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前集卷二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肉攫部

    【题解】

    本篇所记者,与动植诸篇貌同而实异,为养鹰驯鹰的专论。肉攫者,字面取自《吕氏春秋·本味篇》的“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居者膻”(见本书7.8条),因为鹰为食肉类猛禽,故以“肉攫”名篇。本篇内容,涉及取鹰、鹰网、驯鹰、鹰性、鹰品等等,是我国有关鹰事的最早记载。

    20.1取鹰法 七月二十日为上时,内地者多,塞外者殊少。八月上旬为次时,八月下旬为下时,塞外鹰毕至矣。

    鹰网目,方一寸八分,纵八十目,横五十目。以黄蘗和杼汁染之[1],令与地色相类。螽虫好食网[2],以蘗防之。

    有网竿、都杙、吴公[3]。

    磔竿二[4],一为鹑竿,一为鸽竿。鸽飞能远察见鹰,常在人前。若竦身动盼,则随其所视候之。

    【注释】

    [1]黄蘗(bò):又名“黄柏”,落叶乔木,茎、皮可作黄色染料,也可入药。杼(shù):栎树,也称“麻栎”、“橡”、“柞树”,树皮可作染料。

    [2]螽(zhōng):一种害虫。

    [3]网竿、都杙(yì):都是鹰网的配件。杙,钉网的木橛子。吴公:即蜈蚣。这里指喂鸟儿的虫子。

    [4]磔(zhé)竿:以鸽子之类的鸟儿为诱饵用来捕鹰的木架。磔,肢体分裂,因引诱用的鸟儿会被鹰抓伤撕裂,故名。

    【译文】

    捕鹰法 七月二十日为上时,内地的鹰多,塞外的鹰特别少。八月上旬为次时,八月下旬为下时,塞外的鹰都飞来了。

    鹰网眼,一寸八分见方,纵向八十眼,横向五十眼。用黄蘗混和杼汁染过,让网和土色相同。螽虫喜欢咬食鹰网,用黄蘗来防虫。

    有网竿、都杙、吴公。

    磔竿有两种,一种是鹑竿,一种是鸽竿。鸽子飞翔时能很远就看到鹰,经常在人之前就发现了。如果看见鸽子耸身振翅躁动察看,就随着它察看的方向等着鹰的出现。

    20.2取木鸡、木雀、鹞[1] 网目方二寸,纵三十目,横八十目。

    【注释】

    [1]鹞(yào):似鹰而小的一种猛禽。

    【译文】

    捕捉木鸡、木雀、鹞子 网眼二寸见方,纵向三十眼,横向八十眼。

    20.3凡鸷鸟[1],雏生而有惠[2],出壳之后,即于窠外放巢[3]。大鸷恐其堕坠,及为日所曝,热暍致损[4],乃取带叶树枝插其巢畔,防其坠堕及作阴凉也。欲验雏之大小,以所插之叶为候[5]。若一日、二日,其叶虽萎,而尚带青色。至六七日,其叶微黄。十日后枯瘁[6],此时雏渐大,可取。

    【注释】

    [1]鸷(zhì):凶猛的鸟。

    [2]惠:通“慧”。

    [3]放巢:疑为“放条”。条,鹰的粪便,放条即是鹰排粪便。

    [4]暍(yē):中暑。

    [5]候:征兆。

    [6]枯瘁(cuì):枯落,枯死。

    【译文】

    大凡鸷类猛禽,幼雏一出生就很聪明,出壳之后,就要在窝外边排便。大鸟担心它掉下去,以及被太阳曝晒,受热致病,就拿带叶的树枝插在窝的四周,以防幼雏掉落,同时也可以遮阴。捕鹰者想要知道雏鸟的大小,就观察窝边所插的带叶树枝,作为判断的标准。如果刚出生一到两天,那叶子虽然略微有些枯萎,却仍带青色。到六七天后,叶子渐渐有些黄了。十天后叶子就枯落了,这时雏鸟就大些了,可以捕捉。

    20.4凡禽兽,必藏匿形影,同于物类也。是以蛇色逐地,茅兔必赤,鹰色随树。

    【译文】

    大凡禽兽,一定会想法把自己的身体隐藏在同类颜色的环境中。所以蛇的颜色和地面相似,茅草中的野兔必然全身红毛,老鹰的羽毛也随同大树的颜色。

    20.5鹰巢 一名菆[1]。鹰呼菆子者,雏鹰也。鹰四月一日停放,五月上旬拔毛入笼。拔毛先从头起,必于平旦过顶[2],至伏鹑则止[3]。从颈下过飏毛[4],至尾则止。尾根下毛名飏毛,其背毛并两翅大翎、覆翮及尾毛十二根等[5],并拔之。两翅大毛合四十四枝,覆翮翎亦四十四枝。八月中旬出笼。

