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续集卷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支诺皋中

    【题解】

    本篇共三十二条,多为精怪异事。其中第X2.3条鼠精、第X2.4条食人怪、第X2.15条乌郎等,想象丰富,情节巧妙,刻画生动,具有较高的叙事技巧。

    X2.1上都浑瑊宅[1],戟门内一小槐树[2],树有穴,大如钱。每夜月霁后,有蚓如巨臂[3],长二尺余,白颈红班,领数百条,如索,缘树枝条。及晓悉入穴。或时众鸣,往往成曲。学士张乘言:浑令公时[4],堂前忽有一树从地踊出,蚯蚓遍挂其上。已有出处,忘其书名目。

    【注释】

    [1]浑瑊(736——799):本铁勒九姓部落浑部人。世为唐将。安禄山反,从郭子仪定河北,收两京,历官单于大都护、左金吾大将军。建中四年(783)奉唐德宗监守奉天,次年收复京师,加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奉天行营兵马副元帅。浑瑊宅在长安城大宁坊。《旧唐书·浑瑊传》:“(兴元元年)九月,赐瑊大宁里甲第,女乐五人,入第之日,宰臣、节将送之,一如李晟入第之仪。”

    [2]戟门:设戟于门,故称“戟门”,是为显贵之家。戟,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资治通鉴》卷二五七:“以梁缵不尽节于高氏,为秦、毕用,斩于戟门之外。”胡三省注:“唐设戟之制,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东宫之门一十有八,一品之门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护之门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护、上州之门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之门各十。设戟于门,故谓之戟门。”

    [3]巨臂:巨擘。臂,同“擘”,拇指。

    [4]浑令公:即为浑瑊。令公,六朝时,尊称中书令为令公。浑瑊曾兼中书令,故称。中唐以后,节度使多加中书、尚书令,令公遂为节度使之称。

    【译文】

    长安浑瑊宅,戟门内有一棵小槐树,树上有个洞,洞有铜钱大小。每到夜晚,月色澄澈,便有一条粗如拇指的蚯蚓,两尺多长,白色颈环,红色斑点,带着几百条小蚯蚓,像绳子一样挂在树枝上。到天亮又全部钻进洞。有时一起鸣叫,成曲动听。学士张乘说:浑令公在的时候,堂前的地下忽然踊出一棵树,树上挂满了蚯蚓。这事已经有书记载,我忘了书名。

    X2.2东都尊贤坊田令宅[1],中门内有紫牡丹成树,发花千朵。花盛时,每月夜有小人五六,长尺余,游于上。如此七八年,将掩之,辄失所在。

    【注释】

    [1]田令:即为田弘正(764——821),平州卢龙(今属河北)人。元和年间为魏博节度使,封沂国公。

    【译文】

    东都尊贤坊田令公宅,中门内有丛紫牡丹长成树,每到开花,有上千朵。最为繁盛时,每到月明之夜,会有五六个小人,身高一尺多,在树上游玩。这样有七八年时间,有人想去捕捉一个,一下就消失了。

    X2.3太和七年,上都青龙寺僧契宗[1],俗家在樊川[2]。其兄樊竟,因病热,乃狂言虚笑。契宗精神总持[3],遂焚香敕勒[4]。兄忽诟骂曰:“汝是僧,第归寺住持,何横于事?我止居在南柯,爱汝苗硕多获,故暂来耳。”契宗疑其狐魅,复禁桃枝击之[5]。其兄但笑曰:“汝打兄不顺,神当殛汝[6],可加力勿止。”契宗知其无奈何,乃已。病者欻起[7],牵其母,母遂中恶[8];援其妻,妻亦卒;迩摹其弟妇,回面失明。经日,悉复旧。乃语契宗曰:“尔不去,当唤我眷属来。”言已,有鼠数百,榖榖作声,大于常鼠,与人相触,驱逐不去。及明,失所在,契宗恐怖加切。其兄又曰:“慎尔声气,吾不惧尔。今须我大兄弟自来。”因长呼曰:“寒月,寒月,可来此。”至三呼,有物大如狸,赤如火,从病者脚起,缘衾止于腹上,目光四射。契宗持刀就击之,中物一足,遂跳出户。烛其穴,踪至一房,见其物潜走瓮中。契宗举巨盆覆之,泥固其隙。经三日发视,其物如铁,不得动。因以油煎杀之,臭达数里,其兄遂愈。月余,村有一家,父子六七人暴卒,众意其兴蛊。

