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 持戒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果前世有串习并恒常勤修,则今世即生当中也会拥有相应智慧。因此可知,前世串习力可引生后世明显成熟。不承认来生之人,所持唯一理由便是:正如莲花之盛开与闭合一样,此间并无前后世关系;刚降生之众生不经学习就会吸吮乳汁,也与前世无有干系。此种认识实乃不知定时与不定时、有勤与无勤差别所致。

    与莲花不同者在于:莲花开合均需依赖日光,所以有定时差异;众生天生就会喝奶,并不需依其它因缘,故而属于无定时。又莲花开闭乃无勤发生,因无心故;而众生吸吮乳汁却属有心勤作举动。因此这二者怎可相提并论?真希望国王善加观察,能承认来世存在才如理如法。”

    而支施国王因邪知邪见非常深重,且屡屡造恶,因此一听仙人宣说来世存在之理,内心就深感不安。他又问仙人道:“大仙人,你不应似哄小儿一般告诉我存在来世。若后世真实存在,我当然可以相信。如真是如此,则希望你能赠我五百两黄金,我来世将之变成一千两再送还给你,不知你意下如何?”

    仙人严肃对国王说:“一般而论,将财富当作利润、赚取利益之人,大多本性低劣、贪欲炽盛、愚痴懈怠。对这种人如何能将财物拱手相送?即便赠其钱财,也会被他们很快耗尽。而具惭愧心及智慧之人,若以财布施,反而更会令财富节节增上。你刚才所谓来世还债之说纯属邪见,将财物送与此类执邪见之徒真乃了无实义。何况你因持恶见之故必会被业力拖向地狱,如此一来,谁又肯堕地狱去向你讨还那一千两债务?”梵天仙人马上又向支施国王宣说了地狱种种惨痛。

    国王闻听地狱中令人不敢目视、耳闻之恐怖景象后,终于舍弃原有邪见,他开始对来世存在之道理确信不疑。他向仙人顶礼道:“我过去随顺恶见流转,如今听到地狱痛苦后心生恐惧。如此之可怕痛苦不知何时就会降临我身?我如今担心、恐惧不已,希望你快快为我宣说能免堕地狱之方便道。”仙人于是安慰他道:“你从此之后当护持正见,并劝请众人也厉行善道,同时还要以大悲心断除吝啬,且戒掉一切非法行。望你能常行布施、守持清净戒律、严护根门,以此广积福德,令自己不堕恶趣,并感受转生善趣后之快乐。”天界仙人说完即消失不见。

    支施国王与眷属从此之后均能守持正见,并广做布施、持戒、积集福德资粮等善举。

    不贪美色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梵施国王太子时,名为嘎西美男。以前世精进修持之智慧串习引发,王子正当青春韶华之时,就对美女等一切能引生贪欲之对境无有丝毫贪执。他还把国王王位当成大过失之源泉,并因此而舍弃自己继承王位机会,前往一寂静山林专修禅定。

    一次从禅定中出定后,王子前往山野园林,途中见一美丽非常之人非人美女。美女一见王子,立即就被其相好端严吸引,她便主动跑到王子面前搭讪。为引诱王子,美女打妄语道:“我有一朋友也为人非人美女,她之美色即便天人见之也难免生贪。今日她见到你后,立刻就倾心于你,我正是她派来传情达意者,希望你也能对她心生喜爱。”

    王子不动声色地回答说:“这位美女若与你相较,是比你更端妍,还是与你一模一样?”人非人美女答道:“她当然比我更妍丽。”王子则平静回答说:“不论你或那位美女,所拥有之美色均会瞬间消失。不管生为人非人还是天人,众生容颜全部短如白驹过隙。你应谛听:所有众生之躯体无一不是储藏不净粪之臭皮囊,若贪执于它,将来必成感受痛苦之因。”王子将不可贪恋美色之理如是宣说一番。

    人非人美女闻听之后即刻熄灭贪心欲火,她也愿意从此精修禅定。而王子则又平静回到自己所居茅棚,继续实修禅定。

    世尊如是在因地苦修时,任何美女也无法损害王子清净戒律。后当释迦牟尼成道时,莲花色舞女曾到世尊前极尽展示种种歌舞之能事,世尊同样也为其宣说佛法,并因之而摧毁莲花色舞女之青春倨傲心理,使其获证阿罗汉果。

    另外,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婆罗门种姓之人,对一切论典均精通无碍,对火供等一切事业也娴熟掌握,因而人人对他都十分恭敬。

