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续集卷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寺塔记上

    【题解】

    寺塔记共上、下两篇,记载长安诸寺佛像、佛塔、佛经、壁画、供养物,以及游览寺庙的见闻和寺中与友人联句对语等。据X5.1条《寺塔记序》,此为武宗会昌三年(843)与友人张希复、郑符游京城寺院,于《两京新记》及《游目记》二书所不载者,则别为记录。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云:“成式好佛,痛会昌之难,寺庙尽毁,于劫后述京都寺塔,正寓兴废之慨,亦《洛阳伽蓝记》之意也。而长安梵宇之况赖此二卷以存,实亦功德之事。”此两卷《寺塔记》,实为研究唐代佛教和佛寺、唐都长安的重要史料,宋代宋敏求撰《长安志》,清代徐松撰《唐两京城坊考》,均有赖于此。

    本篇共五十六条。于塔院像设、灵踪古迹、名木奇卉之外,另集中记载了两类:一是寺中吟诗联句、对语征事之类,共有近二十条,多被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和清代《全唐诗》所收录。二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玄等人及其创作的佛寺壁画,计有十四条,是研究唐代绘画史的珍贵史料。

    X5.1武宗癸亥三年夏[1],予与张君希复善继同官秘丘[2],郑君符梦复连职仙署[3]。会暇日,游大兴善寺[4],因问《两京新记》及《游目记》[5],多所遗略。乃约一旬寻两街寺,以街东兴善为首,二《记》所不具,则别录之。游及慈恩[6],初知官将并寺[7],僧众草草,乃泛问一二上人及记塔下画迹[8],游於此,遂绝。后三年,予职于京洛及刺安成[9],至大中七年归京[10],在外六甲子[11],所留书籍,揃坏居半[12]。于故简中,睹与二亡友游寺,沥血泪交,当时造适乐事,邈不可追。复方刊整,才足续穿蠹[13],然十亡五六矣。次成两卷,传诸释子[14]。东牟人段成式柯古[15]。

    【注释】

    [1]武宗癸亥三年:唐武宗会昌三年(843)。

    [2]秘丘:秘书。这里指集贤殿校理。

    [3]郑君符梦复:即为郑符,字梦复。仙署:指集贤殿书院,因集贤殿书院初名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三年(725)更名集仙殿,后又改为集贤殿书院。

    [4]大兴善寺:唐代长安寺院,在城内靖善坊。

    [5]《两京新记》:唐代韦述撰。两京,指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该书久已散佚,今有辑本。《游目记》:不详。

    [6]慈恩:慈恩寺,唐代长安名寺。见11.40条注[1]。

    [7]并寺:指会昌毁佛之事。见X3.2条注[4]。

    [8]上人:上德之人,对僧人的尊称。

    [9]刺安成:大中元年(847),段成式出任吉州刺史。刺,出任刺史。安成,这里指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

    [10]大中:唐宣宗李忱年号(847——860)。

    [11]甲子:代指年岁。

    [12]揃(jiǎn)坏:损坏。

    [13]穿蠹:指蠹蚀之简册。

    [14]释子:僧众。

    [15]东牟:今山东牟平。

    【译文】

    武宗会昌三年夏天,我和张希复,字善继,同在集贤院供职,郑符,字梦复,也在此连任。适逢暇日,同游大兴善寺,细阅《两京新记》和《游目记》,发现其中多有遗漏。于是相约花十天的时间考察两街的寺院,从街东的大兴善寺开始,凡是上述两《记》没有记载的,都另外加以记录。游至慈恩寺,才知道朝廷即将合并寺院,僧众人心惶惶,就只简单地询问了一两位僧人,并记录佛塔下的画迹,至此计划就中断了。三年后,我供职于两京,又出为吉州刺史,到大中七年返回长安,在外前后六年,留在城里的书籍,损坏了一半。在旧稿里读到往日偕两位亡友游寺的经历,忍不住血泪抛洒,当时造访寺院的快乐情形,遥遥难追。经过重新加工整理,损坏的旧稿总算编好了,但是内容却缺失了十之五六。编成两卷,传给寺里各位僧众。东牟人段成式,字柯古。

    X5.2靖善坊大兴善寺[1],寺取“大兴”两字、坊名取一字为名。《新记》云[2]:“优填像[3],总章初为火所烧[4]。”据“梁时西域优填在荆州”,言“隋自台城移来此寺”[5],非也。今又有旃檀像,开目[6],其工颇拙,犹差谬矣。

    【注释】

    [1]靖善坊:唐代长安城坊。

    [2]《新记》:即《两京新记》。

    [3]优填:梵语音译,亦作“邬陀衍那”,意译为出爱、出光。是?赏弥国国王,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为古印度名王之一。

    [4]总章:唐高宗李治年号(668——670)。

    [5]台城:南朝梁宫城,在今江苏南京。

    [6]开目:开眼,即开光。佛家于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

    【译文】

    靖善坊大兴善寺,寺名取“大兴”两字、坊名取“善”字。《两京新记》记载:“优填像,总章初年被火烧掉了。”据其所说“梁朝时西域优填像在荆州”,又说“隋朝时从台城移来此寺”,并非如此。现在又有座旃檀木雕的佛像,开光时看过,雕工实在拙劣,差得太远了。

