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法称论师造

    僧成大师释

    民国.法尊译编

    乾二、破数论宗 分二:坎一、正破,二、顺破尼犍子派。初又分二:艮一、叙计,二、破执。今初:

    若无舍离遮,余事物随行,一果非余果,极其各异故。若由一体性,多能作一果。

    数论计二十五谛,除神我为受者外,余二十四谛是所用法。其中自性又名最胜,是一切法(即二十三谛)之自性,以三德平等、功能不明显位为相。余二十三谛即自性所生之果。皆以三德为体。故说一切法之生起皆以自性为总因。今数论者曰:若无舍离遮遣,随一切法行之余最胜总者,则一种子之苗果应非余水、肥、暖等之果,以种子与水肥暖等极其各异故。若尔汝宗云何?彼曰:若在最胜总中同一体性,由此多因能作一果。

    艮二、破执 分三:震一、多因应无用,二、因果应错乱,三、趣行应错乱。初又分二:巽一、俱有缘应无用,二、因果应无定,断诤。今初:

    一体有彼故,俱有应无用。彼无异自性,离不行别定。离一无果故,

    从别彼等起。所有能作义,即是胜义有,彼亦无随行,随行不生果。

    若如汝宗有随一切法行之最胜总者,则诸俱有缘(如水肥暖等)应成无用,以一种子体性中即具备彼能生苗之功能故。以无异体之总最胜离不随行,即普遍随行,又离水肥等别法所有之决定故。若许俱有缘无用,不应道理。其苗等果法,必须从诸差别俱有缘生起,以随离彼等任何一缘,其果法亦不生起故。又彼所计「随一切法行之最胜总」,应不能生果,以能作义(即有生果之作用),是为胜义有,彼胜义作用亦不随行故。有释为:彼胜义作用,随行总中无故。

    巽二、因果应无定,断诤 分三:离一、异性无过,二、一性有过,三、结无过义。今初:

    故体性虽异,有是因,非余。此是其本性。

    如麦种与稻种,虽同是异法,然有是麦苗之因而非余稻苗之因。或说:麦种稻种虽皆与麦苗之体性各异,然有者是麦苗之因,余者则非因。以麦种生麦苗,不生稻苗,此是其法之本性故。

    离二、一性有过

    若无各异者,应顿时生灭。从彼有异故,无如是过者,

    一坏时体住,非彼性。是故,不起总别觉。遮无体性故,

    不观住不住,总觉亦染坏,故亦无破难。彼之能生性,

    其余如何生?异别性能生。若非异亦有,已说彼非生。

    现亦不依余。作异,即胜义,彼是从余返,说彼为因果,

    许彼是自相,彼有取舍果,故人皆趣彼。

    若如汝说,一切法於最胜总中无差异者,则麦稻种子应顿生灭,以於最胜总中都无异故。若谓从彼最胜所生转变(即二十三谛),分位有异,故无顿生灭之过者,试问彼最胜总,在一别法如瓶坏时,为坏不坏?若不坏者,彼最胜总应非别法瓶之本性,以彼别法一瓶坏时,汝仍常往故。若许尔者,则应不起总别之觉,以汝非彼之体性故。若谓别瓶坏时,观察总坏不坏,汝遣余之总岂不相同耶?曰:此不相同。遣余有三种:且初、义遣余:如瓶,别瓶坏时观其坏不坏,此不能破说遣余者,以彼许别瓶坏时瓶亦即坏,无过失故(一瓶坏亦是瓶坏,并不须一切瓶全坏方名瓶坏)。二、无遮遣余(无遮是一名词):如一别瓶坏时,由分别门观察住不住者。此不能破说遣余者,以说遮无实体性故。三、总觉遣余(即觉有总之心):於一别瓶坏时,观坏不坏,对说遣余者亦不成过难,以许是由分别所染(即由分别假立)故。

    外问:若无最胜总,水肥暖等如何能生苗,应不能生,以离彼苗能生性之种子外,是余法故。曰:汝因不定,要各异之差别性法,方能生苗故。若谓水肥暖等,非异体之最胜总中亦有,故彼能生苗者。曰:彼最胜总,已说不能生彼苗,最胜总无故。有能安立诸法为异之理由,以於不错乱心现相时,亦是不依余缘而现为异故。即彼异法便是胜义,不增益而有故。又即彼法是从余返,与余不共住故。又彼异法说为因果,是能益所益故。又彼异法许为自相,能作义故。又彼异法是一切士夫所趣境界,是有取舍果故。