    他后来了知在家诸多过失后便心生厌离,于是就前往一森林中苦行。因其慈悲力感召,有四只动物汇聚到他面前,宛如四位弟子一般。它们是:蛇、鸽子、乌鸦、野兽。四动物经常与他交往,后有一日,野兽对他说道:“大仙人,于此整个世界,恐怖实乃最大痛苦。”而乌鸦则认为:“饥饿才是世上最大痛苦,不知大仙人有无免除饥饿方便法?”黑蛇发表意见说:“嗔恨心能焚毁自他所有功德,如有熄灭嗔恨法门,实为稀有、善妙、殊胜。”鸽子最后说道:“贪欲大火猛烈炽燃,贪心之火一旦燃起,用皎月之清辉或清凉之水也无法浇灭。故而贪欲才为世上最大痛苦,能熄灭贪心方为最佳法门。”

    此婆罗门于是对它们因势利导说:“这四大痛苦之根本乃在于无明,如无明灭尽,行等其它苦蕴也会全部灭尽无余。”四动物又说:“既然痛苦之源存在于生,那如何才能断尽生之根本?”

    婆罗门则对它们开示道:“欲斩断生死流转,必须戒除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诸不善业,这才能从根本上拔除生之大树。”

    四动物闻已均赞叹道:“善哉!”随后便回各自地方,按婆罗门教言努力修持,严守不杀生等戒律。后来这些众生均在死后转生为人,并最终得寂灭果位。

    从飓风恶浪中脱险

    戒律清净、如法修持之人,以其谛实语之力能成办一切事情。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过去世时曾为一商主,非常精于观察天象。他能无误判断东南西北方向、星宿及各方突然出现之征兆所表吉凶;同时又擅区分时、非时差别;且可依凭鱼、水颜色等对大海进行观测;尤善于以堪舆、飞禽走兽之相了知大海方向。商主非但长于此道,更可贵者乃在于恒时具备正知正念,永无懈怠、睡眠陋习,又能忍耐寒热之苦,从不放逸并心态稳固。

    商主对海上航行事宜,诸如返航、前行亦十分精通,故而每每出航都可顺利返回,人们因之而称其为善度。善度历来一帆风顺,所做事情样样圆满吉祥,因此诸商人对他皆恭恭敬敬,经常祈请他带领大家前往海中取宝。

    一次,有巴得嘎匝地方商人欲往金洲海中取宝,他们便祈求善度能当商主。善度回答说:“我现已年迈体衰,何能率众取宝?”众人恳请说:“商主无需太过焦虑,只求你能坐镇商船,余事均不需你系挂于心,如此就能令诸事顺利、吉祥。”善度闻言不觉心生慈悲,他随即同意随船前往大海。众商人均希望在善度领头下,此番取宝能满载而归。

    众人航行多时后,突见海中大小鱼群来回穿梭、行动惶恐。而北方海域,风掀海浪之声也如雷霆阵阵。珍宝、大地颜色皆动荡变幻,现出种种色彩,有时海浪之色亦绚烂美观。此乃非天、龙王于海底交战所致,大海才相应呈现此种变化。

    到下午时分,海上开始刮起飓风,天空乌云密布,整个太阳光芒均被乌云遮蔽。大海翻起巨浪,咆哮怒吼、声震如雷鸣。乌云当中又炸出惊雷滚滚、闪电霹雳,渐渐吞没日轮,以致黑暗完全降临。狂风暴雨挟裹滔天巨浪轮番袭来,顿时就使众商人陷于极为恐怖之状态。他们害怕异常,便纷纷祈祷各自所崇奉天尊。

    猛浪狂奔、大风恕吼,众人几日中就身不由己地被吹向遥远之地。此时,大海中各种形象均已消失难见,惟剩海浪翻滚。大家各个人心惶惶,万般无奈。此时,善度商主则安慰大家说:“你们再惊恐、怯弱也无济于事,如能善巧方便,则天大困难亦可轻松应对、顺利解脱,故而希望大家稳定心情,。”

    众人焦急期待能很快就望见大海边沿,此时一人身样、穿白色铠甲动物从商人们眼前飞掠而过。众人急忙问商主:“此为何物?”善度答言:“如我们人间太阳一般,此乃非人中之太阳,大家不用惧怕。不过,我们如今已离大海两边均非常遥远,现正开始进入大海宝剑嘴,我们应想尽办法尽快返回。”众人于是努力驾船试图回返,但因风大浪急始终无法返回。

    商人们后又看见前方出现银白色大浪,便又向商主寻问,商主回答说:“此乃白乳浪大海,看见它则表明我们现已离开原先航道。最好勿进入此区域,不要将船驶向那里。”但众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掉转船头,他们惊恐说道:“船行太快,放慢速度都不可能,又谈何返回?”

