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宁玛派——早期藏族佛教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宁玛巴(Rñin-ma-pa)意思是“古代的学派”,即藏族宗教自印度传来,没有被藏王朗达玛(836——842年在位)毁灭之前。就显教而论,根本没有区别,还是它原来的样子。但密宗则靠宗师亲口传授,因解释与注重点不同而发展成差别。在第二章谈到的“早期翻译”和“后期翻译”,作为学派的不同,已作了说明。这里不用详述历史的区别,我们可将宁玛巴作为当代制度来讨论,而分成下述各条:教育、学习地点、学术组织、学习程序、事务组织、公开大会,然后作些概述。

    (一)教育

    佛教可以分作九种教育(九乘):

    (1)对于学者一听就懂的声闻乘(Ñan-thos-pa);

    (2)通过自己的努力即可精通,而不必努力于旁人的利益即独觉乘(Ra?-sa?s-rgyas或叫“清静无教佛”),得到启发即可由自己的努力而完善;

    (3)像菩萨(Bya?-chub-sems-dpa?)那样找着推动旁人福利得到灵性觉悟;

    (4)密教的教导关于外表的事续(Bya-ba?i-rgyud);

    (5)密教的教导关于内部也关于外部的行续(Spyod-pa?i-rgyud);

    (6)密教的教导关于“静观的宇宙灵性”即瑜伽续(Rnal-?byor-rgyud或yoga)取得一致;

    (7)大瑜伽(Mahā-yoga);

    (8)无二瑜伽(Anu-yoga);

    (9)无上瑜伽(Ati-yoga)。

    前两者[(1)——(2)]属小乘(Hinayānā),余皆属大乘(Mahayānā)。前者只能救求者,后者则救多数。另外,前三者[(1)——(3)]属于显宗,即任何欲听者皆可听之,后者则属密宗,必得受密宗戒始可听诵。前三者[(1)——3)]是释迦牟尼,即转世佛或转世身所传授的,后三者[(4)——(6)]外表是密宗的,为金刚萨(Rdo-rje-sems-dpah-或Vajra-sattva)所传授。末三者[(7)——(9)]内部是密宗的,为普贤(Kun-tu-bza?-po或Samantabhadra)所传授的。

    六密宗佛教中,三种是外表上的密宗,由于藏族佛教各派都分享之,所以说它们是外表上的密宗。其他三密宗,则是内部的密宗,因为都属宁玛派的特点。他们修持的主要特点,是利用一般被放弃的东西,如怒、欲和什么属于身体的东西。在显教佛教看来,物质身体一般被认为是桎梏,是恶的渊薮,是精神所惧怕的东西,但在这里则被认为是方便法门,能够帮助精神取得丰富的完满的生活。这个积极的道路,是根据这样的信心,即人不能使自己离开污染而孤立生活,或不能树立虚伪的二分法,使生长的机体脱离营养它的东西,唯一的希望,是使两者同时提高到新水平,虽然这是对于一切密宗佛教都是真理,但宁玛巴则有三等内部密宗教导。

    首先,“变异”(幻化部phrul)等于大瑜伽。相信每人自身内部都有与释迦等同的东西,但由于无知或偏见,一个人就会纠缠不清,在心理上会把不净的变净了;而在入静的过程中致使血管和身体旁的部分得到解脱,以致产生幸福、光明和无区别状态。这类教导,更进一步区分为论说(Rgyud-sde)和方法(Sgrub-sde)。

    论说包括“在变异中的静与怒”(Sgyu-?ohrul-i-khro)和“神密核心”或“论说王”(Rgyud-rgyal-gsa?-ba-sñi?-po),有五十八善静保护神,四十二愤怒保护神,一共有“一百个最高的善静保护神和愤怒保护神”(i-khro-dam-pa-rigs-brgya)。

    方法是在论说的基础上实际的办法。方法包括崇拜“八保护神”(Sgrub-pa-bka?-brgyad),那就是八成就方法。“八保护神”是:

    前五者属于超世间的,后三者属于世间的。除马头明王注32是慈悲观音的化身(Spyan-ras-gzigs或Avalokite?vara),其余均为妙音文殊(jam-dbya?s或Manñ-jugho?a)的不同表现。在宁玛派中,胜德功菩萨则是八名的领袖(Gtso-bo),也是九名的领袖,即添上智慧保持师(Rig-?dgin-slob-dpon-lha),他的供桌以“苦海”为象征,他的作用,是取消五毒现象,集中五种智慧在一起。

    胜德功的像有二十一头,三头一排,七排递升。二十一头代表显密两教圆满道注33二十一级。七层则代表菩提道注34七部分。脸有不同颜色,红指热心,白指干净,蓝指有恒,绿指安静、可怕、发展、努力等,黄指一切成就圆满,而多种颜色则指一切现象的综合。