    【注释】

    [1]菆(chù):鸟巢。

    [2]平旦:清晨。

    [3]伏鹑:疑即“鹑尾”。鹑尾为十二星次之一,对应十二时辰中的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4]飏(yáng):飞扬。

    [5]翮(hé):鸟翎的茎,翎管。这里代指翅羽,因其坚利,古时又称“剑羽”。

    【译文】

    鹰巢 又叫菆。鹰称作菆子的,就是指雏鹰。鹰四月一日停止放飞,五月上旬拔毛关进笼子圈养。拔毛的时候先从头部拔起,必须在清晨时拔过顶,到巳时拔完。从颈下拔过飏毛,到尾部拔完。尾的根部下面的毛名叫飏毛,背部的毛、两翅的大翎、覆翮以及十二根尾毛,全部都要拔掉。两翅的大翎一共有四十四根,覆翮翎也是四十四根。八月中旬放出笼。

    20.6雕、角鹰等[1],三月一日停放,四月上旬置笼。

    【注释】

    [1]雕:大型猛禽。

    【译文】

    雕和角鹰等,三月一日停止放飞,四月上旬入笼。

    20.7鹘[1],北回鹰过尽停放,四月上旬入笼,不拔毛。

    鹘,五月上旬停放,六月上旬拔毛,入笼。

    【注释】

    [1]鹘(hú):隼,一种猛禽。

    【译文】

    鹘,北飞的鹰过完以后就停止放飞,四月上旬关进笼子,不拔毛。

    鹘,五月上旬停止放飞,六月上旬拔毛,关进笼子。

    20.8凡鸷击等,一变为鸽[1],二变为转鸧[2],三变为正鸧[3]。自此已后,至累变,皆为正鸧。

    【注释】

    [1]一变为鸽:鹰类出生之后,每年换一次羽毛。

    [2](biǎn):鹰类两岁时的羽色(苍黄色)。隋魏澹《鹰赋》:“毛衣屡改,厥色无常,寅生酉就,总号为黄。二周作,千日成苍。”鸧(cāng):鸟名。体苍青色。这里代指鹰的羽色。

    [3]正鸧:鹰类三岁时的羽色。

    【译文】

    凡是鸷鸟之类,第一次换羽毛为鸽子的颜色,第二次羽色就由苍黄色变为苍青色,第三次则变为纯正的鹰羽色。自此以后,无论怎样变换,都是纯正的鹰羽色。

    20.9白鹘 觜爪白者,从一变为,至累变,其白色一定,更不改易。若觜爪黑者,臆前纵理、翎尾斑节微微有黄色者,一变为,则两翅封上及两?之毛间似紫白[1],其余白色不改。

    【注释】

    [1]封:隆起物。?(bì):同“髀”,股,即大腿。

    【译文】

    白鹘 嘴和爪子都是白色的,自从第一次毛色变成苍黄色,直至以后逐年变色,它的白色是固定不会改变的。如果嘴和爪子是黑色的,胸前的纵向花纹、翎毛尾斑节微微有黄色的,第一次变色为苍黄色,而两翅上的翎毛以及两股的毛夹杂有紫白色,其余的白色不变。

    20.10齐王高纬[1],武平六年[2],得幽州行台仆射河东潘子晃所送白鹘[3],合身如雪色,视臆前微微有纵白斑之理,理色暧昧如[4]。觜本之色[5],微带青白,向末渐乌。其爪亦同于觜,蜡胫并作黄白赤[6]。是为上品。黄麻色,一变为,其色不甚改易,惟臆前纵斑渐阔而短[7]。转出后,乃至累变,背上微加青色,臆前纵理转就短细,渐加膝上鲜白。此为次色。

    【注释】

    [1]高纬(556——578):齐武成帝长子。大宁二年(562)立为皇太子,天统四年(568)亲政,隆化元年(576)禅位。

    [2]武平:北齐后主高纬年号(570——576)。

    [3]幽州:在今北京西南。行台:设置于外州代表朝廷行尚书省事的机构。河东:黄河以东地区,指今山西中南部。潘子晃:为北齐司徒潘乐之子,尚公主,拜驸马都尉,武平末年,为幽州道行台右仆射、幽州刺史。