    不久,众人又看见大海翻起金色浪花,海水就如燃起火焰一样,他们又问商主原因。商主说道:“此为火花大海,万勿进入。”这次商主只将大海名称告诉同行者,至于海水为何变化颜色则未向众人明说。驶过火花大海后,众人同时看见蓝宝石与琥珀色大海,最后又看见吉祥草色大海,于是他们又向商主寻问。商主回答道:“此海名为吉祥草鬘大海,凶猛如未驯服之大象一般,它能轻易摧毁我们,万勿进入,即刻返航。”但众人无论怎样精进努力也无法掉转方向。

    过此吉祥草鬘大海后又碰到一蓝宝石大海,众人又问商主。商主因知道大家要遭受痛苦,于是心生不悦,他长叹息道:“此海名泥浪海,现在要返回已难上加难;若不返回,我们生命即将就此终结。”一听商主所言,大家全感失望、恐慌至极,人人心慌意乱,各个叹气无语。

    最终,商人们已随浪漂过全部大海。此时太阳隐而不现,大海又生变化,所有海水尽皆向下流去,犹如峡谷中湍急水流一样。巨浪连天与冰雹降下之音声混合一处,直如竹林着火一般噼啪出令人惶恐之巨响。众商人内心焦急不安,他们眼含失望望着四方,心情极度慌乱。他们最后全集中在商主面前说道:“我们如今听到可怕音声,心中万分焦灼。而海水也全都向下流注,大海如是令我等恐怖,这到底是何原因?”

    大商主也面带焦虑之色说道:“我亦深感遗憾,现如今无论船行何处都已无计可施,我们已入死海之中,正如落入死主阎魔虎口一样。”商人们听罢顿觉自己真正进入死亡大海,再无任何生还希望。想到不可能再返回人间,有人便放声痛哭;有人则呻吟哀叫不已;还有人则萎缩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知跪在那里一动不动;另有些人就拼命祈祷帝释天、太阳、多果天神(藏文原意不明)、娄宿(二十八星宿之一)、财神、海神等各自所信奉之神明,一直祈祷并皈依不停;有些开始猛念咒语;有些祈请天女;还有一些就干脆跑到商主面前哭诉:“我们已遇大灾难,只能祈祷具大威力的你;我们面临最危险时刻,请你务必慈悲救助。”

    大商主便以慈悲心安慰他们道:“我料想我们大家应该能摆脱此种困境,你等实在可怜,但不必失望至极,大家安定下来后尚有生存可能。”一听还有生还希望,众人马上感觉现在可能尚未处于最后关头,于是便渐渐安稳下来,全都专注于商主,听他吩咐,

    慈悲善度此刻将法衣挂于右肩,右膝跪在甲板上,以虔敬心祈祷佛陀道:“所有佛陀及天神、海神请谛听:从出生到现在,我根本忆念不起自己曾杀过任何众生。以此不杀生之谛实力,祈请加持我们所乘商船勿入漩涡中心,能直接返回。”善度刚刚说完,狂风巨浪立即向相反方向奔去。

    亲睹此种情景,大家全感兴奋、稀奇,于是就全部向商主顶礼感谢,并异口同声说道:“船返回了!我们所乘之船开始返回了!”大商主让他们升起风帆,众人全都乐意听受商主命令,他们挂起风帆,飞速驶向出发地。

    此时雨水顿息,大海又回复平静状态,人们心态也彻底安稳下来,大家全都欢喜充满。至晚上半夜时分,整个天空湛蓝一片,乌云散去、群星璀璨。后半夜时,商主对众人说:“我们已回至泥浪海,可将此处泥沙石砾带上船来。如此一来,船就会增重变沉,不容易再返回危险之地。此等泥沙均为吉祥之物,必会令你们获得顺利、圆满,希求财物之愿望亦可得以满足。”

    众人听从善度吩咐,诸天人也开始指点商人们如何行事。众商人心中想到:这是善度大商主与诸天人在为我等指点。他们便将泥沙石砾装于船上,又将蓝宝石等珍宝也装在船里。至夜晚时分,船行至巴得嘎匝地方。第二日,众人发现船上已遍满金银、蓝宝石、琉璃等宝物。当轮船终抵岸边后,大家皆欢喜赞叹并恭敬大商主。

    湖中大鱼

    具有清净戒律之人即生当中就能成办一切所欲,生生世世获取利益更毋庸置疑。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转生为一中等湖泊中一条大鱼。此湖泊中处处皆为嘎拉哈花与白、红、青等色莲花所严饰,天鹅等飞禽自在翱翔于湖面,围绕岸边则布满绿树与别种花朵。当佛陀示现为这位鱼王时,因其多生累劫恒修利他心之故,为鱼王时依然不忘以利他心对待所接触之众生。它看待其余鱼类就如父母护儿一般慈心相向,始终将饶益它们挂在心间,如遇违缘,则想方设法带领大家摆脱违缘危害。以此缘故,湖中鱼儿皆能和睦共处,鱼王也以种种善巧方便为其宣说方便法门。后来,整个鱼群生活兴盛,就如人间国王如理如法治理国家一样,在鱼王统领下,鱼类生活亦圆满和谐。

