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观楞伽阿?多罗宝经记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陀罗译

    明建邺海印沙门 释德清笔记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之上

    此下举果验因以示一乘真因相分二。

    △初举意生身真果相。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记曰。此复辩果德以验真因相也。由前二卷初大慧问无间行。如来答云。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乃至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得离心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故次从说因缘已下直至二卷终。通明缘起妄想无性。以显离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相。广释无间大方便行已。意明行成得果。故此即说意生身差别相也。前自释云。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无碍。故名意生。以前但言八地所得。故名通相。今言地地皆得。故云分别通相中之差别相有三种耳。

    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二译皆云无作行)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记曰。此列意生身差别名也。然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从初地至七地所得。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从八地至十地所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从等入妙所证。其相自有深浅差别。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以智体不动。名为正定。为拣偏邪。所谓首楞严大定是也。正受者。以不受诸受。名为正受。乃正定中受用也。以三昧乐为其受用。故云三昧乐正受。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记曰。此释初身相也。谓初登地。证平等真如。直至七地。尽真如际。已舍藏识。故云种种自心寂静。七识波浪不生。故云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已断俱生我执。我执既断。则境界无依。故云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此乃定力所持。亦名力持身。故云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七地证此。而云三四五地者。举中以该初后也。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唐译云。了法如幻。皆无有相。心转所依)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唐译云。能现无量自在神通)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魏译云。非四大生。似四大相。具足身分)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记曰。此释次身相也。谓八地菩萨。证一心真如。进至九地。发真如用。得如幻三昧。于一心转变。能现无量自在神通。一时俱发。如华开敷。譬如意去。石壁无碍。故云迅疾如意。非身现身。故如幻梦水月镜像。非四大生。似四大相。身分宛然。故云具足庄严。进至十地。随所忆念本愿。化诸众生。故云随入一切佛刹大众。十方诸佛所有法云法雨。悉能含受。故云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唐译云。了达诸佛自证法性)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记曰。此释第三身相也。前十地菩萨。于诸佛法但能受之而已。今从等入妙。则能了达诸佛自证法相。已得诸佛自觉圣智善乐。深入妙庄严海。逆流而出。现十界身。无思而应。所谓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现。犹如意生。身土自他无有障碍。故云觉一切佛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也。缘自得乐相者。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乃诸佛自证所受用之法乐也。故观音大士。以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力故。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即得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共一悲仰。故能一身普现。即得三十二应。四不思议。十四无畏。十九说法。正得此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也。

    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我乘大乘。(魏译我乘非大乘。唐译我大乘非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记曰。此颂结前所说大乘非乘。但所证者三种意生身而已。非是实有大乘可得也。然外道二乘修行。不得如来真三摩地。但以名言习气。故于所取妄有证得。故外道妄立神我冥谛。二乘妄取孤调解脱。以为究竟。故世尊一往破其偏邪。示之以真因正果。至此广明三种意生身已。而颂总结前义云。我说大乘。非是实有大乘可乘。亦非言说文字可到。亦非外道之冥谛神我。亦非二乘之孤调解脱。一切俱离。亦非断灭。故云非无有境界。然我所乘者。但乘摩诃衍止观之力。以此证得三种意生身。如此而已。然前云外道有四种涅槃。而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以此证之。盖转八识成四智。今束四智作三身耳。是则三昧乐意生身者。乃依六识起二空智。证平等真如。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是即五蕴妄身。证得素法身也。然此法身。未能纯净。入定则明。出定则昧。故但得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耳。至舍三昧乐。进入九地十地。广修称真度生之业。鉴机说法。利乐有情。万行庄严。是从平等真如。发大利用。乃依平等性智。起妙观察智。得如幻三昧。应十地机。现广大尊特他受用报身。故云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耳。故如幻梦水月镜像。以万德圆备。故如妙华庄严。实报身也。至若以金刚心。断彼生相无明。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则前五识一时俱转为成所作智。即彼有作而成无作。故云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以依大圆镜智平等显现。则千种万类之身。一时普应。至此无一物不彰遮那妙体。无一时不修普贤行门。是乃从法报二身。而垂他受用。及大小随类化身也。斯由转心意意藏识为大涅槃。则四智三身一念顿得。此岂彼外道二乘无因邪因而可得哉。故此结云。我大乘非乘等。一往所谈。萃极于此。行人当识通途大旨。请深观之。决不可执愚。昧于宗说二通也。以前云意生身依无间行而得。故向下问五无间行。正显转心意意藏识为大涅槃耳。

