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续集卷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贬误

    【题解】

    贬误一篇,共计四十三条,均为考证源流辨别舛误的文字,第一条末云:“录宾语甚误者,著之于此。”即为本篇宗旨。凡引《淮南子》、《论衡》、《座右方》等典籍共五十多种,条分缕析,足可考证史事。但段成式又非纯为展示其考证的学问,主要还是“意在瑰异”,即遵从本书志怪的宗旨。其中有些记载如第X4.8条“借书还书等为二痴”、第X4.12条曹著好品题人物、第X4.18条陆畅误把洗沐的藻豆当食物吃、第X4.21条所引《续齐谐记》之绥安书生,等等,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X4.1小戏中,于弈局一枰各布五子,角迟速[1],名蹙融,予因读《坐右方》[2],谓之“蹙戎”;又尝览王充《论衡》之言秦穆为“缪”(音谬)[3];及往往见士流遇人促装[4],必谓之曰“车马有行色”[5];直台、直省者云“寓直”[6]:实为可笑。乃录宾语甚误者[7],著之于此。

    【注释】

    [1]角:较量。

    [2]《坐右方》:也作《座右方》。《隋书·经籍志三》:“《座右方》八卷,庾元威撰。”按,庾元威,南朝梁人,精于书道。

    [3]王充(27——?):东汉人,著《论衡》三十卷,其书疾虚妄而求实证,抨击迷信谶纬之说,在文学方面也有卓见。秦穆:即为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

    [4]促装:整理行装准备出发。

    [5]车马有行色:《庄子·盗跖》:“(孔子)归到鲁东门外,适遇柳下季。柳下季曰:‘今者阙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邪?’”按,据此本意,车马有行色是指自远方而来,并非即将出发的意思。

    [6]直台、直省:在台省当值。寓直:寄寓别处署衙当值。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案《字书》:‘寓,寄也。’‘寓直’二字出于潘岳之为武贲中郎将,晋朝未有将校省,故寄直散骑省。”按,本句的意思是说这种情况不应用“寓直”,而应用“当值”。

    [7]宾:通“摈”,排斥。

    【译文】

    有种小游戏中,在棋盘上各摆五子,较量快慢,名叫蹙融,我读《座右方》一书,该书称作“蹙戎”;又曾读到王充《论衡》称秦穆公之穆为“缪”(音谬);又常常看见读书人遇见他人准备行装要出行,必定冒出一句“车马有行色”;在台省当值的,也自称“寓直”:如此之类,实属可笑。我于是把那些该抛弃的错误言辞中最为离谱的,抄录在这里。

    X4.2予太和初,从事浙西赞皇公幕中[1]。尝因与曲宴[2],中夜,公语及国朝词人优劣,云世人言“灵芝无根,醴泉无源”,张曲江著词也[3],盖取虞翻《与弟求婚书》[4],徒以“芝草”为“灵芝”耳。予后偶得《虞翻集》,果如公言。开成初,予职在集贤[5],颇获所未见书,始览王充《论衡》,自云“充细族孤门”,或啁之[6],答曰:“鸟无世凤凰,兽无种麒麟,人无祖圣贤。必当因祖,有以效贤,是则甘泉有故源,而嘉禾有旧根也。”

    【注释】

    [1]浙西:即浙西观察使。赞皇公:即为李德裕(787——850),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宰相李吉甫之子。一生三为浙西观察使〔首任为长庆二年(822)至大和三年(829)〕,两度为相,官终太尉。初封赞皇县伯,改封赵国公、卫国公。

    [2]曲宴:私宴。

    [3]张曲江:即为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玄宗时名相,开元二十四年(736)为李林甫所谮,罢相。张九龄《后汉征君徐君碣铭》:“铭曰:灵芝无根,醴泉无源。角立杰出,先生斯存。”

    [4]虞翻(164——233):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太平御览》卷五四一引其《与弟书》:“扬雄之子,非出孔氏,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5]集贤:即集贤殿书院。负责收藏和校理典籍的机构。

    [6]啁(tiáo):调笑。

    【译文】

    大和初年,我在浙西观察使赞皇公李德裕幕府任职。有一次参加私宴,夜深时分,赞皇公谈及国朝文士的优劣,说世人常说的“灵芝无根,醴泉无源”,是张曲江的名言,其实这出自虞翻的《与弟求婚书》,只是把“芝草”换成“灵芝”罢了。后来我偶然得到一本《虞翻集》,果然如赞皇公所说。开成初年,我在集贤殿书院供职,很看了些未见的书,开始阅读王充《论衡》,王充自述说“充细族孤门”,有人嘲笑他门第寒薄,他回答说:“鸟类没有世传的凤凰,兽类也没有世传的麒麟,人类也没有世传的圣贤。若是一定要凭祖上贤名才可以学习圣贤,那么甘泉也该有古源,嘉禾也该有宿根了。”原来那两句话是从这里化出的。

    X4.3范传正中丞举进士[1],省试《风过箫赋》[2],甚丽,为词人所讽[3]。然为从竹之“箫”,非萧艾之“萧”也[4]。《荀子》云:“如风过萧,忽然已化[5]。”义同“草上之风必偃”[6]。相传至今已为误。予读《淮南子》云[7]:“夫播棋丸于地,圆者趣窐[8],方者止高,各从其所安,夫有何上下焉!若风之过箫也,忽然感之,可以清浊应矣。”高诱注云:“清,商[9];浊,宫也。”

    【注释】

    [1]范传正: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贞元十年(794)进士及第。

    [2]省试:在唐宋时期,由尚书省举行的考试称“省试”。

    [3]讽:讽诵。

    [4]萧艾:艾蒿。

    [5]如风过萧,忽然已化:按,本句不见于今本《荀子》,或是段成式误记。萧,蒿。

    [6]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偃,伏。

    [7]《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撰,本名《鸿烈》,分内、外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内容大体不出道家的自然天道观。

    [8]窐(wā):低洼。

    [9]商:与下文的“宫”均属五音。

    【译文】

    范传正中丞考进士,省试所作《风过箫赋》,极为工丽,广为文士讽诵。然而却误写作竹字头的“箫”,并未写作艾萧的“萧”。《荀子》说:“如同风吹过萧,转眼就随风起伏。”意思和《论语》的“草上之风必偃”相同。这句话传到现在已经讹误了。我读《淮南子》说:“把棋子撒在地上,圆子滚向低洼,方子停在高处,各随其形而安,哪有上下之分!好比风吹过箫管,忽然鸣响,发出清浊之音相应。”高诱注说:“清,商音;浊,宫音。”这里就已经弄错了。

