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感果(二) 初佛现我前二我往佛处

    ○初佛现我前

    【经】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疏】其人。指持名者。承上但能一心不乱。命终之时。佛必现前也。以自力佛力。感应道交故。如二部经。及诸经中说。

    【钞】自力者。凡人命终。前有将谢。后有未生。平生善恶。自然现前。如十恶五逆。地狱现前。悭贪嫉妒。饿鬼现前。乃至五戒十善。人天现前。今专念佛。一心不乱。则净念成就。清净心中。宁不佛现前乎。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也。佛力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我剎。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三辈往生中又云。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观经九品。或言阿弥陀佛至行者前。或云至其人所。皆现前意也。言诸经者。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其人命终。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住其人前。魔不能坏彼正觉心。又鼓音王经云。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住其人前。令其得见。又华严四十六经云。如来有十种佛事。一者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现其前等。所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也。若依般若。则自力复二。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力。兼以佛摄取力。乃成三力。本有如舟船。念佛如帆楫。佛摄取如便风。三事周圆。必登彼岸矣。

    【疏】佛及圣众者。佛兼报化。圣众兼菩萨声闻等。

    【钞】兼报化者。观经明佛。先言六十万亿。后开丈六。次言下品化佛来迎。则知九品所见不一。摄论亦云登地方见报身。展转细妙。今但言佛。不分报化。以一摄多故。兼菩萨声闻者。如观经上品上生云。佛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现其人前。而亦有佛不来迎。菩萨来者。今从多分。

    【疏】问。临终佛现。亦有魔否。答。古谓无魔。脱或有之。贵在辨识。

    【钞】无魔者。单修禅定。或起阴魔。如楞严止观诸经论中辨之甚悉。今谓念佛者。佛威神力。佛本愿力。大光明中。必无魔事。然亦有宿障深厚。或不善用心。容有魔起。固未可定。须预辨识。如经论说。行人见佛。辨之有二。一。不与修多罗合者。是为魔事。二。不与本所修合者。是为魔事。所以然者。以单修禅人。本所修因。唯心无境故。外有佛现。悉置不论。以果不协因故。今念佛人。一生忆佛。临终见佛。因果相符。何得概为魔事。若或未能了决。但如前辨别察识而已。问。既曰非魔。当是真佛。而古谓佛无去来。云何有佛现在其前。答。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故永明谓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又云。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此乃如来本愿功德。令彼有缘众生。专心想念。能于自心见佛来迎。不是诸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则佛身湛然常寂。众生见有去来。如镜中形。非内非外。如梦中事。不有不无。又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亦此意也。是故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所谓感应道交难思议也。

    【疏】故知临终设像助念。文载圣经。法传西域。不应疑阻。

    【钞】华严十五经颂云。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疏云。西域法。有欲舍命者。令面西。于前安一立像。像亦面西。以幡顶挂像手指。令病人手捉幡脚。作随佛往生想。兼与烧香鸣磬。助称佛名。非直亡者得生佛前。亦终成, 见佛光也。若神游大方。去留无碍者。置之言外。不尔。勉旃斯行。如上。则特为设像。以助往生。何况一心不乱。感佛现前。乃虑为魔。自生疑阻。

    【疏】称理。则自性妄穷真露。是临终佛现义。

    【钞】妄心未尽。幽幽绵绵。是为命根未断。惑断执空。情消见谢。人亡家破。烟灭灰飞。命终之谓也。诸妄尽除。不真何待。求佛不现前。不可得也。然而佛慈无限。岂必临终。是故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二我往佛处

    【经】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疏】上言临者。是将欲命终。今言终时。正暖尽识去。心不颠倒者。以一心不乱。故不颠倒。以不颠倒。故不生他处。即得者。言其速也。

    【钞】颠倒者。由其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如前所谓将舍暖触。一生所作。俱时现前。心神惶怖。动止挥霍。应入地狱者。刀山剑树。视作园林。应堕畜生者。马腹驴胎。认为堂宇。就令作善。合生人天。未免憎爱父母。乃至小圣初心。犹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谓颠倒也。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今既一心不乱。则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径生彼国。如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言一切国土。唯想所持。净想成就。必得往生。固无疑也。他处者有三。一者娑婆世界。二者余佛国土。三者彼国边地。今皆拣之。速者。不经中阴。不隔时日。观经所谓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也。又智者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动念。则往生净土时。所云在定者。今心不颠倒是。所云动念者。后愿生彼国是。

