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九总释名题(二) 初题义二译人

    ○初题义

    如上八门叙义已知一经大旨。今欲释文。先明总题。使有纲领。故次之以总释名题。

    【经】佛说阿弥陀经

    【疏】题义有四。初能说佛。二正明说。三所说佛。四结说名。言此土释迦牟尼佛。说彼土阿弥陀佛依正庄严信愿往生之经也。统括大意。次乃离释。

    【钞】统括者。先且略表全文。使血脉贯通。意义具足。次乃一一离而释之。题止佛名。而言依正等者。观经言佛便周。今举佛名。摄无不尽故。

    【疏】次离释也。佛者。梵语具云佛陀。此云觉者。备三觉故。又云智者。无不知故。又佛者。十号之一。又佛地明十义佛。天台明六即佛。华严明十身佛。故佛者。天中天。圣中圣。凡单言佛者。即本师释迦牟尼也。

    【钞】梵者。净也。对华名梵。文质之谓也。具者。具足。梵语当云佛陀。不言陀者。省文也。译以震旦之言。则云觉者。对迷者得名也。三觉者。自觉异凡夫。觉他异二乘。觉满异菩萨。三觉俱圆。故曰自他觉满之者。又离心名自觉。离色名觉他。俱离名觉满。亦三觉义。又云智者。智即觉义。无不知者。智论云。知一切众生数非数。常非常等。是智无不知。所谓得一切种智是也。即觉满义也。十号者。万德世尊。举莫能尽。略而言之。如来至佛。共有十号。十号之中。佛当其一。具兹十德。世出世间之所宗主。故名世尊。十义者。具二智。断二障。觉二谛。得自他二利。如梦觉华开二喻。合之为十义也。六即者。始乎理即。终乎究竟。盖始则全觉全迷。中则觉而未尽。末乃无所不觉。今称佛者。指究竟也。十身者。一正觉佛。至十随乐佛。详具离世间品。此十身佛。唯华严有之。然约其大要。不出觉满之义。故曰十身初满。正觉始成。名圆满佛也。天中天者。天有四。一世间天。诸国王是。二生天。欲色无色诸天是。三净天。四果支佛是。四义天。十住菩萨是。佛并超之。是天而又天也。圣中圣者。声闻缘觉菩萨。入圣域而未优。惟佛居极果。是圣而又圣也。即释迦者。过去未来。须标某佛。释迦见坐道场。一土之中。无二佛故。喻如前朝帝主。须称国号。当今天子。直曰至尊。亦以一国之中无二主故。是知单言佛者。即悉达所成贤劫第四佛也。

    【疏】说者。悦也。悦所怀故。四辩宣演故。十二部等。至四悉檀。皆是说义。

    【钞】悦所怀者。本愿度生。得机而说。所怀畅悦。如大本世尊欲说此经。先且诸根悦豫。颜色异常。况今持名念佛。得机而说。悦可知矣。四辩者。曰义。曰法。曰词。曰乐说也。四皆无碍。名之曰说。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词无碍智。以世智差别说。乐说无碍智。以第一义智善巧说。不言义法者。后后兼于前前。词。及乐说。摄义法故。十二部等。指所说也。悉檀者。合华梵云遍施。以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四门。作欢喜。生善。灭恶。入道。四益。十二部经一切诸法。随宜而说。无量方便。要归作世界等四说。使人得欢喜等四益而已。鉴机授法。其文繁广。略举不悉。

    【疏】佛说者。说拣五人故。

    【钞】五人者。一佛。二菩萨。三天。四仙。五化人。此五皆能说经。今显此经是至圣立言。金口亲出。不同菩萨在因。天属凡类。仙杂外道。化人非真也。如天子诏。不同百官宰相诸王等语也。

    【疏】阿弥陀者。是标显彼佛。梵语阿。此云无。梵语弥陀。此云量。言佛功德不可穷尽。故云无量。如经寿命光明。是无量中姑举二事。摄余功德也。

    【钞】无量者。有二义。一者众多无有数量。二者广大无有限量。复有二义。一者十大数中之无量。二者更无穷尽之无量。姑举二事者。以无量不止寿命光明也。详如后文中辩。

    【疏】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有通别二义。契复二义。经复多义。经虽多义。不出贯摄常法四义。

    【钞】通别者。佛所说教。总名修多罗。是之谓通。析之则经名修多罗。律名毗奈耶。论名阿毗昙。是之谓别。契复二义者。一者契理。则合道之言。二者契机。则逗根之教。今略契字。但名曰经者。省文也。经复多义者。华严疏引杂心五义。谓一出生。二显示。三涌泉。四绳墨。五结鬘。佛地二义。谓一贯穿。二摄持。此方四义。谓一常。二法。三迳。四典。故云多义。不出四义者。指贯摄常法四字也。良以经字。西域正翻为线。线有贯持义。贯则贯穿所说之理。持则摄持所化之生。此二足该出生五义。而此方经典。亦名曰经。经是线义。此方不贵线。故直取经字。而加以契。古称最为允当。又常者。古今不易。法者。近远同尊。常则久而行之。有共由义。即名为迳。法则轨而正之。有定据义。即名为典。亦二足该四。则彼方贯摄。此方常法。合而言之。四字之中。尽经义矣。

    【疏】又经复有通别二义。经之一字。是为通名。佛说阿弥陀五字。是为别名。如教行理通别亦尔。此三即配三德。圆融具足。如天台所称。闻首题名。功德无量。若配三大。则佛是体大。无量寿是相大。无量光是用大。如教中说。

