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总导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向往净土庄严。称名愿生,即是《观经》之「观」,非同常途之观。

    3、第3文。观佛入念佛故,二宗终成一宗。

    4、第4至7,不同诸师所判。

    5、第8文,明念佛,虽一念功德具足,仍念念不厌其多。

    6、第9文,意同「归三宝偈」中「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

    7、第13至15文,「举足救迷、不及端坐、应声即现、立摄即行」,救生何切也!「回心愿生,立即得生」,得救之速也。

    8、第17文,以「众生界」为「法界」,法界身即是「为物身」。以「身遍、心遍、无碍遍」解法界,法界身即是「实相身」。

    9、第18文,明净土法门,本为末代罪浊凡夫,唯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不明无相离念。

    10、第20文,圣道通途之真实「解」者,契悟真如实际之理;真实「行」者,体如而行,性离虚妄,不染贪瞋,如《心经》「不垢不净」之行,《金刚经》「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之行。此非凡夫份上事。本愿念佛行者,真实「解」者,即下「二种深信之文」所言之「两种深信」;真实「行」者,即下「正定业之文」所言之「一向专称」。对众生罪业之机与弥陀救度之法,如实信知,故是真实解;名号乃是至极真实法,称彼佛名,如实修行相应,故是真实行。由真实解起真实行,非不真实解而能真实行。

    11、第21文,承上法深信明深信《大经》,此文明深信《观经》及《弥陀经》。

    三经皆共明专念名号,《大经》明弥陀誓愿,直接说;《观经》明释迦发遣,引导说;《弥陀经》明诸佛证诚,赞叹说。

    《观经》、《弥陀经》中念佛摄于《大经》「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非以此往生,而是以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明、赞叹彼佛依正二报功德庄严,发起我等欣慕愿求之心,至于往生正因,仍在念佛。

    《弥陀经》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往生」者,正因仍在念佛。

    12、第21至23文。一唯,三随,四决定,四不可。

    一唯:唯信佛语。

    三随:随顺佛教,随顺佛意,随顺佛愿。

    四决定:决定依行。

    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

    决定作得生想。

    决定一心,投正直进。

    四不可: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

    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13、第23文,「作得生想」,愿生而思往生一定,是真实愿生心;愿生而思往生不定,非真实愿生心。此真实,不在凡夫意地上论,而在于是否真实信解弥陀本愿。「思往生不定」之心,乃由不真实信解弥陀本愿故,是不真实「解」,故纵凡夫意地愿生心虽似真实,不名真实心。即是前文所言「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由不真实故,缺至诚心;思不定故,缺深心;愿生心不真故,缺回向发愿心。

    14、第28文,《观经》九品「到彼花开时节不同」,或一七日、或七七日、或一小劫、或六劫、或十二大劫,依大师释,皆指此间时节;则纵下下品之十二大劫,彼处亦是短时。

    15、第29文,明深信因果之相。以此为准,绝大多数人连佛教最基本的因果都没有深信,而是「或信不信,虽信不深,信有间断,善心数退,恶法数起」。佛法修持,岂易言哉。

    16、第30文,明净土菩提心。「以上诸善」,明信因果所作诸善。「似亦无功」,未断贪瞋,不足出离生死。「一念厌苦」,虽信生死苦,欲断恶法而数犯,自力无法出离,故激而勃发一念厌苦之心,愿彻底离此苦境;「一念乐生」,虽发善心,欲恒不失而数退,故激而勃发一念乐生净土之心,但至净土,无毛发之恶,大乘纯善无漏之境故,即能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海,救摄苦众生。

    17、第31文,自机甚劣,净土甚高,行者虽睹灵仪,疑心恐不得往生。现见修净土人,多此心态,虽闻弥陀名,虽睹弥陀相,疑心不得往生,故使弥陀立身垂手,以身说法:「我来迎汝!」然犹如不见不闻者。

