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五 安忍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位王子娶有四位王妃。后因他们轻毁国王而被驱逐出境,四王子便带着王妃离开故土前往一偏僻地方。路途中因众人将口粮耗尽,几位王子便商议道:“我们现已粮尽水绝,不如干脆将我们妻子依次杀而食之,吃掉她们才能走出此地,就将她们身肉作我们口粮吧。”

    四王子中有一萨嘎王子,他本为一宁舍生命亦不杀害其他众生之人。听到其他王子如此议论,他便想带自己妻子逃离此处。念头刚生,他便当机立断带着妻子踏上逃跑之路。

    一路走来已无吃无喝,妻子有气无力说道:“我已体力难支,可能马上就会饿死。”王子闻言心中暗想:我定要救其性命,不让她死去。想毕就将自己大腿肉割下喂与妻子,又割破手腕脉管令其喝足自身鲜血。

    待她体力恢复后,二人就居住于一山脚下,以净水、水果等饮食享受清净生活。

    山下有条河流蜿蜒而过,河中有一盗匪整日凄惨哀号,因他遭受刑罚,手脚均已被砍断。被人扔进河中后侥幸大难不死,但因痛不欲生故而放声惨叫。

    王子听到后心生悲意,他将盗匪从水中救出后,匪徒便将自己境遇向王子滔滔倾诉。王子就日日以水果、野菜精心调养盗匪身体,后又将照顾此人之责任交与妻子。在二人调养下,盗匪身体渐渐复元,王子对他非常关心,经常与他互相交谈,询问他身体状况。

    因大尊者从本性说来就无多少粗大且猛厉之贪欲,故而除偶尔与妻子行不净行外,王子从不沉溺于情欲。因大尊者威力感召,当地野菜、水果生长茂盛,且富有营养。这几人享用后,盗匪和王妃便日益滋生出贪心。王妃对这位手脚已成残疾之人似乎多少产生些爱慕之意,她有一日竟欲令其与自己行不净行。盗匪不安回绝道:“你丈夫将我从死亡边缘救出,如我对你有不轨举动,他定会将我杀死。”而王妃则一直再三怂恿、请求,最终因自烦恼难以调伏,盗匪便与王妃做下不净行。

    孰料王妃竟因此而贪心大长,盗匪一直想让王妃回到王子身边,但王妃无论如何也不愿回去。残疾盗匪对王妃说道:“所有仇恨中,因女人而起之感情上的仇恨最强烈。我们如此行为不轨,后果恐怕不堪设想。”王妃亦觉此人所说言之有理,但在贪心鼓荡下,王妃还欲为发泄贪欲另觅途径。

    一日,王妃上山后便用衣服蒙住头,睡在王子来回必经之路上。王子看她以衣裹头,便为其拿来水果,同时问她原委。王子妻子此刻撒谎道:“我今日头痛欲裂、痛苦万分。”王子急忙问她有甚良药可治愈,王妃回答说:“我曾见崖窠内有一石蕊,以前我头痛时,医生说石蕊对治愈头痛有利益,得到它就能治好头痛顽疾。”王子急忙说:“既然石蕊能治愈头痛,那我们就快去寻找。”

    这女人就以诈行将王子吊在绳子上,自己则拉住绳子一端将王子慢慢向崖窠放下去。结果至一定高度、快要接近石蕊时,她突然松开绳子,王子立刻坠入河流中。

    王子后被水流冲至另一国家,当地国王虽已去世,但却无太子继承王位。众大臣便商议道:“具有福德之人才能继承王位。”众人便去一婆罗门看相者那里寻问,看相者即通过占卜看到萨嘎王子正处于其国之中,萨嘎王子似乎显现为整个国家之庄严一般。婆罗门看相者马上了知此人乃有福德之人,于是便将详细情况告诉诸位大臣,让他们迎请此人当国王。

    王子随即当上这个国家之新国王,登上王位后,众大臣、其他国家国王、富裕之人等等都将各自以珍宝装饰之女儿一一送来,请求能作国王王妃。但国王已对女人心生厌烦,他一个都未接受,并一直对女人持轻毁态度。

    那忘恩负义之王妃在将丈夫摔下河中后,当地野菜、水果等食物便日渐萎缩。王妃与残疾盗匪因饥饿所迫便到别处谋生。王妃身背残疾者到处漂泊,后至一路口时,有人问她:“你背上是何人?”她回答说:“我背着我丈夫,对自己丈夫我一直如是精心照料。”二人不管走到哪里,众人都多少给他们一些布施。两人后来也漂落到王子当国王之地,有人看到一女人背着丈夫深觉稀有,便常常围观,且议论道:“我们国王轻毁所有女人,大概是未见到对自己丈夫如此疼爱之女人所致。”

    此种议论渐渐传至王宫,国王便对手下说道:“如真有这种女人,请将她带过来。”于是二人就被带至国王面前。国王一见不觉微笑说道:“食我大腿肉,喝我身上血,现背残疾者,真爱丈夫否?为采集石蕊,将我抛下山,又背残疾者,汝真爱丈夫?”国王说完后,女人羞愧地低下头。

    大臣不解此中缘由,国王就向他们解释一番,大臣听罢就用粗重言词将二人驱出城门。

    当时之萨嘎王子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王妃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善愿恶誓

    久远之前,在大海边住有一双头共命鸟,它们共用一个躯体,却长有二首。一只名为有法,一只名为非法。有次当非法睡着时,有法在巡视中捡到一甘露果。有法想到:是叫醒非法一起享用,还是我独自吞下?既然我俩共用一个躯体,干脆我就将之食用,反正都为滋养共同身躯。有法便未叫醒非法,自己独自吃完甘露果。

    非法醒来后知道甘露果已被有法吃掉,因有法打嗝时呼出阵阵甘露果气味,非法气愤问道:“为何打嗝?”有法回答说:“我吃了甘露果。”非法紧追不舍:“你从何处得来?有法向非法讲述了全部经过,非法听后愤怒异常,它说道:“我以后也会仿效你如此行事。”

    后有一次当有法睡着时,非法看到水中漂来一只水果,它不知有毒便将之吞下,结果立即昏死过去。

    神志不清时,非法发愿道:“生生世世但愿我都能将有法杀死,并且永远与它对立、成为它怨敌。”而有法则发愿说:“无论我转生何处,愿我生生世世都能以慈悲心对待非法。”

    当时之有法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非法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其它经论中所述双头天鹅之故事也与此公案大致相同。

    此外,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后成诗学家之渔夫之子;他还曾转生为日轮国王、珍宝师、施主之子、婆罗门之子等,而提婆达多也常常转生为与释迦牟尼佛同一种姓之众生,他对释迦牟尼佛制造违缘、挑起争斗之情况,在《律本事》第一百零三回中有详细记载。