    [4](xūn):浅红色。

    [5]本:根部。

    [6]蜡:淡黄如蜡的颜色。胫:小腿。

    [7]纵斑:即后句的“纵理”。鹰初长成时,胸部羽毛有上细下粗的长点,即“纵理”。

    【译文】

    武平六年,齐王高纬得到幽州行台仆射河东潘子晃所送的白鹘,全身洁白如雪,细看胸脯前微微有纵向的白斑花纹,花纹隐隐约约又泛出淡红色。嘴根微带青白色,向嘴尖逐渐变为乌黑。爪子颜色和嘴相同,蜡胫的颜色全为黄白红。这是上品。黄麻色的鹘,先变成苍黄色,羽色没有什么大变化,只是胸脯前纵向的斑纹渐渐变宽变短。幼鹘以后乃至逐年变色,背上的羽毛微加青色,胸脯前的纵向纹理变得短而细,膝上渐渐增加亮白色。这是次一等的羽色。

    20.11青麻色 其变色,一同黄麻之。此为下品。又有罗乌[1]、罗麻。

    【注释】

    [1]:同“鹘”。

    【译文】

    青麻色鹘 它的羽毛变色,和黄麻鹘的苍黄色完全相同。这是下品。又有罗乌鹘、罗麻鹘。

    20.12白兔鹰 觜爪白者,从一变为,乃至累变,其白色一定,更不改易。觜爪黑而微带青白色,臆前纵理及翎毛斑节微有黄色者,一变背上翅尾微为灰色,臆前纵理变为横理[1],变色微漠若无,?间仍白。至于转已后,其灰色微褐而渐渐向白。其觜爪极黑,体上黄鹊斑色微深者,一变为青白,转之后,乃至累变,臆前横理转细,则渐为鸧色也。

    【注释】

    [1]纵理变为横理:鹰次年换羽毛时,胸部羽毛上的长点(纵理)变成横道(横理)。以后每年换一次羽毛,横理就变细一些,毛色也变白一些。

    【译文】

    白兔鹰 嘴和爪子是白色的,自起初羽色变为苍黄,乃至以后逐年变色,那白色是固定不变的。嘴和爪子黑中略带青白色,胸脯前纵向纹理及翎尾斑节略带黄色的,第一次背上和翅尾微变为灰色,胸脯前的纵向纹理变为横向,颜色变化很微细,两股间仍为白色。到了第二次变色以后,它的灰色微带褐色而又渐渐变白。那种嘴和爪子深黑色而身上黄鹊斑纹颜色略深的,第一次变成青白,第二次变色以后直至逐年变色,胸脯前横向纹理变细,就渐渐地变成鸧色。

    20.13齐王高洋[1],天保三年[2],获白兔鹰一联[3],不知所得之处。合身毛羽如雪,目色紫,爪之本白,向末为浅乌之色。蜡胫并黄,当时号为金脚。

    【注释】

    [1]高洋(529——559):武定八年(550)废魏孝静帝自立,国号齐,是为北齐;后因凶杀无度,嗜酒肆淫,暴死,谥文宣皇帝,庙号显祖。《北史·齐本纪中》:“(显祖)系徒罪至大辟,简取随驾,号为供御囚,手自刃杀,持以为戏。凡所屠害,动多支解,或投之烈火,或弃之漳流。兼以外筑长城,内营台殿,赏费过度,天下骚然,内外憯憯,各怀怨毒。”

    [2]天保:高洋年号(550——559)。

    [3]联:双,对。

    【译文】

    天保三年,齐王高洋得到一对白兔鹰,不知他是从何处得到的。这对鹰全身羽毛洁白如雪,鹰眼为紫色,爪子根部为白色,向爪尖逐渐变成浅乌色。蜡胫都是黄色的,当时称作金脚。

    20.14又高齐武平初[1],领军将军赵野叉献白兔鹰一联[2],头及顶,遥看悉白,近边熟视,乃有紫迹在毛心。其背上以白地紫迹点其毛心,紫外有白赤周绕,白色之外,以黑为缘。翅毛亦以白为地,紫色节之。臆前以白为地,微微有赤纵理。眼黄如真金,觜本之色微白,向末渐乌。蜡作浅黄色胫,指之色亦黄,爪色与觜同。

    【注释】

    [1]高齐:即北齐。

    [2]领军将军:职官名。东汉建安时,曹操为丞相,相府自置领军,与护军皆领禁兵。曹丕受禅,始置领军将军,主禁卫诸营。北齐置有领军府。唐置左右领军卫,为禁卫之一,有大将军、将军等官。

    【译文】

    又高齐武平初年,领军将军赵野叉进献一对白兔鹰,自头至顶,远看全是白的,靠近细看,羽毛中心有紫色斑痕。背上的羽毛,毛心点缀着白底紫斑,紫色外面有白红色环绕,白色之外,又有黑边。翅膀的羽毛也是白色的底子,间节着紫色。胸前羽毛以白色为底,又有浅红色纵纹隐约可见。鹰眼的颜色如同黄金,嘴根的颜色微白,向嘴尖逐渐转乌。蜡胫为浅黄色,趾的颜色也是黄色,爪的颜色和嘴相同。

    20.15...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