    X5.3不空三藏塔前多老松[1]。岁旱,则官伐其枝为龙骨以祈雨。盖三藏役龙[2],意其树必有灵也。

    【注释】

    [1]不空(705——774):唐代高僧,密宗祖师之一,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年随叔父来到中华,在洛阳出家。开元年间游历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并五天竺,天宝五载(746)返回长安,携回梵本经一百部共计一千二百卷,后住武威开元寺、长安大兴善寺。大历九年(774)圆寂。塔:舍利塔。

    [2]三藏役龙:指不空役龙祈雨事。已见于3.59条。

    【译文】

    不空三藏舍利塔前多有老松。天旱时,官府就砍下塔前松枝当作龙骨祈雨。不空既能役龙停止暴雨,人们猜想他塔前的树也必有灵验。

    X5.4行香院堂后壁上[1],元和中,画人梁洽画双松,稍脱俗格。

    【注释】

    [1]行香:烧香。

    【译文】

    行香院大堂后壁上,元和年间,画师梁洽画了一幅双松图,稍脱凡俗。

    X5.5曼殊堂工塑极精妙[1]。外壁有泥金帧[2],不空自西域赍来者。

    【注释】

    [1]曼殊:即文殊师利菩萨,在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其典型法像是顶结五髻,手持宝剑,坐莲花宝座,骑狮子。汉化佛教以五台山为其道场。

    [2]泥金帧:泥金画。泥金,金屑,金末,用于书画及涂饰笺纸等。帧,这里代指画。

    【译文】

    曼殊堂的塑像做工极为精妙。堂外墙壁上有一幅泥金画,是不空和尚从西域带来的。

    X5.6发塔内[1],有隋朝舍利[2],塔下有记云:“爰在宫中,兴居之所。舍利感应,前后非一。时仁寿元年十二月八日[3]。”

    【注释】

    [1]发塔:供养释迦牟尼头发之塔。《法苑珠林》卷一〇:“佛告阿难:汝往父王宫所,取我发来付帝释。佛告帝释,汝将我发欲造几塔?帝释白佛言,我随如来发,一螺发造一塔。……如来以神力故,如一食顷发塔皆成,大数有二十六万。佛告天帝:汝留三百塔于天上守护,自余诸塔,我涅槃后,发塔八万四千付文殊师利,于阎浮提如上诸国我法行处,流通利益。”

    [2]舍利:释迦牟尼佛遗体火化之后结成的珠状颗粒,后来也指高僧焚化后的骨烬。

    [3]仁寿:隋文帝杨坚年号(601——604)。

    【译文】

    发塔里供奉有隋朝的舍利,塔下有文字记载说:“在于宫中,起居之地。舍利的感应,前后不止一次。时属仁寿元年十二月八日。”

    X5.7旃檀像堂中有《时非时经》[1],界朱写之[2],盛以漆龛[3],僧云隋朝旧物。

    【注释】

    [1]《时非时经》:佛经名。简称《时经》。此经把一年分成冬、春、夏三季,每季分成八个十五日,并准确确定每一日正午的时刻,以便严格执行过午不食的戒律。

    [2]界朱:用红笔画成行格。

    [3]龛: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

    【译文】

    旃檀佛像堂里有部《时非时经》,用红笔界行然后书写,盛在一个漆龛里,和尚说是隋朝时的古物。

    X5.8寺后先有曲池,不空临终时忽然涸竭。至惟宽禅师止住[1],因潦通泉,白莲藻自生。今复成陆矣。

    【注释】

    [1]惟宽禅师(754——817):俗姓祝,衢州信安(今浙江衢州南)人。年十三出家。元和四年(809)奉召入京,先后住安国寺、大兴善寺。

    【译文】

    大兴善寺后面,先前有个曲池,不空和尚临终时忽然枯竭。到惟宽禅师驻锡本寺,因下大雨泉眼疏通,池里自然长出白莲和水藻。如今又全部干涸成陆了。

    X5.9东廊之南素和尚院,庭有青桐四株,素之手植。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桐至夏有汗,污人衣如脂[1],不可浣。昭国东门郑相尝与丞郎数人避暑[2],恶其汗,谓素曰:“弟子为和尚伐此树,各植一松也。”及暮,素戏祝树曰:“我种汝二十余年,汝以汗为人所恶,来岁若复有汗,我必薪之。”自是无汗。宝历末[3],予见说已十五余年无汗矣。素公不出院,转《法华经》三万七千部[4]。夜尝有貉子听经[5],斋时鸟鹊就掌取食。长庆初[6],庭前牡丹一朵合欢[7],有僧玄幽题此院诗,警句曰:“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今有梵僧?陈如难陀[8],以粉画坛,性狷急[9],我慢[10],未甚通中华经[11]

    【注释】

    [1](guǒ)脂:车轴润滑油。,车上盛润滑油的器具。

    [2]昭国:昭国坊。唐代长安城坊。郑相:即为郑(752——829),郑州荥阳(今属河南)人。唐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郎:尚书省左右丞和六部侍郎的总称。

