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观楞伽阿?多罗宝经记卷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陀罗译

    明建邺海印沙门 释德清笔记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之下

    此下辩妄想无性以明真如离心缘相以破外道事自性相计著有七。

    △初破断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说。

    记曰。此亦蹑迹兴疑问。将明妄境真常。以破断见也。由前云法离有无断常等。又云涅槃非断非常。前疑有无。此疑常无常也。意谓世尊说法既离断常。又云涅槃非常。是无常也。且兔角虽无而依兔说。然而佛说真常。又依何处而说耶。然要依说处者。正是事自性相计着也。

    佛告大慧。为惑乱。(唐译云。依妄法说)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大慧。如春时??。火轮。垂发。犍闼婆城。幻梦。镜像。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

    记曰。此即妄法以示真常。以破事自性相计着也。大慧疑谓生灭无常依妄法说。不知真常依何处说。世尊答云。所言真常。即依彼妄法而说。惑乱者。妄法也。恐转计云。圣人不见妄法。何以依之而说真常耶。故又妨云。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意谓彼诸妄法本自无生。凡愚不达。故生颠倒见。妄生执着。圣人亦现。但不起颠倒想耳。故如阳??火轮幻梦镜像。无智之人妄以为实。智者不然。然非不现。噫。幻化之境不异。圣凡之见乃殊。所谓不如三界见于三界。故不于诸法起一异见者名正见也。

    大慧。彼惑乱者。有种种现。非惑乱作无常。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大慧。云何离性非性惑乱。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唐译云。妄法现时。无量差别。然非无常。何以故。离有无故。云何离有无。一切愚夫种种解故)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乱性。于余现故。非无性。如是惑乱。诸圣离颠倒不颠倒。是故惑乱常。谓相相不坏故。大慧。非惑乱种种相妄想相坏。是故惑乱常。

    记曰。此释诸法毕竟真常之义也。大慧闻说即彼惑乱当体真常。因而疑云。现见诸法种种差别。皆是无常。如何即是真常。故此释云。妄法现时虽有种种差别。然非无常。何以故。以离有无故。云何离有无。然法非有无。但以愚夫妄作有无见耳。且如恒河水。本非是火。而饿鬼见之为火。余人不见。以譬诸法本自无生。而愚人妄见生灭。圣人不见。故云见不见故。以圣人不见诸法。所谓不见一法即如来。故云无惑乱性。于余众生妄见为有。故非无性。是则诸佛圣人不异众人。但于诸法不起颠倒见耳。故云诸圣离颠倒不颠倒。是故我说惑乱真常者。谓相相不坏故。此所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诸法寂灭。当体如如。故云相相不坏。然非诸法有差别相。但以愚夫妄想分别有别异耳。故云非惑乱种种相妄想相坏。是欲我说惑乱真常也。

    大慧。云何惑乱真实。若复因缘。诸圣于此惑乱。不起颠倒觉。非不颠倒觉。(唐译云。云何而得妄法真实。谓诸圣者于妄法不起颠倒非颠倒觉)大慧。除诸圣。于此惑乱有少分想。非圣智事相。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说。非圣言说。

    记曰。此教如实观也。一切诸法本自如如。但于诸法不起颠倒不颠倒见。以一念不生。即名圣者。若于诸法有少分想。起心动念。即乖法体。便非圣智境界。故唐译云。有少想者。当知即是愚夫戏论。非圣言也。

    △此下破常见。

    彼惑乱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及愚夫种性。

    记曰。此言法本是一。由机见各异。以破常见也。颠倒见凡情也。不颠倒见。圣解也。由凡情故起外道种性。由圣解故起三乘种性。故唐译云。若分别妄法是倒非倒。彼则成就二种种性。此所谓法本不异。异自机耳。前言五性。乃明乘异性一。故云无间。今言二种种性。乃明法一见异。故云起。然皆依惑乱妄想而起者。以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故。

    圣种性者。三种分别。谓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云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谓自妄相计着。起声闻乘种性。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大慧。即彼惑乱妄想起缘觉乘种性。谓即彼惑乱自共相。不亲计着。起缘觉乘种性。

    记曰。此愚夫依彼妄法。起二乘圣种性也。谓妄见三界五蕴诸法。实有自相共相。而生计着。起厌离想。即名声闻种性。即彼五蕴了达缘生。不乐计着。离于愦闹。即名缘觉种性。

    云何智者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是名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

    记曰。此智者即彼妄法起佛乘种性也。唐译云。何谓智者分别妄法而得成就佛乘种性。所谓了达一切。唯是自心分别所见。无有外法。谓但能观心外无法。是名智者。即是佛乘种性也。唐译作观彼惑乱不起分别。即成就佛乘种性。此经谓即诸法上不起分别。便堕佛种性义。智者请深观此语。