    离三、结无过义

    如无异无别,非一切皆成,如是异无别,

    非皆成一切。虽异由法性,成为某作者。

    如数论宗说:物体无异虽无差别,然非一切因普成办一切果。如是物体各异,都无差别,亦非一切因普成办一切果,以物体虽异,然由诸法法性之力,能使一因成为某果之作者故。

    震二、因果应错乱

    无异唯一性,作不作相违。有异故无作,俱有应不作。

    若依次作者,为彼事性耶?为具彼诸事?应极异、不异,

    有同不同性,异门应互异。若谓彼异者,由何性说彼,

    名差别、名总?若彼等各异,成异性,如是,如瓶等互别。虽许为总别,不成总别者。

    又如麦种,唯作麦苗一性之作者,不作稻苗之作者,应成相违。以与稻种全无异故。若谓麦种,无生稻苗之作用,以与稻种分位有异故。曰:若尔,俱有缘应不作生苗事,以与种子分位异故。若谓是最胜总,依次为诸苗之作者。曰:为最胜总,依次为诸事性之作者耶?此不应理,以是无分一故。又具彼总之诸法,应成极异与不异,以於分位各异,而於最胜总中是一体故。又总与别,应成异门互异,以有同不同体性故。若谓总别是异,以总是功能,差别是显了故。曰:是则所谓诸法之总与差别,应成异性,以由是功能与显了性而成异故。如是虽许为总与差别,然不成其为总别。以性各异故。如瓶布等,互无总别之关系也。

    震三、趣行应错乱

    由何性现前,欲求所办果,此人即趣彼,观其异不异。

    自体异遮同,彼等各异性,无事体随行。应趣等过故。

    如牛体性现前,其欲求[谷-禾+牛]乳、载运等所办果之人,则应观察[谷-禾+牛]乳运载所依诸差别牛有异无异,而趣彼。非趣於最胜总,以诸别牛自体各异,有从非牛遮相同,而无随诸事行之最胜总故。若谓因不成者,则求火之人应趣於水等,以水火二法於最胜总中是一性故。

    坎二、顺破尼犍子派

    即此对无惭,无理随便说,彼等亦破除。一向容有故。

    一切二体性,除彼差别故,教云饮酪时,何不奔向驼?

    若谓有殊胜,由此趣别者,彼即酪余无,故非二,是余。

    一切同体性,觉声应不异。说异统摄者,彼无故非有。

    无惭派说「诸法亦一亦异」,计诸法自性是一,分位为异。又乱说「驼是酪又非酪」等。今即以破数论最胜总之理,亦顺便破除无惭派无理乱说之谬论,以诸法物体容有一向故。外曰:其因不成,以一切法自性一,分位异,皆具二种体性故。曰:若尔,教云饮酪时,何故不奔向於驼?理应奔彼,以汝除去彼酪与驼之各异差别故。若谓酪有乳制成之殊胜差别,由此故趣於差别酪者。曰:若尔,酪与驼二者应非一自性,应是余性,以由乳制成之殊胜即是酪,於余驼上无彼事故。(「是余」二字,颂文原本作「非余」,很难理解。盛宝、僧成二师注疏中皆作「是余」解,今据改。但其余注疏尚多,未暇校订。)又「故非二」句,谓酪既非驼,则诸法各异,非具二性。又一切法,应不起异觉异声,以彼一切皆同一体性故。若许尔者,则计诸异法统摄为一自性之尼犍子派,摄异为一,应非有,以无彼异故。

    卯二、无之遣余则易成立

    无事无体故,诠体非所观,即彼等言声,便成为遮诠。

    问:有之言声分别可是遮诠,无之言声分别如何遮诠耶?曰:言无事之声,非应观察是否由表体性门诠显无事,彼语已说无事体性故。即彼等言声,已成立为遮诠,以一切言声分别皆已成为遮诠故。一切言声分别总分二类:一、表相言声,如言瓶、衣、青、黄等;二、遮相言声,如言无瓶、无衣、非青、非黄等。遮词属遮诠易解,表词亦是遮诠则难知。(外人对此提出许多攻难,故上文广为辨释。神泰法师所着因明正理门论述记中,解释遮诠时,有一段文很扼要,兹录下以资参考。如云:「诸法有二相:一、自相,唯根等五识等得,非散心意等得也;二、共相,即散心意识等得也。名言但诠共相,不能诠表诸法自相,以自相离言说故。诠共相要遣遮余法方诠显此法。如言青,遮非黄等,方能显彼青之共相。若不遮黄等,唤青,黄即应来,故一切名言欲取其法,要遮余诠此,无有不遮而诠法也。然有名言,但遮余法,更无别诠(但遮不诠,即是止滥),如言无青,更不别显无青体也。」)

