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六 精进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劝人学佛求道

    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之前,有一世界名为寂灭世界,正处喜爱劫中,净现如来应世说法。人民生活快乐幸福、财富圆满,寿量可达八万四千年。当时有一王子名为吉祥宝,相貌端严、财富广积、为人傲慢,他从未拜见过净现如来,也从不供养、承侍世尊。净现如来早已了知王子根基,觉其应有成佛之善根,只是因贪著财物故而不来礼敬佛陀。若有人愿持之以恒对其进行劝请,王子想必应能亲近、拜访佛陀。

    净现如来于是对众人说道:“在我们八万四千菩萨中,有哪位心地善良、能以无有厌倦心态、于八万四千年中在吉祥宝王子门前甘愿承受痛苦,忍受诋毁劝其发心?如此漫长过程中,他不会听闻悦耳言词,亦无有坐垫,整日饱受恶语中伤、粗言讥毁。如此境遇面前,有谁自愿前往?”如来言毕即用筹码开始点将,但八万四千人中竟无一人愿意接受。如来三次以筹码唤人,但均无人愿意领取。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当时名为精进力菩萨,闻听如来多次恳切召唤后,即从诸眷属中离于坐垫、趋于佛前。他将法衣披于肩上,右膝着地,恭敬合掌顶礼净现如来正等觉后说:“世尊,我愿于八万四千年中远离一切快乐享受、不生厌烦心、承担一切痛苦与不悦意言词,前往吉祥宝处劝其学佛。”精进力言毕,大地即六次震动,虚空中成千上万天子也啧啧赞叹:“奇哉!大菩萨精进力誓披精进铠甲真乃善妙。”

    精进力于是就前往王子宫殿,当他坐于门外后,众人见之马上即开始用种种污言恶语对其加以伤害。有人还扬起灰尘向他抛洒,兼以拳脚、木棒、粪便痛击。精进力尽管饱受如是令人耳目不悦之对待,身体亦遭受各种痛苦,但他内心从未被其扰乱,也从未生起嗔恨心与仇恨之意。他既不退转心志,也不落荒而逃,反而因之更加精进不懈。精进力即如此以大悲心在其门外静等一千年。

    当精进力随后进入大门时,又开始遭受众人诋毁、谴责、辱骂、殴打,但他依然未生嗔恨,一呆就是一万年。精进力又开始进入王子宫殿二门,至其离开时,已于其中度过两万年难捱岁月。精进力又依次进入第三门,至此,七万年时光已悄悄流逝。接下来,精进力再继续往里深入,过得第六门,又入第七门,此时已过八万四千年时间。吉祥宝王子终于开口对他说道:“比丘尊者,你欲何求尽管提出,我尽量满足。”

    王子此刻对精进力菩萨生起强烈好奇心,他心想:此人居留于此长达八万余年,竟然还未生厌离心真是稀有。精进力看到王子情绪尚好就回答道:“我根本不为饮食、衣物等财物而来,我以清净心欲劝你学道,故而才奔赴此地。世间大怙主净现如来现正为众生宣说断除烦恼痛苦法门,若错失听法良机则太过可惜。无数百千万亿劫中,如来出世稀有难得,而如今正因有具圆满功德之佛陀应世说法,此黑暗世界才被光明充满。但你却一直贪著世间妙欲,沉湎于财色酒气之中,如一直这样陶醉于王位及王宫幸福生活,你始终也不会拜见如来,这才真正令人痛惜。因你所为实在了无实义,如来说过财富无常,王位生命亦都如草上露珠一样无常消逝。你虽已听闻并且了知如来出世,但仍一直沉迷于世间享乐,这太不应理。你应趋入菩提道,并劝化你能调伏之众生亦趋入佛法。如你自己尚且为欲望奴仆,那又如何调化其他众生?真希望你能断除我慢烦恼,立即前往净现如来座前,以精进心对世间众生生起悲心。若不如此行事,你未来定会生后悔心。”

    王子听到精进力发自肺腑之劝告后,自然灭尽傲慢心。他以恭敬心顶礼精进力双足道:“我现在诚心诚意忏悔以前对你所作之伤害,我愿把自己王位及一切妙欲、受用统统舍弃以断除傲慢心,并立即前往拜见如来。”说完就携带八千万众生眷属手捧鲜花、妙香、甘美饮食前去拜见如来。

    吉祥宝见到如来后即恭敬顶礼,并献上供养,又坐于如来法座下说道:“多亏精进力菩萨劝请,我方才来至如来面前。我本该早行供养,但却从未如此行持,现在我于世间怙主前至诚忏悔,忏悔以前对精进力菩萨种种非理、不恭敬言行。我真是愚痴众生,请如来垂怜救护,对我等众生以大悲心慈悲摄受。我愿趋入殊胜菩提道,及至取得殊胜佛果之前,永不行持放逸行为。”王子随后就舍弃王位,与八千万众生一道开始希求无上菩提道,并最终于如来脚下出家。

    如来了知众人不同意乐,就为他们宣说殊胜菩提道法门,众人最后均获得与各自根基相应之安忍境界。

    当时之吉祥宝王子即为后来之弥勒菩萨。

    桑嘎拉顽强抗拒诱惑

    又久远之前有一王宫名为雄狮王宫,国王名为狮髻,财富丰饶,且如理如法治理国家。他手下有一狮子商主,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一般。商主娶有与他同一种姓之妻子,释迦牟尼佛当时即转生为二人之子,名为桑嘎拉。桑嘎拉外相俊美、可爱,长大后开始学习文字,不久即精通八种观察法等一切学问。父亲为他能安享四季美妙生活,就给他建造了多处不同房舍以供春夏秋冬之用。桑嘎拉妻子所居屋室亦分上、中、下三等,桑嘎拉与妻子在上等屋室中尽度美好时光,两人还经常以美妙乐音愉悦身心。

    桑嘎拉后来在父亲面前请求能去海中取宝,父亲劝解道:“儿啊,我财富如此圆满,大米、芝麻等物永远不会被你耗尽,你尽可随意享用。我只希望能在自己健在时与你共度快乐时日,等我死后你再去求财也不为迟。”但桑嘎拉不为父亲劝说所动,他仍再三祈求能得父亲开许。父亲深觉儿子可能正被业力催动,最后只好说道:“既如此,你就出发吧。”同时又对儿子提出希望:“你必须承受种种痛苦、危险。”

    桑嘎拉便集中起五百人欲赴海中取宝,并且带有施资者、善游水者、张帆者等五种特殊人才,准备妥当后就欲开拔启程。因桑嘎拉想到此次航行能否顺利归来尚难料定,他便备齐大量海上救生设备,诸如木板等各种应急物件一应俱全,桑嘎拉全部收拾妥当后便率船出发。

    结果众人不幸碰到一条大鲸鱼,船只被它彻底摧毁。幸亏众人备有木板等救生物,便争先恐后游向岸边。借助业风吹动,大家最终被刮向南方海岸。那里有一铜洲,聚集有众多罗刹女守护,整个地区被划分为胜幢欢喜地与贫乏痛苦地两块区域。

