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庄老与易庸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五四运动后,一般人好讲辩证法,因之有人说《庄》《老》《易》《庸》都带西方辩证法的气息,讲对立,讲变化。今按辩证法万变无穷。中国言变,则只在一常道。此讲先《庄》,次《老》,最后《易》《庸》,分三次第来讲。

    一、《庄子》

    从死生与物我讲起,此为智识上"时""空"之两大限界,庄子归纳称之曰"彼是"。《庄子》说:

    <span class="q">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齐物论》)</span>

    人生根本不能脱离时空之有限性。在此时空限界之这一边的是&quot;我&quot;与&quot;生',庄子称之曰&quot;是&quot;。在此时空限界之那一边的是&quot;物&quot;与&quot;死&quot;,庄子称之曰&quot;彼&quot;。因此有是必有彼,有彼必有是,彼是同时并起,而且平等存在。在此则此曰是,在彼则彼曰是,&quot;彼&quot;&quot;是&quot;双方又可以对等互易。但人之情感知识,常见此为是而可好,彼为非而可恶。其实此非与恶之情识,早已侵越了知之界限,而闯进我们所不可知之对面去。我们对知识界之那一面,既本无所知,又何从认其为非而可恶?此种错误,是只知依照着人生界而起。人类每每喜欢把人生界来推概宇宙界,喜欢把有限来推概无限。此非庄子之所谓&quot;以有涯随无涯&quot;,实乃以无涯随有涯。我们若能改就无限的立场,依照宇宙界,则根本将无此分别,无此限界。但宇宙界中既确有此人生界,而我们则站在人生界立场,便易于承认有这一面。但我们也该从宇宙界的立场来同时承认有那一面。如是则在无限界中之有限界,变成无处无时不是,抑且无处无时不可好。《庄子》说:

    <span class="q">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齐物论》)</span>

    若由纯乎天的立场,即宇宙界的立场,则根本无&quot;彼&quot;&quot;是&quot;之分。现在是站在人生界中而同时采用宇宙界的看法,则此人生界将无时不是是,无处不是是,故《庄子》说:&quot;亦因是也&quot;。纯乎人生界的知识范畴,因乎是而有非,因乎非而有是。纯乎宇宙立场,则并无是非之分。现在是把人生界妥当安放在宇宙里,则可以各有其所是,而不必各有其所非。此亦是一种&quot;因是&quot;,但与&quot;因是因非&quot;之&quot;因是&quot;不同。一面是因有所是而有所非,因有所非而有所是。此则只因其所是而不再有所非。如是则一切皆是,更无有非。故《庄子》说:

    <span class="q">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span>恑憰<span class="q">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齐物论》)</span>

    人生界有得必有失,有是必有非,有好必有恶,其实是误在其有所知即有所不知上。庄子的理想人生,是只有得而更无所失。此种得,乃人生界从宇宙中之所得,庄子称之为&quot;适得&quot;。适得是一种无心于得之得。并不是先有所好所是后之得,而是偶然适得。所得的便是&quot;是&quot;。&quot;因是已&quot;,&quot;已&quot;是即此而止,即其所适得而止。不再从所得侵越到所未得,而横生一种好恶是非之妄见。所得为生,生即是是,却不就此认死即是非。所得为我,我即是是,却不就此认物即是非。因&quot;死&quot;&quot;生&quot;&quot;物&quot;&quot;我&quot;,同样在此宇宙界中,同样是一&quot;天&quot;。这一种境界,庄子称之为&quot;天与人不相胜,是之谓真人。&quot;(《大宗师》)他又说:&quot;有真人而后有真知。&quot;

    二、《老子》

    道家有庄老,等于儒家有孔孟,这是中国思想史里两大主要骨干。上面讲庄子,没有提及道家关于&quot;道&quot;字的观念,现借《老子》书来讲道字。老子说:

    <span class="q">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span>

    这是说,道先天地而有,道是绝对的,又是循环的。宇宙庄一切都由道出,道是运行向前的,但它向前到某一限度会回归的。老子又说:

    <span class="q">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span>

    大道运行不息,但必反本复始,归根回原,所以是至动而至静。此种运行既有常轨,故可信。老子又说:

    <span class="q">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四十二章)</span>

    道之运行,常向其相反处,强便转向弱,弱又转向强。成便转向败,败又转向成。人心好强好成,道则无所存心。天地间一切现象的变动,其起始常甚微,但到后则甚明。人若懂得&quot;微&quot;与&quot;明&quot;的道理,则自知所以自处。故曰:&quot;柔弱胜刚强。&quot;反之,过于刚强,或不得其死。老子又说:

    <span class="q">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span>谿<span class="q">。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二十八章)</span>

    人若喜雄、白、荣,便该守雌、黑、辱。雌、黑、辱有获得雄、白、荣之道。若牢居在雄、白、荣的位上,反而要堕入雌、黑、辱的境遇了。庄了是豁达豪放人,事事不在乎。老子是一谨小慎微者,步步留心,处处在意。他说:

    <span class="q">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六十七章)</span>

    此三宝中,&quot;俭&quot;与&quot;不敢&quot;,最见老子真情。&quot;慈&quot;则最多只像是一种老年之爱,世故已深,热情血性都衰了,譬如哄小孩般。这一意态,仍是他所说&quot;天地不仁&quot;&quot;圣人不仁&quot;之冷静意态。他是一精于打算的人,遂主张&quot;无为&quot;,他说:

    <span class="q">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span>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老子认为&quot;无为&quot;,可以长生,可以治国,可以用兵,可以交与国,取天下。可见老子思想,最自然,还是最功利的。最宽慈,还是最打算的。虽竭力主张尚法自然,尊道贵德,而求达于&quot;天人合一&quot;之境界。究竟他太精于打算了,似乎精细更胜过了博大。故庄子讲&quot;是非&quot;,境界高。老子讲&quot;得失&quot;,境界浅。此后黄老之学,变成权谋术数,阴险狠鸷,尤非老子之所及料。

    三、《易》《庸》

    以上讲老子思想,提出一个&quot;天人合一&quot;,即人生界与宇宙界合一,文化界与自然界合一的一种新观点。此一问题,本是世界人类思想所必然要遭遇到的惟一最大主要问题。春秋时代人的思想,颇想把宇宙界暂时撇开,来专一解决人生界诸问题,如子产便是其代表。孔子思想,虽说承接春秋,但在其思想之内在深处,实有一个极深邃的天人合一观之倾向,然只是引而不发。孟子性善论,可说已在天人交界处明显地安上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