    子二、自性因之差别 分三:丑一、正说,二、断诤,三、结合之差别。今初:

    自性诸差别,待别或单纯,成所立故说,如灭果及有。

    问:自性因差别有几?曰:为成立所立故,所说自性因有二种:谓有观待能作法之差别者,或单纯自性因。例如为成立声灭,列所作果及有性为因。所作性是成立声无常,观待差别之自性正因,以是成立彼之自性正因,言所作之语,即本身差别能作法故。有事是成立声无常之单纯自性正因,以是彼正因,言有事之语不引差别能作法故。

    丑二、断诤 分二:寅一、诤,二、答。今初:

    若因有、性有,如何非所立?差别无随行,失因及所立。

    数论派诤云:若有是自性因,最胜声义之有,云何非所立耶?曰:汝难彼有,应失坏所立。若是唯有,则已极成。若是有之差别,则於喻不随行故。是则彼有亦应失坏因。若是唯有,则遍相不定。若是有之差别,则於喻不随行故。

    寅二、答 分三:卯一、立有无用,二、唯有成因,三、由无能立故非所立。今初:

    若立唯有别,於有法总上,无少义可成,如此亦无遮,

    所别为所立,此因无随行。若有是所立,则别成所立。

    数论派所立「最胜为有」之宗,应是以有之诸差别为宗,以汝说有为所立,但「唯有」非所立故。若谓於最胜声义总有法上,唯有之差别法是所立者,如此唯说最胜声义为有者,对立者来说,全无少许可成立之义(立者是欲成立具有常一等德之自性为有)。对敌者来说,仅有声义亦非所破故(佛弟子亦是破其计常一为万物因之自性)。若谓是以差别为所立者,则无於诸差别随行之因。数论说有为所立,实是欲成有之差别为所立耳。

    卯二、唯有成因

    不取彼差别,若成唯有事,彼能遍所立,随行无失坏。

    佛弟子以有事为因,成立声无常者,是不取有事之差别。唯以有事成立声是无常,所立法之随行无所失坏,以自成就时,无常即能遍决定故。

    卯三、由无能立故非所立

    不成,有法无,依二有错乱,无法是相违,有岂成所立?

    彼最胜声义计有实事,如何成为所立?以无成立彼之正因故。若以有法为因,有法是指能作义,则於彼宗法中无。若依有事无事二者之法为因,则遍相错乱。若以无事法为因,则成相违。此说数论立「最胜为有」之宗,不仅宗不成立,亦无能立之正因。若以有为法为因,彼最胜非是有为法,因犯不定过。若以无为法为因,则与实有事相违,成相违因。若俱依有为、无为二法,如所知性、所量性等为因,则遍相错乱成不定因。故数论所欲成立之最胜自性,若宗、若因俱不能成立也。

    丑三、结合之差别

    自性成能了,彼能遍决定,性定是所了。

    此遮则彼遮,譬无常所作,非作则不灭。

    此无常若遮,则彼所作性亦遮,以无常自性成就之所作性是能了,其能遍所作性自性决定之无常是所了故。因明结合式有二种:一是同品结合式,二是异品结合式。初、如说:「凡所作性皆是无常,譬如瓶,声亦是所作性。」此语是同法结合能立语,以是正显因唯於同品有之能立语故。二、如说:「凡不灭者皆非所作,如虚空,声是所作。」此语是异法结合能立语,以是正显因於异品唯无之能立语故。