    【疏】大本云。其身体非世人之身体。亦非天上人之身体也。皆积众善之德。自然虚无之体。莲华中化生。亦无乳养之者。

    【钞】积善者。即是善根福德成就之身。非以欲爱为因。四大为体。故不由胎狱。托质华池也。亦无乳养者。明自然增长。非如北洲。犹待指端出乳而为养也。

    【疏】其往生者。由上一心不乱。作三九因。更细分之。亦应无量。

    【钞】三九者。大本三辈。观经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事理亦复各分胜劣。后得往生。如其本因而为品位也。三辈者。如大本谓上辈者。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命欲终时。佛与圣众。现其人前。便于七宝池内。莲华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宝宫宇。在虚空中。去佛为近。是名上辈生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者也。中辈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专念回向。命终生彼。功德智慧。次于上辈。是名中辈生者。配前。则得事有余。得理不足者也。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生彼宫宇。惟在于地。又次中辈。是名下辈生者。配前。则仅得乎事。未得乎理者也。九品者。观经所云上之三品。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罗尼门者。有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有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浅。故成三品。例上辈也。中之三品。有生彼国。即得阿罗汉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罗汉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罗汉者。配前。则事盈理歉。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中辈也。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国。经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经于六劫。莲华乃开。发无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发菩提心者。配前。则有事无理。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下辈也。细分者。如前阶品中。分之又分。则百千万亿无尽辈品。皆以事理所得深浅。而为次第也。

    【疏】如观经以上品上生为得无生忍。天台判属初地。而华严明无生忍。自有浅深。则上上品中。信有多品。况复余品。

    【钞】浅深者。八地净忍分中疏云。无生忍。略有二种。一约法。二约行。约法。则诸无起作之理。皆曰无生。慧心安此。故名为忍。约行。则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如渟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前说犹通诸地。后唯八地所专。余如前序中辨。故知无生忍位。自有浅深。则上上品中。从一地以至八地。已容多品。余可知矣。故细分之。亦应无量。

    【疏】又三辈九品。二经相配。诸说稍异。如辅正所解融之。

    【钞】观经疏云。此经九品。为令识位高下。即大本三辈也。孤山谓大本三辈。止齐观经六品。以三辈纯明善行。不及恶人也。灵芝判三辈止对上品。故云诸说稍异。草庵辅正解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而言。则孤山。灵芝。皆不违天台。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约位次。则辈品正同。二师唯约行因。则止齐中上。各有所据。取义不同。故不违也。克实而论。则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终善。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

    【疏】又华严明念佛者。数与心等。即是三辈九品随因不同义。

    【钞】数心等者。华严二十三经。离垢幢菩萨偈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舍。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释云。数与心等者。谓随念随现。随念有二。一随念多少。佛亦如之。如念佛一声。有一化佛从口中出等。二随念浅深。佛应称之。如临终见佛有胜有劣等。多少浅深。即辈品分别也。此人得见佛者。即阿弥陀佛现在其前也。专念者。即一心不乱也。

    【疏】又志眼二种净业。亦三辈九品义。

    【钞】志眼法师云。往生一门。有二净业。一曰正观。默照本心也。二曰助行。备修万善也。二事俱得。则了达四净土矣。如止得事善者。近生同居。远作三土因耳。故知净土。正究理菩萨所登境界。而兼容悠悠众生耳。又云。圆机体道。是最上净业。苟加愿以导之。即预优品。愚朴之辈。但称佛发愿者亦生。观净土一门。则圣人无弃物也。按所云正观。通乎上中。所云助行。通乎中下。又法师此论极善。观者毋忽。