    【钞】教行理者。本理立教。依教修行。从行显理。诸经皆具教行理三。故名为通。专指此经。则佛说是教。执持名号是行。阿弥陀是理。局此异余。故名为别。配三德者。理即法身。教即般若。行即解脱。又理通行教。法身即般若解脱。乃至行通理教。教通理行。举一即三。例上可知。体相用者。体者。总体。言佛便周。故佛为体。相者。体中所具之相。体无尽。相亦无尽。故无量寿为相。用者。体中所发之用。体无不照。用亦无不照。故无量光为用。若通若别等。亦如上例。

    【疏】诸经立名。皆以人法喻。或单或复。此经单人。人复有二。两土果人故。实则三皆融通故。

    【钞】单复者。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具足人法喻三。大方便佛报恩经。人法无喻。妙法莲华经。法喻无人。菩萨璎珞经。人喻无法。大般若经。单法无人喻。梵网经。单喻无人法。今此经者。单人无法喻。他皆例此。两土果人者。菩萨在因。如来在果。故佛号果人。今是此方之佛。说彼方佛故。融通者。举一即三故。如今经虽属单人。而法从人说。喻以人举。言偏义圆。通融交彻。理固然也。

    【疏】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今名是什师改定。自有二义。一者佛摄无尽义故。二者彼佛人所乐闻故。

    【钞】摄义无尽者。如前云言佛便周。则一切功德皆从佛出。佛即不思议故。又弥陀万德洪名。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之所喜乐。上至诸佛赞叹。下至鬼畜归依。正谓不思议功德故。

    【疏】云疏钞者。疏以释经。钞以释疏。冀易晓也。

    【钞】疏者。古云条陈也。又记注也。今谓经义得此。条陈而不隐晦。记注而不遗忘也。钞者。古云略取也。又写录也。略取。则条陈之切要。写录。即记注之显明。冀。望也。经难明。疏通之。疏难明。钞出之。望人人晓了经义也。

    【疏】称理。则自性觉。是佛义。自性觉无量。是阿弥陀义。自性本始二觉。是两土果人义。自性觉体遍照。是说经义。后皆例此。

    【钞】称理者。以即事即理。所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则依报正报。何非自性。又即理者。事依理成。如净名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今经言一心不乱。即自性弥陀。惟心净土。为一经大旨也。冥理而谈。云称理也。觉是总义。觉体之中。广大悉备。无穷无尽。是为别义。本始有二。约先后。则弥陀古佛。此佛新成。是彼本此始。即自性本来是佛为本。无明所覆。今方破惑证智为始也。约因果。则此佛教令往生。乃得见阿弥陀佛。是此本彼始。即自性本有成佛之智为本。依本智而求佛智。乃得成佛为始也。本始互融。常觉不昧。辉天鉴地。耀古腾今。常说如是经。百千万亿座。问。疏钞此经。正为发挥持名功德。普劝诸人求生彼土也。何乃一一消归自性。翻成极则之谈。依然净土是心。奚必舍此愿彼。答。此正双被二根。双破二惑。如前序中所明。良以钝根者。守事相而自足。观此。使知事有理存。毋滞事而迷理。利根者。崇理性而著空。观此。使知理在事中。毋越事而求理。又此经本为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与十六观经同意。则欲悟心者。正应念佛求生。又菩萨犹宜近佛。如前教起中说。则已悟心者。亦正应念佛求生。何足疑也。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故患不悟自心耳。悟心。则无一法出于心外。即心即境。即境即心。往生净土。愿见弥陀。不碍唯心。何妨自性。又问。昔人谓华严极教。可得皆约观行。明诸法门。方等而下。何得亦约观行。古德答云。诸了义不了义教。皆是了义。以唯一心故。据此。则圆机对教。何教不圆。理心涉事。何事不理。

    ○二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疏】姚秦标代。三藏显德。罗什出名。译之一字。结成能翻人也。

    【钞】出处始末备前。兹不重录。古称什师。七佛以来译经师也。犹是略举。且以七佛为言耳。夫毗婆至于释迦。首尾止经二劫。而弥陀成佛十劫。则庄严劫前。更上九劫。所历已几万佛。既六方诸佛。靡不赞叹此经。则万佛以来。亦必皆说此经。亦必皆有译者。而经称母佛者曰。世世佛生。我为其母。子佛者曰。世世佛出。我为其子。以是例之。什师译经。何啻七佛。而此经流通久远。于是益信。

    【疏】称理。则自性融通隐显。是华梵翻译义。

    【钞】即梵可以成华。则显非密外。方华未尝不梵。则密在显边。当暗中有明。当明中有暗。互相掩映。涉入重重。妙体融通。不一不异。

    ○十别解文义(三) 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初序分(二) 初五句证二列众证

    ○初五句证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疏】别解文义者。已知一题总意。未审经中。自始至终。为何等文。阐何等义。今乃章分句解。俾文字般若达乎实相。以有尽之言。略彰无尽故。于中分三。今属序分。序者叙也。又绪也。未入正文。先叙列此经之端绪也。有证信发起二序。今唯证信。凡证信者。皆以六种成就。今顺文便。均其繁简。且分为二。先明五句。后明列众。合之成六。兹复例前统括大意。次乃离释。言如是之法。我从佛闻。彼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之祇园也。盖是佛示阿难故。如是我闻有三义。一断疑故。二息诤故。三拣邪故。

    【钞】文字般若。谓般若无言。赖言而显。故佛以文字说经。今还以文字解释。然文字性空。即是实相。故三种般若。相为融通。不碍文字也。略彰者。言不尽意。故云略也。六种成就。分合二科者。例如五蕴六根。或合色开心。或合心开色。随其所宜。无定法也。佛示者。智论云。佛涅槃时。示阿难言。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国某地。盖是遵佛遗敕故。断疑者。阿难结集时。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二疑阿难成佛。三疑他方佛来。今曰如是我闻。三疑顿释。息诤者。曰我闻。则非臆见自作故。拣邪者。曰如是。则异外道阿忧故。如佛地论云。如是之法。我昔曾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亦息诤义也。

