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前集卷十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广动植之四

    草篇

    【题解】

    本篇共六十九条,记载芝类、草类。道教认为芝具有神奇的功效,本篇前十条所记各类芝,多出自道书,如参成芝、白符芝、五德芝、菌芝、石芝等出自葛洪《抱朴子·内篇》,夜光芝出自陶弘景《真诰》卷一三。以下杂记各类花草之属,一部分出自《汉武洞冥记》、王嘉《拾遗记》、崔豹《古今注》等典籍,另一部分为作者新出。其中第19.19条关于牡丹的记载尤为特别,因为在唐代,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9.1芝[1] 天宝初,临川郡人李嘉胤,所居柱上生芝草,形类天尊。太守张景佚,截柱献之。

    【注释】

    [1]按,本条为重出。前已见于10.50条。注、译从略。

    19.2大历八年,庐州庐江县紫芝生[1],高一丈五尺。芝类至多。

    【注释】

    [1]庐州庐江县:今属安徽。

    【译文】

    大历八年,庐州庐江县长出紫芝,高一丈五尺。芝的种类极多。

    19.3参成芝 断而可续。

    【译文】

    参成芝 折断后还能接续上。

    19.4夜光芝 一株九实,实坠地如七寸镜,夜视如牛目。茅君种于句曲山[1]。

    【注释】

    [1]茅君:即为茅盈(前145——?),咸阳人。初入恒山、华山学道,后隐居句曲山(今江苏句容茅山),据传于汉哀帝时成仙。

    【译文】

    夜光芝 一株有九子,子实坠地如同七寸镜,晚上看到如同牛眼睛。茅君在句曲山种植这种芝。

    19.5隐辰芝 状如斗,以屋为节[1],以茎为刚[2]。

    【注释】

    [1]屋:道书《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纲飞地纪金简玉字上经》有本条相关内容,“屋”字作“星”字。

    [2]刚:上注道书作“纲”字。

    【译文】

    隐辰芝 形状像北斗,以星为节,以茎为纲。

    19.6凤脑芝 《仙经》言:穿地六尺,以环宝一枚种之,灌以黄水五合[1],以土坚筑之。三年,生苗如匏[2],实如桃,五色,名凤脑芝。食其实,唾地为凤,乘升太极[3]。

    【注释】

    [1]黄水:一种道教神水。合(gě):古时容量单位,十分之一升。

    [2]匏(páo):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似葫芦而大。

    [3]升太极:指得道成仙。太极,道教中宇宙创生之初的原始本体。

    【译文】

    凤脑芝 《仙经》上说:掘地六尺,把一枚玉环埋下去,灌上半升黄水,覆上土筑牢。三年后,长出像匏的苗,果实像桃子,五种颜色,名叫凤脑芝。吃这个果实,吐口唾沫在地,化为凤凰,乘着凤凰,就可升入仙界。

    19.7白符芝[1] 大雪而白华。

    【注释】

    [1]按,本条所载,见于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第十一”:“(草芝)白符芝,高四五尺,似梅。常以大雪而花,季冬而实。”

    【译文】

    白符芝 下大雪的时候,开白花。

    19.8五德芝[1] 如车马。

    【注释】

    [1]按,本条所载,见于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第十一”:“五德芝,状似楼殿,茎方,其叶五色各具而不杂,上如偃盖,中常有甘露,紫气起数尺矣。”据19.9条注[1]引文可知,像车马者为菌芝,此为段成式误记。

    【译文】

    五德芝 像车马。

    19.9菌芝[1] 如楼。

    凡学道三十年不倦,天下金翅鸟衔芝至[2]。

    【注释】

    [1]菌芝: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第十一”:“菌芝,或生深山之中,或生大木之下,或生泉之侧,其状或如宫室,或如车马,或如龙虎,或如人形,或如飞鸟,五色无常,亦百二十种,自有图也。”