    又种种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种性。

    记曰。此释第二愚夫种性也。唐译云。有诸愚夫分别妄法种种事物。决定如是。决定不异。此则成就生死乘性。法华云。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然而佛种从缘起。况二乘外道生死种性乎。是则妄境本真。随见分别。以妄见诸法实有自相共相。不了缘生。妄生厌离者。即名声闻。虽了缘生。不达无性者。即名缘觉。若了诸法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即名为佛。所谓一法元无异。三人乃见差。永嘉明一念中五蕴。当与此对观。行人深明此旨。自然圣凡情尽。得入无生。

    彼非有事。非无事。是名种性义。

    记曰。此释种性义也。种者因也。以诸法非有。故因之而起三乘圣性。以非无。故因之而起生死凡情。论云。当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苟四句皆离。百非顿遣。则圣凡情尽。当体如如。不容拟议矣。故向下结示真如离相。以破一异见。

    大慧。即彼惑乱不妄想。诸圣心意意识过习气自性法转变性。是名为如。是故说如离心。我说此句显示离想。即说离一切想。

    记曰。此结示诸法本如。离心缘相。以破一异见也。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但以众生妄想分别。随心意意识习气转。故变真如为名相。今但一念不生。情忘执谢。即彼心识转为正智。照彼诸法当体如如。故唐译云。即彼妄法。诸圣智者心意意识诸恶习气自性法转依故。即说此妄名为真如。非是此外别有真如也。故论云。言真如者。亦无有相。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故云是故说如离于心识。所以我说此句者。为显示离分别法。欲令行人悉离一切分别故。故论云。若离于念。名为得入。又云。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故云离一切想。

    △下破有无见。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乱为有为无。佛告大慧。如幻无计著相。若惑乱有计著相者。计着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

    记曰。此明诸法缘生如幻。以破有无见也。由上佛说妄法即真。大慧意谓诸法即真。真如离相。不可谓有。且现见诸法。不可谓无。故此疑问为有为无。世尊答云。如幻无计著相。谓缘生诸法。如幻不实。不可执著有无相也。若执着诸法是有是无者。则有无一定而不可转。如此则佛说缘起。亦应同外道说因缘生法从作者生矣。意斥大慧不可作有无见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乱如幻者。复当与余惑作因。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过故。大慧。幻不起过。无有妄想。大慧。幻者从他明处生。非自妄想过习气处生。是故不起过。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计着。非圣贤也。

    记曰。前云离妄想。乃心不附境。此言幻不起过。以明境不牵心也。大慧闻说诸法缘生如幻。遂致疑曰。若惑乱如幻者。此幻应当复与余惑作因。意谓向以不了诸法如幻。妄计为实。故依之起惑造业。是妄法与余惑作因矣。今虽了境如幻。而幻境尚存。岂不又与余惑作因耶。意欲绝境。方不生心耳。世尊答云。既是幻事。岂能与余惑作因。何者。以幻人不起过故。所以不起过者。以幻人无情识故。故云无有妄想。所以幻化人无情识者。以依人功咒力而生。不是从爱根种子习气而生。岂有世人见偶人而生情爱者耶。是故幻不起过。经云。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是故智者观自他五蕴身心为若此。若不作如是观。而于幻事分别好恶。起心动念生计著者。乃痴愚夫。非圣贤也。老庞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师子吼。恰似木人见华鸟。华鸟逢人亦不惊。木人本体自无情。心境如如只遮是。何虑菩提道不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不见惑乱。中间亦无实。中间若真实。惑乱即真实。舍离一切惑。若有相生者。是亦为惑乱。不净犹如翳。

    记曰。此颂有无二俱离也。圣不见惑乱者。以中间无真实故。经云。譬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若惑乱中间果有真实。则法法确有自性。一定而不可转。故云惑乱即真实。不但妄法非真。即舍离妄惑。而妄见有真实之性者。即此真实亦是惑乱。何也。以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故不净犹如翳。

    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如幻。

    记曰。此世尊的示真知见力。以结成上义也。以如来明见三界之相。无有错谬。观一切法缘生不实。除幻无可为喻者。故特告曰。非幻无有相似。

    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为异相计着。(唐译云。为依执着种种幻相言一切法犹如幻耶。为异依此执着颠倒相耶)若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因。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如幻。世尊。是故无种种幻相计着。相似性如幻。