    【疏】如是者。信成就也。如智论中说。又二字复为二义。有多种解。若以宗拣定。约当宗。则一心不乱曰如。唯此无非曰是。

    【钞】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肇公曰。如是者。信顺之辞也。故世人允可。亦曰如是。复二义者。又离如是二字各释也。多解者。有以圣人说法。但显于如。唯如为是。如刘虬所说。有以如者。当理之言。是者。无非之称。如生公所说。有以如来顺机为应名如。众生无非为感名是。如融公所说。有以实相之理。始终不异名如。如理而说名是。如天台所说。有以如为真空。是为妙有。敌破外道断常二见。如清凉折衷诸家所说。余说尚多。恐繁不引。以上各有意义。小异大同。并无相碍。以宗拣定者。如是二义。随宗以定。今此经宗乎一心。良由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心。则非生非灭。无去无来。湛然常住。故名曰如。又此一心。四过离。百非绝。故名曰是。异此所明。不得称是。

    【疏】我闻者。闻成就也。我者自我。闻者亲闻。自我亲闻。非私淑故。非读古故。

    【钞】自我亲闻者。自拣非己。亲拣非面。盖是己躬面受之说也。私淑者。孟子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释曰。以孟子非亲见孔子。乃受业孔子之后人。而私其道。以善其身者也。读古者。齐桓公读书于堂上。轮人以为所读者。古人之糟粕耳。释曰。以桓公非面对古人。古人已往。为徒读其遗言者也。今阿难躬逢至圣。非私淑也。合上自我。阿难耳聆至教。非读古也。合上亲闻。自我亲闻。今以告众。便应信受。更复何说。

    【疏】圣人无我。今何称我。智论有三。一随世间故。二破邪见故。三不著无我故。以是三者。不碍说我。又法身真我。亦得称我。

    【钞】此下复分我闻为二。离释同前。一云随世间者。谓世法中说我。非第一义中说我。随顺世间而说。无有实体。则不乖于第一义也。二云破邪见者。谓邪我。慢我。名字我。世俗人具前二我。学道人具后二我。圣人唯最后我。顺俗称我。但是名字。实无邪慢。故无过咎。三不著无我者。诸圣人知一切法空实相无我。而不著空。不著无我。又瑜伽有四义。大略同此。第三义言。若定无我。谁为修学。人则生怖。故不著无我。又观经疏云。无我则无闻。无闻则化道绝。为传化不绝。假名说我。法身真我者。约本而言。阿难亦通法身我也。以无我法中。有真我。即法身我。如涅槃常乐我净之我。何碍于无我。

    【疏】闻者耳根发识。废别从总。故云我闻。大乘中三。始教无闻。终教闻而不闻。顿教无闻不闻。约当宗。则传法圣人。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闻娑婆极乐无障碍之法门也。

    【钞】废别从总者。以不云耳闻。而云我闻。良由我则统收诸根识等。以总该别。故云我闻。始教等者。若云我既无我。闻亦无闻。是大乘初门。始教意也。若云从缘故空。不坏假名。即不闻而闻。闻而不闻。终教意也。若云能所双寂。无闻不闻。离念顿显。顿教意也。我无我者。生而不生。不生而生。即法身故。根境者。闻说阿弥陀佛。能闻所闻。非一异故。娑婆极乐者。所谓娑婆依正。全处极乐之自心故。以此经分摄于圆。应归法性故。

    【疏】或疑佛成道久。阿难方始出家。何得俱言我闻。古谓有四义故。曰闻无碍。又阿难有三。或闻不闻。亦无碍故。

    【钞】疑者。佛成道已历年二十。阿难出家。又十年。方命为侍者。虽亲侍佛。而三十年前。佛所说经。何得俱称我闻。古答四义者。一辗转闻。如报恩经言。阿难所不闻经。从诸比丘边闻。或诸天子说。如涅槃经。乃弘广菩萨之所流通故。二者佛重说。如报恩经言。阿难因佛命为侍者。乃求三愿。其三所未闻经。请佛重说故。三者阿难自通。如金刚华经言。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眛。所未闻经。自能忆持。涅槃亦云。若在若不在。自然能解了故。四者清凉折衷上三。言阿难乃大权菩萨。影响弘传。如不思议境界经言。舍利目连。乃至阿难等。皆大权菩萨现声闻身。何滞于迹。言不闻也。三阿难者。一名欢喜。结声闻藏。二名喜贤。结缘觉藏。三名喜海。结菩萨藏。则阿难以大神力。随机示教。是知一代时教。此阿难不闻者。彼阿难闻之。又何闻与不闻而为碍也。

    【疏】一时者。时成就也。师资相合。当时说听事毕。即名一时。以说听无定故。不言某年月日者。十方时分不一。两土正朔不同故。约当宗。则即说听顷。心境泯。凡圣会。依正融。一多等。此诸二法。皆一之时。名一时也。

    【钞】说听无定者。或说者得陀罗尼。一剎那顷。一字之中。说一切法门。或听者得净耳根。于一剎那。闻一字时。于余一切悉无障碍。或说者时少。听者时多。或说者时多。听者时少。说者神力延促随宜。听者根器利钝不一。古谓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年岁短长。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也。十方时分者。以十方遍于横竖。竖则该乎天上。四天一日。人寿五旬。横则遍乎四洲。赡部三更。俱卢日午。不可定也。两土正朔者。岁首之日。名为正朔。震旦五天。不相统属。周正建子。夏正建寅。彼时震旦属周。而佛在舍卫。舍卫建寅。乃用夏正。则五天正月。震旦三月。五天二月。震旦四月也。亦不可定。故止言一时也。心境者。一心不乱。无能念所念故。凡圣者。与诸上善人同会一处故。依正者。佛及水鸟树林。同说妙法故。一多者。一佛说经。六方齐赞故。如上种种二法。皆成一味。即以此时为一时也。