    X4.4相传云,释道钦住径山[1],有问道者,率尔而对[2],皆造宗极。刘忠州晏尝乞心偈[3],令执炉而听,再三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晏曰:“此三尺童子皆知之。”钦曰:“三尺童子皆知之,百岁老人行不得。”至今以为名理。予读梁元帝《杂传》云[4]:“晋惠末[5],洛中沙门耆域[6],盖得道者。长安人与域食于长安寺,流沙人与域食于石人前[7],数万里同日而见[8]。沙门竺法行尝稽首乞言[9],域升高坐曰:‘守口摄意[10],心莫犯戒。’竺语曰:‘得道者当授所未听,今有八岁沙弥亦以诵之[11]。’域笑曰:‘八岁而致诵,百岁不能行。嗟乎!人皆敬得道者,不知行即是得。’”

    【注释】

    [1]释道钦(712——792):一作“释法钦”,吴郡昆山(今属江苏)人。俗姓朱,年二十八出家,大历三年(768)唐代宗召至京师,亲加瞻礼,赐号国一禅师。径山:在今浙江杭州,有佛教名刹径山寺,为释道钦所开创。

    [2]率尔:轻遽的样子。

    [3]刘忠州晏:即为刘晏(716?——780),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东北)人。曾贬忠州刺史。

    [4]梁元帝:即为萧绎(508——554)。梁武帝第七子。侯景之乱平,即帝位于江陵,改元承圣元年(552)。西魏陷江陵,被杀。

    [5]晋惠:即为司马衷(259——307),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太熙元年(290)即位。

    [6]耆域:天竺僧人。

    [7]流沙:沙漠。沙常因风而流动转移,故称。

    [8]数万里同日而见: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九:“数百人各请域中食,域皆许往。明旦,五百舍皆有一域,始谓独过,后相雠问,方知分身降焉。既发,诸道人送至河南城。域徐行,追者不及。域乃以杖画地曰:‘于斯别矣。’其日有从长安来者,见域在彼寺中。又贾客胡湿登者,即于是日将暮,逢域于流沙,计已行九千余里。”

    [9]稽首:出家人所行常礼。

    [10]摄:收摄。

    [11]沙弥:已受十戒,尚未受具足戒的出家男子。

    【译文】

    相传,释道钦住在径山的时候,有人来问道,他顺口就答,都能达到教旨的极致。忠州刺史刘晏曾向他乞请心偈,他让刘晏捧着香炉恭听,说来说去只有一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刘晏说:“这句话三尺孩童都知道。”释道钦说:“三尺孩童都知道,百岁老人不能行。”至今这句话都被当作名言流传。我读梁元帝《杂传》,里面说:“晋惠帝末年,洛阳沙门耆域,是位得道高僧。长安人和耆域在长安寺吃饭,流沙人和耆域在石人前吃饭,相隔几万里远,同一天都能看见。沙门竺法行曾稽首请他开示,耆域升座说道:‘守口摄意,心莫犯戒。’竺对他说:‘得道者应当传授平常人没说过的道理,刚才这句话,八岁的小沙弥也能背诵。’耆域笑着说:‘八岁沙弥就能背诵,百岁老人不能践行。唉!人们都敬重得道的人,却不知道践行就是得道。’”

    X4.5相传云,韩晋公滉在润州[1],夜与从事登万岁楼[2]。方酣,置杯不说[3],语左右曰:“汝听妇人哭乎?当近何所?”对在某街。诘朝,命吏捕哭者讯之。信宿,狱不具。吏惧罪,守于尸侧。忽有大青蝇集其首,因发髻验之,果妇私于邻,醉其夫而钉杀之。吏以为神。吏问晋公,晋公云:“吾察其哭声,疾而不悼,若强而惧者。”王充《论衡》云:郑子产晨出[4],闻妇人之哭,拊仆之手而听。有间,使吏执而问之,即手煞其夫者也。异日,其仆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凡人于其所亲爱,知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今哭已死而惧,知其奸也。”

    【注释】

    [1]韩晋公滉:即为韩滉(723——787),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贞元元年(785)拜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次年封晋国公。韩滉擅长绘画,其《五牛图》流传至今。润州:今江苏镇江。

    [2]万岁楼: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润州”:“其城吴初筑也,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3]说:同“悦”。

    [4]郑子产(?——前522):即为公孙侨,字子产。郑国人,郑简公时执国政。

    【译文】

    相传,晋国公韩滉在润州时,一天夜晚和僚属登上万岁楼喝酒。酒兴正浓,韩晋公放下杯子,很不高兴,对左右说:“你们听见妇人的哭声了吗?是在附近的什么地方?”回答说在某条街。第二天一早,韩晋公命属吏把啼哭的妇人抓捕审讯。过了两晚,案子仍未审结。属吏害怕晋公降罪,就一直守在妇人丈夫的尸体旁边。忽然有很大的绿苍蝇飞来聚集在尸体的头部,于是解开死者发髻察验,果然,妇人和邻居私通,灌醉了她的丈夫然后把铁钉钉进头部害死了他。属吏觉得晋公简直是神。属吏向晋公询问究竟,晋公说:“我察觉她的哭声,哭得很急却感觉不到悲哀,一味干嚎却暴露出恐惧的心态。”王充《论衡》记载:郑国的子产早晨出门,听见妇人的哭声,就轻抚着仆人的手细听。过了一会儿,派官吏去捕捉审问,果然是个亲手杀死丈夫的人。另一天,他的仆人问:“夫子怎么知道那妇人杀死了亲人?”子产说:“大凡正常人对于自己亲爱的人,知道他病了就会忧虑,临死时担心他会死去,他去世了则会悲痛不已。现在这个妇人哭死去的亲人却让人听出心怀恐惧,就知道这其中有奸情。”

    X4.6相传云,德宗幸东宫[1],太子亲割羊脾[2],水泽手,因以饼洁之。太子觉上色动,乃徐卷而食。司空赞皇公著《次柳氏旧闻》[3],又云是肃宗。刘《传记》云[4]:“太宗使宇文士及割肉[5],以饼拭手,上屡目之。士及佯不寤,徐卷而啖。”

