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百二十三章 花旗银行大危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花旗银行走到今天将要破产的地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1998年美国拆除了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风险隔离,花旗银行90年代后一改此前主要在自身比较熟悉的商业银行领域进行并购扩张的做法,大举进入到自己比较陌生的领域———投资银行领域。2006年,花旗集团通过建立SPE实体而交易的各种证券化产品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了114%,如MBS、CDO、CLO、CDS等等,花旗银行通过长期证券化过程,本来试图把相当部分的信贷风险转移到外部,没想到却事与愿违。

    这种情况下,欧洲最大的主权基金所在的挪威等北欧国家虽不是欧盟成员,但唇亡齿寒,即使动用,也要先考虑政治因素,一定是先救欧洲国家,对于收购花旗资产只能表示爱莫能助。除了欧洲外,中东的沙特、阿联酋主权基金,此时又要应对阿联酋迪拜发生的危机,结果挑来挑去,只能便宜中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了。

    三是美联储对3060亿美元之外的风险资产提供一定贷款,邀请外部投资者进行收购。政府“国有化”花旗银行后,也欢迎其他国家投资者收购花旗股份,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将为此大开绿灯,即使是专制国家的主权投资基金也没有问题。

    花旗银行本身作为美国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同时又在从事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收购与证券化衍生品的设计、发售、承销等业务,以及二级市场的证券产品交易业务和相关信用支持业务,过于庞杂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使得它内部管控机构都没有发现,此前认为转移出去的信贷风险,其实又悄悄的通过资本及衍生品市场业务再次循环回归到了银行内部另一个部门。

    其实美国人本打算卖给和自家关系亲密的一些国家主权基金,毕竟这么大的盘子,世界上还找不出多少私人公司肯接手,可关系最密切的欧洲因为债务危机阴云迟迟未散,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冰岛和塞浦路斯等国重组国内金融系统,暂时让欧盟悬崖勒马,不再继续滑下深渊,但欧猪国家中其他几国的问题并没有就此消失,仍是在泥沼中挣扎。

    而最关键的是像花旗这样传统银行由于转型为金融控股集团,过于积极介入资产证券化市场,使许多本已转移的信贷风险再次循环回归,最终银行承担了过度风险。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大多脱胎于传统商业银行,其传统的内控机制是难以有效管理高度专业化和复杂化的证券投资业务,尤其是表外证券投资业务,有可能成为拖垮银行的“黑洞”。

    这可是项巨大优惠,要知道美国人说喜欢自由贸易,但对其他国家来美国投资,尤其是他们眼中专制国家投资挑三拣四,前不久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公司功败垂成就是个例子。但现在时势使然,美国人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如今金融海啸对欧美各国造成了巨大损害,以往的经济民主主义只得让步于自救,破产的冰岛政府选择壮士断腕,出售大片土地给外国投资者,希腊政府甚至考虑出售部分古代艺术品抵债。

    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接连倒台,杨星密友意大利的贝卢斯科尼也没保住宝座,惠誉在花旗银行出事前就主动降低包括法国在内的七个欧洲国家3A信用等级,导致被点名的匈牙利、捷克、拉脱维亚等新入盟国家债务问题显现。比起老牌西方国家,这几国财政情况相当糟糕,被视为下一波危机之源,欧盟赶紧火速推出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提出要动用4000亿欧元规模救助资金来救援欧盟各国。

    一是美国政府从8500亿美元救市计划中拿出800亿美元注资花旗集团,获得其40%的优先股,花旗集团宣布一拆为二,其1.1万亿美元资产划分给新花旗银行,剩下的8500亿美元非核心资产划归花旗控股公司,标志着花旗集团作为金融超市时代的终结。

    结果金融海啸一至,花旗银行忙着出售手中的大量次贷资产,可是没想到没有及时关闭的金融衍生品部门还在继续制造更多的有毒资产,只好拆东墙补西墙,直到最后没人敢再投钱让它继续补下去。花旗银行这才发现它的大部分金融衍生品都化为泡影,并且还要承担巨大的损失。花旗银行原有资产2万多亿美元,在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亿多个客户账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金融帝国,可一夜之间就“玩”到了不接受外部救助就将一文不值的这个地步,教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