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菩萨戒品释卷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宗喀巴大师造

    释法尊译

    顶礼曼殊室利童子摩诃萨埵!

    敬礼大悲所励意,  荷难行担无量刼;  到无上位发大音,  醒觉众生无明眠。  佛法王位所嘱受,

    绍胜法王地自在;  阿逸多尊净事业,  唯愿将护诸含识。  慈尊双足悦意莲,  接者吉祥皆增广;

    恭敬顶戴绍胜子,  稽首圣者无着足。  无胜口传胜教授,  谓誓受学佛子行;  正修次第此中释,   乐大乘者当敬听。

    颇有自许为大乘,  然於佛子进止处;  慧眼瞑闭有余者,  虽诵论文於要处。   乐修大乘为佛子,  唯一净道胜教授;

    未能获得决定解,  弃舍佛制放逸行。  犹如醉象无鈎制,   彼心於此无爱乐;  大乘种力不下劣,  有善根者增欢喜。

    此如《曼殊室利根本经》授记云:「无着苾刍者,善巧诸论义,了不了义经,分别为多种。照了诸世人,释经为本性,其所成明咒,名萨罗使女。此由咒势力,发生贤妙慧,为圣教久住,摄经真实义。年活百五十,身坏生天趣,流转生死中,恒受诸安乐,大士最後边,当得大菩提。」谓广发大愿,住持正法,多生修积无量资粮,获得法流妙三摩地,已到自他宗海彼岸,择法慧力,余难测量,名圣无着。此从慈尊总得听闻无量法门,特广听闻大乘道果。总摄此义,着一大论,曰《菩萨地》。虽其如是,然於大乘宿少修习,观慧下劣,精进微弱,效於此论犹不能学。由见是已,为利彼故,《菩萨地》中《戒品》之义,令诸狭慧易解而释。

    先如教授发菩提心,是为佛子诸行所依。次若不以受菩萨学,受律为先学菩萨学,无时能趣无上菩提。故此即是三世菩萨唯一大道。《菩萨地》中说三聚戒後云:「过去菩萨求大菩提已於中学,未来当学,普於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在今学。」《戒品释》亦云:「若有士夫,已发无上大菩提心,入大乘门,为利自他,勤修福德智慧资粮。如是士夫,许为大乘,应当安住菩萨律仪。菩萨学者,经中说为波罗蜜多等,若於此中不学不信,纵谓大乘,亦唯随逐自许而转,非真实者。」又虽发菩提心,若於学处不勤修学,决定不能得大菩提。故求菩提,当学学处而为心要。《圣三律仪经》云:「迦叶!若善男子,若善女人,入菩萨乘,闻如是法,若不无间殷重修行,此定不能现证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迦叶!要勤修行,乃证无上正等菩提,非无修行。迦叶!若无修行,能证无上正等菩提,猫兔亦当现证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迦叶!若无修行,彼证无上正等菩提。迦叶!声於无上正等菩提现等觉故,云当成佛,无量有情皆当成佛。」

    若谓已受菩萨律仪修菩萨学,是入波罗蜜多乘者。若入密咒则不须尔,故非一切菩萨共道。

    此乃最大邪执,《三补止经》、《金刚空行经》、《金刚顶经》等皆云:「我发最殊胜,无上菩提心,戒学、摄善法,及饶益有情。我於三聚戒,别别坚固持。」此说若受金刚乘律仪,须先发心受学三戒,续乃受持五部律仪。堪为依据曼陀罗轨,亦多宣说受共不共二种律仪。其共同者,即菩萨律仪故。又发心已受菩萨学,如其所学,除学三学或六度外,波罗蜜多大乘中亦无余道故。四部密咒随入何门,皆须此故。故发大心与六度道,是金刚乘与波罗蜜多乘二所共道。诸密咒师於一切种不应弃舍,如《曼殊室利根本经》云:「若具三法,咒行圆满。何等为三?谓不弃舍一切有情,守护菩萨净戒律仪,不舍自咒。」《金刚顶经》云:「六波罗蜜行,如次应当学,具足有情利,而行菩萨行。」《金刚幕》第十二品云:「我发最胜菩提心,希有请唤诸有情,正行菩提殊胜行,为利众生愿成佛。」故二大乘虽有少分开遮不等,多分共同。故当了知波罗蜜多乘及密咒乘随入何门,决定须受如是律仪。