    ○上辩真果相。

    △下示五无间行以辩真因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魏译云无间)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

    记曰。由前问修无间行。佛答以四种三昧即得意生身。故此广明三种意生身辩果已竟。随便而问无间行之差别相以辩真因也。大慧意谓五无间业。乃入无间地狱之因。而世尊又说行五间业。有不入无间地狱者。不知何等五无间业。不入无间地狱。故特请问。欲令行人知其所择。且意显依智而得意生身。依识而得五蕴身。今转识成智。是即彼五蕴妄身而转为意生法身也。故次第明之。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魏唐二译皆云。破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魏译云。更受后生。贪喜俱出)如缘母立。(二译此下俱有何者为父四字)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

    记曰。此言贪爱无明为生死根。能断此二。则生死永断。顿证一乘。即能转五蕴业识身。而成清净法身。故名杀父母为无间行也。爱更受生者。乃发业无明。谓爱欲为生死根本故。贪喜俱出。乃润生无明。谓将受生时。以爱因缘。见所爱境。复发爱涎。取所爱境。流爱为种。纳想为胎。故云贪喜俱出。以贪依爱生。结生相续。故云如缘母立。然单爱不生。要与润生无明和合。方能生名色芽。成六受用根。故云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入六入。处。十二处。聚落。谓五蕴身也。然因痴与爱。发业润生。故有生死。是则生死实从二根本而生。若能断彼。则生死顿断。而即此五蕴业身。当下转为清净法身矣。

    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

    记曰。此言能断微细结习。故名害阿罗汉为无间行也。旧注云。鼠之啮人。疮虽已愈。其毒遇雷即发。罗汉诸使亦尔。虽隐而不现。遇缘即发。能断微细习使。名害罗汉。然罗汉之名。正由未断习气而立。今能断彼。即阿罗汉当得如来法身也。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记曰。此言破诸阴和合。名破僧为无间行也。异相。即色受想行识也。诸阴和合。积聚为人。然僧以和合为义。今称阴为僧者。以妄和合故。能断彼阴集。名破和合僧。诸缘和合既断。则本有法身自显。此即缘生而证实相也。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二译皆作八识)名为恶心出佛身血。

    记曰。此言转识成智。故名出佛身血为无间行也。然八识原是诸佛如来根本法身。但以前七转识妄实见习染污。故谓之血。今能以空无相无愿三无漏智断彼七识染污无知。名为出佛身血。即彼八识转为根本正智。而得如来清净法身矣。

    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

    记曰。此结无间行也。谓能行此五无间。即名证无间等真实法也。故魏译云。名证如实法。唐译云。即得现证实法。

    复次大慧。有外五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

    记曰。此防邪见也。谓行内五无间。即证圣智法门。行外五无间。定入无间地狱。故世尊复说外五无间业。诫令后世众生知此义已。不堕愚痴之惑也。

    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

    记曰。此言行外五无间。不但于三解脱一一不得证真实法。抑令入无间狱。受无间苦也。先所说。即指上五无间事是也。

    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

    记曰。此释疑也。恐疑者云。可有造五无间业而不入无间狱者。故唐译释云。唯除如来。诸大菩萨。及大声闻。见其有造无间业者。为欲劝发令其改过。以神通力示其同事。寻即悔除。证于解脱。此皆化现。非是实造。未有一向实造无间事。而不入无间狱者。盖言因果报应。无一毫可爽者。

    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

    记曰。此言能观罪性本空。亦能解脱五无间也。谓但凡造五无间业。未有不入地狱者。唯除了悟自心现量。达身心本空。离我我所分别执著者。或于多生曾种般若缘熟。今时遇善知识开导。顿悟自心。离诸妄想。永断诸趣生死根本者。此则不堕。非此。无不堕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