    当他们即将接近岸边时,胜幢欢喜地之吉祥幢开始震动,众罗刹女立刻明白赡部洲有一商船已被损坏,船上众人均已漂流至此。罗刹女急忙赶往岸边,结果发现这些人正往此处游来。她们连忙把自己装扮成美丽漂亮之女人,梳洗打扮一番后,这些罗刹女说道:“诸位好哥哥,请上岸与我们一同生活,我们大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岂非再好不过?我们已带来饮食、衣物、卧具、各种珍珠、蓝宝石、右旋海螺,有生之年,这些物品能令我们尽享美满幸福生活。但你们无论是谁都不要前往南方,精神疯癫也不得前往。”

    男人原本就易受美女美色吸引,她们美丽诱惑能束缚住任何男人。听罢罗刹女所言,众商人开始一一与她们各自组建安乐窝,不唯快乐生活,还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而桑嘎拉商主则一直在思索:为何她们不让我们前往南方?为何翻来覆去强调不已?有次等妻子睡着后,他就悄悄起床,腋下夹着一把宝剑就直奔南方而去。结果走到后来,桑嘎拉听到一片哭诉声,还有人言道:“悲哉!我等现已远离父母妻子及所有赡部洲众人与国土。”桑嘎拉听到后稍感恐慌,他屏住呼吸又静听片刻,然后鼓起胆子继续向前走。

    不久即来到一座铁城前,铁城四周有高大铁墙围绕。桑嘎拉想:这铁城想必应有城门吧。他于是开始四下打探,但仔细搜寻半天,竟连一老鼠洞都未发觉。此时他发现北方出现一株高大树木,随即他就直奔而去,且爬上高高树干,结果竟发现一铁屋。

    桑嘎拉问屋中人:“为何在这里痛苦哀嚎?”那些人一看来人急忙回答说:“我们本是赡部洲商人,前往大海取宝途中碰到鲸鱼,它毁坏我们所乘船只,我们依靠船上救生设施才游至岸边。铜洲罗刹女以美色诱惑我等,用甜言蜜语令我们与其共同生活,还育有子女。但她们一旦找到新上岸之赡部洲商人后,就欲将我们全部吞食干净。我们中已有多人被其吃光啃净,她们吞食时甚至连头发、指甲都不放过,连落于地上之一滴鲜血亦会被其用手捧起吃掉。现在我们已被吃剩至十人左右。”

    桑嘎拉急忙向其中几人打探道:“具智者,你们是否通晓前往赡部洲之方法?”

    这些人无奈说道:“大智者,我们自身已无任何方法解脱,我们若欲逃跑,此铁城上下左右便会层层生出无穷铁墙将我们团团围困,不过你们可能尚有逃脱希望。以前听天人在虚空中说过:‘每月十五日,赡部洲商人可直接前往北方,北方有一骏马王名云行力,它日常均以自然成熟之庄稼为食,享用过后身体就会力大无穷,且将马背靠向欲离开此地之商人,并向他们说:你们有谁欲回返,我会把他们顺利送至赡部洲。骏马王会将此话连说三遍,此时大家可径直走到它面前说:我们欲往赡部洲。骏马王便会将你们平安送抵赡部洲。’我们即如是听闻,故而料想你们应能返家。”

    桑嘎拉商主得到信息后便悄悄返回住地,此时罗刹妻子还在入睡,他也就满怀心事地躺到床上。

    第二日早,商主起床后依次悄悄告诉众商人道:“不远处有一寂静花园,希望大家都前往集会,我有秘密、重要话语要与诸位商量。不过请万勿携带妻子儿女同来,即便再贪恋、喜爱他们也勿拖儿带女。”众人最终均按商主要求集中起来,桑嘎拉便把所听讯息告诉他们,大家为摆脱罗刹女控制,便约定十五日前往北方。

    十五日这天,众人一起来到地处北方之岛,随后果然看见骏马王正享用自然成熟庄稼。大家正准备开口请求,商主劝阻道:“据我知道的被关押之人所言,现在请求时机尚未成熟,待骏马王吃饱后,于其心情舒畅、力气倍增之时,它自会开口讲话,那时我们再提出自己要求。”等骏马王吃饱后,身躯陡然增大,并且将脊背靠拢众商人问道:“你们当中有谁欲返回赡部洲?”结果所有人均上前恭敬合掌道:“我们皆欲返回,请你务必护送我等圆满、顺利抵达赡部洲。”

    骏马王则殷切叮咛说:“你们既要返回,那就必须牢记:返程途中,罗刹女们会打扮得特别艳丽,且携儿带女对你等祈求:‘诸位大哥,你们理应与我们继续生活,继续做我们怙主、依投处。这些饮食、妙衣、住处、乐苑、森林、泳池,你们自己家乡赡部洲所有之珍宝、珍珠、蓝宝石、白水晶、珊瑚、金、银、石精、红冰石精、右旋海螺,统统尽属你们私人财富,请千万勿回赡部洲,赶快返回与我辈女人共享幸福美满生活。若你们已不再需要我们,那也请无论如何将儿女一同带走。’这些罗刹女到时即会如此哀恳。你们如果认为‘此乃我之妻子、我之饮食……’等等等等,直至‘我之右旋海螺’,一旦有此种念头生出,那尽管身还在我身上,但就如成熟果实必堕于地上一般,你们亦不可能再安住我身之上,必会自然坠地,被这些罗刹女吃光,连一根头发都不会剩下,一滴鲜血也会被她们与土一起搅和吃尽。你们当中若有谁不产生我、我所之念,那他即便没抓牢我也不会落下,他必定能顺利、吉祥返回赡部洲。”

    骏马王说完即将脊背转向他们,众人便翻上马背,或坐于马脖颈之上,有些则抓住马鬃,骏马王则渐渐腾空升起。此时于众罗刹女所居之地,胜幢开始不吉祥地发生震颤,她们马上明白这是商人们欲返回赡部洲之信号。罗刹女急忙打扮好,并携带儿女前往骏马王处。她们一见众商人便高声喊道:“诸位大哥,恳请你们能将我等当作家属,我们已无任何家人亲戚,只有你们可做我们怙主、依投处、无偏亲友。此乃你们所有饮食、妙衣……右旋海螺。”众罗刹女所说果如骏马王所言。

    商人们听罢,有些开始生出“我之妻子”念头,有些想到儿女,有些则想起饮食等物,结果这类商人全部相继落马,众罗刹女顷刻就将他们全部吃光,连落于地上之一滴鲜血亦被含食于口中。只有桑嘎拉一人无思无念顺利返回,其余人众全被残食。

    释迦牟尼佛后来曾告诉诸比丘道:“诸位比丘,所有骑于马上但却贪执自己妻子、儿女、饮食、财富等人全部堕于马下,并被罗刹女吞食;不对诸种人、财、物生贪之人则顺利回至赡部洲。你们诸比丘中如是贪执眼、耳、鼻、舌、身、意,或色、声、香、味、触、法,或地、水、火、风,或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或色、受、想、行、识等我及我所者,均会感受无边痛苦,并堕入轮回深渊;而无有我与我所此等执著之众生,则如返回赡部洲之人一般,必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任何具智慧且对佛法生信者,均会如云行力骏马王一样顺利走出轮回大海,登上解脱彼岸;任何愚痴、不信佛法者,则如同堕地于罗刹女前感受痛苦者一样,永陷轮回深渊中。”

