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空间、时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 感觉表象的普遍的、必然的条件

    我们知道,康德的知识学是以数学(欧几里得几何学和算术)和自然科学(牛顿力学)这样的既定事实作为出发点。他抓的是典型的知识,又有必然性,又有严格的普遍性,名之为先天综合知识。

    感觉方面的表象形形色色,千变万化。这就是给定的杂多表象。那么,感觉的表象自身,正是在这个感性阶段,有没有什么普遍的规律性的表现的迹象可寻?有没有必然性的条件作为其前提?在前人没有看到问题的方面,他找到了重要线索:在感性范围内,空间时间是一切感觉表象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 外感官与内感官

    正像洛克主张人的观念有内外两个来源,感觉是外面对象的观念的来源,反省是对意识自身的活动的观念的来源,康德也认为人类感官的作用有向外、向内之分,向外的是外感官,向内的是内感官。通过外感官,我们把对象表象成为在我们以外的东西。意识借助内感官直观其内部或直观其自身的状态。

    意识通过外感官感觉到外面的对象。康德特别强调具有外感官乃是我们意识的特性(A 22=B 37,RS 66)。他所以强调这一点,可能是由于他认为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外感官是关键。因为对现实的外物存在的知觉既是一切知识材料的来源,又是自我意识以及对自我内部状态的意识的基础(关于这个问题,以后还要详细阐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独立于我们的意识存在着,因而它在我们以外客观地存在着。这个外当然也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可是,人的意识也不外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定物质————大脑的活动的结果,因而这个外既是认识上的外(在意识以外),更根本上是本体论意义的外。认识意义的外以本体论的外为基础,本体论的外是认识意义的外的前提。客观世界中各样存在物各自占据不同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它们互相在外。具有大脑的高级动物人类,也是世界中的存在物。人与其他自然物各据不同的空间,所以,人和其他物都互相在外。在这样的宏观结构中,具有大脑的个人,通过生活实践,又有对外物的意识。个人对外物的意识虽然必定以个人意识为中心,因而出现以个人意识为参照系的外与内,但是这样的认识上的外与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终归是以客观世界中万物之在无限空间中存在因而互相在外为根本条件。

    康德所说的外感官、内感官的外与内,有这样特点:这只是从认识出发的外与内。因为,首先,这是在谈认识和知识,离不开认识的主体。其次,他也不承认有独立于意识的认识对象。独立于意识的东西,在这意义上,就不是认识对象,也就是无。本体论上的外与内不好着想,我们只能从认识角度谈。所以,康德所说的外与内,是从认识主体说的,或与主体的认识相联系的。对知识的考察必须以主体为立足点,因为知识是主体认识活动的结果。

    §3 空间时间的表象不是从经验抽引来的经验概念

    空间表象不是从经验得来的:

    空间不是从外部经验抽引出来的经验概念。因为一定的感觉之所以会关联到在我之外的某些东西(也即:与不是在我所居于其中的空间的那个地方而是在另一地方的某些东西发生联系),还有,与这相似,我之所以能把那些东西表象成为彼此互相在外、互相邻近,从而不仅把它们区别开来,并且把它们表象为在不同的地方,这都必须已经有空间表象作为基础。所以,空间表象不能依靠经验从外显现的关系得来,倒是外经验要依靠空间表象才可能(A 23=B 38,RS 67)。

    时间也是如此:

    第一,时间不是从经验抽引出来的什么经验概念。因为如果不是有时间表象先天地作为基础,那就不会知觉到共存或者继续。只是在时间表象的前提下,人才能设想某些东西在同一时间(同时)或是在不同的时间里(继续)(A 30=B 46,RS 74)。

    我们说,“那里有一张桌子”,通常意思是有一张桌子在我们以外独立于意识地、客观地在那里,这是一件客观事实。所以,“那里有一张桌子”,是表明一件事实,也可以说强调一件事实。

    康德考虑的不是这方面的问题。他考虑的是知识本身的问题。事实是知识所表示的内容。有事实,才有知识。可是,也只有依靠知识来把握事实,明辨事实,肯定事实。可见知识的重要意义。知识学就是对知识本身进行基本的、原理方面的考察。