    安忍求和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东胜身洲一国王时,当时有个梵施王因不具备如身洲王一般威力,故而常常对他所拥有之荣华富贵生起嫉妒心与嗔心,而身洲国王则一直以慈悲心爱戴他。有次梵施王率四种军队向身洲王大举进犯,身洲王本来拥有强大力量,但他不欲将梵施王及其军队当作怨敌,于是就在二由旬半之地陈设各种装饰、饮食率臣民齐来迎接梵施王。梵施王看到后自然从内心远离嗔恨之意,且对身洲生起欢喜心。他暗自想到:身洲王既如此待我,我还是撤军为好。

    于是他便来到身洲王面前,身洲王将他带往王宫,供养他食物、满足他所需,并说道:“梵施王请宽恕我,我恒常对你恭敬,我欲成你诚挚友,请多慈悲关照我。”梵施王则回应说:“你张安忍弓,手执功德箭,坏我傲慢心,摧毁我嗔恨。”两人关系自此更胜从前,梵施王后回到自己国家。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具亲国王,有一名为凶天之国王对他心生怨恨,便纠集起军队妄图抢夺具亲国王王位。具亲召集诸位大臣商量对策,有大臣说:“我们理应勇敢应战。”也有大臣言:“我们还是送其财物以求和为贵。”还有大臣说:“最好让大臣出面解决。”另有部分人说:“应率军抗击。”此时有一长官名水天者,财富圆满无缺,他出于善良心愿说道:“我愿献出自己资财,国王可以之派人前去劝说凶天国王。”

    具亲最终采纳水天所提建议,他便派人携带礼物送往凶天国王处,但此举并未制止凶天出兵企图。具亲又令人传信给凶天:“我们分别拥有各自国家,本该好好保护自己国家领土、臣民,随意享用本国资财与种种妙欲。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而已,已具足衣食、卧具、妻子等生活内容后应知足无求。有智之士岂能互相争斗?有人已具有金银财富仍不知餍足,如此敛财除致增上贪心外又有何真正利益?好朋友,你应仔细、审慎考虑,切勿挑起我们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智者实在应该少欲知足、清净常乐。”具亲如是劝告,但凶天仍不放弃进攻计划,他给具亲去信说道:“无论如何我都要与你宣战,我定要杀死你,你之王位必须归我所有!若我战死,则我所拥有之国家亦可奉献与你。”

    具亲清楚了知若对世间任何事物生贪心都必感召痛苦,如国家需众生牺牲财物、若无国家则也无需众生资财的话,具亲甘愿舍弃王位。于是他便丢下烦恼之源————王位,出家为道、苦修四梵住,并终在死后转生梵天天界。

    又无数不可思议劫之前,普见如来出世说法。当其教法步入形象期时,印度鹿野苑有一具智、品行高洁之国王正统治六十小国。王子名为安忍,也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安忍性喜布施,恒时具有强烈慈心悲意。

    当时国王手下有六位狡诈大臣,经常莫名其妙惩罚无罪之人,他们因自己行为恶劣而对安忍王子时时生出嫉妒心。国王后得一种严重疾病,当王子向六位大臣询问父王病情时,他们说道:“国王因病情严重,不久就会撒手人寰。”王子惊问道:“为何会出现此种现象?”这几位大臣就回答说:“因好药实在难觅。”王子听罢竟因哀伤过度而致昏厥于地。

    六位大臣秘密商议说:“不处死安忍王子我们行动都不得方便、自由。”其中一位面呈困惑之色:“奈何王子从未造下任何罪业,我们又如何定罪杀之?”另一位大臣则心生一计:“杀他自有办法。”

    六人随后便来到王子面前说道:“我们已前往六十小国、八百城市中寻找能治愈国王顽疾之药,怎奈皆无任何收效。”王子赶忙问:“到底需要何种药物?为何如此难觅?”大臣们说:“此药乃需从出生至现在,始终无嗔无恨之人的眼珠与脚部骨髓方能制成,但要找到这种人谈何容易?国王看来怕是没有生存希望。”王子听罢心如刀割,他边想边说道:“我应能具备这项条件。”大臣们假装为难说道:“你虽具足此条要求,但实行起来实在困难重重。”安忍王子救父心切,他对六大臣坚定说道:“只要能令国王摆脱病痛,我舍弃千百次肉身也不足为惜。”下定决心后,王子来到王妃面前说道:“我已准备用自身躯体为父王制药,也许会因之而丧身失命。故而今日特来向母亲顶礼,希望母亲万勿伤心。”母亲闻言即刻昏倒于地。王子急向母亲身上浇洒凉水,待母亲醒来后,王子又安慰她说:“父王也许不久于人世,但切盼母亲能长久住世。”

    王子随后又于众大臣、小国国王、眷属前顶礼道别,恶心大臣则命令一屠夫迅速砍断王子双脚、取出骨髓,又挖出王子双眼,然后用这些东西配制药物,献与国王。国王吃下后很快即开始复元,他惊喜问道:“将我从死亡边缘拯救之妙药从何而来?”大臣们就如实相告:“是用安忍王子身体制成。”国王闻已不觉昏厥倒地。醒来后,他急忙问左右:“安忍王子现在何处?”左右回答说:“王子现正在外面接受治疗,想来已无存活希望。”国王听到后一边起身一边哭诉道:“真令我惭愧,我怎能吃亲生儿子之身肉?我一定要探望王子。”

    但国王还未来得及看上王子一眼,安忍就已先行逝去。国王、王妃、眷属们齐聚在王子尸体周围,王妃则趴在儿子尸体上放声痛哭。国王与小国之人将安忍遗体以檀香木火化,并用七宝做成遗塔。

    当时之国王、王妃即为后来之净饭王与摩耶夫人。

    安慧狮子恭敬袈裟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安慧狮子,遍体金色、光洁闪亮,它经常以水果、树叶为食,从不损害任何众生,对出家人尤为恭敬。

    有一猎人妄图杀死安慧,期冀把它金色毛皮献与国王后能免除自身贫穷之苦。他便穿上出家人所着袈裟,伪装成僧人、手持弓箭来到狮子面前,并最终趁它熟睡时向其射出一只毒箭。狮子惊醒后本欲追赶猎人,但见他身着袈裟不禁想到:此人身着三世诸佛胜幢袈裟,若将其损害,则如已对三世诸佛生起恶心。于是它便放弃了追杀猎人之意。毒箭毒性随后发作,当狮子生命垂危之际,它口中自然发出:“呀啦啦瓦夏萨梭哈”之音。时大地震动犹如翻天覆地一般,无云天空亦降下雨水。诸天人目睹猎人杀害狮子相菩萨后,均降下天人花雨供养狮子尸体。而猎人则将安慧金色皮肤剥下,到国王面前试图索取奖励。

    国王则想到:古代论典中皆言,任何旁生若皮为金色,则都为大菩萨。既如此,我为何还要奖励眼前这位屠夫?对他奖赏,与对大菩萨生杀心又有何种区别?国王心意已定,就拒绝了猎人赏赐之祈求。但猎人再三恳请,国王最后便送与他些微财物。国王又问他:“你杀害狮子之时,有无现出种种瑞相?”猎人恬不知耻回答说:“当时狮子口出八字,大地同时开始震动,无云天空亦降下雨水,诸天人也降下花雨。”

