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观楞伽阿?多罗宝经记卷第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陀罗译

    明建邺海印沙门 释德清笔记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之下

    科前破二执通断二障已竟。下双遣智境以明无智无得分二。先遣所观境。次遣能观智。初中又二。先遣事境。次遣理境。

    △且初。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

    记曰。此蹑牒佛言将以兴难也。由佛前云。诸法本无自性。但妄计有自性耳。故此牒之。彼彼。种种也。唐译云。如世尊说。由种种心分别诸法。非诸法有自性。但妄计耳。此牒佛说。下就义立难云。

    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记曰。此难染净俱无成断灭过。将显境空智有。意且先遣事境也。大慧因闻佛说诸法皆无自性。但妄想耳。意谓若诸法但只是妄想分别。而无实体相对待者。斯则绝无诸法之性矣。若果然诸法绝无自性。岂不是世尊说众生染习烦恼。与如来清净涅槃。总皆无性耶。若染净俱无。则堕断灭过矣。夫何故。以世尊说一切法但是妄想分别。无实体故。斯疑境空而心亦断也。非为。犹言岂不是也。下佛答以妄境虽空。圣智实有。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记曰。此言遍计本无。圆成实有。不堕断灭过也。如是如是者。纵许之辞也。意谓若果如大慧所说。则是断灭过矣。佛谓我说诸法无性者。以彼诸法本来寂灭。非如凡愚分别而有真实事也。故唐译云。一切凡愚分别诸法。而诸法性非如是有。此但妄执。无有性相。故云此妄想自性。无有性自性相然。谓此诸法但是妄想分别有自性耳。其实无有性自性相如其所分别者。故云然也。所言诸法无性者。但无遍计之妄想。岂绝无真性哉。且如自觉圣智实有性自性事。此乃圣知圣见圣慧眼。明知明见有性自性者。非绝无也。谁谓断灭。此则依他遍计执无。圆成实有。但相有性无。情有理无耳。故论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

    记曰。此承上言有圣智事。牒难世尊亦堕有过。此难自语相违也。大慧意谓若离妄想外果有圣智事。许圣知圣见慧眼明知明见。但非天眼肉眼可知可见。而且非愚夫妄想境界者。是则愚夫有能离妄想者。亦可许知见矣。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耶。此大慧意许二乘是愚夫中能离妄想者。如何世尊往往呵其不见佛性。意难自语相违也。此下展转而兴五难。以成堕有之过。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记曰。此难凡圣不分也。非颠倒。圣人也。非不颠倒。凡愚也。大慧意谓若圣智实有而非知觉境界者。而凡愚不知。亦可谓圣人矣。故云彼亦非颠倒。争奈凡愚现前不觉。不能明见。此又非不颠倒也。何者。且云有圣智事又非所知之境。今凡夫既不知于所知。不可谓之凡。有而不能知。又不可谓之圣。斯堕凡圣不分之过矣。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不说因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

    记曰。此难圣若有见亦堕凡情也。意谓凡愚执着以自境界为境界。圣人智照不同凡夫。故云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所以不同者。以不以自境界为境界故。今若圣人实有圣智为自境界者。则不免执着。所谓若存圣解即堕凡情。亦同凡夫妄见矣。所以圣亦同凡者。以彼圣智境界执有自体。许可明知明见故也。且既可知见。则亦同凡夫妄想境界矣。故云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彼。指圣智境界。何者。以佛法中不论有因无因。但有可知见者。即堕有法。今圣智既有可见。岂不同于凡夫妄见耶。故曰谓堕性相见故。

    ○上立难。

    △下出过。

    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

    记曰。此释上难义以成过也。谓凡夫境界种种差别。不比圣智境界平等一如。故曰。异境界非如彼等。意谓纵许圣智境界一同凡夫。斯则堕多因唯感一果过。如此因异果一。则因果不分。坏三界相。而招无穷过失矣。何者。以坏诸法相。因果混淆。故云不觉性自性相故。不觉。谓不知。犹不辩也。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