    【注释】

    [1]德宗:即为李适(742——805)。代宗长子。广德二年(764)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即帝位。

    [2]太子:即后来的唐顺宗李诵(761——806)。羊脾:即羊髀,羊腿。

    [3]司空:官名。三公之一。赞皇公:即李德裕。《次柳氏旧闻》:李德裕撰,据自序称,原书为玄宗时史官柳芳所撰,已佚,李德裕父李吉甫据柳芳之子转述,以告德裕,因追忆记录,故名《次柳氏旧闻》。

    [4]刘:刘知己次子。《传记》:指刘所撰《隋唐嘉话》。

    [5]宇文士及(?——642):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朝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第三子。仕隋,后入唐,封郢国公。

    【译文】

    相传,德宗幸东宫,太子亲手割羊腿,洗完手,然后用饼擦拭。太子觉察到皇上表情异常,就慢慢卷起擦手的饼吃掉。司空李德裕著《次柳氏旧闻》一书,又说这是肃宗做太子时的事情。刘《传记》记载:“太宗让宇文士及割肉,士及用饼擦手,太宗不停地看他。士及假装没注意到,慢慢卷起饼吃了。”

    X4.7相传云,张上客艺过十全[1]。有果毅[2],因重病虚悸,每语腹中辄响,诣上客请治,曰:“此病古方所无。”良久,思曰:“吾得之矣。”乃取《本草》令读之[3],凡历药名六七不应,因据药疗之,立愈。据刘《传记》:有患应病者,问医官苏澄。澄言:“无此方。吾所撰《本草》,网罗天下药,可谓周。”令试读之,其人发声辄应。至某药,再三无声,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方,以此药为主。其病遂差。

    【注释】

    [1]张上客:即为张文仲,洛阳人。武则天时为侍御医。上客,尊客,贵客。十全:医术高明,十治十愈。《周礼·天官》“医师”:“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2]果毅:即果毅都尉,职官名。

    [3]《本草》:即《神农本草》。

    【译文】

    相传,张文仲医术高明,十治十愈。有位果毅都尉,身患重病气虚心悸,一说话肚子里就咕咕作响,到文仲那里请他治疗,文仲说:“这种病古方没有记载。”琢磨了很久,说:“我明白了。”就拿来《神农本草》让他读,总共有六七味药读的时候肚子没响,就把这些药配方治疗,很快就好了。据刘《传记》记载:有个患应声病的人,请医官苏澄治疗。苏澄说:“这种病不见记载。我撰写的《本草》,收录全天下各种药物,可称周全。”让病人试着读,那人一发声,喉咙里就有个声音应和。到某一味药,反复读都没有应和之声,到其他药,又成先前那样了。苏澄就以这味药为主配了药方。那人的病就好了。

    X4.8今人云:“借书、还书,等为二痴。”据杜荆州告贶云[1]:“知汝颇欲念学,今因还车致副书,可案录受之。当别置一宅中,勿复以借人。古谚云:‘有书借人为嗤,借人书送还为嗤也。’”

    【注释】

    [1]杜荆州:即为杜预(222——285),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诗人杜甫的远祖。晋武帝咸宁四年(278)拜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译文】

    今天的人说:“借书、还书,同样都是呆子。”据杜预给儿子杜贶的信里说:“知道你很想读书,现在趁着有车回去给你捎一套书,你抄录好收起来。最好另放一间屋子里,不要把书借给他人。古谚说:‘有书借给别人会被嘲笑,借书读后送还也会被嘲笑。’”

    X4.9世呼病瘦为崔家疾。据《北史》[1],北齐李庶无须[2],时人呼为天阉[3]。博陵崔谌[4],暹之兄也[5],尝调之曰:“何不以锥刺颐,作数十孔,拔左右好须者栽之?”庶曰:“持此还施贵族,艺眉有验[6],然后艺须。”崔家时有恶疾[7],故庶以此调之。俗呼滹沱河为崔家墓田[8]。

    【注释】

    [1]《北史》:“二十四史”之一。唐李延寿撰,合北朝的魏、齐、周、隋四朝史实,起北魏登国元年(386),至隋义宁二年(618)。

    [2]北齐(550——577):北朝之一。高洋废东魏王朝,自称帝,国号齐,建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北齐”。

    [3]天阉:天生没有生殖能力的男性。男性被阉割后一般不长胡须。

    [4]博陵:地名。故城在今河北蠡县南。

    [5]暹(xiān):即为崔暹(?——559),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曾为北齐尚书右仆射。

    [6]艺:种植。

    [7]恶疾:痛苦难治、使人恶心的疾病。古时多指麻风病,会导致眉毛脱落。

    [8]滹(hū)沱河:源出山西,流入河北,是海河水系主要河流之一。这里的“滹沱”,谐音“呼秃”,崔氏为博陵安平人,滹沱河正好流经此地,故有“崔家墓田”之说。

    【译文】

    人们把使人瘦弱的病称作崔家病。据《北史》记载,北齐李庶没长胡须,当时人称他为天阉。博陵崔谌,是崔暹的哥哥,曾经嘲笑李庶说:“何不用锥子在面颊上刺出几十个孔,再把身边人的美须拔下来栽上?”李庶说:“这个办法还是你们家里先试试看,如果栽种眉毛成功了,我再栽种胡须。”崔家当时有麻风病,掉眉毛,所以李庶反过来嘲笑他。民间称滹沱河为崔家墓田。

    X4.10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字[1],谓阴刀鬼名[2],可息疟疠也。予读《汉旧仪》,说傩逐疫鬼,又立桃人、苇索、沧耳、虎等[3]。“”为合沧耳也。

    【注释】

    [1](jiàn):人死为鬼,鬼死为,鬼见了害怕。

    [2]阴刀:或作“阴司”。

    [3]予读《汉旧仪》三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一〇引《汉旧仪》:“东海之内度朔山上有桃,屈蟠三千里,其卑枝间,曰东北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荼,二曰郁垒,主领万鬼。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以食虎。黄帝法而象之,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神荼、郁垒,持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也。”《汉旧仪》,即《汉官旧仪》,汉代卫宏撰,所记皆西汉典礼,今存清代辑本。傩(nuó),驱除瘟疫的仪式。这里指傩神。

