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观楞伽阿?多罗宝经记卷第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陀罗译

    明建邺海印沙门 释德清笔记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之上

    前转依涅槃果已竟。下转依菩提果。四德分四。初显法身真我德。又二。初显三德秘藏。次显一心真如。

    △且初。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

    记曰。前显转涅槃果已竟。此显转依菩提果。先明三德秘藏。以示究竟真我。故请正遍正觉善于如来自性也。三藐。此云正遍。三佛陀。此云正觉。如来自性。即法身自性。乃究竟真我也。一往所谈。盖由凡夫着五蕴假我。外道妄计神我。故世尊以无我破之。今妄执已破。果德已显。故说法身真我。且云如来自性者。即法身真我也。以彼妄计实有自性能生诸法。故以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破之。今妄计既破。法身乃显。故此言如来真常法身自性。以显自觉圣智究竟真我也。

    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二译皆为果)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记曰。将显法身离过绝非。以示断德。故约过非以请也。辞句异不异者。谓异此等辞句有如来法身耶。为不异此等辞句是如来法身耶。故下如来所答。直指究竟一心真源。故云一切皆非。论曰。当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一相。非异相等。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

    记曰。此直指一心真源离过绝非也。若言法身是作。是不作。是果。是因等。俱有过咎。故唐译总云非。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

    记曰。此出上有过之所以也。若言如来法身是果事者。则同有作。凡有作者。皆无常。若以无常为法身者。则一切世间无常之事。皆如来矣。安有如来法身是无常耶。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魏译云不许此法。斯计如来是事是作者。则堕无常过矣。若言如来非所作者。则法身绝无体性。如是则虽修方便。而亦无所得。悉空无利益。枉费辛勤。故云方便则空。同于兔角石女之子。毕竟空无。此计法身非作者。则堕断灭过矣。斯则作与不作。若果若因。都皆有过。

    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记曰。此明法身句义也。经云。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是故法身为因果宗。而不属因果。由不属因果。故非有无。非有无。故离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非圣言量也。四句既离。百非自遣。离过绝非。故为智者所取。智者应知。一切法说如来句义皆若此。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

    记曰。此以五阴诸法皆有自性。以比显法身实有真我。以明虽超因果不入断灭也。意谓我说如来离有无四句者。非是绝无。沦于断灭。盖有法身真我自性存焉。何者。且如我寻常所说一切诸法悉皆无我。当知此无我句。然我者。主宰义。自在义。以诸法中无有主宰。不得自在。以此义故。故说无我。非绝无诸法自性也。故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譬如他人身中无有我性。我自身中无有他性。非无彼此自身也。故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如来真我句义。应知亦然。

    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牛马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记曰。此以喻释法身有自性义也。然五蕴法身。非异非不异。以法身隐于五蕴之内。则法身无自性。而非无五蕴自性。如牛中无马性。非无牛性也。法身显于诸法之中。则诸法无自性。而非无法身自性。如马中无牛性。非无马性也。故云如牛马。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是故一切诸法。皆有法身常住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无我。谓二乘。愚夫。谓外道。然彼所以不知者。以妄想分别诸法自性故。不但法身句义如然。即我所说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自性。一一皆当作如是知也。然前一往由彼二乘外道妄计诸法以为实有自性有生。故说空无生无自性以遮遣之。所谓但破其执。不破其法。非是实无法身常住自性也。

    如来如是。(魏译云。如来法身亦复如是)与阴非异。非不异。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一切法亦如是。

    记曰。此正明法身五阴离异不异。以显法身平等也。永嘉云幻化空身即法身。故法身与阴。不可言异不异也。若法身与阴不异者。然阴乃无常。而法身亦堕无常矣。若法身与阴异者。然五阴有相。而法身无相。无相则空。空则断灭。灭则虽修而无取证矣。故云方便则空。如此则异不异者。不出名言。皆非量也。既离一异。则无有二。若二者。即应有异。但法身与阴。同出而异名。如牛两角。本唯一体。故不异。争奈五蕴生灭。而法身湛然。如角之长短差别。故有异耳。不独阴与法身。即诸法皆然。故云一切法亦如是。