    从知识学角度看,“那里有一张桌子”表示:我有一张桌子在那个地方这样一个表象。我们应该问:何以有这样一个表象?那是因为一张桌子客观地存在着,那张桌子存在于空间里面,那张桌子占据着与我所占据的不同空间,这里所说的空间也是客观的。我们的这个表象正是这样事实的映象。这是一般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康德是从这样一种角度考虑:“那里有一张桌子”是有一个桌子表象,这是由经验来的表象。何以有这样一个表象?当然要先有桌子。不过,桌子还不等于我的桌子表象。一方面是桌子,另一方面是我的桌子表象。桌子表象是直接经验到的,属于我的认识。客观的桌子怎样肯定下来,暂且不管。总之,我知觉到这张桌子,用不着思想,由于视觉就直接看到它,就得到这样一个影像。这个感觉是关于另一个东西的感觉,所谓另一东西,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它处于与我所停留的不同的地方,我在这里,它必定不是也在这里,只有我当某一定的时间在这里,它是另一东西,必定在一个与我占据的地方不同的另一地方。只有这样,我才能感觉到我与它分开着,不是一个东西,这种分别是在外的感觉方面任何两个东西之所以为两个东西的最起码的必要的分别。而这种分别,正是空间上的不同地方的分别。所以在外感官方面,只要是有与我不同的另一物的表象,那么,空间表象就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空间表象作为前提,根本不可能表象另一事物,即并非自我的另一事物,也即在我以外的另一事物。这样,从人的认识考虑,在外感官方面,感觉到任何事物,得到任何事物的表象,空间表象都是不可少的根本前提。

    上边说的是对我们以外的对象的感觉。其次,还应注意到,我们常常感觉到在我们以外不只是一个东西,而是众多的东西,各式各样的东西。我们有在外面的好多样东西的表象。往窗外一看,看到楼房、银杏树、悬空的电线、蓝色的天空。这些东西各有其特殊的外貌,很容易区别开来,可是,此外还有个更重要的根本条件使得它们是可以区别开来的,这就是它们都各处在一个不同的特殊的地方。它们,作为众多的表象,所以会表现着在不同的地方彼此邻近地存在着的东西,空间表象也依然是必要的前提。

    关于时间的表象,我们这样想:我们经验到各样事物不断地在变化,一个显现跟着另一显现发生,另外,又陆续出现新的显现,并且好多事物可以并存,这些事物也会变化,于是又有另外一些事物并存。从事物的这样的嬗递变化,我们抽引出时间表象,时间表示事物的先后相继;好多事物并存就是这些事物出现于同一时间之中,这些事物一经变化,又有另外一些新的事物也是出现于继起的同一时间之中。必定是先感觉到事物的变化,才能抽引出时间表象。没有这样的感觉,不可能得到时间表象。

    康德从另一方面想:对于各式各样的东西,我们看出它们是共存或先后相继,而我们之所以会知觉到它们共存或先后相继,正是由于我们对于不断变化的或共存的显现的知觉是以时间表象为普遍必然依据的前提。

    以变化的事物为例:香山的黄栌树,它的叶片夏天是绿色,到秋天遍山一片火红。黄栌叶又绿又红。这怎么可能?可是事实确是如此。但事实又不是这么简单,这里边涉及一些复杂情况。黄栌叶又绿又红是在不同条件之下。我们说,地球自转到太阳直接照射赤道的情况下,黄栌叶是绿的,地球自转到太阳射向北回归线的情况下,黄栌叶是红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与此相类,又是这样,又是别样,其所以如此是由于情况或条件不同了。由于地球自转,任何地方可以又是白天又是黑夜;由于公转,地球可以又在太阳与月球之间,又在太阳与月球的另一边。对于这类不同情况所导致的同一物又是这样又不是这样,我们认为是有先有后,其又是又不是乃是先是后不是。黄栌叶不是简单的又绿又红,而是先绿后红;地球上任何地方不是又是白天又是黑夜,而是先白天后黑夜,或先黑夜后白天。其他等等,也是如此,有先后之分。这个先后之分,是谁说的?是我们说的,是我们的认识,我们这种认识,离不开时间表象。正因为我们有时间表象,才有所谓先后。其所以有并存,也是由于同样情况。

