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噶举派——另一半革新的佛教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比萨迦派起源早一些,但取得政权晚得多的噶举派(Bka?-brgyud-pa)是半革新的藏族佛教,较著名的是他们的隐居生活。关于他们教派的名称,他们的不丹信徒的著作注49中讲,玛巴(Mar-pa,1012——1097年)、弥拉(Mi-la,1040——1123年)和他们的直系信徒,早期生活都是穿白袍的,这样一来,他们就被人称为“白衣人”,因为“噶”字(Dkar)意为“白”。

    白衣在早年西藏,是隐士的特殊衣服,尤其是那些善于体内生热(Gtum-mo)的人和学习印度人善于隐居静修的瑜伽(Yoga)士。弥拉注49a是玛巴的著名徒弟,身穿白棉裙(Çam-thabs)。他的名“瑞巴”(Ras-pa),就是“着棉衣”的意思,把他划入“只着棉衣”(Ras-rkya?)一类,即只着白布衣的人,也就是善于体内生热的人。

    尽管如此说,当“白”讲的字(dkar)被当作“字”、“说”、“命令”讲的字(Bka?)所代替。由于“举”(Brgyud)意思是“系”或传授师傅的“言论”、“命令”的“传统”,“巴”(-pa)是字尾,如前所述,噶举巴(Bka?-brgyud--pa)就是“命令系统传授者”。

    谁是师傅?有人会说,是那些没有形成文字的佛的教诲,由师傅传授给徒弟。但有许多噶举派的人,则说那是神秘界首先将佛说传给人的。如金刚持(Rdo-rje-?cha?或Vajradhara)是个善于思想的菩萨,说是首先将佛说的话传给梯罗(Tilo),梯罗传给那若巴(Naropa),那若巴传给玛巴。金刚持另外以密教王(Gsa?-s?ags-rgyal)或战胜者见称。同样,任何空行母(Mkha?-?gro-ma或?ākini)可以传达密教于人类。

    不管传达方法如何,噶举派最初的学派只有两个,以后各有分支。第一派传达了天上飞行的天女的各种论述,这是传给穷波(Khyu?-po,1002——1063年注49b)的。第二派是梯罗(Tilo或Tilopa),一位孟加拉的隐士,约于公历975年由金刚持得来,传给那若,那若约于1039年去世。由那若将那些教训传给了西藏徒弟玛巴(1012一1097年)。

    穷波一派,叫作向巴噶举(Ça?s-pa-bka?-brgyud),而玛巴一派,叫作达波噶举(Dwags-po-bka?-brgyud),后者影响较大些。

    (一)向巴噶举派

    穷波幼时学习西藏原始信仰本教,后来不满意于本教,才另寻师傅。师傅叫苏瓦细地(Suwasid-dhi),是个创奇迹者和翻译师。苏瓦细地给他授大圆满(rdzogs-chen)道的戒,戒是宁玛派特点。

    穷波数次去印度,用五十年的时间周游于印度、尼泊尔和西藏,成功地从一百五十位老师学习。这些老师中,有六名影响最大,四名教他小乘,两名教他密宗。密宗必须是大乘。

    小乘老师名多吉旦八勤薄(Rdo-rje-gdan-pa-chen-po)、八巴那觉巴(Sbas-pa?i-mal-hgyor-pa)、麦垂巴(Maitripa)和日呼拉(Rāhula)。两名教他密宗非常法教义(Thun-mo?-ma-yin-pa?i-chos)的是尼古玛(智慧?ākini Niguma或Ye-çes-mkha?-?gro-ma-ni-gu-ma)和苏喀西地(Swasiddhi)。密宗这种教义,只能被菩萨所了解,而不被小乘的信徒所了解。尼古玛是那若的神秘夫人。然而我们必须记住,尼古玛不是人类妇女,而是天女,她们有些被瑜伽师神秘权势所迫,而顺从地作为他们的夫人。这样的夫人,就会教她们的人类丈夫(即瑜伽师)以密宗的神秘教义。尼古玛的身体,只有一半是物质的,她的身体是微妙的、轻便的,就像虹(ja?-lus)那样。

    据传说,她与同辈一起,在她们领袖所主持的会上遇到穷波。她传给他受戒仪式,使他能获得非物质的身体,能将自己化为多数形象(Skya-lus)。她也在别的教导以外,传给他那若教义的深奥道理。

    当穷波回到西藏以后,到浪瑞塘巴(Gla?-ri-tha?-pa)寺院,那个地方,似乎是现在新疆的一个地方,那时候佛教的密宗在那里颇为盛行。穷波在那里成为祈求神祇(Bsñen-pa)的专家。