    国王闻听之后,内心非常不悦,他对狮子立即生起信心。随即他又召集起所有智者,向他们寻问这八字内涵,但无一人知晓。此时于一寂静地住有一具智夏玛仙人,当国王问到他时,他解释说:“‘呀啦啦’意谓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很快就能解脱生死;而‘瓦夏萨’则指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全都具足圣者相,已接近获得佛果;‘梭哈’则言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所有人天及世间众生均应对之恭敬承侍。”国王听罢顿生欢喜,他集中起八万四千小国民众,将金色狮子皮放于七宝马车上令大家恭敬礼拜。众人皆用香花供养,并顶礼承侍,还将狮子皮置于金箧中,为之专门建造佛塔,有很多众生最后都依之转生天界。

    释迦牟尼佛变为狮子时,对身着袈裟之人无不生起坚定信心。以此缘故,他于十万劫中都转生为转轮王,赐与众生安乐,自己亦积累下广大福德。国王也因供养狮子皮功德,而于十万劫中享受人天福报。当时之国王即为后来之弥勒菩萨;当时之夏玛仙人即为后来之舍利子;当时之猎人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另外,久远之前,印度梵施王本性慈悲,素喜布施,而王妃却凶狠、刁蛮。二人后育有一子名为法护。法护太子心地善良,具足信心,恒喜行自利利他之事,以爱心关爱、照顾所有人,他与其他孩童在上师面前共学文字等学问。

    一春暖花开之日,国王与其他王妃一起在园中享受欢乐时光,此时刁蛮王妃则心生极大嫉妒,她心烦意乱、暴躁不安。国王此时恰好又派人将自己喝剩之一半饮料送与王妃品尝,王妃一见更是怒发冲冠,她派人给国王捎口信道:“要我喝下你剩余饮料,还不如让我喝自己儿子鲜血。”

    因贪心增上之人无恶不作,尽管梵施国王本为一修行佛法之人,但因尚未远离贪欲,再加众王妃从旁怂恿、离间,结果国王嗔恨之火越燃越炽盛,意至一发而不可收拾。他派人欲砍断法护头颅,并要令那刁蛮王妃喝下亲生儿子鲜血。其他王子得知后纷纷议论、传播国王命令,法护最终也得到消息。他平静说道:“轮回中之争斗实在可怕,以自身嗔恨心增上缘故,连自己亲生儿子都能杀害。”法护穿好衣服先去顶礼父亲,并说道:“天下父亲皆疼爱儿子,我又未做错任何事,望父王勿杀害我。”结果梵施王却说道:“如你母亲能宽恕你,则我也可收回成命。”

    法护便又到母亲脚下顶礼道:“请母亲原谅我,不要令孩儿被别人杀害。”王妃尽管听到儿子那可怜祈求,但她却在嗔恨怒火催动下,完全丧失理智,竟对儿子请求置若罔闻。刽子手后将法护头颅以利刃砍下,并将王子鲜血拿给恶性王妃喝下。这女人既已喝下自身骨肉鲜血,但仍未生后悔之意。而法护太子则在对刽子手、父母无有丝毫嗔恨心之欢喜状态中安然死去。

    当时之法护太子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恶性王妃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喜洋洋化干戈为玉帛

    久远之前,有一国王名为山王,他有次率领军队前往森林中打猎。在树荫下休息时,从北方来的商人在向山王供养财物时,顺便赞叹了他们金刚棒国王种种功德。山王闻已生起极大嫉妒心。

    回宫后,山王便派人传信给金刚棒国王说:“如你不到我这里向我顶礼,我定要派大军扫荡你国。”金刚棒国王也为一位凶狠、好斗之国王,他听到后不觉嗔心大长,即刻率领四种军队开赴山王治下国土。两国人马针锋相对、残酷厮杀,结果双方都有大批人员伤亡。

    大臣则趁机对山王国王进谏道:“二位国王势均力敌,不如就此放弃互相讨伐,如此征战对两国都无任何利益,团结和合方为相处秘诀。”山王国王采纳了大臣建议,主动放弃了这场无谓厮杀。

    金刚棒国王眼见自己军队也损失惨重,心里对战争自然就生起厌烦心,他最终也撤军言和。

    山王国王又以恭敬心送给金刚棒国王一批财物,几天后,还将自己如天女一般美丽之女儿嫁与他为妻,金刚棒国王心满意足、满载而归。

    山王之女名为那玛,嫁与金刚棒后不久即怀身孕,而胎中婴儿正为释迦牟尼佛所转生。以此之故,王妃一日心生一念:我欲使国王为我亲执宝伞,还要释放监狱中所有囚犯。国王果然按其意愿如是照做。

    那玛后生下一太阳般光明灿烂、且身上具足如意宝花纹之太子,太子降生后逐渐精通一切论典,又非常长于忍耐,不久即成世间众生无偏亲友。金刚棒年迈之后扶植太子当上国王,自己随后老死归西。太子登上王位后依佛法治理国家,他有次心中暗想:愿我王宫中能降下天人饮食、衣物、宝饰等物。结果终遂其愿,一切所求乘愿而来。因新国王对所有亲友都欢喜承侍、恭敬对待,故而众人都唤他作喜洋洋国王。喜洋洋国王以自己福德力令鼓声地方民众受用圆满、如天人一般。

    当时有一奸臣名为恶意,性情暴虐,他时常内心作意:若能杀死喜洋洋,则国民皆可归我统治。于是他便给山王国王去信离间道:“喜洋洋实为你敌人之子,如能将之杀死,你即可统领整个世界,我那时也可成为你手下大臣。”山王听信恶意一派挑拨之语,他于是派人前往喜洋洋处传口信道:“你父亲曾抢走我财产,令我感受巨大痛苦。现在,我要用我大势力向你报复。”喜洋洋闻言想到:如果山王率军到我这里,我治下民众可能会被其伤害,不如我亲自前往劝解。他就派人回复山王说:“我历来恭敬、佩服你老人家,大王不用亲赴我国,我当送上门去。”随后他就率大军奔赴山王国中,并在离其国家不远处之恒河岸边驻扎下来。

    喜洋洋又派恶意奸臣捎口信说:“我爷爷乃我长辈中最受我恭敬者,我何不到你脚下顶礼问安?”而奸臣却将原话歪曲说成:“不畏惧你的国王让我告诉你,叫你山王前去他脚下顶礼。”山王听后怒火万丈,奸臣趁机又煽风道:“喜洋洋力量微弱,加之人又愚笨,怎能伤害如你这般的大国王?”山王就率领四种军队欲与喜洋洋部下一决高低,人马于是向喜洋洋驻地开拔而去。