    今释戒品。其中分二,甲一摄为嗢柁南,二释嗢柁南义。初者。(科目甲乙及一二等,为便观阅,译者所加。)

    云何菩萨戒?如略摄戒嗢柁南云:「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戒。」谓九种相。其自性戒者,谓戒总相。一切戒者,谓广宣说戒事差别。难行戒者,谓入难行不共差别。一切门戒者,谓由何入或如何入所有差别。善士戒者,谓修行者所依差别。一切种戒者,谓相差别。遂求戒者,或如大疏谓除苦作用,或境及所作二事差别。二世乐戒及清净戒者,谓果差别,如其次第断证差别。

    甲二释嗢柁南义分六,乙初自性略标,二一切广释,三释其差别,四尸罗胜利,五尸罗总摄,六尸罗所作。乙初分二,丙初自性,二殊胜。丙初自性分四,丁初功德数量。

    论曰:「云何菩萨自性戒?谓若略说具四功德,当知是名菩萨自性戒。何等为四?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论文系将奘师译者加入,以便对阅。)

    云何自性戒?谓若略说具四功德:一、从他正受功德。二、善净意乐功德。三、犯已还净功德。四、深敬专念无有犯违功德。

    丁二功德所作。

    论曰:「由诸菩萨从他正受故,於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外观他深生愧耻。由诸菩萨善净意乐故,於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内自顾深起惭羞。由诸菩萨於诸学处犯已还净,深敬专念初无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如是菩萨从他正受善净意乐为依止故,生起惭愧。由惭愧故,能善防护所受尸罗。由善防护所受戒故,离诸恶作。」

    由从他受,若於学处犯缘现前,外恐他诃,便於恶行深生愧耻。由净意乐,若於学处犯缘现前,内顾自法,即於恶行深生惭羞。由犯还净初无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谓由正受及净意乐为所依故,生起惭愧。若有惭愧由初无犯,及犯还净守护尸罗。由如是护,见无毁犯即无恶作,此等正为显示斯义,谓受律仪者,须以如理观察妙慧於自相续任何观察,全不见有粗细违犯,相续清净意无忧悔。能如是者,须从最初励力无犯。由忘念等设有误犯,不宜舍置,当由悔除及防护等还净还出。能有此者,必须具足最大惭愧。能生此者,受律仪时须於具相知识而受,能受意乐,须由诚心,非为随逐他人转等,须以殊胜意乐而受,非活命等下劣意乐。故於初二因当殷重学。

    有释说云:「初德为受,後三是护。」然本论中说初二德是能护因。《律仪二十颂》亦云:「此以胜意乐,从智住律仪,有能师前受。」故初二德能受品摄,後二功德守护品摄。

    又此律仪,未遇师时,想佛菩萨於彼前受,虽亦能生,然说从他受者,显示若有师可得时,求善知识定当从受。从师受者,於护学处,易於生起爱乐恭敬,净尸罗故。如《集学论》云:「受律仪者,当从乐修菩萨学处具律前受。若如是受,违越学处,深生羞惭,恐诳师长深生怖畏。无须特修能生喜敬,故诸菩萨,此学处中欲修何学?於如来前而正受取。」

    丁三此诸功德因果道理。

    论曰:「又於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此二是法。犯已还净,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此二是前二法所引。」

    前二功德能引後二,故当了知前二为因,後二是果。引生道理,如前所说。

    丁四德数决定。

    论曰:「又於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深敬专念无有违犯。由此三法,应知能令不毁菩萨所受净戒。犯已还净。由此一法,应知能令犯已还出。」