    [3]宝历:唐敬宗李湛年号(825——826)。

    [4]转:转经,诵经。《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见X1.2注[2]。下面的“三万莲经”中的莲经,也指此经而言。

    [5]貉子:一种外形像狐的哺乳动物。

    [6]长庆:唐穆宗李恒年号(821——824)。

    [7]合欢:并蒂。按,19.19条亦云“元和末”素和尚院牡丹合欢事;元和之后即是长庆。

    [8]?陈如难陀:不详。按,?陈如为释迦牟尼的大弟子。

    [9]狷(juàn)急:急躁。

    [10]我慢:佛教术语。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11]中华经:中华本土佛教著作。按,中国本土佛教典籍中,唯一被正式命名为“经”的,只有《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

    【译文】

    东廊的南边素和尚院,中庭有四株青桐,是素和尚亲手种植的。元和年间,公卿将相经常在此院闲游。青桐树到了夏季就渗出油液像出汗,弄脏衣服后就像车的润滑油一样无法清洗。昭国坊东门郑相国曾和几位丞郎在此避暑,厌恶桐树出汗,对素和尚说:“弟子替和尚砍掉这些树,在原处各另植一棵松树。”到傍晚,素和尚对着树祝祷说:“我栽下你们已经二十多年了,你们因为出汗被别人厌恶,明年如果再出汗,我一定把你们砍掉当柴烧。”从此四株青桐不再出汗。宝历末年,我听说已有十五年的时间没有出汗了。素和尚不出庭院,诵念《法华经》三万七千遍。夜晚曾有貉子前来听经,斋饭时鸟鹊到他手掌上啄食。长庆初年,庭院前面一株牡丹开出并蒂花,有个玄幽和尚为此院题诗,诗中有警句说:“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现在有位梵僧?陈如难陀,用颜料在坛上作画,他性情急躁,自高自大,侮慢他人,不怎么熟悉中华本土佛教典籍。

    X5.10左顾蛤像[1] 旧传云,隋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数逾数千万矣。忽有一蛤,椎击如旧,帝异之,寘诸几上[2],一夜有光。及明,肉自脱,中有一佛、二菩萨像。帝悲悔,誓不食蛤。非陈宣帝[3]。

    【注释】

    [1]顾:看。蛤(gé)像:指蛤中佛像。

    [2]寘(zhì):放置。

    [3]陈宣帝:即为陈顼(528——582),陈文帝之弟。光大二年(568)废除废帝自立,改元太建,卒谥孝宣帝。

    【译文】

    左顾蛤像 旧时传说,隋朝皇帝特别喜欢吃蛤,御膳必须有蛤,已经食用了成千上万个。一次,有一只蛤用锤子敲外壳不碎,皇帝觉得很奇怪,就放在几案上,整个晚上都发光。到天亮时,蛤肉自然脱落,壳里有一尊佛像、两尊菩萨像。皇帝悲悯追悔,发誓再不吃蛤。这不是陈宣帝的事。

    X5.11于阗玉像[1],高一尺七寸,阔寸余,一佛,四菩萨,一飞仙,一段玉成。截肪无玷[2],腻彩若滴。

    【注释】

    [1]于阗:西域古国名。国都在今新疆和田附近;唐王朝疆域极盛时,此地属安西都护府。

    [2]截肪:形容美玉洁白。截,割。肪,猪的油脂。

    【译文】

    于阗玉像,高一尺七寸,宽一寸多,有一尊佛,四尊菩萨,一尊飞仙,用一段玉雕成。洁白无瑕,温润欲滴。

    X5.12天王阁[1],长庆中造,本在春明门内[2],与南内连墙[3],其形大,为天下之最。太和二年,敕移就此寺。拆时,腹中得布五百端,漆数十筒。今部落鬼神形像隳坏[4],唯天王不损。

    【注释】

    [1]天王:佛教里的四大天王。

    [2]春明门:唐代长安城东面三门,中间的叫春明门。

    [3]南内:即唐时兴庆宫。原为玄宗为藩王时旧宅,后置宫。故址在今西安城内兴庆宫公园。内,宫。

    [4]隳(huī)坏:毁坏。

    【译文】

    天王阁,长庆年间建造,本来在春明门内,和南内连墙,其形制之大,天下第一。大和二年,奉旨移到本寺。拆卸时,在天王像的肚腹中发现了五百匹布,几十筒漆。如今一起雕塑的其他鬼神之像都已毁坏,只有天王像没有损坏。

    X5.13辞 二十字连句[1]:乘晴入精舍[2],语默想东林[3]。尽是忘机侣[4],谁惊息影禽[5]。善继[6] 有松堪系马,遇钵更投针[7]。记得汤师句[8],高禅助朗吟[9]。柯古[10] 一雨微尘尽,支郎许数过[11]。方同嗅薝葡,不用算多罗[12]。梦复[13]