    其后因众生福报渐趋薄弱,负责降下雨水之天人也浪荡不羁,乃至最终竟不降滴雨,湖水便失去以前烟波浩淼之景象。及至春天来临时,烈日炙烤、强光灼人眼目,再加大风鼓荡,湖面便迅速干涸起来。水量日日减少,后终成一小水池。而鹞鹰也趁此时机前来残害鱼类,其它趁火打劫众生更不必多言。

    此等可怜鱼儿在拼命挣扎中内心痛苦不堪,有些已无法挪动,短时间内就已发展至这般惨象。鱼王目睹之后顿生悲心,它心里想:我们鱼众此番是真正遭遇大不幸了。眼见湖水天天缩小,我们生命逐渐逼近死亡,而降雨又异常困难,欲逃亡连道路也寻觅不着,能将我们带往别处之众生亦无有踪影,急于损害我等之怨敌却时刻都在增加,若所剩湖水也干涸无余,这些怨敌便会亲口吞吃掉我们,这可如何是好?

    此时,鱼王自己心中明白:看来只有依谛实语之力方能对解脱困境带来利益。明了此点问题关键所在后,具大悲心之鱼王不觉满含慈悲之意发出一声长叹,他眼望虚空发愿道:“从小至今,即便遇到再大困境,我也想不起曾故意杀害过任何众生。以此谛实力加持,愿天王能降下雨水,愿湖泊能再度水势浩大。”言毕,即以福德增上力、真实加持力、喜欢鱼王之天龙、夜叉威力,虚空顿时集聚起乌云,随即电闪雷鸣,大雨开始从天泻下,就好似断线水晶珠子一般铿然坠地。于是大地又开始滋润,湖泊中水也随之增盛。鱼类众生看到尚有希望生存于此,各个欢欣鼓舞;而欲食鱼儿之飞禽只得纷纷飞离此地。大鱼王也心生欢喜,它看到雨水从天而降,不觉祝愿道:“愿雷声和着雨水不断涌流。”

    雨如是降落很长时间,帝释天闻知也生大欢喜心,他对鱼王说道:“能降下如此大雨全凭你鱼王真谛威力所致,只是世间众生太过可怜,从不知利他清净行为之功德利益。从此之后,我也要多多助你。因你功德力护佑,此地未来将不会再遭遇违缘。”帝释天说完即隐身而去。

    另外,释迦牟尼佛往昔曾转生为森林中一沙鸡仔。当时因两棵树木磨擦燃起大火,沙鸡仔看到森林中多有众生便自然生出悲心,它将翅膀泡在水里,然后抖落水珠于正燃烧之森林上方,同时大声祈请道:“此地有众多不能飞翔之禽鸟,请大火马上熄灭,再不要燃烧!”最后因它慈悲心之真实力,大火终于停止肆虐。帝释天随即也施以帮助,他开始降下大雨,最终将火彻底熄灭。

    大丈夫说出家就出家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种姓高贵、具财、具智、如大臣宝一样承侍国王之商主。一日,商主前往王宫,而商主岳母恰巧也来看望女儿。到达商主家时,女儿玛哈多出来迎接母亲。母亲便问女儿:“玛哈多女儿,你丈夫对你恩爱吗?你对他如此有情有意,他知不知回报?你与他共同生活有无不愉快之事发生?”

    女儿不好意思回答母亲询问,便小声说:“像他这般守持清净戒律、只做功德善事之人,出家人中也难寻觅。”母亲因年老耳背,加之女儿声音又很细小,故而未听清女儿所说,只隐约听到“出家”二字。母亲心中顿时联想到:想不到女婿已将我女儿抛弃,只顾自己出家求道去了。越思虑越是替女儿未来前途担忧,于是便放声大哭起来,且边哭边说:“连我如此贤慧之女儿都已舍弃,又怎可能出家去守持清净戒律、做那些功德善事?事情为何会至如此地步?他又年轻,又是国王心腹之人,平日对我女儿就乏少悲心,又无病痛折磨,也从无结怨之仇敌,就这么突然抛下财产亲人,自己独自前往寂静之地到底为何?”她边说边哭,一直滔滔不绝大声数落。

    女人心性本身就不稳固,极易轻信别人所言。一听母亲如此絮叨,女儿不觉浮想联翩:我丈夫想必已出家无疑,因母亲如此难过。于是她也心生不悦,加之又不了解情况,便自以为是地想当然认为丈夫已然出家,母亲正为看望自己才前来此处。想到这里,女儿不觉昏厥过去。

    家人闻听此事后均开始嚎啕大哭,邻居、亲戚、婆罗门、施主、以及居住在宫殿附近之朋友大多都与商主关系友善,他们也闻风而动,纷纷聚集在商主家中,并且全都因感伤不已而痛哭不止。