    记曰。此颂以无间智。次第断彼无明贪爱等。故为无间行也。

    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

    记曰。长行正意。明五无间行。证真实法。乃因释疑。故说外五无间耳。故此不颂。

    此上二章举果验因示一乘真因相竟。已前大科第二返妄归真。初辩邪正顿示一乘理行因果相中。辩明因地心已竟。文从初卷五法章来止此。计一万七千余言。下辩果地觉。分三。初明三身以显法身常德。又三。

    △初总示佛之知觉。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

    记曰。上辩因地心已竟。此明果地觉也。佛之知觉。果地觉也。由前云我说一乘道觉名为大乘。意谓一乘乃佛之知觉也。不知何等是佛之知觉。故此辩之。

    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

    记曰。此总示佛之知觉相也。二障。即烦恼所知。二死。即分段变易。二烦恼。即根本支末。旧注为四住并无明。亦不出此。谓但能断如上诸过。即名佛之知觉。所谓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人法双空。诸障永寂。方称佛之知觉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记曰。此总明果觉之相也。然果佛有二。谓一缘生报佛。二法身真佛。若缘生报佛。乃历劫修生。此法报冥一。三身不二。若法身真佛。则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

    △次显报化二身。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二译皆作顶生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魏译云。如是等百千经。皆说本生。唐译云。说百千本生之事)。

    记曰。此下将明缘生报化二身。以显佛佛道同。果德不二。故致此问也。因上佛说觉无我等名之为佛。大慧意谓世尊既因觉法为佛。乃现在修成。盖非已成之佛来应世者。如何世尊乃云我是过去佛耶。既云是过去佛。何以又言如来过去受种种身。又说为顶生王。又说为禽兽。若象若鹦鹉等。又说为天帝。又说为仙人。如是等说百千本生之事者何也。如此。则自语相违也。此盖常情所疑。故兴此问。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唐译云。依四平等秘密意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唐译云。谓我名佛。一切如来亦名为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字等。

    记曰。此明佛佛名等。谓化等也。然名者实之宾也。以实等故名亦等。其他三乘皆不得此名者。以未臻其实故。

    云何语等。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

    记曰。此明佛佛音声相等。谓报等也。六十四种梵音者。旧注引密迹力士经。说佛声有八转。谓体。业。具。为。从。属。于。呼。是八转声。各具八德。所谓调和声。柔软声。谛了声。易解声。无错谬声。无雌小声。广大声。深远声。八八即成六十四声。非唯释迦一佛。一切诸佛音声亦皆如是。迦陵频伽。此云妙声鸟。正法念经云。迦陵频伽出妙音声。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故诸经称佛音声。必引为喻。楞严云。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云何身等。谓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

    记曰。此明佛佛身等法等。以法等故身等也。华严云。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盖此明三身皆等也。三身者。法报化也。然法身唯一。报身有二。谓自受用。及他受用。化身有三。谓大化。千丈卢舍那。及无边相好等。小化。丈六释迦。随类化。即所云种种受生顶生。天帝。大象。鹦鹉。乃至猿鹿异类。无处不入。此中色身。即自他受用报身。及大小化身。种种身。即随类化也。宗镜问云。诸佛唯一法身。云何说三身差别。答约用分三。其体常一。识论云。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谓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是以转灭三心得三身。一根本心。即第八识转得法身。二依本心。即第七识转得报身。三起事心。即前六识转得化身。又名三德。一断德。谓断一切烦恼。即法身。二智德。谓总四智。为报身。三恩德。谓恩怜悲育一切有情。为化身。且三身四智。皆依一心转八识而成故。佛佛咸证此心。故身等也。然此身智。皆修行者究竟所归。乃正所显。故不可不知。至若三十七品。乃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随处有说。恐烦不引。盖能断烦恼者三十七品。所显者法身耳。以称真而修。故身等法等。依真而证。故法等身等也。故此道品亦名法身。乃法身因故。

    略说佛法无障碍智。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记曰。此结四等之所以也。谓佛佛所以四等者。盖依一真法界无障碍智故。然而此智为法界总统。佛佛所宗。由宗无障碍智。法法皆等。不独此四而已。故云略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上明缘生报化二身已竟。