    【注释】

    [1]连句:即联句。作诗时,人各一句或是几句,合而成篇,叫联句。按,本卷和下卷的联句、事征之类,译文一律从略。下面不再一一说明。

    [2]精舍:本为书斋,后来指佛道修行之所,遂为寺院之代称。

    [3]东林:庐山东林寺。晋僧慧远曾于此结白莲社。

    [4]忘机:不存机心,心境淡泊,与世无争。

    [5]息影:栖息。

    [6]善继:即为张希复。

    [7]遇钵更投针:钵水投针,佛教典故。钵,僧徒的食器,梵语“钵多罗”的省称。据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〇记载,提婆菩萨自执师子国来求龙猛(又作龙树)论难,龙猛素知其名,于是满钵盛水,命弟子端出示之,提婆菩萨见水,默无一语,但投针于水。弟子不解,持钵还见龙猛,龙猛赞叹说:“这人真是智慧。盛满了水给他看,比喻我才智周全,他却投针沉水,显示穷尽了我学问的最深处。”提婆拜龙猛为师,得受真传。

    [8]汤师:即为南朝宋诗僧惠休,俗姓汤,故称汤师,后来用以比喻诗僧。在本条中,则指中唐诗僧灵澈。唐白居易《读僧灵澈诗》:“东林寺里西廊下,石片镌题数首诗。言句怪来还校别,看名知是老汤师。”东林寺西廊下有灵澈题诗,前面又说“语默想东林”,可知是指诗僧灵澈,正好其俗姓也是汤。

    [9]高禅:高僧。朗吟:高声吟咏。

    [10]柯古:即为段成式。

    [11]支郎:因魏晋时多有高僧以“支”为名,如支谦、支遁等,故后世以支郎作为和尚的雅称。数过:经常过从。

    [12]多罗:即贝多罗,梵语音译。也称“毕钵罗树”、“菩提树”、“道树”等,叶可裁为梵夹,用以写经。

    [13]梦复:即为郑符。

    X5.14蛤像连二十字绝句:虽因雀变化[1],不逐月亏盈[2]。纵有天中匠,神工讵可成[3]。柯古 相好全如梵[4],端倪秪为隋[5]。宁同蚌顽恶,但与鹬相持[6]。善继

    【注释】

    [1]因雀变化:《国语·晋语九》:“赵简子叹曰:‘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哀夫!’”

    [2]不逐月亏盈:相传月中有蟾蜍(亦称作蛤)。“不逐”的意思是,雀入于海变化而成的蛤(gé),并非月中的蛤(há)。亏,缺损。盈,圆满。指月相的变化。

    [3]纵有天中匠,神工讵可成:极赞蛤像之美,天匠神工亦不能致。讵,岂。

    [4]相好:佛书称释迦牟尼有三十二种相,八十二种好,故以“相好”为佛身塑像的代称。梵:佛。

    [5]端倪:来由。秪:同“祇”,只。隋:此指隋帝食蛤事。见X5.10条。

    [6]宁(nìng)同蚌(bàng)顽恶,但与鹬(yù)相持:这两句用鹬蚌相争的典故,以切“蛤”字。宁,岂。蚌,一种带壳的软体动物,蛤之小者。鹬,一种鸟,常在水际捕食鱼、贝之类。相持,双方对立互不相让。《战国策·燕策》:“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X5.15圣柱连句(上有铁索迹)[1]:天心助兴善[2],圣迹此开阳[3]。柯古 载恐雷轮重[4],疑电索长[5]。善继 上冲扶?[6],不动束锒铛[7]。柯古 饥鸟未曾啄,乖龙宁敢藏[8]。善继

    【注释】

    [1]圣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六:“《汉官》曰: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来,在楼上。瑯琊开阳县上言:县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皇帝使来,识视良是,遂坚缚之,因刻记年、月、日以名焉。”

    [2]兴善:大兴善寺。

    [3]开阳:东汉时洛阳城门名。见注[1]引文。

    [4]雷轮:代指雷车。

    [5](gēng)疑电索长:即注[1]引文中的“坚缚”之意。,大绳,即诗题原注的“铁索”。电索,和雷轮相对,指闪电。

    [6]扶:攀缘,接近。?(dì dōng):彩虹。

    [7]锒铛:大锁。这里指以铁环钮相贯连为铁索。

    [8]乖龙:孽龙。宁敢:岂敢。唐白居易《偶然二首》:“乖龙藏在牛领中,雷击龙来牛枉死。”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世言乖龙苦于行雨,而多窜匿,为雷神捕之,或在古木及楹柱之内。若旷野之间,无处逃匿,即入牛角或牧童之身,往往为此物所累而震死也。”

    X5.16语(各征象事须切[1],不得引俗书[2]):一宝之数[3],无钩不可[4]。鼎上人 唯猊可伏[5],非驼所堪[6]。柯古 坑中无底[7],迹中为胜[8]。文上人 与马同渡[9],负猴而行[10]。善继 色青力劣[11],名香几重[12]。梦复 尾既出牖[13],身可取兴[14]。约上人 六牙生花[15],七支拄地[16]。柯古 形如珂雪[17],力绝羁琐[18]。善继 园开胁上[19],河出鼻中[20]。柯古 一醉难调[21],六对曾胜[22]。日高上人

    【注释】

    [1]征:征引。象事:关于大象的典故。切:贴切。

    [2]俗书:这里指佛经以外的书。

    [3]一宝之数:白象为七种王宝之一。《长阿含经》卷三:“何谓七宝?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主兵宝。”