    恰在此时,商主已从王宫折返回家,他在临近家门之时忽然听到一片哭声,且看到家中已聚拢起大批人众,他于是心中纳闷:到底发生何事?于是商主便派一仆人先行回家打探一番,仆人回来后就将前后原委原原本本告之商主。商主本来就心地清净,得知众人议论他已出家之语后更是心有所动。此时他已感觉若再回家中实乃惭愧至极,因众人尽皆以为他已出家修行。他心中想到:奇哉!奇哉!这些人对我如此希望真乃善妙!他们既已这样赞叹并宣讲我出家之功德,我若还要坚持返家则太不应理。如我舍弃功德一心喜欢过失;或舍弃善法只知行持恶法,如此生存又有多大意义?不如按众人所愿前往寂静地出家苦行。

    商主想到这便又返回王宫。国王见到他后诧异询问道:“你为何又返回王宫?”商主答言:“我欲出家,请大国王开许。”国王听罢就以慈悲语气对他说道:“像我这样的国王及你众多亲友均健在时,你为何要舍离大家前往寂静地?如是因财产困窘请向我索取钱财;如有人欲伤害你,我定会帮助。不知你为甚却如此辜负我与众亲友心愿?”商主说道:“我依大国王怎会遭遇危害?亦根本无有任何钱财短缺障碍,我并非因这些原因才前往寂静地。只是我闻听众人都在议论说我已出家,还因此而哭泣,正因他们对我评价如此之高,我想我还是出家为好。”

    国王反驳说:“难道众人说你出家你就非前往寂静地不成?像你这样具一定功德之人,若仅仅知道遵奉别人言辞实不应该。你不出家又有何等不合理之处?世间愚笨之人素喜胡说八道,无智之人胡言乱语有何真实意义?将这些谣言牢记心间定会遭到世人讥讽,更何况依之行事?”

    商主又继续申辩说:“祈请国王勿如此嘱咐于我,人们所讲有道理之善言善语,我们最好尽力遵行。人、天均称你为名符其实之国王、法王,若你制止善法实属非法,你理应帮助行善之人,勿辜负别人能促成我广积功德之希望与评价。若国王能够开许我出家请求,则你自己名声也会因之流布四方。否则,你所拥有之名誉又能有多大实在意义?就如干涸之水一样,你之名声断不可能增上。人之声名若遭到毁坏,要想恢复实在难上加难。正如毒蛇窝一样的家,只能引起争论,实在应该舍弃。因此请大国王勿再阻挠我出家意愿。你本来对民众就具有慈悲情怀,此次一定要开许我,我是诚心诚意想远离散乱之地、前往寂静林中出家苦行。”

    国王最终开许商主出家请求,他终于得以如愿前往林中苦行。正准备动身之时,亲友、眷属全来到面前苦苦挽留,他们边哭边拉住他双脚,又用粗暴、温和等种种语言劝阻他。有人言:“如你出家,那么多未办妥之事留给谁来处理?”也有人说:“你难道对亲友就无一点慈悲?”众人以种种方式试图令商主不要出家。

    而商主则坚定说道:“诸位朋友,如我以放逸之心行非法之事,你们理应以种种方式劝阻我;而我是到清净森林中苦行修善,你们为何要横加干涉?若你们真不愿离开我,就干脆与我同去森林,这一点你们能否做到?你们不让我出家,为何却又同意我与怨敌战斗或加入作战大军中?对此等事情为何偏偏就要答应?如你们只看见在家功德和所谓去森林中苦行之过失,此乃说明你们已被邪知邪见误导。我只希求功德善法,你们本该随我一道出家。世间情感有甚稳固之处?就似舞者跳出千姿百态舞蹈一般,易变不定。若你们与我感情深厚、不愿离开我,就应随我一同前往森林中苦行,实不应该再这样制止我。”商主以温和语气如是说道。

    随后,商主便自己前往森林中苦行,以不放逸之精进态度努力行持善法、守护清净戒律、修行禅定。

    具智之人仅仅听闻别人宣说有功德之话语都不会放弃,更何况获得功德后再将之失毁更是不可能发生。因此,若别人说出自己是比丘、居士或修行人、证悟者等此类具功德之言辞,以此称呼自己,自己应审慎观察自相续,同时心中如是思维:别人对我这般评价,我实不应辜负他们,一定要成为具有此种功德之人。不具备之前,自己理应心生惭愧。此种方式才为大乘菩萨所应禀持之行迹。

    孔雀王愈加美丽

    久远之前,在印度鹿野苑有一梵施国王,不仅财富圆满,更有一美丽无比之无喻姆王妃,王妃对国王也非常贪执、爱恋。当时在大雪山南方之山林里,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变为一只孔雀王,名为金色孔雀王。它身色端严,嘴由珍宝长成,拥有五百眷属。

