆偃姓。皋陶后。 《世本》:舒、鲍,偃姓国。 孔氏曰:又有龙舒。《地理志》:庐江郡舒县,故舒国。龙舒县,群舒之邑。龙舒故城在无为军庐江县西。《唐世系表》:舒又曰群舒,舒蓼、舒庸、舒鸠,一国而有五名。 朱氏曰:荆楚本号舒,近楚。

    西戎见前 东夷

    《左传》:椒举曰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后汉·西羌传》: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戎围犬丘。见《竹书纪年》。《书序》:成王既伐东夷。孔氏注:海东诸夷驹丽、扶余、馯貊之属。武王克商,皆通道焉。孔氏《疏》:汉有高驹丽、扶余,馯即韩也,北方曰貉。又云:东北夷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