    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记曰。此言法身比类不及也。谓法身与阴界入。虽曰同体不异。如牛两角。牛角尚有左右长短一定各异之相。而法身与阴界入毕竟不异。故魏译云。如是如来法身之相。于五阴中。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也。上明法身与世间五阴离异不异。

    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

    记曰。此明法身与出世解脱离异不异。以显解脱德也。魏译云。于解脱中。不可说一。不可说异。如是依解脱故。说名如来法身之相。

    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记曰。此释法身与解脱离异不异。以显解脱德也。谓法身若异解脱者。然解脱即涅槃。而涅槃无相。若法身异此。则属色相。凡是色相皆是无常。而法身同此。应堕无常。此则计异者过矣。若法身不异解脱者。则无能所。若无能所。则因果不分。不妨修行者现有能证所证差别。故非不异也。故魏译云。若如来法身不异解脱者。则无能证所证差别。而修行者则见能证及以所证。且有能所。非不异也。

    如是智及尔??。非异。非不异。

    记曰。此明能观智与所观境非异不异。以显般若德也。故唐译云。如是智与所知。非异不异。斯历法身解脱般若非异非不异。以显究竟一心三德秘藏。非纵非横。圆满融摄。故永嘉云。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是以三谛一境。法身之理恒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之道玄会。故知三德妙性。宛尔无乖。一心深广难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矣。故下释其根量俱非。以显究竟一心极果。

    大慧。智及尔??。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

    记曰。此直显寂灭一心真如自性转依极果。以酬近请。通结前途究竟归趣。以显法身离一切相也。论云。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以实无可空。故说如来有真实自性也。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以一切法皆同如故。故云出过一切虚伪。即是如来。以但涉言诠。皆堕戏论故。大慧初问一百八义。而世尊直答一切皆非。由一心真如平等寂灭。本无言说故。今从生灭门中方便摄引。归极于此。故显理行断证因果已竟。而以一心真如涅槃菩提总结之。以真如究竟离一切相。故一切皆非。此盖别答门中即言说以显无言也。以此中正明菩提。而但称如来法身。恐昧者不知。故结示云。如来即是三藐三佛陀。

    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记曰。此总结如来法身离心意识境界也。一往大慧所问。世尊所答。乃至重重展转徴辩。唯显此离心意识境界而已。不独此会。即四十九年三百余会所说。亦不过显此。乃至三世诸佛之所证。历代祖师之所传。亦唯此而已。更无别法。故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斯正古德所云心识不到处。故云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

    记曰。此总颂法身离诸过也。根量乃见闻知识境界。以法身离念。非心行处。故因果能所一切皆离。

    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若无见有者。云何而分别。

    记曰。此颂五阴法身平等无二也。以正眼而观。真妄平等。故一异莫能见。既无一异可见。云何而可分别耶。

    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非阴非在阴。亦非有余杂。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当知亦非无。此法法亦尔。

    记曰。此颂法身淳净也。以法身淳净。故一切皆非。虽无诸相如彼妄见。而真如自性亦复非无。以法法皆真。故云亦尔。

    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

    记曰。此颂言有无相待而生。不应起二见也。谓法身虽离诸相。不入断灭。故不可着无。当知法身非无。而实有自性。若于法身自性而复作有见者。亦是妄想。故云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故魏译云。无既不可取。有亦不应说。此所谓悉离诸根量也。

    或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沉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记曰。此总显离过。结归观心也。向因凡夫妄执假我。外道妄计神我。故以无我之言破之。而二乘复计无我以为实法。故此言法身真我以破之。意谓向之我与非我。皆言说量。既堕二见已。若于今之所显法身真我为是。而复以向之二我为非。此亦堕言说量。留连沉溺于有无二边。终非究竟。不独自坏。抑且坏他。何者。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皆为戏论故。若解脱如上一切诸过。能正念观察我所通达离心识处。是名正观。方为不谤正法。不毁导师。若他观者。皆邪见也。

    ○上明转依菩提果以显法身三德秘藏以结归观心竟。下显一心真如离一切相摄归第一义谛。

    △初离名字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唐译云。世尊。如佛经中分别摄取不生不灭。言此即是如来异名。世尊。愿为我说不生不灭。此则无法。云何说是如来异名。如世尊说一切诸法不生不灭。当知此则堕有无见)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