    孔雀王后来有次于中夜时分,在鹿野苑城市上空飞翔时发出悦耳鸣叫,恰巧无喻姆王妃此刻正坐在王宫顶层,她听到鸣声后便问梵施王:“如此妙音是谁发出?”国王面露困惑之色说道:“好妃子,我对此事也不大清楚。只是听说在大雪山南方栖息有一只金色孔雀王,众人都说它鸣音悦耳动听。王妃闻言便向国王要求说:“大王无论如何也要为我逮着这只孔雀王。”国王面呈难色答言:“这只飞禽平日看上一眼都非常困难,更何况要逮住。”王妃则不依不饶撒泼道:“如得不到孔雀王我会立刻死去。”

    梵施王平时对无喻姆王妃就恩宠娇纵,此时一听王妃说要死去急忙安慰她说:“你千万不要如此焦虑,我马上下令命猎人、捕鸟者火速将孔雀王抓获以宽你心。”国王于是命令所有猎人、捕鸟者务必想尽一切办法捕获孔雀王,并要将之送至王宫。如能抓获则善妙非常;若逮不住孔雀王,则定斩不饶。

    这些人听命后均非常担心自己性命不保,便带上各种捕鸟工具纷纷前往大雪山之南。他们将大网放置于孔雀王必经之地,但它无论走到哪里,只需用眼一扫,所有网结就自然解开。就这样,众人在七日中想尽各种办法也无法逮住孔雀王。

    孔雀王此刻则心生悲悯,它对众人说道:“你们这些受雇之人为何要到这里遭受如是疲倦、劳累之苦?”众猎人、捕鸟者就回答说:“孔雀王,你应了知,我们受梵施王派遣,为免丧身失命才致如此劳顿。”孔雀王听罢道出实情:“你们用网根本就抓不到我,不过若国王真欲见我,就请他先庄严城市,七日之后,再令四种军队前来迎接,我才可以前往。”

    众人回去之后向梵施王如实禀白,国王即刻装饰城市,后又派马车、军队前往大雪山南方迎接孔雀王。孔雀王立于珍宝严饰之马车上,一路发出悦耳鸣叫。梵施王与眷属皆欢喜难言,他们以大恭敬心将其接到鹿野苑所在城中。刚抵城门口时,孔雀王又发出动听音声,且传遍整个城市。城中众人均以欢喜心分列两边观瞻,他们向王妃惊喜喊道:“孔雀王已亲自来到城中。”

    无喻姆王妃欢喜非常,连忙恭敬上前观看,而国王则用鲜花、水果供养、承侍孔雀王。梵施王后于国务繁忙时不觉心中思量:我如此忙碌,谁能代我经常承侍孔雀王?而王妃正好又具智慧又广闻多学,想来她定能好好承侍孔雀王。”想及此,国王便对无喻姆说:“好王妃,你应如我那样承侍孔雀王,喂与饮食、关怀照顾。”自此之后,王妃则担当起承侍之责,她天天以鲜花、果实供给孔雀王。

    无喻姆后又喜爱上另一男子,并与他约定在孔雀王所居花园中准时见面。而当两人如约会面时,孔雀王则向他俩宣说佛法。结果男子闻听后心生惭愧,再不欲与王妃行邪淫,他便先行离去。王妃却心中暗想:孔雀王已了知我之丑事,它若用人言将之禀告国王,国王定会将我处死。念及此,王妃便在饮食里掺和进毒药送与孔雀王。谁料它吃下毒药后反而更加美丽,色泽更胜从前。

    看到王妃心生怀疑,它便向王妃解释说:“你自己贪爱别人,又认为我会告发,于是便欲毒杀我。但以此种方式,你根本无法损伤我一根汗毛。”

    王妃听罢立即口吐鲜血,并得上严重疾患,且于死后直堕号叫地狱。孔雀王则安乐自在、重获解脱,它后来回到自己原先栖息之地,又继续对其它众生宣讲佛法。

    当时之梵施国王即为后来之舍利子比丘;当时之无喻姆即为现在之婆罗门狡诈姆。

    千辐轮相之渊源

    无数劫之前,有一国王名马车姆,统领八万四千小国。后得一太子名慧光,即是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太子慧光具有远远超越一般人所及之智慧,国王理所当然就将之作为王位继承人。后国王去世,众人正欲为太子行加冕大典时,太子却对众大臣说道:“我不能登上王位,因行非法之众生若被我以杀头方式加以处罚,则我本人亦造下大罪业。故而若众生皆能行持十善道,我方才愿当国王。”众人于是就说道:“我们定厉行善法,请你务必当上国王。”

    慧光这才同意举行加冕大典,并最终登上王位。他当国王以后,要求国人都必须行持十善业。魔王闻听后则顿生妒意,他以造假方式将众多信件寄给众人,信中写道:“众人以前所做善业无有丝毫感应,故而大家以后均可放心大胆广行恶业。”