    【疏】佛者。主成就也。佛义解见前文。以是一期众生所共宗故。名之曰主。又六种成就中。最为主故。

    【钞】共宗者。佛出世为一期。一期之中。六凡三圣。一切众生。同所宗主。如万姓百辟。归一人故。六成就中主者。望前。则际主之会成时。聆主之语成闻。受主之教成信。望后。则主之所居成处。主之所化成众。是六种共成。而归重于佛。亦言佛便周意也。

    【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者。处成就也。在者。天台谓在即住意。别之有四。曰天住。梵住。圣住。佛住。随宜佛住。乃至天住。实则佛身无在无不在。

    【钞】在即住者。大品论。明佛在某所。已而言暂在久住。总成在意。今谓无论久暂。但就当时说经之处。即名为在。如天子所至。即名行在也。四住者。佛摄众生。随宜而住。或现天住。谓六欲天因。即以施戒善心住。或现梵住。谓初禅至非想因。即以四无量心住。或现圣住。谓三乘因。即以三三昧住。或现佛住。即以首楞严百八三昧。力无畏不共住。上三随他意住。后一随自意住。问。佛何以天住。答。屈至尊在至劣处。为度生故也。无在无不在者。体寂寥。故无在。体圆通。故无不在。华严云。佛身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亦尔。遍一切法。遍一切众生国土。非至非不至。即此意也。然则佛在舍卫。以就劣机。故名天住。如实而论。即舍卫名梵住圣住佛住。亦何不可。

    【疏】舍卫。梵语。亦云室罗筏悉底。华言闻物。以德名故。一云闻者。以人名故。

    【钞】德者。以国丰四德。一者尘德。五尘之境。多美丽故。二者财德。七宝珍奇。无弗有故。三者圣德。三藏圣法。皆具足故。四者解脱德。人多解脱。不染欲故。以是誉动五天。名闻物也。以人名者。多贤人故。国以人为重故。

    【疏】祇树给孤独园者。梵语祇陀。亦云逝多。言祇者。省文也。此云战胜。给孤。表德。即须达多。园者。梵语僧伽蓝摩。此云众园。安众僧故。盖祇陀施树。给孤买园。兼二为名。故云祇树给孤独园也。

    【钞】战胜者。波斯匿王太子生时。王与外国交战得胜。喜而立名。须达多者。梵语。此云乐施。胜军王大臣也。喜乐行施。遂成令名。给孤独者。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今但无倚无养。即名孤独。偏言孤独者。孔恩周急。岐政先茕。非不普慈。有缓急故。众居曰园者。林荫清幽。学道之人。应栖止故。施树买园者。涅槃经说。须达长者。本舍卫人。初未知佛。为娉妇故。入王舍城。因珊檀那见佛生信。请归舍卫。佛令身子选众居处。得祇陀园。长者问价。太子戏答。金布地满。即当卖与。长者布金。太子感叹。遂与易地。地所有树。并以施佛。因立精舍。长者太子交相发心。成此美事。故双标也。

    【疏】若喻当经教理。各有所表。如法华华严释例。

    【钞】喻当经者。如舍卫国。国之胜。表此净土法门。广大宏远。法之最上故。即慈恩言。王舍城。城之胜。城胜余城。表法华法胜余法故。下皆例此。祇树。树之胜。表净土荫盖众生。永离热恼故。给孤园。园之胜。表净土安隐众生。恒受诸乐故。祇陀太子。种之胜。表净土生者。毕竟成佛。绍隆佛种故。须达长者。人之胜。表净土生者。入正定聚。俱上善人故。如华严种种表法。以显一心。皆此意也。

    【疏】称理。则自性洞彻十方。是阿难闻佛义。自性不离当处。是佛在祇园义。

    【钞】心闻洞十方。则庆喜现今方结集。真佛屋里坐。则释迦原不住西乾。反闻自闻。反佛自佛。当知祇园一会。俨然未散。岂独灵山。

    ○二列众证(三) 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人天众

    ○初声闻众(三) 初明类数二表位德三出名号

    ○初明类数

    【经】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疏】自此而下。至诸天大众俱。众成就也。与者共义。大者拣小。具有三义。谓大。多。胜。异余比丘故。佛地亦具三义。比丘。梵语。此云有三。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恶。僧者。梵语。具云僧伽。不言伽者。省文也。此云众和合。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目连。舍利。五人弟子。共合成故。上明类属声闻。下明数有若干也。俱者。合上共义。

    【钞】共义者。天台以七一释共。谓处一。时一。心一。戒一。道一。见一。解脱一也。佛与大众共居祇园。是经正意。广之如上。拣小者。明非初心比丘。即下所称长老等是也。大多胜者。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内典外籍。无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超出九十六种之上。非劣器也。名胜。皆小乘中极也。佛地三义者。一最极利根。波罗密多种性。故名为大。二皆得无学果位。故名为大。三皆得小果已。趋大菩提。故名为大。则通大乘言也。比丘三者。一乞士。谓乞食乞法。乞食。则离四邪命。合四正命。无事经营。不勤畜积。万缘顿息。一志清修。僧宜以此活命。故曰乞食资身也。乞法。则参师访友。恳苦翘诚。询求妙法。期成圣果。故曰乞法资心也。二怖魔者。若人发心出家。魔王闻之。生大怖畏。以魔乐生死。出家离欲。趋向无生。魔失党与。生怖畏故。三破恶者。能破烦恼九十八使。悉皆断绝故。或加净戒。净命。则成五义。今三义者。以乞食摄净命。以破恶摄净戒故也。众和合者。四人以上。多至无量。悉皆同一羯磨。不相违诤。如水乳合。名和合众。三迦叶者。一优楼频螺。于火龙窟。有五百弟子。二伽耶。于象头山。有三百弟子。三那提。于希连河。有二百弟子。后皆归佛。故有千众。目连舍利者。二人共有二百五十弟子。亦来归佛。成千二百五十人也。一说度耶舍等五十人。及陈如等五人。共成此数。