    △下明本有常住法身。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

    记曰。此将显本有法身常住真佛。故致此问也。由上佛言我以六十四种梵音声为众生说法。大慧故举昔所闻而致疑曰。世尊常言始终不说一字。且云不说是佛说。意谓我见世尊未尝不说。敢问世尊何因自言不说是佛说耶。向下佛答以二义。谓一者缘自得法。乃离言之道。本无有说。是则我说其不说耳。二者本住法。有佛无佛。此法常住。如趣城道。即诸佛出世。特由之而已。盖本有法身。非分外有所作也。既无所作。更复何说。然而所说者。乃说其不可说处。故云不说是佛说。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

    记曰。此示不说说之所以也。不从他得。曰自得。本来寂灭。湛然不动。曰本住。唐译云。谓自证法。

    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

    记曰。此言自证法。乃离言之道。故无法可说也。谓诸佛所证自得之法。我亦得之。无一毫增减。然此法究竟离言说妄想。离文字二种趣。然我所说。乃离言说文字境界。无说处说。故说其不说也。

    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唐译云。云何本住法。谓法本性。如金在矿。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是]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譬如有人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旧道。即便随入。止息游戏)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魏译云。彼人始作是道。随入城耶。始作种种诸庄严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唐译云。我及诸佛。所证真如常住法性。亦复如是)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记曰。此言佛佛所证本住法。我但由之而已。故亦无可说也。本住者。言法性本自常住。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趣王城坦路。众圣共由。佛佛出世。但由之而已。非是始作。以无作。故无可说。是则如来所说者。乃佛佛所经途路边事耳。至若大道。及自受用处。唯在自行自知。默契而已。岂得而说之耶。以自得者乃本住法。皆不可说。是故始终中间不说一字。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记曰。此颂言佛佛道同。意显非但我不说一字。即一切诸佛亦皆无法可说也。蹑迹至此。究竟已极。向下明究竟一心。离有无相。以破二见。以显涅槃离过。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有无有相。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有无有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记曰。此因上佛说有佛无佛法界常住。故此特问有无相。以明究竟本际。有无二俱离。以显涅槃离过也。净名云。本际不可得。以生死涅槃本来平等。有无二俱离故。盖此二见。乃依佛法而起者。由众生不达三界唯心。妄执诸法以为实有。故佛说缘生以破彼计。而闻法者又执缘生之法以为实有。二乘妄计实有生死可断。实有涅槃可证。故佛说究竟常住生死涅槃本来平等。以破彼计。而闻者不得佛意。又以为绝无。由此有无二见。但随语生解。故于本住法不能自得耳。大慧因上佛说究竟至此。意将密防斯计。故特兴此问。

    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唐译云。世间众生多堕二见。谓有见无见)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

    记曰。此示二见过也。依有者。谓依佛说缘生。以不达无生。故妄计以为实有能生所生者是也。依无者。谓依佛说妄想无性生死涅槃本来平等。以不了唯心。故妄计绝无。而起拨无之见者是也。计有则堕性。同于外道无因。计无则堕非性。堕一阐提。拨无因果。故魏译云。以见有诸法见无诸法。故非究竟法生究竟想。故云欲见不离离相。然皆不达自心现量。故于佛法中不能离言得义。但依言说妄想分别。起二见耳。古德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然有佛无佛。法界常住。是则众生日用现证。何假外求。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能所双忘。妄见斯绝。自与本法相应耳。然此二见。正谓执佛教门而生烦恼。不得入理。所云学佛法成外道见者也。大论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毗昙。即堕有中。入空。即堕无中。倒执正法。还成邪人。正此辈也。

    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唐译云。谓有因缘而生诸法。非不实有。实有诸法从因缘生。非无法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无因。