    众人在接到魔王以国王名义所写信件后,都不敢相信其中所说话语,他们满怀蹊跷请求国王予以澄清。国王也深感惊讶,他想:我从未写过这封信,为何会出现此种情况?越想越觉奇怪,他便非常想了知此信到底从何而来,人们心态会否因之而生变化。于是他就出宫观察探访。

    魔王则在路上幻化成一身陷烈焰中之可怜人,他嘴里不停高声哀号,国王便问:“你为何落此境地?”魔王诡辩说:“我以前令众人广行十善,以此缘故,我现在感受如是痛苦。”国王马上问道:“如是让人行善,自己怎可能感受此种痛苦?如你令众人皆行十善,不知他们到底得未得到安乐?”魔王回答说:“他们均已得到安乐,唯有如我这样劝别人行善法者才落此痛苦境地,受我劝化者则绝不会感到丝毫痛苦。”国王听罢高兴说道:“只要他们能获致安乐善果,自己再感受痛苦也无有任何后悔之处!”魔王闻言立即消失不见。

    国王到处令人行持善法,并时时赞叹善法功德,大家信受奉行,时刻牢记三门行善。国王后来以此福德而拥有金轮宝等七轮宝,并逐渐成为转轮王,让四大部洲众生皆行善法。

    世尊因地时如是亲行十善,并令众人亦行十善。以此因缘,后来成佛时,世尊脚掌便具千辐轮相。

    另外,久远之前有普救、善成两商主,各人皆拥有四万商人眷属。善成素喜寂静,后便在一仙人前出家,并终获缘觉果位。商人们则因不见善成踪影而到处寻找,但始终都未找到,他们便将情况告之普救。普救告诉众人务必要找到善成,于是,八万商人便开始在各处广泛搜寻,最后终于见到缘觉。众人诧异问道:“你为何要舍弃我们前往寂静之地?”

    因大尊者只依靠身体为别人说法而不以言语宣说之故,缘觉就幻现出自身出火、闪电等种种神变令众人生信。普救则令八万商人供养缘觉,并说道:“供养他之功德日后定会成熟果报。”众人便广行各种令缘觉比较满意之供养。普救商主随后又教导这些人守持五戒。

    当时之普救商主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善恶果报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鹿野苑色哈乐婆罗门之子,名为善寻,其兄弟名为恶寻,也即后来之提婆达多。为前往海中取宝,二人各带五百名眷属出发。因此地离大海非常遥远,在距大海尚有七天路程时,众人已将口粮全部用尽。当此生命垂危之际,善寻等人饥饿难耐之时,便开始祈祷天尊等神明。结果他们遥遥望见远处出现一繁茂果林,众人急忙赶过去,发现那里还有清净泉水。大家边吃喝边感叹道:“此乃我们供养天尊果报现前。”天尊还亲自告诉众人道:“你们可砍下果树树枝,如此便能满足一切所需。”众人就依言砍下一根树枝,孰料它竟变成美味饮料。再砍第二棵树枝时,它又变成百味甘美饮食。大家全都津津有味享用起来,心满意足之后又砍下一棵树枝,此次它又变成妙衣;再砍时又现出各种珍宝。众人原本就带有很多牲口以备装宝所需,这下全部派上用场。

    恶寻此时也率众抵达那里。他看见前面诸人砍断树枝时皆现出种种珍宝,便以贪心打起如意算盘:如果将树根砍断,肯定能捞取更多珍宝。他于是便准备从树根挖起。

    善寻看到则心生不悦,他对恶寻等众人说:“我们遭遇违缘、困苦时,多亏这棵树救助我们,因此希望你们万勿砍断它。”但恶寻等人根本不听,善寻不愿见此树被砍倒惨象,便无奈离开树林。恶寻则马上开始砍挖树根,结果当他砍断树根时,突然冒出五百罗刹,将恶寻等五百人全部吞食。

    又诸菩萨众即便舍弃自己身体,亦不欺骗众生,定要守护誓言。

    无量劫前,释迦牟尼佛曾为一狮子,名肢具,它对一切众生均有大慈大悲之心。肢具以水果、树叶为生,住于人迹罕至之山洞中。

    后有俩公猴、母猴生下两只小猴后便将猴崽交与狮子,自己前往别处。而一名宝剑之老鹰王一日忽将两猴崽叼至山岩上欲加吞食,肢具狮子见之就以偈颂方式对老鹰王说道:“皈依我之两猴崽,望你切勿吞食之。”老鹰王则刁难说:“你是兽中之王,如能舍弃兽王之身,我则可将两小猴奉还,否则定要吃掉它俩。待我吃完后飞上虚空,你又能奈我何?”