    [2]金翅鸟:佛教天龙八部有迦楼罗,又称“金翅鸟”,人面,鸟嘴,羽冠,腰部以上为人身,以下为鸟身。或即谓此。

    【译文】

    菌芝 形状像楼。

    大凡坚持学道三十年不懈怠,天下金翅鸟会衔着灵芝飞来。

    19.10罗门山食石芝[1],得地仙[2]。

    【注释】

    [1]石芝: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第十一”:“石芝者,石象芝,生于海隅名山,及岛屿之涯有积石者,其状如肉象有头尾四足者,良似生物也,附于大石,喜在高岫险峻之地,或却著仰缀也。……又若得石象芝,捣之三万六千杵,服方寸匕,日三,尽一斤,则得千岁;十斤,则万岁。”

    [2]地仙:道教仙人谱系中的一类。在天为天仙。在地为地仙,为无神通力之仙。

    【译文】

    服食罗门山石芝,能修成地仙。

    19.11莲 石莲入水必沉[1],唯煎盐咸卤能浮之。雁食之,粪落山石间,百年不坏。相传橡子落水为莲。

    【注释】

    [1]石莲:石莲子,指经秋坚硬如石的莲实。

    【译文】

    莲 石莲落水必下沉,只有在煎盐咸卤水能浮起。大雁吃了莲子,莲子随粪便洒落在山石之间,上百年也不会腐坏。相传橡子掉落水中变成莲子。

    19.12苔 慈恩寺唐三藏院后檐阶[1],开成末[2],有苔状如苦苣[3],布于砖上,色如蓝绿,轻嫩可爱。谈论僧义林[4],太和初[5],改葬基法师[6]。初开冢,香气袭人,侧卧砖台上,形如生。砖上苔厚二寸余,作金色,气如栴檀。

    【注释】

    [1]慈恩寺:唐代长安名寺。在今陕西西安。见11.40条注[1]。

    [2]开成:唐文宗李昂年号(836——840)。

    [3]苦苣(qǔ):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用。

    [4]谈论:讲论佛教经义。

    [5]太和:即大和。唐文宗李昂年号(827——835)。

    [6]基法师:即为释窥基(631——682),俗姓尉迟,京兆长安人。年十七出家,后为玄奘弟子,随从在慈恩寺译经。

    【译文】

    苔 开成末年,慈恩寺唐三藏院后屋檐下台阶长出苔藓,形如苦苣,散布在地砖上,近蓝绿色,淡嫩可爱。大和初年,谈论僧义林改葬基法师。刚一开棺,香气扑鼻,基法师遗体侧卧砖台上,形貌如生。砖上苔藓厚两寸多,呈现出一片金色,气如檀香。

    19.13瓦松[1] 崔融《瓦松赋序》曰[2]:“崇文馆瓦松者[3],产于屋霤之下[4]。谓之木也,访山客而未详;谓之草也,验农皇而罕记[5]。”《赋》云:“煌煌特秀,状金芝之产霤[6];历历虚悬,若星榆之种天[7]。葩条郁毓,根柢连卷,间紫苔而裛露[8],凌碧瓦而含烟。”又曰:“惭魏宫之乌韭[9],恧汉殿之红莲[10]。”崔公学博,无不该悉,岂不知瓦松已有著说乎?

    《博雅》[11]:“在屋曰昔耶,在墙曰垣衣。”《广志》谓之兰香[12],生于久屋之瓦。魏明帝好之,命长安西载其瓦于洛阳,以覆屋。前代词人诗中,多用“昔耶”。梁简文帝《咏蔷薇》曰[13]:“缘阶覆碧绮[14],依檐映昔耶。”或言构木上多松栽土[15],木气泄,则瓦生松。