    桑嘎拉商主如是获得解脱后,众罗刹女便纷纷对他的罗刹妻子说:“我们均已将自己丈夫吃掉,唯独你却让丈夫漏网逃脱。你必须将其捕回,否则我们就要吃你。”此罗刹女恐惧万分地央求道:“请你们务必为我延长期限,我一定将他抓获带回。”罗刹女们最终开许了她所提要求。

    此罗刹女随即幻化成一令人非常恐惧之形象来到赡部洲找到桑嘎拉商主,而商主则挥舞宝剑吓唬她,她不敢近身,只得仓皇逃窜。一从中部地区前来此地之商人恰好路过,罗刹女便在他面前现身,并于其脚下顶礼道:“我乃铜洲国王公主,桑嘎拉商主之妻,他所乘商船在大海中遇到鲸鱼攻击受损,当时他对我说‘你是不吉祥女人’,随后就将我舍弃。不知你这位商主是否有办法能令他再重新接纳我?”

    此商主答应了罗刹女请求后便来到桑嘎拉面前说道:“你将铜洲国王公主娶为妻子,那就勿将其舍弃,你们共同生活岂非善妙?”桑嘎拉闻言回答说:“聪明商主汝应知,她非公主乃罗刹。”商主惊讶问道:“那她何以至此?”桑嘎拉便将前后经过向其详述一番。

    等桑嘎拉回到自己家中后,罗刹女又带着儿子来到他家门口。此时有许多人都看见一女人呆在商主门前,她所牵孩童长相与商主几乎一模一样,一望便知是其亲生儿子。正当众人纷纷称其为桑嘎拉之子,并沸沸扬扬议论之时,罗刹女则趁机说道:“想必你们都已清楚,此乃桑嘎拉儿子。”众人便向她询问:“你如何到达此地?你又是谁?”罗刹女就将编撰情节再次复述一遍:“我乃铜洲国王公主、桑嘎拉商主之妻,他所乘商船在大海中遇到鲸鱼攻击受损,当时他对我说‘你是不吉祥女人’,随后就将我舍弃。不知你们有无办法能令他重新接纳我?我们已从海上归至此处。”

    那些人连忙将此信息告诉桑嘎拉父母,二老便找来儿子说道:“国王公主你怎能舍弃?你应该接纳妻儿,真不知你何以做下此等不近人情之事!”

    桑嘎拉辩解说:“二位老人,她根本就不是人,她乃铜洲罗刹女。”父母不满指责道:“你不要胡言乱语,女人原本就为罗刹女。”桑嘎拉坚决说道:“你们二位老人若喜欢她,可将其直接领进家门,我肯定不会接受她。她若进家,我立即离家。”父母无奈又略带气愤地说道:“我们本是为你着想,若你不愿接纳她,我们何苦还要将其领进家门?”二老于是又将罗刹女赶往他处。

    罗刹女不甘心,她最终又找到狮髻国王。当她来到王宫门口,并要求拜见国王时,大臣向国王通报说:“有一青春貌美女子欲与国王约定见面时间。”国王闻言不觉心中一动:“她若有事,现在就可进来。”待罗刹女被领进来后,国王一见立刻对其生起贪心,因女人美色一般说来非常容易就能将众人吸引。国王不由自主脱口而出:“你来得正好,不知美女从何而来?”罗刹女便再次重演一番所撰谎言:“我乃铜洲国王公主、桑嘎拉商主之妻,他所乘商船在大海中遇到鲸鱼攻击受损,当时他对我说‘你是不吉祥女人’,随后就将我舍弃。现在我们已寻至这里,请大国王让桑嘎拉照顾我们母子。”

    国王便派大臣唤来商主询问,并告诉他说:“你不要舍弃妻儿,应与他们好好生活。”桑嘎拉坚定说道:“大国王,她根本不是国王公主,而是铜洲罗刹女。”国王面露不悦之色:“女人原本就为罗刹女,你应立即接纳她。若你实在不欲与她重新生活,不妨将她送与我。”桑嘎拉无奈答应道:“国王,她确确实实是罗刹女。不过我也不会勉强国王,请国王自己斟酌。”

    国王则将其当作王妃一般看待,并最终立其为王妃。某日深夜,国王与眷属均已睡熟,罗刹女则自行回到铜洲罗刹国。她告诉众罗刹女道:“诸位姊妹,桑嘎拉实在无用,我已把国王及王妃等眷属全部想办法收入囊中,你们要尽快随我前去,我们大家共同吞食他们。”

    众罗刹女听罢就气势汹汹地幻化成恐怖魔女前往赡部洲。于半夜时分,她们来到王宫,随后就将所有人众,包括国王与眷属统统吃光。

    第二日天亮时,王宫大门无人打开,而食人肉之鹫鹰却在王宫上方盘旋往还。所有大臣、长官等臣民纷纷聚集在王宫门口,待消息四散传开后,商主也听闻到种种议论。他就将宝剑夹于腋下,对围观众人中所有智者说道:“诸位智者,国王定是被罗刹女吃掉,我们应想办法挽救局面。”众大臣均问:“你有何良策?”“你们去拿梯子,我上去看看。”桑嘎拉对大臣们说道。

    待他借着梯子爬进王宫后,便挥动宝剑奋力吓唬那些罗刹女。此时有罗刹女手拿人头,有罗刹女怀抱手脚,看到桑嘎拉后便四处逃窜。商主下来为众人打开宫门,众人这才发现所有宫内人众均已被罗刹女吃光尽净,大家只得把王宫里外洗涤一番。

    众人随后集中起来议论道:“国王、王妃均已被吞食,国王又无太子,谁来继承王位?”此时有人建议说:“谁具备智慧、力量,谁就应当国王。”有人紧接话头说:“除桑嘎拉外,还有谁具备智慧与力量?”于是众人纷纷应和说应举桑嘎拉为国王,并请求他能接受王位。

    桑嘎拉则说道:“我为商主种姓,理应以商主身份存世,要王位有何用处?”众人鼓动说:“将王位交与别人都不适宜,大商主,你一定要接受王位。”“既然你们都这样认为,我也只得顺从民意,但从今往后你们均需按我教言行事。”桑嘎拉最终应承下来。众人则爽快答应说:“只要你同意当国王,我们定会依教奉行,不违你教言。”国中民众随后就开始装饰城市,并以极大恭敬心为新国王行加冕大典。

    桑嘎拉国王则开始召集其他地方咒士,让他们学会明咒;又聚集别处精于射箭之人,令其精进演习且广泛传授技艺与众人。然后国王便对这些人说:“你等大智者应准备齐四种军队,我们要前往铜洲驱赶罗刹女。”随即便率领四种军队登船前往铜洲。