    喜洋洋国王此刻正趋入一艘如天宫一般之大船里,船上众人载歌载舞将其围绕,国王则欲在恒河中沐浴。待其在恒河中尽情游乐、沐浴后,又往全身涂抹上油脂。当他正欲吃饭时,军队开始擂响战鼓,一时鼓声浩大、声震如雷,山川大地尽皆震动不已。山王闻已心中不悦,他问奸臣道:“擂鼓为何?”奸臣回答说:“此种鼓声响起之后,天人饮食就要现前,喜洋洋他们即将进餐。”山王听到后不禁咋舌:“喜洋洋国王既具有如此福德威力,我们若伤害他,恐怕会遭雷击等报应。”他又想到:我这孙儿真有大安忍力。

    喜洋洋此刻已了知山王国王开始有些踌躇不决,他想:我应以方便法摄受山王国王。主意一定,他就故意对已到跟前之山王国王说道:“众人多有谣传,言你欲与我相斗。如你真要挑起战争,那我也只得放弃安忍。我会令天炸惊雷,将你与你眷属统统杀死。”

    山王国王立即瘫软下来,他因恐惧而主动要与喜洋洋握手言和。山王请他前往自己那里,按规矩对他恭敬礼敬又多加赞叹。喜洋洋则以佛法令山王趋入正道,随后回到自己国家。

    喜洋洋之所以能获取天人般财富,原因在于:

    久远之前,喜洋洋曾转生为鹿野苑一婆罗门,名为根具。根具曾供养一生病缘觉以粥混和之药,又持宝伞为缘觉提供荫凉。以此异熟果报成熟,根具后才转生为财富圆满之喜洋洋国王。

    当时之恶意奸臣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象王恭敬出家相

    释迦牟尼佛久远之前曾转生为一只大象,与众多飞禽走兽住于密林中,森林环境优美。优雅如白云般大象乃象群之王,它以悲心护持所有大象。象王拥有两头雌象,一名贤姆,一名极贤姆。

    有一日天空乌云密布,不大功夫即开始电闪雷鸣。一些持明者与他们美丽贤惠之妻及眷属在虚空中飞行时,手中落下一花瓣,此花乃为这些人于无热恼湖中所采撷的一朵大如车轮之金莲花,其香味可谓芬芳扑鼻。此花最终落在象王面前,它心想:两母象谁先赶到就将此花送与谁。结果极贤姆先来,象王就将金莲花交与它,极贤姆以恭敬心将之戴在头上。

    贤姆看到极贤姆额头上佩戴有金莲时不禁想到:象王把如此胜妙之莲花送与极贤姆而不给我,实在令人气愤。它内心生起极大嫉妒心,随即就舍弃象王,前往另外地方独自生活。刚开始时它不吃不喝、心烦意乱,只知自生闷气。后来看到布喜山岩洞中有一身披袈裟之缘觉正在坐禅,它就将从大海中所取睡莲供养此缘觉。贤姆自己则于布喜山近旁发恶愿道:“以我今天供养缘觉善根,愿我将来转生为王妃,并能将象王杀死。”它边发愿边走上山顶,并从山崖纵身跃下。

    贤姆后来转生为一位国王之公主,她不仅能回忆前世且长相秀美。她最终嫁与另一位国王为王妃,其后有一日便开始伪装生病。国王因担心而内心不悦,王妃则打妄语道:“我所患病以檀香等药物都无法治愈,只能用布喜山中象王之牙及骨骼为我制成床铺,并用象牙珍珠装饰我身体才能将此病医好,除此之外,再无良方。”国王则想:我王妃可能前世见过或听闻过象王之名,不过无论如何我都要尽力照办。国王于是找来猎人命令道:“你们中有谁能得到象王牙齿,我即赐与他大量钱财。”猎人们回答说:“如能办到,我等定当尽力而为。”

    王妃又向他们面授机宜:“你们若欲捕到象王,我这里倒有一条妙计:你们均应打扮成出家人模样,然后用毒箭射死它。”等猎人到达布喜山后,其它大象看见猎人均起疑心,它们就将情况告诉象王。象王安慰它们说:“这一点无需怀疑,他所着僧衣乃为具惭愧心,代表寂灭道之象征,他必不会伤害我们,我们大家理应前往拜见。”

    猎人此时则躲在树下向象王瞄准,结果射出一只毒箭后恰中象王要害,它马上血流如注、疼痛倒地,象群与极贤姆均痛苦万分。待它们将毒箭拔出来后,象王心想:我命绝矣,但象群从今往后将无依无靠,这可如何是好?于是它就宣说谛实语道:“我对害我之猎人无有丝毫嗔心,反对其生起欢喜心。以此话语真实力,愿能熄灭毒箭毒性。”

    结果以其谛实力感召,它刚刚言毕,伤口即刻愈合,象王瞬间就解脱一切痛苦。猎人目睹之后深觉稀有,他对象王生出信心,并对其顶礼,且将国王、王妃之命令及其来由全部汇报给它。象王听到后对猎人再次生出悲心,它将自己两根象牙拔出后交给他,并最终以谛实语之力令象牙再度长成。

    猎人手捧两根象牙前往王宫,国王不爽前约,赐与其大量奖励。而王妃看到象牙后不禁生起后悔之意,她向国王坦白了自己前世以嫉妒心发下恶愿之全部经过,并忏悔道:“我太不应该将在寂静山林中、以寂静行为苦修之象王因嫉妒心而杀害。”她后悔不迭,并伤心哭泣。

    猎人安慰她说:“王妃不用伤心难过,大尊者以其谛实语加持,现仍安然存活,且两牙又复生如初,还继续保卫象群。”听到此话,王妃也从内心生起欢喜之意。

    又久远之前,印度鹿野苑一河边,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野兽之王,它腹部呈现白色,背部皮毛又为黑色,非常美丽庄严,兽王恒以慈心保护野兽。与此兽王肤色基本相同,另有一兽王名为天施者也统领着另一群野兽。

    梵施国王有次与眷属一同前往森林中打猎,众人看见群兽后便各个手执兵器欲将之全部猎杀。兽王则从容走到手执弓箭之国王面前说道:“大国王,你今日将如此众多之野兽同时尽数杀死,恐怕利益并不大。不如我每日供养你一只野兽,你看如何?”梵施王答应了兽王所提建议:“如你真能履行诺言倒也不妨日日送来,否则我定要将你们统统杀死。”根据兽王所作承诺,梵施王率众归国。

    兽王则集中起全部野兽后说道:“为避免所有野兽同时被杀,我和天施商量后决定每日为国王送去一只野兽。”按两位兽王吩咐,接下来每天便有一名野兽被送往国王处。后轮到一母兽时,不巧它正怀有身孕,而当天恰好又逢到它应被送往屠宰场。母兽便请求天施道:“我腹中小兽明日即将降生,能否容我生下它后再死?我怎能忍心让它与我一道葬身屠宰场?”天施回绝说:“明日就是你大限之时,谁会替你前去?我实在无法安排。”眼见天施不同意,母兽便去找大悲野兽王请求说:“我命该绝,但我想生下孩子后再死、我欲用舌舔舐其身,以乳汁喂养它,待把它交与我妹妹后,我定主动赴死。为保护我腹中胎儿,我今日能否不去国王那里?”

