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观楞伽阿?多罗宝经记卷第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陀罗译

    明建邺海印沙门 释德清笔记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之下

    前接辩七种无常文以显涅槃真常德已竟。

    △下示如来藏自性清净以显涅槃真净德。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

    记曰。此将示如来藏自性清净。以显法身真净德。故兴此问。然云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等者。由前二卷初显理究竟处。已问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而为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且疑世尊说如来藏同外道我。世尊已为决择云。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之我。且我有时说空。无相。无愿。真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然彼但以显理究竟以显法身无我。以破外道神我之计。故特举如来藏以问。今此断证业已究竟。将显法身本净。但为阴界入客尘所污。直欲净彼染污。以显涅槃净德。故特举所治阴界入生灭等染污义以请。将启世尊如来藏自性清净之谈。以显涅槃真净德也。故云更为我说阴界入等。此大慧约染污边问。向下世尊约如来藏自性清净答。

    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长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记曰。此言如来藏自性清净以显法身真净德也。如来藏者。乃自性清净心在缠之名。大慧疑谓五阴无我。若无有我。则谁生谁灭。谁知苦尽。谁证涅槃。佛言。阴界入虽无我。而有如来藏为众生佛性。惟此藏性。能为世出世间善不善因。能遍兴造六道生死形色染法。犹如伎儿变现诸事。然本无我我所。亦能成就出世净法。以二乘不知此如来藏性为生死因。乃谓根尘识三缘和合方便而为生因。外道不知此如来藏性。而妄计神我作者以为生因。然此藏性。盖为无始虚伪恶习之所熏变。失其如来藏名。但名识藏耳。故云。佛说如来藏。即是阿赖耶。依此藏识生无明住地。变起前七识浪。生灭不停。故如来藏亦随七识流转生死。如海波澄。因风起浪。故生死相续。长劫不断。其实如来藏性。本自常住。离于二乘无常之见。本自无我。离于外道神我之论。虽在缠眠染污之中。其实自性无垢。毕竟清净。是所谓迷此性而为生死。悟此性而为涅槃。以此藏性。无常不能坏。故为真常。众苦不能侵。故为真乐。生死不能拘。故为真我。烦恼不能污。故为真净。此所以为如来无上涅槃真实果体也。

    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

    记曰。此言藏识本不生灭。但七识生灭。以明如来藏为生死染因也。大慧疑问阴界入既无我。谁生谁灭。而彼愚夫因何不知苦尽。不知解脱。佛答意云。阴界入者本如来藏。不生不灭。今虽在缠名识藏。其体本真。亦不生不灭。其生灭者。非是藏识。乃前七识有生灭耳。故唐译云。其余七识意意识等念念生灭。然彼七识所以生灭者。特以妄想为因。境界为缘。和合而生。计著名相以为实有。以不了此境界色等诸法唯是自心之所显现。以不了故。贪著名相。逆顺境界。生憎爱心。起苦乐受。为此名相缠缚。既从贪生。复生于贪。以是因缘。愚痴众生随生死流。不知苦尽。不求解脱。此所以如来藏变现六趣为生死染因也。

    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唐译云。若因及所缘。诸取根灭。不相续生。自慧分别苦乐受者。或得灭定。或得四禅。或复善入诸谛解脱。便妄生于得解脱想。而实未舍未转如来藏中识藏之名)识藏。七识流转不灭。(唐译云。若无藏识。七识则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