    记曰。此蹑前妄想无性圣智有知之言以立难也。上三难。通难无所知之境。此一难。难无能知之心。大慧因世尊前云妄想无性。又云如实而知妄想无性者是名圣智。意谓妄想所以无性者。以不觉性自性相故也。若不觉性自性相。则是妄想自性亦不因诸法性自性相而有也。故云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然妄想既不因诸法而有。是无所知之境矣。既无所知之境。则无能知之心。既无能知之心。则圣智亦无知矣。岂彼无知之圣智。而能分别于无可分别之妄境。而言圣智如实而知妄想耶。故云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彼。指圣智也。意难若有可知之境。则妄想不是无性。若无可知之境。则圣智不是有知。且有知。即非真知矣。非真则妄。妄则不如实知。如何世尊说有圣智事如实而知妄想耶。斯则心境互有。进退皆非。又堕自语相违。所谓招无穷过也。

    世尊。妄想异。(二译皆云。妄想相异)自性相异。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

    记曰。此转承上圣智如实知妄想意。以约真妄一异难也。意谓圣智唯一真不二。妄想乃心境多种。故云妄想相异。自性相异。所以妄想种种差别者。因诸法有种种差别。以心因境有故。且因种种境有种种心。各各妄想分别各各诸法。故云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既妄想心境各各不同。而彼圣智唯一。但能照一境耳。云何于各各心境不妄想。而言如实知耶。若圣智明知明见各各心境而为如实知者。则愚夫分别各各心境。亦应是如实知矣。云何又说愚夫不如实知耶。若圣智果如实而知妄想者。则是圣智实有。而妄想心境亦实有也。世尊何故又为令众生离妄想故。说诸法妄想相不如实有耶。上难圣智若有知。则圣堕凡情。此难妄想若如实知。则凡同圣解。惟此不但真妄不分。抑且又堕多过。何者。若圣智实有。则堕有见。若妄想不实有。又堕自语相违过。以圣智如实知妄想故。

    ○上立难。

    △下正显过。

    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着。圣智所行境界计着。堕有见。

    记曰。此因上二难结世尊亦堕有见过也。谓世尊必说圣智事是实有者。则堕执有之过矣。然世尊何故但遮众生于有无见事自性不许计着。而自于圣智所行境界返生计着。而堕有见耶。

    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

    记曰。此总结五难。以成世尊亦堕有无二见也。谓世尊说诸法妄想空无自性。是堕无也。说圣智自性事。是堕有也。是则世尊亦堕有无二见。何故但遮众生耶。然上五难。皆常情所疑。所谓如言取义者。大慧愍此。故预为设难。将冀世尊决择。以祛长夜之疑耳。殆非大慧颛愚而起种种谬计也。凡诸难。意皆例此。观者应知。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众生无始以来计着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

    记曰。此并下文。总答五难意也。然大慧设难虽展转有五。而正意唯难世尊亦堕有无见耳。故此世尊答云。我说空法不堕无见。说圣智事亦不堕有见。然我所以说圣智自性事者。盖为众生闻说诸法无性。遂起断灭恐怖。故我说圣智事是实有。然为令众生离断灭恐怖耳。非我堕有见也。然我所以说空法者。为众生无始以来妄计诸法执有性自性相故。而于圣智离相境界亦执为相见。妄生取着。故我说空法。令其舍离有无二见。非我堕无见也。然我所说。不但说生死法无自性。而圣智事亦无自性相。故云我不说性自性相。此所谓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也。故下文云。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

    记曰。此总结答意。以显语不生心也。谓我不说诸法定有定无。但说我所住自得如实证法。令彼闻已。离惑乱妄想相见。不生恐怖。得见真如无相境界。知其所见心外无法。故云离自心现性非性。悟得三解脱门。获如实印印定诸法。然以自觉圣智观察。见法自性。远离有无一切诸着。故云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我所说法。为令众生如是而已。非我堕有无见也。故净名曰。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盖如来说法应机破执。原无定法。此三世如来说法仪式也。