    大历中,修含元殿[16]。有一人投状请瓦,且言:“瓦工惟我所能,祖父亦尝瓦此殿矣。”众工不服,因曰:“若有能瓦毕,不生瓦松乎?”众方服焉。

    又有李阿黑者,亦能治屋,布瓦如齿,间不通[17],亦无瓦松。《本草》[18]:“瓦衣谓之屋游。”

    【注释】

    [1]瓦松:多年生常绿草木,生屋瓦之上及深山石罅中,叶厚细长而尖,多数重叠,其形如松,故名“瓦松”。

    [2]崔融(653——706):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东北)人。唐中宗为太子时,充侍读。武后朝,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复位后被贬袁州刺史,旋入为国子司业,监修国史。封清河县子。与苏味道、李峤、杜审言并称为“文章四友”。

    [3]崇文馆:官署名。唐贞观十三年(639)置,初名崇贤馆,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王,属东宫。后避太子李贤讳改名崇文。设学士、校书郎等职。

    [4]屋霤(liù):屋檐。

    [5]农皇:即神农氏,传说曾遍尝百草,治病救人,教民稼穑。这里代指《神农本草经》

    [6]金芝:这里代指瓦松。

    [7]星榆之种天: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八:“古诗曰: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8]裛(yì):通“浥”,沾湿。

    [9]乌韭:又名“垣衣”,生在墙上阴地的苔。

    [10]恧(nǜ):惭愧。

    [11]《博雅》:即《广雅》,曹魏时张揖撰。其书博采汉代经书笺注及《三苍》、《方言》、《说文》等字书增广补充,故名《广雅》,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著作。因避隋炀帝讳,易名《博雅》。清代著名学者王念孙有《广雅疏证》。

    [12]《广志》:晋郭义恭撰。

    [13]梁简文帝:即为萧纲(503——551)。梁武帝第三子。太清三年(549)即帝位。

    [14]碧绮:这里形容碧草如绮。

    [15]构木:这里是指构屋所用之木。

    [16]含元殿:唐代长安城大明宫正殿。

    [17]:同“线”。

    [18]《本草》:本名《神农本草经》。“本草”之名,始见于《汉书·平帝纪》。唐朝显庆年间,诏令苏恭等修订《本草》,增药一百一十四种,为《唐本草》。开元年间,陈藏器撰《本草拾遗》。明代李时珍博采诸家之说,删繁补缺,勘订讹误,著《本草纲目》,是关于“本草”的总结性巨著。

    【译文】

    瓦松 崔融《瓦松赋序》说:“崇文馆瓦松,长在屋檐之际。要称它为木吧,遍访山中樵夫都不知其详;要说它是草吧,翻遍《神农本草》也不见记载。”《赋》说:“光艳耀眼高高挺出,状似金芝长在屋瓦;一棵一棵虚悬空中,仿佛白榆种在天上。花茎茂密,根柢相连,间杂紫苔露水沾湿,高凌碧瓦云烟隐现。”又说:“自惭不如魏宫的乌韭,自愧难比汉殿的红莲。”崔公学识渊博,无所不知,难道不知道瓦松已经有文献记载了么?

    《博雅》:“长在屋上叫昔耶,长在墙上叫墙衣。”《广志》称作兰香,生长在老宅的屋瓦上。魏明帝喜欢瓦松,命人从西边的长安把瓦松连瓦运到洛阳,盖到屋顶上。前代诗人的诗里,多用“昔耶”一词。梁简文帝《咏蔷薇》一诗说:“缘阶覆碧绮,依檐映昔耶。”有人说构木上多松栽土,木气发散,屋瓦就会长出瓦松。

    大历年间维修含元殿。有个人投递书状请求盖瓦,并且说:“瓦工,只有我才能干这活,我祖父也曾经给含元殿盖瓦。”其他工匠不服,他就问:“你们有谁能保证瓦盖完以后,不长瓦松吗?”众人才服气。

    又有个叫李阿黑的人,也能修房屋,盖瓦时瓦片排列得像牙齿一样整齐严密,不留一丝缝隙,也不长瓦松。《本草》说:“瓦衣叫屋游。”