    【疏】有言九品。八从莲生。以第一品云金刚台故。今参合经论。仍以九品皆属莲生。

    【钞】八从莲生者。据观经上品上生文云。自见其身。乘金刚台。独无莲华二字。故言下之八品。乃从莲生。然经论所明。历历皆说生西方者。俱从莲生。大本法藏愿云。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蝡。生我剎者。皆于七宝池内。莲华中化生。言皆。则概举九品矣。又云。他方诸大菩萨。欲见阿弥陀佛者。径于彼国七宝池内。莲华化生。言大菩萨。则必非中下矣。又云。其上辈者。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即于七宝池内。莲华化生。言上辈。即正对上品矣。并无最上不莲之意。又法华云。闻此经典。如说修行。命终即往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夫得无生忍。非上上品乎。又行愿品。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曰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夫普贤往生。非上上品乎。又宝积明十心回向。后得莲华化生。夫十心菩萨。非上上品乎。以是参考。确有明证。问。果尔。则上上文中。何以曰金刚台。不曰莲华。答。文互有无。不足泥故。何以知之。上品中生。亦曰乘紫金台。又将曰七从莲生乎。况中品之下。亦但云此人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文中并无莲华二字。又将曰六从莲生乎。夫既以不莲为胜。则中下劣品。何以不莲。又中品之上。独曰莲华台。其金刚台紫金台之类乎。其莲华之类乎。错杂不伦。进退无据。灼知文互缺而义必周也。愚意各有莲华。华各有台。台各不同。而金刚为台之最胜耳。如怀玉银台初来。金台继至。可验也。且台之义二。一者基台之台。则台在华下。如世刻像。下作宝台。台上安华。华上安佛。是也。二者房台之台。则台在华内。如法华玄义。以莲表十如。至如是报文云。譬如莲实围绕房台。又云。实依于台。实者莲子。子藏台中。则世所谓莲房是也。又华严十地莲华文云。琉璃为茎。栴檀为台。玛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并称茎台须叶。而涅槃亦云。譬如茎叶须台。合为莲华。此所谓台。皆房台也。即法华甄叔迦宝以为其台之意也。观是。则知观经华座观中。先言作莲华想。次云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则华内之台也。又云。一一金色。处处变化。或作金刚台。或作珍珠网等。则华下之台也。故上品中生。先言紫金台。次云足下亦有七宝莲华。则紫金台在华下明矣。华必有台。台必有华。言金刚台。不言华。与言华不言台。文前后互显耳。但上上品一生莲中。即时华开。即时见佛。即时证道。其余则华开渐晚。见佛渐迟。证道渐远。以是分别。知上上独胜。非为无莲也。若以无莲为胜。有莲为劣。是薄莲也。何取于莲邦。而华座观。明佛坐莲华。则佛亦劣矣。理云何通。问。极乐九品。八从莲生。四明何为有是言乎。答。四明只说八从莲生。未说不莲为是何品。以中下品亦无莲华故。若果上上不莲。当必有说。而乃徒开其端。不竟其说者。何也。或此八字传写之误。安知不是极乐九品。必从莲生。俟高明更辨之。

    【疏】问。下品之外。复有胎生。为实有否。答。表信力不坚故。实无胎生。

    【钞】非胎生者。大本云。佛告弥勒。若有众生。修诸功德。愿生彼剎。不了佛智。志意犹豫。临命终时。方悔己过。以是生彼。才入边地。见七宝城。即便止住。于莲华生。亦有自然快乐。如忉利天。惟于城中经五百岁。不得见佛。不闻经法。以此为苦。故名胎生。非实胎育如人间也。又云。如剎帝利。其子犯法。幽之内宫。处以华观。层楼绮殿。好饰奇珍。宝帐金床。服御所资。悉皆丰备。而以阎浮金锁。系其两足。不得自在。即胎生喻也。又云。若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本处。即得往诣无量寿佛所。又菩萨处胎经云。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国土七宝。其乐无比。发意欲生弥陀佛国。而染著于此。不能前进。亦疑城边地类也。如是皆由信不切故。

    【疏】问。既云七日。彼临终十念。特俄顷耳。何得往生。答。正以一心故。如智论中说。又自力他力。如那先中说。

    【钞】智论云。临死少许时心。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曰。虽时顷少。心力猛利。是最后心。名为大心。当知即是一心不乱故。那先经云。王问那先。人生造恶。临终念佛。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于船上。因得不没。人虽本恶。因念佛故。不堕泥犁。而得往生。亦复如是。则己之心力。佛之愿力。交相成也。

    【疏】问。既云往生。昔人又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是乃有生无往。今曰往生。二义相戾。答。以生于自心。故不往而往。名为往生。如华严解脱长者说。

    【钞】华严重重法界。不出一心。楞严十方虚空。皆汝心内。是知极乐之生。生乎自心。心无界限。则无西无东。去至何所。状其易秽而净。脱旧而新。离一得一。似有所往。名之为往。岂曰从此向彼。如世间经城过邑之往耶。解脱所说者。入法界品。解脱长者言。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若欲愿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既云随意。则不越一念而生彼国。故知状其得生。名之往生。实无所往。不往而往。不妨说往。究极而言。非但无往。亦复无生。不生而生。不妨说生。