    何故功德决定为四?答:尸罗清净,定须二事,谓初无违犯,及犯已还净,从他正受,清净意乐,专念无犯,由此三法令无违犯。犯已还净,由此一法犯已还出,故四决定。

    诸释论中摄四功德凡有四说。初一为受,後三随护,是初家义。意乐有一,加行有三,是二家义。净意为受,三为戒性。其能受中,凡有三受,一自语威肃,二为他福田,三得自在力不损众生。戒性亦三,一谓所受戒,所还净戒,所守护戒,是三家义。二为清净尸罗之因,二为其果,是四家义。

    丙二戒殊胜分四,丁初妙善,二无量,三饶益,四大果胜利。初者。

    论曰:「如是菩萨具四功德自性尸罗,应知即是妙善净戒。正受随学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诸天人等令得义利利益安乐故。」

    正受随学,具四功德自性尸罗,有何功德?答:能利他等。其声闻等自利益者,为见圣谛永断烦恼及诸苦故,少事少业寂静调伏而修正行。菩萨自利者,谓二断二智。利益他者,谓初发心时,即修利益有性无性二类有情。解释利益无种性中「利益无量众生」者,谓暂救恶趣,其不善法未生不生,生已令断。「安乐无量众生」者,谓安立善趣,所有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令长。「哀愍世间」者,谓无种性诸众生中,於憎圣教及无善根,并虽是法器,然已颠倒堕落,往诸恶趣犹如旅客者,不舍利益安乐意乐,待可度时。解释利益有种性中「诸天人等令得义利」者,谓立有种性者,入沙门道。「令得利益」者,谓令住资粮道及加行道,以此能行诸沙门道。「令得安乐」者,谓由轻安身心适悦,现法乐住,及解脱乐,由如是等诸因相故,「善」为无欺。诸释论中虽多异说,姑且不录。

    丁二无量。

    论曰:「应知即是无量净戒,摄受无量菩萨所学故。」

    总摄菩萨无量学处。

    丁三饶益。

    论曰:「应知即是饶益一切有情净戒。现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故。」

    於因果位,皆能利益安乐有情。

    丁四大果胜利。

    论曰:「应知即是能获大果胜利净戒,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是名菩萨自性戒。」

    於菩萨时能自摄受大菩提果,是名大果。於成佛时随与他果,名大胜利。又诸声闻所有三学是初善等,菩萨唯戒,即有三善。初发心时利益自他及其广释,是名初善。饶益有情,是名中善。大果胜利,是名後善。

    乙二一切广释分三,丙初释所受戒,二释受戒法,三释守护理。丙初分四,丁初差别,二自性,三圆满之因,四摄义初者。

    论曰:「云何菩萨一切戒?谓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净戒,略说三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何等名为菩萨净戒?此中有二:

    戊初、所依差别者,广说所依虽有多种,总略为二:一在家菩萨分摄,二出家菩萨分摄。此等身中所有净戒,名一切戒。以是菩萨在家出家一切之身所学戒故。最胜子云:「三趣之中,恶趣天趣法性所得,是在家戒。於人趣中有二种戒。」传为云海所作释云:「恶趣色界无从他受,有法性得,是在家戒。欲天及人,有法性得,及从他受,故有在家出家二分。菩萨律仪死没不舍,随生何处,有由法性所得净戒。」

    总之,菩萨律仪死没随行,通三趣有虽为应理,然判在家出家二分者,是依菩萨具与不具勤策男等出家五众律仪而说。

    戊二、自性差别者,又依二分所有净戒略为三种,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三尽摄菩萨所护一切戒故。何故净戒定分为二,诸释论中多作是说:「为令随顺声闻乘中三律仪数,一、压伏烦恼为别解脱。二、有缘现前暂令不起为静虑律仪。三、断其相续为无漏律仪。」

    然诸菩萨唯二所作,谓为成熟自内相续及他相续。初作所中,二事决定,远离恶行,摄集妙行,即律仪戒及摄善法。成熟他中,须饶益有情戒,故三决定。若作此说则为善哉!何故三种净戒次第如是决定,如传为云海释云:「共诸声闻能断(即防非义)净戒,为後二因。不共戒中,若自未度而欲度他不应正理,经说自未寂静不能静他。故未先修摄善法戒不能利他,故次第决定。」此说应理。