    【注释】

    [1]青龙寺:唐代长安寺院。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八“寺”:“青龙寺新昌坊。本隋废灵感寺。龙朔二年,新城公主奏立为观音寺,景云二年改名。”

    [2]俗家:僧人未出家时的家宅。樊川: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因为曾是汉代名将樊哙的食邑,故名。

    [3]总持:佛教术语。意为总一切法,持一切义。

    [4]敕勒:道教画符咒时书敕令二字,以约勒鬼神。后来佛教某些宗派也有这类法术。

    [5]禁:符咒。这里是运咒的意思。桃枝:古时以鬼畏桃,故用桃枝以驱鬼。

    [6]殛(jí):杀死。

    [7]欻(xū):忽然。

    [8]中恶:突然发急病。

    【译文】

    大和七年,长安青龙寺和尚契宗,俗家在樊川。他的兄长樊竟,发了热病,说胡话,无端狂笑。契宗以意念总持,焚香作法驱邪。他兄长忽然骂道:“你是和尚,只管回寺庙住持,为什么来阻碍我的事?我定居在南边树上,喜欢你家庄稼好收成多,所以来暂住。”契宗怀疑是狐狸精作怪,又念禁咒用桃枝击打。他兄长只是笑着说:“你打哥哥不恭顺,神要诛杀你,只管用劲,别停下!”契宗知道奈何不了它,就作罢了。病人忽然起身,牵着他的母亲,母亲就发了急病;牵他的妻子,妻子立刻昏死过去;又照样牵他的兄弟媳妇,一回头眼睛就失明了。过了一天,又都好了。那怪物又告诉契宗说:“你还不走,我把我的家属叫来。”话说完,有几百只老鼠,咕咕叫着,比普通老鼠大,在人跟前跑来跑去,赶都赶不走。到天亮,这些老鼠又都不见了,契宗更为恐怖。他兄长又说:“你说话客气点,我不怕你。现在要我的大兄弟亲自来。”就拖腔呼唤道:“寒月,寒月,到这里来。”连喊三遍,有个怪物大如狸猫,红色如火,从病人的脚爬上,顺着衾被爬到肚腹上,眼光四射。契宗拿起刀朝怪物砍过去,砍中一只脚,怪物跳出门去。契宗照着蜡烛找它的洞穴,沿着血迹到了一处房间,看见怪物藏进一口瓮里。契宗拿个大盆盖住瓮,用泥把缝隙全部封好。过了三天揭开一看,那怪物僵硬如铁,动弹不得。契宗就用热油把它烫死了,臭气远飘几里之外,他兄长就好了。过了一个多月,村里有一家,父子六七人暴死,众人认为是那怪物施的蛊毒。

    X2.4贞元中,望苑驿西有百姓王申[1],手植榆于路傍成林,构茅屋数椽。夏月,常馈浆水于行人,官者即延憩具茗。有儿年十三,每令伺客。忽一日,白其父:“路有女子求水。”因令呼入。女少年,衣碧襦白幅巾,自言:“家在此南十余里,夫死无儿,今服禫矣[2],将适马嵬访亲情[3],丐衣食[4]。”言语明悟,举止可爱。王申乃留饭之,谓曰:“今日暮,夜可宿此,达明去也。”女亦欣然从之。其妻遂纳之后堂,呼之为妹。倩其成衣数事,自午至戌悉办。针缀细密,殆非人工。王申大惊异,妻犹爱之,乃戏曰:“妹既无极亲,能为我家作新妇子乎[5]?”女笑曰:“身既无托,愿执粗井灶。”王申即日赁衣贳酒礼[6],纳为新妇。其夕暑热,戒其夫:“近多盗,不可辟门。”即举巨椽捍户而寝。及夜半,王申妻梦其子披发诉曰:“被食将尽矣。”惊,欲省其子。王申怒之:“老人得好新妇,喜极呓言耶!”妻还睡,复梦如初。申与妻秉烛,呼其子及新妇,悉不复应。启其户,户牢如键[7],乃坏门阖[8],才开,有物圆目凿齿[9],体如蓝色,冲人而去,其子唯余脑骨及发而已。