    ○上遣所观事境已竟。

    △下遣所观理境。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

    记曰。此明一切诸法本自无生。意诫听者不应起见。以显境绝也。然世尊特旨如此猛然而告之者。其来意甚远。盖以一切外道二乘皆堕生灭见网。不能得出。故我世尊于楞伽会上。单显无生。破彼生见。故初卷显理究竟。特云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教之以当依于义莫着言说以结示之矣。及大慧不能离言说相。复以言说第一义等种种疑难。至以常声为请。佛答以无生如幻。而又疑佛自语相违。复特示之以名句形身本无自体。以显如来不说之说。恐彼不达无说之义。复明告以四种记论。因直指之曰。一切法不生。不容起见。以显离言说相。此世尊极尽为人披肝露胆处也。而大慧毕竟生灭不亡。重重起见。业已重重破斥。乃至此上又以相续解脱为请。世尊答曰。一切相续不生。本无相续不相续相。到此不但生灭见枯。抑令圣凡情尽。可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矣。而大慧犹然缠绵。甚至疑佛亦堕有无二见。世尊答谓我虽说空有不堕有无。以意不在言故。然我说法以如实印印定诸法。以显语不生心。至此无生之旨。灿然如胝白黑矣。而世尊悬鉴闻者。又将随语生解。必执无生以为实有。立定有个无生的主意而起臆见。如此则又堕外道邪见矣。故此急处一提。猛然斥而诫之曰。我说一切法不生者。我诸弟子不应立是宗。以此法中才有丝毫意见。便落生死窠窟。即为佛法中外道矣。故六祖谓永嘉曰。汝甚得无生意。嘉云。无生岂有意耶。祖云。无意谁当分别。嘉云。分别亦非意。祖云。如是如是。

    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

    记曰。此徴释外道所立不生宗有二种过也。谓外道所计不出断常二见。故所立不生宗有二。谓妄计诸法绝然断灭以为不生。故云一切性非性故。此断见也。又计别有异因能生诸法。谓是作者。如此方庄周所言生生者不生。以由不生者能生万法。正若彼方所言作者不生而为生因故。谓彼若言不生者既为生因。此因即是生相矣。故云及彼因生相故。此常见也。此出彼宗体。下显过。

    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

    记曰。此出彼外道所立宗。有能别不极成过也。佛谓彼外道所立不生宗。彼则自坏不生义。何者。以彼宗有待而生故。谓彼二种不生义。皆有待而然也。断见不生有待者。以待诸法灭尽。方显不生义故。常见不生有待者。以待生法方显不生故。既皆有待。岂真不生耶。故中论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名虽不生。还成生法。是故彼宗自坏不生义。亦名自教相违。

    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

    记曰。此出彼宗过之所以。而以正法拣之也。然彼宗所以坏者。以彼宗所立不生堕有无断常等一切法故。且一切法皆是生灭无常。而彼依有无而立宗。其实未出生法。是彼言虽不生。而义实生也。故堕自教相违过。是违自宗也。故云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若以正法拣之。然我法以不坏相为不生。以生即无生。故彼以坏相为不生。然既坏相。是无常也。岂真无生耶。然彼坏相者。以断灭为不生。是坏生相也。以不生能生。是坏不生相也。今以我不坏相法拣之。故彼所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以彼妄计不出有无生法故也。故下文出其所以。

    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

    记曰。此言彼宗坏之所以也。谓我说彼宗则坏者。以彼计有无皆不生。故依之立宗。然一切生灭之法。不出有无。是则彼所立宗即入一切法中矣。且诸法本无。若有若无皆不可得。有无既不可得。彼却依何处而立宗耶。是故我说彼宗则坏。故唐译云。彼宗有无法皆不生。此宗即入一切法中。有无相亦不生故。亦不生者谓有无亦本不有也。

    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

    记曰。此以正教因相拣彼邪宗以成彼过。结不许立宗义也。若使。犹设使也。佛谓设使彼宗依一切性而立宗。如此则彼宗自坏。以一切法有无性相本自不生故。以一切诸法本自无生。何又用彼立宗耶。故彼不应依之立宗。然彼所立宗。若以正教因明五分勘之。则彼犯多过。以展转因相与宗不合。多异相故。不但因不合宗。而宗自体亦不成就。何者。以彼计作者为不生故。是故我说。教诸弟子于无生义。不应更立宗分也。五分论多过者。五分。即一宗。二因。三喻。四合。五结。多过者。谓宗有九过。因有十四过。同喻有五过。异喻有五过。共有三十三过。其外道所立三支。若以正法拣辩。但有一过未遣。即属邪宗。以因喻秪为成立宗体故。故因不转喻不齐。皆不成宗。故展转因异相。及为所作故。则成多过。故不应立宗。五分义。具载因明入正理论。以义广。恐繁不能备出。知此。则能定佛法纲宗。摧伏邪见。观者应探讨彼论。庶得其旨。