    子三、自性因系属之能立

    无因故若灭,自体即相属。诸事有所待,则见无决定。

    彼因纵众多,亦容有不遇。以无果住故,说灭待因者,一切能灭因,

    说皆成错误。彼因无能故。此由自性灭,所说由何灭,余亦由自性。

    问:如何决定凡所作性皆是无常?曰:所作性灭是由自体相系属,以彼灭是不待後起因之有事故。若谓因不成者,则瓶等诸有事应见灭无决定,以灭要待後起之因故。若谓彼灭有众多因者。纵有多因,亦应有不灭者,以容有不遇能灭因故。诸说灭要待後起因者,其所说之一切能灭因,对於坏灭皆成错乱,以不定安住能灭果故。如椎非瓶灭之因,以彼无生灭之功能故。又椎非瓶之灭因,以瓶之灭是无事故。又如此闪电是自性灭者,以不待後起因而消灭故。如所说闪电自性消灭之理,由此定知余山岳等亦应是自性灭,理由相同故。

    壬二、总结

    故有事为境,比量为二种,果、自性。由彼,定属所立故。

    由上所说,果法与自性之因,於所立法无有错乱,故以有事表相为境之比量因唯有二种,以由果及自性系属於自所立法,二种决定故。(一是因果系属,二是同体系属。如以烟比知火,是因果系;以所作性比知无常,是同体系。无此关系,便非正因。)

    辛二、决定遮因之系属 分二:壬一、正说,二、断诤。初又分二:癸一、决定不可见不可得因之系属,二、决定可见不可得因之系属。今初:

    觉为先转故,彼性不可得,即说彼不转,说不得为量。

    论时无关系,诸义超诸根,由无因,彼等。不得故,岂无?非定有无果,故不成为量。

    如当前此处,不现见鬼瓶之人,决断有鬼瓶之决智不转,以彼人对鬼瓶体性量不可得故。此因决定,以决断彼法定有之决智转者,必得彼法之觉先行故。彼人之量不得鬼瓶,即说为成立彼宗之能立量,以是成立彼宗之三相故。

    问:既不可得,何以不成立决定为无耶?曰:彼诸不可见由不可得故,不能成立为决定无有。以彼义纵有,三种定量亦不定能得故。一、圣教量诸论不说,当时无关系事故。二、现量诸根不能得,诸不现见义超越诸根现见境故。三、比量不能证,无成立不现见义之正因故。又彼人量不得鬼瓶,不是於当前此处成立无鬼瓶之量,以於此处非是决定有无鬼瓶之结果故。总之,就彼人来说,既不能断定为有,亦不能断定为无。因为此义非彼所知故。由彼不能了知,即证彼不起决定智。此是对不可见之物,以不可得因证,不能决断为有为无。此是以无因证无果,也是因果系。

    癸二、决定可见不可得因之系属

    若有殊胜因,有者亦成量。能知性不知,此理是所说。

    不知因,能成,果即无所有。义自性有因,性不得亦是。

    若由某等因,通达彼为无,可见不见因,若全非有者,

    可见,不可得,当知为无事。若有相违事,能害彼有故,

    得彼相违者,决定彼为无。

    不可得因亦有能成立为决定无者。若有则可见为殊胜条件之因,有此种不可得因,即成为能立决定无之量故。若尔,前说由不可得不能成立决定无,应成相违?曰:不相违,前说由不可得因不能成立决定无之理,是说纵有自性,其能知量不能了知之不现见义故。若尔,何为可见不可得因耶?曰:如若不知火因,则能立无烟果。又义自性如无桦树为有因即所立,其不可得树自性亦是可见不可得因。问:因与能遍不可得因由何成立?曰:因与能遍不可得因无不成之过,若由某等可见不可得因,即能通达彼因与能遍无故。如瓶可见,而无余不可见之因(即障蔽使不得见之因缘),则由可见之瓶事不可得因,能通达瓶事为无,以瓶若有,量须可得故。又由与寒触相违之火可得,则能决定无有寒触,以有与寒触相违之火事,则於有寒触能违害故。

    壬二、断诤 分二:癸一、於不可得因之数定断诤,二、别於不可见不可得因断诤。初又分三

    子一、明声义,二、彼不能遮,三、断违教诤。今初:

    无始习气生,分别所熏成,依有、无及俱,声义法三种。

    成彼非事因,谓彼不可得,是因,彼非无,安立言说故。

    一向胜义转,於见差各异,诸义、诸言声,无因应不转。

    过、未生亦尔,诸语亦应无,虚妄义者故。许觉义为境。

    问:若不可得因,一为遮其定有,二为成其定无,决定为二者,则说「最胜非有,不可得故」,应非不可得因,以非遮定有及成立定无故。以最胜若有,则说非有,自成相违。若无者而言最胜,不应理故。曰:最胜虽无而言最胜,亦不相违。由无始习气所生分别熏习造成之分别心中,现似最胜,彼即最胜之声义故。声义之法凡有三种,以有依於有事、无事及二俱之三种声义故。(声义即是言说声所诠说之境义。此义不须定有,如说龟毛兔角等,皆非有故。)为有事亲因之最胜不可得者,即最胜之声义,此即成立决定无有事亲因最胜之正因,以是成立彼之三相故。彼最胜声义非无,以安立最胜之言说故。问:最胜若无自相,则无最胜声义,以能诠声一向於声义转故。曰:若如汝说,则由见差别各异於所见诸义,常无常之诸声应不转,以无如是转之因故。(是常则非无常,是无常则非常,决不能二种声俱转。故知声义非一向胜义有也。)又於过去已灭事,及未来尚未生事,声亦应不转,以是无事故。又诸语言亦应无成虚妄义者,以言声分别唯於自相转故。言声分别非唯诠自相,以许是以觉心中所现之声义为境故。

    子二、彼不能遮

    拨声义成立,遣法所依故,非和合所立,是成立单法,

    不拨声义者,由有无品别,有事为所现,从此生果故。

    於不能作义,求者观何为?中性人美丑,欲者观何益?

    若诽拨云「无声义」者,其成立宗时,则最胜声义与无事和合(即总宗)应非所立,以成立彼宗之所立法之所依被遣除故。若谓许尔,单法是所立者,单所立法应非所立,以敌者已极成故。诸不拨声义为求烧煮者,是由有无品之差别而观察火事(即观察有无火),而趣於火,非趣声义。要从此火而生烧煮之果,声义不能作彼义故。若不能作义,求者观察何为?全无义故。如贪欲妇女,对中性人观其美丑都无所益。

    子三、断违教诤

    分别智境故,声义是假立。事所依不成,言说正理者,说唯此是法。

    问:若不可得是声义者,则与论说「亦假安立不可得法」而成相违。曰:无违。以最胜事所依不成,宣说正理者说唯此是声义之法故。若尔,彼声义云何是假立耶?曰:声之义是假安立,是分别智所现境故。

    癸二、别於不可见不可得因断诤 分二:子一、破计教为量,二、明计教为量是愚人。初又分三:丑一、标,二、释,三、结。今初:

    声与事同时,无无不生故,非由彼成义,彼显说者意。

    问:现量、比量不可得,虽不能成立为无,由教不可得,应能成为无,以教是以一切法为境故,故教是能立自所诠者。曰:诸声非能成立所说义,以与所说事同时,无无则不生之关系故。彼诸能诠,能显说者身中之意乐,以是成立彼之三相故。

    丑二、释 分二:寅一、破士夫所作之教是量,二、破士夫未作之教是量。初又分二:卯一、释违教难,二、破胜者语是量。初又分二:辰一、难,二、答。今初:

    可信语不欺,由总而比度。

    问:若教非量者,与论说「可信语不欺,由总而比度」则成相违?

    辰二、答

    系属顺方便,说士夫义语。依观察而说,非依诸余语。

    於见及不见,有事诸义理,现量二比量,无害此不欺。

    可信语不欺,由总虽不现,无位故此觉,亦说为比量。

    所取所舍性,及方便决定,要义无欺故,可比度其余。

    曰:此不相违。以是就前後系属,显示士夫能得随顺方便,宣说士夫利义之语。由遍观察後,说此教为量。非就余教而说故。问:彼教於所说义如何无欺?曰:此具三种观察之教,於所说义是无欺诳,以是由三种观察清净之教故。以是於可见现事与不现事,现量与比量无害,於不可见极不现事,可信比量亦无害之教故。从说极不现事可信之语由三观察清净之总,新生通达於所说无欺诳之觉,亦说是比量。以是通达自境不现事之量,於汝缘境,无现量趣入之位,故於余极不现事,亦应如佛所说而比度。由於所取(灭谛)所舍性(苦、集二谛)及彼方便(道谛)善决定门,於四谛真理要义,如佛所说无欺诳故。

    卯二、破胜者语是量 分二:辰一、破他派,二、立自宗。今初:

    待殊胜士夫,余知如实义。若对彼殊胜。能知,许彼义。

    言如此或非,他有过无过,诸量难得故。余知难了达。

    外曰:观待永尽诸过殊胜士夫之语,余人可知如实之义。曰:若能了知彼是殊胜士夫,则可许彼语是量。然若不观待对彼士夫之言教加以抉择,则难了知彼人诸过永尽否?以不观待彼,便言此人有无如此功德过失,了达他人有过无过之量极难得故。此是余佛弟子所了知。