    记曰。此难明寂灭一心以显如来法身离名字相也。大慧因闻如来法身不生不灭。遂致疑曰。且如经中一向所说不生灭者。但显无性之理而已。今则云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然不生不灭则是无性。无性则离名字相。云何说此是如来异名耶。且不生是堕无。不灭是堕有。故唐译云。世尊说一切诸法不生不灭。当知则堕有无见。故世尊答云。我说一切法。有无品不现。何者。以不生则不有。不灭则不无。不有不无。故不属有无。故云有无品不现。唐译有无二见有问无答。此经有答无问。故二译互相发明。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

    记曰。此大慧复以有无致疑难者。以明果德究竟离名字相也。意谓世尊既云说法有无品不现。然不现则无可取。故云摄受法不可得。既不可得。则就中一法不立矣。以一切法不生故。且一法不立。又有谁是如来名字耶。此则自语相违也。若说不生法是如来名字者。似乎此中又是有法者。非超有无矣。故云若名字中有法者。若。犹似也。此义云何。愿为我说。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义。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唐译云我说无生即是如来意生法身别异之名)彼不生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七住菩萨(二译皆云七地)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来异名。

    记曰。此斥大慧谬计不得佛意。而以法身正义答之也。以大慧疑不生不灭为断灭。又疑不生不灭摄一切生灭之法。意谓必待生灭缘尽方得不生不灭。故此斥云。亦非无性。亦非摄一切法。亦不待缘。然虽一切皆非而亦非无义。何者。以我说一切法当体无生即是如来异名。殆非此外别有也。第无生意。乃八地菩萨实证平等真如方能明见。殊非外道二乘所能测知。亦非七地菩萨之境界也。永嘉云。若实无生无不生。以无生无不生。故名意生法身。既证平等真如。则法法皆如。以法法无生。当体皆如。故无生是如来异名。到此境界。所谓无一物不播如来之号。无一法不阐遮那之形。故下文以多名释之。赵州云。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苟非深证无生三昧者。又何以与此。

    大慧。譬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梵语释迦提婆因陀罗。此云帝释。又云富兰陀。又云憍尸迦。皆帝释异名)如是等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无自性。

    记曰。此喻释如来虽有多名而无多体。以显唯一实也。唐译云。譬如帝释地及虚空。乃至手足。随一一物各有多名。非以多名而有多体。亦非无体。以法法皆真。故名异而体同。唯了无生者。故不以名异而异其体。在徇名者特生异见耳。

    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旧云娑婆。亦云索诃。此云堪忍)世界。有三阿僧祗(此云无数)百千名号。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唐译云。诸凡愚人。虽闻虽说。而不知是如来异名)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纽(此云大力)者。有知自在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城名。以佛生彼城故)有知真实边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王者。有知无生者。有知无灭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实际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祗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记曰。此出多名而体不异。正显离名字相也。由体不异。故如水中月。不出不入。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以无去来。故不出不入。盖法身普应众生。平等显现。而无去来之相。但随所见闻各别异耳。华严名号云。如来有四百亿十千名。法华寿量云。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姓氏不同。名号各别。良以法身无生。故无不生。无名。故无不名。以无不名。故不可得而名焉。不可得而名。故名字离也。此非愚者所知。

    ○上离名字相竟。

    △下离言说相。

    彼诸愚夫。不能知我。堕二边故。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辞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计着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不知如来名号差别。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不解自通会归终极。于一切法随说计着。

    记曰。此明如来法身离言说相也。然名字起于言说。以彼愚夫不达言说性空。故妄计名字各异。至于寂灭无生离名言处真实法身。盲无所知。由不知此。故妄计有无。堕二边见。是等然虽供养于我。而不能善解名字句义趣中所含多名一体。故云不分别名。但取差别之相。以不善解法身自通。故但执言教。昧于真宝。谓不生不灭是无体性。殊不知正是法身遍一切处。而为如来差别名号。如因陀罗等也。以不解自通会归终极至离言说处。故于一切法唯计言说。

    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唯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唐译云。离有离无故。无生无体故)。

    记曰。此言计言说者不达实义也。然彼愚夫妄谓义如言说。义与言说不异。如斯则但有言说而无实义矣。故云义无体故。以此人不了言说自性。将谓言说之外更无余义。唯止于言说而已。所以然者。以彼愚痴恶智。不知言说自性是生灭法。而义不生灭耳。所以言说生灭而义不生灭者。以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以超文字。离有无相故。无生无体故。是故不堕。