    【译文】

    民间喜欢在大门上画虎头,写“”字,说这是阴司鬼死之后的鬼,可以预防瘟疫。我读《汉旧仪》,里面说傩神能驱除瘟疫和恶鬼,又在门口树立桃人,画上苇索、沧耳、虎等。原来“”字是沧、耳两个字组合而成。

    X4.11予在秘丘[1],尝见同官说,俗说楼罗[2],因天宝中进士有东西棚[3],各有声势,稍伧者多会于酒楼食毕罗[4],故有此语。予读梁元帝《风人辞》云:“城头网雀,楼罗人着[5]。”则知“楼罗”之言,起已多时。一云“城头网张雀,楼罗会人着”。

    【注释】

    [1]秘丘:此指秘书省。段成式以父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

    [2]楼罗:也作“娄罗”,干练而善于办事的人。

    [3]天宝中进士有东西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玄宗时,士子殷盛,每岁进士到省者常不减千余人。在馆诸生更相造诣,互结朋党以相渔夺,号之为‘棚’。推声望者为‘棚头’,权门贵盛,无不走也,以此荧惑主司视听。其不第者,率多喧讼,考功不能御。开元二十四年冬,遂移贡举属于礼部,侍郎姚奕颇振纲纪焉。”

    [4]伧(cāng):粗俗,鄙贱。

    [5]楼罗人:这里或指城头列队的士兵。着:中,恰好合上。

    【译文】

    我在秘书省任职时,曾听同僚说,民间所说的楼罗一词,原是天宝年间考进士的士子们各拉帮派,分东西棚结党造声势,稍微鄙贱者经常在酒楼相聚吃毕罗,故而有了这个说法。我读梁元帝《风人辞》:“城头网雀,楼罗人着。”由此可知“楼罗”的说法很早就有了。梁元帝的诗,有的又作“城头网张雀,楼罗会人着”。

    X4.12世说曹著轻薄才,长于题目人[1],常目一达官为“热鏊上猢狲”[2],其实旧语也。《朝野佥载》云[3]:“魏光乘好题目人[4]。姚元崇长大行急[5],谓之‘趁蛇鹳鹊’。侍御史王旭短而黑丑[6],谓之‘烟薰木蛇’[7]。杨仲嗣躁率[8],谓之‘热鏊上猢狲’。”

    【注释】

    [1]题目:品评。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近代咏字有萧昕,寓言有李纡,隐语有张著……题目人有曹著。”

    [2]鏊(ào):一种铁制的烙饼炊具。

    [3]《朝野佥载》:唐代张撰。记录隋唐两代朝野佚闻,尤以武后时期为多。

    [4]魏光乘好题目人:《朝野佥载》卷四:“唐兵部尚书姚元崇长大行急,魏光乘目为‘赶蛇鹳鹊’;黄门侍郎卢怀慎好视地,目为‘观鼠猫儿’;殿中监姜皎肥而黑,目为‘饱椹母猪’;紫微舍人倪若水黑而无须,目为‘醉部落精’;舍人齐处冲好眇目视,目为‘暗烛底觅虱老母’;舍人吕延嗣长大少发,目为‘日本国使人’;又有舍人郑勉为‘醉高丽’;目拾遗蔡孚‘小州医博士诈谙药性’;又有殿中侍御史短而丑黑,目为‘烟薰地术’;目御史张孝嵩为‘小村方相’;目舍人杨仲嗣为‘熟鏊上猢狲’;目补阙袁辉为‘王门下弹琴博士’;目员外郎魏恬为‘祈雨婆罗门’;目李全交为‘品官给使’;目黄门侍郎李广为‘饱水虾蟆’。由是坐此品题朝士,自左拾遗贬新州新兴县尉。”

    [5]姚元崇:即为姚崇(650——721),本名元崇,避唐玄宗讳改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东南)人。一代名相,封梁国公。

    [6]侍御史:职官名。通常省称“侍御”。唐代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并为御史台属官。王旭: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玄宗时官左司郎中、兼侍御史。

    [7]木蛇:注[4]引《朝野佥载》作“地术”。苍术、白术之属,粗肥的根茎生于地,称地术。

    [8]杨仲嗣:杨元琰子,曾官密州刺史。

    【译文】

    人们都说曹著才思敏捷而为人轻薄,特别喜欢对他人评头品足,曾经品题一位高官为“热鏊上猴子”,其实这是老话了。《朝野佥载》记载:“魏光乘喜欢对他人评头品足。姚崇个头高走路快,就称他为‘抓蛇鹳鹊’。侍御史王旭身材矮且又黑又丑,就称他为‘烟薰地术’。杨仲嗣性情急躁,就称他为‘热鏊上猴子’。”

    X4.13蜀石笋街[1],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俗谓地当海眼[2],莫知其故。蜀僧惠嶷曰:“前史说,蜀少城饰以金璧珠翠[3],桓温恶其太侈[4],焚之,合在此。今拾得小珠,时有孔者,得非是乎?”予开成初,读《三国典略》[5]:“梁大同中骤雨,殿前有杂色珠。梁武有喜色,虞寄因上《瑞雨颂》[6]。梁武谓其兄荔曰:‘此颂清拔,卿之士龙也[7]。’”

    【注释】

    [1]石笋: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杜甫在成都时,有《石笋行》。

    [2]地当海眼:唐杜甫《石笋行》:“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雨多往往得瑟瑟(按,碧珠),此事恍惚难明论。”

    [3]蜀少城:成都少城,在大城之西,相传秦时张仪筑成都大城,后又在城西筑小城,东墙与大城西墙相接,称为少城;后来少城西南扩展为南市,增筑锦官、车官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四:“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4]桓温(312——373):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晋明帝时为荆州刺史,率兵伐蜀,永和三年(347)攻克成都。

    [5]《三国典略》:《新唐书·艺文志二》:“丘悦《三国典略》三十卷。”