    19.14瓜 恶香,香中尤忌麝。郑注太和初赴职河中[1],姬妾百余尽骑,香气数里,逆于人鼻。是岁自京至河中所过路,瓜尽死,一蒂不获。

    【注释】

    [1]郑注(?——835):绛州翼城(今属山西)人。累迁工部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出为凤翔陇右节度使。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引兵入京接应,途中闻事败而返,为监军所杀。河中:河中府,治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

    【译文】

    瓜 忌香气,其中又特别忌麝香。大和初年郑注赴职河中府,一百多名姬妾全都骑着马,脂粉香气飘散几里远,刺激人的鼻孔。当年从京城至河中府沿路的瓜秧都死了,一个瓜都没结。

    19.15芰 今人但言菱芰,诸解草木书亦不分别,惟王安贫《武陵记》言[1]:“四角、三角曰芰,两角曰菱。”今苏州折腰菱多两角。成式曾于荆州,有僧遗一斗郢城菱[2],三角而无芒,可以挼莎[3]。

    【注释】

    [1]王安贫《武陵记》: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三十:“伍安贫,梁朝汉寿人,撰《武陵记》。”或即此。

    [2]郢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3]挼(ruó)莎:两手相互揉搓。

    【译文】

    芰 今天的人只合称菱芰,各种解释草木的书也不加分辨,只有王安贫《武陵记》说:“四角、三角称作芰,两角称作菱。”如今苏州的折腰菱多为两角。我在荆州的时候,有僧人送我一斗郢城菱,三角,没有尖刺,可以随意摩娑。

    19.16芰 一名水栗,一名薢茩[1]。

    汉武昆明池中[2],有浮根菱,根出水上,叶沦没波下,亦曰青冰菱。

    玄都有菱,碧色,状如鸡飞,名翻鸡芰,仙人凫伯子常采之[3]。

    【注释】

    [1]薢茩:音xiè hòu。

    [2]昆明池:汉武帝时开凿的人工湖泽,故址在今西安城南。

    [3]“玄都有菱”五句:东汉郭宪《洞冥记》卷三:“有玄都翠水,水中有菱,碧色,状如鸡飞,亦名翻鸡菱。仙人凫伯子常游翠水之涯,采菱而食之,兼身生毛羽也。”玄都,“太玄都”的简称。道书谓上仙所居之处。

    【译文】

    芰 一名水栗,又名薢茩。

    汉武帝昆明池中,有浮根菱,根露出水面,叶浸没在水下,也称青冰菱。

    玄都有种菱,碧色,形状像鸡飞,称作翻鸡芰,仙人凫伯子经常采摘。

    19.17兔丝子 多近棘及藋[1],山居者疑二草之气类也。

    【注释】

    [1]藋(diào):灰藋,与藜相似。

    【译文】

    菟丝子 多数生长在靠近荆棘和灰藋的地方,山居的人怀疑这两类草的物性相似。

    19.18天名精 一曰鹿活草。昔青州刘?[1],宋元嘉中射一鹿[2],剖五脏,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怪而拔草,复倒。如此三度,?密录此草种之,多主伤折。俗呼为刘?草。

    【注释】

    [1]青州:今属山东。

    [2]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年号(434——452)。

    【译文】

    天名精 又名鹿活草。当年青州刘?,在刘宋元嘉年间射获一头鹿,剖开五脏,用这种草填塞鹿腹,鹿竟然跌跌撞撞地站起来了。刘?很奇怪,就拔出这种草,鹿又倒下了。一连三次都是如此,刘?就悄悄地采了这种草来种植,一般主治外伤骨折。民间称作刘?草。