    兽王见它对子甚怜,不觉对它生出强烈悲心,它安慰母兽道:“你好好看护自己孩子,长期享受安乐生活去吧,我来代你赴死。”为获无上菩提,兽王一边安慰母兽,一边发下替它牺牲之大愿。

    当兽王动身前往国王那里时,众野兽皆以痛苦心情依依惜别。兽王告诉它们说:“你们不要跟我前来”,然后又向它们宣说佛法,随即便独自前往梵施王处。众野兽一直目送它直至再也寻觅不着踪影,大家都如与父亲分别一样伤心难过。

    当兽王来至满地血污、骨架四散之屠夫所居地时,屠夫们并未立即杀害它,他们将它带到国王跟前。国王惊讶不已:“你拥有如此多之野兽,为何还要亲自前来?”兽王便将原委详细告之,国王惭愧感叹道:“你真正是利益众生之大士夫,我等才似真正旁生一般。”国王对它赞不绝口,又让它坐于宝座上,兽王则趁机向众人宣讲佛法,国王非常满意。

    从此之后,国王也施予其它野兽无畏布施,并欲令其返回继续当兽王。兽王则说道:“山中野兽无依无靠,它们痛苦非常,我一定要回去。”梵施王马上开许。而当兽王回至山林中时,所有野兽均欢喜迎接。

    母兽最终顺利产下小仔,大家皆欢喜问讯,兽王则将两兽群都保护起来。

    对大尊者代受别人痛苦时之安忍精神,我们理应生敬。

    月亮王子平静受死

    久远之前,有一具有强大势力、功德圆满之国王,名为嘎乐嘎者一直未育有子嗣,为此他一直多方向天神祈祷。后有一欲蓄婆罗门大臣为帮助国王早生太子,就向国王建议说:“国王应与王妃同居一处,国家大事可让臣下替你主持。”欲蓄不惟如此建议,还亲自为国王祈祷天尊。

    其后一王妃终于怀孕,并降下如明亮鲜洁月光一样的太子,众人也因此而称其为月亮太子。这月亮太子也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不久之后,又有三十四位王妃各自产下一子。

    月亮太子八岁时开始依止国王上师,每当众王子在从事打猎等活动时,月亮太子却总流露出与众不同之悲心,他之威严远胜其他王子。国王就将他作为王位继承人,其他王子则统治其余诸城市。

    后当月亮与其他王子前往众多国家观光时,他们亲眼目睹了一持节婆罗门所拥有之巨大财富。此婆罗门之财富真正堪称圆满、富庶,而且他还将自己名字一一写于很多财物上以为标志。月亮王子一见不觉内心想到:看来我父王也仅仅只拥有国王头衔而已,此人家财才真正是大国王气派。众王子也议论纷纷:“我们以后不如把财物上‘持节’字样全部抹去,换上‘月亮王子’名号才为善妙。” 结果众人不单单如是说,最终亦如是实行。

    持节婆罗门立刻嗔心顿起,他召集其他婆罗门商议道:“月亮王子欲夺我地位,你们均应明白此中利害得失,故而我们必须除去王子。”这些婆罗门对持节只知应声附和,他们随顺他说:“你来想办法,我们照办就是。”持节便将自己毒计全盘托出:“如大国王梦中出现什么境像需人解梦的话,你们均应向国王吹风,言只有持节方知如何解析梦境。”

    国王后感得一梦,梦中他被人捆住自身,随后又被扔进一屋中。当他向这些婆罗门询问此梦到底有何密意时,他们全都向国王推荐持节,说他通晓各种释梦窍诀。国王就向持节打探,持节恶意解析道:“国王之梦实非吉兆,此表两月同时出现,争夺王位。意味着你将王位不保。如此一来,你要么失去王位,要么失去性命。”嘎乐嘎闻言心痛不已,他急忙问:“你有何解救良方:”持节此时则献上诡计:“大国王,你应把月亮王子及其他王子全部用来火供,以他们鲜血造池,你还要亲赴池中游弋,如此才能摆脱一切危害。”

    国王此刻则自私想到:只要我能活在人世,具功德之太子日后定能重新孕育。于是他就将其余太子全部用镣铐捆缚起来交与持节以作供施。持节满怀歹毒之意又说:“如果缺少月亮身肉,此供施定不会圆满。”国王便派人传语太子道:“月亮,你应听从父王教导,不要违背我之教言,现在你务必马上前来受死。”送信人一路哭泣来到月亮王子面前,当时他正于一暖暖春日在花园中赏玩。

    送信人向王子说明情况后,王子眷属皆劝阻王子道:“这都是那持节婆罗门设下诡计妄图杀死你,我们真应该马上将他击杀。”月亮王子安抚大家说:“我自己亦明了此乃持节所做手脚,但我们不应对他生起嗔恨心。如我父母能够长久住世,我舍弃生命也是理所当然。我一定要去,望诸位万勿憎恨持节。”

    王子来到父王眼前说道:“若父王开许,孩儿愿直接前往供施之地。”国王闻听后不觉也流出伤心眼泪。而持节则命令火供师道:“你首先烧死月亮,然后再烧其他王子。”当时众王子均非常恐惧,他们凄惨说道:“我们如今就如旁生一般要被毫无悲心之婆罗门杀害,难道月亮兄长也对我们不慈悲、定要舍弃我们吗?”月亮此刻对他们全都平等生出慈悲心,结果以其慈悲力感召,众王子手脚镣铐竟全部自行解脱。正当持节等诸婆罗门恶人惊讶之时,天人开始对其所做所行生出强烈不满,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太阳光辉被完全遮蔽,炸雷滚滚,摧毁山林树木。其后又降下石块雨,砸毁大地之上众多事物;而猛厉雨水则浇灭火供之火。

    这些恶性婆罗门头发全部掉光,头顶光秃秃一片。最后,如此猛烈之石块雨将国王、持节婆罗门等人统统砸死,众王妃在得到消息后也纷纷死亡。至于王宫则大多被石块雨砸毁,大多数人也因此而被消灭。

    黎明时分,月亮王子将父母尸体火化,一边点火,王子心中一边哀叹道:“呜呼!诸如来皆宣说一切有为法均为刹那迁灭、毁坏无常,看来的确所言不虚。”同时王子亦对其他兄弟宣说心生厌离之语,然后就前往寂静苦行山林中潜心修道。