    【疏】独举千二百五十人者。以常随故。

    【钞】常随者。谓佛出世间。所度罗汉比丘。甚多无量。何独举此。以此千二百五十人者。最先归佛。又常不离佛。直至佛灭。故独举也。其它散在四方。虽千里面谈。而据迹成文。常法应尔。如仲尼之门。贤达之士。盖三千焉。而独举七十子者。以久在泗滨。相依陈蔡。亦常随故。

    ○二表位德

    【经】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疏】上句表位。下句表德。大者。拣余小声闻故。梵语阿罗汉。此有三义。一应供。二杀贼。三无生。即前乞士怖魔破恶果也。知识者。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一云见形为知。见心为识。一云知即是识。亦可众中知识。为众导故。

    【钞】拣余者。初果至四果。皆声闻位。今曰大阿罗汉者。表是四果声闻也。应供者。凡夫无德。前三果有德而未大。未名应供。今梵行已立。超出三界。应受人天供养故。俱舍云。供养阿罗汉。得现在福报。是人天植福之良田。受施无惭。故曰应供。始焉持钵。期福众生。今已证道。理应受供。云乞士果也。然佛亦名应供。罗汉局于人天。佛。则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所应供也。杀贼者。烦恼劫功德财。伤智慧命。前三果见惑虽断。思惑尚存。今断思惑七十二品俱尽。如乱流悉殄。天下太平。故曰杀贼。始焉以恶为敌。今恶已灭。云破恶果也。无生者。凡夫生死无量。初果七返生死。二果一生欲界。三果不来欲界。犹生色界。今生缘已尽。不受后有。故曰无生。始焉愿出生死。令魔起怖。今证无生。云怖魔果也。闻名睹形者。是亲疏一对。知者耳闻则思慕愿见。识者目击则奉事不违也。见形见心者。是浅深一对。知者则面对光仪。识者则神交意地也。如二僧觐佛。其一道亡。佛以亡者为先见我。即见心之谓也。知即识者。犹言相知相识也。德高望重。名满天下。人人知之。人人识之。故曰众所知识也。一说举众之中。此为多知多识。人天眼目。云众导也。今人称善知识。亦具二义。一者对恶而言。以我所知识。有善有恶。今是善之知识故。二者此人有了然之知。卓然之识。人所不及。是知识之善故。

    【疏】称理。则自性无漏。是罗汉义。自性无迷。是知识义。

    【钞】心源本寂。则诸漏全空。心体本明。则群迷安在。法华谓是真阿罗汉。起信号曰真实识知。彼沉空为寂。作念而知者。名字罗汉。虚妄知识也。是故邪见与正见一体。众妙与众祸同门。息心达本源。庶几可以为沙门矣。

    ○三出名号(二) 初众名二总结

    ○初众名

    【经】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兔]楼驮。

    【疏】长老者。德长腊老。又德腊具一。亦通称长老。贯下十六尊宿。

    【钞】腊者。出家一岁名一腊。周岁之中。惟一腊故。亦云一夏。意正同也。通称者。上云德腊俱尊。此谓独德冠众。单腊先人。亦得名为长老。如毗婆沙论。法性上座。生年上座之类是也。又唐译具寿。则双备德腊。魏译慧命。则专就德言。虽曰二可通称。尤必以德为重。今经所列。盖有有德而无腊者。未有有腊而无德者也。贯下者。长老之称。不独舍利弗。乃至阿[少/兔]楼驮。皆名长老。皆上首弟子也。

    【疏】舍利弗者。梵语舍利。此云鹙鹭。梵语弗。此云子。故云鹙子。亦云身子。亦云珠子。更有多号。恐繁不引。诸弟子中。智慧第一。称第一者。姑显一德。语云。君子不器。况复罗汉。

    【钞】鹙子者。其母身形端正。眼净如鹙鹭。连母得名。云是鹙鹭之子也。身子即身端意。珠子即眼净意。更有多号。非今所急。故不繁引。下皆例此。智慧者。在母胎时。已能令母辩胜其舅。八岁登座。十六大国。议论无双。七日之内。遍达佛法。故云智慧第一。姑显一德者。明非身子之外。诸阿罗汉皆为劣慧。亦非身子止具智慧。余则不兼。盖是各举一德。以表法门无量。又以引诸偏好耳。如经言。舍利弗晏坐。目连欲起其定。竭尽神力。不能动其衣之一带。常言目连神通第一。孰知舍利弗神通。乃至是乎。君子不器者。孔子语。如舟不可陆。车不可水。是器也。君子具足多能。不滞一器。岂得谓颜闵无文。游夏缺行。君子尚尔。况超凡入圣。三明皎然。六通清彻。号漏尽阿罗汉耶。故曰姑显一德也。

    【疏】首举舍利弗。以此经惟智所解故。

    【钞】经中谓佛为众生说此难信之法。难信。则惟智慧深远者。始信不疑。是以首举。或难。般若心经。独告身子。则知身子之智。在乎解空。不在净土。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独不曰净土即空。空即净土乎。若拨净土。则非真空。不解真空。则非正智。身子之智。必不如是。

