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雷雨》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曹禺先生作

    曹禺原即万家宝先生

    ① ,《雷雨》是一个内行人的制作,虽说是处女作,勿怪立即抓住一般人的注意。《雷雨》现在可以说做甚嚣尘上。我来赶会也敬一炷香,想来虽在发表一年之后,总可以用句道远心诚,恕了自己吧。在中国,几乎一切是反常的。举一眼前的例,剧本便要先发表,而后————还不见得有人上演。万一上演,十九把好剧本演个稀糟。《雷雨》便是这样一个例。在中国写剧评,不是有意刻薄,实际也是根据书本来估量,反比根据演出的成绩要正确些。

    在《雷雨》里面,作者运用(无论他有意或者无意)两个东西,一个是旧的,一个是新的:新的是环境和遗传,一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新东西;旧的是命运,一个古已有之的旧东西。我得赶紧声明,说是遗传在这里不如环境显明。有什么样的爹,有什么样的儿子,有什么样的周朴园,有什么样的周萍。但是作者真正用力写出的,却是环境与人影响之大。同是一父母所生,周萍颐养在富贵人家,便成了一位“饱暖思淫欲”式的少爷,鲁大海流落在贫苦社会,便成了一位罢工的领袖。这点儿差别最可以从那两个有力而巧妙的巴掌看出来。第一个巴掌,是周萍打鲁大海(第一幕),打得鲁大海暴跳如雷;第二个巴掌,是鲁大海打周萍(第四幕),打得周萍忍气吞声。这两个前后气势不同的巴掌,不唯表明事变,也正透示在不同的环境之下,性格不同的发展。

    然而这出长剧里面,最有力量的一个隐而不见的力量,却是处处令我们感到的一个命运观念。你敢说不是鬼差神遣吗?否则,二十年前的种子,二十年后怎么会开花结果呢?所以全剧临尾,鲁侍萍(母亲)痛苦道:“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一个人有罪,我先走错了一步。如今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事情已经做了的,不必再怨这不公平的天;人犯了一次罪过,第二次也就自然地跟着来。”做母亲到了她这步田地,自然多应和她一样想。但是,真正应该负起这些罪恶的不是周朴园(父亲)吗?周朴园不唯活了下来,而且不像两个发疯的女人,硬挣挣地活了下来,如若鲁待萍不“再怨这不公平的天”,我们却不要怨吗?作者放过周朴园。实际往深处一想,我们马上就晓得作者未尝不有深意。弱者全死了,疯了,活着的是比较有抵抗力的人:一个从经验得到苟生的知识,一个是本性赋有强壮的力量:周朴园和鲁大海。再往深处进一层,从一个哲学观点来看,活着的人并不是快乐的人;越清醒,越痛苦,倒是死了的人,疯了的人,比较无忧无愁,了却此生债务。然而,在人情上,在我们常人眼目中,怕不这样洒脱吧?对于我们这些贪恋人世的观众,活究竟胜过死。至于心理分析者,把活罪分析得比死罪还厉害。然而在这出戏上,观众却没有十分亲切地感到。所以绕个圈子,我终不免栽诬作者一下,就是:周朴园太走运,作者笔下放了他的生。

    但是,作者真正要替天说话吗?如果这里一切不外报应,报应却是天意吗?我怕回答是否定的,这就是作者的胜利处。命运是一个形而上的努力吗?不是:一千个不是!这藏在人物错综的社会关系和人物错综的心理作用里。什么力量决定而且隐隐推动全剧的进行呢?一个旁边的力量,便是鲁大海的报复观念;一个主要的力量,便是周蘩漪的报复观念。鲁大海要报复:他代表一个阶级、一个被压迫的阶级,来和统治者算账;他是无情的,因为社会就没有把情感给过他;他要牺牲一切,结局他被牺牲。他出走了,他不回来了。但是,我还得加给作者一个罪状,就是鲁大海写来有些不近人情。这是一个血性男子,往好处想;然而往坏看,这是一个没有精神生活的存在。作者可以反驳我,说他没有受过教育。不错,他没有受过教育;但是,他究竟是一个人;而且在这出戏里,一个要紧的人。我说他不近人情,例如在尾声,从姑乙和老翁的对话,我们晓得他十年了,没有回来看看他生身的母亲。无论怎么一个大义灭亲的社会主义者,也绝不应该灭到无辜的母亲身上。也许有人说,他憎恶这一群上流人,不料自己便是上流人“种”,所以便迁怒在那可怜的母亲身上了。我承认这话有道理;但是我更承认,他是一个缺乏思想的莽男子。“他是一个初出犊儿不怕虎”,可惜是叫同行的代表卖了自己还不知道。他并不可爱。可爱的人要天真。而且更要紧的是,要有弱点。他天真到了赤裸的地步;他却没有弱点。我说错了,他有弱点————老天爷!他有弱点!他追到周府(第四幕),要打死周萍,但是就在周萍闭目等死的时候,他不唯不打了,反而连枪送过去:“我知道我的妈。我妹妹是她的命,只要你能够多叫四凤好好地活着,我只好不提什么了。”鲁大海也懂人情。他让了步!方才我说他不近人情,如今我一笔勾销。不过我是一个刀笔吏,必须找补一句,就是:这样一来,鲁大海的性格一致吗?我晓得这里有很好的戏剧效果,杀而不杀。不过效果却要出于性格的自然与必然的推测 ② 。

    说实话,在《雷雨》里最成功的性格,最深刻而完整的心理分析,不属于男子 ③ ,而属于妇女。容我乱问一句,作者隐隐中有没有受到两出戏的暗示?一个是希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Hippolytus),一个是法国拉辛(Racine)的Phèdre,二者用的全是同一的故事:后母爱上了前妻的儿子。我仅说隐隐中,因为实际在《雷雨》里面,儿子和后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