    丁二自性分三,戊初律仪戒。

    论曰:「律仪戒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即是苾刍戒、苾刍尼戒、正学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种。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应当知,是名菩萨律仪戒。」

    七众别解脱律仪中,苾刍男女及正学女。勤策男女所有净戒,是出家分。近事男女所有净戒,是在家分。别解脱戒虽有八众,然未宣说近住戒者,如《律仪二十颂释难论》云:「受一昼夜,非难行故,非远欲故,於长夜中不随转故,非此所应,故未宣说。」传为云海释说:「谓是近事住於近住,近事中摄故未宣说。正学女律,是苾刍尼律仪中摄。」未见应理。

    设作是问:菩萨所有律仪戒中,除七众戒,有无余戒?若有,则违《菩萨地》中除七众戒,未说余戒。若为无者,别解脱戒死没即舍,具菩萨律死没即应无律仪戒。天身菩萨,应不可受菩萨律学三聚戒。答:若是出家具菩萨律,五众随一别解脱戒,是律仪戒。若是在家近事男女,具菩萨律,二众随一别解脱戒,为律仪戒。例如天人,其身不堪受别解脱律仪,具菩萨戒,断十不善,或断身语七种不善,是律仪戒。此七能断,断除性罪,共同七众别解脱戒,非是真实别解脱律。如《道炬论释》云:「律仪戒者,谓护制罪七众别解脱律仪,及护性罪护十不善。」初是真实别解脱戒,後者唯是共同七众别解脱戒。《庄严密意论》亦云:「其律仪戒,亦是遮戒,谓以七支能断为相,无贪无瞋正见三法,是彼发起。」又云:「若具发起尸罗增上,为十善业道。」《律仪二十颂释难论》云:「如《菩萨地》,说七众别解脱为律仪戒。其义当知,别解脱律仪,即是菩萨律仪之支,是为一分。故若具足别解脱律仪,即成正受菩萨律仪之器,亦当授与如此学处。离遮杀生等非是余戒。若尚不能遮杀生等,亦非正受菩萨所有律仪之器。」谓若不乐离杀生等,非生菩萨律仪之器。离杀生等之理,意为共同别解脱戒,故释《菩萨地》义,谓七众别解脱,是为菩萨律仪一分。

    具菩萨律,如下当说,虽有开许身语七支杀生等时。然杀生等非有不共别解脱过。譬如除酒,余诸制罪,虽开病人,然总具足苾刍律仪,皆应遮止。又如正受苾刍律仪,无定支分,须尽断一切罪欲乐而受。身语七支除例外时,如别解脱,乃至失命守护莫犯。故《道炬论》云:「恒具余律仪,七众别解脱,有菩萨律仪,善根而非余。」此颂显示,初发业者,若无七众别解脱戒随一,则无善根发生殊胜净戒律仪。若无共同七众别解脱断除性罪,全无善根生菩萨律仪。非说七众真别解脱若无一种,即便不生菩萨律仪。《道炬论释》云:「今欲显示净戒律仪殊胜所依。」又此颂文是摄前引菩提贤释所有略义(即《廿颂释难论》)。又於此义昔有二家:一、菩萨律仪若生若住,须别解脱为所依止,名有依家。二、执别解脱为声闻戒,说能障碍菩萨律仪,为无依家。有依家云:「经说菩萨别解脱戒,故大小乘俱有七众别解脱戒,总以七众别解脱戒不损害他为所依止。」凡饶益他皆不损故,又大小乘别解脱戒所有差别谓以能相续,随护他心,犯可还净,为求利他意乐所显,及此相违。若谓离别,决定无总。然小乘别解脱,非其所依。大乘别解脱,即菩萨学处,自为自依亦有违者,无此相违失。《宝云经》说:「别解脱律仪,异菩萨学处故。又大乘七众戒,受及守护等,俱如毗奈耶。」