    19.19牡丹 前史中无说处,惟《谢康乐集》中[1],言竹间水际多牡丹。成式检隋朝《种植法》七十卷中[2],初不记说牡丹,则知隋朝花药中所无也。开元末,裴士淹为郎官[3],奉使幽冀[4],回至汾州众香寺[5],得白牡丹一窠,植于长安私第。天宝中,为都下奇赏。当时名公有《裴给事宅看牡丹》诗[6],诗寻访未获。一本有诗云:“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别有玉盘乘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7]。”太常博士张乘尝见裴通祭酒说[8]。又房相有言[9]:“牡丹之会,琯不预焉。”至德中,马仆射镇太原[10],又得红紫二色者,移于城中。元和初犹少,今与戎葵角多少矣[11]。

    韩愈侍郎有疏从子侄[12],自江淮来,年甚少,韩令学院中伴子弟[13],子弟悉为凌辱。韩知之,遂为街西假僧院,令读书。经旬,寺主纲复诉其狂率[14],韩遽令归,且责曰:“市肆贱类营衣食,尚有一事长处,汝所为如此,竟作何物?”侄拜谢,徐曰:“某有一艺,恨叔不知。”因指阶前牡丹曰:“叔要此花青、紫、黄、赤,唯命也。”韩大奇之,遂给所须试之。乃竖箔曲[15],尽遮牡丹丛,不令人窥。掘窠四面,深及其根,宽容人座。唯赍紫矿、轻粉、朱红[16],旦暮治其根。凡七日,乃填坑,白其叔曰:“恨校迟一月[17]。”时冬初也。牡丹本紫,及花发,色白红历绿。每朵有一联诗,字色紫分明,乃是韩公出官时诗[18],一韵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十四字[19]。韩大惊异。侄且辞归江淮,竟不愿仕。

    兴唐寺有牡丹一窠[20],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21],其花面径七八寸。

    兴善寺素师院牡丹[22],色绝佳。元和末,一枝花合欢[23]。

    【注释】

    [1]谢康乐:即为谢灵运(385——433)。见12.9条注[5]。

    [2]《种植法》:《旧唐书·经籍志下》:“《种植法》七十七卷,诸葛颖撰。”

    [3]裴士淹: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见8.27条注[2]。郎官:唐代指郎中员外。

    [4]幽冀:在今北京、河北一带。

    [5]汾州:今山西汾阳。

    [6]给事:给事中,职官名。唐代为门下省之要职。

    [7]“长安年少惜春残”四句:按,此为唐代卢纶诗。

    [8]太常博士:职官名。太常寺属官,职位清要,品级不高,掌管引导乘舆、撰定五礼、议定诔谥等。祭酒:字面意思是酹酒祭神,古时祭神必由尊长一人举酒祭地,后演变为一种官职。汉代置六经祭酒,晋初改为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9]房相:即为房琯(697——763),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历仕左庶子、宪部侍郎。安史乱起,扈从玄宗入蜀,拜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元载(756)八月,奉使至灵武册立肃宗,旋督师反攻长安,战败,罢相。

    [10]马仆射:即为马燧。见9.7条注[1]。

    [11]戎葵:即蜀葵。

    [12]韩愈(768——824):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历官国子博士、分司东都、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长庆初召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改吏部侍郎,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卒,谥文。韩愈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弘扬仁义,排斥佛老,为当时文坛盟主,苏轼誉之为“文起八代之衰”。其诗奇崛雄伟,别开生面,叶燮谓唐代至韩愈为“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对宋诗影响很大。侍郎:职官名。唐代为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长官之副职。疏从子侄:远房子侄。下文所记催开牡丹之事,在北宋时明确记载为韩湘之事,后来更以其为八仙之一,称韩湘子,有《韩仙传》一书,专载其得道成仙等事。

    [13]学院:学校。这里指家学。

    [14]主纲:纲正。主管僧侣的僧官。

    [15]箔曲:竹帘、竹席之类。

    [16]紫矿:一种树脂,见本书18.44条。轻粉:一种道教外丹黄白术药物。朱红:朱砂。

    [17]校:唐人口语。太,很。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18]出官:这里指贬官潮州刺史。