    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记曰。此总结前义也。向云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今谓不生既不应立宗。则若空若无性都不应立宗也。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凡所分别。皆不如实知见故。

    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异说一切法如幻梦性。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

    记曰。此如来教诸菩萨说法之式也。问曰。菩萨于不生法既不应立宗。当说何等法耶。答曰。然菩萨当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故。然幻梦虽现。其实不现。意显诸法虽生。其实无生也。诸法本自不生。而现有生者。非法生也。乃众生见觉之过。妄见有生耳。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不可说诸法实有不生也。然而亦有说不生者。乃为令愚夫离恐怖句故。不得已而以不生句断彼生见耳。以一切法不生。不容有说。起心动念。即堕生死故。然为愚夫说不生者。因愚夫一向坚执有无实法。一旦说如幻梦。便生恐怖。则远离大乘。断佛种性。苟不以不生句随机而开导之。则于佛法绝分。而菩萨亦失慈悲。故云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摩诃。此云大。衍此云乘。菩萨如此说法。则得二通相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自性无说。无事无相续。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唐译云。恶觉如死尸)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

    记曰。此通颂五难章空无生无自性。本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以明外道不应立宗也。无事即空。以诸法本空。故无相续。但愚夫妄想于不实计实。如此恶觉。如死尸无知。徒增秽污耳。是则空无自性。不可思议。而不生义。岂容外道妄计而可宗之耶。以彼所立不生。至于毕竟断灭无所生法。以不达缘生无性。无性缘生。故云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下句性字。义贯上句读。又所成就所字。作不字看。故唐译云。以彼所有生。非缘所成故。然一切法不生义。唯在有智者忘心默契而已。不应作想。况彼宗。因生相而立。岂真不生耶。故觉者悉除灭。以彼不生。亦生相故。

    譬如翳目视。妄见垂发相。计着性亦然。愚夫邪妄想。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相事设言教。意乱极震掉。佛子能超出。远离诸妄想。

    记曰。此颂诸法本无。但妄想有。以诫佛弟子不应起见也。空中本无毛轮。而因翳目有之。以喻真中本无三界诸法。而因妄想计之。愚夫但执假名。动乱心识。具正知见者。当远离也。故唐译云。三有唯假名。无有实法体。由此假施设。分别妄计度。假名诸事相。动乱于心识。佛子悉超过。游行无分别。

    非水水想受。斯从渴爱生。愚夫如是惑。圣见则不然。圣人见清净。三脱三昧生。远离于生灭。游行无所有。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性非性平等。从是生圣果。

    记曰。此颂明三界之相不异。圣凡之见。乃殊也。然三界本无实法。而愚夫妄见为实有者。如阳??非水而作水想。是从渴爱所生也。愚夫如此。圣智岂然之哉。以圣见清净。故所见三界空洞无物。即此便证解脱三昧。远离生灭矣。唐译云。常行无相境。修行无相境。亦复无有无。有无悉平等。是故生圣果。由凡夫所见差别。故有业果相续。圣人所见三界不异。故生圣果耳。故经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云何性非性。云何为平等。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

    记曰。此颂徴释上义。以明圣凡平等也。谓三界是一。云何凡愚见有无。云何圣人见平等。以彼愚夫不了三界本空。妄计心境以为实有。故内外极漂动。若能了此。则当念平等矣。平等。寂灭之异称。所谓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

    ○上遣所观境已竟。

    △下遣能观智。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以无摄受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唐译云。如佛所说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则无所取。无所取故。亦无能取。能取所取二俱无故。不起分别。说名为智)。