    【疏】问。兜率内院。昔人亦愿往生。今何偏示极乐。答。因难易故。境胜劣故。主师资故。又问。胜莲华世界。甚超极乐。何以不往。答。乐邦在近。不应求远故。

    【钞】问意盖谓弥勒亦现在说法。内院亦清净庄严。而不求生。当是何故。答有三义。一因难易者。凡生内院。必智断功德。堪与圣流。非若极乐。但求生者。净念成就。即克如愿。无论惑业。昔奘师谓内院易生。良以兜率之离人世。可计由旬。极乐之去娑婆。历多佛剎。彼论地。不论因。今论因。不论地。义各有取。然极而论之。奘师为当时一类之机。此经乃万世常行之道耳。二境胜劣者。内院不越三界之中。极乐出过三界之外。极乐疑城。尚无女人。内院外生。便有五欲。故曰下生犹胜天宫也。三主师资者。弥陀圆万德之果。已证如来。弥勒称补处之尊。犹居等觉。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则弥勒方与观音势至。同侍导师之侧。曰师资也。故见弥陀。即见弥勒。见弥勒。未必见弥陀也。又古德有云。先生西方。后生龙华。亦大有理。偏求极乐。不亦宜乎。胜莲华者。详见前寿命文中。今谓华严较论国土。娑婆之后。即云极乐。远之又远。至百万阿僧祇世界。方曰胜莲。则极乐者邻邦。胜莲者遐域也。喻如越饥吴稔。举足即吴。舍吴不往。而远慕燕秦。惑亦甚矣。

    【疏】问。见有一生念佛。临终未必往生。何也。答。良由一生念佛。未是一心念佛故。

    【钞】悠悠之徒。一生念佛。所谓虽不懈怠。亦不精进。未能一心。故不得生。若果真实用心。而未纯一。虽今世不生。亦植生因。必于来世成就三昧而得生彼。如梵网云。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宗门谓才出头来。一闻千悟者。是也。慎毋借口曰。某某念佛。徒劳无功。遂谤圣教为不足信。

    【疏】称理。自性无形。是不颠倒义。自性无垢。是生极乐义。

    【钞】六祖云。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背无面。是则求于正相尚不可得。将以何物而名颠倒。般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垢不净。是则求于净相尚不可得。将指何处而号娑婆。不颠倒处。全身坐极乐莲台。颠倒才生。应念住娑婆国土。即心即土。即土即心。西方去此不远。

    ○四结劝

    【经】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疏】是利者。指上见佛往生。此言者。见斯大利。故说此一心持名之言也。不愿往者。则孤佛说。是为第二重劝。

    【钞】无利益语。佛所不谈。持名即得往生。于诸众生有大利益。故佛说也。良由己得往生。是名自利。生彼国已。闻法得道。还能广度无量众生。是名利他。具斯二利。故云大利。第二劝者。初言众生闻者。止是得闻彼国庄严胜妙。故起愿乐。未委如何得生。今出其由。言一心持名。佛来接引。遂得生彼。则愿当益切。故云二劝。

    【疏】又言利者。反显不愿往生之害。示欣厌也。

    【钞】此土修行。多劫升沉。不能解脱。今以称名往生。遂登不退。较其利害。明若指掌。利即诸乐。害即众苦。故当欣厌。

    【疏】又我说者。正明无问自说故。

    【钞】见斯大利。急为指陈。恐诸众生迟迟失利。故不俟请问也。

    【疏】称理。则自性具足。是利义。

    【钞】试观自性。欠少何事。灵知体上。弥陀圣众终日现前。常寂光中。极乐净邦无时不往。奈何佛见是利。众生若盲。佛说是利。众生若聋。虽是劳他金口宣扬。须是一回亲见始得。

    ○三交引佛言令断疑惑(二) 初明佛同赞二释经应赞

    ○初明佛同赞(二) 初本佛赞二他佛赞

    ○初本佛赞

    【经】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疏】承上不独我见是利而说此言。亦十方诸佛同见是利而说此言也。赞者。称赞。叹者。感叹。不可思议者。上言我见是利。今极言其利非寻常之利也。文有三转。一。非无益。故云利。二。非但事福之利。故云功德之利。三。非但功德之利。故云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以是赞叹。非偶然故。

    【钞】称赞者。称扬赞美彼佛广大功德。令人归信也。感叹者。感激叹息。此法人天希有。历劫难逢。令人悲喜。喜者。喜其得闻。悲者。悲其闻之晚也。不可思议。是此经原名。义见前序。经名不可思议者。正以阿弥陀佛。有此不可思议大功德也。文有三转者。利中多含。展转深广。初。事福之利者。修事相福。世间因故。是名小利。二。功德之利者。出世间因故。是名大利。三。不思议功德者。出世间上上因故。是名大利中大利。盖功德虽胜事福。于中复分胜劣。有可思议。有不可思议。今是不可思议之功德也。故大利中。复称大利。

    【疏】不可思议。如声王中说。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不可思议。若能信如是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又依正因果。四俱不可思议。