    [4]无钩不可:意为调教醉象必用铁钩。《大般涅槃经》卷二五:“譬如醉象,狂暴恶,多欲杀害。有调象师以大铁钩钩斫其项,即时调顺,恶心都尽。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5]猊(ní):佛典中以猊为狮子,又以佛为人狮子。《大智度论》卷七:“又如师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故,名人师子。”伏:降伏,佛力降伏醉象,见注[4]。

    [6]非驼所堪:不详。

    [7]坑中无底:《方广大庄严经》卷四:“尔时菩萨坐于宝辂,以左足指持彼白象,徐掷虚空,越七重城,过一拘卢舍,其象堕处,便为大坑,尔后众人号为象坑。”

    [8]迹中为胜:《中阿含经》卷七:“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

    [9]与马同渡:佛经里以三兽(兔、马、香象)渡河比喻小乘、中乘、大乘三者证道程度之浅深。《优婆塞戒经》第一卷:“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10]负猴而行:《大智度论》卷一二:“是时菩萨自变其身作迦频阇罗鸟,是鸟有二亲友,一者大象,二者猕猴,共在必钵罗树下住。自相问言:‘我等不知谁应为长?’象言:‘我昔见此树在我腹下,今大如是,以此推之,我应为长。’猴言:‘我曾蹲地,手挽树头,以此推之,我应为长。’鸟言:‘我于必钵罗林中,食此树果,子随粪出,此树得生。以是推之,我应最大。’象复说言:‘先生宿旧,礼应供养。’即时大象背负猕猴,鸟在猴上,周游而行。”

    [11]色青力劣:不详。

    [12]名香几重:《妙法莲华经》卷六:“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及曼陀罗华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栴檀、沉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又闻诸天身香,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娱乐嬉戏时香;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遥闻。如是展转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身香,亦皆闻之,并闻诸天所烧之香。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亦皆遥闻,知其所在。”

    [13]尾既出牖:不详。

    [14]身可取兴:不详。

    [15]六牙:《摩诃止观》卷二:“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萨无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负,无漏无染称之为白。”生花:《大般涅槃经》卷八:“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无雷震,花则不生,亦无名字,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16]七支拄地:《正法念处经》卷二:“得转轮王第四象宝出于世间,彼见闻知,或天眼见。此转轮王修行法人,随顺法行,得调顺象。第一调顺,能胜他城。七支柱地,所谓四足、尾根牙等,如是七分,皆悉柱地。”

    [17]形如珂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三:“譬如伊罗钵那象王,住金胁山七宝窟中……象身洁白,犹如珂雪。”

    [18]力绝羁琐:不详。

    [19]园开胁上:《正法念处经》卷二七:“尔时白象伊罗婆那,闻天主教,即化大身。……其象两胁,化二园林,一名喜林,二名乐林。于其林中,河池莲华,皆悉具足。七宝意树,诸天子等,游戏其中,受五欲乐。天子天女,充满林中。”

    [20]河出鼻中:《正法念处经》卷二七:“其白象王,从鼻两孔,化作河流,如阎浮提恒河之水,阎牟那河水从池流下。其水清净,凉冷不浊,从上而下。白象鼻中所出河流,亦复如是。”

    [21]一醉难调:《大般涅槃经》卷一六:“是时我入王舍大城次第乞食,阿阇世王即放护财狂醉之象,欲令害我及诸弟子。其象尔时蹋杀无量百千众生,众生死已多有血气。是象嗅已狂醉倍常,见我翼从被服赤色,谓呼是血而复见趣。……我于尔时为欲降伏护财象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五师子,是象见已,其心怖畏,寻即失粪,举身投地,敬礼我足。”

    [22]六对曾胜:不详。

    X5.17长乐坊安国寺[1] 红楼,睿宗在藩时舞榭[2]。

    【注释】

    [1]长乐坊安国寺: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八“寺”:“安国寺 长乐坊。景云元年九月十一日,敕舍龙潜旧宅为寺,便以本封安国为名。”

    [2]在藩:为藩王时。藩,封地。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译文】

    长乐坊安国寺 寺里的红楼,是睿宗为藩王时的舞榭。

    X5.18东禅院,亦曰木塔院,院门北西廊五壁,吴道玄弟子释思道画释梵八部[1],不施彩色,尚有典刑[2]。禅师法空影堂[3],世号吉州空者,久养一骡,将终,鸣走而死。有弟子允嵩患风[4],常于空室埋一柱锁之,僧难[5],辄愈。

    【注释】

    [1]吴道玄:即为吴道子,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召入供奉,为内教博士,其画笔法超妙,尤其擅长释道人物及山水,被后世尊为“画圣”。释梵八部:即天龙八部,佛教分诸天龙及鬼神为八部: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非天),六迦楼罗(金翅鸟),七紧那罗(非人),八摩呼洛伽(大蟒神);因以诸天众和龙众为八部之首,故称天龙八部。