    [6]虞寄(510——579):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历仕梁、陈两朝。

    [7]士龙:即为陆云,字士龙。陆云与其兄陆机名重当时,并称“二陆”。

    【译文】

    成都石笋街,夏天大雨时,常常会下一些各色小珠子。民间说此地正当海眼的位置,不知道这种说法的缘起。成都和尚惠嶷说:“古史上说,成都少城用金璧翠珠作装饰,桓温嫌这太过奢侈,就烧了,应该就在此处。如今在雨中拾到的小珠,有好些带孔的,莫非就是装饰少城的翠珠?”开成初年我读《三国典略》:“梁朝大同年间,一次下暴雨,宫殿前有各色珠子。梁武帝面有喜色,虞寄因此写了一篇《瑞雨颂》呈上。梁武帝对他哥哥虞荔说:‘这篇颂写得清雅秀拔,虞寄就是你家陆云啊。’”

    X4.14俗好剧语者云[1]:“昔有某氏,破产贳酒,少有醒时。其友题其门阖云:‘今日饮酒醉,明日饮酒醉。’邻人读之不解,曰:‘今日饮酒醉,是何等语?’”于今青衿之子无不记者[2]。《谈薮》云[3]:北齐高祖常宴群臣,酒酣,各令歌。武卫斛律丰乐歌曰[4]:“朝亦饮酒醉,暮亦饮酒醉。日日饮酒醉,国计无取次。”帝曰:“丰乐不谄,是好人也。”

    【注释】

    [1]剧语:戏谑之语。

    [2]青衿之子:学生。《诗经·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3]《谈薮》: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七:“《谈薮》二卷,北齐秘书省正字北平阳玠松撰。事综南北,时更八代,隋开皇中所述也。”

    [4]武卫:即武卫营,汉末曹操任丞相,置武卫营,魏文帝曹丕置武卫将军,以主禁军。斛律丰乐:即为斛律羡(?——572),字丰乐,朔州(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勅勒部人。

    【译文】

    民间喜欢戏谑的人说:“从前有个人破产了仍然赊酒喝,很少有酒醒的时候。他的朋友在他家门板上题了两句诗:‘今日饮酒醉,明日饮酒醉。’邻居读了疑惑不解,问:‘今日饮酒醉,这算什么诗?’”这则故事现在的读书人都知道。《谈薮》记载:北齐高祖曾经宴请朝臣,酒酣之际,让每人都唱歌。武卫将军斛律丰乐唱道:“朝也饮酒醉,暮也饮酒醉。天天饮酒醉,国事没理会。”高祖说:“丰乐不谄媚,是个好人。”

    X4.15相传玄宗尝令左右提优人黄翻绰入池水中[1]。复出,翻绰曰:“向见屈原笑臣[2]:‘尔遭逢圣明,何尔至此?’”据《朝野佥载》:散乐高崔嵬善弄痴[3],大帝令没首水底,少顷,出而大笑。上问之,云:“臣见屈原,谓臣云:‘我遇楚怀无道[4],汝何事亦来耶?’”帝不觉惊起,赐物百段。又《北齐书》[5]:显祖无道[6],内外各怀怨毒。曾有典御丞李集面谏[7],比帝甚于桀、纣[8]。帝令缚致水中,沉没久之。后令引出,谓曰:“我何如桀、纣?”集曰:“向来弥不及矣。”如此数四,集对如初。帝大笑曰:“天下有如此痴汉,方知龙逢、比干非是俊物[9]。”遂解放之。盖事本起于此。

    【注释】

    [1]黄翻绰:唐玄宗时伶人。12.25条作“黄幡绰”。

    [2]屈原(前339——前278):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对内举贤明,修法度,对外联齐抗秦。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到排挤和流放,后自沉汨罗而死。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3]散乐:本指周代民间乐舞,包括俳优歌舞杂奏等,因不在官乐之内,故称为散。汉武帝以后,民间及西域传入的乐舞杂技表演总称“散乐”,也叫“百戏”。弄痴:装痴卖傻以娱人。

    [4]楚怀:即为楚怀王(?——前296)。信任靳尚及宠姬郑袖,疏远屈原,国政腐败,先后为秦、齐所败,后听张仪之计入朝于秦,最后死在秦国。

    [5]《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五十卷,记载北齐一代历史,原名《齐书》,宋代为区别萧子显《南齐书》,故改称《北齐书》。

    [6]显祖:即为北齐文宣皇帝高洋(529——559)。高洋于武定八年(550)废魏孝静帝自立,国号齐,是为北齐;后因凶杀无度,嗜酒肆淫,暴死,谥文宣皇帝,庙号显祖。《北史·齐本纪中》:“(显祖)系徒罪至大辟,简取随驾,号为供御囚,手自刃杀,持以为戏。凡所屠害,动多支解,或投之烈火,或弃之漳流。兼以外筑长城,内营台殿,赏费过度,天下骚然,内外憯憯,各怀怨毒。”

    [7]典御丞:职官名。《隋书·百官志中》:“尚食局,典御二人(总知御膳事)。丞、监各四人。”

    [8]桀、纣:即夏桀、商纣。

    [9]龙逢:即为关龙逢。传说中夏代的贤臣,夏桀无道,关龙逢极谏,被杀。比干:商末纣王叔伯父(或曰纣之庶兄)。纣王淫乱,比干犯颜强谏,纣大怒,剖其心而死。

    【译文】

    相传玄宗曾命左右侍从提起伶人黄翻绰丢进池水里。黄翻绰从水里爬上来,说:“刚才见到屈原,他讥笑我说:‘你遇到的是圣明的皇帝,怎么也到水里来啦?’”据《朝野佥载》记载:散乐高崔嵬善于装痴卖傻,皇帝命人把他的脑袋没进水底,一会儿,他浮出水面,放声大笑。皇帝问他,他说:“臣在水里见到了屈原,对臣说:‘我是因为遇到了楚怀王这个无道昏君,你为什么也到水里来了?’”皇帝猛然醒悟,站起身来,赐给他一百段布帛。又《北齐书》记载:显祖暴虐无道,朝廷内外都心怀怨恨。曾有一位典御丞李集当面直谏,说显祖比桀、纣还残暴。显祖让人把他捆起来扔进水里,沉了很长时间。又命人把他拉出水来,问他:“我比桀、纣怎么样?”李集说:“他们远远不如皇上您残暴。”几次三番把他扔进水又拉出来,李集都是这句话。显祖大笑道:“天下竟然有这样固执的家伙,现在知道龙逢、比干也不算人杰。”于是解开绳子放了他。大概这类故事的本源即起于此。

