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一·冠服類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襆頭始末

    上古披發服皮。三代即有衣冠,皆列品命,無敢惑。黔首之服,以三尺皂絹裹發,名折上巾。後周武帝裁為四腳,名服頭,但空裹髻而已。隋大業中,著巾子,以桐木為之,內外皆漆。又賜百僚絲葛巾子,呼為高頭樣。自後有華韶樣、僕射樣。馬周上議:「裹頭左右各三折,象三才;重係前腳,法二儀。」詔從之(《炙轂子》)。

    朝服本戎服

    今之朝服,乃戎服。蓋自隋煬帝數出幸,因令百官以戎服從。一品紫,次朱,次青,皂靴乃馬鞋也。後世循襲,遂為朝服。然唐人朝服,猶著禮服,襆頭圓頂軟腳,今之吏人所冠者是也。桶頂帽子,乃隱士之冠。京師士人行道間,猶著衫帽。至渡江,戎馬中乃變為白涼衫。紹興二十年間,士人猶是白涼衫。至後來軍興,又變為紫衫,皆戎服也(《朱子語錄》)。

    服制之變

    因言服制之變:前輩無著背子者,雖婦人亦無之。士大夫家居,常服紗帽、皂衫、束帶,無此則不敢出。背子起殊來久。或問:「婦人不著背子,則何服?」曰:「大衣。」問:「大衣,非命婦亦可著否?」曰:「可。」或舉胡德輝《雜志》云:「背子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背子。後來習俗相承,遂為男女辨貴賤之服。」曰:「然。然嘗見前輩雜說中載之,上御便殿,著紗帽、背子,則國初已有背子矣。皆不可曉」(《朱子語錄》)。

    笏本記事

    今官員執笏,最無道理。笏者,隻在君前記事,恐事多,須以紙粘笏上,記其頭緒。或在君前不可以手指人物,便用笏指之,此笏常尺,插在腰間,不執在手中。夫子「攝齊升堂」,何曾手中有笏?攝者,是畏謹,恐上階時踏著裳,有顛撲之患。執圭者,自是贄見之物,祇是捧至君前,不是如執笏。所以夫子執圭鞠躬,「足縮縮,如有循」,緣手中有圭,不得攝齊,亦防顛撲。

    舊衲布襖

    宋徐湛之,武帝長女、會稽公主之子也。武帝傲時,貧甚,有衲布衣襖,皆敬皇后手自作。帝既貴,以此衣付公主曰:以後世有驕奢者,以此示之。」及文帝欲殺湛之,主以錦囊盛衲衣擲示上曰:「此我母為汝父作此衲衣,今日有一頓飽飯,便欲殺我兒子。」遂免。

    宋祖加袍

    宋太祖,初周恭帝時為殿前都檢點,率眾禦遼兵,次陳橋驛,都指揮使石守信等謀曰:「主上幼弱,我輩出死力破敵,誰則知之?不如先冊點撿為天子,然後北征。」未及對,黃袍已加身矣。周宰相範質聞之,執王溥手曰:「倉卒遣將,吾輩之罪也。」爪入溥手,幾出血(《續編》)。

    練裙不緣

    馬後,馬援女,為漢明帝後。無子,育賈氏子為子,愛如己子,是為肅宗。母子慈愛,始終無間。後居後宮,謙肅身長七尺二寸,誦《易》讀《春秋》,禦眾以德。常衣大練裙,不加緣。諸姬望見,以為綺縠;就視,乃練裙。其儉素類如此。(本傳)

    孝王更服

    沈景,漢順帝時為侍御史,有能稱,後遷河間孝王相。景到國,謁王,王不正服,箕踞殿上。侍郎讚拜,景峙不為禮。問王所在,虎賁曰:「是非王邪?」景曰:「王不王服,常人何別?今相謁王,豈謁無禮者邪?」王慚而更服,景然後拜。王由是折節自修(《孝王傳》)。

    公孫布被

    公孫,齊人,漢武帝時由太常為丞相,封平津侯。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廷爭。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