    记曰。此难明如幻义也。大慧闻说一切法如幻。遂致疑曰。所言如幻者。是依计着幻相多种不一言一切法如幻耶。是不依幻相但依执着颠倒心相言如幻耶。故云为异相计着。意谓若依执着颠倒心相言如幻者则可。若言计着种种幻相言一切如幻者则不可。何也。且诸法亦有不如幻者。盖幻事无故而起。是无因也。且现见种种色法不是无因。若言彼如幻。则是无因矣。故云种种色相非因。若都无因而令色相种种显现如幻者。则同外道无因生矣。唐译云。是故世尊。不可说言依于执着种种幻相言一切法与幻相似。

    佛告大慧。非种种幻相计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唐译云。不依执着种种幻相言一切法如幻。以一切法不实速灭如电。故说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即灭。非愚夫现。(魏译云。即见即灭。凡夫不见。唐译云。世间凡愚悉皆现见)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观察。无性非现。色相计着。

    记曰。此示生即无生故如幻也。佛谓我说一切法如幻者。不是依执着种种幻相之多言一切法如幻也。盖言诸法速起速灭。不实如电。故说如幻耳。譬如电光即现即灭。以正当现时即是灭。非是灭后而言灭也。若知电光现时即灭。则知诸法生本无生。故下偈云。物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此非凡愚所知。故云非愚夫现。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本自不生。但依凡夫自心分别自共相见。亦如电光速起速灭。非实有也。众生不达诸法本无。而妄于种种色相执以为实。故云。无性非现。色相计着。是故我说诸法如幻。以示生本无生之义耳。殆非依执着种种诸法幻相言如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幻无有譬。说法性如幻。不实速如电。是故说如幻。

    记曰。此颂成幻义也。言幻者。以不实故如幻。以速灭如电故如幻。然幻事不实。人易知之。若幻事速灭如电。则难知也。言速灭者。非是已生而灭之速。盖言本不生也。永嘉见六祖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云。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嘉云。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云。汝甚得无生意。

    △下破生见。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及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

    记曰。此疑佛自语相违也。大慧因闻佛先说一切法无生。又说如幻。然一切法既本无生。而又言如幻。如幻则生也。方说无生。而又言生。岂不前后自语相违耶。

    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唐译云。无有相违。何以故。我了于生即是无生。唯是自心之所见故。若有若无一切外法。见其无性。本不生故)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想种种计着缘。(唐译云。外道痴聚共兴恶见。言从有无生一切法。非自执着分别为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

    记曰。此明生本不生。以破因生见也。佛言我非前后相违过。何者。我了一切法生本无生。以觉诸法唯是自心之所现故。若有若无。见其无性缘生。以生本不生。故说如幻耳。非我有前后相违过也。然我说无生。亦非徒说。以为破外道妄立因生。故我说一切法性本自无生。外道因生者。以彼外道痴聚共兴恶见。妄谓有从有因生。无从无因生。故云欲令有无有生。不达诸法从自妄想种种执着分别缘生。是故我说诸法非有无有生。以缘生如幻。故说无生。非是一向绝然不生也。

    大慧。说性者。为摄受生死故。坏无见断见故。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以声性说。摄受生死。

    记曰。此妨难也。恐愚者闻说诸法非有无生。便致疑难云。然世尊说见爱烦恼善恶诸法。三界因果轮回等事。是说诸法实有性也。何以言无。故此释之。唐译云。说诸法者为令弟子知依诸业摄受生死。遮其无有断灭见故。谓见爱习气诸烦恼为生死因。三界受生处为生死果。故云种种业受生处。净名云。无作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所以不令众生堕断灭见。拨无因果故耳。然而虽说。但以名句文身为体。亦非实法。故云以声性说。

    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自性相故。堕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坏因所作生。缘自性相计着。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恶见希望。计着自及他一切法。如实处见作不正论。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

    记曰。此明如来说法。但随他意语也。法本无生。不容有说。然而佛说如幻说无生者。但为破执着之情。如逆楔出楔故耳。以愚夫不达诸法唯自心现。妄计种种实有自性。故我说如幻。以破彼执。又以外道不达五蕴诸法缘生无性。妄计作者以为生因。我为坏彼因所作生执着之情。故我说五蕴诸法缘生如幻。不实如梦。不令妄计自他身心自相。舍邪执耳。又以众生于如实处。妄见生灭。作不正论。故我说无生。若果有能如实见一切法超自心现量者。则我于无生二字亦不说矣。殆非我说如幻无生有相违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生作非性。有性摄生死。观察如幻等。于相不妄想。

    记曰。言诸法无生者。无作耳。无作故无性。然而说有业性者。为遮断见摄受生死故。若能观察诸法如幻。则于一切法相不起分别。不分别。则心境寂灭。寂灭则不生。是则如幻无生。本无二也。