    即将接近岸边时,众魔女所居贫乏痛苦地之胜幢开始动摇,罗刹女议论纷纷:“此种不吉祥之征兆表明赡部洲人肯定要来此与我们作战,我们不妨先去探察一番。”众罗刹女便来至海边,结果发现许多船只正向她们开来。罗刹女急忙应战,而桑嘎拉手下念咒之人立即依靠咒语威胁她们,射箭勇士也开始万箭齐发。不大功夫,大多数罗刹女都已被降伏,剩余诸罗刹女便在桑嘎拉国王脚下顶礼道:“恳请国王能饶恕我等。”国王则命令说:“我可以宽恕汝等,但你们从此就得离开此处前往别地生存,且自此之后永远不得损害众生,如此才能得我赦免。”罗刹女连忙答应说:“我们可以离开此地。”说完就匆匆逃离此岛,前往别处求生。桑嘎拉国王于是重新规划、建设此城,这个地方从此以后就被称为斯里兰卡。

    当时桑嘎拉商主之罗刹女妻子,在释迦牟尼成佛后,便成为一名为玛得之人的女儿,叫无喻姆。无喻姆长相妍丽、身材苗条,整个世间堪称无与伦比,故而众人才将其唤作无喻姆————她之美丽已无法以喻名之。玛得心中盘算道:“不管对方种姓如何高贵、财富多么圆满,或者如何广闻博学,我都不欲把女儿嫁与此类人为妻。如此人长相与我女儿一样,端严善妙、无人可比,这人方才够格做我女婿。”

    玛得一日看见坐于树下之释迦牟尼佛,顿觉此人煞为庄严俊美,不禁立即生起欢喜心。他心中想到:此人应为整个赡部洲尊主,若能娶我女儿真乃我们莫大荣幸,将女儿交与他定无后顾之忧。玛得回家后便告诉妻子说:“我今日已为女儿相中了丈夫。”随后就让女儿梳妆打扮一番,带着妻子便赶赴释迦牟尼佛所居之地。

    玛得妻子名为乌尔玛,她以前曾见过世尊,此次相见后便对丈夫说道:“我曾见过大仙人(指释迦牟尼佛)去城中化缘,他若向下压,则可压垮高山;他若向上举,则可抬低为高,这种人看来不会接受任何美女,我们还是打道回府为妙。”玛得愤愤阻止她道:“乌尔玛,你真是不吉祥女人。今天正逢吉日,你万勿说不吉祥之语。如我们能以方便法令其接受,他日后定会慢慢习惯享受男女妙欲。”

    当时释迦牟尼佛恰好从一森林正前往另一森林,他们看见释迦牟尼佛所用坐垫及住处后,玛得又对妻子说:“好妻子,此乃我们女婿所用垫子及住处。”而妻子则清醒说道:“具贪之人,住地零乱;具嗔之人,住处破烂;具痴之人,住处混乱。这住地看来乃离贪者享用,他想必不会接受我家美女,我们还是回去为好。”玛得闻言内心不悦:“你真是不吉祥女人。今天正逢吉日,你万勿说不吉祥之语……”玛得言毕又看见地上所留世尊脚印,他就又沾沾自喜对妻子说:“好妻子,此乃我们女婿所留脚印。”

    妻子再次打断丈夫痴心妄想:“具贪之人脚印不明;具嗔之人脚印深厚;具痴之人,脚印模糊。这脚印看来定是离贪者所留,他想必不会接受我家美女,我们最好赶快返回。”玛得闻言心生不悦:“你真是不吉祥女人。今天正逢吉日,你万勿说不吉祥之语……”

    此时他们又听闻释迦牟尼佛清晰声音,玛得再次自以为是地说道:“贤妻,此乃我们女婿所发音声。”妻子又一次冷静说道:“具贪者声音温柔;具嗔者声音粗糙;具痴者声音混浊不清。此音声乃如天鼓妙音一般,是佛所出音声,发出此声者又怎会接受我家美女?我们最好赶快返回。”玛得继续批驳妻子说:“你真是不吉祥女人。今天正逢吉日,你万勿说不吉祥之语……”

    释迦牟尼佛在距他们全家很远之地已望见三人,玛得看到后不觉心花怒放:“贤妻,我们女婿正在观望我们。”妻子依然给丈夫泼冷水道:“具贪之人眼珠乱转;具嗔之人眼如毒蛇;具痴之人眼如暗夜一般混沌无光。此人眼望一木轭许之地,此乃离贪者所发视线,他断不会接受我们女儿。”玛得此刻对妻子言行已非常不满,他批驳妻子道:“你真是不吉祥女人……”

    当世尊开始行走之时,玛得一厢情愿感叹道:“贤妻,此乃我们女婿在行走。”妻子便对他分析说:“此人行动庄严、如法,身躯稳固,脸色及目光均清净透亮。他何能接受无喻姆,我们还是返回为妙。”玛得此次则机械地反击妻子并宣说一偈:“你真是不吉祥女人。今天正逢吉日,你万勿说不吉祥之语……昔日有内角金色,厄达拉三婆罗门,终被贪欲蒙住眼,生下儿子享欲乐。我们若以方便法,向其奉献无喻姆,此女美貌定使他,生儿育女享安乐。”

    玛得言罢即到世尊前请求道:“我家女儿青春靓丽、貌美如花,对希求世间安乐之人而言,她乃非常善妙、合适之生活伴侣。现今我欲将其奉献与你,请你接纳。她就如虚空明月一般,定会令你生欢喜心。”

    释迦牟尼佛此刻则想到:若我对她说能令她自己贪心增盛之话语,她可能会因贪欲炽盛、增上而死亡,这种可能性当然存在,看来我应对其宣说打掉妄想、令其生起愤怒情绪之话。想到这,释迦牟尼佛便冷漠说道:“婆罗门,我对乐女、嬉女等魔女既不喜欢,亦不希求,我从未对之生起过欢心爱意。对她们装满大小便等秽物之臭皮囊,我脚都不愿触碰,又怎会喜欢、贪执?”

    玛得又气愤又疑惑:“我女儿是否是残疾,还是你已远离贪心?为何众人如此贪恋她,唯独你却不愿接受?”

    世尊非常冷淡地对他说:“如有人愚痴到会喜欢你女儿,那你尽可将女儿交付他们。除依赖女人,并因之而生贪心、痴心之愚笨徒众外,有谁会接受你所谓如花美女?我乃如来,是整个世间尊主,我已获无上菩提,就像莲花不著水一般早已远离贪执世间之心。青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我亦同样离于世间妙欲染污。”

    无喻姆听闻释迦牟尼佛将自己称为盛储大小便之臭皮囊后,立即抛下对世尊贪著之意,她对世尊之嗔恨烈焰顷刻就升腾起来,一时间无喻姆杏眼圆睁、身躯气鼓鼓地增大不已。而有一年老沙门此刻竟来至释迦牟尼佛前请求说:“普见外道都能接纳女人,世尊不如干脆将她交与我,如此丽人定可与我随意、舒心度日。”

    释迦牟尼佛闻言怒斥他道:“你这愚痴之人再勿坐我近旁,即刻离开此地。”老沙门听后怒火万丈,他竟恶狠狠诅咒道:“愿你袈裟、钵盂等资具全部耗尽损坏;我所受戒律愿如将孩子扔给姨母一样统统再还给你,我要立即舍戒,玛得应将无喻姆速速交与我。”