    【疏】摩诃目犍连者。摩诃。此云大。目犍连。此云采菽氏。一云莱菔。神通第一。

    【钞】目犍连。姓也。名拘律陀。拘律陀者。树名。祷树神而生。因以为名。其族众多。故别以大。神通者。如佛升忉利。毐龙障佛。诸比丘请降龙。佛皆不许。目连化身大小。龙惧遂服。又如外道移山。制之不动。一城释种。举之梵天。及止车烧堂等。故云神通第一。

    【疏】摩诃迦叶者。此云大龟氏。一云饮光。头陀第一。

    【钞】大龟者。先世学道。有灵龟负图而出。因以为姓。名毕钵罗。亦树也。称大。以别同名。如三迦叶等。饮光者。由宿生为冶金师。与一女人。同以金严佛像。遂感世世身如金色。金色晃耀。吞乎余色。名饮光也。头陀者。梵语。此云抖擞。或云淘汰。有十二行。谓一阿兰若。二常乞食。乃至十二但三衣。以斯苦行。扫除尘累。澄净身心也。迦叶年老。不舍头陀。佛悯其衰。劝令休息。迦叶头陀如故。佛乃深赞。有头陀行。我法久存。故云头陀第一。

    【疏】摩诃迦旃延。姓也。此云文饰。一云不定。一云扇绳。一云离有无等。南天竺婆罗门族也。论议第一。

    【钞】文饰者。文采修饰也。凡人论议。心虽晓了此理。若直遂而不文。汗漫而不饰。则辞不达意。非善于论议者也。不定者。纵横善巧。是善论议意。扇绳者。子系母故。又破热弹曲为扇绳。不堕断常。发挥中道。为离有无也。如外道问。人死不还。知无他世。谓人死受苦。应当回还。甘受不还。故无他世。答言。如世罪人。被驻牢狱。宁得归否。又问。天何亦不归。答言。堕厕得出。肯再入否。如是种种妙说诸义。增一阿含赞云。善分别义。敷演教道。故曰论议第一。

    【疏】摩诃拘絺罗者。此云大膝。舍利弗舅。答问第一。

    【钞】大膝者。从状得名。舅者。与身子母。是姊弟故。往论胜姊。姊怀身子。机辩迅发。弟不能及。发愤游学。誓不翦爪。读十八种经。答问者。由精勤故。得四辩才。触问能答。故云答问第一。

    【疏】离婆多者。此云星宿。一云室宿。无倒乱第一。

    【钞】星宿者。从星乞子而生。因以为名。室宿者。室为二十八宿中。第十三宿。或祷此星故。无倒乱者。心正。故不颠倒。心定。故不散乱。故云无倒乱第一。

    【疏】周利槃陀伽者。此云继道。一云大路边。仅持半偈。得悟证果。

    【钞】继道者。其母孕时还家。于中路诞子。继续于途路之间。故云继道。大路者。母生二子。皆于路边。言大以别小也。半偈者。出家愚暗。久无所解。兄先入道。怪其无知。遣使归俗。倚佛寺门。嗟叹流涕。佛怜而录之。使诵扫帚。每日诵之。记一忘一。久之忽悟。垢净惑除。得阿罗汉。

    【疏】难陀者。此云善欢喜。放牛难陀也。

    【钞】放牛难陀者。难陀有三。阿难陀。孙陀罗难陀。兼此为三。以放牛别余二故。

    【疏】阿难陀者。此云庆喜。又云无染。佛之从弟。多闻第一。就当经。则阿难与众。同闻净土之教。而独以总持力。忆念不忘。成结集也。

    【钞】庆喜者。佛成道日诞生。王及臣民。既闻太子成佛。又闻宫中诞子。双美二难。一时毕具。举国忻庆。因以立名。又见其相者。闻其声者。睹其威仪者。无不欢喜故。无染者。随佛入天宫龙宫。心无乐著。亦其事也。佛从弟者。佛。净饭王子。阿难。白饭王子。二王昆季故。多闻者。阿难侍佛二十五年。佛所说法。不忘一字。涅槃称阿难多闻士。又迦叶赞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是也。同闻独忆者。正表强记超乎等夷也。故曰多闻第一。

    【疏】罗睺罗者。此云覆障。或云执日。密行第一。

    【钞】覆障者。本阿修罗名。能以手障日月。故名覆障。亦曰执日。障有二义。一云。佛为所障。不即出家。以未有子。父王不许出家。后以指腹怀妊。方遂本志。则佛被其障也。一云。六年在胎。以宿生曾塞鼠穴。幽之六日。今报六年。则己自被障也。密行者。经云。罗睺罗密行。惟我能知之。惟佛能知。则菩萨声闻皆所不知。况凡夫乎。积行而人不知。故曰密行第一。

    【疏】憍梵波提者。此云牛[口+司]。受天供养第一。

    【钞】牛[口+司]者。过去世中。轻弄沙门。今报牛[口+司]。又五百世曾为牛故。牛虽不食。恒事虚哨。余报未尽。故称此名。天供者。马麦之报。彼独于天上尸利沙园受供。又凡夫睹形。不知观德。多轻之者。恐人讥笑遭愆。常居天上。诸天敬奉。故云受天供养第一。

    【疏】宾头卢颇罗堕。上三字。此云不动。名也。下三字。此云利根。姓也。

    【钞】先名后姓者。其族凡十八。称名在先。别其余也。奈耶律云。树提长者。以栴檀钵置剎顶上。号于众云。神力能取者即与。尊者现通取钵。佛呵责已。敕令不得入灭。留身久住。应末世供。为大福田也。