    记曰。上辩妄想无性已。此大慧理佛一往所谈圣智境界。以辩圣智无知也。魏译云。如世尊说。智慧观察。不能见前境界诸法。乃至如实觉知。无法可取。亦无能取。是故智亦不能分别而取。故云智则不生。然攀缘事。乃前境界。诸法。所谓相也。前云不得相是智。而智所以不得相者。以一切境界。但是妄想施设建立。本无所取能取性故。既无可取之境。纵有真智。又何从分别而取之耶。故云以无可取故智则不生。殊不知妄想境界如暗。智慧如明。明来则暗自去。非是有暗与明作对也。是故所言圣智无知者。由无所知之境。则了境之智亦亡。以无能所取相。故云不得相耳。所谓唯如如智独存。殆非绝然无知也。如此。大慧似乎不会圣智不得相义。将谓有境相对。如何不得。必欲知境方名为智。故此起疑。乃牒举前义将以致难也。此牒义。下致疑。

    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记曰。此致疑也。不觉等者。谓全然不知彼境界也。自相等隐蔽。犹言隐没不现。谓全无可知之境作对也。山岩等障。谓知不透彻也。极远。目力难到。极近。细而难知也。诸根不具。谓盲冥无知。老小。谓不能一一尽知也。大慧疑智不得相。莫不以此五者为不得耶。下致难。

    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

    记曰。此一难也。谓若全不知彼境为不得者。此则不名智。应名无智。以有境界而不知故。

    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故智生。非无性会尔??故名为智。

    记曰。此二难也。谓若全无可知境界作对为不得者。此亦非智。何者以有所知之境故智生。非无能知之性会彼所知之境而便以为智耶。故唐译云。此亦非智。以知于境说名为智。非不知故。尔??。所知也。

    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记曰。此合三四难也。谓在世界。则山岩石壁四大等事。或极远而目力不到。或极近而墙壁遮障。四大拥逼。此则知不透彻。在众生。则老小盲冥无所识知。或诸根不具不能尽知。若以此等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唐译云。彼亦非智。以有境界智不具足而不知故。此大慧意盖以不得前境为无智。必欲见境方为智也。故下破之。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

    记曰。此斥答所疑为非量也。佛意谓岂不得前境便为无智耶。应知此无智实是智。非无智也。然我所说智不得相者。不是说实有前境迭相隐覆故言智慧不得也。若计有前境迭相隐覆故智慧不得者。是妄想施设建立。非智慧也。

    ○上斥非。

    △下正答。

    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于外事相摄受计着。

    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

    记曰。此正答实义也。佛言。我所说智不得者。以我觉了一切外法若有若无。皆无自性。唯是自心现量。皆悉空寂。以无境界与智为对。我知如此事。故言智不得也。故云。觉自心现量有无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而。犹如此也。然既无当心之境。境如矣。亦无了境之心。心如矣。心境皆如。俱不可得。以心境俱不可得故。智于尔??不生。尔??。所知之境也。境不可得。则境不生。心不可得。则智不生。心境无生。则顺三解脱矣。三解脱。谓空。无相。无愿。顺。入也。然三解脱。非智不入。既入已。则智体亦忘。故云智亦不得。此所谓圣智无知也。然智无知处。殆非妄想愚夫以无始虚伪戏论熏习之智能作如是知也。此亡知之知。非彼所知。故云是知彼不知。由不知无知之知。故于外境界形相。有无妄想分别。相续不断。故魏译云。为离如是虚妄心故。说一切法唯自心见。执着我我所故。故云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着。

    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

    记曰。此责大慧不如实知。而起无智断灭之见也。由不达我我所诸法自心现量。故于智于境起于妄想。以妄想故。观察若有若无不得实义。遂于智境依断灭见而起分别。是皆不善二通。不达实义。故妄兴邪智也。故下文以二通结责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

    记曰。此总颂斥疑也。谓若实有攀缘境界。而言智慧不观察。即妄分别。以无智为非智者。此皆是妄想愚夫所说。非明智也。

    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

    记曰。此合颂三问。总斥为邪智不正见也。

    老小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是亦说邪智。

    记曰。此颂第四问。合前三问中。皆以有所知境界方名为智之义。总斥之曰。此亦为邪智。然若实有尔??。是亦邪说。足知所知障空也。

    ○此上二执已破二障已净智行已圆。

    △下明忘言顿证以显果海离缘。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习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着自心现外性相故。着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