    四十二只手臂表示多种静态,一只手拿着一种静态的面目。两肩上有两翅膀,左边的表示方便,右边的表示智慧;如同神王与女伴侣一样,有八条腿,每只脚踏在一个魔王和一条龙上,八条腿表示解脱的八条路,而八神王象征八识,八龙则象征八种心意,伴侣拥护着他,名字是杜谋杜哲那谋(Gtum-mo-dug-brul-nag-mo),表明她是贪、嗔、痴这三个大敌的摧毁者。

    回到方法方面,有一个区别,即由印度来的大师直接口述的(Bkah-ma)和由地下发现的埋藏文字(Gter-ma)而传到后代的。由于不同师传有不同注重点和不同处理方法,结果就产生了主要两种学派,即口述传统(Bka?-ma)的主要两种学派:索路(Zur-lugs)和绒路(Ro?-lugs)。著名的索路派大师有索伯切(Zur-po-che,1002——1062年)、索穷巴(zur-chu?-pa,1014——1074年)和卓普巴(sgro-phug-pa,1074——1134年)。绒路来源于绒苏母勤伯趋吉臧伯(Ro?-zom-chen-po-chos-kyi-bza?-po),与宋仁宗(1023——1063年)同时。

    最早发现埋藏文字的人是宋高宗时代(1127——1162年)娘(Ña?)地的尼玛窝色(Ni-ma-?od-zer,1124——?)。以后宁宗(1195——1224年)和理宗(1225——1264年)时代又有古儒曲吉旺去(Gu-ru-chos-kyi-dba?-phyug)继续有所发掘。两种发掘所得,叫作“上下宝藏”(Gter-kha-go?-hog)。以后陆续有较小的发掘,以致最后到明孝宗(1488——1505年)时,拉提那灵巴(Rata Glin-pa)将这些发掘与他自己的大量发掘的著作编在一起,叫作“南方宝藏”(Lho-gter)。在明世宗时(1522——1566年),北方统治家族中出现一位大师叫作瑞金过及得曲尖(Rig-?dzin-rgod-kyi-ldem-?phyul-can),他又有许多发掘,并编出“北方宝藏”(Bya?-gter)。

    在神宗时代(1573——1619年),扎喜拖甲(Bkra-çis-stobs-rgyal)创立了多吉扎(Rdo-rje-brag)寺,宣讲“北方宝藏”,而在17世纪中叶居梅多吉(gyur-med-rdo-rje)创立敏卓灵(smin-grol-gli?)寺,宣讲“南方宝藏”。有了这两个学府,两个学派就确立了。但它们不只限于宣讲“宝藏”,也同样教导由印度大师通过口述传下来的教法。此处无妨附带说一下所谓“宝藏”的发掘。佛教的典籍,因为藏王朗达玛时期的压迫而有埋藏,这是很自然的。自然也会有关于某些埋藏的实际发现。可是为了佛教的复兴,以及后来各派的竞争,也就难免有人创造典籍,并埋藏它们,后又重新发掘它们,就像本教“宝藏”一样。无论如何,所有“宝藏”都被认为其来源是超自然的。为了使个人的根据取得较高威信而宣称其古老,乃是通常的动机。

    三种本身密宗的说教的第二类,是“集聚”(dus)类,相当于阿努瑜伽(Anu-yoga)。这一类的主要论述是“普遍集聚知识”(kun-?dus-rig-pa)和“集聚神秘认识”(Dgons-pa-?dus-pa)。在心理创造和辨认双重过程中,辨认或与护身一致常被加重。这种可能性,主要是用自己的血管和精虫取得完全一致目的,以便产生幸运、光明和无私。有两种教导,都由印度大师流传而来,也自发现的“宝藏”中来。

    第三类只是关于“心”的,与阿提瑜伽(Ati-yoga)等同。它废除了形象和内部能力,那是上述说教的两类的特点,而这里关心的是体现心的本身。汉传佛教的禅宗(Dhyāna)在这方面与之类似。然而宁玛巴独特之处,乃是修得的方法,即叫作“胜过最高者”(Thod-rgyal)。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自明,即身体可在虹中消失,或虹的颜色中消失,以便得到解脱。论述与发现的宝藏,都是说教的根据。可是这些说教,又分成三小类。

    第一小类是关于心(sems-sde)的,即怎样体现自身与外界的本性,而不被假象所迷惑。这一类主要论述的是“空中的卡辱达鸟”(Khyu?-chen-ldi?-pa),“普善王”(Kun-byed-rgyal-po)和“大圆满”(Rdzogs-pa-chen-po)。