    【钞】此分为四。一是施法广大功德。谓无量寿。无量光。三宝道品种种等。二是神化周遍功德。谓水鸟树林。咸宣妙法。衣食服用。受用自然。众生皆具相好神变等。三是信受宿根功德。谓难信之法。能信受者。宿修无量善根等。四是果报难胜功德。谓即得往生。即得入上善会。即得不退转地。毕竟成佛等。皆超越常情。故云不可思议。如金刚般若云。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也。依正因果者。依谓同居即寂光。正谓应身即法身。因谓七日功成。果谓一生不退。亦复超越常情。故俱不可思议也。昔英法师。于东都讲华严经四十遍。因入绰禅师净业道场。深入三昧。叹曰。自恨多年空寻文疏。劳身心耳。何期念佛不可思议。

    【疏】称理。则自性离心言相。是不可思议功德义。

    【钞】起信论云。是心从本以来。离心缘相。离言说相。是故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滞句者迷。承言者丧。然则当如之何。纵饶缄口忘机。依然堕落无记。是之谓不可思议。

    ○二他佛赞(六) 初东方二南方三西方四北方五下方六上方

    ○初东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初列名显广

    【经】东方亦有阿[门+众]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引诸佛赞者。见此净土法门。乃千佛万佛。无量诸佛。异口同音之所赞叹。当谛信勿疑也。唐译具有十方。今缺四隅者。文省也。先东方者。举方常法。亦以东表智故。

    【钞】十方者。奘师译有四隅。则成十方。今止六者。以正摄隅。故文省也。举方常法者。经中凡举十方。每先东为首。东者。于时为春。万物生长。有智慧义。以智者。万法之先导。故首举东方。即舍利文殊首众意也。

    【疏】举六方者。释迦处中故。

    【钞】既言上下四方。中央何独不举。盖释迦处娑婆世界。以本所居为中。前之后之。左之右之。仰之俯之。成六方也。

    【疏】阿[门+众]鞞者。此云不动。法身不动故。一云。不为二边之所动故。

    【钞】法身者。不生不灭。无去无来。妙觉地无所增。无明地无所减。湛然常住。如如不动故。二边者。有无也。有不能使之著相。无不能使之落空。不断不常。二不动故。问。东属春生。于卦为震。震者。动也。云何佛号不动。答。以是即动即静。应万变而常寂。故云不动。华严以东方为不动智。正此意也。

    【疏】须弥相者。佛相无尽。如须弥故。

    【钞】须弥。此云妙高。众宝所成曰妙。迥出群山曰高。佛之相好。百福所成。无不具足。是之谓妙。人天二乘。及诸菩萨。相好皆莫能及。是之谓高。

    【疏】大须弥者。佛德高广。如大须弥故。一云佛名大于须弥。如维摩中说。

    【钞】须弥高广。超于七金。以对七金。名之为大。佛德高广。无以为比。如大须弥也。佛名者。维摩经云。名称高远。逾于须弥。则谓大过于须弥也。

    【疏】须弥光者。佛光广照。犹如须弥。映蔽众生故。

    【钞】光有二义。一者须弥宝成。宝能发光。如佛净极光通故。二者须弥体大。光明亦大。如佛光明无量故。

    【疏】妙音者。法音圆妙。说法称机故。

    【钞】圆妙者。如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又云。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疏】如是等者。多难悉举。且举五佛。以等摄之。恒河亦云殑伽河。沙者喻多也。

    【钞】恒河在西域无热池侧。香山顶上。有无热恼池。流出四河。恒河在南。广四十里。沙逐水流。至为微细。佛近彼河说法。故凡言多。常取为喻。明东方多佛。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也。若据法华一尘一劫之喻。则恒河者犹为至少。今举恒沙。意实无尽故。大本云。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赞叹阿弥陀佛所有功德。则恒沙未足以尽之也。

    【疏】以上佛名。灵芝云。相传不释。亦有释者。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悲智行愿等。亦无碍故。

    【钞】不释者。以佛具万德。不可以一德称故。亦有释者。以佛德融通无尽。亦可以一摄万。偏举一德。即备众德故。故举因则该果海。举果则彻因源。无有智而不悲。悲而不智。无有行非愿起。愿不行成。如尧仁舜孝。禹俭汤宽。亦互具故。

    【疏】称理。则自性智慧不可尽。是东方恒沙佛义。

    【钞】东方义见前解。有形之物可尽。智慧不可尽。外求智慧可尽。自性智慧不可尽。曰恒沙者。亦少分喻耳。所以道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现相表真

    【经】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疏】其国者。本所住国。各于其国者。见佛佛皆然也。左右为广。前后为长。三千大千。详如俱舍中说。覆大千者。极言舌相之广长也。以多劫口业清净故。若详其由。如华严中说。言此以明佛语为必可信。令断疑也。