    以后穷波又居于拉萨北方盘盂(phan-yul),那时候,他受戒五道(Tantras),学了一切保护神(Mgon-po)的教义;那是从喇嘛日呼拉古塔足(Rāhula Gupta-bdza)得来的,日呼拉曾在那里传法(Chos-sgo-skyel-du)。

    如天女所预言的,穷波到后藏的向(Çans)地方,在那里停留了三年(1061——1063年),建了一百零八寺。注50所以他这一派叫作向巴噶举(Çans-pa-bka?-brgyud)。

    穷波在世时,收了八万徒众,在三十年中为众生讲经说法,与记载的证据相反,传说他活了一百五十年,许多奇迹都归于他。例如,说他会将身体变成一百二十八个,然后合而为一。他还能穿过石头和山岩。有一次他在瓶中坐了七天,将身体缩至瓶子里能容得下。另一次,他在空中坐着讲经说法。

    在无数徒众中,七名最著名的,为“七宝贵珍藏”:莫巧巴存著(Rmog-lcog-pa-brtson-?grus)、香贡曲桑格(Ça?s-sgom-chos-se?-ge)、麦乌顿(Smeh-u-ston)、亚薄甲末切(Gyar-po-rgya-mo-che)、杜顿润旺(Rdul-ston-rin-dba?)、拉堆贡巧卡(La-stod-dkon-mchog-mkhar)和桑杰东巴(Sa?s-rgyas-ston-pa)。最后者的徒弟埃桑格(A?i-se?-ge),成了这一学派的领袖。

    著名的撒姆顶(Bsam-ldi?)寺院,是本派克尊笋奴著(Mkhas-btsun-gon-nu-grub)创建的。它坐落于西藏南端羊卓雍湖岸上,那是女活佛多吉帕谋(Rdo-rje-phag-mo或Diamond)的居住地,她是胜乐金刚(vajravārāhi)的配偶的转世。注51

    回到我们叙述的故事,穷波系统的向巴噶举,此时发展成两个分派:撒姆顶分派和甲(jag)分派。甲分派由尚顿(Çans-ston)传出。尚顿的徒弟是佳岑步(Rgyal-mtshan-hbum),佳岑步的徒弟是甲勤甲姆巴贝尔(jag-chen-byams-pa-dpal)。

    格鲁巴即后来变为正统派的创始人的宗喀巴(Tso?-kha-pa,1357——1419年),曾学过向巴噶举的教义。克主杰(Mkhas-grub,1385——1438年),宗喀巴最出名的徒弟之一,后来作为第一世班禅,也跟向巴噶举分派的一个喇嘛学习过。

    向巴噶举另一个喇嘛名帕郭衮噶藏伯(Pha-rgo-kun-dga?-bza?-po),在后藏扎什伦布(Bkra-çis-lhun-po)寺北边,建丹那多吉旦寺(Rtan-nag-rdo-rje-gdan),他的徒弟的徒弟是根顿佳错(Dge-?dun-rgya-mtsho),即第二世达赖(1475——1542年);他后来转世,成了格鲁巴的统治者,掌握西藏的政权。

    向巴噶举派好像徒众甚多,然而他们的影响大体上限于后藏。同时,穷波的著作甚少,因此他的教义很少被人知道。

    (二)达伯噶举派

    这一学派势力极大,远及于西康。玛巴翻译大师(Mar-pa-chos-kyi-blo-gros-lo-tsa,1012——1096年),是西藏南洛札(Lho-brag)的,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但学派的名称,则来自达伯(Dwags-po,1079——1153年);达伯是弥拉瑞巴(Mi-la-ras-pa,1040——1123年)的徒弟,而弥拉瑞巴才是玛巴的徒弟。这里也可附带说一说,向巴噶举这个名字,也不是来源于它的创始人穷波的。

    玛巴首先受教于卓米(brog-mi,993——1078年),卓米也是萨迦派创始人昆屯衮巧甲白(khon-ston-dkon-mchog-rgyal-po)的师傅。我们可以理解,玛巴的第一任师傅是在帐篷居住过游牧生活的喇嘛,因为“卓米”意思是“放牧的人”。这位师傅是牙卓(Yar-?brog)区的土著,而“牙卓”意思是“上草原”。

    噶举派的门徒直至今日依然相信玛巴得的是金刚持的启示。实际上,玛巴三次到了印度,在那里,他从那若学法,而那若是那烂陀寺院的服务员。在信仰佛教以前,那若是一位牧师,是克什米尔王的法师,后来那若听了一位仙女的话,去孟加拉(Bengali),拜见那里的隐士梯罗(Tilo)并受戒。

    所以,玛巴的噶举派继续在他们的寺院中歌颂他们的灵性师傅:“梯罗(Tilo)、那若、玛巴、弥拉瑞巴。”