    【注释】

    [1]望苑驿:驿站名。在今陕西兴平西。

    [2]服禫(dàn):服丧期满。禫,除孝服时举行的祭仪。

    [3]马嵬: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西。

    [4]丐:求。

    [5]新妇子:儿媳。

    [6]贳(shì):赊。

    [7]键:门闩。

    [8]阖:门扇。

    [9]凿齿:齿长如凿。《山海经·海外南经》:“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郭璞注:“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

    【译文】

    贞元年间,望苑驿西面有百姓王申,亲手在路旁栽种榆树,长成树林,盖了几间茅屋。夏天,常常送浆水给过往行人喝,如果是官吏,就请进屋休息,沏上茶。他有个儿子,十三岁了,也经常一起照顾客人。忽然有一天,儿子对父亲说:“路边有个女子讨水喝。”王申就让儿子请进来。女子很年轻,身着绿色短衣,头戴白巾,自述道:“我的家从这里往南十多里,丈夫死了,没有儿子,现在服丧期满,将去马嵬驿走亲戚,求衣食。”说话灵透,举止可爱。王申就留她吃饭,对她说:“现在天色也不早了,晚上就住这里吧,天亮再走。”女子也高兴地留下了。王申妻子就把女子请入后堂,称她为妹妹。请她帮忙缝几件衣服,从午时到戌时就全做好了。针线细密均匀,似乎不像人工做的。王申大为吃惊,他妻子也特别喜欢,就对女子说:“妹妹既然没了亲人,能给我家当儿媳吗?”女子笑着说:“我如今身无所托,当然愿意为您操持家务。”王申当天就借新衣服赊下酒礼,举行婚礼纳为儿媳。那天晚上很热,女子告诫她丈夫说:“近来盗贼很多,别开着门。”就用一根粗大的木椽顶住门才睡觉。到了半夜,王申妻子梦见儿子披头散发哭诉道:“我快被吃光了。”她从梦中惊醒,就想去看看儿子。王申怒斥道:“老婆子得了个好儿媳,喜过了头说梦话哪!”妻子睡下,又梦见刚才的情形。王申就和妻子举着蜡烛,呼叫儿子和儿媳,都无应答。去开门,就像上了门闩,推不开,于是打破门扇,刚一打开,有个怪物圆瞪双眼,齿长如凿,遍体蓝色,朝着人冲过来逃走了,再看他们的儿子,被吃得只剩下脑骨和头发。

    X2.5枝江县令张汀[1],子名省躬,汀亡,因住枝江。有张垂者,举秀才下第[2],客于蜀,与省躬素未相识。太和八年,省躬昼寝,忽梦一人,自言姓张,名垂,因与之接,欢狎弥日。将去,留赠诗一首曰:“戚戚复戚戚,秋堂百年色。而我独茫茫,荒郊遇寒食[3]。”惊觉,遽录其诗。数日卒。

    【注释】

    [1]枝江:今属湖北。

    [2]举秀才下第:秀才科考试不中。

    [3]寒食:寒食节。按,《全唐诗》卷八六五录此诗,署为张省躬,诗题为《梦张垂赠诗》。

    【译文】

    枝江县令张汀,儿子名叫省躬,张汀死后,就住在枝江。有个叫张垂的人,秀才科考试不中,客居在蜀中,和省躬从不相识。大和八年,省躬白天睡觉,忽然梦见一个人,自称姓张,名垂,于是和他交谈,一整天都很开心。张垂临走时,留赠省躬一首诗,诗云:“戚戚复戚戚,秋堂百年色。而我独茫茫,荒郊遇寒食。”省躬从梦中惊醒,随即记下了这首诗。几天后就去世了。

    X2.6江淮有何亚秦,弯弓三百斤,常解斗牛,脱其一角。又过蕲州[1],遇一人,长六尺余,髯而甚,口呼亚秦:“可负我过桥。”亚秦知其非人,因为背,觉脑冷如冰,即急投至交午柱[2],乃击之,化为杉木,沥血升余。

    【注释】

    [1]蕲(qí)州:在今湖北蕲春北。

    [2]交午柱:华表。这里指桥头竖立的指示道路的柱子。晋崔豹《古今注》卷下:“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秦乃除之,汉始复修焉。今西京谓之交午也。’”