    记曰。此言依如来藏为无想外道及二乘因也。若因若攀缘者。上云妄想为因。境相为缘。盖妄想。指前七识。乃八识之见分。境相。乃八识之相分。今言诸受根灭次第不生者。谓前六识不取诸境。而七识自然不起也。以外道及钝根那含。俱能灰灭六识。以不了唯心。又无多闻智慧。但依自心分别妄计。厌苦趣乐。或入灭受想定而居五那含。或堕无想而入四禅外道。若有利根罗汉。善修四谛。出于三界。得真谛解脱。证偏空理。其实未得究竟涅槃。便自妄生灭度解脱之想。此但尽生死谓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以彼其实未舍未转如来藏中识藏之名故也。藏识。七识流转不灭者。谓彼外道二乘所以非真灭者。以藏识未转。故七识流转不灭。何者。以依彼转缘彼。互为缘起故。故唐译云。若无藏识。七识则灭。何以故。因彼及所缘而得生故。意在若转藏识之名。而七识亦随之而灭矣。所以七地已前未舍藏识。但依自妄想修。心境不如。以心外求法。故多堕邪见。二乘不了。故堕自共相见。以彼未净藏识中无始虚伪习气故。故唐译云。然非一切外道二乘诸修行者所知境界。以彼唯了人无我性。于蕴界处取于自相及共相故。然藏识者。亦名阿赖耶识。又云阿陀那识。此云无没识。以在生死流而不没故。偈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故非彼境界。

    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唐译云。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诸法无我。随地次第而渐转灭。不为外道恶见所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唐译云。为三昧力诸佛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及本愿力。不住实际。及三昧乐)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

    记曰。此言如来藏为出世净因也。谓转藏识名。见如来藏。即得八地无功用道。方证法无我智。偈曰不动地前才舍藏。以舍此藏识染污之名。即是如来清净之藏。非别有所得也。所言法执者。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一切对治真妄之法。以未转藏识时。而七识未灭。皆有所执。取以为我故。今藏识既转。则七识灭。七识灭。则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当下随灭。以五法等皆依藏识而立故。今识转而彼亦灭。所谓皮既不存。毛将安附。此所以为得法无我而进八地。到此生灭既灭。对治亦亡。无功可用。故云无功用道。既无功用。得法无我。则一切外道恶见不能倾动。故名住不动地。住此地已。即得十种三昧门乐。但此菩萨向在生灭劳虑。觉识烦动。未得真乐。今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乐无可喻。则味着三昧不起。了无度生之念。若不蒙佛力加持引拔令出。则堕二乘。故为诸佛三昧神力之所加持。又以昔本愿之力所持故。所以虽证涅槃而不住实际。而亦不取三昧之乐。故以如幻三昧现意生身。利益众生。以趣自觉圣智究竟之果。此所以不同外道二乘所修行道也。是故菩萨修如实行求胜法者。当净如来藏中识藏之名。如是而已。此外别无可证得也。

    ○上正显涅槃真净德竟。

    △下文释疑劝修。

    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智现法乐住。不舍方便。

    记曰。此释疑也。问曰。既转识藏名如来藏。然识藏有生灭。而如来藏亦有生灭否。答曰。若无识藏名。而如来藏则无生灭。又问。一切凡愚未转藏识故心有生灭。一切圣人既转藏识心亦有生灭否。答曰。等觉已还虽转藏识而容有生灭。以虽趣自觉圣智住现法乐。而不舍于勇猛精进度生事业。且异熟未空。尚有微细生相无明未尽。所谓真常流注。故亦有生灭。故云。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问曰。生灭者七识也。上云若无藏识。七识则灭。七识既灭。而诸圣者已转如来藏。复何生灭耶。答曰。以但转名言。无实性故。下经云。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由是观之。向之生灭者非七识。乃如来藏也。何者。以如来藏有随缘义。不变义。故不生灭者。不变义也。而生灭者。随缘义也。以随染缘。则为生死因。而众生念念生灭。造诸恶业。故沉沦生死。此凡夫生灭也。若随净缘。则为涅槃因。而菩萨念念无生。起大智用。利乐有情。故证趣涅槃。此圣人生灭也。是故凡圣悉有生灭。以生而无生。无生而生。故凡圣平等。六祖云。佛性无常。又云。若法身寂灭。则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云。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故生灭是常。此非深证无生。达法性缘起者。何以与此。