    第二小类是飞入神秘自在部(Klo?-sde)。经过上述体现后,一切障碍和偏见都没有了,以至于心中除光明以外,再无别物。心是完全自由的,有金刚桥(Rdo-rje-zam-pa)的教导,也有主要经典《不焚力》(Bya-rtsol-me-pa)。

    第三小类是教授部(Man-?ag-gi-sds)。当心完全自由的时候,则有“觉悟”,身体可在虹中消失。此类的说教,包括“四实质”(Sñi?-thig-ya-bi);主要经典包括《莲华无上权能》(Padma-dba?-rgyal),《佛平等》(Sa?s-rgyas-mñam-skyor)和《回声全》等(Sgra-thal-?ghur)。

    (二)主要学习地点

    现在还起作用的最主要的学习地点,在西藏有敏卓灵(Smin-grol-gli?)和多吉扎(Rdo-rje-brag),在西康有噶托(Ka-thog)、白玉(Dpal-yul)、佐勤(Rdzogs-chen)和西勤(i-chen)。西康四寺院中,前三寺最重要,可与西藏格鲁巴三大寺齐名,即色拉(Sa-ra)、哲邦(bras-spu?s)和甘丹(Dga?-ldan),分别于1418、1416、1409年建立注35。此处宁玛巴以年代先后作记载,以便与较小寺院作为比较,虽不太重要,但有历史意义。

    本书前两章提到的桑耶寺(Bsam-yas或Sam-yas)是在西藏建立的第一个佛教寺院(762——766年),那是藏王赤松德赞当政时期。班马撒姆巴瓦(Padmasambhava)和山塔绕克西塔(?antarakshita)这样有独到见解的大师,就在那里宣讲佛法。不只密宗佛教第一次的系统翻译在那里进行,而且本教徒也在那里集聚,将他们的说教写成文字。

    奇姆普(Mchinm-phu),作为桑耶寺的退休地点,也是同一藏王当政时期建立的。宁玛巴传统中最著名的人,即在初、中、末期三阶段翻译最著名的人,是捏年那古麻拉(Gñags-jñāna-kumāra),与赤松德赞同时;努桑接伊西(Gnubs-sa?s-rgyas-ye-çes),在第九世纪;索伯切沙佳迥内(Zur-po-cheça-kya-?byu?-gnas,1002——1062年),都以此作为教导生徒的地址。索伯三大师,在上面方法上提到的,即有最后一名;其他二名,也曾在此处传道。可是三人作为旁的寺院的创始人,更为著名。

    五巴龙(Hug-pa-lu?)为索伯切所创立,后为索穷巴(Zur-chu?-pa,1014——1074年)和索下加僧格(Zur-çakya-se?-ge,1074——1134年)所代替,后者又创建卓普寺(Sgro-phug),后来便以卓普巴见称。

    西康德格(Sde-dge)的噶托(Ka-thog)寺,为卡当巴德谢(Bka?-gdams-pa-bde-ggege,1122——?) 注36所建立,他是帕谋主巴(Phag-mo-grub-pa,1110——1170年)的弟弟;而帕谋主巴则是属于噶举巴(Bka?-brgyud-pa)或叫白教的。那是宋高宗当政的时代(1127——1162年)。他也是卓普巴(Sgro-phug-pa)的徒孙。他吸收许多埋藏的宝藏,所以与敏卓灵(Stain-grol-gli?)同属一个教派,叫作“南方宝藏”派。可是噶托的创始人不只是宝藏派,他也传授了印度大师的遗教,只是宝藏更为重要罢了。噶托寺有550名喇嘛,为追没兴窘(Dri-med-i?-skyo?)大喇嘛所管。

    不丹的塔巴岭(Thar-pa-gli?)寺,是追梅窝塞(Dri-med-?od-zer,133——1363年)建立的,那是他到不丹旅行的时候。后来宁玛巴又由不丹传入尼泊尔。

    多吉札(Rdo-rje-brag)是西藏“北方宝藏”学习的中心,起源于埃窝曲卡(E-wam-chos-sgar)的聚会,而该聚会是扎喜拖甲(Bkra-çis-stobs-rgyal)所组织的。扎喜托甲是西藏拉堆泽地方的土司,后因失势而至前藏。寺院则正式起始于巴玛春雷(Padma-hphrin-las)的创建,而巴玛春雷则是扎喜托甲的儿子那吉旺曲(?ag-gi-dha?-phyug)的转世。第五辈达赖(1617——1682年)对于此寺十分羡慕。它由于准噶尔入侵而被毁,但不久即恢复。