    按照前边的通常想法,我们从事物的并存或嬗递变化抽引出时间表象。窗外楼房、银杏树、电线和天空,我认为都是彼此共同存在着的。它们的存在于同一的时间之中,不分先后,楼房存在的时间正是银杏树存在的时间,也正是电线和天空存在的时间。一个炎热的晴日,我们看到一片乌云从天空西北方伸延到头顶上,跟着有闪电,瞬间雷声震耳,霎时间大雨如注。这是我们的一件对天气变化的经历。我们有走路的经历,与朋友交谈的经历,听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三个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的经历,等等。每一次经历都包含着先后继续着的时间。我们经常知觉到若干对象在同一个时间中并存,我们也经常经历到若干对象在时间中先后继续出现,所以我们自然会从中抽引出时间表象。时间表象只能是这样地从经验抽引出来,没有另外的可能。人类认识发展史和儿童智力发展史显然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个道理。

    可是,康德的想法,从一定角度看,是不是更深入了一步?他想的是:你把时间以及空间概念从多次的经验抽引出来,那样不是正好表明时间和空间的表象已经包含在经验里边?如果从多次的经验里抽引出时间空间,是不是每一经验都必定已经包含有时间或空间的表象?不然,时间或空间是不可能被抽引出来的。这样看来,倒是一切关于事物的经验里边已经普遍地、必然地含有时间或空间的表象,在这基础上,才可以从多次的经验中抽引出时间或空间的概念。当然,从多次的经验实例中抽引出时间或空间的概念,也是对时间或空间表象的一种认识,但是,利用这种经验的归纳方法所认识到的时间空间并不能表现时间空间的真正本性,因为事实上时间空间是我们一切感觉经验的先天条件。

    那么,是不是在一切感官知觉出现时,我们已经有意识地在使用时间或空间的表象,利用这样的表象来安排感官对象?康德并不是这样考虑的。他主要不是从心理学角度考虑问题(当然,实际上有时他并不能完全不管心理学的问题。一门科学总不能不同有关的别的科学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问题不是我们是通过经验还是不需要经验、在经验之先已经意识到时间、空间或者已经有意识地运用时间、空间表象去安排知觉到的对象,他认为按照知识学的立场,应该肯定这样一个原理,当然也是真理:时间、空间是我们的感觉经验的先天的条件,这与我们在经验中实际上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这个原理,实际上是否有意识地使用这个原理进行认识活动,并无关系,这是两种不同的考虑。前面的原理是知识学原理,后面的实际经验情况的考察是心理学的问题。时间、空间,作为感觉经验的先天条件,在经验中我们可以意识不到,也完全没有意识到的需要,但这并不表明不存在知识学的这样一个先天的原理。

    我们知道,康德主张一切知识起于经验,那么,关于空间、时间的知识也必是从经验得到的。这个起于,是从时间角度说的。在经验之前,人实际上不会有任何知识。这就是说,只有出现了经验,一切知识才得以出现。通过经验在一定的时间中出现的知识,其中一部分是无可预料、只能给定的各式各样千变万化的特定表现,还有另一部分是一切特定表现的必然的、严格普遍的形式或条件,前一部分具有一种来源,后一部分具有另一种来源。前一部分的来源是在我们以外,因为它们是给定的,必须靠着经验才能认识到。后一部分的来源值得考虑。它们是一切感觉经验的先决条件或前提。虽然我们的经验总是有限的,我们永远不会有完全的经验,可是,并不需要完全的经验,甚至根据一次经验,也可以了解到空间或时间表象是感觉经验的必然条件,甚至只需要一次经验,也会了解到空间时间表象是一切感觉经验的普遍条件。这两种知识正是有这样的不同。后一部分知识具有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其所以如此,不是由归纳多次经验表明的,不论依据怎样重复的经验,也不能得到这样的了解,因为依靠经验得不到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空间时间表象事实上真正说来本质上不是从经验中抽引或归纳得到的经验概念。因为,从心理学的立场,考察个人的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完全应该肯定从婴儿时期开始,对空间或时间都有通过经验逐步认识的情况。但是这种研究不是知识学的内容。知识学不从个别的人着眼,而是对知识作本质分析。