    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记曰。此释转难也。问曰。既云如来藏自性清净。凡圣平等。何以有圣凡之别。答曰。以所见不同故也。唐译云。此如来藏识藏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忆度起见。不能现证。如来于此分明现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以凡夫不觉。故为不净。外道妄觉。二乘偏觉。皆属比非二量。故所见不净。菩萨分觉。以十地菩萨观佛性。如隔谷见月。故犹属比量。亦未尽净。唯有如来现前境界。视如来藏如观掌果。方为现量究竟清净。是故此经贵唯心现量。顿见佛性。义现乎此。

    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设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声闻计着。见人法无我。(唐译云。令诸声闻见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记曰。此显涅槃净德究竟。已极于此。故结劝修也。唐译云。我为胜鬘夫人及余深妙净智菩萨。说如来藏名藏识。与七识俱起。令诸声闻见法无我。大慧。为胜鬘夫人说佛境界。非是外道二乘境界。大慧。此如来藏藏识。是佛境界。与汝等比净智菩萨随顺义者所行之处。非是一切执著文字外道二乘之所行处。法华云。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故非所行处。以智未净故。又云。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故为利智满足者。说如来藏即识藏。与七识俱生。所以说此者。正为策进二乘见法无我故。所言净智者。谓依义不依语也。宝镜云。但形文彩。即属染污。百丈云。本无名目。谓之佛。是染污。谓之法。是染污。噫。唤作佛法。蚤是染污。况贪嗔痴。及种种邪见。忆想图度耶。此所以非深妙净智者不能入也。故勉之曰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记曰。此颂如来藏自性清净也。谓如来藏本自清净。第以无始恶习所熏。而为识藏。生住地无明。与七识俱。故染净因缘依之而立。故云二种摄受生。以此藏性染净俱非。圣凡情尽。故云智者则远离。二种摄受。谓能取所取。即见相二分。以有心境故生。忘则不生。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

    记曰。此颂释上远离义也。以一切凡圣生死涅槃诸法。于藏性中悉如镜现像。本来不有。但以无始染净二习之所熏故。然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故云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古德云。尽大地求一无事人不可得。诚哉。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记曰。此颂愚夫计著名言不得真实义也。前云我所说法如标月指。

    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记曰。此颂愚夫随识而行。不随智也。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心谓八识。能变能现。故如伎儿。意谓七识。仗因托缘。故如和伎者。五识丛生。故为伴侣。六识分别。故为观者。本来不有。如幻不实。故譬之伎。所以贵如实观。王文公观俳优偈曰。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自同。所以无欣怨。寂音谓此老人通身是眼。瞒渠一点不得从初卷分别自性章起。破名相妄想以来止此。通约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以辩邪正因果相已竟。

    ○此下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究竟差别相。分二。初总明迷悟因依。

    △先问。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二译皆云。差别之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

    记曰。此问明五法自性究竟差别相也。由前一往所言世出世间凡圣邪正一切因果。皆依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建立。今所建立者邪正因果既周。但未明能建立者五法自性识无我等差别之相。故此请问。冀佛甄明。庶令行人了达无疑。则可依之分别无谬。而入一切佛法。乃至入于自觉圣智究竟地也。

    ○次答中。初总明迷悟因依。次别显四门摄入。

    △且初。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圣贤。

    记曰。此总明真妄迷悟因依也。意谓若修行者。因观察五法自性八识无我明见无谬。则于如来自证境界。则离断常有无等见。得现法乐甚深三昧。若诸愚夫因不了此法。则妄见心外实有诸法。妄生分别执取。故流转生死。是则迷悟圣凡皆依此法也。

