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心心相聚的节日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春节话旧

    苏沪间旧时风俗,对于年头岁尾特别重视,以为辛辛苦苦地忙了一年,这时应该欢天喜地地乐一下了。自从民间奉行了阳历以后,农历新年改称春节,一直沿袭至今。

    春节前后的繁文缛节,举不胜举,以清代为甚。近数十年来,有的早已取消,有的却依然未能免俗,一般家庭中称为“过年景致”。

    “过年景致”大概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按迷信旧俗,这天晚上例行送灶,俗称“送灶界”。据说这夜,灶神要上天去朝见玉皇大帝报告一年的工作,于是大家就举行送灶仪式。

    送灶之后,还得举行一个较为隆重的仪式,叫作“过年”,又称“谢年”。从历书上选定一个“顺日”,在厅堂中央挂上一幅神轴,再供几副红纸做的所谓佛马。除了斋供各色果饵糕饼之外,再要供上猪肉、全鱼、全鸡三件,称为“三牲,并附以鸡子和鸡血。照例,猪肉和鸡是熟的;而那尾鱼却是生的,并且以活跃为贵,寓有“鲤鱼跳龙门”的意义,取其吉利。此外还要烧兽炭、敲锣鼓,送神时还要放爆竹。

    大除夕那天,那更要大忙特忙了。所有过年食用的东西全要办齐,称为“办年货”。亲友互送食物果饵,称为“送年盘”。入夜祭祖以后,合家长幼团聚宴饮,叫作吃“年夜饭”,又称“合家欢”。所有菜肴,都要配上一个吉利的名称。清代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

    妻孥一室话团栾,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箸频教听谶话,家家家里合家欢。

    酒阑席散之后,还有接灶、祀床、封井、供年饭、画米囤、辞年、守岁许多花样,不胜其烦;所谓守岁,宋代已有此俗了。这夜合家在火盆旁团坐,盆中烧大炭团,美其名曰欢喜团;或歌唱,或谈笑,或敲锣鼓,直闹到天明,这就是所谓守岁。家家卧室里,还须点上一对大红蜡烛,也要通宵不熄,这就叫作“守岁烛”。

    农历正月初一日,是春节的第一天,全家都穿新衣新鞋袜,焕然一新,男女依次向家长叩头拜贺,再往亲友家去道贺,称为“拜年”。有些人家,早起开门,先放爆竹三响,称为“开门爆仗”,据迷信的说法,这是可以吓退瘟神疫鬼的。这一天还有种种忌讳,忌扫地,忌汲水,忌乞火,忌做针线,忌用刀剪,忌倾倒粪秽,忌用汤淘饭,忌说不吉利话。有些人家,更要兜喜神方,烧十庙香,也全是迷信的行径,其目的无非是自求多福罢了。初三日称为“小年朝”,一切禁忌与初一相同。这天不知怎的,竟与初一同样被重视。初五日,据迷信的说法,是路头菩萨的生日,人家里和商店都备了三牲供品,有所谓接路头之举。接到了路头,就是取得一年的所谓利市。商店接过了路头,就请伙计们吃路头酒。而从这天起也就结束了假期,开始营业了。从初一到初五,是春节的最高潮,大家总要尽情地娱乐一下。

    春节第二个高潮,就是正月十五夜。一年十二月,月月有十五夜,如果不是阴雨,也总有一个团圆的月儿,原没有什么稀罕,然而这正月十五夜却被另眼相看,称为“元宵”,又称“元夜”、“元夕”,家家户户都要张挂花灯;通都大道上,还有盛大的灯市。此风俗起于一千余年前的唐睿宗景云二年,而以开元年间为极盛。后来宋、元、明、清四朝也沿袭下来。明朝的灯市,连续十夜,胜于前朝。大画家唐伯虎曾有一诗咏元宵云: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读了这首诗,就可见明朝元宵的盛况了。

    元朝袭唐、宋遗风,元宵也盛极一时,既有灯市,也有歌舞。但看元曲中就有不少歌颂元宵的作品,如马致远《青哥儿》云:

    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妙舞清歌最是它。翡翠坡前那人家,鳌山下。

    张可久《天净沙》云:

    金莲万炬花开,玉梅千树香来。灯市东风暮霭,彩云天外,紫绡人倚瑶台。

    又《水仙子》《元夜小集》云:

    停杯献曲紫云娘,走笔成章白面郎。移宫换羽青楼上,招邀入醉乡。彩云深灯月交光,琉璃界笙歌闹。水晶宫阙绮罗香,一曲霓裳。

    当时的元宵,就是这样在酣歌恒舞、绿酒红灯之间消磨过去。到了清朝和民国时期,元宵的盛况虽已不如前代,但因欢度春节,余兴未尽,仍要狂欢一下。这一切,实际上也只有少数人才真能享受得到。