    ○上破生见。

    △下破名言习气。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唐译云。我当说名句文身相。诸菩萨摩诃萨善观此相。了达其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己。觉一切众生。

    记曰。此明言说无性。以破名言习气也。由前历云。当依于义。莫着言说。又云。言说者是作耳。又云。以声性说。第恐闻者不达言说性空。不能离言得义。故此特示名句文身。令善观察随入义句也。盖言说者。以名句文身为体。既以三法合成。足知本无自性。如来但假此以诠表法耳。非实法也。故令观察当可离之。言说性离。则义自得矣。

    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

    记曰。依事立名。名即是身。故名名身。如依瓶盆。立瓶盆名。谓一名二名多名。能诠自性。名异义一。故名名身。身者多法积聚义。

    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

    记曰。谓句能显决定究竟。且如瓶盆。但有其名。未能显义。以不知是何等瓶盆。若言铜铁锡木等瓶盆。或言水油盐米等瓶盆等。句义各异。如此则显义决定究竟不谬。谓一句二句多句。能诠差别。因名成句。故名句身。

    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

    记曰。形即文身。乃字也。依此文字能成名句。谓一字二字多字。为二所依。故名文身。说文云。依类像形为字。形声相称为文。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

    记曰。字有四声八韵。清浊轻重。抑扬高下。故魏译云。谓声长短音韵高下。

    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

    记曰。句身者。径迹耳。谓寻迹以得象马。喻因言句而得义。得义则忘言。犹得象马以遗迹。

    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

    记曰。名字者。谓无色四蕴。依名而说。名字相者。谓能了别名字相故。言四蕴各有自相也。此举四蕴依名字说。但有名字。本无实法。不比色蕴尚有假质。要显名字性空故也。言自相者。但只是四蕴各自不同。亦非实有相状可见。若了四蕴但有名字。则所说诸法例此可知。故密严云。世间种种法。一切唯有名。故我所说无生如幻。乃至菩提涅槃自觉圣智等。皆是随破众生妄执之情。本无实法。闻者应当因言得义。莫着言说。

    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记曰。如来无法可说。但因凡愚于第一义妄见一异有无常无常等一切邪执。不得已而假以言说破彼执情。意在显示第一义谛如实境界。如标月指耳。岂期愚夫复执言说生种种见。如象溺深泥。何由得出离耶。故楞严云。汝等若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此则因声而有分别。非得法性。然佛以音声说无生法。声即无生。若以生灭心随声分别。则彼无生亦生灭矣。若了声性无生。则知说本无说。故向下明不说即说。说即不说。二种深义。以洗名言习气。故特示如来说法有四种记论。而以止论为第一义也。

    ○上破名言习气。

    △下诫忘言默证。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唐译云。依所依)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魏译云。泥团微尘)修与修者。(唐译云。智与智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唐译云。如是等不可记事。次第而问。世尊说此)而言。佛说无记。(唐译云。当止记答)止论。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故不为说。

    记曰。此明止论以示不说说。将显名言双绝。诫令忘言默证也。佛意谓我寻常说离一异等四句见者。为要通达第一义谛无言说处。遣彼愚夫名言习气过故。于未来世我弟子中有智慧者。若以此义问彼愚夫无智之人。彼反以为不正之问。何者。以彼愚夫但执名言。不悟实义故。傥彼愚夫复以常无常一异云云等四句妄见之说。展转次第来问我弟子云。世尊亦说此法否。而我弟子但可应云。佛说此等皆无记论。当止记答。决不可又以离四句说应答彼也。何者。以离四句义名为止论。非彼痴人之所能知。以彼闻慧不具。不达实义故。然彼愚夫一向专执名言。若闻离言说相。便生恐怖。佛欲令彼离恐怖处。故但言彼是无记。更不为记说也。然我此不说者。意欲令彼外道愚人。永得出离作者邪见论故。而不为说。此乃不说之说。非徒不说也。故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默然良久。外道即拜云。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此所谓欲令永离外道邪见故不说也。甚矣。一切众生无始戏论名言习气处处贪着。如韩卢逐块。故如来掩室于摩竭。维摩杜口于毗耶。正为洗此邪见戏论名言习气耳。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唐译云。计有作者)无记论。非我所说。(魏译云。外道迷于因果义故。是故无记。非我法中名无记也)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