    记曰。此明依佛教门。闻因缘生法。执为实有能生之因缘。所生之诸法。为堕有见也。谓诸众生妄执世间定有因缘能生诸法。此计因缘实有也。故云非不实有。且既有能生之因缘。必有所生之诸法。此计诸法实有也。故云非无法生。然彼若谓实有因缘能生诸法。作如是说者。则堕外道无因。故云是说世间无因。以外道妄计实有生因。谓胜性。四大。时。和合。微尘。自在等。以为生法之本。然本不能生。而妄以为生因。是无因也。以非因计因。故云无因。然此无因。从计有而出。以不达诸法本自无生故。

    ○上破堕有见。

    △下破堕无见。

    大慧。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着贪恚痴性非性。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

    记曰。此明依佛教门。闻说生死涅槃本来平等。遂拨无因果。为堕无见也。由佛一往所说惑乱是常。烦恼性空。妄想无性等句。即有增上慢人。遂执此语为实。乃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淫怒痴为梵行。乃率意狂为。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谓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且云但不取有罪福之性。则自然心境寂静矣。行之何碍。故云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着贪恚痴性非性。唐译云。知受贪恚痴性已。而妄计言无。谓明知故为。妄言性空无罪也。故佛指彼所见而责问之曰。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意谓彼若果然不取贪恚痴为有性者。性相寂静故也。性。心。相。境。直欲令彼自揣其心。若心境果然寂静否。心境若果寂静。则蹈汤赴火。如处虚空。啖粪饮醇。无分净秽。如此。则可然。今既不然。定非真知见也。乃妄想横计。拨无因果之见耳。魏译云。无有诸法。以不见诸物相故。唐译云。及彼分别诸法。而不受诸法有。以二译证之。故知此寂静句。乃佛出彼执者妄计之辞。所谓将佛了义回为己解者是也。观者当善于义。

    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

    记曰。此言拨无者。妄拟三乘圣人亦同己见也。谓彼妄说三乘圣人。亦是先有贪瞋痴。但不取性者耳。以彼圣人知贪瞋痴本来寂静。故不取为有。亦不断贪瞋痴。故不取为无。唐译云。复有知诸如来声闻缘觉无贪瞋痴性。而妄计为非有。谓妄计如己之不取为非有也。此实恶见增上慢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诚大阐提。断佛种性。拨无因果者。所谓学佛法之外道也。如来悬见末法多此等辈。故此特出其过。令知所警。不堕邪见耳。

    大慧。此中何等为坏者。

    记曰。此佛问大慧。此二人。谁为坏善根。堕空见。断佛种者。坏。堕义。断灭义。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贪恚痴性。后不复取。

    记曰。大慧言堕空见为坏者。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唐译云。汝解我问)大慧。非但贪恚痴性非性为坏者。于声闻缘觉及佛亦是坏者。所以者何。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异故。

    记曰。此出拨无者之谬见也。谓彼拨无之人。不但自以贪瞋痴无性为断坏善根者。彼且亦将声闻缘觉及佛所证。妄同己见。又是断灭佛种者。是则彼人不止自坏。而又坏灭佛法也。何故说彼自坏又坏佛法。以彼谬解佛语。妄谓内外不可得故。烦恼性异不异故。然内外。心境也。又内。业因。外。苦果也。烦恼。即贪恚痴。异。谓多种。不异。谓一真。所谓烦恼即菩提也。以彼拨无之人。妄谓内外心境因果。皆不可得。故无因无果。而云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故略无忌惮。纵放身心以为解脱。将谓声闻缘觉及佛所证。亦如此而已。此真断灭佛种者也。

    大慧。贪恚痴若内若外不可得。贪恚痴性。无身故。无取故。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

    记曰。此正示三乘圣人之实证也。然三乘圣人所证。于贪恚痴若内若外不可得者。以观慧之力。明见贪恚痴性本无体故。无可取故。岂可同彼拨无之人。现行贪恚痴境。造种种业。而妄自谓内外不可得耶。即今身心苦恼。处处缠缚。岂可妄谓烦恼性异不异耶。是故我说。乃彼拨无之人。自起恶见。断灭善根耳。非佛声闻缘觉是坏者也。以佛声闻缘觉自性解脱故。缚与缚因非性故。解脱。涅槃也。缚。生死也。缚因。五住烦恼也。佛证无余。二乘证有余。通名涅槃。故皆云自性解脱。四住烦恼。为分段因。无明住地。为变易因。二乘度分段死。佛度变易死。故皆云缚与缚因非性。且三乘圣人实证如此。岂彼拨无者同日而语耶。