    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

    记曰。此明如来说法不堕文字相也。所以不堕者。以法离有无相故。除不堕文字者。则说与不说皆明鉴也。此外若以如来有所说者则为谤佛。故云则为妄说。由法离文字故。诸佛菩萨唯说离文字法。故始终不说一字。不答一字。何者。以法离文字故也。问曰。既不说一字。岂不饶益众生耶。答曰。非不饶益义说。但对众生所说者。乃说破众生妄想梦耳。殆非实有法可说也。故云说者众生妄想故。

    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

    记曰。此释难也。难曰。既法离文字。则无法可说。而如来何以又说一切法耶。故此释云。以无法可说。是名说一切法。乃说其无可说耳。所谓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着无言说。若绝然不说者。教法则坏。教法坏。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矣。若总无者。则坏法界相。而又谁是说法者。而复为谁说法耶。所谓实际理地。不立一尘。建化门头。不舍一法。是在即说而不有其说。岂绝然不说而后方为离文字哉。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着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

    记曰。此释上不说说。乃为迷者。非为悟者说也。谓诸佛如来本无法可说。其所广说一切法者。皆为随顺众生种种解欲。破彼希望烦恼。令转心意意识故耳。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故云不为得自觉圣智处说。是故菩萨莫着言说。

    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

    记曰。此释上不为悟者说之意也。所以不为得自觉智说者。以彼了一切法无所有。知自心现量。善离有无二妄想见。以此诸菩萨但依于义。不着言说故耳。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

    记曰。此言迷者自他俱损也。唐译云。依文字者堕于恶见。执着自宗而起言说。不能善了一切法相。文辞章句。既自损坏。亦坏于他。不能令人心得解悟。

    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

    记曰。此言悟者自他俱益也。唐译云。亦能令他安住大乘。正无相乐者。所谓自觉圣智善乐。拣非二乘外道偏邪三昧也。住正无相乐者。即名摄受大乘。从上诸祖皆深证此无相三昧。故能以离文字法建立众生。

    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魏译云。一切胜妙生处。唐译云。则得胜妙处)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如实者。不异。(唐译云。真实法者。无别无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息。是名如实。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着。真实者。离文字故。

    记曰。此明善知如实法者。则能具足一切世出世法也。谓善了知如实无生法者。则能具足一切世出世法。建立正法。续佛慧命。能令佛种不断。便生佛家。故云得胜妙生处。自利功圆。亦即能令众生安住大乘。而以十力普现色身。随众生解欲。应时应根说如实法。而无一切去来之相。斯皆善达如实离文字法者之利益也。是故行人切莫计着随言说相。

    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

    记曰。此喻愚夫执言说之失也。经云。我所说法。如标月指。离指方能识月。若执指为月。则两失之矣。故云。执言说指。终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

    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不应食生。若食生者。则令发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

    记曰。此以喻释喻。以明忘言契证之义也。然离言之道。固非浅智可知。苟不以方便指示。则终归迷闷而不入。譬如婴儿应与熟食。而食之以生者。则必发狂。是与食者。不善方便故也。此不生灭法。不属方便。犹如生食。若不善以离言方便之指。彼亦将狂闷而不入。故黄檗云。今时才出来者。只欲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多与儿酥乳。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此样。尽名食不消。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边收。真如之中无此事故。前云是摄受欲食。非摄受法食也。所以曹山贵正命食。此善方便之言该于师资。故下令亲近大德多闻。

    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唐译云。言说者。与妄想合。流转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着言说。应当远离。

    记曰。此教修真实义之方便也。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然真实义。乃离心意识寂灭境界。是从多闻忘言者得。非执名字者所能入也。所言多闻者。谓善离言得义。非善言说也。善义者。乃得二通处。则自不随外道邪见论议。而亦不令他随。如此方名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应当亲近大德多闻。远离计着言说者。此则名为修真实义之方便也。

