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子路篇第十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先之劳之:之,指其民。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故为政者贵能劳其民。先之者,尤贵能以身先其民而劳,故民劳而不怨。此四字当作一句读。

    请益:子路嫌孔子语少,故请益。

    无倦:孔子谓只行上语无倦即可。

    白话试译

    子路请问为政之道。先生说:以身先之,以劳使民。子路请再加一些指导,先生说:照上语行之无倦即可了。

    (二)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舎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先有司:先任有司者治其事。一说:以择有司为先。然择有司,择字不可省,任有司,则凡有司必有所任,不烦特多一任字。舎小过:任有司则责有归,然小过当舎,则为治不苛。

    举贤才:既当先有司,故必举贤者任之。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人将各举所知,以贤引贤,则贤才自汇进。

    白话试译

    仲弓做了季氏宰,请问为政之道。先生说:诸事先责成下面的有司。他们有小过失,当宽舎。多举贤才来分任各职事。仲弓说:于何知得贤才而举之呢?先生说:只要举尔所知,尔听不知的,难道别人会舍他不举吗?

    (三)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迁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卫君:出公辄,父蒯瞆亡在外,卫人立辄而拒之。

    必也正名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先正其名。

    子之迂也:迂,谓迁远不切事情。子路就当时情实,殆谓孔子以鲁人出亡在卫,无可为卫之君臣父子间正此名。时人必有以孔子为迂者,子路初不信,今闻孔子言,乃谓诚有如时人之所讥。

    野哉由也:野谓粗鄙,责其于所不知不能阙疑而率尔妄申己见。

    盲不顺:以子拒父,其言不顺。言之尚不顺,行之何能成事?事无可成,则礼乐不能兴。无礼乐而妄施刑罚,刑罚亦必不能中理而合道。斯民众将无所措其手足,言不知其举动之何所适宜。

    名之必可言:所名必可得而言。既有父子之名,则不可言以子拒父。蒯瞆父而名以仇,名不正则不可言。

    言之必可行:所言必可得以行。若言拒父,何以号令于国人。

    于其言无所苟:一名一言,皆不可苟,否则牵连一切皆苟,岂有苟道而可以治国者。

    本章当与夫子为卫君一章合参。孔子之答子路,亦就当前言其措臵宜然耳。然使孔子果为政于卫,究将如何措臵,後人纷加臆测,不知详审于事而转昧于理者亦多矣,此皆子路奚其正之见识。读者于此等处,惟当存其理而臵其事可矣。

    白话试译

    子路问道:如卫君有意等待先生来主政,先生对卫事将何从下手呀?先生说:首先必该正名吧?子路说:先生真个迁到这样吗!这名又何从正呀!先生说:真太粗野了,由呀!

    君子对于自己不知的事,该闲去不谈。若果名不正,便说来不顺。说不顺口的,做来便不成事。做不成事,便不能兴礼乐。

    礼乐不兴,单用刑罚,刑罚也必不能中肯。刑罚不中肯,民众将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呀!因此君子定下名,必然要说得出口,说来必然要做得成事。君子对任何一句话,总求没有苟且就得了。’‘

    (四)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学稼:种五谷曰稼。樊迟学稼,或欲如神农、后樱以稼稿教民。或值年歉,有感而请。

    学为圃:种菜蔬之地曰圃。为,治理义。孔子以不如老农之言拒樊迟,樊迟或疑学稼事重,嫌不胜任,故继请学为圃。

    不用情: 情,情实也。用情者,犹言民皆以忠实对其上。

    襁负其子而至:襁,负儿之衣,背负以行。四方之民皆来至其国,斯不待教民以稼,而民之从事于稼者将大增。古者井地授田,耕户有去留之自由。

    本章樊迟请学稼圃,亦言为政之事,非自欲为老农老圃以谋生。然时有古今,后世文治日隆,临政者不复能以教稼自务。

    孔子非不重民食,然学稼学圃,终是小人在下者之事,君子在上临民,于此有所不暇。战国时,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孟子辞而辟之,亦孔子本章之意。然李悝亦出儒门,而仕魏有尽地力之教。樊迟之问,可谓已开其先声。

    白话试译

    樊迟请学稼穑之学。先生说:我不如老农呀。樊迟又请学治理园圃之学。先生说:我不如老圃呀。樊迟退出后,先生说:真成一个在野小人了,樊迟呀!君子在上位,只要能好礼,民众便莫敢不敬。只要能好义,民众便莫敢不服。能好信,民众便莫敢不用他们的真心和实情来对上。政治能做到这地步,四方民众都会背负了他们的孩子来请入籍,那就耕户日增,耕地日辟,何必自己学稼穑之事呀!“

    (五)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诗三百:诗有三百五篇,言三百,举成数。诗实西周一代之历史。其言治闺门之道者在二南。言农事富民之道在幽风。

    平天下,接诸侯,待群臣之道在大小雅。颂乃政成治定后始作。

    而得失治乱之情,则变风变雅悉之。故求通上下之情,制礼作乐以治国而安民者,其大纲要旨备于诗。诵此三百首,便当达于为政。

    专对:谓出使以己意应对,不随时请示于本国之朝廷。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若学诗而仍不能言,则如不学也。