    大慧。若有缚者。应有缚是缚因故。大慧。如是说坏者。是名无有相。

    记曰。此出拨无者之过也。然彼拨无者自谓同于三乘圣人。且彼圣人皆得自性解脱者。至于生死之缚。烦恼缚因。皆已尽净。而彼自揣果有生死苦缚耶。无苦缚耶。若果无苦缚。可尔。若尚有生死苦缚者。是应必有烦恼与苦为因故。今既业因未尽。苦果难逃。生死迅轮。正当电转。何得妄谓无因无果。然业惑方炽。岂可妄拟三乘圣人。引为济苦之翣资。而为自欺之媒筏耶。愚之甚也。如是。故我说之名为坏者。是为堕无见者其相如此。悲哉末法。当痛识之。

    大慧。因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

    记曰。此甚言空见之过。意在痛勉远离也。人见。有见也。唐译云。我依此义密意而说。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然依密意说宁起我见如须弥山。非是许起我见。盖甚言空见之不可起也。然我见虽固难化。而外道中有利根者。尚可一言而转。至若空见最不可治。然权教菩萨。尚不识真空。名空乱意。况怀增上慢。起拨无者乎。永嘉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谓是故也。

    大慧。无所有增上慢者。是名为坏。堕自共相见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唐译云。若起此见名为坏者。堕自共见乐欲之中。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见外性无常。刹那展转坏。阴界入相续流注变灭。离文字相妄想。是名为坏者。

    记曰。此结责空见大过之所以也。所以我说增上慢人名为坏者。以彼堕自共相见乐欲之中。不了诸法唯心所现故也。自共相。谓五蕴根尘等。希望乐欲者。谓内受根身。外染六尘。起贪瞋痴。坚着五欲。其实不了自心现量。外逐世界无常。刹那展转迁谢。内依蕴界处相。念念不停。流注生死。如灯焰焰。似水涓涓。未尝一念之停息者。尔乃自谓已证不生不灭。妄言生死平等。烦恼性空。复妄分别诸佛如来所证涅槃离文字相。以为己解。此实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增上慢人。故我说为破坏佛法。断善根者。余经中说。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无见如芥子许。以堕大险坑。诸佛所不化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唐译云心所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无取境界性。灭非无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贤圣境界。

    记曰。此颂拨无之见非真寂灭。亦非圣贤境界也。谓有无二边。皆是妄想所行之境界。然平等寂灭非心行处。必须净除彼妄想境界。方默契耳。且彼增上慢人。妄谓不取贪瞋痴性以为灭者。此乃拨无断灭之灭。非真无所有也。故云灭非无所有。若果日用现前有为事上。头头物物一念不动。心境如如。如此方同圣贤境界。况彼日用现行无明。业识茫茫。随情造业。岂可妄拟同圣贤耶。此一颂。总颂坏者之过。

    无种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有非有。不住我教法。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余。(唐译云。非余众)因缘所集起。云何而得无。谁集因缘有。而复说言无。

    记曰。此颂借外道以斥拨无者之大过也。初偈皆指外道邪论。谓彼外道以不达诸法本自无生。而妄计无种而有生。种。因也。或计生已而复灭。或计四大微尘等和合因缘能生诸法。或计诸法亦有亦无。此等虽云邪见。然而尚未绝灭诸法。我已痛斥之云。此皆邪论。不住我教法矣。彼拨无者。妄谓不取贪瞋痴性便为寂灭。因果皆无。而此恶见。又非外道之论。又非佛法。又非我所说。又非我其余弟子所论。况彼现在烦恼因缘。集起生死业果之中。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云何而得无因无果耶。且烦恼集积因缘。而有三界生死业果。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谁敢于此现前集起因缘有中。而复说言为绝无耶。故云。谁集因缘有。而复说言无。痛之甚也。责之深也。观者可不惧乎。