    X4.16今人每睹栋宇巧丽,必强谓鲁般奇工也[1]。至两都寺中,亦往往托为鲁般所造,其不稽古如此。据《朝野佥载》云:鲁般者,肃州燉煌人[2],莫详年代,巧侔造化[3]。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4]。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六国时[5],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

    【注释】

    [1]鲁般:即为鲁班,也称公输班。春秋时鲁国巧匠,曾为楚王制作云梯以攻宋国。后来被土木工匠尊为祖师。

    [2]肃州:今甘肃张掖。燉煌:在今甘肃敦煌西。

    [3]侔(móu):相等,齐。造化:大自然的创造化育。

    [4]吴会:在今苏杭一带。

    [5]六国时:战国时期。六国,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六国。

    【译文】

    现在的人只要看见屋宇修造得精巧美观,就一定要说这是鲁般的奇妙工艺。甚至长安和洛阳的寺庙,也往往托言是鲁般建造的,这些说法根本不去详细稽考历史。据《朝野佥载》记载:有一个名字也叫鲁般的人,是肃州敦煌人,生卒年代不详,技艺入神,巧夺天工。他在凉州建造佛塔时,制造了一只木老鹰,只要敲击机关三下,就可以乘着木老鹰回家。没多久,鲁般的妻子怀孕了,他父母很奇怪,妻子说明了情况。后来有一次,鲁般的父亲偷偷拿到木老鹰,一连敲了十几下机关,乘着它就一直飞到了吴会。吴人以为是妖怪,就杀了他。鲁般又另制造了一只木老鹰,乘着它飞到吴地,把父亲的尸体运了回来。鲁般怨恨吴人杀死了他父亲,就在肃州城南制造了一位木仙人,举起手指向东南方,结果吴地大旱三年。吴地请人占卜,说:“这是鲁般干的。”就派人带着几千件礼物去肃州向鲁般道歉。鲁般就断掉木仙人的一只手,那天吴地大雨倾盆。国朝初年,吴地人还时时祈祷木仙保祐。六国时期,鲁般也曾制造木老鹰对宋国进行空中侦察。

    X4.17俗说沙门杯渡入梁[1],武帝召之,方弈棋呼杀,阍者误听[2],杀之。浮休子云:梁有榼头师[3],高行神异,武帝敬之。常令中使召至,陛奏:“榼头师至。”帝方棋,欲杀子一段,应声曰:“煞!”中使人遽出斩之。帝棋罢,命师入,中使曰:“向者陛下令杀,已法之矣。师临死云:‘我无罪。前生为沙弥,误锄杀一蚓。帝时为蚓,今此报也。’”

    【注释】

    [1]杯渡:也作“杯度”,常乘木杯渡水,因以得名。其人游止无定,不修细行,神力卓越。梁代释慧皎《高僧传》卷十:“杯度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因而为目。初见在冀州,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来。尝于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度窃而将去,家主觉而追之。见度徐行,走马逐而不及。至孟津河浮木杯于水,凭之渡河,无假风棹,轻疾如飞。……至元嘉三年九月,辞谐入京,留一万钱物寄谐,倩为营斋,于是别去,行至赤山湖,患痢而死。”入梁:据引文,杯渡元嘉三年(426)于赤山湖卒,则不当有入梁之事。

    [2]阍者:宫中守门人,掌晨昏启闭宫门。

    [3]榼头师:《朝野佥载》作“磕头师”。

    【译文】

    据说杯渡和尚入梁,梁武帝召见,他进宫时武帝正在下棋喊杀,宫中守门人误以为是下令杀人,就把杯渡杀了。浮休子说:梁朝有磕头师,德行高尚且有神异,梁武帝很敬重他。有一次命中使召见,中使在殿阶下启奏说:“磕头师到了。”武帝正在下棋,要杀对方一块棋子,就随口应道:“杀!”中使立即把人带出去杀了。武帝下完棋,命磕头师进见,中使回奏:“刚才陛下命令杀掉,已经遵旨杀了。和尚临死时说:‘我无罪。前世做沙弥时,锄草时不小心弄死了一条蚯蚓。皇帝前世正是那条蚯蚓,所以今天有此报应。’”

    X4.18予门吏陆畅[1],江东人,语多差误,轻薄者多加诸以为剧语。予为儿时,常听人说,陆畅初娶董溪女[2],每旦,群婢捧匜[3],以银奁盛澡豆[4],陆不识,辄沃水服之。其友生问:“君为贵门女婿,几多乐事?”陆云:“贵门礼法,甚有苦者,日俾予食辣[5],殆不可过。”近览《世说新书》[6],云王敦初尚公主[7],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下果[8],食至尽。既还,婢擎金漆盘贮水,琉璃碗进澡豆。因倒著水中,既饮之,群婢莫不掩口。

    【注释】

    [1]陆畅:湖州(今属浙江)人。早年受知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大和元年(827)以侍御充淮南节度使段文昌(段成式父亲)从事。

    [2]董溪:董晋(723——799)之子。唐德宗时,董晋曾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3]匜(yí):一种盛水洗手的器具。

    [4]澡豆:一种洗沐用品。用猪胰磨成糊状,合豆粉、香料等制成。

    [5](chǎo):炒的米粉或面粉。

    [6]《世说新书》: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本条中所引本自《世说新语·纰漏》。

    [7]王敦(266——324):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丞相王导的堂兄,娶晋武帝之女襄城公主为妻。尚:娶帝王之女为妻,是仰攀婚姻的意思。

    [8]下果:摆放果品。

    【译文】

    我父亲的属吏陆畅,是江东人,说话常常出差错,轻薄的人于是添油加醋地编派他。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听人说,陆畅早先娶董溪之女,每天早上,侍女们捧来洗脸盆,用银匣子装着澡豆,陆畅不认识澡豆,就和着水吃了。他的朋友问:“你做了富贵人家的女婿,都有哪些好玩的事?”陆畅说:“贵族家规矩大,很让人头疼,每天都让我吃辣炒面,简直受不了。”近来阅览《世说新语》,记载说王敦刚娶公主时,上厕所时看见漆箱里放着干枣,这本来是用来塞住鼻孔的,王敦以为厕所也摆放果品,几乎吃个精光。上完厕所出来,侍女端着金漆盘,里面盛着洗手的水,琉璃碗里盛着澡豆。王敦就把澡豆倒进水里,连豆带水就喝,侍女们都捂着嘴偷笑。