    ○次别显四门摄入。分五。初总明五法差别相。分二。

    △初明差别之法。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圣贤。佛告大慧。愚夫计着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着妙色。计着已。无知覆障。故生染着。染着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以愚痴故。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想。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记曰。此总言五法中名相生起差别之因。及外道妄计之所以也。唐译云。凡愚不知名是假立。心随流动见种种相。计我我所。染著于色。覆障圣智。起贪嗔痴造作诸业。如蚕作茧。妄想自缠。堕于诸趣生死大海。如汲井轮。循环不绝。不知诸法如幻如??如水中月。自心所见。妄分别起。离能所取及生住灭。谓从自在时节微尘胜性而生。随名相流。盖言凡夫不知名相虚假不实。故妄取为我及为我所。依之造作种种诸业。自取生死苦果不休。而外道不知名相唯自心现。依妄计分别能所生灭因缘而生。乃别起异见。谓从自在时节微尘胜性而生。斯则名相本无。但依他起。从遍计执而有也。下正释五法差别。

    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记曰。此释五法中名相也。名相。谓色心耳。意识为名。五根六尘通名为相。又相各有名。亦名名相。故云眼识所照名为色等。盖五根所对为实色。意根所缘法尘为假色。然实则可见有对。假则不可见无对。唯识百法具明。此中但约为名相。

    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唐译云。此事如是。决定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

    记曰。此释五法中妄想也。设施众名。显示诸相者。谓名依相立。相逐名生。名相本无。依分别有。故名妄想。

    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

    记曰。此释五法中正智也。不住为客。于名相不住。故不可得。以不可得。故诸识不生。然识既不生。非智而何。以智观诸法。则不分别。不颠倒。不断不常。则自不堕一切声闻缘觉之地矣。以不堕偏邪。故名正智。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及诽谤。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记曰。此言五法中如如也。若以识而知。则名相横生。若以正智而观。则名相不立。斯即名相之本如。非离名相外别有如也。但于名相不起有无二见建立诽谤。以知名相本自不生。故名如如耳。故云非不立名相等。所谓唯如如智独存。然名相不生。境如也。所以知名相不生者。心如也。心境如如。故一法不立。

    ○上明差别之法。

    △下显住如如之人。

    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离诸妄想。见性异相。

    记曰。此言住如如者之实证也。得无所有境界者。以唯如故。法相成熟者。以不被相缚故。以得自觉法趣。故离诸妄想。以得真如用。故见性异相。所谓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灭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此盖从初地以至九地之行相也。唯识登地证十真如。以彼约胜德故。此唯一如无二如。约实证故。

    次第乃至法云地。于其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开敷。(魏译云。入法云地已。次以三昧力自在神通诸华庄严如来之地)得如来地已。种种变化圆照示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记曰。此明行成得果之相也。以转识藏得如来藏名。故云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论云。真如自体相者。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乃至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以无所念。方得满足。是故此言法身离意所作。是名入如如所。故登地以来至究竟地。法尔具有如是业用。

    ○上明五法差别相已竟。下明三门入五法。分二。

    △初三自性入五法。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

    记曰。此问明四门互相摄入。以显一心真如染净融通。以显如来藏性含摄之妙也。旧注云。大慧前举四门而问。如来但约五法一门而答。故此再问为三自性入于五法中耶。为别有自相宗耶。佛答言余三门悉入五法中者。以但修一门。则诸门备摄。余三亦尔。然所以互相摄备者。以法性融通。随缘转变故。

    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

    记曰。此言妄想自性入五法中名相也。以有名相。故起分别。名相若无。分别何起。故此妄想入彼名相摄也。

    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

    记曰。此言缘起自性入五法中妄想也。谓彼五法中妄想名相。乃相因而起。以妄想生心心所法时。则诸法假名依之而生。如日与光。谓心境不相离故。既有种种名。则有种种相。复起种种分别。互相依持。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以心境互为缘起故。此缘起自性。即入彼五法中妄想摄也。

    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记曰。此言成自性入五法中正智如如也。谓正智如如。乃妙性天然。非可作法。故不可坏。以不可坏。故本自圆成。即名成自性。

    ○上明三自性入五法竟。

    △下明八识二无我入五法。

    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

    记曰。此言八识二无我入五法中也。谓于自心所现妄法。是为名相。于此执着生起八识。即是妄想。若了此妄相皆是不实。则分别不生。即为正智如如。此八识入五法中也。若于心境妄计实有我及我所。即是名相妄想。若了心境不实。二摄受灭。二无我生。即是正智如如。此二无我入五法中也。