    记曰。此出外道无记论及佛止论意也。由上佛说外道为无记论。不知何为无记。故此释云。以外道妄计即阴是我。离阴是我。故说身命为一异等。故为无记。以彼外道迷于因果义故。是名无记。非我法中名无记也我教中说离能取所取。不起分别。妄想不生。名为无记。佛说庵摩罗识。名白净无记。然无记者。以无可记录故。盖外道迷于因果实义。故无实果可记录者。故名无记。而佛说庵摩罗识。亦名如来藏。亦即是真如。楞严云。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以如来藏不属因果。不可以言议心思。无可记录。故亦名无记。以佛说无记。非是外道二乘所可知故。故应止彼。是为止论也。法华云。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如稻麻竹苇。不退诸菩萨。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何者。以佛智非心识可到故。以非心识所到。故身子三请。如来三止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噫。身子尚然。况外道乎。故应止彼也。

    云何止彼。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记曰。此言止论之所以也。所以止彼而不置答者。以彼外道执着能取所取妄法。不了唯是自心所现。若与彼说离心意识境界。彼则恐怖惊疑不信。返生诽谤。破法堕恶。或依名言习气。复执言说。更增邪见。是故佛诫弟子于后恶世。无智人中莫说此经。为遮此辈恶见。故应止彼而不答也。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记曰。此释伏难。以明如来说法。大权应变。不执一也。难云。佛既于彼等无记置而不答。然亦有答者何也。故此释云。如来说法。应变不一。或时一向直说。或时反诘。或时广为分别。如来调伏众生。应机施设。如摩尼圆照。五色相鲜。与夺随宜。杀活自在。故有时说。有时不说。有时说即不说。有时不说即说。所谓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拥塞。然说与不说。无非显示第一义谛。离言说处。岂可定执说与不说耶。故云。如来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恐闻者又致疑云。既以四种记论说法。何以此中特为外道明止论耶。故此答云。止记论者。不但今日。我时时说。然非为外道一类之机。即我弟子中亦有根机利钝。成熟未成熟者。若根未熟者。且止不说。以待时故。或为激发当机。令生欣慕。如法华身子。华严刚藏。三请三止。然非秘而不说。亦非绝然不说也。即止外道不说。但为遮其恶见。而止即是说。亦非痛绝之意也。以如来不舍一众生故。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记曰。此下至一切法常。通明佛以止论制诸外道。不同外道所说也。然佛虽以四论说法。普被三根。故其止论亦有时而说。至若对外道说法。一向单用止论。以说与不说。皆止论故。何也。且如外道不达诸法本自无生。妄计有作者生。或妄计因生。以妄执别有异因能生诸法。盖无因也。是故我说因缘不生。魏译云。一切诸法。离作者及因。是故不生。以无作者故。是故我说一切诸法不生。且彼外道妄执诸法一定有能生。我但以不字止之耳。然我何尝别有所说耶。以外道计诸法自生。或计他生。或计共生。或计无因生。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此所谓但以不字止之。故为止论。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魏译云。以自智观察)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

    记曰。此重徴释无生义。以破外道生见也。由上佛言。我说诸法无性者。以离自性故。大慧疑云。何故一切法皆离自性耶。故此世尊牒而答之曰。我以自觉圣智观察时。见一切法自相共相皆不可得。故说一切法本自无性。故不生也。问曰。既云一切法离自性故说无生。何以又言自相共相不可得。方名离自性耶。答曰。以彼外道不达诸法唯心所现故。妄计神我为作者。实有自性。能生诸法。又计他梵天能生诸法。又计他四大极微时等各有自性。能生诸法。又计诸法八万劫来无因自有。自然而生。然神我作者。自生也。从他梵大四大等。他生。共生也。自然。无因生也。以妄计此四。各有自体。能生诸法。谓之自相。以不了唯心。妄见诸法从彼四生。谓之共相。故此世尊破云。诸法不从彼四法生。何也。以彼四法皆无自性。不能和合而生诸法。故云自相共相不可得。彼四既不可得。足知一切诸法无自性矣。既无自性。则诸法又何从而生耶。此所以一切法离自性故。故说诸法本自不生也。然彼以妄见自相共相皆不离自性。故生。我以正智观察一切皆离。故不生耳。下文何故云云。皆牒疑词也。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魏译云。一切诸法。亦无取相。亦无舍相)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唐译云。以自共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

    记曰。此释上自共相不可得义。以破相见也。以彼外道妄见诸法。计自共相。实有自体。我以正智而观。皆不可得。何者。若自共相果有自体。则可取。可取。则可持来。既可取。则可舍。可舍。则可持去。今观诸法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既无来去。则不可得。于不可得中而妄计实有自共相者。皆邪见也。故永嘉云。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秪么得。以不可得。故说诸法离自性不生。所以云体即无生。故二祖乞师安心。师云。将心来与汝安。祖云。觅心了不可得。故僧问云门一物不将来时如何。门云。放下着。僧云。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么。门云。放不下。担取去。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