    那若的一生永远是玛巴的灵性导师,玛巴除了那若以外,还从许多大师学法,最著名的有麦垂巴(Maitripa),巴耶西宁伯(Dpal-ye-çes-sñi?-po)和竺勤西巴臧伯(Grub-then- i-ba-bza?-po)。所有这些大师都是后期印度佛教密宗的信徒。所以玛巴便成了神秘说教和仪式的专家,如多吉铁巴(Rdo-rje-theg-pa)或金刚乘,如大手印(Phyag-rgya-chen-po或Mahāmudra)和旁的教义,他一个一个地学习,一个一个地实践,一个一个地学到手。

    回到西藏以后,玛巴在他周围团聚了大量的徒众,最著名的是“四柱”:额顿曲骨多吉(R?og-ston-chos-sku-rdo-rje)、促顿旺(Mtshur-ston-dba?)、梅顿村泊(Mes-ston-tshon-po)和弥拉瑞巴(Mi-la-ras-pa)。玛巴给前三者的使命是传道。他们和他们的系统是讲:各种密宗教义;四种高尚真理;注52大幻觉(Mahāmāyā),一种唯心论的哲学;欢喜金刚(Kye-rdo-rje或Hevajra)仪内部意义。

    至于弥拉瑞巴,玛巴给他受戒,为了能知静功各法,使他享受冥想的隐士生活,弥拉瑞巴在从玛巴以前,学的是黑巫术,杀了亲族中的许多人;因为他们偏袒他的叔父,使他、他的姐妹和母亲,失掉了财产,那是他父亲死时,委托他的叔父保管的。可是弥拉瑞巴犯了罪以后,深感痛悔,乞求玛巴指明方向,可在此生以内,得到解脱。作为改造的办法,玛巴给他许多痛苦的磨炼,然后才向他讲明道理。他的自传和诗歌十万(Glu-?bum)即讲到他如何经受考验,趋于完善,获得高尚思想的过程。那是说藏语的世界最流行的文学。

    弥拉瑞巴虽然主要居住在孤零零的雪山上,可是他吸引了许多徒众。绝大多数的徒众,也和他那样,是瑞强(Ras-rkya?s),即只穿棉袍的。两名徒弟最著名,一名是“如日”(ñi-ma-lta-bu)的达伯(Dwags-po)医生(lha-rje);另一名是“如月”(Zla-ba-lta-bu)的瑞穷巴(Ras-chu?-pa)。

    瑞穷巴(1083——1161年)曾两次去印度。第一次,从巴拉堪抓(Bala-candra)大师学道,受愤怒(Gtum-po)金刚手(Phyag-rdor或Vajrapā?i)戒。返回见弥拉瑞巴时,被告知:“在印度有九种教义,是关于无体(lusmed)仙女的。吾师玛巴只熟悉五种,没有得到另外的四种,你再去把它们得来吧。”于是瑞穷巴又去了印度,见到梯普巴(Tiphupa),他是那若巴(Naropa)和麦垂巴(Maitripa)的徒弟。瑞穷巴向梯普巴请求弥拉瑞巴所求的教义,得到以后,又从旁的大师学了旁的教义。然后,返回西藏,将这一切都传达给弥拉瑞巴。

    弥拉瑞巴将这些教导,依次传授给恩宗顿巴(Nan-rdzo?-ston-pa),后者又写了几篇论文,评论这些教导。这样流传的体系,被称为“胜乐者听诵的体系”(Bde-mchog-sñan-brgyud)。另一方面,由瑞穷巴根据弥拉瑞巴和旁的大师教义而来的体系,则叫作“从瑞穷巴而来的体系”(Ras-chu?-sñan-brgyud),所谓“听诵体系”,系指直接由师傅口传给徒弟的教导。

    (1)达伯的直传。达伯医生一般称为卡姆伯巴(Sgam-po-ba,1079——1153年)。因为他在达伯建立了卡姆伯寺院,而且他在幼年是学医的,所以群众称呼他达伯医生,这比他的姓名更较为人知。另外,藏族人相信,他是达窝宗奴(Zla-?od-gon-nu或Candraprabla-kumāra)的转世。由于达窝宗奴的请求,释迦佛才讲了《静观王经》(Ti?-?e-?dzin-rgyal-po-mdo或Samādhirāja-sūtra),所以他也以达伯达窝宗奴见称。