    △三明四门摄一切法。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记曰。此言四门摄一切法也。谓非但五法摄余三门。即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若因若果。一切诸法。悉入其中。

    △四明总归如如以示正观。

    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唐译云。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唐译云。依彼诸相立瓶等名。此如是。此不异。是名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唐译云。彼名彼相。毕竟无有。但是妄心展转分别。如是观察。乃至觉灭。是名如如)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

    记曰。此言修行五法之方便也。前言五法相因而有。谓名相因妄想而有。如如因正智而得。且彼名相。通约心境相待而言。所以摄入三性。此单言一切诸法总谓之相。相各有名。分别名者谓之妄想。谓此名相妄想。本自如如。唯能了此如如之相。而复能为众生显示者。乃名正智。即所谓自觉圣智也。故前后五法之次不同。而立意亦别耳。彼名相毕竟不可得者。境本如也。始终无觉者。谓既无所知之境。亦无能知之心。则心本如也。心境如如。故于诸法无展转生灭。而离不实妄想矣。此真如相。以无相故。故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斯乃我及诸佛所证入处。而所以普为众生开示说者。亦说此如如实相。显示于彼。令彼众生随顺入此。不堕断常。不生妄想。入自觉圣智趣。超过一切外道二乘境界。如此方名正智也。是则我所证所说者。唯此而已。即令众生所证者。亦唯此而已。故法华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下结劝修学。

    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记曰。此结劝修也。唐译云。于此法中。汝应以自智善巧通达。亦劝他人令其通达。通达此已。心则决定。不随他转。然通达如如。其心方决定不随他转。此所以七地未离心识。而亦恐堕外道邪径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

    记曰。此总颂上四门摄尽一切大乘佛法也。梵语摩诃衍。此云大乘。

    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

    记曰。此颂五法摄三自性也。

    ○上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以明究竟差别相已竟。下明法身常住以示生死涅槃平等相。分二。

    △初明法身常住。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解说。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

    记曰。前一往通显法界真妄因果究竟。总归如如。此将示法身常住以显法界平等如如。故举恒沙之喻以请问也。盖寻常举多多之数以恒沙喻之。大慧意谓果是三世诸佛如恒沙之多耶。故云如说而受。为复别有余义耶。佛言。不可谓三世诸佛如恒沙之多。何者。以如来最胜。超诸世间。无与等者。不可以量求。故云过世间望。非譬所譬。经云。三界有无一切法。不能与佛为譬喻。

    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唐译云。我以凡愚诸外道等心恒执着常与无常)长养恶见。生死无穷。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

    记曰。此言法身常住。不可以言说心量譬喻求也。然法身离言。不堕诸数。岂可以数量比拟而求之耶。然以恒沙喻佛易见者。盖为?发懈怠众生。破其执着怖远之情。欲令厌离生死。发精进心耳。故为彼说诸佛易见如恒河沙。非如优昙华。如曰宝处在近是也。若言佛难值遇。彼必退怯。谓难见故。不肯进求。故我以易见之言以启发之。非实言也。若有根熟堪受化者。恐其懈怠。欲令精进速趣菩提。故我便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华。使生渴仰恋慕之心故。此亦寓言。非实然也。且优昙华。并无已见今见当见之者。而如来出世悉知悉见。岂可以优昙华比如来耶。如是以昙华喻佛者。乃说化佛诱众生之方便耳。非是建立说法身自通处也。故说如来如优昙华。然自建立自通法者。乃内证圣智法身境界。世间无等。故云过世间望。彼诸凡愚。不能信受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妄谓可以比喻而知。殊不知真实如来法身。乃超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于中而立譬喻以求之也。故般若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

    记曰。此释疑也。疑曰。然如来法身既无可譬。而又喻佛如恒河沙。岂不堕自语相违过耶。故此释云。然我有时而说譬佛如恒河沙者。无有相违过咎。何者。以我所言恒河沙者。非多多之谓也。以有深义故。故下以七种深义释之。