    [2]典刑:旧法,常规。

    [3]影堂:供奉佛祖、禅师真影(画身)之所。

    [4]患风:精神病。风,后作“疯”。

    [5]僧难(nàn):指会昌毁佛。

    【译文】

    东禅院,也称木塔院,院门北西廊五堵壁,吴道玄弟子释思道画有天龙八部,不用彩绘,颇有古风。有法空禅师影堂,法空世称吉州空,多年饲养一头骡子,法空临终时,骡子乱叫乱跑而死。法师有个弟子允嵩,神经错乱,法师在空屋里栽下一根柱子,把允嵩锁在柱子上,会昌毁佛后,允嵩的病也好了。

    X5.19佛殿 开元初,玄宗拆寝室施之[1]。当阳弥勒像[2],法空自光明寺移来[3]。未建都时,此像在村兰若中,往往放光,因号光明寺。寺在怀远坊[4],后为延火所烧,唯像独存。法空初移像时,索大如虎口,数十牛曳之,索断不动。法空执炉,依法作礼九拜,涕泣发誓,像身忽嚗嚗有声,迸分竟地,为数十段。不终日移至寺焉。

    【注释】

    [1]寝室:帝王宗庙的后殿。

    [2]弥勒:佛名。梵语音译。弥勒是其姓,意译为慈氏,名字为阿逸多,意思是无胜。合起来的意思是慈悲无人能胜过他。

    [3]光明寺:唐都长安怀远坊大云经寺。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五:“云经寺:在怀远坊东南隅,本名光明寺,隋开皇四年,文帝为沙门法经所立。……武太后初幸此寺,沙门宣政进《大云经》,经中有女主之符,因改为大云经寺,遂令天下每州置一大云经寺。”

    [4]怀远坊:唐代长安城坊。

    【译文】

    佛殿 开元初年,玄宗拆除宗庙后殿而建。朝南那尊弥勒像,是法空禅师从光明寺移来的。本朝开国之前,这尊弥勒像在长安一处村庄的佛寺里,经常发出光明,故而佛寺就命名为光明寺。光明寺本在今天的怀远坊,后来毁于大火,只有这尊像保存下来。法空和尚迁移此像时,使用的绳索有虎口粗,驱赶几十头牛拉,绳索都拉断了,佛像一动也不动。法空手持香炉,依照仪式施九拜之礼,流泪发誓,佛像全身忽然发出嚗嚗的声音,迸裂分解掉落在地,拆成了几十段。不到一天的工夫,就移到了安国寺里。

    X5.20利涉塑堂[1] 元和中,取其处为圣容院[2],迁像庑下[3]。上忽梦一僧,形容奇伟,诉曰:“暴露数日,岂圣君意耶?”及明,驾幸验问,如梦,即令移就堂中,侧施帷帐安之。

    【注释】

    [1]利涉:即为释利涉。唐代高僧,本西域人,开元年间驻锡长安安国寺,讲《华严经》。

    [2]圣容:帝王真容。

    [3]庑:廊屋。

    【译文】

    利涉塑像堂 元和年间,以此处为圣容院,把利涉像迁至廊屋下。一晚,宪宗梦见一位相貌魁伟的僧人前来诉说:“一连几天被暴露在塑堂之外,这难道是圣君的意思吗?”天亮后,宪宗驾幸寺中询问查看,果然如梦中所说,随即下旨把塑像移回堂中圣容之侧,并设置帷帐安放好。

    X5.21光明寺中[1],鬼子母及文惠太子塑像[2],举止态度如生。工名李岫。

    【注释】

    [1]光明寺:此光明寺与前面的隋光明寺(大云经寺)不同,指唐长安城内开明坊之光明寺。

    [2]鬼子母:梵语音译“诃梨帝”,以其为五百鬼子之母,故名,又称“爱子母”、“欢喜”。初为恶神,发恶愿食尽王舍城中所有小儿,后经佛度化为护法神。文惠太子:为南朝齐武帝长子萧长懋。又唐睿宗第四子岐王李范死后,玄宗册赠惠文太子。疑此处“文惠”为“惠文”之倒文。

    【译文】

    光明寺中,鬼子母及惠文太子的塑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雕塑的工匠名叫李岫。

    X5.22山庭院[1] 古木崇阜[2],幽若山谷,当时辇土营之。

    【注释】

    [1]山庭院:在长乐坊安国寺内。

    [2]崇:高。阜:大,盛。

    【译文】

    山庭院 古木参天,像山谷一样幽深,是当时用车拉土营建的。

    X5.23上座璘公院[1] 有穗柏一株,衢柯偃覆,下坐十余人。

    【注释】

    [1]上座:寺院有三纲,谓上座、寺主、维那。上座为首,一般以年德较高而有办事能力的人充任。璘公:即为释子邻。宋赞宁《宋高僧传》有载。

    【译文】

    上座璘公院 有一株穗柏,枝干纵横,浓荫遮蔽,下面可坐十多人。

    X5.24辞 红楼连句(隐侯体)[1]:重叠碎晴空[2],余霞更照红。蟾踪近鹊[3],鸟道接相风[4]。善继 苔静金轮路[5],云轻白日宫。元和中帝幸此处[6]。壁诗传谢客[7],词人陈至题此院诗云[8]:“藻非尚寒龙迹在,红楼初启日光通。”门榜占休公[9]。广宣上人住此院[10],有诗名,号为《红楼集》。柯古