    ○上显一心真如离言说相已竟。

    △下辩生灭因缘以显一心真如离心缘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记曰。此疑佛说不生不灭与外道不异。以难明一心真如离生灭因缘。正显离心缘相也。此有四疑。一谓外道计作者为因能生诸法。诸法生灭而作者不生灭。故疑此与佛所说三无为法无异。二谓外道计我为因。一切世间从我流出。故云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说外四大生法亦尔。三谓外道许微尘。胜妙。自在天。众生主。时。方。空。大种。和合等。九法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四谓外道计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以四大常。周流诸趣不舍自性故。然世尊亦说四大性真周遍法界。是则世尊所说与外道无别。是故我言世尊说法无有奇特也。惟愿世尊为我说所以胜外道处。若世尊说法不异外道。则诸外道皆亦是佛。以彼说法亦不生灭故。然世尊向说一世界中无有多佛。苟如上所说。果与外道无别。则是一世界中应有多佛出世矣。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唐译云。我之所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不生无常论。何以故。外道所说有实性相不生不变)我不如是堕有无品。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唐译云。我所说法。非有非无。离生离灭。云何非无。如幻梦色种种见故。云何非有。色相自性非是有故。见不见故。取不取故。是故我说一切诸法非有非无)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圣贤。

    记曰。此言如来所说。乃离有无生灭而说不生不灭。不比外道堕于有无起生灭见也。以外道妄计诸法各有自性不生不变。然诸法无常。而彼所计不生不灭者。亦无常论耳。以彼未离有无品故。然我说法所以离生灭者。以彼诸法本非有非无故。云何非无。谓一切法如幻梦色。然虽本无。不妨现见种种相故。云何非有。以彼色性本无自体。元非有故。如彼幻梦诸事。但愚者所见所取。而智者不见不取故。是故我观一切法若此。故说非有非无。唯了达自心现量者。则于彼法不生分别。分别不生。则心地寂灭。寂寂故永绝贪求。贪求既绝。故安稳快乐。世事从此永息矣。此非愚夫所与。故云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圣贤。

    不实妄想。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圣贤。

    记曰。此言境本无生。而愚夫妄起生灭见也。谓不但法本无生。而亦心本寂灭。心寂灭。则彼妄想亦了无自性矣。故云不实妄想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且彼干城幻人。虽有种种商贾出入。其实无有出者入者。迷者谓以为真。智者不然。是则愚痴凡夫所起不生灭惑。即彼妄想亦本非有无。如幻人生。本无生也。以妄无体。故云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故僧问古德云。起灭不停时如何。德云。咄是谁起灭。此古人彻见妄想无性故乃尔尔。是则心若寂灭。而一切法皆寂灭矣。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但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见。自起生灭妄想耳。非圣贤也。

    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妄想者。计着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故。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

    记曰。此言圣人见诸法不如实者。不似凡愚堕生灭妄见也。故云不尔。何者。以见诸法当体如如。不起分别异见故。故云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然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容起见。若起种种异见分别者。则是计着一切实有性自性相矣。所以计著者。以不见诸法本来寂静故。苟不见诸法寂静者。则终不离妄想矣。何者。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上显一心真如离一切相已竟。

    △下结究竟一心。

    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见者受生因。故不胜。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

    记曰。此总结一心真如离一切相。以成究竟果德也。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故云无相见胜。非相见。以外道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故长沦生死。故相见者乃受生之因。故不胜。若能见无相者。则一切分别妄想当下不生。不生则不灭。不生不灭。此则名为大涅槃矣。是则了妄想无性即是涅槃。非离此外别有涅槃相也。

    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记曰。此结示一心真如自性涅槃。乃离心意识自觉圣智境界也。论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故云。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灭除彼生论。(唐译云。为除有生执)建立不生义。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犍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不生无自性。何因空当说。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

    记曰。此下至颂终。总明真如一心离生灭因缘相也。谓如来本无法说。而其所以说无生无自性者。以为破彼生见。执有自性故。以彼愚夫不知诸法不生。本无自性。故说犍城幻梦以喻之。然彼所执有自性者。堕无因故。然如来何因说无生无自性耶。以诸法空故。故云何因空当说。以彼外道妄执诸法各有自性和合而生。今则离之。是以诸法本空当体无生。故说无自性耳。此颂离生灭相。

    谓一一和合。性现而非有。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梦幻及垂发。野马犍闼婆。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