    玛得不觉嗔心大起,他恶口痛骂道:“你这糟老头看上一眼都令人作呕,又怎能触摸?更何谈娶我家美女!”老沙门这下怒不可遏,马上便因气愤至极而吐血死亡,死后直堕地狱。

    诸比丘纷纷请求世尊为众人宣说他以前未接受铁匠之女的故事,世尊便向众人宣说:“这老沙门以前亦因依赖无喻姆而令国王自己及众多眷属蒙受痛苦。”世尊接下来便向众人叙说了桑嘎拉商主之故事,并向他们解释说:“当时之狮髻国王即为现今之老沙门。”

    玛得最后只得带着无喻姆来到郭兴巴城市,当地国王夏瓦一见无喻姆就对她生起贪心,于是就将她娶为王妃,又赏赐给玛得以鲜花装饰之宫殿一半,还将五百仆人也一并赐予玛得,又日日用妙香及五百印币奉送。玛得也趁势变为夏瓦国王大臣。

    无喻姆后有一次用火焚毁一蓝色王妃所居宫殿,尽管造下此等烧尽房舍恶事,国王还是将她留在身边。蓝色王妃妹妹吉祥姆后来亦成王妃,舍利子比丘为其传法后,吉祥姆现见真谛。以此缘故,释迦牟尼佛说:“有七种人之话语不得违背:圆满正等觉如来之语;无垢阿罗汉之语;僧众长老之语;管家之语;堪布之语;阿阇黎之语;国王之语。”

    又释迦牟尼佛以前为大商主时,曾到罗刹女国。观世音菩萨则变为瓦拉哈儿骏马,将大商主带回赡部洲,此公案在《宝箧经》中有记载。

    流水拯救万条鱼

    无量劫前,宝髻如来佛法进入形象期后,有一天自在光国王仍以佛法如理如法主持国政。国中有一商主名为持髻,精通一切医药知识,亦娴熟掌握吠陀学问。他有一子名为流水,也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流水相貌端严殊胜,兼以精通文字、艺术等所有学问,且辩才无碍。

    流水每见众生沉陷疾病痛苦折磨中就想到:尽管父亲精于医道,怎奈他已年迈体衰,不能再亲赴各个城市为病苦众生诊治。为治愈众生疾患,我应到父亲面前亲聆医术。流水于是便到父亲前恭敬求教,随后就渐渐掌握一切治疗技艺,并及吠陀等所有学问。

    他到天自在光国王治下城中为众人治病时,在一切众生面前均说道:“我是医术高明之医生。”不仅如是宣说,他更凭借自身医术令很多病者远离病患。这些病人又与以前一样恢复体力、健康如初、具足一切身体受用。众人皆大欢喜,全都继续积累福德,且赞叹流水就如药师王一般,并对其恭敬爱戴。

    流水后于一水池中发现一万条鱼因水近干涸而焦灼待毙,他不觉生起强烈悲心。此时一树神告诉他说:“你若能拯救鱼儿性命、赐其源源不竭之水,那你大名方才可称名副其实。”流水闻言便开始四处找水,但反复寻觅也未发现有滴水可用。无奈之中,流水只得先砍断一根树枝权作水池凉篷,然后又开始逆溯水池源头。原来是一恶人为害鱼群,便将水池源流引向另一方向,故而才致池中水量日渐干枯。流水找到水源后不觉大失所望,因他发现即便是一千人亦无法再将源头转向,自己势单力薄又怎能应对。

    流水失望而归后便到天自在光国王前顶礼请求道:“我一直尽心尽力治愈病者疾患,现在一寂静处水塘中,有一万条鱼因池水干涸而备受煎熬,它们还得忍受毒日炙烤,种种痛苦难以尽言。为运水之故,希望大国王能赐予二十头大象以解燃眉之急。”

    国王最终答应了他所提请求,将二十头大象悉数赐予,流水马上率儿子水衣、水精带领象群奔向江河边。临行前,流水又向牧象童子借来一百只皮囊,到江岸边后,这些皮囊全部派上用场,流水将它们装满江河水,驮于象背后返回水池。待池中鱼儿得水滋润后,一万条鱼各个欣喜若狂。为表达获救后感恩心态,它们看到流水走向哪里,便将感激目光投注于他。流水深恐鱼儿解渴之后又有腹饥之累,就令水衣骑象返家向亲友索要食物。等水衣将众多食品带回来后,流水将其细细捻碎洒向水池,所有鱼儿此次均心满意足。

    流水又慈悲想到:我以前在一比丘前听受大乘佛法时,他曾说过————任何众生临死时,如能在其耳边念诵宝髻如来名号,都能使其转生善趣。看来我亦应给这些鱼传授甚深缘起法,还要为它们念诵佛号。当时身处赡部洲之众生,有些对大乘法有信心,而有些却毁谤不止。流水则义无反顾走进水池,待水没膝时,流水开始大声念诵“顶礼圆满如来正等觉宝髻佛”,然后又宣说此生彼生、有此有彼,及无明生行、无明灭则行尽及至最终灭尽大痛苦等缘起正法道理。

    流水返家后有一日去参加一盛大宴会,因饮酒而致昏昏欲醉,结果等他睡下后,当地竟出现种种稀有瑞相:一万条鱼死后全部转生三十三天,当他们自己观察是以何因缘才能转生为天人时,发现原来是当自己以前在赡部洲做鱼时,持髻商主之子流水不但以饮食、充沛水源满足他们所需,更以为他们宣讲缘起法及念诵宝髻佛号之功德,而令众鱼全部转生三十三天。为供养流水,他们便从天界来至其家,当时他还睡在床上。天人便在他枕边放置一万条双股珍珠项链,脚边亦放置一万条,左右身边各放一万条;天人还降下曼达花雨,没过流水膝盖;诸天人随即又出击钹妙音,结果整个赡部洲众生都从睡梦中醒来,流水也最终清醒。

    此时一万天子飞至虚空,并于天自在光国王王宫亦降下花雨,并及原先所居水池也遍覆花雨。众天子然后才回到天界,并享受五种妙欲及安乐生活。

    第二日清晨,当赡部洲天色大亮时,国王惊讶不已地向精于天象者及诸大臣询问:“此等瑞相以何因缘而得以出现?”众人皆回答说:“国王应知,商主儿子流水家昨晚降下四万条项链及曼达花雨。”国王急忙命令说:“你们速去流水处,以温和之语唤他过来。”等流水来到王宫后,国王问他:“你知道昨晚瑞相到底是何因缘?”流水答言:“对此我非常清楚,那是一万条鱼死后转生所致。”国王听罢更感震惊:“你如何了知是鱼死所致?”流水说:“我可派儿子水衣前往验证。”国王连忙说:“你快将水衣派去。”

    水衣来到水池边察看,塘中鱼儿果然已全部死去,池中遍满曼达鲜花。水衣回来后将所见于流水前汇报一番,流水又将详情告知国王,国王不禁心生欢喜且随喜赞叹。

    当时之持髻商主即为后来之净饭王;天自在光国王即为后来之释迦手棒者;流水之妻名睡莲精者即为后来之释迦女沙措玛;水衣即为后来之罗睺罗;水精即为后来之阿难尊者;一万条鱼即为后来得无上菩提授记之威严王等一万天子。