    辰二、立自宗

    减及依胜进,皆有逆品故,由习彼成性,有能尽诸漏。

    无害、真实义,颠倒极力阻,成性终不退,觉执彼品故。

    一切诸过失,萨迦耶见生,无明彼彼贪,从彼起瞋等。

    由此说众过,其因为愚痴。余说萨迦见,断彼皆断故。

    问:若尔,无尽过者耶?曰:有人能尽诸漏过失,有由修习无我义使内心相续,成为通达无我慧之体性者故。若通达无我之智慧增长,则诸过减少。若彼减少,则依胜进之一切过,皆有逆品能违害故。问:过失断尽一次仍当复生。曰:究竟转依之人,虽颠倒极力阻挠,然已断苦终不退转。以无生死苦害,现证真实义,已成心性故。以彼觉心,专执通达无我之智慧品故。问:何为众过之本?曰:一切过失,非无因生,是从萨迦耶见生故。问:若萨迦耶见为因,与经说无明为因,应成相违?曰:此不相违,以萨迦耶见即无明故。经说「愚痴为诸过失因」者,以由无明而贪彼我及贪彼我所,由此而生瞋恚等故。又余经说「萨迦耶见为众过根本」者,以断彼萨迦耶见,则一切过失皆随断故。

    寅二、破士夫未作之教是量 分二:卯一、破未作之吠陀谛实,二、破一分不欺故为谛实。初又分二:辰一,叙计,二、破执。今初:

    诸语颠倒因,诸失依人故,人不作谛义,有者作是说。

    外曰:士夫未作之语是谛实义者,以诸语是颠倒之因,诸过失依士夫故。是行者派有作是说。

    辰二、破执 分二:巳一、破所立谛实义,二、破能立士夫未作。初又分三:午一、以相同破,二、以待名破,三、以观察而破。今初:

    诸语谛性因,功德依人故,余说人不作,岂非颠倒义?

    士夫未作之语,岂非颠倒义者,以诸语是谛实性之因,功德依士夫故。是余佛弟子说。

    午二、以待名破

    能了解义因,名依士夫立,语纵非人作,故容有颠倒。

    若系非人作,不了名,应知。若由名彼显,计余应无能。

    吠陀诸语纵非士夫所作,义亦容有倒说,以能了解义之因名言,是依士夫而立故。若曰:此因不成声义之连系,非士夫作,自性成就故。曰:是则应不了解名言,即能通达其义。若谓不定,要由名言而显了彼声义之连系。曰:是则计余连系由自性成就应全无能力,以了解义要观待名言故。

    午三、以观察而破 分三:未一、观察所诠而破,二、观察连系而破,三、观察能诠而破。今初:

    诸语定一义,不应达余义。若连系多义,应能显相违。

    士夫纵未作,遍计应无义。连系诸异事,立故应说因。

    士夫未善作,应毕竟无义。若计善作者,此真同象浴。

    若声义之连系由自性成就者,为各与一义连系,抑与多义连系?初则吠陀诸语与名结合,应不能了达余义,唯於一义决定转故。次则吠陀诸语应能显与所诠义相违之义,以与多义相连系故。又吠陀诸语遍计士夫未作,亦全无义,以与多义相连系故。又诸各异声义,应无实事连系,若有彼者,为建立彼应说正因,而无因故。又吠陀诸语,应毕竟不能显示义理,以未经士夫善构作故。若谓许曾经士夫善构作者,则此吠陀派者真同象浴,初为成立吠陀义谛实故,计士夫未作。後为能显义故,又计士夫作故。

    未二、观察连系而破 分二:申一、观常无常破,二、观一异破。今初:

    系者无常故,系属常非有。故义与声系,是人觉善作。

    若与义俱生,於诸声自性。相反,不应理。假系无此过。

    若所依虽灭,不灭,常如类。於常,依何能?由何许彼依?

    由能生於智,俱有因和合,彼智可生故,了智於瓶等,

    生起许为显。诸不变、无别,能显自何作?何许彼显彼?