    【注释】

    [1]隐侯体:永明体。隐侯,即为沈约(441——513),字休文,谥隐侯,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朝,其人博通群籍,主张四声八病之说,与谢朓、王融等人所作诗皆重声律对仗,世称“永明体”,是律诗的前身。

    [2]重叠:指红楼层叠。碎:言楼高入云,红色碎乱了晴空的碧蓝。

    [3]蟾踪近(zhī)鹊:此句谓红楼上栖息的鹊已近月宫。蟾,月中蟾蜍。鹊,一种祥瑞的异鸟。

    [4]鸟道:此指鸟儿在天空飞行的踪迹。相风:相风铜鸟,一种观测风的仪器,通常置于楼台等较高处。本句和上句,均是极言楼高。

    [5]金轮:这里指天子的金饰车舆。

    [6]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幸:驾幸。此注是理解“金轮路”和“白日宫”的关键。

    [7]壁诗传谢客:指陈至题诗。谢客,即为谢灵运(385——433)。南朝大诗人。这里用来代指陈至,以誉其诗才之高。

    [8]词人:诗人。

    [9]休公:即为高僧汤惠休。南朝宋诗人,早年出家为僧,擅诗。这里用来代指下文的广宣上人,以誉其为一代高僧。唐刘禹锡《送慧则法师归上都因呈广宣上人》:“一锡言归九城路,三衣曾拂万年枝。休公久别如相问,楚客逢秋心更悲。”唐白居易《广宣上人以应制诗见示因以赠之诏许上人居安国寺红楼院以诗供奉》:“道林谈论惠休诗,一到人天便作师。……红楼许住请银钥,翠辇陪行蹋玉墀。”

    [10]广宣上人:俗姓廖,蜀人。元和、长庆年间,为内供奉,赐居安国寺红楼院,有《红楼集》,今存诗十七首。与刘禹锡、韩愈、白居易、段文昌皆有诗往来,又《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僧广宣与令狐楚倡和集》一卷。

    【译文】

    辞 红楼连句(永明体):重叠碎晴空,余霞更照红。蟾踪近鹊,鸟道接相风。善继 苔静金轮路,云轻白日宫。元和年间宪宗驾幸此地。壁诗传谢客,诗人陈至题红楼院诗云:“藻非尚寒龙迹在,红楼初启日光通。”门榜占休公。广宣上人住在此院,作诗有名气,诗集名为《红楼集》。柯古

    X5.25穗柏连句:一院暑难侵,莓苔可影深。标枝争息鸟[1],余吹正开衿[2]。柯古 宿雨香添色[3],残阳石在阴[4]。乘闲动诗思,助静入禅心。善继

    【注释】

    [1]标枝:树梢。息鸟:栖息的鸟。

    [2]余吹:微风。衿:衣襟。

    [3]宿雨:前夜的雨。

    [4]残阳:夕阳。

    X5.26题璘公院(一言至七言,每人占两题[1]):静[2],虚[3]。热际[4],安居[5]。梦复 龛灯敛,印香除[6]。东林宾客[7],西涧图书。檐外垂青豆[8],经中发白蕖[9]。纵辩宗因衮衮[10],忘言理事如如[11]。柯古 竟[12]。泉台定将入流否[13],邻笛足疑清梵余[14]。柯古 新续[15]。

    【注释】

    [1]占(zhān):口头吟作。

    [2]静:寂静。修行禅定,心不散乱。

    [3]虚:虚空。

    [4]热际:六时之热季。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又分一岁,以为六时。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渐热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热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时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时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渐寒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

    [5]安居:佛教术语。即坐夏,又称“坐腊”。在夏季多雨之时,僧徒不外出,静心坐禅修行佛法。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故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

    [6]印香:以专用模具压制而成的香,叫印香。若作佛形,则称“印佛”。

    [7]东林:庐山东林寺,晋代高僧慧远曾于此结白莲社。这里借代璘公院。

    [8]青豆:兼有青豆之房意。梁简文帝《与慧琰法师书》:“辩论青豆之房,遣惑赤华之舍。”后来就以青豆房指僧房。

    [9]白蕖:白莲花。佛陀所说妙法,常以白莲为喻,内典中随处可见,故曰“经中发”。另参3.6条注[4]。

    [10]宗因:佛教因明学有宗、因、喻三支。此处泛指佛理。衮衮:滔滔不绝的样子。

    [11]理事:佛教术语。理,指真谛。事,指俗谛。如如:佛教术语。即“真如”,事物之真实状况。

    [12]竟:完。

    [13]泉台定将入流否:此句意谓故友在阴间或预入圣人之流。泉台,阴间。入流,佛教术语。谓初入圣人之流。

    [14]邻笛足疑清梵余:此句表达思故友、忆旧游之意。邻笛,晋向秀《思旧赋序》:“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清梵余,唐刘长卿《送少微上人游天台》:“秋夜闻清梵,余音逐海潮。”清梵,诵经之声。