    记曰。此颂离因缘相也。以外道妄计实有生因和合而生诸法。世尊谓我但分析彼和合虽现而非有。故说幻梦垂发阳??犍城。以喻明世间诸法虽现而无因。以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耳。然能申畅无生义者。则使法流永不断灭。且我炽然说无因论以破彼有因。令其外道闻者生恐怖故。然佛说无因论。乃无彼生因。殆非外道无因比也。识之。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

    云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记曰。此大慧趣举佛问外道生因偈以反质疑。将破无因论义也。佛问外道云。汝之生法云何而生。为从有因生。为从无因生。答言。从有因生。佛又问云。既从有因生。有何所因耶。答言。从微尘四大胜性等为生因。佛又问云。彼微尘四大等。复以何故生耶。答言。以无因生。佛言。若彼微尘等既是无因。无因则无法。无法则无处。无处则无和合。无和合则无生矣。汝言无因。乃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耶。大慧举此质疑者。以闻上佛说无因破彼有因。故此疑云。且无因乃外道所计。佛尝以此破之矣。今何故又说无因破彼有因耶。故此涉疑致问。以外道所计生因亦无因。故佛说缘生乃破彼无因。又说无因以破彼生因。意在直指无生以息彼生灭之见耳。故下文明答之。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观察有为法。非无因有因。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记曰。此答意显离生灭因缘相也。谓能观察一切诸法不属有因无因。而即顿见无生。而彼生灭之见自息矣。龙胜曰。有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以空不属缘。故不生耳。

    尔时大慧说偈问曰。

    云何为无生。为是无性耶。为顾视诸缘。有法名无生。名不应无义。惟为分别说。

    记曰。此徴无生义也。由上佛说离生灭法以显无生。大慧遂问云何为无生耶。为诸法无性是无生耶。为别有生性顾视诸缘名无生耶。既有无生名。必有无生义。惟愿为我说之。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非无性无生。亦非顾诸缘。非有性而名。名亦非无义。一切诸外道。声闻及缘觉。七住非境界。(魏译作七地)是名无生相。远离诸因缘。亦离一切事。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离。其身随转变。我说是无生。

    记曰。此颂无生义也。以离诸因缘及以作者。入唯心住。得二转依意生法身。乃真无生义。然此无生。非无性。亦非有性。既有此名。亦非无义。但此无生义。乃八地已上所证如实住处。殆非外道二乘及七地菩萨之境界也。以彼外道邪见。二乘偏执。七地菩萨未离心量。尚在生灭数中。未入微细真实住处。心境未忘。故此非彼所知也。离此诸过。是真无生。

    无外性非性。亦无心摄受。断除一切见。我说是无生。如是无自性。空等应分别。非空故说空。无生故说空。

    记曰。此颂心境双绝。法身真空。以显无生实义也。以境离有无。心离执取。断一切见。即是真空法身。此非断灭之空。以心境无生故说空耳。

    ○上颂无生义。

    △下总颂离生灭因缘相。

    因缘数和合。则有生有灭。离诸因缘数。无别有生灭。舍离因缘数。更无有异性。若言一异者。是外道妄想。有无性不生。非有亦非无。除其数转变。是悉不可得。但有诸俗数。展转为钩锁。离彼因缘锁。生义不可得。

    记曰。此颂一心真如离因缘相也。因缘者生灭之本也。离此因缘。别无生法。故肇公云。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无有则无生。故云离诸因缘数。无别有生灭。以十二因缘转变生法。故云诸因缘数。舍此。不但无生。抑且平等平等。了无一异之性矣。此中若言一异者。即外道见。何者。以有无二性皆悉不生。总非有故。除因缘外。悉不可得。是则缘生无性故空。空故无生。无生则法身平等。离一切相。此所以离因缘外。更无生义可得。

    生无性不起。离诸外道过。但说缘钩锁。凡愚不能了。

    记曰。此正示缘生无性义也。性者因缘也。谓生本无生。必待缘生。以缘生无性。故生本无也。唐译云。生无故不生。是则生即无生。故离外道生法之过。以缘生即无生。故我但说因缘而密显无生。所以凡愚不能晓了。妄谓离因缘外别有生性耳。

    若离缘钩锁。别有生性者。是则无因论。破坏钩锁义。如灯显众像。钩锁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