    清净发心

    久远之前,无惧王如来出世时,于其教法下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婆罗门子,智慧超胜、严持五戒、修持佛法。

    有次他与五百人一同前往一非常恐怖之地,当地有五百强盗。强盗中有一人为婆罗门子熟人,趁夜晚天黑,这人找到婆罗门子说:“你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想办法逃跑就是,否则你们这些人均会被我们杀死。”婆罗门子则暗自思忖:我若告诉同伴,他们定会杀死这名强盗,众人便会因此而堕恶趣;我若保密,众强盗又会将我们五百人杀光,这些强盗又会因此而堕恶趣,这可如何是好?左右为难之际,婆罗门子又想到:宁可我堕恶趣,亦要把与我相熟之人杀死。他只欲让我逃脱,我若告诉众人,他必不答应,看来只有牺牲他一人了。想到这,婆罗门子便抽出宝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诛杀。

    五百人最后均安然脱险,大家快乐欣慰之余又不免对婆罗门子所行生起疑问:“你历来都是人中最善良、最优秀者,为何也会动手杀人?”他则心胸坦荡、毫不掩饰地说道:“我不惜造作大恶业,就是为众生利益、为帮助朋友同伴渡过难关。我所杀者乃你们公敌,为此而堕地狱我也心甘情愿。”五百同伴感恩戴德道:“你为救助我等,自己甘愿承受三恶趣痛苦而杀人救众,你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该以何为谢?”婆罗门子郑重说道:“如欲报恩就请发菩提心。”结果这些人全部发下菩提心。

    五百强盗后来碰到他时也说:“你本善良,为何要杀我们中之一员?”婆罗门子趁机开晓道:“我其实早就知道你等踪迹,但我从未向任何人,包括国王汇报。以此缘故,你等性命方才得到保护。”众强盗听闻后也对他生出信心,并皆发菩提心。

    而婆罗门子则以发心清净之原因,迅速圆满了九十劫超越轮回所需之资粮,并逐渐证得菩提果位。

    又释迦牟尼佛有次住于竹林苑时,得知一比丘身得痈疮病,遍身脓血,谁都不喜与其接触,更不愿探望,此比丘只能住于佛殿外之墙角。释迦牟尼佛就以任何人不能认识之神变所成幻象来至他面前,此时承佛威神,帝释天也手捧福德变现宝瓶来到佛前。世尊即以百般福德之手伸向比丘,五指各放光芒,眷属、天人皆自然现前。在病比丘前世尊顶上宝髻放光赫奕,且光芒直触病者,自然解除他所受疼痛,清除身上脓血。比丘则口念皈依,身体还暂时无法顶礼如来。

    世尊右手持宝瓶向比丘头顶倾倒,左手又替他清洗疮口,结果所患顽疾最终全部治愈。比丘高兴万分,他恭敬顶礼如来道:“顶礼大慈大悲无上药师王,我身病既蒙世尊慈悲治愈,则更祈盼世尊能为我宣说治疗心病之法门。”

    世尊高兴地为其宣说佛法,并由衷说道:“你对我恩德很大,故而我才为你传法报恩。”此比丘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诸天人眷属在世尊前恭敬顶礼后说:“分明是如来治愈病人,为何如来却说是报答他恩德,此说为何?”

    世尊便向诸人叙说起过去因缘:“无量劫之前,有一行非法之恶王与五百大臣,恶王对众大臣宣说道:‘在我国土上,所有轻微触犯法律者均需受到严厉惩罚,必须将其全部财产没收以供我等共同享用。’

    五百大臣于是经常殴打富有之人,严厉惩罚他们并剥夺其财产,至于贫穷之人更是会被迫害致死,时时都有生命危险。当时有一居士稍微触犯法律,五百人便欲狠狠毒打他,没打多久,就有人说:‘听说这位居士心地善良,我等最好不要冒犯他,还是将其释放为好。’当时提建议者中有一人即是现在这位病比丘,那位居士即是我。无数劫前我为菩萨时即报答过他恩德,成佛后依然未忘他当初相救之恩。”

    具乞要回如意宝

    无数劫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商主具乞,他同与自己力量相等之儿童共学文字、工巧、历算、商业、六十四种艺术等一切学问,并一一精通。当时有一朋友为他宣说了积聚资财所要遭受之诸多危害,诸如:童子前往异地他乡要遭受种种艰难困苦;要受敌人迫害;恐怖危险之地所带来之危害;水灾;缺乏饮食之危害;寂静处受到猛兽及强盗袭击之危害;进入大海后被风浪吞没之危害;遭遇罗刹女危害……朋友讲完种种困苦之事后问他:“你对这一切危害是否都已了知无遗?你还能心甘情愿、无偿享用父母财富吗?”

    具乞羞愧回答:“对这些我都不大清楚,因我一直被非法迷惑。以前我一直以为获取财富无需经历太多痛苦,现在方知财产来之不易。既然如此,若我再继续享用父母资产实在不应该,对我而言亦太痛苦难堪,我要自己积累财富。”于是具乞便向父母禀告说:“我欲前往大海,开拓一番商主事业。”父母当然予以拒绝:“前往别处会遇到众多危害,还是不去为好。我们家七代之内都可尽享祖传财产,无论如何享用都不会耗尽,受贫苦之困,你好生享受就是,哪里还用东奔西走、劳碌求生?”

    具乞坚持说:“这样生活太不应理。七代之内不享用也不为过,但我若贪著些微家财则实属好逸恶劳,你们务必开许我出海远航!”

    看到儿子心意已定,父母便也不再执意挽留、劝阻,具乞便得以顺利前往海中取宝。待其取到无价珍宝并欲将之运回时,谁料竟因具乞于海边沐浴而不慎将无价宝失落海中。他马上就欲凭借自己大精进力而舀干海水,再拾珍宝,具乞便在内心发愿道:“为重获如意宝珠,愿大海水迅速干涸。”此时有成千上万天人前来帮助,狂风、烈焰也从旁相助,大海海水日渐缩小。

    海神讽刺具乞道:“大海壮阔无边,而你却如此微小,要想令海水枯竭岂不如蚍蜉撼大树一样不自量力?你要舀干大海就如自己妄想衡量虚空一样,只能是徒劳无益。”具乞商主回答海神说:“大海绝非大无边际,用由旬作单位就能将之量尽;而我拥有之精进力才真正不可测度。海水必将干涸,你等海神均应仔细审视我之力量:看那虚空中早已遍布天尊,无量天尊都在帮我;大风、烈火也呐喊助威;你们好好看着,我现在即便想把水洒向虚空都不可能,因空中已密布天人,水都无法泼进;既然所有天尊都在助我一臂之力,以后天空中亦不可能再降下雨水;风也会帮我吹干大海。如此一来,令大海枯竭又有何畏难之处?倒是你们实应恐怖,若不送还我如意宝,我绝对有力量与你等比试一番。更何况我已皈依过佛法僧三宝,三宝又怎能不垂怜我而帮助你们?”

