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入侵波兰和法国革命的反击:瓦尔米和热马普之战(1792年9月—1793年1月)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法军的作战不力使普奥方面得以不慌不忙地继续备战。但同盟国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间隙;他们的迟缓使共和派有充裕的时间推翻国王,他们的分歧马上使革命军得以再次发动进攻。

    一、入侵波兰和赔偿问题

    在柏林,尤其在维也纳,不但行动迟缓,而且各执一词,分歧甚多。弗朗斯瓦二世在整个夏季忙于在布德、法兰克福和布拉格接受加冕。他对出席大臣会议感到厌烦,对决断政务十分勉强。斯皮尔曼坚持联普政策,决心把身家性命寄托于此,菲利浦·科本泽尔小心翼翼地追随着他。科尼兹和其他大臣则忠于传统,对身居要津的幸臣十分憎恶。在普鲁士方面,大臣们对国王的宠臣,尤其对无能的比硕夫斯威德十分嫉妒,尖锐地批评与奥同盟。由于国王主张对法作战,他们只能服从命令,但始终认为这场战争是多余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波兰问题现在又提上议事日程。应该承认,叶卡特琳娜的大胆妄为确实超出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面对形势的发展,俄国女皇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一方面,她怂恿德意志各国反对法国革命;另方面,等德意志各国刚刚转过身去,她立即着手入侵波兰。就在立法议会对奥宣战的当天,叶卡特琳娜发文通知德意志各国,她将干涉波兰。在5月18日至19日的晚间,将近十万俄军从立陶宛和乌克兰越过边界。波兰议会在把全部权力交给斯塔尼斯拉夫独裁后,于29日宣布解散。两支波兰军队约有三万多人,南方战线的波军司令波尼亚托夫斯基既无经验,又不果断,但他部下的科希秋什科是个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并能征善战的军官;波兰军队经过不断回旋,巧妙地避开了俄军的包围。最后,波军退守布格河一线;7月18日,俄军强渡布格河,迫使波军向华沙方向撤退。波兰的形势至此并非已毫无希望,因为俄军远离了他们的基地,而义勇军又蜂拥而起,波兰全国群情振奋。不幸,国王斯塔尼斯拉夫叛国投敌。战端刚起,他就打算牺牲波兰而保全个人地位。6月19日,他向叶卡特琳娜恳求饶恕;7月22日,他接到了无条件加入塔尔哥维查同盟的命令;23日,国王的决定获得了大臣会议的同意。俄国军队占领了波兰全国,同盟派分子恢复了旧宪法,掌握了政权,解散了各地的军队。大多数爱国党领袖被迫流亡国外。

    普鲁士和奥地利一时被惊得目瞪口呆。两国君主业已同意不再维护5月3日的宪法,并把这个决定通知了华沙;他们原以为叶卡特琳娜至少会就波兰的命运同他们磋商,没有想到她竟取得如此迅速和全面的成功。他们徒劳地建议俄国加入2月签署的奥普协议,从而恢复三国同盟。俄国女皇对此建议置若罔闻,却于7月14日提出续订俄奥和约,又于8月3日建议重修俄普联盟。换句话说,叶卡特琳娜想同奥普两国分别谈判。由于两国互有猜疑,它们只得向强悍的女皇迁就讨好。

    叶卡特琳娜周围的人在处理波兰的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她自己大概也犹豫不决。人们通常认为,叶卡特琳娜想把波兰作为保护国完整地保留下来。实际情形显然要复杂得多。她知道,只要一有机会,波兰将会在邻国的支持下脱离俄国,就像1789年那时一样。吞并乌克兰也许更加可靠,她在面子上也很有光彩。另方面,她真诚地希望狠狠地给法国人一番教训;她也清楚,如果不让普鲁士在波兰得到一点好处,普鲁士会放弃对法作战。因此,第二次瓜分波兰本来很可能加强三国的勾结和联盟;可是,为了使科尼兹不能反对,斯皮尔曼突然灵机一动,主张放弃从波兰取得一片土地,而要求用尼德兰去换取老首相垂涎已久的巴伐利亚。

    这是一个后患无穷的主张。叶卡特琳娜立即抓住了这个良机,因为根据这个主张,在俄国保护下的波兰疆土只会扩大。于是,奥地利敦促俄国女皇同普鲁士单独谈判,以便立即进占巴伐利亚。然而,交换只能在同法国媾和以后才能进行,更何况,巴伐利亚大公的继承人双桥公爵反对并入奥地利,沿海各国也反对让一位无力守土的王公登上比利时王位。如果战事迁延不决,奥地利将眼看其盟国的利益得到满足,而自己却两手空空,除非它请求各盟国等待,以便同奥地利一起分享利益。无论如何,这对三国同盟都是个精神上的打击。但在当时,人们以为联军能势如破竹地进入法国。因此,普鲁士痛快地答应,奥地利和普鲁士将同时获得相应的战争赔偿。斯皮尔曼终于在迷路上愈走愈远。如果他得到充分的授权,他或许会同普鲁士方面达成一项正式的协议。