    §4 空间时间表象的来源问题

    在感觉经验里有一种普遍必然的因素,空间时间是一切感觉的先天条件。首先这条原理不是依靠对经验的归纳,而是根据对于感觉的可能性所做的分析,认定其本质的因素,这是真正的知识学分析。通过这种分析,抓住了形成感觉的必要的基本成分:空间与时间。这是上节得到的结论。

    空间时间表象的根源究竟如何?追究先天表象的真正来源始终是康德的一项重要课题。他并不像后来某些康德哲学的解释者(主要是新康德派)那样忌讳先天表象的起源问题。他宁可冒以心理学玷污知识学的指摘,也要弄清楚知识中先天因素的起源。因为他的知识学面对着的不是什么漂浮空际无所依傍的纯逻辑结构,也不是什么断绝人间烟火的绝对精神的自身运动,他面对的是人类的科学知识。知识学既然肯定人类有先天知识,那么,知识学就应承认自身必然还有这样的任务,即说明先天知识的来源。并且他还有必要在两个方面反对错误的知识起源说,因而也必须提出自己的知识起源说。一方面是唯理论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天赋观念说,一方面是经验论者的一切知识的经验起源说。这两种说法从不同方面对自然科学发展起着消极作用。天赋观念说把概念的演绎作为知识的唯一方法,不受经验的检验,任意构造所谓真理的体系,自以为有十足的必然性,实际上不过是反科学的概念游戏。经验论以实际经验为一切知识的来源,置身于事实的海洋,只满足于一孔之见,终必迷失方向,陷于支离破碎,无补于抓本质、求必然的科学要求。

    空间时间表象一方面不是具神学性质的天赋观念,另一方面也不是从经验抽引出来的经验概念,这种概念没有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而是一切感觉经验的必然的、普遍的条件,那么,与此相对应,是不是应该断定:感觉经验的客观对象必定是以空间时间为其普遍必然的条件,也即空间时间是一切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这样,空间时间的表象的来源不是完全应该肯定是客观的,并且,正由于空间时间是客观对象本身的存在形式,所以我们才有了作为一切感觉经验的必然的普遍条件的空间时间表象?

    我们知道,《纯粹理性批判》的工作是知识学的分析或先验的分析,是对人类理性最可靠的成就————数学和自然科学————从严格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方面进行的本质分析,最后目的是确定人类理性认识能力的根本作用及其活动的范围和限度。所以,这种知识学完全不是在已经存在的不少关于世界本身的实在的本体论体系以外再加上一个新的本体论体系,而是建立起从来无人尝试过的对于认识能力本身进行反思的哲学的知识学。这种考察的主题是作为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创作者的主体的活动,而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这种考察方法就是批判方法。

    根据批判方法或先验方法的知识学,不是去冥思虚无缥缈的绝对的、无限的本体,它干的是踏实的工作,它牢牢地抓住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实际,这是现实的、无可置疑的真理。它联系这个实际考察认识的主体性。它的方法的根本精神使它必然地从数学和自然科学这样真正的知识出发,并且必然在这个范围以内进行考察活动,对人类的认识能力和限度作出真实结论。

    它在考察感性时,与经验论有某种联系,也是必然的。因为经验论从洛克开始,越来越偏重对感觉能力的反省。休谟把认识问题集中在感官知觉的基本观点,也成了康德考察作为认识的第一个方面的感性的基本观点的一部分。休谟排除了关于客观对象的认识,宣布认识不可能超越感官知觉。康德实际上至少在论述感性的部分接受了休谟的这个论点,虽然在知性部分以及感性具有先天形式方面,他提出与休谟全然不同的理论,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摆脱休谟的阴影(关于这个问题,在阐述知性活动时再作说明)。

    由上可见,第一,考察的主题是与数学和自然科学相联系的主体的认识能力,目的是从主体自身对给定的知识材料的活动论证(经验的论证已经被认定不能解决问题)知识的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这样,知识学与客观对象处在什么样的关系之中?知识学考察的是知识,为了考察知识,必定要涉及对象,不过有一定限度,只限于所能涉及的对象,或者叫做可能经验的对象。