    此不应理,若须七众别解脱戒为生起依,天应不生菩萨律仪。若为住依,及是死没相续不舍,天及傍生亦应有苾刍等。又菩萨律仪,不须别解脱为生起依者,《庄严能仁密意论》云:「若作是说,安住随一别解脱律仪,谓近事男,近事女,勤策男,勤策女,正学女,苾刍,苾刍尼,乃至命存七众别解脱律仪。乃可正受菩萨律仪,非余可受,余者不生菩萨律仪故。此於大乘未多劬劳。若无别解脱律仪,即便不生菩萨律仪,则菩萨藏及其释论,应当说此为彼根本。此定当说,譬如大乘乃至菩提归依三宝。」故菩萨地律仪戒时,说为七众别解脱者,应当了知俱通二分,谓真七众别解脱戒,及别解脱与菩萨律二所共同断除性罪,不当执为单说七众。其断性罪共别解脱律仪戒者,与受菩萨律仪同时而生,故与菩萨律仪,全无所依能依之义。虽未先受真实七众别解脱戒,菩萨律仪亦能生起。然是堪受别解脱身,定当先受在家出家随一别解脱戒。不尔则与佛教渐次成相违故。譬如未受勤策律仪,即便直受苾刍律仪虽能生起,然不应尔。无依家云:「若未止息自利意乐,菩萨律仪决定不生,是生障碍。若先具足菩萨律仪,起自利心,即失律仪,是住障碍。」此是未判别解脱律仪,与小乘意乐二者差别所起错误。谓生菩萨律仪,虽须弃舍小乘意乐,然别解脱非所应舍,又先具足大乘律仪,发小乘心虽失大乘,然亦非舍别解脱戒,以别解脱两乘共故。又彼意乐,为令弃舍别解脱因不应理故。又若先具别解脱律之身,受上律仪,最圆满故。

    由是因缘,若说住上律仪,即舍下者,是为斩断佛教根本,是大冰雹摧残众生利乐稼穑,是邪分别,未了上下经论扼要,故当远离。为欲遮此邪分别故,《圣三律仪经》云:「故当随顺如所宣说别解脱戒。迦叶!若思违背别解脱戒,即思违背佛力无畏。若思违背佛力无畏,即思违背去来现在诸佛世尊所得菩提。此异熟苦尽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有情,受那落迦极大苦受,百分不及一、千、百千、百千俱胝、数、计、算、喻、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若欲远离如此忧苦,即当远离彼苾刍行,千踰缮那。虽所发声尚当远离,何况观听,皆当远离。」《妙臂问经》云:「如一切谷依大地,无诸过失善生长,如是依戒悲水润,殊胜白法善生长。佛说调伏别解脱,清净尸罗尽无余,在家咒师除相轨,所余诸戒皆当修。」此说唯除出家相状,羯摩轨则不共制外,毗奈耶中诸取舍处,在家咒师尚当修持,何况出家咒师及具菩萨戒律仪者。又迦湿弥罗善逝顶珠智祥友大论师,亦数破此最下邪执分别,如《不应违越尸罗律仪三昧耶论》云:「先依出家身,住咒到彼岸,後由愚痴故,住毗奈耶论,声闻等律仪,别解脱问年,於彼说学处,多分不能护,便执与菩萨,律仪为相违,现弃彼而住。」又云:「舍出家律仪,不应受咒律,及施等律仪。」又云:「诸菩萨苾刍,殊胜具慧者,一切善方便,虽梦莫思违。」又诸经中说有众多转轮圣王在家菩萨,於菩萨行已久修行,尚求舍家出家近圆。故总别解脱,尤於出家律仪,住大乘者善当爱护。

    戊二摄善法戒分三,己初略标。

    论曰:「摄善法戒者,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後,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