    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鱼鳖轮收摩罗(失兽摩罗。云杀子鱼)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

    记曰。此喻显法身离念也。如来自觉圣智法性如河。大力神通自在等如恒河中沙。虽被践踏。而不起一念恼乱之想。而诸外道天魔等恼乱如来。而如来寂然不生一念厌舍之心。以利益众生本愿三昧力所持故。又断无始贪恚爱憎习气故。以此离念之智。故如恒河沙。殆非多多之谓也。以菩提所缘。缘苦众生。故云本愿三昧乐。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记曰。此喻显法身不坏也。如来法身。在无情谓之法性。在有情谓之佛性。故如沙为地之自性。无情世界成住坏空。而有情众生生老病死。虽为八相迁流。无明三毒之火烧煮。而法身湛然曾无加损于其间。何者。以俱无生无二故。故如大地被烧而沙不失自性。以沙与火俱生故。而愚夫谓地被烧。而地实不烧。地以火为因故。火能生土。故火是地之因。以譬愚夫将谓三毒火烧。法身亦坏。而法身实不坏。何者。以三毒烦恼。是法身因故。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

    记曰。此喻法身无限量也。论云。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又云。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故云光明无有限量等。

    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

    记曰。此喻法身一相也。谓法身远离生住异灭。以永断三有生死因故。论云。本来平等。同一觉故。故云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

    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如来法身。非是身法。

    记曰。此喻法身离增减过也。论云。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所言如来智慧。约成熟众生而说。不增不减者。盖约权智利物。即十方无量众生皆取如来智慧。而如来不减。皆契佛心。亦无所增。所谓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也。何者。以法身非身故。故唐译云。譬如恒沙。取不知减。投不见增。诸佛亦尔。以方便智成熟众生。无减无增。何以故。如来法身无有身故。

    如压恒沙。油不可得。(二译皆有大慧譬如四字)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

    记曰。此喻显同体大悲也。以众生业性尽是如来法身。是则众生受大极苦。皆是逼迫如来矣。故众生未尽涅槃。而如来亦不得常乐我净。所以乃至一微细众生不入涅槃。而如来亦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度生事业。以同体大悲所持故。油喻嗔心。魏译云。诸佛如来为诸众生苦恼所压。瞋不可得。

    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去是坏义故。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不可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者断义。而愚夫不知。

    记曰。此喻言说法身也。沙喻一切生死法。水喻法身涅槃法。然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若众生以无明业识说涅槃法。而涅槃法皆随生死流。而如来以自觉圣智说生死法。而生死法皆随涅槃流。不但所说之法随涅槃。而言说即涅槃。以言辞相寂灭故。是故如来说法不随诸去流转。所以不随流转者。以不见有生死法故。故云生死本际不可知。既生死本际尚不可知。我云何而说生死有去义耶。且去是断义。然生死本际即涅槃常住。又何说断。但此非愚夫所知。

    ○上明法身常住。

    △下明生死涅槃平等。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解脱不灭。(唐译云。了知外境自心所现。分别转依名为解脱。非灭坏也)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一切诸法。悉皆寂静。(唐译云。离分别心。无别众生。以智观察内外诸法。知与所知悉皆寂灭)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

    记曰。此明生死涅槃本来平等。以显佛界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也。唐译云。若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众生在生死中而得解脱。大慧意谓离生死外。别求解脱也。佛言。生死本际即涅槃故。以众生迷本际而为生死。故有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此所以妄见心外实有诸法。今但灭彼妄想习气。则能了知心外无法。即此妄想便是涅槃。非离此妄想外别有涅槃也。故云妄想身转解脱不灭。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以本际全成妄想。即此妄想。乃本际之异名耳。故魏译云。本际者。是分别心。一体异名。离分别心。更无众生。斯则本际即妄想。妄想即众生。故本际如而众生亦如也。以皆如故。以智观察内外诸法。知与所知皆悉寂灭。但以不了妄想说自心生。故妄想生。若了唯心。即妄想顿灭。由是观之。生死涅槃本无二致。惟在迷悟之间。悉由自心转变耳。岂更有他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察诸导师。犹如恒河沙。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是则为平等。