    邪见论生法。妄想计有无。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此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记曰。此颂总结指归观心也。谓佛法外外道。乃邪见论生法。学佛法之外道。则妄想计有无。是皆不知诸法本自无生。今亦无灭耳。彼苟知本无所生。则今亦复无灭。能观诸法不生不灭。则当体空寂。心境双忘。其有无二见自俱离矣。二见既离。则于自得本住法。当一念顿证。不期而得矣。

    ○上显涅槃离过已竟。

    △下示二通以明果海离言。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及诸菩萨说宗通相。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相。通达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随觉想及众魔外道(唐译云。善达此义。不随一切众邪妄解)。

    记曰。此下明忘言契证。将显果海离言。故致此问也。因上学佛法者不得佛意。遂起拨无之见。以彼不得自性宗通。故谬解佛言。以致误堕如此。盖以名言习气未离。不能忘言默契。故大慧承前便问宗通相也。佛意谓彼人不但不善宗通。而亦不善说通。所以错会佛意。故问一答二。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

    记曰。由问宗通相。而并示之以说通相。故教之以离言观心也。宗镜云。内住自心第一义理。住自觉地入圣智门。以此相应。名宗通相。此是行时。非是解时。因解成行。行成解绝。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魏译云。为我及诸菩萨建立修行正法之相。佛答云。有二种法。一者建立正法相。二者说建立正法相。唐译云。宗趣法相。言说法相。是知此二通。乃佛示三乘行人入理之要门也。谓诸修行者。第一要了悟自心。通达唯心现量。次要善达如来所说一切教法。皆是随顺众生乐欲而说。如止啼黄叶。本无实法与人。凡观佛教。不可依语作解。随妄想转。如此了达自心。又能善知佛法离言之旨。自然不堕外道邪见。亦不执了义大乘回为己见。误堕阐提。破坏佛法也。以偈观之。则圣旨的然因上而发也。

    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

    记曰。此示宗通相也。魏译云。能取无漏正戒。证诸地修行相法。离诸外道虚妄觉观诸魔境界。降伏一切外道诸魔。显示自身内证之法。唐译云。超过一切不正思觉。伏魔外道。生智慧光。由是观之。修行之士。初心入禅。五蕴未破。则所见境界皆非实证。故楞严详辩五十重魔境。是则前三阴未破。而所现境界。即此经所云虚妄觉想。后三阴未破。所起诸见。即此经一切外道众魔。今欲离之伏之。方名缘自觉趣正行。而自性本有智慧光明。自然辉发也。然欲离之伏之。非金刚心。秉自性金刚无漏宝戒。断断不能。故魏译云。能取无漏正戒。证诸地相也。故楞严云。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等觉。入于如来妙庄严海。此所谓取无漏正戒。证诸地修行相。方名缘自得胜进相也。彼拨无者。既不能了达自心。即有志修行。又不能善达如来所说真修行门。故不能远离妄想觉观。堕诸魔境界。而自以为得者。以未秉无漏正戒。而为恶习所使故。无怪乎所作所为。以魔业为正行也。

    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

    记曰。此示说通相也。佛说十二部经。此云九部者。以大小通该故。然说通者。非是但能通晓九部大小教法。而善讲说已也。盖要了达本来无说无示。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乃依如来所证自得离妄想无言说处。而以善巧方便随顺众生希望之心。各随所应。称机而说。令彼得度。如渡河之筏。既已得度。即便舍之。非实法也。观者若能了达无说之说。则自当离言观义。不取法相。亦不取非法相矣。彼拨无者。不了自心。故不善于义。但执言说以为实法。将如来了义大乘。回为己见。恣其贪瞋。所谓醍醐返成毒药耳。佛云。我所说法。如标月指。故凡学者。闻教自合观心。离指方能识月。所谓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如此方名说通相也。

    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宗及说通相。缘自与教法。善见善分别。不随诸觉想。

    记曰。此总颂二通义也。善见。谓得宗通。善分别。谓得说通。此二皆善。则自不随妄想转矣。

    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

    记曰。此颂责愚夫不善二通。故起颠倒见也。华严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如此。岂有实法如愚夫之所分别者耶。既无可分别。如何愚夫于无分别法中。而妄想贪瞋非性为解脱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