    顶宝承受诸苦难

    久远之前,有一城市名为夏嘎巴,行持佛法之国王叫金顶。当时释迦牟尼佛入于金顶王妃胎中,当其住胎之时,王妃总想如理布施以满众乞讨者愿望,而她布施愿望最终皆得以实现,并且还向众生宣讲佛法。国王也心甘情愿安慰这些贫苦众生,众人都争相做此等善事。王妃后将太子诞下,那太子身相就如天人一般庄严善妙,且头顶长有如太阳般明亮之如意宝,天人随即也降下花雨,种种瑞相纷然呈现。太子用头顶如意宝接触铁块时,铁块马上变成黄金,太子就以此满乞讨者愿望。众人便因之而称其为顶宝。

    金顶国王离开人世时,让顶宝继承王位,顶宝便成为乞讨者所依赖之如意宝树,使此地从此再无贫穷之人。顶宝王有一头大象,此象如同维护国王事业之太子一般,顶宝为其取名贤山;顶宝还拥有一匹似天人乘骑般的金鬘骏马,诸如此类能与天人比肩而立之财富,顶宝样样具足。

    国王娶有一持基王妃,美丽、贤善。后来有一布够种姓之富人带着莲花姆来到国王面前,此莲花姆美女真如天女般艳丽、秀美,富人在国王面前赞其功德道:“此美女乃从莲花中降生,我一直用火供所剩供品养育她,现在将她带来送与国王为妻。”

    顶宝接纳她后又与她共育一子,名为莲顶,不仅可爱非常,而且极其勇敢无畏,并具相当其它功德。后当国王举行大供施法会时,布够子等众多仙人与各地国王,诸如歌日地方国王难忍等都纷纷参加。火供时,帝释天在火中幻化成罗刹形象向国王索要食物,顶宝送与他种种饮食,但他全不接受,只对国王言:“我欲以血肉为食。”

    顶宝闻言心中暗想:将别人血肉布施与他实不应理。于是他就答应罗刹向其布施自身血肉。众人虽多方制止,但都无法阻挠国王布施决心。在他正行布施之时,莲花姆因痛苦而昏厥倒地。幻化成罗刹之帝释天见国王发心如此清净便现出身相,且对他赞叹不已,并用天人甘露妙药又令国王身体恢复如初。

    当供施圆满时,国王对所有圣者、仙人都行广大供养,又将美女、大小城市、种种珍宝、骏马等人、财、物全部布施尽净,包括一日能行一百由旬之贤山大象也送与梵天车大臣,这让难忍国王羡慕不已,因他十分贪执此象。结束供施后,国王准备将王位交与莲顶。

    此时巴哈嘎为供养上师玛热泽前来索要莲花姆与莲顶,国王慷慨允诺,巴哈嘎便将二人带走供养自己上师。而难忍国王又派人前来索求贤山大象,顶宝已将此象布施,故而实在无法再布施给难忍。难忍立即生出嗔心,他迅速召集起军队欲与顶宝开战。

    顶宝本来拥有足够打败难忍之强大军事实力,但他此刻则以慈悲心想到:众生实在可怜!难忍虽为我朋友,但仅仅因贪执大象就与我瞬间形同陌路,真太过可怜、太过愚痴。他根本不欲与人相争,一心只想前往寂静森林。

    后有四位缘觉飞到国王面前,也劝他放下一切、遁入森林。国王便与四位缘觉一起趋入山林,并独自前往自己最终栖息地。他后于雪山下树林中安住。

    顶宝手下大臣最终又将莲顶从玛热泽处要回,而玛热泽也方便开许。众人将之接回国拥立为王,莲顶国王则与众大臣齐心合力率军与难忍一决高低。难忍最终失败而返,而他治下城市中则正爆发瘟疫、灾荒,大众生活困苦不堪。难忍回来后急忙与左右商议对策,大臣献计道:“如我们能获取顶宝头上具甘露湿气之如意宝,瘟疫、饥荒都会马上消失。”

    他们听说国王现已舍弃王位住于雪山下森林中,而且凡有人向其索要物品,他无不一一满足,难忍随即也派出五位婆罗门前往讨要。当时顶宝住地与玛热泽所住森林相距并不遥远,而莲花姆正巧有一日也在附近山林中享用瓜果。在这片无人森林中,有几名猎人欲逮住她,莲花姆闻风而逃,她边浑身颤抖边惊恐不已地叫喊:“顶宝国王快来救我。”

    顶宝听到呼救声后迅疾赶来,一望才知是莲花姆。猎人见状四处鼠窜,莲花姆见到漂泊于森林中之国王也是又痛苦又高兴,一时真可谓悲欣交集。魔王则在此时以人形现身,他对国王说:“这位美女独自游荡于森林,你也舍弃王位,如此行事实不应理。”

    顶宝知其本为魔王,就微笑说道:“寂静、调柔之人岂能被贪欲、愚痴束缚。”魔王闻已刹那消失不见。莲花姆此时也向顶宝哭诉了一些心生厌离之话语,顶宝劝慰她道:“你应努力修法,再勿沉溺痛苦之中。”他又向她宣说了无常法门,并要求她再回玛热泽身边。

    难忍国王派来之五位婆罗门最终找到顶宝,并向他索要头顶如意宝,国王慨然应允:“你们可随意砍下我顶上宝物,并将之带走。”此时大地震动不已。五人便用利刃割下这具光珍宝,而当天人从虚空中前来探查时,只见顶宝已浑身鲜血淋漓。但他以对轮回众生所生之悲心,完全压制住自身痛苦感受。他最终发愿道:“以我布施宝珠之福德力,愿所有众生皆能离苦得乐。”他并且亲手将宝珠交与五位婆罗门。

    他们在将宝珠带给难忍国王后,终以之而灭除国家一切灾荒、瘟疫、痛苦。

    布够子、郭达木、玛热泽等仙人听到国王布施顶上宝珠消息后,纷纷前往森林中看望顶宝,莲花姆也随同玛热泽一同前来。当她看到国王割下如意宝之惨象后,立即昏倒在地。此时虚空中诸仙人则将顶宝功德、美名四处传扬,莲顶与诸大臣也来到顶宝面前。众人一见顶宝遍身鲜血淋漓、无力倒地之景象,均感痛苦、哀伤,他们赞叹道:“为他人舍弃自己宝贵生命之行持,实属难能可贵。”

    玛热泽仙人则泪流满面望着顶宝说:“你不顾惜身体、甘愿舍弃生命,这样做到底有何希求?你有无生后悔心?”顶宝挣扎着坐起身,抹去脸上血迹后说:“大仙人,我别无所求,只欲救度轮回中受苦众生。在乞讨者面前舍弃自身后,我无任何后悔心。若我所言真实不虚,则愿我身体即刻恢复。”刚刚说完,顶宝头顶被割下之如意宝就恢复如初。

    帝释天、梵天此刻异口同声祈请顶宝能重当国王,但顶宝并未应允。玛热泽、莲花姆又令诸太子劝请顶宝回国登上王位,以前引导顶宝入山苦修之缘觉也从虚空飞临此处,他们自身光芒遍照整个地区。众缘觉诚恳说道:“你为利益众生而情愿舍弃身体,但现在你自己国家内之众生正长时间感受痛苦,你怎能将其舍弃?”顶宝听罢深觉言之有理,便马上从虚空中飞往自己国家王宫,并与王妃、太子等人重享以前快乐生活。顶宝国王自此以后长期护持国家,并广行弘法利生事业。