    沪苏旧俗,以元宵节前二夜为上灯之期,而以元宵后三夜为落灯之期。上灯时吃圆子,落灯时吃年糕,所以有“上灯圆子落灯糕”之说。而元宵这一夜,也非吃圆子不可,因此这种圆子又有一个“元宵”的别名。宋人范成大《上元记》说:“吴下节物,拈粉团栾。”足见宋朝就有元宵吃圆子的风俗了。清人吴匏庵诗:“既饱有人频咳唾,席间往往落珠玑。”就为圆子而作。

    灯谜之制,也起源于元宵灯市。一般文人墨客,制了谜,写了纸条,粘在花灯上。灯的一面贴住墙壁,而三面都粘满谜语的纸条,任人揣摩。这就叫作“打灯谜”。谜面全从经史子集或小说传奇中取材,分为二十四格,猜中的揭条去领奖品。清朝词人陈其年《元夜词》,曾有“更夹路香,谜凭人打”之句,可见打灯谜就是当时元宵的文娱活动。现在打灯谜仍然盛行,但并不一定在元宵,也并不粘在花灯上了。

    旧时苏州人家和商店中凡是有十番锣鼓的,除了春节头几天大吹大擂之外,到了元宵,也一定要再来一下,甚至通宵达旦,称为“闹元宵”。又有一种迷信的风俗,妇人们元宵一定要出外溜达,走过了三条桥,方始回家,称为“走三桥”,据说可以祛病延年。此俗明朝即已有之,诗人陆伸曾作《走三桥词》云:

    细娘分付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在清朝道光年间,此俗还在流行,到了光绪年间,似乎已废止了。

    上元灯话

    农历正月十五日向称上元,这夜即称“元夕”,俗称“元宵”;旧俗必须张灯,盛极一时。考之旧籍,据说还是起于唐代睿宗景云二年,只有一夜。到唐玄宗时,改为三夜,元宵前后各一夜。到了北宋乾德五年,又加上十七、十八两夜,增为五夜。到南宋理宗淳祐三年时又增一夜,自十三夜起,名为“试灯”。到得明代朱太祖时,更变本加厉,增为十夜,自初八夜起就张灯于市,到十七夜才罢,名为“灯市”。近年来苏沪风俗,都以十三夜至十八夜为灯节,倒还是依照着南宋的旧俗。

    制灯最工巧的地方,近推浙江菱湖。往年我在上海居住时,就听得菱湖灯彩的大名,也曾见过各式各样的菱湖灯,确有鬼斧神工之妙。记得当年有一个叫作桑栋臣的,专给新旧剧场扎灯彩,听说他就是菱湖人,技术确很不差。但在宋代,苏州倒是以制灯著名的。周密《乾淳岁时记》称:“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著色便面也。”梅里人用彩笺铸细巧人物扎灯,名梅里灯,也很有名。又有一种夹纱灯,是用彩纸刻花竹禽鱼而夹以轻绡的,现在恐已失传了。清代道光年间,阊门内吴趋坊皋桥中市一带,都有出卖各种彩灯的,满街张灯,陆离光怪,令人目不暇接。人物有张君瑞跳粉墙、西施采莲花、刘海戏蟾诸品。花果有莲、藕、玉兰、牡丹、西瓜、葡萄诸品。禽兽水族则有孔雀、凤凰、鹤、鹿、马、兔、猴与金鱼、鲤鱼、虾、蟹诸品,其他如龙船灯、走马灯等,不胜枚举。一九五四年春节,人民路怡园为了引起大众兴趣,特请名手精制彩灯大小数十只,全用各式绢绸,或加彩绘,或缀流苏,十分悦目;而给我以良好印象的,是塔灯、莲花灯和走马灯三只,不愧为个中精品。

    走马灯是我儿时最爱看的。大概用纸剪了人物车马或京剧中的《三国》《水浒》等戏,着了彩色,粘贴在竹制的轮子上,承以蛎壳,一点上蜡烛,就会转动。大概小朋友们都是喜欢这玩意儿的。清代吴谷人有《辘轳金井》词咏走马灯云:

    涨烟飞焰,送星蹄逐队,奔腾不少。一片迷离,向蝉纱围绕。帘深夜悄,怕壁上观来应笑。几许英雄,明明灭灭,冬烘头脑。

    平生壮怀渐老。念五陵游历,空负年少。陈迹团团,叹磨驴潦倒。山香插帽,要鼓打太平新调。尽洗弓兵,飚轮迅卷,月斜天晓。

    古时重视上元,夜必张灯,以唐代开元年间为最盛。旧籍中曾说:“上元日天人围绕,步步燃灯十二里。”其盛况可以想见。诗人崔液曾有《上元诗》六首记其事。兹录其两首云:

    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