    【译文】

    江淮地区有个何亚秦,能拉三百斤的弓,曾经分开过两头相斗的牛,弄掉了其中的一只角。又一次路过蕲州,遇见一个人,身高六尺多,胡须浓密,口呼何亚秦:“请背我过桥。”何亚秦心里明白它不是人,就依言背起,只觉头部冷如冰雪,急忙把它扔向交午柱,然后揍那怪物,怪物变成杉木,流了一升多血。

    X2.7长庆初[1],洛阳利俗坊[2],有百姓行车数辆,出长夏门[3]。有一人负布囊,求寄囊于车中,且戒勿妄开,因返入利俗坊。才入坊,有哭声起。受寄者发囊视之,其口结以生绠,内有一物,状如牛胞,及黑绳长数尺。百姓惊,遽敛结之。有顷,其人亦至,复曰:“我足痛,欲憩君车中数里,可乎?”百姓知其异,许之。其人登车,览其囊,不悦,顾曰:“何无信?”百姓谢之。又曰:“我非人,冥司俾予录五百人[4],明历陕、虢、晋、绛[5]。及至此,人多虫,唯得二十五人耳。今须往徐、泗[6]。”又曰:“君晓予言虫乎?患赤疮即虫耳。”车行二里,遂辞:“有程[7],不可久留。君有寿者,不复忧矣。”忽负囊下车,失所在。其年夏,天下多患赤疮,少有死者。

    【注释】

    [1]长庆:唐穆宗李恒年号(821——824)。

    [2]利俗坊:唐代东都洛阳有正俗坊,疑是。

    [3]长夏门:唐代洛阳城东南门。

    [4]录:收捕。

    [5]明:别本或“名”。陕: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虢:虢州,今河南灵宝。晋:晋州,今山西临汾。绛:绛州,今山西新绛。

    [6]徐:徐州,今属江苏。泗:泗州,在今江苏盱眙西北。

    [7]程:程期,期限。

    【译文】

    长庆初年,洛阳利俗坊,有位百姓赶着几辆车,出了长夏门。碰见一个人,背着布袋,请求把袋子寄放在车上,并且告诫他不要随便打开,接着就返回了利俗坊。刚进坊,就传来一阵哭声。这百姓打开寄放的布袋,布袋口用绳子捆扎着,里面有一样东西,形状如同牛的胞衣,另有几尺长的黑绳。这人大吃一惊,急忙把袋子收起扎好。一会儿,那人也来了,又对他说:“我脚痛,想坐您的车代步几里路,行吗?”百姓知道事出怪异,就答应了他。那人上车看到布袋,很不高兴,回头问:“为什么不守信用?”百姓向他道歉。那人又说:“我不是人,阴司命我收录五百人,名籍遍及陕、虢、晋、绛各州。到了这里,人身上多虫,只收了二十五人。现在必须前往徐、泗等州。”又问:“您知道我说的虫是什么吗?患赤疮就是虫。”车前行二里,那人告辞说:“我有程期,不可久留。您是有寿缘的,不要担心。”忽然背着布袋下车,转眼就不见了。那年夏天,天下有很多人患赤疮,死的人却不多。

    X2.8元和中,光宅坊百姓[1],失名氏,其家有病者,将困,迎僧持念[2],妻儿环守之。一夕,众仿佛见一人入户,众遂惊逐,乃投于瓮间。其家以汤沃之,得一袋,盖鬼间所谓搐气袋也[3]。忽听空中有声求其袋,甚哀切,且言:“我将别取人以代病者。”其家因掷还之,病者即愈。

    【注释】

    [1]光宅坊:唐代长安城坊。

    [2]持念:诵经。

    [3]搐气袋:鬼到人间勾魂时用来吸人活气的袋子。

    【译文】

    元和年间,光宅坊百姓,忘了那人姓名,他家里有病人,病势渐重,请来僧人持念,妻儿围在身边守着。一天晚上,众人仿佛看见一个人进门来,惊惧之下急忙去追,那东西就跑进瓮里去了。这家人用开水往瓮里浇,最后得到一只袋子,原来是阴间所说的搐气袋。忽然听见空中有个声音哀求把袋子交还,甚是恳切,并且说:“我会另外找个人代替这位病人。”这家人就把袋子给扔回去了,病人也就好了。