    海神听罢只得点头赞许:“大士夫,你所言的确不虚,你之精进毅力亦令人佩服。我们还是将如意宝送还你,望你能将之尽心供养三宝。”海神言毕即将如意宝完璧归还。

    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舍利子比丘曾转生为一能广积财富之施主,他将所有财产全部变卖为黄金,并以之打造成七金瓶埋于地下。后当其临死之时,因强烈贪执金瓶竟转生为一条毒蛇死死将其守护。过了很长时间后,城市已衰败空弃,而蛇却再三转生为同类,一直牢牢缠绕金瓶不放。

    数万年飞逝而去,当此蛇最后一次转生为毒蛇时不禁心中暗想:我过去如此贪执此金瓶才致相貌这般丑陋,多生累世以蛇形存世,如今真应该供养殊胜福田。想到这里,它就爬至路边呼唤路人。结果当一人路经此处时隐约听到有蛇声召唤自己,但他只闻其声、未见其形。再仔细一听,只闻得蛇声阵阵:“请至我面前。”那人这回方才找到声音出处,他胆战心惊地说:“你乃恶性众生,我怎敢到你身边,你若咬我一口,我可如何是好?”

    毒蛇安慰他说:“我若杀你,你就是不过来我也会杀害你。”那人只得战战兢兢来至毒蛇前,毒蛇向他表白道:“我有一金瓶,欲令你以之积福累德,如做不到则我定咬啮你无疑。”过路人连忙回答:“我当然可以做到。”毒蛇就说出了自己想法:“请替我将金瓶供斋与僧众,供斋当日,我亦欲亲往观瞻,到时你应来接我同去。”这人便按毒蛇吩咐将金瓶供养与僧众,并讲明事情原委。

    供斋当天,此人手提口袋来到毒蛇面前,毒蛇非常高兴地钻入口袋,那人便背着口袋向寺庙进发。途中遇到一人,此人连续问过三遍“你从何处而来”,但背蛇者根本就不予答理。毒蛇怒火顿然生起,它心想:别人连问三次,你这人为何不作答?生起嗔心后,它便想施放毒气。不过转念又想到:此人在帮我积累福德,我实不应将其杀害,不但要宽恕他,更应向其忏悔我生嗔之过。于是它便要求背自己之人在一寂静地停下来,并将自己放于地上,然后向他忏悔道:“我刚才竟对你心生嗔恨,现在我向你真诚忏悔。”

    忏悔后又继续行走,终于到达僧众住处。僧众此时正接受应供,背蛇者也将鲜花、食物供奉上去。毒蛇内心喜悦非常,它立即对僧众生出信心,并恭敬观望他们。僧人们应供完毕后就开始给毒蛇宣讲佛法,毒蛇喜悦更是无法言表,它将剩余六金瓶也一并供养。毒蛇后来安然离世,并以此福德而转生三十三天。

    当时之背蛇者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猴王不忘下属

    久远之前,于吉祥雪山山脚下,长有一片药材丰富之森林,释迦牟尼佛当时变现为一只猴王。森林中有一烈卓达大树,枝繁叶茂、气味芬馥。猴王住于树下时,发现一根树枝已弯入水里,而此时众多猴子正争相觅食水果。猴王颇富远见,它害怕弯入水中树枝日后会为猴群带来违缘,便深感应先将此树所结果实吃光,于是它就对众猴子说道:“我们应首先采摘此树果实,其余果树待日后慢慢享用不迟。”猴子们就开始吞食此树果实。

    此时枝条上有一颗果实尚未成熟,蚂蚁就搬来很多树叶覆盖在水果上,结果众猴均未发现这漏网之果。一段时间过后,此果渐渐成熟,味道鲜美时自然落入水中。果实沿河漂流,而河水下游有一国王,国王妃子当时正好在河边沐浴。王妃突然闻到一股芬芳香味,她寻香而去,结果发现了上游漂来的这颗果实。她将此果从河中捞出来后一闻,顿觉气味芳香无比。王妃将它供养给国王,国王一尝喜不自胜,他竟想:只要能吃到此种果实,失去王位都不觉可惜。既然果实是从上游漂来,想必上游一定生长有果树,我一定要找到果树,这样才可长期享用,这果味、形色实在妙不可言。

    国王即刻便率领军队逆流而上,到达森林中后终于发现了此棵果树。当大队人马渐渐靠拢之时,成千上万只猴子竟窜出来抢夺果实。国王非常生气,立即命令手下将这些猴子统统杀死。众人马上搬起石块、拿起兵器准备将群猴一网打尽。当国王大军气势汹汹、剑拔弩张之时,猴子开始遭受大恐怖折磨,它们全都战栗不安、痛苦万分。猴王见到众猴所受痛苦后悲心大起,它爬上果树顶梢并向北方如飞鸟一般纵身一跃,结果竟攀上山岩边一根藤条。它将藤条一端拴在自己脚上,然后再跳跃回果树上,用手抓紧果树,脚部又依藤条与对面山崖连接起来。猴王此刻则命令所有猴子从自己身上向藤条那端跃进,最终猴群无一例外全都踩着猴王身体躲过国王追杀。尽管它自己已遍体鳞伤、体力难支,但心态却恒时稳固、毫无后悔之意。

    看到猴王以此种方式解脱所有猴子恐怖急难,国王与眷属深感稀有。他们皆认为猴王不仅聪明智慧,更能不顾自己身命,恒以悲心利益他众,此种作为真乃难能可贵。国王于是命令身边人说:“猴王为其它猴子生命安全竟能以身相救,但恐它自己身体已近崩溃极限,因长时间为众猴做桥梁,它已身力衰竭、无法挪动。我现欲在它身下垫些衣物,你们同时用箭射向藤条、树枝,务必将其射断,那时它自会跌落。”

    众人依王所言众箭齐发,最终将藤条与树枝射断,猴王终于跌落到国王所备衣物上。因猴王身体早已伤痕累累。精疲力竭,它一落下后便昏死过去。国王将其置于柔软垫子上,以药物精心清洗创伤,猴王不久即清醒过来。

    国王对它说道:“你舍弃自己生命,以悲心布施身体作为桥梁让其它猴子通过,这样行事对自己有何利益?这些猴子安危与你又有何干系?”

    猴王回答说:“这些猴子皆听我吩咐,认我为国王,我亦将它们当成儿子一般看待。为利益它们,我才甘愿如此行事。我们友好共处,共同转生为猴子同类,长期集体生活后,我们已如亲友一样和睦。”国王再次深感稀有,他又问猴王“如果大臣对国王如是作为当然再好不过,但国王对属下如此行事恐不应理。为自己利益着想,何苦要毁坏自己身体?”猴王耐心对国王开导道:“大国王,世间虽有这种说法,但此等观点皆来源自恶劣论典,我亦了知此等论典。与我们关系不甚融洽之众生,当他们遭遇痛苦时,舍弃他们都令人无法忍受;而与自己长期友好相处、对自己恭敬有加、关系如同亲友一般之众生,更不必多言。”猴王又趁势将自己如何疼爱猴子、如何攀上藤条之经过向国王讲述一番。