    记曰。此总结示果海离缘。故责大慧于第一义谛自觉圣智。妄起分别。随语生解。横生邪执。谬解佛意。良由不善二通相故也。自觉圣智。离心缘相。离言说相。然虽非有言。不是无语。故佛所说圣智无知等者。正欲闻者离言观义。忘知契心耳。何其闻者犹然随言妄生邪解。斯皆无始虚伪妄想恶习之所回转。而于自宗说通不善了知。但执外境以为实有。故着方便言说。而不能善入清净实相离知境界也。论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以境智未忘故也。世尊至此偶以二通结责者。意谓前者我已教诸三乘修行之士。当善二通相。不可随言取义矣。意责大慧何其不体佛意。尔乃又执言说假名。而兴种种邪执耶。故教以忘言契证也。来意如此。故以二通结责之。

    ○已上二障已净二执已破二死已亡而结责以忘言契证以示自利功圆。

    △此下示利他行且先双结二利行。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

    记曰。此大慧因佛斥责不善二通。而于圣智妄起分别。故此责躬请教二通也。问曰。二通前已发明。今复重请者何也。答曰。前因外道二乘妄起断常二见。盖由不了唯心现量境界。大慧特请宗通相示彼知之。令开正见。而世尊因曰。彼等不独不善宗通相。而亦不善说通相。故随语生解。特说二通之相。令彼外道二乘以便修行。不堕邪见。意在破外道二乘二见。令知离言之行故也。此因大慧蹑妄想无性之言以起五难。蹑圣智不得之言以起四疑。是皆不了唯心。不达方便言说。而复随言取义。将谓实有境智可得。故佛责以不善二通作如是见。故此大慧特请二通。将以依教奉行说法利生。以断二乘之疑。意在遣心境。空境智。是以妙行契妙境也。前有相字。乃示彼令知。以便自利。今此二通。意在必行。且便利他。观者应知。庶得语义。不生异见耳。前乃忘言之行。此乃离言实证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

    记曰。此说通意在利他也。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也。契理。则妙符中道。契机。则巧被三根。以一经言含多义。故云众具契经。谓理无不该。机无不摄也。

    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唐译云。于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二译皆云。离诸因缘相应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

    记曰。此自宗通意在自利也。以自通乃离心意识境界。故非外道二乘所可知也。离因缘相应见者。谓心境皆离故。

    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记曰。菩萨有二利之功。故说通应机说法。故云授童蒙。谓凡夫颛愚如童蒙也。宗通自修行。谓修如实行故。

    ○上自他二行已竟。

    △下专请利他行。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二译以世间诸论。作卢伽耶陀。此翻左世。亦云恶论。即外道论也)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魏译云。彼人但摄受欲食。不摄法食)世尊何故作如是说。

    记曰。此特问利他行也。盖承世尊一往痛责弟子不许近习外道论议。大慧因闻说通利他之谈。意谓不善彼宗。其说不通。无以利彼。故理世尊前言。以致疑曰。世尊既云说通利童蒙。何故向来不许近习外道议论者何耶。因此发问。世尊答。谓外道议论。依邪见立。若近习者。坏正知见。意在入自宗通者。当离名言习气为第一也。然三界本无实法。但以名言习气为体。至若名言中。而外道议论最为坏正知见。破坏佛法者。是故修行如实行人。当所痛绝。故大慧依说通而问。向下世尊依自宗通而答也。

    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唐译云。庐伽耶陀所有词论。但饰文句。诳惑凡愚。随顺世间虚妄言说。不如于义。不称于理。不能证入真实境界。不能觉了一切诸法。恒堕二边。自失正道。亦令他失。轮回诸趣。永不出离)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着。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记曰。此甚言世论之过。深诫修如实行者不可近习也。所以不可近习者。以不入真实自通。不觉自心现量。但依生灭妄想。不脱生老病死。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然世尊于此经专诫名言习气者。盖娑婆世界以音声为佛事。由此界众生耳根最利。以声入心通。直达法性。最为甚深。故楞严拣选圆通。以耳根为第一。此经令修如实行者。以戒名言为第一。以此方入道。无过耳根为最胜。而障道亦无过名言为最胜故。所谓根尘同源。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