    又久远之前有一大众自在如来应世说法,于其教法下,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光音比丘,恒时宣说甚深空性法门,且身相庄严、戒律清净,具有远超凡夫等持、智慧之功德,太子等众人都对他恭敬爱戴。

    光音比丘后得知有一千比丘对自己生起嫉妒心,而王子又劝说五千余人在光音比丘前听法,光音比丘就对这五千人宣讲甚深空性法。一千狡诈比丘则愤愤乱言道:“此人为宣说非法比丘,我们应将其杀害。”于是众人就手执兵器喧嚷而来。光音顶礼诸佛后发愿说:“一切法均为空性,以此空性谛实力,愿众人手中之箭全部变成曼达鲜花。”言毕,这些人所拿弓箭果真变为曼达鲜花,且大地亦开始震动。

    手执兵器之比丘都感恐惧,同时亦觉稀有,他们都不敢再靠近光音比丘,并用上百匹布供养他,还要求他为他们传讲空性法门。光音满其所愿,为他们传授了相应佛法。

    此时又有一千比丘时常毁谤光音,但他以安忍力根本不为所动,亦不为其毁坏,且长时间为众生传法。

    旁生亦行持安忍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妙鼓龙王,它有一弟名为近鼓龙王,也即后来之阿难尊者。二龙有次前往鼓声龙王处,鼓声龙王对它们心生不满,嗔心生起后便向二龙施放毒气,且以粗暴言词诋毁它俩道:“你们实乃假扮龙王。”鼓声还再三妄图赶走二龙。

    近鼓此时略微生起嗔心,它欲破坏整个鼓声龙王辖区。而妙鼓则以善妙言词断除它俩嗔心,近鼓对其所言终于生信。而妙鼓当时所宣教言,至今仍利益无量无边众生。这些偈言均记载于《龙王请问经》中,其它本师传中,妙盛、近盛龙王之故事,亦与此公案大致相同。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六牙大象,有一穿着袈裟之猎人用毒箭向此大象射击。母象本欲踩死猎人,六牙大象制止住它,还将自身象牙布施与猎人。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森林中一犀牛,因身具极大威力而成为犀牛王。当时有一顽皮猴子非常顽劣,它看到犀牛王富有大慈悲心、从不怀有嗔恨、具有高深等持力与无畏精神后,便常常以种种方法、手段对犀牛王加以损害。当犀牛王睡觉时,猴子会突然跃上牛背,有时又跨骑犀牛身上;当犀牛寻觅饮食时,它就在路上进行拦截;有时又用木棍掏挖犀牛耳朵;当犀牛于河中行进时,猴子又跳到它头上以双手蒙住它双眼;骑在犀牛背上时,又用木棒击打它,如此等等,举不胜举。总之,猴子想尽办法,以种种恶行损害犀牛、为它带来麻烦。

    尽管犀牛承受如此花样繁多之危害,但它从未生起丝毫嗔恨或不欢喜心,似乎猴子正在利益自己一样,犀牛以此方便而恒修安忍。

    后有一夜叉看不惯猴子所为,为观察犀牛发心清净与否,当猴子再次骑在犀牛背上时,夜叉便于路上拦住犀牛说道:“请稍等片刻,你是否在此野蛮猴子前犯下错误?或者你因赌博告负而不得不受它欺负?或者你本身就非常恐惧猴子?又或者你认为自己特别虚弱,以致不敢面对它?为何你要承受它如此欺侮?你两只犄角力能摧毁石山,一旦你生嗔心,你四蹄亦可踏平岩石山峰。你身体如此强健有力且硬如磐石,连狮子都恐惧不已,既如此,你却仍慈悲待猴,它倒反而要伤害你。你原本用犄角或四蹄就能轻易踩扁它,为何如今反要受它戏弄?”

    犀牛用温和语气回答说:“正因猴子身无大力,而我也已了知它行为不合理,故而我才更要对其安忍行事。有些众生心有迷惑,有些众生身弱无力,在此等众生前,我们更应行持真正安忍行为。所以当此体小力弱之猴子欺负我时,我才能安忍不动,不坏忍辱心行。”

    夜叉闻言说道:“如这样行事,在猴子永无停息之损害中,你将始终得不到解脱。于野蛮众生前修安忍,它只会变本加厉损毁你。”

    犀牛平静回答说:“我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厉行安忍,决不损害我忍辱对境。我尽管也用方便法进行劝导,但它还要如此行持,我也只能听之任之。不修忍耐之众生当然存在,不过他们也许会从邪道歪门中获得解脱。若我们受到其它众生轻毁,我们还能坚持安忍行为,这些持恶见众生慢慢看到、了解自己行为所产生之过失后,往往会放弃恶行,以后不敢再如此行事。这样一来,这些人岂不也能从中得到解脱。”

    夜叉闻言打响指赞叹道:“善哉!善哉!旁生里竟有如此善良心地!”如是赞叹后,夜叉将猴子从牛背上拽下,并要求它今后只能保护犀牛王,再也不能随便欺负,然后就消失不见。

    另外,久远之前一寂静地里,有众多野兽共同生活在一起,夏巴在其中非常有力量、势力强大,且走路、奔跑迅疾。不惟如此,它心性所具有之力量亦非常强大,以其悲心之故从不损害任何众生,自己亦靠野草与清净水过活。

    一次,有一国王率众多射箭好手与四种军队一同前往森林,众人手执弓箭,看见野兽后便穷追不舍。国王也骑马驱驰,结果在碰到一巨大坑堑后,兽王自然一跃而过,而当国王逼近时,跨下之马不敢再往前行,紧急停步之时,国王却被甩了下去。

    兽王听不到马蹄声后急往回看,结果发现马背上已空无一人,而马则徘徊在坑堑旁来回走动。兽王心下思量:国王肯定已堕坑中。尽管明知国王前来此地是要将自己杀害,但兽王依然心生悲意想到:国王本可以安享快乐生活,奈何今日却因我而坠入深堑、感受难忍痛苦。若国王尚未死去,我决不应将他舍弃。”兽王边想边来到坑边。

    此时兽王发现国王已是满面尘土、半死不活,且在坑中辗转反侧、痛苦不安,兽王不觉流下伤心眼泪。它问国王:“不知国王伤势是否严重?我乃居住于你治下国土中之野兽,是你为我提供生存所需水草。请国王放心,你所命令之事,我一定尽量照办。”国王对这种场面深感稀有,他一时不知兽王所言是真是假。他满面疑惑问道:“我本想杀害你,你为何还要对我如此慈悲?看来我与野兽还真有缘分。我所着披风甚为厚实,故而身体未严重受损,皮毛痛苦我自可忍受。但我妄图损害像你这样的善良众生,此刻骨铭心之痛已远超我堕入深坑之苦。我自己铸下大错,请你一定宽恕我。”

    兽王则仔细观察、衡量与国王身重相同之石块,发现自己尚能背动时就跳入坑中,然后让国王趴在自己背上,以恭敬心从坑中一跃而出。出得坑口,兽王又为国王指路。当其准备返回森林中时,国王抱住它说道:“在此寒热森林中,是你赐与我第二次生命,我抛下你独自回王宫太不应理,不如我们一起回到宫中?”