    【钞】俱舍论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为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今释谓四大部洲。二轮日月。一须弥山。从下地狱。至六欲天。从欲天至梵天。齐此色天。名一世界。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小千。又以小千为一。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中千。又以中千为一。一一数之。积而至千。名曰大千。以三次言千。曰三千大千。其实一大千也。一大千世界。即经中一佛土也。彼阿[门+众]佛。乃至恒沙诸佛。各各主此大千世界。今谓诸佛各于本界。出广长舌。覆其界内。无不遍也。口业清净者。谓不为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常为真实语。正直语。柔软语。和合语。而言多劫者。经云。凡夫舌过鼻尖。表三世不妄语。佛乃无量劫来。曾无妄语。久积功德。感斯胜相也。详其由者。华严离世间品云。菩萨有十种舌。所谓开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开示演说无尽法门舌。赞叹诸佛无尽功德舌。乃至降伏一切诸魔外道。除灭生死烦恼。令至涅槃舌。是为十。菩萨成就此法。得如来遍覆国土无上舌。则不止一因。故言详也。必可信者。凡夫舌相。不过三寸。古谓掉三寸舌。则毁誉抑扬。循其私意。容未可信。佛具如是广长之舌。宁有妄乎。其所赞叹。更疑不信。无有是处。

    【疏】又行位菩萨。尚有广长舌相。更过于此。今犹略说。

    【钞】菩萨舌相者。华严十行位菩萨。成就十无尽藏。其说法时。以广长舌。出妙音声。充满十方一切世界。言十方一切。则不止一大千而已。菩萨且然。何况如来。今且各就本国。故云略说。其实佛赞净土。遍十方一切世界也。

    【疏】慈恩云。佛之舌相。证小。则覆面门。以至发际。今覆大千。证大事也。又云。菩萨得覆面舌相。故其言无二。悉真实故。则覆面之舌。已无妄语。况覆大千乎。

    【钞】舌相小大者。以佛得色身三昧。六根自在。证小证大。各随其意。言大事者。法华云。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谓令众生皆入佛乘故。今赞净土。现此舌相。则知净土法门。是为大事。同法华也。苟非大事。则所谓割鸡焉用牛刀也。又菩萨覆面者。举劣况胜。劝信之至也。

    【疏】又十方者。且就横说。若竖说者。通乎三际。无不赞叹。

    【钞】以方例世。则前乎迦叶。乃至过去无量诸佛。后乎弥勒。乃至未来无量诸佛。必其广长舌相亦遍覆三际也。诸佛相同。则心同。智同。愿同。既六方赞叹此经。知三世诸佛。亦必赞叹此经。如六方也。所谓无间说者是也。

    【疏】称理。则自性周法界。是广长舌义。

    【钞】古谓溪声即是广长舌。然则广长舌相。不独诸佛有之。众生有之。即万象皆有之。是故情与无倩。融成一舌。舌即法界。法界即舌。说遍覆时。已成双橛。

    ○三发言劝信

    【经】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疏】诚实。明必可信。以是广长舌端。出诚实语。谓此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汝当谛信。莫怀疑也。信义详后。

    【钞】必可信者。以诚则真恳无伪。实则审谛不虚。所谓师子吼。无畏说。千圣复起不能易。万世守之则为楷者也。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连下十六字。此经原名也。唐译止言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欲文省便。以不可思议功德摄净土中故。此不可思议。上文赞佛。今乃赞经。其义一也。故不重释。护念者。念佛之人。佛力保护。令其安隐。无诸障难故。佛心忆念。令其精进。无有退堕故。观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经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又十种利益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此本师护念。而十方诸佛同此护念。当知念佛佛念。感应自然。不可诬也。

    【疏】又八地始蒙佛护。故知往生。地位非浅。

    【钞】八地佛护者。华严谓八地菩萨。常为如来之所护念。今此顿超胜地。故曰非浅。

    【疏】诸佛告语众生。古有二说。一谓转引。一谓同时。今兼用之。

    【钞】转引者。慈恩谓六方诸佛。告本国中之语。释迦转引以证己言。灵芝谓是释迦说此经时。六方诸佛。同时赞叹。今兼用者。以此广大最要法门。诸佛平时必所常赞。而正当释迦说此经时。十方诸佛齐赞。亦复何碍。弥显此经。乃普眼法门。遍乎法界。一说一切说也。

    【疏】称理。则自性不变。是诚实义。自性不离。是护念义。

    【钞】纯真绝妄。万劫如然。言诚实者。孰过于是。即今一视一听。一言一动。莫不与俱。亘古亘今。常护常念。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何得诚言不信。护我偏违。可谓自诳自欺。自逃自逝。