    【疏】迦留陀夷。此云黑光。

    【钞】黑光者。颜容粗黑故。又黑色光耀。异常黑故。夜行乞食。人见惊骇。佛禁夜行。由此制也。

    【疏】摩诃劫宾那者。此云房宿。知星宿第一。

    【钞】房宿者。二十八宿中。第四宿也。父母祷此星而生子。一云初出家时。将欲诣佛。中路值雨。寄食陶舍。俄有比丘来共宿止。彼比丘者。即佛化现。闻法得道。则房宿者。以于陶家房舍而旅宿故。亦一义也。知星宿者。不假玑衡。通晓天象。故云知星宿第一。

    【疏】薄拘罗者。此云善容。寿命第一。

    【钞】善容者。颜貌端正故。寿命者。寿年百有六十。故云寿命第一。由昔持不杀戒。九十一劫。寿不中夭。又昔曾施一病僧诃黎勒果。感五不死。初生现异。母以为怪。置之熬盘不死。复置釜中不死。复置水中。巨鱼吞之。鱼为人获。刀破子现。一无所损。火不能炮。汤不能煮。水不能淹。鱼不能噬。刀不能割。名五不死。又闲静少欲。收摄六根。灭度之后。塔犹却贝。故常乐闲居。不处众中。亦称第一。

    【疏】阿[少/兔]楼驮者。一名阿那律陀。此云无贫。亦云无灭。亦云如意。天眼第一。

    【钞】无贫者。昔于饥世。曾以稷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资用充足。至今不灭。所求如意。故有无贫等三译。天眼第一者。出家喜眠。佛说法时。昏睡不觉。佛乃呵责。比之螺蛤。发愤精进。经七昼夜。眼不交睫。失其双目。佛教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天眼。观大千界如睹掌果。故云天眼第一。

    ○二总结

    【经】如是等诸大弟子。

    【疏】如是者。结上。等者。例余。大者。收前大义。弟子者。学在师后曰弟。解从师生曰子。如斯胜会。可谓难弟难兄。善作善述。

    【钞】结上例余者。前结十六尊者。后例千二百人也。收前大义者。此大弟子。即前大比丘大阿罗汉。以一大字摄前二也。学在师后者。先觉后觉。如兄先弟后故。解从师生者。启发育养。而成法器。所谓从佛口生。当绍佛种。如父母生子故。难弟难兄者。古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言兄豪弟俊。无可优劣。今不取彼意。略喻佛为兄。诸阿罗汉为弟。二俱难得故。善作善述者。古称文王以王季为父。父作于前。以武王为子。子述于后。今亦不取彼意。略喻佛为父。诸阿罗汉为子。师资道协故。

    【疏】称理。则自性王数融通。是佛与弟子俱义。

    【钞】台教云。心王如来。心数弟子。今释谓王者。八识也。此八识者。善恶轮转。由之主宰。如王御臣。如师率弟子故。数者。五十一心所也。此五十一。一则恒依心起。二则与心相应。三则系属于心。其于八识。如臣向君。如弟子奉师故。又智觉云。十大声闻。皆是自心十善法数。毗昙偈云。欲想更乐慧。念思及解脱。作意于境界。三摩提以痛。是知大迦叶者。心欲数。以志存出要。善欲心发。舍世恶欲故。富楼那者。心想数。以想则分别。辩才无碍故。迦旃延者。更乐数。以问答往复。更相涉入。论议不穷故。乃至慧舍利弗。念优波离。思罗睺罗。解脱善吉。作意那律。三摩目连。痛阿难等。痛者。受也。领纳意也。王必具数。数必归王。此二相扶。而取开悟。若王若数。不出自心。但得一心。王数俱尽。

    ○菩萨众(三) 初明类二列名三总结

    ○初明类

    【经】并诸菩萨摩诃萨。

    【疏】并者。承前言佛说此经。不但声闻与会。大士亦所同闻也。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今举二字。省文也。此云觉有情。觉情复有三义。又勇猛求义。摩诃萨者。此云大道心众生。以具四种大故。又法华六大。佛地三大。不出四故。菩萨摩诃萨。犹云菩萨中大菩萨也。拣非诸小菩萨故。

    【钞】不但声闻者。言小乘大乘。一切贤圣。共闻此经。毋谓净土为菩萨所不屑也。觉有情者。同佛所证之谓觉。无明未尽之谓情也。复有三义者。一悲智所缘义。言觉是所修佛道。情是所化众生。上以智求。下以悲度也。二能所合目义。言觉是所求之果。有情是能求之人。以己之心。悟佛之理也。三利生为急义。言广觉一切有情。所谓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是也。勇猛求者。声闻趋寂自安。名为懈怠。大士克志菩提。所谓大强精进勇猛也。大有四义者。清凉疏谓一者愿大。求大菩提故。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三者时大。经三无数劫故。四者德大。具足一乘诸功德故。法华六大者。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趋大果。修大行。证大道。而信解发三。第一愿大中摄。趋者。第三时大中摄。修者。第二行大中摄。证者。第四德大中摄。佛地三大者。一数大。二德大。三业大。德大可知。数即愿意。业即行意。故云不出四意也。拣非小者。如文殊弥勒等。皆是等地位中菩萨。非初心五品信住行向故。

    【疏】称理。则自性真妄融。是菩萨义。

    【钞】真不变而随缘。是之谓觉有情。妄成事而体空。是之谓有情觉。真妄不立。唯是一心。成此大道心。号曰摩诃萨。

    ○二列名

    【经】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

    【疏】文殊师利者。此云妙首。亦云妙吉祥。亦云妙德。法王子者。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名法王子。又首举文殊者。例前舍利弗义。