    兽中之王就告诉宝剑说:“我宁可舍弃自己,也要救下这两小猴。自我发菩提心后,从未说过妄语。为利益众生,我今天甘愿舍身。”老鹰王看它菩提心坚定,便将两只小猴统统放掉,且对狮子说道:“大兽王,你无需再舍弃肉身。”言毕即飞逝不见。

    当时之公猴、母猴即为后来之迦叶尊者与释迦贤姆;两小猴即为后来之罗睺罗与阿难尊者;老鹰王宝剑即是后来之贤鬘比丘。

    另外,释迦牟尼佛和燃灯佛在此世界中曾为两说法童子,他们出家后即到寂静地生活、修法。后精通诗学等一切论典,并获禅定、神变等神通、技能。

    当时有一名大象之国王,性喜狩猎,又拥有六千万眷属,他依两童子说法后始发菩提心。此时一些贪欲炽盛之比丘对童子肆意诽谤,他们胡说道:“这两人乃外道断见派人士,因他们宣说五蕴皆空及业果成熟非常可怕之法门。”这些人还要求国王处死二位说法童子。

    正当国王略有怀疑、犹豫之时,同行天女告诉国王说:“你尽管身处这些恶友当中,但千万别发恶心。这两位是真正说法上师,你不要忘记他们以前对你说法之恩,一定不能舍弃他俩。”国王想起往事,终于未舍佛法。

    国王之弟名年果儿,后当年果儿坐上王位时,这些恶友又对他说道:“这两位比丘依靠咒语之力,实在应当诛杀。”国王便率领军队准备杀死这两位比丘。当时森林中夜叉、龙等众生降下石块瓦砾雨,将这些人全部杀死,连年果儿国王也一并除去。因他对说法上师起嗔恨心之故,年果儿于六十世中在无间地狱受苦;当时劝请国王杀两比丘之恶见比丘则在千百万世中于地狱感受痛苦;劝请国王勿听谗言之天女后则于恒河沙数佛前拜见、供养,她名为月光童子;与大象国王一同得法之六千万众生则在其它刹土中后来成佛;听受佛法之大象国王即是后来之弥勒菩萨;国王之弟年果儿则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严持清净戒律

    久远之前有安乐王如来出世,那时瞻部洲世界广阔,有九十万由旬之巨。八万四千城市全由七宝制成,庄严如天界一般,且人人财富圆满。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喻施国王,为一行持佛法之国王。在其治下八万四千城市中,每城都有国王所属之八万四千王宫,每一王宫内都有王妃等眷属八万四千。国王王宫纯由七宝制成,圆满具足一切享用资具与财富,犹如帝释天宫一样种种施设尽皆齐备。

    国王太子名胜福者亦是福德圆满,他实际乃大菩萨化身。胜福从不贪着种种在家受用,并最终舍俗出家。而喻施国王在把自己所有财富供养安乐王如来后也出家修道,并一直精进修持,最后获得安忍境界。国王后来在此世界随后出世之成千上万如来前供养承侍,并令诸如来皆生欢喜心。他在这些如来教法下一直精进不懈行持佛法,并以自己智慧力而获无畏境界,救度无量无边众生出轮回苦海。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宣方国王太子,当其降生之时,诸天人均宣说道:“世间如今已诞生一行持佛法之尊者。”当太子七岁时便在国王面前询问法与非法道理,并请求国王能允许自己出家。经国王开许出家后,他以自己修行所得向众人宣说恶业果报等佛法。国王、王妃等眷属随后也全部出家,他们守持清净戒律,并最终获取五神通,且令许多众生均趋入无上菩提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一仙人,名守根,虽未断尽贪心,但也知以抉择守护根门。尽管非以修行力根除烦恼,不过凭抉择也能令烦恼不生。

    仙人后到一些寂静地修行,在一花园中见一女人后不觉贪心又起,此时他才觉知自己修行病根所在。他想:我通过抉择亦只能守护根门而已,但此种抉择绝非智慧抉择,只是以分别念粗加选择。从现在开始,我应积极寻找圣者智慧,力争永不生烦恼。仙人随后即以真实智慧观察烦恼、女人本性,并最终证悟烦恼之空性本体,从而彻底远离贪欲,最后无有任何烦恼地获取远离一切疑惑之圣者智慧。

    另外,久远之前有一智显如来,当其住世一亿年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胜心国王。智显如来为胜心及其同伴宣讲平等禅定法门中之守护身体殊胜入门法,闻听如来教言后,胜心国王便于一千万年中行持无垢梵净行、修持四梵住,又现见八十万如来尊严妙身。他后来在恒河沙数如来前都出家行梵净行,每一世都转生为守持净戒、广闻多学、辩才无碍之说法比丘。

    综上所述,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始终守持远离罪行、摄受善法、饶益众生之戒律。

    以上圆满宣说了释迦牟尼佛严持戒律之种种公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