    在波茨坦会议(5月12日至15日)后,许伦贝格提出了正式的建议,斯皮尔曼那时必须把他私下活动的经过报告皇帝和科尼兹。首相恼怒万分,叫嚷奥地利上了大当。弗朗斯瓦二世于8月接受了科尼兹的辞呈,但这没有影响他听取反对斯皮尔曼计划的其他大臣的意见。巴伐利亚的收益不能同比利时的相提并论。为此,奥地利要求“额外”的补偿,弗里德里希–威廉刚继承的昂斯巴赫和贝勒脱这两块领地恰好能满足奥地利的要求。在动身前往法兰克福前,问题仍悬而未决;妥协终于在7月17日达成,但弗朗斯瓦二世仍坚持要英国表示同意。许伦贝格对普鲁士负担奥地利索取的额外补偿深感不快,但勉强同意将此事报告国王。双方没有签署任何协议就分了手;因此,在8月初,当俄国问及法兰克福会议对战争赔偿有何结果时,普鲁士的答复是:在奥国方面,问题仍悬而未决,而普鲁士方面则已经作出了决定。这个答复使柏林和彼得堡之间的谈判得以开始。那时候,许伦贝格明确指出,国王不会出让他的两块领地,奥地利或者接受交换,或者另提方案。双方在维也纳再次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9月9日,皇帝终于表明立场:如果奥地利不能取得两块领地,就谈不上交换,因而也谈不上割地赔偿。如果普鲁士不肯让步,它也只能同奥地利一样仅得到一笔赔款。斯皮尔曼于12日动身把这份计划交给弗里德里希–威廉。与他同行的有普鲁士新任驻奥大使豪格维茨,后者是奥普联盟的坚决支持者。他们并没有失望:皇帝怎么可能会不要阿尔萨斯和直到摩泽尔河的洛林这大片土地呢?在他们的想象中,他们将在巴黎会见普鲁士国王。

    二、奥普联军

    欧洲其他国家没有给奥普联盟提供任何援助。3月6日瑞典国王遇刺,使反革命失去了一根重要的支柱:苏但马尼公爵担任摄政后,向法国靠拢。西班牙的阿兰达竭力同法国和解,至于皮特,他仍持超然事外的立场。唯有俄国和撒丁积极响应了4月12日的通告。但是,在法国入侵威胁下的维克多·阿梅代仅答应奋起抵抗,并要求给予援助。叶卡特琳娜同意提供一万五千人,比订立俄奥同盟时答应派遣的一万二千人仅增加了三千人,但她又表示,这支军队要等波兰平定后才能出发。于是,奥普方面建议用资助军费代替出兵,沙皇慷慨地给了四十万卢布。

    在德意志人和意大利人看来,这场战争不是民族的战争,而是阶级的或意识形态的战争;而在他们的王公看来,这则是一场政治战争。反动势力在德意志各国更加猖獗,在反动势力的鼓动下,弗里德里希·根茨于1791年末翻译了伯克的著作。同情法国革命的人仍然不少,而且他们仍然敢作敢为,特别在莱茵各国是这样。他们谴责干涉,预言雅各宾派必将取得胜利。法军在4月的失利使他们深感痛心,毕尔格尔在《责备之歌》中表达了他们的失望心情:“谁不能为自由去死,就只配忍受奴役。”反革命分子则赠给无套裤汉一句新的格言:“战不胜,就逃命。”至于王公们,他们看到从中无利可图,不肯参与战事。维克多–阿梅代于1791年10月曾试图组织意大利半岛各国的邦联,但没有取得成功。奥普联盟以为至少能指望莱茵各国的君主给予帮助;可是,只要奥普方面不能保护他们,他们便同法国举行谈判,以免法军侵入他们的国土。他们后来虽然同法国绝交,但只有黑森公国勉强派了几个团的军队交联军指挥。