    记曰。此破外道死后断灭见也。由一切法无自性。故不生。不生。故不灭。殆非生而后灭。亦非死后断灭也。

    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记曰。此破凡夫外道确定常见也。由凡夫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执定一期果报及作千秋百岁之计以为常。外道妄计十方众生生灭循环。不曾散失。咸皆体恒。执以为常。以认无常为常。故此佛说一切法无常。以相起速灭。刹那不住。无有常性。故我说无常。遮彼常见。殆非真无常也。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记曰。此破二乘以真常为无常见也。以二乘不了诸法当体真常。而横生厌离。故此佛说一切法常。以诸法相起即是不起。故如电速灭。以无所有故。故无常性常。故我说一切法常。以初生即有灭。本无生性故。故云。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殆非离此诸法外。别求真常也。以一切皆同如故。除真如外。无片事可得。故即彼诸法生无生性。当体真常。即前所云惑乱常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分别及止论。

    记曰。此颂如来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也。四种记论者。一谓随问而答。名为一向。魏云直答。二谓反诘所问而答。名为反诘。唐云反质答。三谓简辨而答。名为分别。四谓折伏外道故置而不答。名为止论。魏唐二译皆云置答。

    以制诸外道。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

    记曰。此偈意谓佛以四论。不独为弟子说法。然亦为制诸外道也。唐译云。数论与胜论。以梵语僧佉。正云僧佉耶。此云数术。数。即慧数。谓度诸法根。立名从数。故立神我主谛。从冥初生觉等。谓之二十五冥谛。故亦名数论。毗舍。亦名毗世。具云吠世史迦沙多罗。此云胜论。立六句义为最胜故。或胜人所造故。六句者。一实。二德。三业。四大有。五同异。六和合。虽云六句。而以和合因缘为我。能生诸法。师。即二论师也。

    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记曰。此结示外道所说皆无记也。唐译云。如是等诸法。一切皆无记。

    正觉所分别。(唐译云。正智观察时)自性不可得。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记曰。此颂离自性已下五节义也。以一切法皆无自性。平等如如。离言说相。以离言说。故说离自性耳。以无自性。故生灭断常等皆妄见也。

    ○从前大慧难问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起止此。通破外道言说自性事自性相二种计着。有无断常等四句邪见。以明外道邪禅。后章示声闻通别相。以明二乘偏禅。总上章通释四种禅中愚夫禅。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

    记曰。此问明二乘通别行相。以释前愚夫禅中二乘偏禅之行相也。差别通相者。谓声闻名通。而有四果行相各别。故从初果问起。意在历四果。以明亦有顿渐不同也。

    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记曰。此陈述请问利益也。由前一往世尊历斥勿堕外道二乘恶见。且云如来又以二种神力加持。令其行人不堕外道魔业。及声闻地禅。故此大慧闻上来佛说外道邪禅行相已。但不知声闻禅通别行相何如。意谓声闻名虽通称是一。而有四果差别不同。若一一了知差别行相。则可以自净二障不堕其中。亦可以教化众生舍离增慢。不致得少为足。庶可超越诸地。究竟佛果。而以无尽身财教育众生也。有此胜益。故此请问。所云方便相者。谓四果修行各有方便行相。即观行也。须陀洹。此云预流。谓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见惑断尽。即证初果。以初入圣流。故名预流。斯陀含。此云一往来。谓于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中。方断欲界一地前六品尽。则证二果。从此命终。更须一往上二界。一来欲界。方得断除后三品残思。故云一来。阿那含。此云不来。谓欲界九品思惑断尽。则证三果。从此永绝欲界受生。更不还来。故云不来。已上三果名有学位。阿罗汉。此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谓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断尽。则证四果阿罗汉。名无学位。高超三界。远越四生。故名无生。此以证灭谛理。不受后有。得无生名。殆非八地真无生也。以能破烦恼。故名杀贼。堪为福田。故名应供。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

    记曰。前问诸须陀洹。及须陀果差别通相。故此答云总有三种。谓人有三。果亦有三。以根有利钝迟速故有三。非是实有三种也。故云下中上。

    下者极七有生。

    记曰。此言极钝根也。唐译云。于诸有中极七反生。谓欲界一地九品俱生烦恼。共润七生也。润七生者。谓初品润二生。次三品各润一生。次二品共润一生。后三品共润一生。以初粗猛。后力微弱故。以天上耽乐。无力断惑。故须下生人间。历境方断。以根钝故。故极七返生而后断也。此中俱生烦恼。谓爱欲也。非俱生无明。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