    X2.9相传人将死,虱离身。或云,取病者虱于床前,可以卜病。将差,虱行向病者,背则死。

    【译文】

    相传人快死的时候,虱子会离开身体。也有人说,把病人的虱子放在床前,可以预知病情。如果病要痊愈,虱子就爬向病人;反之,病人即将死亡。

    X2.10兴州有一处名雷穴[1],水常半穴。每雷声,水塞穴流,鱼随流而出。百姓每候雷声,绕树布网,获鱼无限。非雷声,渔子聚,鼓于穴口,鱼亦辄出,所获半于雷时。韦行规为兴州刺史时[2],与亲故书,说其事。

    【注释】

    [1]兴州:今陕西略阳。

    [2]韦行规:此人已见于9.8条。

    【译文】

    兴州有一处地方名为雷穴,平常只有半洞水。每遇打雷,洞里的水就满满地流出洞外,鱼儿也随之流出。当地百姓经常等到雷声响起时,就绕着树布下渔网,能捕到很多鱼。不打雷的时候,渔夫在洞口聚集敲鼓,鱼儿也随之游出,不过数量只有打雷时的一半。韦行规任兴州刺史时,给亲友写信,提到这件事。

    X2.11上都务本坊[1],贞元中,有一家,因打墙掘地,遇一石函。发之,见物如丝蒲满函,飞出于外。惊视之,次忽有一人起于函,被白发,长丈余,振衣而起,出门,失所在。其家亦无他。前记之中多言此事[2]。盖道门太阴炼形[3],日将满,人必露之。

    【注释】

    [1]务本坊:唐代长安城坊。

    [2]前记:指本书前集。多言此事:本书前集卷一四、一五多记载掘地出人之怪事。

    [3]太阴炼形:道教“尸解”之一个环节。人死后暂去阴间,尸体虽已腐烂,又得重生并成仙。太阴,阴间。炼形因所用方法和对象不同而各有区别。

    【译文】

    贞元年间,长安务本坊有一户人家,因为打墙掘地,挖到一个石函。打开看,只见里面装满像丝蒲一样的东西,飞出石函外。正在目瞪口呆,又忽然看见有一个人从石函里坐起来,白发披散有一丈多长,抖抖衣服站起身,径直走出门,不知到哪里去了。这家倒也没有其他怪事。本书前集记载这类事情较多。这大概是道教尸解的太阴炼形,时间到了,就必然有人挖他出来。

    X2.12于季友为和州刺史时[1],临江有一寺,寺前渔钓所聚。有渔子下网,举之重,坏网。视之,乃一石如拳。因乞寺僧,置于佛殿中。石遂长不已,经年重四十斤。张周封员外入蜀[2],亲睹其事。

    【注释】

    [1]于季友:于次子。尚唐宪宗永昌公主,拜驸马都尉。和州:今安徽和县。

    [2]员外:本书前面记载张周封为工部员外郎。

    【译文】

    于季友任和州刺史时,江边有一座寺庙,很多渔夫在寺庙前垂钓。有位渔夫下网后,收网时觉得颇为沉重,把网拉坏了。一看,原来是一块拳头大的石头。于是请求寺里的和尚把这块石头放在佛殿前。石头一天天长大,一年时间,重达四十斤。张周封员外入蜀经过此地,亲眼看见过那块石头。

    X2.13进士王恽,才藻雅丽,犹长体物[1],著《送君南浦赋》,为词人所称。会昌二年[2],其友人陆休符,忽梦被录至一处,有驺卒止之屏外[3],见胥靡数十[4],王恽在其中。陆欲就之,恽面若愧色。陆强牵与语,恽垂泣曰:“近受一职司,厌人闻。”指其类:“此悉同职也。”休符恍惚而觉。时恽往扬州,有妻子居住太平侧[5]。休符异所梦,迟明,访其家信,得王至洛书。又七日,其讣至。计其卒日,乃陆之梦夕也。

    【注释】

    [1]体物:描摹物态。

    [2]会昌:唐武宗李炎年号(841——846)。

    [3]驺卒:主驾车马的仆役。

    [4]胥靡:服劳役的囚犯。

    [5]太平:太平县,今属安徽。

    【译文】

    进士王恽,才华横溢,特别擅长描摹物态,著有《送君南浦赋》,为当时文人所称赏。会昌二年,他的友人陆休符,忽然梦见被抓捕到某个地方,有驺卒让他在屏外候着,只见有几十名服劳役的囚犯,友人王恽就在其中。陆休符想走近他,而王恽面带愧色。陆休符强牵着和他说话,王恽流泪说:“刚刚接受了一个职务,很不愿意别人知道。”指着他的同类说:“这些全都是相同职务的。”休符恍恍惚惚就醒了。当时王恽前往扬州,有妻儿寓居在太平县附近。休符觉得梦做得太怪了,天快亮时就去王家询问有无家书,得到一封王恽到洛阳时寄回的信。又过了七天,王恽的讣闻到了。计算他去世的日期,正是陆休符做梦的那晚。

