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题解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此经即是以法供养如来;如能做到“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即是“最上法供养”。

    第十四嘱累品,记述佛以法嘱咐弥勒菩萨,令其广为流通传布,并借释迦牟尼佛之口,点出此经之经名。

    从思想义理而论,经中有两句话可以说是本经思想的点睛之笔:一是“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二是“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唯心净土”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基本思想,许多经典都曾不同程度地语及它,但唯有此《维摩诘经》谈得最是直截了当、生动透彻,对中国佛教的天台、华严、禅宗的影响也最大。经中通过对舍利弗等小乘众执着于外境外法、怀疑此土污秽不净的弹斥,指出只要“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中国佛教自天台之后,逐渐出现一种“唯心”的倾向,就其思想渊源说,主要来自《维摩诘经》。

    认为世间出世间不二,主张既出世又入世,这是《维摩诘经》另一个重要的思想特点。维摩诘居士本身就是一个为化度众生而出入世间乃至入诸淫舍酒肆而又能一尘不染的大悲菩萨,他在经中屡屡告诫诸大乘菩萨应该“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这种出污泥而不染、入世俗而化他的既出世又入世的精神,对整个中国佛教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作为一种传法方式,《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也非同一般,所谓“文殊无言,净名杜口”与“释迦灵山拈花,迦叶微笑”一道,成为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经典和历史的根据。

    还有一点应该提及的,就是《维摩诘经》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学色彩。凡治文学史的,几乎没有不知道它的人:历史上有许多诗人画家、文人墨士十分推崇《维摩诘经》,认为把它摆在文学史上,也是一部绝代佳作;自隋唐直至明清,以此经为题材写成变文、辞赋戏曲等更是数不胜数。《维摩诘经》的这一特点,除了它在体裁结构方面表现为故事形式外,还得力于此经译者之生花妙笔。

    《维摩诘经》在中土共有七译,但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当推姚秦鸠摩罗什之译本。本书则以鸠摩罗什译之金陵刻经处本为底本。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又名“鸠摩罗什婆”或“鸠摩罗耆婆”,意译为“童寿”,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

    据有关史料记载,罗什祖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七岁随母出家,先习小乘,后改学大乘,遍参天下名宿、博览大小乘经论,誉满西域诸国。前秦苻坚闻其声德,嘱吕光攻下龟兹后,速将罗什送回关中。后因苻坚被杀,吕光割据凉州,自立为凉王,罗什遂羁留凉州十六七年。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后秦姚兴攻破凉州,罗什始得东至长安,被姚兴尊为国师,并请入逍遥园。自此之后,罗什开始其大规模的译经传法活动。其弟子众多,号称门人三千,道生、僧肇等著名佛教思想家都出自其门。其所译经典,据《出三藏记集》载,为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据《开元释教录》载,为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其中,尤其对于中观学派经典的传译为最系统。罗什之译经,不但在数量上罕有与其匹,而且其义理圆通,文体顺畅,颇受时人及后世之推崇,此《维摩诘经》译本亦然,故本书取罗什之译本为底本。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