    [15]新续:据“泉台”、“邻笛”二语,段成式此续在张希复、郑符二友亡故之后。

    X5.27语征释门中僻事(须对)[1]:麋字[2],莎灯[3]。华绵[4],象荐[5]。昇上人 集鬘地[6],效殿林[7]。柯古 夜续,不竟。

    【注释】

    [1]释门中僻事:佛教里生僻的典故。对:对偶。

    [2]麋字:不详。

    [3]莎灯:《佛本行集经》卷二:“时王夫人共千左右,乘宝辇舆,伎乐引导,种种音声,前后围绕,填满街巷,从宫殿出。……至河岸已,即上于船,游入河中。至中流已,忽然自有一大灯明,上下纵广十二由旬。其灯明内,有莎草丛,高下四指,其色艾白柔软,犹如迦耶邻提,出妙香气,又如瞻婆波利师华。”

    [4]华绵:《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六:“舌相妙柔软,如天新华绵,薄如赤铜叶,光色常晖鲜。”

    [5]象荐:《中阿含经》卷五九:“于是拘萨罗王波斯匿令尊者阿难在前,共至阿夷罗婆提河。到已下乘,取彼象荐,四叠敷地,请尊者阿难:‘阿难,可坐此座。’”

    [6]集鬘地:《正法念处经》卷四二:“尔时彼天,既于如是游戏山中受快乐已,欲见天王牟修楼陀,更前内入彼天。复见夜摩天王,名集鬘地,即入其中。山树具足广博,行地彼一切天第一庄严。并集鬘地三地诸天,皆于天王牟修楼陀生敬重心,是彼天王善业力故,是彼天王过去修集无量善业之所感致。集鬘地中有一万殿,无量种色种种金柱,而为庄严。”

    [7]效殿林:或为“杂(雑)殿林”之误。《正法念处经》卷六八:“杂殿林者,种种杂殿,天子乘之游戏,受于可爱色声香味触等,故名杂殿林。”

    【译文】

    语征佛门中冷僻事典(必须对偶):麋字,莎灯。华绵,象荐。昇上人 集鬘地,杂殿林。柯古 夜间续作,没有完成。

    X5.28常乐坊赵景公寺[1] 隋开皇三年置[2],本曰弘善寺,十八年改焉。南中三门里东壁上[3],吴道玄白画《地狱变》[4],笔力劲怒,变状阴怪,睹之不觉毛戴[5]。吴画中得意处。

    【注释】

    [1]赵景公寺: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三:“(常乐坊)西南隅,赵景公寺。隋开皇三年,独孤皇后为父赵景武公独孤信所立。”

    [2]开皇:隋文帝杨坚年号(581——600)。

    [3]三门:佛寺山门形制如阙,开设三个门,故称;若只有一门,也称三门。

    [4]白画:唐代绘画术语。李杰《唐“白画”辨》(《艺术教育》2011年第1期):“唐代绘画的创作者在‘九朽一罢’(打草稿)之后,关乎作品成败的重要环节有两步:一为勾描(白画),二为布色(成画)。这两者之间互为关联,但白画的重要作用在于塑形,‘骨法用笔’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而赋彩布色的主要功能是以‘随类赋彩’增加画面气氛和感染力。所以,白画的勾描者均为画坛巨擘。并且,当时彩绘的用色具有固定模式与程序,对敷色的技艺要求相对较低,故吴道子等大家之流多不屑于‘成’色,由此也形成了绘画工种的高低等级之分。……唐人认为的成品绘画是由白画、晕染敷彩相加而成的绘画作品。‘白画’只是作画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它是放样之后以墨线勾描而成的半成品,所以,现今白画的存世几乎为零。‘白描’则是一种以线描独立完成的绘画样式,宋代以后才成为独立画科的白描,指的是排除线描之外的其他绘画程序(如晕染、施彩等),单纯以线勾描而完成的绘画作品。”《地狱变》:将佛经所述地狱之事画成图画以传播佛法,此图画即为《地狱变》。

    [5]毛戴:寒毛直竖。

    【译文】

    常乐坊赵景公寺 隋朝开皇三年建造,本名弘善寺,开皇十八年改为今名。南中三门里面东边墙壁上,有吴道子白画《地狱变》,笔力劲健怒张,鬼怪形象阴森怪异,看了不知不觉就会寒毛直竖。这是吴道子的得意之作。

    X5.29三阶院西廊下,范长寿画《西方变》及十六对事[1],宝池尤妙绝[2],谛视之,觉水入深壁。院门上白画树石,颇似阎立德[3]。予携立德《行天祠》粉本验之[4],无异。

    【注释】

    [1]范长寿:唐初画家,师法张僧繇,官至司徒校尉。《西方变》:西方诸佛的变相画。十六对:应为“十六观”,十六观即佛教所说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门户,据晋释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一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总想观,七华座观,八佛菩萨像观,九佛身观,十观音观,十一大势至观,十二自往生观,十三杂明佛菩萨观,十四上品生观,十五中品生观,十六下品生观。

    [2]宝池:观宝池。晋释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下第六门是其总观,文别有四:一辨观相,二总结之,三明观益,四辨观邪正。初中有四:一观宝楼,二树,三地,四观宝池。”

    [3]阎立德(?——656):名让,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画家阎立本之兄,亦工画。官至工部尚书。

    [4]粉本:画稿。

    【译文】

    三阶院西廊下,有范长寿画的《西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