    奥普两国军队在名义上分别拥有二十二万三千人和十七万一千人,但两国都不想把全部兵力投入战争。根据协议,不伦瑞克公爵只能调动十万人,黑森部队和尼德兰驻军不包括在内。当他在7月到达科布伦茨时,他发现他所能调动的兵力还达不到这个数字。在扣除守卫部队后,普鲁士所提供的战斗部队仅四万二千人。由于匈牙利议会和比利时各省三级会议的抵制,奥地利暂时不能集结军队。普鲁士国王并不富有,他把老弗里德里希的遗产在1789至1791年间花掉了一部分,但他还能在荷兰借到一笔贷款。奥地利已被土耳其战争搞得民穷财尽,甚至日常开支也难以应付。何况,它还要向尼德兰增援,而部队的逃亡现象又十分严重。奥国仅交给不伦瑞克二万九千人,其中一万五千人由霍亨洛赫–基尔什贝克指挥,一万一千人来自尼德兰,由克勒腓率领。在普王的坚持下,不伦瑞克勉强接受了四五千名流亡者,他认为这些人的军事价值很小。一万六千六百名奥军留守莱茵河,二万五千名奥军驻扎尼德兰。尼德兰总督萨克森–但辛公爵阿尔伯派出其中的一万三千人攻打利尔。

    人们当时判断,联军的训练有素足以弥补数量的不足。普鲁士军队是欧洲公认最精锐的部队。这支部队在演习和操练时不仅令行禁止,一丝不苟,而且纪律严明,秩序井然;但正因为如此,军官和士兵的能动性不能有任何发挥。弗里德里希二世把士兵训练成一架完美无缺的战争机器,并为各国军事家所赞叹和竭力模仿。其实,这种练兵方法主要是为了适应普军的兵源条件,因为士兵或者来自目不识丁的农民,或者来自身份不明的投军者。同时,这种方法也为了适应线状队列的需要,通过排枪和快速射击最大限度地提高步枪的射击效率。然而,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的军队从未经过实战,一上战场,许多严重的缺点便暴露了出来:炮兵低劣、工兵无能、救护不足、指挥平庸。早在1790年,军事动员中的种种弊端导致了国防大臣的自杀。普军士兵不在战地就食,而随身携带九天军粮,不足时再用现金洽购。为此,普军必须设立兵站、仓库和面包房,然后用军车运送。军官的随身行李太多,部队行军速度很慢。人们认为奥军素质不如普军,因为它完全照抄弗里德里希的一套办法。玛丽–泰丽莎于1753年曾要德意志各省根据普鲁士的分区团练制推行抽签征兵,练兵的办法也模仿普鲁士。可是,奥军刚同土耳其打过仗,这同普军相比无疑是个优点。奥地利的民事部门已经学会了在资源不足和交通不便的地区保证部队的粮食供应。因此,在法国的边境上,奥军的处境比普军略为好些。

    不伦瑞克公爵对军事进展缓慢并不担心。从王朝政治出发,他首先要避免轻举妄动,因为建立一支军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此外,政治战的目的与其说是消灭敌人,毋宁说是为在今后的谈判桌上抓到几张王牌。部队的训练条件和战术条件也不鼓励他寻求决战,他必须找到类似练兵场的合适地形,才能考虑决战。线状队列利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因为在行进中,线状队列势必被打乱,不能发挥排枪的威力,经不起骑兵的袭击和不适宜追击敌人。这些缺点早有人指出过,但弗里德里希有他无法克服的困难:纵深队列固然利于步兵冲锋,但射击时火力不强:散兵队列也不可靠,因为它不能组成对付骑兵的方阵,士兵又容易临阵脱逃,这个方法只能用于前哨战或攻坚战。在这方面,奥军也比普军优越:它拥有一支由蒂罗尔人和克罗地亚人组成的轻步兵,只是兵员尚嫌不足。因此,根据军事规范的要求,部队应避免决战,而应设法威胁敌军的交通,压迫敌军后退,使敌方要塞陷于孤立,然后从容地加以围攻。由于敌方采用同样的战术,他必须注意保护侧翼的安全,特别要保护仓库和运输线。不伦瑞克因把部队沿战线平均铺开,丧失了进攻的能力。在法国方面,吉伯特伯爵曾指出,当一支军队成为国民的军队时,由于战士的爱国热诚和忠实可靠,它将能革新战略和战术。大革命终于使吉伯特的预言得以实现。在普鲁士方面,弗里德里希的军事主张不能被任何人接受:人们指出,他不但吃过多次败仗,而且在晚年变得更加谨慎小心;他所打的胜仗同他提出的军事原则无关,只是由于敌人无能或者由于侥幸而已。不伦瑞克就有这样的想法,他是一位勇敢善战的名将,但他缺少伟大军事家的基本品质,即缺少进取精神。由于害怕有损自己的名声,他推卸责任,而让霍亨洛赫负责执行既定的军事计划。他对国王深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