    若声义之连系有实事者,为常,为无常?若常者,则瓶与言瓶之声,汝之连系应非有常事,以汝有连系者是无常故。义与声之连系,是由士夫觉慧善察而作,声义之连系是增益故。若无常者,则吠陀语应与後义不相连系,以前义灭时已随灭故。若谓连系与後义俱生者,则此吠陀诸声,与後义无连系之自性,今相反者不应道理,是常住故。诸佛弟子则无为实事连系所说过失,以许连系是分别假立故。若谓所依声义虽灭,然连系不灭,以是常故,如别法虽灭,种类不灭相同。曰:由何道理许彼种类依诸别法?不应道理,於诸常法,所依无有任何饶益功能故。若谓别法能显种类者,曰:如瓶等,由了别智生缘自智时,许用灯光照显,以能生缘自智之俱有因和合,要以灯光方使缘自智堪能生起故。然许彼种类,要由彼别法显了,不应道理。以能显自身全不能作任何饶益事故,外缘不能使起差别故。无变异故。此说能显义,如瓶在暗处,眼识不能见,要借灯光照亮方能见,故灯光名能显。今别法对种类,声义对连系,皆无彼照了作用,故非能显。更加彼计总类是常恒不变,无有差别,则诸别法对彼全无损益,如何能为彼作所依,作能显耶?

    申二、观一异破

    连系成实事,异故种种觉,不异,即彼性,离此无余事。

    事性各异故,系属分别作。有实,依赖余,如何成余系?

    若许连系为实事,则声义与彼实物为异非异?若是异者,则连系与声义应於不乱觉前现为种种事,物各异故。若不异者,则连系应即彼声义体性,以离声义非有异物,是一物故。又彼连系应非实事,一物异物皆非有故。此因决定,以离一异物外无余实事故。又声与义之事性,是由分别作为连系,以物体各异故。又声义之连系,或依赖余声义,或为余声义之连系,如何应理?以实有故。

    未三、观察能诠而破

    诸字当无义,句遍计无事。此有事连系,当如何而转?

    若吠陀声与所诠胜义连系者,为与一一字连系,抑与句等连系?初则一一字应与所诠胜义不连系,不能显义故。次显句等与所诠,此实事连系如何而转?应不能转,以能诠自所诠分,是由分别遍计之无事故。

    巳二、破能立士夫未作 分四:午一、成立吠陀是所作,二、成立无常,三、不作因错误,四、成立咒是所作。初又分二:未一、破不作之能立,二、破不作性。初又分三:申一、破不忆因,二、破能读诵因,三、破无始因。今初:

    不忆作者故,传许人未作。有随此宣说,故恶暗周遍。

    传说吠陀未经人作,以不忆作者故。曰:行者派之觉慧为恶暗遍覆,以不忆作者,便计必定未作,许有随此而说故。

    申二、破能读诵因

    犹如此士夫,未从他听闻,於字句安布,无有能说者,

    有说余亦尔。编制诸余论,离师教授外,曾见有谁读,

    何不如是比?何类从何成,无别如火薪,余未见因者,

    正知由彼成。见果相同故,未说诸差别。凡所宣说因,一切皆错乱。

    有说其余第八,亦有读诵为先,是读诵故。如现在此人若不从他人听闻,则於字句安布不能宣说。又黑女民论师所编制之讨论,何不比度非士夫作?应当比度。除有先前师长之教授者外,其余现在见有谁读诵?皆不见故。其余未见从士夫因生之吠陀,亦应正知是从士夫生,以现见世间语言与士夫之语言结果皆相同故。此因决定,以何类果从何因生成,无有差别,彼果定从彼因类生故。如火与薪。又彼吠陀未曾显示士夫未作之差别,凡所说一切因皆成错乱,以彼果定从彼因成故。

    申三、破无始因

    虽皆无始成,然非依非士,故士夫未作,余亦不依人。

    蔑戾车等言,说断无等语,无始故亦尔。是先作因故,

    如此人未作,即成有何德?义於功用别,见故亦是疑。

    吠陀诸论,虽皆无始而成,然不能因此便成立为依於非士夫所作。以无始故便谓非士夫作者,则余言词亦应不依人故。又蔑戾车等之言词及说无前後世之语言,亦应如是非士夫作,皆是无始故。若谓是从前人先作为因而出故,即成立如此名言非士夫作者。曰:如是士夫未作,於成立吠陀是谛实义有何功德?全无所益,现见彼有颠倒义故。又吠陀义,一向决定是可疑惑,现见说者功力,配合差别义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