    [19]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南。

    [20]兴唐寺:唐代长安寺院。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八“寺”:“兴唐寺在太宁坊。神龙元年三月十二日,敕太平公主为天后立为罔极寺。开元二十年六月七日,改为兴唐寺。”

    [21]重台:花有复瓣,称作“重台”。

    [22]兴善寺:唐代长安名寺。在靖善坊。隋开皇年间建,后来不空三藏居之。宋宋敏求《长安志》卷七:“大兴善寺尽一坊之地,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

    [23]合欢:并蒂。

    【译文】

    牡丹 以前的史书没有记载,只有《谢康乐集》里说到竹林和水边多有牡丹。我查阅隋代《种植法》七十卷里,根本没有记载牡丹,由此可知隋朝花药里也是没有的。开元末年,裴士淹作郎官时,奉使幽冀等地,返回时行至汾州众香寺,得到一棵白牡丹,带回长安种在私宅里。天宝年间,这棵白牡丹成了京城的奇赏。当时名士有《裴给事宅看牡丹》诗,这诗没找到。只有一本书里有首诗说:“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别有玉盘乘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太常博士张乘曾听裴通祭酒说起这首诗。又房相曾说:“牡丹之会,我没参加。”至德年间,马仆射镇守太原,又得到红、紫二色牡丹,移植在城里。元和初年还比较少,如今能和蜀葵比数量的多少了。

    韩愈侍郎有个远房子侄,从江淮来到京城,年龄很小,韩愈让他在学校里随同其他子弟读书,其他子弟全受他的欺凌。韩愈知道以后,就为他在街西僧院借一处地方,让他读书。十多天后,寺庙主纲又向韩愈诉说他太狂放率性,韩愈立即命他回来,责备说:“市场上的生意人做买卖养家糊口,尚且有一技之长,你如今这样任性胡来,将来怎么办呢?”侄子下拜赔罪,慢悠悠地说:“我有一门技艺,只遗憾叔叔不知道。”于是指着阶前的牡丹花说:“叔叔想要这丛花变成青、紫、黄、红无论什么颜色,只要你说就行了。”韩愈大为吃惊,就给他提供所需东西让他试着弄。侄子就竖起竹席围住牡丹丛,不让人偷看。挖掘牡丹丛的四面,一直深掘到根,宽到可以容人坐下。只拿紫矿、轻粉、朱砂,从早到晚打理花根。总共七天,把坑填满,对他叔叔说:“可惜足足晚了一个月。”当时正是初冬。牡丹本来是紫色的,等到花开,颜色有白、有红、有绿。每朵花上有一联诗,字为紫色,历历分明,原来是韩愈贬官潮州时的诗,其中一韵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十四个字。韩愈大为惊异。侄子随后告辞回到江淮,一直不愿做官。

    兴唐寺有一棵牡丹,元和年间,开花一千二百朵。颜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唯独没有深红。又有花叶中没有抹心的,花是复瓣的,那种花的花面直径有七八寸。

    兴善寺素师院里的牡丹,颜色绝美。元和末年,一枝花开出并蒂。

    19.20金灯[1] 一曰九形。花叶不相见,俗恶人家种之,一名无义草。

    【注释】

    [1]金灯: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一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山慈菰,根有小毒,主痈肿疮瘘瘰疠结核等……一名金灯花。”

    【译文】

    金灯 又称九形。开花时不长叶,叶长出时花已谢,民间厌恶在家里栽这种花,又称无义草。

    19.21合离[1] 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环之,相须而生,而实不连,以气相属。一名独摇,一名离母。若土人所食者,合呼为赤箭。