    记曰。此中机也。以根稍利。故历生不同。故三生五生而般涅槃。

    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

    记曰。此上机也。谓上机须陀洹。即此一生便得阿罗汉果。名现灭须陀洹。不说中间经二三果。观此中上二机有涅槃之言。则中机亦不历后二。是则历后位者皆下机也。若约四十二章经云。须陀洹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则下亦不历。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

    记曰。此言所断结有三种。而一种中各有下中上。故诸结地地通有九品。共有八十一品。

    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

    记曰。此是三结之名也。此三结。乃十使烦恼中之三种。疑。乃钝使之一。身见。戒取。乃利使之二也。问曰。十使烦恼。为三界生死之本。声闻乘人十使断尽。方出三界。今何独言断三结耶。答曰。五钝独言疑者。以身见断。则贪痴自然不生。既佛教调伏其心。故不行嗔。慢心四果未断。故不言慢。以未入佛法时。初尊天魔反疑于佛。今既令入正信。则不疑佛疑法。已见谛理。亦不疑已。故独言断疑耳。五利不言余三者。彼皆外道邪见。今既依佛教门。故此不言。又意。痴。乃无明。以恋着涅槃。虽断欲贪。而未断涅槃贪。故二皆非所断。故不言。

    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记曰。此总示断结得果之相也。上上升进者。谓能顿断上上品惑。即证上上阿罗汉果。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唐译云分别)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记曰。此示身见。以释初果行相也。身。即五蕴身心。所谓名色是已。俱生者名也。谓受等四蕴。本无自性。但以名言而为体故。无始时来一类妄执。故名俱生身见。妄想分别者色也。谓此四大幻色本来不有。但以因缘力故。和合妄成。譬如幻者。假名为人。愚夫不达。妄计实有自性。分别妍丑。横生贪欲。故云分别身见。

    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着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着。如热时??。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

    记曰。此释断分别身见行相也。然自他幻妄色身本来不有。但依妄想业幻四大假合成形。譬如幻人依缘而起。所谓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愚人不了。妄生分别。计着好丑。故云如依缘起有计着性。且彼缘生假蕴。无而忽有。其实非有非无。既非有无。则无实体。而凡夫愚痴妄生计着。取以为实。如热时??本非是水。而渴鹿妄生水想。此则是名须陀洹分别身见相。魏译云。以无智故。无始世来虚妄取相。此身见垢。见人无我。乃能远离。故云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谓初见道位。证得我空。乃能断除。是乃单破色阴。则断分别我见也。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

    记曰。此释断俱生身见行相也。唐译云。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故。谓例观自他受等四蕴。但有名字。本无实体。且色阴虽有假相。但从四大种所造。展转相因而成此形。既有此形受生。则彼四阴俱时而有。故云俱生。然四大中各无主宰。谁能合集以成色乎。故云色不集故。色阴有质尚空。况受等四阴。本无色相。但有名字。岂非空耶。然此俱生。但约四蕴依色。妄执身心自相而言。殆非俱生无明也。学者应知。

    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记曰。此结身见观行成就也。有品。色也。无品。四蕴也。谓须陀洹能观自他五蕴。悉空无主。身见则断。身见若断。则贪爱不生。贪爱不生。则生因永绝。再不受生。故法华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是故身见断。则证初果。是名断身见相。