    西藏的“南方宝藏”传授地点敏卓灵(Smin-grol-gli?),创建于明思宗(1628——1643年)最后两年,为居梅多吉(gyur-med-rdo-rje)和那旺曲巴(?ag-dba?-chos-dpal)二人所建。二人之后,继承人是达玛释瑞(Darma-çri),这个寺院,也跟多吉札一样,由于准噶尔入侵而被毁,以后又被修复,时间也相同。

    佐勤寺(Rdzogs-chen),意为“大圆满”,在西康德格,是1685年由班玛日津(Padma-rig-?dzin,1625——1697年)所建。他是被德格土司阿旺扎喜(?ag-dba?-bkra-çis)由金沙江西边请过来的。现在这个寺院在宁玛巴中最受崇敬,不只在西康,而且在不丹、尼泊尔也有吸引力,聚集的徒众达五百人以上,主持寺院的是创始人的转世。

    白玉寺(Dpal-yul)也属德格范围,与佐勤寺同时,为日津昆臧西饶(Rig-hdzin-kun-bza?-çes-rab)所建。也跟佐勤寺一样,属敏卓灵系统,僧众约有六百人,寺主是噶玛洋斯(Karma-ya?-srid)。

    西勤寺(i-chen).离佐勤寺不远,是1764年或后一点,由佐勤寺发展起来的。它的创始人是西勤饶将巴(i-chen-rab-?byams-pa),有僧众约百人,但与佐勤寺的关系,似乎不协调。

    (三)学术组织

    抛开西藏宁玛巴寺院不谈,只有西康的噶拖(Ka-thog)、白玉和佐勤有学院,称为札萨(Grwa-sa)。早先,这些寺院都是密宗的,专重个人修持,不讲言传,特别是它们的大圆满(Rdzogs-chen)理论,与禅宗相似;上面已述,重点放在内省见解,而不放在传达知识方面。但这种修持,只对最有天才的人才有用,至于普通智慧,必须有理论的准备,才能有直接的了解。另一方面,为了与格鲁巴竞争,也必得注重可以传达的知识。一个多世纪以前,佐勤寺院创立了一个学术学院制,叫作师利辛哈罗札(?risi?ha-slob-grwa),为格芒显盘塔耶(Dge-ma?-gan-phan-mtha?-yas)倡导下创立的,以便正式传授显教和密教。以后大学院(Slob-chen)加在聚会楼上,以与前章所述的格鲁巴三大寺,即色拉、哲邦、甘丹做比较。教学内容,包括释迦佛语和他的印度门徒解释的翻译,加上宁玛巴大师的阐述。

    约当19世纪末叶,司徒曲吉嘉木错(Si-tu-chos-kyi-rgya-mtsho)也在噶托(Ka-thog)创立了一个教学学院。早先建立的是续部学校(Rgyud-sde-kha?),虽然名字是密宗佛教的意思,但它不完全限于密宗。不如说,学校起了这个名字,是因为大厅内有大量的密宗佛像。事实上,这个学校分成两个学院,教学学院(Bçad-grwa)和训练学院(Sgrub-grwa),前者给正式关于显宗佛教和密宗佛教的理论,当学徒精通这些理论后,即可进入密宗成就实际训练,如“灌顶、传承和讲解”(Dba?-lu?-khrid-gsum)。这个组织,在昆臧贝(Kun-bza?-dpal)领导下,得到进一步发展。昆臧贝是洛坚丹津诺布(O-rgyan-bstan-?dzin-nor-bu)的徒弟。在这些学院以外,顺序学院(Sgrig-grwa)得以建立。为了普通僧人,他们既不关心理论的讨论,也不关心个人的成就,可是必须在仪式的作用上,在寺院的法规上及格。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白玉的棍桑(Mgon-bsam)大喇嘛,建立了三学院,在他自己的寺院中,仿照上述两个寺院的规模。

    大喇嘛(Bstan-bdag)或活佛(Sprul-sku)在每个寺院都是校长;在校长以下,又有院长或教授(Sprul-po),主管哲学讨论、实际辅导和宗教仪式。

    每个寺院的徒众人数取决于供给的来源和数目,例如寺院分配的全份助学金和部分助学金,宗教活动收入,供给的来源有布施、生徒家庭个人的供给,如佐勤寺即由不丹王奉送的60驮印度绸中,发给60全份奖学金,平均分配给教学和训练两学院的徒众。每一项助学金都用实物交付,即两袋青稞大麦(合140斤),30斤酥油。

    在三学院内,约有四五十名徒众在教学学院,十余人在训练学院。在佐勤寺的训练学院,特别有十三名受圆满戒的喇嘛,叫作“十三名净者”(Tsha?s-pa-bcu-gsum)。

    在教学学院至少要学习五年,训练学院要学六年,在受戒学院年限不一定。但学习年限可以根据学员的要求延长以便深入钻研。有的笨学生在教学学院可以停留十年以上注37。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