    虽多:诗三百,已不少,今诵此而仍不达于为政,出使仍不能专对,则虽多学,亦无为。

    孔门设教,主博学于文,然学贵能用。学于诗,便须得诗之用,此即约之以礼也。若学之不能用,仅求多学,虽多亦仍无用,决非孔门教人博学之意。学者于此不可不辨。

    白话试译

    先生说:诵习了三百首诗,授他以政事,不能通达。派他出使四方,不能单独作主应对。那虽多学些别的,亦有何用呀!‘ ’

    (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令,教令。《颜渊》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本篇下章又云: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皆与本章同义。或说:此义盖孔子屡言之,故门弟子亦不惮烦而屡记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他身正了,不待下令,那事也就行了。他身不正,就使下令,下面也不会听从。

    (七)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鲁,周公之后,卫,康叔之后,本为兄弟之国,而其政亦相似。或说:两国政俗犹贤于他国,所谓鲁一变至于道。或说:两国衰乱相似。恐当从后说。盖此章乃孔子之叹辞。

    白话试译

    先生说:备卫两国的政事,真像是兄弟呀!

    (八)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卫公子荆: 公子荆,卫大夫。因鲁亦有公子荆,故此特加一卫字。

    善居室:居室犹云治理家室。治家指人事,居室指财务器物之经营。

    苟合矣: 苟, 将就苟且义。合, 足义。家之百物必相配,故曰合。仅始有,尚未足,即曰此亦可以为足也。

    少有:稍增义。

    富有:继续多增义。仅少有,尚未备,即云此亦可以为备。

    富有,未必美,即曰此亦聊可谓美。可证其心平淡,而居室有方,故能不以欲速尽美累其心,亦不以富贵肆志,故孔子称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卫公子荆可称得善于处理家业了。当他财货器用始有之时,便说;将就凑合了。到他稍多时,便说:将就完备了。到他更多时,便说:将就算得是美了。

    (九)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仆:御车也。古礼,幼卑者为尊长御车。

    庶矣哉:庶,众也。言卫人口多。

    白话试译

    先生到卫国,冉有为先生赶车。先生说:卫国人口真多呀!

    冉有说:人口多了,再加些什么呢?先生说:设法教他们富。冉有说:富了又如何呢?先生说:再加以教化。

    (一〇)

    子曰:苟有用我者,朞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朞月:朞亦作期,期月,一周年。

    可也:可,仅可而有不足之意。

    有成:孔子谓苟有能用我当政者,一年可树立规模,三年可有成功,使此规模充实完成。

    《史记》此章为卫灵公不能用而发。或云:本章孔子为门人释疑。当时有佛肸及公山不狃之召,孔子皆欲往,而门人疑之,故孔子言此。

    白话试译

    先生说:苟有能用我之人,一周年的时间便好了。若经三年,定会有成功。

    (一一)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胜残去杀: 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去杀,不用刑罚战斗。

    善人为邦百年:有善人相继为国,至于百年之久。

    诚哉是言:上引乃古语,而孔子称之。

    周自平王东迁,诸侯力争,民之困于残暴刑杀者二百余年。

    使有善人为国,求能胜去残暴,使杀伐不复兴,已非一人一世所能,必相继历百年而始可冀。此章盖叹世之习于乱,而痛斯民之未易见治平之运。

    本章当与上章合参。三年即可有成,何其为效之速?待之百年之久,而后可以胜残去杀,又何其为期之遥?圣人言各有当,学者试细参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古人说过:‘有善人来主持国政,经历一百年之久,才可以化去残暴,消灭杀伐。’这话真对呀!

    (一二)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三十年为一世。王者起,一天下而治之,与善人为邦不同,然求仁道之化行于天下,亦必以三十年为期。盖旧被恶化之民,经三十年一世而皆尽,新生者渐渍仁道三十年,故其化易成。

    白话试译

    先生说:如有一位王者兴起,也必三十年时间,才能使仁道行于天下呀!“

    (一三)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从政,犹为政。苟能正其身,则为政一切不难。

    白话试译

    先生说;苟能自己身正了,这于从事政治还有何难呀?若不能正其身,又怎能正人呢?

    (一四)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冉子退朝: 冉有时为季氏宰, 退朝, 谓退于季氏之私朝。

    此称冉子,或说乃其门人所记。然此章于冉有加贬斥,似非其门人记之。或本作冉有,当从之。

    何晏也:也,同邪,问辞。晏,晚义。古人之朝,天微明,辨色即人。冉有退朝晚,故孔子问之。冉有仕于季氏而犹在孔门,退朝稍晏,孔子问之,师弟子亲如父子家人,固不独于颜子一人为然。

    有政:有国政讨论,故退迟。

    其事也:也,亦同邪,疑问辞。事指私事,谓季氏之家事。

    或说有所更改匡正为政,所行常事为事。今按:此处当从公私言,尤见严正。其时季氏专鲁政,有不与同列议于公朝,而独与其家臣议之私朝者。孔子如为不知,言此必季氏家事,若系国政,当公议之。我尝为大夫,今虽不用,犹当预闻,其言严而婉,而所以教冉子者深矣。

    虽不吾以:以,用义。

    白话试译

    冉有在季氏的私朝退下,来见先生。先生说:怎么这样晚呀!

    冉有对道:因有匡政讨论。先生说:怕是季氏的家事吧!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