    达伯年轻的时候已是名医,由于他的妻子在他二十五岁时死去,他十分悲痛,从此转向宗教。他在二十六岁时当了和尚,向噶当巴派(Bka?-gdams-pa)注53老师学习,那是由阿提沙(Atiça,982——1054年)创建的寺院出来的僧侣。阿提沙1042年来自印度,也是创建格鲁巴的宗喀巴的先驱,达伯三十二岁时听到弥拉瑞巴的名字,仅这名字,就不可抗拒地把他吸引住了。正如藏族说的:“达伯的心被弥拉瑞巴夺去了。”

    达伯赶快到了后藏的卜仁去见弥拉瑞巴。弥拉瑞巴立刻就发现了他的特殊才能,于是将自己全部教法传授给他。达伯沉思于这种教法,仅用六个月的时间(根据另外的说法,是十三个月)就完全消化了它的全部意义。然后根据弥拉瑞巴的教诲,他回到前藏,并创建了卡姆伯寺。

    由于他首先学习的是噶当巴的教义,所以达伯创造了一个新教义,是噶当巴和大手印(Phyag-rgya-chen-po或Mahāmudrā)系统的混合物。大手印系统就是弥拉瑞巴传授的,达伯写了一本书,名《解脱历程》(Lam-rim-thar-rgyan)。这种混合方法和理论,相继传授给粗赤宁伯(Tshul-khrims-sñi?-po)和温过姆(Dbon-sgom)的各代转世,原来的达伯寺院,就是他们的讲坛。

    粗赤宁伯的一个徒弟,尊追乍(Brtson-?grags-pa,1123——1194年)。在1175年和1187年相继建立了擦尔(Tshal)和贡塘(Gun-tha?)寺。他的系统叫作擦巴噶举巴(Tshal-pa-bka?-brgyud-pa),是达伯噶举巴(Dwags-po-bka?-brgyud-pa)的一个分系。它既有宗教权,又有政权。

    (2)噶玛噶举。噶玛杜斯勤巴(Karma-dus-gsum-mkhyen-pa,1110——1193年),是西康人,达伯的著名徒弟。十六岁时,当了和尚,先从哲波巧(Tre-po-mchog)学,然后向阿提沙的一个徒弟,名约曲旺(Yol-chos-dban)的,还有旁的师傅,学了噶举巴的教义。约二十岁时,他到前藏堆隆(stod-lu?),从喇嘛甲玛巴(Rgya-dmar-pa)和卡巴曲给桑结(Phywa-ba-chos-kyi-se?-ge)学习。他们教给他未来佛(Byams-pa或Maitreya)慈氏法、中观(Nāgārjuna)和逻辑。他从夏巴(Çar-pa)学噶当巴的“教程”(Lam-rim),并从帕擦巴(Pa-tshwa-ba)进一步学习了中观之道。玛杜津(Mal-?dul-?dzin)教以寺院纪律(dul-ba)规程,并授以和尚全戒。

    当他二十三岁的时候,他会见达伯。达伯解决了他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他也熟悉了瑞穷巴,每年都和瑞穷巴同居隐居处一段时间。这样他就学到了“那若巴六道”(Naro-chos-drug)诸教法和弥勒(Maitreya)的教法。更向其他喇嘛学习,在不同隐居处成功地沉思默想,取求高度启发。五十岁时返回西康,收徒众千名以上。

    然后他建立了噶玛拉顶寺(Karma lha-sti?)和粗普(Mtshur-phu,1159年),所以跟着他的徒众被称为噶玛巴,由杜斯勤巴(Dus-gsum-mkhyen-pa)下传到十六世化身。此一学派,下学府是卡伯岗拉(kam-po-ga?-ra),中学府是类伍齐噶玛贡(Rih-u-bo-che Karma-dgon),上学府是西藏的堆隆粗普(stod-lu?-mtshur-phu),但后一个逐渐变为这一派最大权威的学府。

    噶玛噶举黑帽小派:噶玛杜斯勤巴(Karma-dus-gsum-mkhyen-pa)常戴黑帽,根据徒众的说法,那是一些天女送给他的,是由千数天女的头发制成的。他的徒众为了学习他的样子,也戴黑帽。于是他们被称为“戴黑帽者”(wa-nag)。到了噶玛帕克西(Paki,相当于藏文Slob-dpon的蒙文,即教员之意),也就是噶玛二世(1204——1283年),即首创转世喇嘛注54的人。他得到元朝皇帝一个高贵的帽子。这个帽子碰巧也是黑色的,只是镶有金丝边。这就加强了本派喇嘛被叫作“戴黑帽者”的分量。这一学派在蒙古和他处的影响,足以和萨迦巴竞争。它的声誉,甚至传到印度。它的转世喇嘛,至今已在十六辈之上。噶玛三世(1284——1339年)名噶玛让将多吉(Ra?-bya?-rdo-rje),是拖丹扎巴(Rtogs-ldan-grags-pa)的师傅;而拖丹扎巴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