    夏巴告诉国王说:“大国王,你日后应学习多多从事善行。若你真欲报恩,则望你从今往后对那些愚笨、可怜旁生定要以慈悲心对待,再勿进行狩猎活动。所有众生均欲得到快乐,不想感受痛苦,这一点毫无例外。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你应舍弃毁坏自己名声之举,再勿造作智者谴责之业。应成为一切功德来源之国王,你应继续保有王位、实施仁政,以积累福德资粮。我不可能在宫殿中生活,我只能生存于森林中,野兽与人自有不同之生活习性,故而我不会前往王宫。你回宫后务必以饶益心利益自他,勤行布施,并严守清净戒律,还要修持安乐法门,不忘增上名声、多积福德。”国王以欢喜心闻受兽王夏巴教言,然后一边依依不舍地望着它,一边向王宫走去。

    在一寂静森林中,住有猛兽等众多野兽,释迦牟尼佛当时也曾示现为一只身呈金色、相貌美丽之日日野兽。日日聪明异常、富有智慧,它能清楚知道哪里有猎人所布罗网,经自己观察后就能远离此地。对跟随自己之野兽,日日一直就如父母待儿一般慈心相向。

    一日,于一水流湍急大河中,有一人正被急流挟裹而下,他因濒临绝境而惊恐哭叫。日日立即跃入水中将其救出,此人千恩万谢道:“你是我救命恩人,我该如何报答?请你尽管吩咐。”日日野兽则对他说道:“不要将此事对外宣扬就已是对我最大报恩,因我身肉会被人贪着吃掉,而皮毛亦会有人欲据为己有。你若要报恩,就千万勿对人提及此事,如此才能保护好我生命安全,这世间实在乏少值得信赖、依靠之人。”被救之人爽快应允道:“我一定照办。”然后就顶礼告别。

    当地国王之王妃历来以梦兆准确而著称,她有一日感得一梦:梦中,吉祥野兽日日正坐于宝座上向国王及其眷属传讲佛法。王妃将梦境汇报与国王后,国王下决心道:“看来我们必须找到此兽。”国王随即鼓动众猎人说:“谁能得知此野兽之准确信息,便奖励他四十座城市及众多美女。”

    国王如此宣布后,那被救之人闻之不觉贪欲大增,他急忙向国王表功说:“我曾亲眼目睹过这只野兽。”那人随后就在前领路,国王率大军一同跟随前往。

    众人将野兽所居森林团团围绕,被救者则带国王等人马深入森林。当他发现日日踪影、正举手要为国王指点时,右手忽然断掉、坠地。国王愈发想捕获这头野兽,他就一边张弓搭箭,一边逐渐接近日日。

    野兽此刻心中想到:整个森林到处喧嚣人马杂沓音声,想必此处已被这些人全部包围,看来已无处可逃。想及此,它便用人言向国王说道:“大国王,你不必焦急冒进,我现已是你囊中之物。只是我想知道我在此地之消息是谁向你透露?”国王对其所言深感稀有,他就用弓箭一指那人。

    野兽马上辨识出此人,它向此人陈述了他所作所为不合理之处,并将前后经过也向国王讲明。国王问那人:“这野兽所说是否正确合理?”那人不好意思地惭愧说道:“它所言确实真实无谬。”国王听罢对他忘恩负义之举亦深表义愤,于是就一边讥毁他背叛行为,一边欲用箭将其射杀。

    日日野兽赶忙上前劝阻:“大国王,现在杀他又有何益?他乃受贪欲————这众生共同之大敌所驱使才来至此地。由此而起之坏名声已将他今生全部毁灭,非福德之过亦会毁坏他来世。你实在应对他生起悲心,万勿射杀他。如果国王今后对我有何要求,我定当依教奉行。”

    国王闻已不禁以恭敬心连声赞叹,又将之迎请到王宫。于是日日便在王宫为众人宣讲佛法,国王、大臣、王妃、城市中人都对它生起信心,并精进修持它所传教法,众人也发愿从今往后一定对所有飞禽走兽广行无畏布施。

    多生累劫修安忍

    释迦牟尼佛曾为行境仙人,魔王波旬就幻化出五百位精通种种害人技巧之恶人,于五百年中日夜不停地紧随仙人身后妄图加害他,从早至晚、不舍昼夜。这五百人于仙人行、住、坐、卧之时,不放弃分分秒秒地在仙人面前说不悦耳言词,对其进行恶语中伤。但仙人始终以慈心对待他们,从无生出半点恶心,并且只观这些人功德。他心中暗自发愿:为难以调伏之众生利益,我誓修无上菩提,一定要首先度化此等众生。仙人即如是以慈悲心对待所有恶性众生。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外道仙人,名为忍力,他自己发愿永远不对任何众生生嗔恨心。当时有一恶意魔王为摧毁忍力安忍,就幻化出专门毁坏别人安忍功德之一千人,用咒语诅咒忍力,用妄语肆意对忍力横加诽谤,还在大庭广众之中用常人难以启齿之言词羞辱他。这些人还于忍力行、住、坐、卧之时加害他,此等非法行持竟长达八万四千年之久。

    当仙人前往城市中去时,这些恶性众生竟用不净粪浇洒在仙人头上、所捧钵孟中以及衣服上,还用扫帚猛击忍力头部。但他根本未生丝毫嗔恨心与报复之意,不管别人如何待他,他从未想过以牙还牙,从未怒目相向,从未恶口相加,甚至诸如“我到底做错何事”之类言词都未曾说过。

    忍力长久发菩提心,最后诸恶人实在无法毁坏他之安忍力,众人便对他生出信心,并在他面前忏悔各自所造罪业,又对其行供养及承侍。忍力对这些人无私传法,无有任何贪欲心,如此行持更令众人生起大信心。他们真诚在其面前忏悔业障,并行供养,大家最终全部跟随忍力仙人发无上菩提心,并共同趋入真正佛道。

    这些人久远之前均已成佛,并示现槃涅。而恶意魔王则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除此之外,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如是受无边损害,但仍坚持安忍行持之事例为数尚多,他为求法而苦行精进、不舍安忍之事迹,下文《精进品》中还要广宣。此外,他对甚深空性之安忍,后面《智慧品》中再行叙说。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多生累动当中,实已修持举不胜举之安忍度。

    以上圆满宣说了释迦牟尼佛广行安忍之种种公案。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