    记曰。此颂法身平等也。然不坏不去。亦不究竟断灭。此所以为平等如如。

    观察诸如来。犹如恒沙等。悉离一切过。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记曰。此颂法身常住也。以随流而性常。是所谓真实常住。

    ○上明法身常住以显生死涅槃平等相竟。

    △下示藏心自性以显真妄生灭平等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

    记曰。此将显众生如。故问刹那生灭之法也。魏译云。为我说一切法生灭之相。云何如来说一切法念念不住。然一切法者。极而言之。乃世出世间圣凡之法。无不该尽。略而言之。乃众生五蕴身心之法耳。总而言之。皆属生灭。故谓之众生。若以妄心分别。都是生灭之法。即大慧初所请问百八句者是已。前大慧致问。世尊总斥之曰非。意显真如理中本无此事故。今一往约生灭门中以五法自性识无我等一一开示。以至真妄一如。究竟已极。将明生灭本如。以显不独佛界如。而众生界亦如如也。故大慧已闻法身常住。故此特举生灭之法以问之。以真妄之法不出一心。故世尊摄如来藏以举之。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魏译云。内法外法。唐译云。有受法。无受法)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唐译云。举要言之。五取蕴法。以心意意识习气为因而得增长)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唐译云。凡愚于此而生分别。谓善不善。圣人现证三昧乐住。是则名为善无漏法)。

    记曰。此明世出世间凡圣之法。总依五蕴身心而有也。谓一切法者。大约不越世出世间善恶无记及有无心境有漏无漏之法耳。此等诸法。通以五蕴身心为因。然凡愚执此五蕴以为实有。故依之造作世间善恶无记罪过有漏之业。外道不知五蕴无我。故妄执以为神我。而起有无二见。故谓之生灭。出世圣人以三昧力。观此五蕴身心如幻如化。现住法乐而成善无漏法。故谓之不生灭。通皆唯一五蕴身心。良由所见不同。故有凡圣之别。据实而论。总皆不离生灭。谓之刹那。何者。以皆未离心意识故。所谓菩提心生。生灭心灭。犹是生灭。但存有所得心。皆为生灭。况妄计分别者乎。然此生灭之法。本自无生。何者。以皆不离如来藏故。然如来藏中本无去来迷悟生死。而彼诸法又岂生灭耶。是知刹那者妄见也。

    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

    记曰。此言如来藏为善不善因。以显生灭本不生灭也。然上云诸生灭法。不出善与不善。今云善恶二法皆是八识。八识即如来藏。而如来藏本不生灭。即彼八识虽是生灭而亦不生灭。何者。以如来藏随染净缘之所熏变故也。若无明熏真如。而如来藏随染缘起。即名八识而有生灭。若真如熏无明。而如来藏随净缘起。即彼八识名如来藏而不生灭。是则染净随缘。起灭自彼。而如来藏性湛然常住。了无生灭善恶去来之相。此非外道所知也。故论云。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何以故。是心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又云。熏习义有二种。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故此云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然首云生灭者诸识也。今至此云不生灭者亦诸识也。以识藏即如来藏故。

    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唐译云。无异体生。生已即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

    记曰。此言前五识生灭之状也。心意意识俱者。谓前五识起时。各无自性。必依第六同时意识而起。然意识必依七识意根。然七识依内外门转。若依外门同六识转时。必内托八识而为根本依。以七识无体故。故云五识起时必与心意意识俱时而转。故作善作恶展转变坏。相续流注。生灭不停。然皆不离八识自证分故。虽各了自境。而无异体生。故云不坏身生。既无异体生。则虽生不生。故云生已即灭。谓正生时即灭。故下偈云物生则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