    X2.14武宗元年[1],金州军事典邓俨[2],先死数年。其案下书手蒋古者,忽心痛暴卒,如有人捉至一曹司,见邓俨,喜曰:“我主张甚重,籍尔录数百幅书也。”蒋见堆案绕壁,皆涅楮朱书,乃绐曰:“近损右臂,不能搦管。”有一人谓邓:“既不能书,可令还。”蒋草草被遣还,陨一坑中而觉。因病,右手遂废。

    【注释】

    [1]武宗元年:唐武宗会昌元年(841)。武宗仅有会昌年号。

    [2]金州:今陕西安康。军事典:军事典直,为州郡幕职。

    【译文】

    武宗会昌元年,金州军事典邓俨,已经去世几年了。先前担任他案下抄写员的蒋古,忽然心痛暴死,好像被人捉到一处官署,见到邓俨,邓俨高兴地说:“我任务繁重,请你来帮忙抄录几百张纸。”蒋古看见案上堆的、墙边放的,满满都是黑纸红字,就欺骗他说:“最近伤了右臂,不能提笔。”有一个人对邓俨说:“既然不能写字,不妨让他回去。”蒋古就被稀里糊涂地放回来,掉在一个坑里,醒了过来。后来生了一场病,右手残疾了。

    X2.15姚司马者[1],寄居邠州[2],宅枕一溪。有二小女,常戏钓溪中,未常有获。忽挠竿,各得一物,若鳣者而毛[3],若鳖者而鳃。其家异之,养以盆池。经年,二女精神恍惚,夜常明灯锉针[4],染蓝涅皂[5],未常暂息,然莫见其所取也。时杨元卿在邠州[6],与姚有旧,姚因从事邠州。又历半年,女病弥甚。其家张灯戏钱,忽见二小手出灯下,大言曰:“乞一钱。”家人或唾之,又曰:“我是汝家女婿,何敢无礼。”一称乌郎,一称黄郎,后常与人家狎熟。杨元卿知之,因为求上都僧瞻。瞻善鬼神部,持念治病魅者,多著效。瞻至其家,标扛界绳[7],印手敕剑召之[8]。后设血食盆酒于界外[9]。中夜,有物如牛,鼻于酒上。瞻乃匿剑,步大言[10],极力刺之。其物匣刃而走,血流如注。瞻率左右明炬索之。迹其血,至后宇角中,见若乌革囊,大可合篑[11],喘如囊[12],盖乌郎也。遂毁薪焚杀之,臭闻十余里,一女即愈。自是风雨夜,门庭闻啾啾。次女犹病,瞻因立于前,举伐折罗叱之[13],女恐怖泚额[14]。瞻偶见其衣带上有皂袋子,因令侍婢解视之,乃小籥也[15]。遂搜其服玩,籥勘得一篑[16],篑中悉是丧家搭帐衣,衣色唯黄与皂耳。瞻假将满,不能已其魅,因归京。逾年,姚罢职入京,先诣瞻,为加功治之。浃旬,其女臂上肿起如沤[17],大如瓜。瞻禁针刺之,出血数合,竟差。