    X4.19焦赣《易林·乾卦》云[1]:“道陟多阪[2],胡言连蹇[3]。译喑且聋[4],莫使道通。”据梁元帝《易连山》[5],每卦引《归藏》、《斗图》、《立成》、《委化》、《集林》及焦赣《易林》[6],乾卦卦辞与赣《易林》卦辞同[7],盖相传误也。

    【注释】

    [1]焦赣:即为焦延寿,字赣,梁(今河南开封一带)人。西汉经学家,著有《焦氏易林》十六卷。乾卦:八卦之一,代表天。

    [2]陟:登高。阪(bǎn):山坡,斜坡。

    [3]胡:古代泛称外国或外族。连蹇:坎坷,艰难。

    [4]译:传译外族四夷之语音。喑(yīn):哑,不能说话。

    [5]《易连山》:书名。梁元帝萧绎《金楼子·著书篇》:“《连山》三帙,三十卷。原注:金楼年在弱冠,著此书,至于立年,其功始就。躬亲笔削,极有其劳。”按,《连山》,古《易》有三名,曰《连山》,曰《归藏》,曰《周易》。

    [6]《归藏》、《斗图》、《立成》、《委化》、《集林》:《隋书·经籍志》记载郭璞《易斗图》一卷,顾氏撰《易立成》四卷,京房撰《周易委化》四卷,京房撰《周易集林》十二卷。

    [7]卦辞:《周易》里说明六十四卦每卦要义的文辞。

    【译文】

    焦赣《易林·乾卦》说:“道路倾斜坎坷,胡人称作连蹇。传译又哑又聋,无法交流沟通。”据梁元帝《易连山》,书中每卦都引《归藏》、《斗图》、《立成》、《委化》、《集林》及焦赣《易林》,其中乾卦卦辞和焦赣《易林》的卦辞相同,大概是相传致误。

    X4.20予别著郑涉好为查语[1],每云:“天公映冢,染豆削棘[2],不若致余富贵。”至今以为奇语。释氏《本行经》云[3],自穿藏阿逻仙言[4]:“磨棘画羽,为自然义[5]。”盖从此出也。

    【注释】

    [1]郑涉: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初,诙谐自贺知章,轻薄自祖咏,语自贺兰广、郑涉。”查语:怪诞而不拘礼度的话。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十:“近代流俗,呼丈夫、妇人纵放不拘礼度者为‘查’。又有数十种语,自相通解,谓之查谈,大抵近猥僻。”

    [2]天公映冢,染豆削棘:不详何义。

    [3]《本行经》:即《佛本行集经》,六十卷,讲述释迦牟尼佛诞生、出家、成道等事迹,以及佛弟子归化之因缘。

    [4]自穿藏阿逻仙:《佛本行集经》卷二〇:“……去此不远,有一仙人住止之所,名曰穿藏,彼有一仙,名阿罗逻。”自,疑为“有”字之误。

    [5]磨棘画羽,为自然义:《佛本行集经》卷二一:“棘针头尖,是谁磨造?鸟兽色杂,是谁画之?此义自然,无人所作。”

    【译文】

    我在别的文章里记载了郑涉喜欢说些怪诞话,他经常说:“天公映冢,染豆削棘,不如让我富贵。”到现在都被认为是奇语。佛教《本行经》记载,有穿藏阿逻仙说:“磨出针棘尖头,画成杂色鸟羽,这些并非人为,都是自然天成。”郑涉的话大概是从这里化出的。

    X4.21《续齐谐记》云[1]:”许彦于绥安山行[2],遇一书生,年二十余,卧路侧,云足痛,求寄鹅笼中。彦戏言许之,书生便入笼中,笼亦不更广,书生与双鹅并坐,负之不觉重。至一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薄设馔。’彦曰:‘甚善。’乃于口中吐一铜盘,盘中海陆珍羞方丈盈前。酒数行,谓彦曰:‘向将一妇人相随,今欲召之。’彦曰:‘甚善。’遂吐一女子,年十五六,容貌绝伦,接膝而坐。俄书生醉卧,女谓彦曰:‘向窃一男子同来,欲暂呼,愿君勿言。’又吐一男子,年二十余,明恪可爱,与彦叙寒温,挥觞共饮。书生似欲觉,女复吐锦行障[3],障书生。久而书生将觉,女又吞男子,独对彦坐。书生徐起,谓彦曰:‘暂眠,遂久留君。日已晚,当与君别。’还复吞此女子及诸铜盘,悉纳口中。留大铜盘,与彦别曰:‘无以藉意,与君相忆也。’”释氏《譬喻经》云[4]:“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女,与屏处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复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梵志觉,次第互吞之,拄杖而去[5]。”余以为吴均尝览此事,讶其说,以为至怪也。

    【注释】

    [1]《续齐谐记》:南朝梁吴均撰,志怪之作。

    [2]绥安:在今江苏宜兴西南。

    [3]行障:可以随地移置的屏风。

    [4]《譬喻经》:即《旧杂譬喻经》,三国吴康僧会译。

    [5]“昔梵志作术”十二句:《旧杂譬喻经》卷一:“……梵志独行来,入水池浴,出饭食,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女人,与于屏处作家室,梵志遂得卧。女人则复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年少男子,复与共卧。已便吞壶。须臾梵志起,复内妇著壶中。吞之已,作杖而去。”梵志,佛教称一切外道之出家人为梵志。