    ○二南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初列名显广

    【经】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日月灯者。大智无尽故。

    【钞】大智无尽者。日照昼。月照夜。灯照日月之所不及。普遍继续。更无穷尽。佛之大智。横亘十方。竖通三际。方犹是也。又日光破暗。有般若义。名一切智。月以清凉照夜。有解脱义。名道种智。灯继日月。通乎昼夜。不住二边。是中道第一义谛。有法身义。名一切种智。

    【疏】名闻光者。名称普闻。如光远照。

    【钞】实大声宏。故有名称。普遍闻于十方无量世界。如日光照。无所不被。

    【疏】大焰肩者。肩表二智。焰喻照耀。

    【钞】二智者。权智照事。实智照理。事理炳然。双照不昧。如两肩发焰故。又此二智。荷担一切佛法。有肩义故。

    【疏】须弥灯者。须弥为灯。照四天下。佛光广照。亦如是故。

    【钞】须弥为灯者。如云须弥为笔。须弥为椎等。极言灯量之广大也。须弥在中。光照四部。佛以中道大智。照诸众生。如须弥灯也。然维摩经言。须弥灯王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而究其国土。乃东方过三十六恒河沙世界。今在南方。以佛同名者众故。

    【疏】无量精进者。精进解见序分。但彼言常。此言无量。

    【钞】无量二义。一者时无量。即是常义。二者事无量。自利利他。智行无边故。

    【疏】称理。则自性光明不可尽。是南方恒沙佛义。

    【钞】南方为离。离为火。火内暗而外明。是寂而常照也。真知不昧。灵焰何穷。华严光明觉品言。如来光明过一世界。十世界。乃至不可说世界。皆是自己心光觉照。一切不从外得。故曰。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二现相表真

    【经】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发言劝信

    【经】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三西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初列名显广

    【经】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无量寿。因与本佛同名。古有二说。亦俱有理。

    【钞】二说者。灵芝谓诸佛同名甚多。决非法藏所成之佛。以是本佛不应自赞故。慈恩谓设若自赞。理亦无妨。以导引众生。令生胜意故。今双取二说。谓据大本。过无边佛剎。同名释迦牟尼者。不可胜数。又观音师观音如来等。则无量寿之名。何止一佛。百千万亿。不可穷尽。若据佛分边事。焉得以凡常例之。将无自赞毁他。犯菩萨十重戒耶。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纵横予夺。权实双彰。苟有利于众生。亦何施而不可。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可得云自赞否。前之一说。恐人不知诸佛数如微尘。拘执一偏故。后之一说。恐人泥于不应自赞。昧佛神用故。二说兼成。理固无碍。

    【疏】无量相者。相好无尽故。

    【钞】相好者。或三十二相。或八万四千相。或微尘相。德福无量。相亦无量也。昔志公现十一面观音相。僧由不能举笔。况佛相乎。

    【疏】无量幢者。功德高显。喻之如幢。极其高显。名无量也。又无量者。广多义。

    【钞】幢者。幡属。又云旗属。刊定记。幢有七义。约之成五。一。高显义。喻佛位极尊故。二。建立义。喻佛悲智。建立众生。及菩提故。三。归向义。喻佛为众生所宗仰故。四。摧殄义。降伏一切诸魔军故。五。灭怖义。如帝释告诸天众。汝与修罗战时。设有恐怖。当念我七宝幢。其怖即灭。喻佛得无所畏。众生念佛。即离恐怖故。今唯取高显一义。摄余义也。广多者。其幢多而无量。如经言。幢幡宝盖。遍满虚空。佛竖无量妙义。指示众生。亦复如是。

    【疏】大光者。光辉广被故。

    【钞】光指化他之用。诸天人亦有身光。不假日月。二乘小果。因地菩萨。皆有光明。比佛为小。佛光映蔽一切。故云大也。

    【疏】大明者。谓佛以大智。破诸惑尽故。

    【钞】破诸惑尽者。一切智。破见思惑尽。道种智。破尘沙惑尽。一切种智。破无明惑尽。杲日当空。无所不照。云大明也。虽前似觉他。此似自觉。各举一德。义实互具。如上总说中辩。

    【疏】宝相者。相好殊特。如宝尊贵故。

    【钞】相好如宝者。佛有无量相。姑举一二。目相。如经言。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毫相。如经言。琉璃筒。胸相。如经言。紫磨金。肉髻相。如经言。甄叔迦。皆所谓宝相也。