    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记曰。此释断疑之行相也。论云。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决定信故。疑有三种。谓疑理。疑法。疑师。得法善见相者。谓于所得真谛法。善能观察。见彼真理。故于理不疑。及先二种身见断。故于诸法中疑不得生。是于法不疑。以向于理法有疑。亦疑其人。但知所尊天魔外道以为大师。返疑于佛。是净不净。今见理既真。于法不疑。则不疑其人。故云不于余处生大师想。是名须陀洹所断疑相。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记曰。此释断戒取行相也。然有漏戒善。乃人天之因。而须陀洹所以不取者。以明见生处苦相故。夫其取者。乃诸凡愚于诸有中贪着世乐。故苦行持戒。愿生于彼。是故凡夫愿生人天中。故持五戒十善。而外道愚人。恐未来有苦相。故持牛狗等戒。拔发熏鼻。卧棘投针。种种苦行。谓今生受苦若尽。将来一味受乐。此乃取相邪戒。而须陀洹人不取是相。然其亦有所持戒品。乃是唯求最胜无漏无分别法。故所修者。乃定共戒。殆非凡愚取相邪戒。是名取戒相断。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记曰。此结名离过也。然贪爱从身见生。痴从疑戒取生。今三结断。是则因断而缘不生也。三结已断。若存能断之心。则亦堕身见。反不能断诸结。是为二过。故魏译云。彼若如是。不离三结。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唐译云。贪有多种。舍何等贪)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记曰。此示所断生死根本也。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能令一切众生生死不绝者。爱与欲也。须陀洹以知现在欲乐是未来苦因。故永断淫心。故云彼则不生。何者。以禅定解脱之乐。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由得禅定乐。故能断彼欲乐也。然彼但断欲贪。未断趣涅槃贪。何也。以彼二乘贪着三昧寂灭之乐。不生一念度生之心。故佛呵云。饮寂灭酒。卧无为床。又谓之焦芽败种。故此特云非趣涅槃贪断。观此不断涅槃贪。则此初果不分利钝。但断三结。径证四果也。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记曰。此释二果行相也。斯陀含。名一往来。顿者一往也。色相者色蕴也。妄想者受等四蕴也。谓以生空观智。顿照五蕴生相。不起心分别。故魏译云非虚妄分别想见。故云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此乃凡夫利根。不历三五七生断结。不入初果。一往发心便登二果。只须一来便证涅槃。故云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也。由此观之。是则前须陀洹人。自有三根。以根有利钝。惑有厚薄。故断结有远近不同。今此二果并后那含。皆约凡夫根利惑薄。发心便登当果。一生取证者。殆非次第从前至后也。何者。以前云即彼惑乱起声闻种性。故此乃直观五蕴浅深以约位耳。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记曰。此释三果行相也。阿那含。此云不来。然前斯陀含人。但能观现在五蕴不生分别。未观未来。故须一来而后得涅槃。今此阿那含人。根性大利。能观三世色蕴悉皆无性。又见未来生处皆有诸苦过患。故厌苦断集。使后四蕴妄想不生。即能顿断三结。即此当生取证。再不复来。故云不来。此亦从凡夫直入三果顿证无生者。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

    记曰。此释四果行相也。谓此阿罗汉位。乃前三位顿渐二根所同趣究竟之地。若至此位。则诸禅三昧。及八解脱。自然了达。亦能分证十力。三明六通皆悉成就。至于烦恼发业所招诸苦。皆已永断。一切妄想灭尽无余。故此得名阿罗汉也。然此四果。皆约直观五蕴妄法。以明即彼惑乱起声闻种性。但由根有利钝。故有前三差别不同。其实通名声闻。以显差别通相。非若他经所明实有定位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魏译云。得决定寂灭。唐译云。一向趣寂)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唐译云。佛所变化)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唐译云。此说趣寂。非是其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记曰。此结示非真果也。大慧意在拣别真伪。故问三种阿罗汉中此属何等。佛言我所说者。乃是趣寂定性声闻。断四住结。出生死苦。得涅槃者。乃名字罗汉。非真罗汉也。华严地上菩萨为真阿罗汉。即此中行菩萨行。乃方便愿者。谓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其佛所化化者。乃为庄严诸佛国土。及众会眷属故。彼二声闻。非我此中所说故。然此声闻。果既非真。而因亦非真。故下文结过。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唐译云。禅者及禅皆性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

    记曰。此结二乘因非真因。故果非究竟也。然彼趣寂声闻。但证偏空。未达实相真理。以无明全在故。依妄想处种种说法。故法非真法。以但尽生死谓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而妄谓得果。但起灭定。未得首楞严大定。而妄为得禅。于无所得中妄有证得。以不达禅者及禅悉远离故。妄取涅槃以为真果。然彼所得灭度亦非真灭。但从自心妄见说有得果相耳。故前文云。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故此为愚夫所行禅也。论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菩萨尚然。况定性乎。

    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唐译云。若欲超过诸禅无量无色界者。应离自心所现诸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记曰。此总结上外道声闻愚夫所行禅。俱非真因。诫令离过绝非也。禅。通指二乘及外道禅。无量。乃别指广果天人所修四无量心。异生有漏禅。无色界。乃别指四空处定。已上诸禅。虽有世出世间之别。其实总皆未离心量相故。故此诫勉修如实行者。若欲超彼二乘外道诸禅。应当远离自心现量相也。因明论云。现量有二。谓真。及似。此乃似现量。以心量未忘。有有取相故。故勉超之。然者犹许也。谓不但外道邪禅不许亲习。即二乘灭受想正受。在我法中超自心现量者。决不许可。何者。以彼有心量故。固当远离也。首楞严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以沙非饭本故。是故欲证无生。当远离心相为第一义也。故特勉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

    记曰。此颂总结愚夫禅也。四无量。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