    【注释】

    [1]合离:合离草。其根即天麻。

    【译文】

    合离 根像芋头,有十二个游离的子实环绕着,根须相牵而实际上不相连,以气类相同聚为一簇。又名独摇,又名离母。至于当地人所吃的,则统称为赤箭。

    19.22蜀葵[1] 本胡中葵也,一名胡葵。似葵大者,红,可以缉为布。枯时烧作灰,藏火,火久不灭。花有重台者。

    【注释】

    [1]蜀葵:又名“荆葵”、“戎葵”、“芘芣”等,植物名。二年生草本植物。

    【译文】

    蜀葵 本来是边地的葵,又名胡葵。似葵而相对较大,红色,可以用来织成布。枯萎时烧成灰,可以保存火种,很久也不会熄灭。花有复瓣的。

    19.23茄子 “茄”字本莲茎名,革遐反。今呼伽,未知所自。成式因就节下食伽子数蒂,偶问工部员外郎张周封伽子故事,张云:“一名落苏,事具《食料本草》。”此误作《食疗本草》[1],元出《拾遗本草》[2]。成式记得隐侯《行园》诗云[3]:“寒瓜方卧垅,秋菰正满陂。紫茄纷烂漫,绿芋郁参差。”又一名昆仑瓜。

    岭南茄子,宿根成树,高五六尺。姚向曾为南选使[4],亲见之。故《本草》记广州有慎火树[5],树大三四围。慎火即景天也[6],俗呼为护火草。

    茄子熟者,食之厚肠胃,动气发痰。根能治龟瘃[7]。欲其子繁,待其花时,取叶布于过路,以灰规之,人践之,子必繁也,俗谓之嫁茄子[8]。僧人多炙之,甚美。有新罗种者,色稍白,形如鸡卵。西明寺僧造玄院中有其种[9]。

    《水经》云[10]:“石头西对蔡浦[11],浦长百里,上有大荻浦,下有茄子浦。”

    【注释】

    [1]《食疗本草》:唐孟诜撰,共三卷。

    [2]《拾遗本草》:即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见19.13条注[18]。

    [3]隐侯:即为沈约(441——513),南朝诗人。见10.39条注[1]。

    [4]姚向:历侍御史、万年县令,长庆二年(822)以御史中丞为西川节度判官。工书。南选使:唐高宗上元年间置,简补广、交、黔等州官吏。

    [5]《本草》:即《神农本草》。见19.13条注[18]。

    [6]慎火即景天: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七:“景天,味苦酸平,无毒,主大热火疮,身热烦,邪恶气诸蛊毒,痂疕、寒热、风痹诸不足。花主女人漏下赤白,轻身明目,久服通神不老。一名火母,一名救火,一名据火,一名慎火。”

    [7]龟瘃(jūn zhú):手足冻疮。龟,同“皲”,手足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瘃,冻疮。

    [8]嫁: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这里的‘嫁’乃俗语词,通过某种方法使植物的子实繁多即称为‘嫁’。而且仔细分析相关文例,可以发现‘嫁’之法往往与古人的迷信观念联系在一起。”

    [9]西明寺:在唐长安城延康坊。

    [10]《水经》:旧题汉代桑钦撰,记我国河流水道共一百三十七条。北魏郦道元有《水经注》。

    [11]石头:石头城。今江苏南京。

    【译文】

    茄子 “茄”字原本是莲茎的名,读音革遐反。今天读作伽,不知根据是什么。我在过节的时候吃过几只茄子,偶然问及工部员外郎张周封关于茄子的来历,张周封说:“茄子又名落苏,相关情况《食料本草》里有记载。”这本书被误当成《食疗本草》一书,原出自《拾遗本草》。我记得沈约《行园》诗说:“寒瓜方卧垅,秋菰正满陂。紫茄纷烂漫,绿芋郁参差。”又有异名为昆仑瓜。

    岭南的茄子,老根长成树,有五六尺高。姚向曾任南选使,亲眼看见过。旧《本草》记载广州有慎火树,树干粗到三四人合抱。慎火就是景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