    18、第32文,来迎佛圣,或报或化,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随众生心而有增减。专修念佛之人,必见报佛来迎,顺彼佛本愿故;又必是菩萨大众相随,念佛为至极大乘法故。

    19、第33文,闻经灭罪少,由机法不相应故。称名灭罪多,亦由机法相应故。「造罪障重,死苦来逼」之劣机,不堪多经、多行法,故使「受心浮散,灭罪为轻」。一句佛名之胜法,「能摄散心,令住正念」,令心纯一,即是心重,故能除罪多劫。相应劣机之胜法,唯是南无阿弥陀佛。

    20、第34文,此约临终机,平生称名亦同,感应道交故。如近缘释,「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顺佛本愿故,摄取不舍故,具三缘益故,法界身故,如众生意故,如弥陀意故。

    21、第35文,闻经十二部,含一切行。称名是正定之业,余行是杂散之业。

    22、第36文,善人为说弥陀功德,罪人得闻弥陀名号。弥陀功德即弥陀名号,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光明神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总摄于一句佛名。

    23、第39、40文,意业失念,但任口称,声声罪除,金华来应。名号之功能也,易行之至极也。非定非散,超定超散,绝思绝议,无伦无比。故言「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24、第41文,就其形式,也可放在「偈语篇」;此处就其内容,与上各文相承,可互相显明。

    25、第48文,释迦出世本怀。

    26、第49文,三世诸佛皆念弥陀而成佛之经证。

    ?〈偈语篇〉导读

    一、总分三:(一)念佛胜易,二十三偈。(二)极乐超胜,四十七偈。(三)慈悲劝诫,五十三偈。

    二、(一)念佛胜易分三:(1)1至8明胜且易,按法义次第。(2)9至16明易且胜,按全集先后。(3)17至23劝诫,按法义次第。

    1、第1偈,本愿故胜。

    2、第2偈,入报故胜。

    3、第3至5偈,光摄故胜。

    4、第6至8偈,比较显胜。

    5、第9偈,「直入」者,无少耽延,无诸障难,易且速也;不假回向,不经莲胎,高且胜也。

    6、第11偈,「终时正意念弥陀」,释经文「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念佛之人,命终皆自然住于正念。念佛即蒙佛光照,念佛即乘佛愿力,念佛即当下一念定往生。此平生、命终皆同,唯平生之时,佛光虽照而肉眼不见,往生虽定而色身犹存。

    7、第17至22偈,先劝厌欣,并总劝慎护三业,常行念佛;次举劝念佛现世利益;次劝安心;次劝往生;次明往生证果;最后,总结赞劝。

    8、第21偈,「同因同行至菩提」,彼佛因中愿行,结为果上六字,全体授予凡夫,令平等往生、平等成佛。有二种同:一念佛人之间同,同因同行,无有高下,「同一念佛无别道」。二念佛人与弥陀同,同以弥陀大愿为因,同以弥陀大行为行,同得无量光寿佛果。「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同因;「阿弥陀佛,即是其行」,同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至菩提。然则一句佛名之内,弥陀与众生全然一体,佛因、佛行、佛果,一时圆满。

    三、(二)极乐超胜分三:(1)1至28明极乐超胜。(2)29至37劝众生发愿。(3)38至46明大经要义。(4)47净宗回向偈。

    四、1至5,先总明极乐超胜。

    1、第1、2明正报超胜,先主佛,后圣众。

    2、第3、4明依报超胜,先比较,后直明。

    3、第5,明往生证果超胜。

    五、6至28,别明净土超胜。大体依全集先后,局部依法义次第。先《法事赞》偈

    1、6明真净报土。

    2、7至10明自然证悟。

    3、11至13明回度娑婆。

    六、再《般舟赞》偈。

    1、14至16明相好同佛。

    2、21至27明超证涅槃。

    3、28劝求往生。

    七、最后「慈悲劝诫」,劝厌秽欣净,劝专修念佛,劝觉悟无常,劝慎护三业,劝感念佛恩。大体依全集先后,局部依法义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