    【注释】

    [1]司马:职官名。隋唐时州府佐吏有司马一人。

    [2]邠州:今陕西彬县。

    [3]鳣:鳝鱼。

    [4]明灯锉针:指挑灯织补缝纫。

    [5]染蓝涅皂:洗染频繁。

    [6]杨元卿(763——833):元和初年诏授岳王府司马,迁太子仆射。历官州刺史、御史中丞、金吾卫将军、节度使等职。

    [7]标扛界绳:立竿以绳绕之为界。扛,同“杠”,竹木竿。

    [8]印手:持咒时掐手之指掌间特定的部位。

    [9]血食:本指祭祀用的牲牢。

    [10](xǐ)步:踮脚徐步。

    [11]篑(kuì):盛土的筐子。

    [12](bài)囊:用来鼓风的皮囊。

    [13]伐折罗:梵语音译。即金刚杵,用来降妖伏魔。

    [14]泚(cǐ):出汗。

    [15]籥(yuè):同“钥”。

    [16]篑:用同“柜”。

    [17]沤(ōu):水泡。

    【译文】

    有位姚司马,寄居在邠州,家宅靠近一条小溪。他有两个小女儿,经常在溪中玩耍钓鱼,通常都钓不到什么。有一天,忽然鱼竿晃动,各自都钓到了一个东西,一个像鳝鱼可是有毛,一个像鳖可是有鳃。家里人都觉得稀奇,就养在小池里。过了一年,两个女儿都精神恍惚,夜里经常挑灯做女工,洗衣染布,不曾休息,但是没见她们做出什么。当时杨元卿在邠州,和姚司马有交情,姚司马因此在邠州官署做事。又过了半年,女儿的病越发严重。一次,家里人点灯玩数钱的游戏,忽然看见两只小手从灯下伸出来,大声说:“请给一枚钱。”有位家人就啐它,又听它说:“我是你家女婿,怎敢无礼。”一个叫作乌郎,一个叫作黄郎,后来和家人混熟了。杨元卿知道这事后,就去礼请长安城的瞻和尚。瞻和尚擅长驱邪制鬼,持念禁咒治疗中邪,多能见效。瞻和尚到他家,树立标竿,绕绳为界,印手敕剑招引怪物。又在界外设下肉食和酒。深夜,有头像牛的怪物,用鼻子去闻那酒。瞻和尚藏着剑,踮着脚,悄悄靠近,大喝一声,挺剑就刺。那怪物带着剑就跑,血流如注。瞻和尚率领手下人打着火把去追。顺着血迹找到了后屋角,看见一个像乌皮囊的东西,有土筐子那么大,喘得像鼓风囊,原来是乌郎。于是点燃柴堆烧死了它,臭气传出十多里远,一个女儿病就好了。从此以后,风雨之夜,门庭总听见啾啾的声音。小女儿仍是病着,瞻和尚就站在她面前,举起金刚杵大声呵斥,小女儿恐怖万分,汗流满面。瞻和尚偶然看见她的衣带上有个黑袋子,就命婢女解下来看,里面装着一把小钥匙。于是就搜查小女儿的衣饰器物,用这把钥匙打开了一口柜子,柜子里全是丧家搭设丧篷的布,布色只有黄、黑两种。瞻和尚假期将满,未能治完鬼魅就回京了。过了一年,姚司马罢职入京,就先去见瞻和尚,瞻和尚为其加倍功力治疗。整整十天时间,小女儿手臂上肿起一个像瓜那么大的泡。瞻和尚持念禁咒,用针刺那肿块,流了几合血,终于痊愈了。

    X2.16东都龙门有一处[1],相传广成子所居也[2]。天宝中,北宗雅禅师者[3],于此处建兰若[4]。庭中多古桐,枝干拂地。一年中,桐始华,有异蜂,声如人吟咏。禅师谛视之[5],具体人也,但有翅,长寸余。禅师异之,乃以卷竹幂巾网获一焉[6],置于纱笼中。意嗜桐花,采华致其傍。经日集于一隅,微聆吁嗟声。忽有数人翔集笼者,若相慰状。又一日,其类数百,有乘车舆者,其大小相称,积于笼外,语声甚细,亦不惧人。禅师隐于柱,听之,有曰:“孔昇翁为君筮[7],不祥,君颇记无?”有曰:“君已除死籍,又何惧焉!”有曰:“叱叱,予与青桐君弈,胜,获琅玕纸十幅[8],君出,可为礼星子词,当为料理[9]。”语皆非世人事,终日而去。禅师举笼放之,因祝谢之。经次日,有人长三尺,黄罗衣,步虚止禅师屠苏前[10],状如天女:“我三清使者[11],上仙伯致意多谢。”指顾间失所在,自是遂绝。

    【注释】

    [1]龙门:又名“伊阙”,在洛阳南,有龙门山和香山隔伊河夹峙如门,故名。

    [2]广成子:神仙。传为黄帝时人,居崆峒山中。

    [3]北宗:佛教禅宗自五祖弘忍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