    国王不觉对猴王所言所行生起欢喜心,他说道:“你舍弃自己安乐,承担别人痛苦,这样做来,你自己又能获得何种功德?”猴王回答说:“我身虽伤痕累累,而我同类却因之而得解脱、拯救,它们对我从内心恭敬就已是对我最大报恩。我再苦再痛也无不喜悦之情绪,就算我因此而死,我也高兴快慰,因我已拥有清净名声、国王亦对我赞叹、我又获事业无畏惧功德。国王你应明白了知,无悲心之人断不会获得如此功德,他们只能得到与之相反之过失。此等众生除感受燃烧地狱之痛外别无去处,国王实在应该听从我教导,以佛法护持国政。你对眷属与无依无靠众生应似父亲待儿一般饶益他们,尽量增上法政、积累福德,令今生来世快乐幸福。”

    国王对猴王自此更是信心大增,而猴王也于死后转生善趣。

    宝喜以身满众生愿

    久远之前,鹿野苑中有一梵施国王,财富圆满,如理如法主持国政。当时有一商主名为宝,财富广积犹如多闻天子一般。释迦牟尼佛那时转生为他儿子,庄严善妙,名为宝喜。宝喜精通一切文字、观察法,智慧超群,又具深广悲心,性喜布施。他将父亲财产尽量布施与可怜众生,当父亲去世后,梵施国王就封其为大商主。

    大商主继续经营买卖、行广大布施,随后他想到:父亲财富当然属于父亲所有,我用他财产布施并非本事,亦非稀有,我应自己积累福德,力争凭自身实力布施。于是他便广为宣布:“有谁欲与我同去大海取宝?有谁欲当我保镖及种种随员?愿意同去者请做好准备。”不久即有五百人应召而来,大商主便将炊事员、调解争执者、管理财务者、舀水者、观察者等众人全部带往海边。

    大商主先派人赞叹入大海、得如意宝之功德,结果许多人纷纷涌上商船,以致船载过量无法行走;他接着又派人宣说海上风险,诸如会遇到食人鱼、巨浪、漩涡、鲸鱼、海盗、飓风、强盗等等群魔危害,告诉众人说凡不顾惜自己生命、不顾及亲友态度者均可登船。因人中本来就英勇者少、懦夫居多,结果大多数人又下船回家。

    将出海航行所可能遭遇之危险连说三遍,并依次砍断三条缆绳后,宝喜等人所乘商船便似离弦之箭一般飞速驶向大海深处。等众人到达宝洲后,观察者交代说:“宝洲里有相似如意宝,也有真正如意宝,诸位在取宝时一定要审慎观察,取精去粗、取真去伪。此宝洲尚有共命罗刹女,极易诱惑男子,大家务必提起高度戒备。另外,能致人陶醉、晕眩之果实,若食之则要连续昏迷七天。诸如此类危险,我等皆需提防。七日之内,非人尚允许我等驻留,七日后则必须离开。七日后诸位将不会成办任何事,狂风肆虐时会将大家刮向别处。”

    众人均依观察者所言小心翼翼、抓紧探宝,并纷纷找到真正珍宝,大家将所获宝藏堆放于船舱中就开始返航。待他们顺利抵达赡部洲后,宝喜终于得以按其意愿广行布施。

    商主宝喜即如是先后六次前往大海取宝,并依所得珍宝于鹿野苑城中广行布施。此时有另外地方之五名商主,多次前往大海都遭遇众多违缘,船只损害、所欲成办之事无一成功。他们不觉心下思量道:都云宝喜商主福德深厚、人人称叹,若能依其福德力护佑,我等事业想必定可成办。于是他们便向宝喜请求帮助,宝喜为难说道:“按常规来讲,一人若七次前往大海恐非吉祥,因船只可能受损。我如第七次出海,未必能顺利返回。不过眼见你们如此恳请,我不由生出悲心,我尽量满足你们愿望吧。”

    商主随即率领这五人同往宝洲,在获取宝珠后返航旅途中,商主心想:我们越过风浪、顺利抵达岸边之希望非常渺茫,看来我应把最珍贵宝珠置于口袋、拴在腰间。想到这,商主便对那五人说道:“我们所乘船只万一受损,你们定要抓紧我身体。”

    又航行过一段路程后,众人发现一海岛,结果轮船不慎撞上,船只彻底损毁。五人急忙紧紧抓牢宝喜,而宝喜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根本不考虑个人安危,他只想到:我若想活着将他们带往岸边几乎无实现可能,不过海中喜清洁之龙王素不欲与尸身共住,若我立刻死去,龙王定会将他们送至岸边。打定主意宝喜便对众人说:“大家无需惊恐,此刻更要以稳固心态与欢喜心抓牢我身躯,我不需你们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将你们顺利送至岸边。上岸后,你们可将我身上宝珠带回并分配,凭此珍宝,七世以内都可令诸位尽享无穷财富。”宝喜言毕就边为获圆满菩提而发愿,边用利刃割下自己头颅。性喜清洁之龙王即刻便将其尸体抛至岸边。众人也因之而安全上岸。平安抵岸后,五人卸下宝珠并平均分配,然后又将宝喜骨灰好生供养一番。

    当时之五位商人即是后来释迦牟尼成佛时之五比丘,世尊最初将其从轮回大海中救度,最终又以菩提支法宝以为分配,使他们皆获暂时、究竟安乐。

    又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一大商主,名为大吉祥,财富广积犹如多闻天子。大商主后与五百商人一同路经一艰险、狭窄、陡峭岛屿时,遇到以婆罗门形象现身之毛髻罗刹。罗刹在路上拦住他们后假装说道:“毛髻罗刹残害我们,不让我们从此经过,你们也勿经过此地为好。”大商主不客气地回应说:“你们这些婆罗门最好少管闲事,自己走好路就是了。”

    罗刹闻言内心不悦,他一时心烦气躁、脸色铁青,伸出双手张牙舞爪,发髻也堕落于地。他瞪着火红眼珠说道:“难道你这位商主还要向我进攻不成?赶快从此地滚开!”大商主看到他恐怖形象后一点也不为之所动,他拿起弓箭便开始向罗刹射去。结果所射之箭统统落在罗刹发髻里,商主举弓向罗刹掷去,弓也一并落入发髻之中,就连商主进攻所用木棒、粪便也全卡在发髻里。商主毫不在意,他又用身体向罗刹进攻,结果整个身躯也卡在发髻中。罗刹此时洋洋自得问道:“你双手、双脚、头颅全入我发髻中,除此之外,你还有何等可供进攻、炫耀之处?”

    商主毫不退缩地回答说:“虽我双手、双脚、头颅全卡在你发髻中,连身躯亦入其中,但我仍拥有你无法卡住者,这就是我秘密之心。只要我心未曾气馁,则我精进心亦断不可能失去。精进不失,我当然要与你作战到底!我这精进之力,你又如何能消灭?”

    罗刹只得无奈叹气道:“你所言的确不虚,你所拥有之精进确实令人感动,我实在应向你顶礼。如你这般精进下去,自他痛苦都可一并解脱。”

    商主最终以其精进带领五百商人顺利渡过难关,毛髻罗刹也远离嗔恨、守持五戒,商主还为他宣说佛法。

    释迦牟尼成佛后,此罗刹即转生为静住夜叉。释迦牟尼佛后来将其调伏,令其皈依并持守五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