    菩萨正受尸罗之後,为大菩提,由其身语积集诸善,如是一切总说名为摄善法戒。有多论说「受律仪戒後」。此中分三:(一)时者,云「後」。经中说云:「随所积集一切诸善,由住净戒。」为欲显示,唯由住戒善法乃生安住增长,义为正受菩萨律仪所积诸善,故先当坚固律仪净戒。(二)所缘者,云「为大菩提」。此依成就自内佛法,故摄善法,为自成熟。饶益有情,为成熟他,是其差别。(三)相或自性者,云「由其身语积集诸善」。不言意者,余释虽云:「摄善法戒时,戒唯属身语。」然广释中数说意善,德光论师释中,亦说意善,故当说为正说身语意可例知,故未宣说。《律仪二十颂释难论》与《道炬论释》,以原论文为有「意」字解(奘师译本亦有「意」字)。如是遂有三业之中,由一一业及二二业,具通三业摄善法戒。

    己二广释分八,庚初发生三慧。

    论曰:「此复云何?谓诸菩萨依戒住戒,於闻、於思、於修止观、於乐独处,精勤修学。」

    若诸菩萨依止安住律仪净戒,次当无散听闻正法,寻求闻慧,从闻积集观察思惟,次修止观转入修慧。此又观待身离愦闹,心离诸恶不善寻思,故乐独处。《律仪二十颂释难论》为「专一爱乐」。其奢摩他是为定学,其闻思慧及毗鉢舍那是为慧学,谓从尸罗引生二学。

    庚二於殊胜田积集资粮。

    论曰:「如是时时於诸尊长,精勤修习合掌起迎问讯礼拜恭敬之业,即於尊长勤修敬事,於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给。」

    见诸尊长,当离憍慢,含笑敬问或讯平安。身行礼拜、起立、让座,表示恭敬,疾起奉迎。又见来前及眼见处,或修礼拜,或修合掌,或作使役恭敬承事。又於病者悲愍瞻侍。此有三田,谓诸恩造、尊长、痛苦。初为父母,次为二师,後为病人。以是在家出家,二分菩萨生福之处,故名为田。

    庚三随喜功德及有德者。

    论曰:「於诸妙说,施以善哉!於有功德补特伽罗,真诚赞美。於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业,以胜意乐起净信心发言随喜。」

    当於无谬宣说佛语,及於称赞三宝德者,施以善哉。真诚赞美具闻等德补特伽罗,於诸有情所有善业,以胜意乐发言随喜。又善知他真实福田,发随喜心,远离嫉妬,虽自未作所获福德,与作无差。又令随逐善业转故,於自所作亦当庆喜。

    庚四习近堪忍。

    论曰:「於他所作一切违犯,思择安忍。」

    於他所作一切怨害,当审思择为自宿业,起大悲心,不当报瞋,不当报怨。

    庚五回向发愿。

    论曰:「以身语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时时发起种种正愿。」

    为令已作不失坏故,及为引生异类福故,已作未作三业众善,回大菩提。又为引发无量功德,於时时中发《十地经》说十种大愿或普贤愿。

    庚六供养三宝。

    论曰:「以一切种上妙供具,供佛法僧。」

    於三宝所,以一切种财物正行二种供养,非以下劣当兴上妙广大供养。

    庚七修不放逸。

    论曰:「於诸善品,恒常勇猛精进修习,於身语意,住不放逸。」

    恒常无间勇猛,勤修六度善品。

    庚八修资粮道所依之善。

    论曰:「於诸学处,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护根门,於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修觉悟。亲近善士,依止善友。於自愆犯,审谛了知,深见过失。既审了知,深见过已,其未犯者,专意护持;其已犯者,於佛菩萨同法者所,至心发露如法悔除。」

    於诸学处,意当具足正念正知,身语正行而徧防守。又不护根,随逐可意不可意境便生贪瞋,於彼护心,名护根门。又若太饱及以太饥,即便不能勤发精进。不堕二边,为住身故,中量而食名食知量。又於一夜分为三分,中夜眠息,初後二分及於永日,若勤读诵,若修观行,名初後夜勤修觉悟。又当亲近遮不善处安立善处胜善丈夫,及授经等诸善知识,又当於自自作知识,於自愆犯审谛观察,深见愆犯现後过失,对治遣除。诸误犯者,若有善根,遇佛菩萨即当对彼;若无善根,当对像前请白诸佛菩萨证知,发露悔除,於同法友亦如是行。

    己三摄义。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