    【疏】净光者。佛德清净。发光明故。又其光清净。名净光故。

    【钞】清净发光者。有染之智。不发妙光。佛德至净。出大光明。譬如镜体清净。能鉴形故。其光清净者。譬如野烧。亦有光明。比之日月。不名净故。

    【疏】称理。则自性清净不可尽。是西方恒沙佛义。

    【钞】西方义见前解。良以真如自体。湛若虚空。绝点纯清。曾何涯际。纤尘乍起。佛灭多时。心垢顿除。古佛随现。

    ○二现相表真

    【经】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发言劝信

    【经】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四北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初列名显广

    【经】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焰肩者。解见前文。

    【钞】前有大字。义无优劣。

    【疏】最胜音者。佛音极好。一切音声。无能及故。

    【钞】佛有八音。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乃至八不竭音。今据极好。以释最胜。亦可八音兼备。故名最胜。则一切天人声闻菩萨所不能及也。

    【疏】难沮者。佛德坚密。不可坏故。

    【钞】沮者。水名。佛证法身。已得金刚不坏之体。更无余惑。烦恼横流。莫能冲荡。故曰难沮。昔人谓吴其沼乎。难沮者。犹言不可沼也。又沮阻通用。止遏也。

    【疏】日生者。佛光出现。如日初升也。兼二利说。

    【钞】二利者。一者自利。众生本觉。覆在无明。如大夜中。日光不现。破惑显智。始觉朗照。如日东生故。二者利他。华严二十三经云。譬如日天子。不以生盲不见故。隐而不现。不以乾闼婆城。阿修罗手。阎浮提树。崇岩邃谷。尘雾烟云等物覆障故。隐而不现。不以时节改变故。隐而不现。喻佛始成正觉。说法利生。慧光普照。如日东生故。

    【疏】网明者。智如宝网。遍照众生故。

    【钞】网者。即梵网千珠。千珠交映。光明洞彻。如佛智遍覆众生。无所不照故。又种种法门。互相融彻。觉群迷故。

    【疏】称理。则自性含摄不可尽。是北方恒沙佛义。

    【钞】北方为冬。冬主藏。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今则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无边德用。总在心源。觅之则无相无形。出之则无穷无尽。本来具足。不假他求。是故众生心。即名如来藏。

    ○二现相表真

    【经】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发言劝信

    【经】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五下方(三 )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初列名显广

    【经】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师子者。如师子伏群兽故。

    【钞】师子二义。一者师子众兽中王。游行无畏。如佛凡圣独尊。出入三界。自在无碍故。二者师子一吼。百兽畏惧。如佛说法。天魔外道皆信服故。又无五种怖。具四无畏。皆师子义。

    【疏】名闻者。释义同前。

    【钞】前名闻光。今无光字。名闻者德。光者喻。虽无其喻。不异其德。

    【疏】名光者。名如日光。无所不被。亦可并称。以名显光炽故。

    【钞】如光义同上。名显者。如阿弥陀佛。名称普闻。十方三世。无不瞻念故。光炽者。如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十方三世。无所障碍故。

    【疏】达摩者。此云法。亦兼二利。

    【钞】法者。轨持义。以法轨持己德。成己法身。以法轨持他身。令诸众生皆证法身故。

    【疏】法幢者。法如幢故。

    【钞】法如幢者。佛法高显。人天仰之为宗。邪外望之而伏。详如前文无量幢义。

    【疏】持法者。二义。一者执中名持。二者执守名持。

    【钞】执中者。不堕有边。不堕无边。善持中道妙法故。执守者。持此妙法。流通三世。使不断绝故。

    【疏】称理。则自性测之弥深不可尽。是下方恒沙佛义。

    【钞】文殊取钵。遥垂右手过下方四十二恒河沙世界。今谓更过下方不可说恒河沙世界。求于自性。譬如持竿探海。欲穷其底。终不可得。

    ○二现相表真

    【经】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发言劝信

    【经】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六上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初列名显广

    【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梵音者。佛音清净。无杂染故。

    【钞】无杂染者。余乘说法。是为杂染而不清净。今佛唯以一乘法。化导诸群生。所谓纯一不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故名梵音。

    【疏】宿王者。一云月为宿王。一云即宿中王。如北辰故。二义皆得。

    【钞】月为宿王。所谓万点星光。不如孤月。月非星类。喻佛为大觉。觉非迷类。胜一切故。即宿中王者。语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言北辰宿类。而出乎其类。喻佛即众生。出乎众生。以生所归依故。皆得者。一以星月对显称王。一就星中独胜称王。今言佛在异类。异类中王。佛在同类。同类中王。故皆得也。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