    【译文】

    《续齐谐记》记载:“许彦在绥安山间赶路,遇到一位二十多岁的书生,躺在路边,说脚痛,想进到许彦的鹅笼里请他捎一段路。许彦当成开玩笑就答应了,书生就进了鹅笼,笼子也没有变大,书生和两只鹅并排坐,许彦挑着也不觉增加了重量。到了一棵大树下,书生出了鹅笼,对许彦说:‘想为您准备一桌简单的酒席。’许彦说:‘很好。’书生就从口里吐出一个铜盘,里面盛着山珍海味,在许彦面前摆开,约有一丈见方。酒过几巡,书生对许彦说:‘我一直随身带着一位妇人,现在想请她出来见见。’许彦说:‘很好。’书生就从口中吐出一位十五六岁的女子,容貌艳丽举世无双,靠着书生膝盖坐下。一会儿书生酒醉躺下睡着了,女子对许彦说:‘我一直随身带着一位男子,想请他出来一见,希望您保密。’女子又从口中吐出一位二十多岁的男子,聪明颖悟很是可爱,和许彦寒暄,举杯共饮。书生好像要醒了,女子又吐出一个锦行障,遮住书生。又过了好一会儿,书生就要醒了,女子又吞下男子,独自一人面对许彦而坐。书生慢慢起身,对许彦说:‘小睡片刻,耽误了您的时间。天色不早了,就此别过。’又吞下这位女子和那些铜盘,全部纳入口中。最后留下一个大铜盘,对许彦说:‘没有其他可以表达心意的,就以此作个留念。’”佛教《譬喻经》记载:“以前梵志施法术,吐出一个壶,壶里有个女子,和梵志单独相处作他的家室。梵志小睡时,女子又作法术,吐出一个壶,壶里有个男子,女子和这男子共卧。梵志快醒了,女子先吞下壶和男子,梵志醒来又吞下壶和女子,拄杖离去。”我认为吴均曾经读过这段故事,很惊讶,觉得想象极为奇特怪异,就写进了他的故事里。

    X4.22相传天宝中,中岳道士顾玄绩,尝怀金游市中。历数年,忽遇一人,强登旗亭,扛壶尽醉[1]。日与之熟,一年中输数百金。其人疑有为,拜请所欲。玄绩笑曰:“予烧金丹八转矣[2],要一人相守,忍一夕不言,则济吾事。予察君神静有胆气,将烦君一夕之劳。或药成,相与期于太清也[3]。”其人曰:“死不足酬德,何至是也。”遂随入中岳。上峰险绝,岩中有丹灶盆,乳泉滴沥,乱松闭景。玄绩取干饭食之,即日上章封?[4]。及暮,授其一板云:“可击此知更,五更当有人来此,慎勿与言也。”其人曰:“如约。”至五更,忽有数铁骑呵之曰:“避!”其人不动。有顷,若王者,仪卫甚盛,问:“汝何不避?”令左右斩之。其人如梦,遂生于大贾家。及长成,思玄绩不言之戒。父母为娶,有三子。忽一日,妻泣:“君竟不言,我何用男女为!”遂次第杀其子。其人失声,豁然梦觉。鼎破如震,丹已飞矣。释玄奘《西域记》云:“中天婆罗痆斯国鹿野东[5],有一涸池,名救命,亦曰烈士。昔有隐者于池侧结庵,能令人畜代形,瓦砾为金银。未能飞腾诸天[6],遂筑坛作法,求一烈士[7],旷岁不获。后遇一人于城中,乃与同游,至池侧,赠以金银五百,谓曰:‘尽当来取。’如此数返,烈士屡求效命。隐者曰:‘祈君终夕不言。’烈士曰:‘死尽不惮,岂徒一夕屏息乎!’于是令烈士执刀,立于坛侧,隐者按剑念咒。将晓,烈士忽大呼,空中火下。隐者疾引此人入池。良久出,语其违约,烈士云:‘夜分后,惛然若梦,见昔事主躬来慰谕,忍不交言,怒而见害。托生南天婆罗门家住胎[8],备尝艰苦,每思恩德,未尝出声。及娶、生子,丧父母,亦不语。年六十五,妻忽怒,手剑提其子:“若不言,杀尔子!”我自念已隔一生,年及衰朽,唯止此子,应遽止妻,不觉发此声耳。’隐者曰:‘此魔所为,吾过矣。’烈士惭忿而死。”盖传此之误,遂为中岳道士。

    【注释】

    [1]扛(gāng):两人对举为扛。

    [2]金丹八转:唐宋以前,金丹指以金石丹砂等为原料炼制成的丹药;宋金以后,则有内外丹之分。转,道教外丹师称炼丹过程中药物转变或操作程序转变的次数。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一:“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三转之丹服之一年得仙,四转之丹服之半年得仙,五转之丹服之百日得仙,六转之丹服之四十日得仙,七转之丹服之三十日得仙,八转之丹服之十日得仙,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3]太清:道教三清胜境之一。

    [4]上章封?(gāng):上表章祭太清。?,代指太清,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第十五”:“太清之中,其气甚?,能胜人也。”

    [5]婆罗痆斯国:梵语音译,即古代的迦尸国,为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其地今名瓦腊纳西。鹿野:又称“仙人鹿野”,释迦牟尼成道后,始来此处说四谛之法,度?陈如等五比丘。

    [6]诸天:佛教谓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7]烈士:刚烈之士。

    [8]南天:即南天竺,五天竺之一。婆罗门:印度四种姓之第一等。

    【译文】

    相传天宝年间,中岳道士顾玄绩,曾怀揣金银在市井闲游。过了几年,忽然遇见一个人,就强邀这人上酒楼,举杯对酌,酩酊大醉。顾玄绩和那人一天天熟悉起来,一年时间花了几百两银子。那人怀疑他是有事相求,就请他说出来。顾玄绩笑道:“我烧炼金丹已经八转了,现在要一个人帮忙看守,忍住一个晚上不说话,我就可大功告成。我观察您精神镇静,很有胆气,想麻烦您辛苦一个晚上。如果丹药炼成了,您我就可同登太清胜境。”那人说:“我死都不足以报答您的恩德,哪用如此客气。”于是跟随顾玄绩上了嵩山。峰岭极为险峻,岩中有丹灶和丹盆,岩间乳石清泉滴沥,松林茂密遮天蔽日。玄绩拿来干饭给那人吃,当天就上表祭告太清。到傍晚,交给那人一块板说:“敲此板就可知道几更,五更时会有人来这里,千万别和他说话。”那人说:“没问题。”到了五更,忽然有几名精锐铁骑喝道命他回避。那人一动不动。一会儿,来了一位国君模样的人,仪仗威武,问他:“你为何不回避?”喝命左右斩了他。那人像做梦一样,托生在一个大商人家里。长大以后,一直牢记玄绩的告诫,不说一句话。父母为他娶了妻子,生了三个孩子。忽然有一天,妻子哭泣着说:“您从不说一句话,我要这些孩子有何用!”就把孩子一个一个全杀死。那人因此失声惊呼,恍然一梦醒来。只听那丹鼎破裂有如雷震,顾玄绩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