    【钞】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言妙首等者。准华严宗。表三法门。曰信行智。妙首者。信也。信为万行万德之头首故。妙吉祥者。行也。佛地经言。一切世间亲近供养赞叹。名妙吉祥。又真谛云。于怨亲中。平等利益。不为损恼。名妙吉祥。又生时有十种瑞。一光明满室。乃至十象生六牙。名妙吉祥。是即解之行故。妙德者。智也。经云。诸佛之母。释迦之师。岂非妙德。是即行之解故。入法正位者。如来据中道第一义。而菩萨入于此地。是谓绍隆佛种。当继佛位。如大君体元居正。所生王子。今在东宫。当绍王位。名法王子。又名佛子。其意亦尔。凡菩萨皆法王子。独称文殊者。荆溪云。于王子中。德推文殊。又诸经文殊常为一切菩萨上首故。例舍利弗者。身子智慧第一。文殊大智独尊。如前所明此经惟智方能信受故。又分别而论。则身子权智。文殊实智。权智明有生净土。实智明无生净土。钝根则从权入实。利根则权实双融。若推本而论。不思议境界经云。复有百千万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在坐。其名曰舍利弗等。则文殊身子。同一甚深智慧。益知此经非浅智所能信矣。

    【疏】阿逸多者。此云无能胜。即弥勒菩萨也。

    【钞】弥勒。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名也。具足当云慈无能胜。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过去生中。遇大慈如来。愿同此号。即得慈心三昧。又昔为婆罗门。号一切智。于八千岁。修习慈行。又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习慈定。又思益经云。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又悲华经云。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是则慈隆即世。悲臻后劫。至极之慈。超出凡小。故无能胜。

    【疏】又弥勒既闻此经。龙华必说此经。当知此经流通无尽。

    【钞】问。何知必尔。答。法华称古佛放光。为说此经。今佛放光。知必说此。则佛佛说法华也。而此经者。度生最急。诸佛共赞。既为诸佛共赞。必为诸佛所说。龙华之会。必说此经。何疑之有。

    【疏】乾陀诃提。此云不休息。

    【钞】不休息者。行诸梵行。历恒沙劫。然后授记。经此多劫。曾不休息故。

    【疏】常精进者二义。一者天台云。见法性常住。行无作正勤故。二者宝积经云。此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乃精进之至极也。

    【钞】二义者。一是自利。未生善增长。已生善保持。未生恶预防。已生恶速灭。名四正勤。而言见性无作。则了知法性本非善非恶。虽云修善。不修而修。虽云去恶。不去而去。所谓一念不生。是真精进故。二是利他。为多众生。犹未为难。今曰为一众生。少时为一众生。犹未为难。今曰无量劫。多劫而易可化度。亦未为难。今曰犹不受化而不弃舍。不弃舍犹未为难。今曰无一念弃舍。如是精进。更无退堕。故名曰常。又不休息。必常精进。常精进。必不休息。此二菩萨。亦名殊而德一者也。

    ○三总结

    【经】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疏】结上例余同前。就当经。则表信行愿三。成净土因故。

    【钞】同前者。结上文殊弥勒等。例余。则普贤观音一切菩萨也。信行愿者。妙首表信。求生净土。信为最先。经云若有信者是也。精进表愿行。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不杂者。经云一心不乱。不退者。经云不退转菩提是也。不休息者。即不退义。又弥勒慈行。乾陀梵行。观经云。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是也。成净土因。则列诸菩萨。非无因故。

    【疏】称理。则自性无不照。是文殊智义。自性无不容。是弥勒慈义。自性无穷无尽。是不休息常精进义。余可类知。

    【钞】类知者。自性广大是普贤义。自性圆通是观音义等。如上随举一门。以标名字。若各具者。即名字互通。故谓心即名也。如是解者。即于正观心中。见一切菩萨也。今见凡夫不见菩萨者。以失正观故。故曰。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三人天众

    【经】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疏】及者。承前言净土法门。不但诸圣与会。一切凡众皆同闻故。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曰等。又曰无量者。尽一切诸天故。曰大众者。尽一切众生故。俱者。通结并诸菩萨以下文也。

    【钞】上并菩萨。是小大一对。今及诸天大众。是圣凡一对。圣凡共闻此经。毋谓净土为凡夫所不能也。释提桓因者。具云释迦提婆因提。释迦者。此云能。提婆因提者。此云天主。详有五种名。恐繁不叙。迦叶佛灭时。一女人发心修塔。三十二人佐之。今王忉利。统四方三十二天。又阿含云。本为人时。行于顿施。堪能作主。故曰天主。等者。等三十二。以及其余也。无量者。又增词以尽。则概欲色无色诸天也。天有多义。或名昼。以昼长故。或名无愁恼。以常乐故。或名灯明。以无黑暗故。大众者。诸天而下。人及修罗。尽六道一切众生也。一云。兼前菩萨声闻。同名大众。通结者。上言与大比丘众俱。今此俱者。言亦与诸菩萨诸天大众俱也。或难。无色。则无耳无身。鬼狱。则极幽极苦。何容与会而闻此经。然无色者无粗色。非无细色也。佛涅槃时。无色天人。泪下如雨。则身至耳闻。亦复何碍。地狱饿鬼。重者或隔不通。轻者未可例判。又佛光所触。地狱天子得证顿圆。然则佛说此经。光照十方。安知鬼狱不得闻也。

    【疏】称理。则自性彻上彻下。是罗汉菩萨诸天大众俱义。

    【钞】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上而彻乎诸圣也。上亦与之俱。下而彻乎六凡也。下亦与之俱。良以四谛。十二因缘。四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