    第二,形成知识,必有材料。材料不是来自主体自身的臆造,而是给定的。获得知识材料,依靠感性,得到的是感官知觉。通过感官得来的有关对象的知觉,是构成知识的材料的唯一来源,除了感官知觉,别无任何构成知识的材料,这就是说,对于客观对象的认识,只能依靠知觉。我们不能离开知觉,也不能超越知觉,只能通过知觉,来认识对象。既然一切材料来自感官知觉,那么,在知觉以外,通常所肯定的对象是不是无从说起?休谟认为最好不讲通常肯定的那个对象。

    康德认为休谟是有道理的。但是他自己的任务是论证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也即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所以完全不能同意休谟的结论,仍然有必要确定知识的对象。不过,认识对象,真正说来,并不是感性单独地所能做到的,感性只接受知识的材料,这就是形形色色的感官知觉。感性接受材料时,以空间时间表象为普遍必然的形式,这是应该肯定下来的。至于是否应该肯定空间时间更是感觉经验的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至少在当前阐述的感性方面,无从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我们只有感官知觉。当考察知性的活动时,将全面讨论对象问题,会得出什么结论,只能到那时再看。

    §5 空间时间是先天的表象

    据§3,对外面事物的感觉,空间是根本条件。一个表象,纯从主观方面说,是感觉,如联系到对象,就是直观。说空间是感觉到外面事物的根本条件,也就是说空间是直观到外面事物的根本条件。我们试一试:能不能有一个关于外面事物的表象,可是不在空间里面,根本不可能。空间表象是一切向外直观的基础。反之,倒完全可以设想一空间,其中什么对象都没有。可见,一切直观到的外部对象都必定在空间里面,空间是外显现的基础。

    所以,康德主张空间决非经验的表象,它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先天表象,它是向外直观也就是外显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所谓先天的表象,我们知道是具有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的表象,这种表象显然不能来自经验,那么其来源如何?来源只能是人类认识能力本身,属于人的本性。先天的基本标帜是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如从来源说,它必定属于人类本性。这个问题在阐述知性范畴的来源时,一并说明(参看A 24=B 38——9,RS 67)。

    同样,时间也是一个必然的先天表象。一切直观到的对象————显现————不能不在时间里,可是,我们却可以从时间中把显现排除掉,设想空的时间。所以,时间是先天地给定的。只有在时间里面,显现才可能有全部的现实性(A 31=B 46,RS 74)。

    §6 空间时间不是概念,是直观

    空间时间表象不是从经验抽引来的经验概念,它们属于人类意识本身。我们要问:它们属于意识本身哪一类表象?意识本身的表象可以是感性方面的,也可以是知性方面的,感性与知性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感性接受对象,与对象直接接触,感性的表象都是特殊的、变化的,外感官的表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表象,只要是与对象直接接触(除了感性表象,没有其他可能与对象直接接触的表象),总名之曰直观。知性不与对象直接接触,知性与对象的关系是间接的。知性的表象不是特殊的、具体的,而是抽象的、一般地,可以应用于同一类的所有的对象,这叫做概念。知性形成概念,利用概念下判断,思维对象。

    那么空间时间是直观还是概念?它们不是从经验抽引出来的经验概念,会不会是知性固有的先天概念,如果我们设想有这样的概念?

    上面的问题,如果联系到人类的知识能力,也就成为如下的问题:空间时间表象属于知性,还是属于感性?感性与知性,职务不同,必须注意严加区别,不容混淆,这是知识学的一项根本性的工作。所以空间时间表象是知性的概念,还是感性的直观,必须作出明确的论断。

    空间时间表象不是知性概念,而是属于感性直观,这是他的明确论断。得出这个论断包含着如下的推论:空间时间表象不可能是概念,因此不属于知性,不属于知性就必定属于感性,因为人类除了知性和感性以外没有其他的认识能力。(1)既然属于感性,就必定是直观。

    问题是空间时间表象何以不是概念。

    概念是许多特殊个体的共性。空间是共性?那么与共性相对的特殊个体是什么?只能够仍然是空间。空间可以有无数的部分,但不管有多少部分的空间,它们都不过是唯一整个空间的部分。并没有好多个空间,只能设想一个独一无二的空间。再者,概念如果是从许多特殊个体抽象出来的共性,那么就必要先有个体,然后才能抽出共性。可是,所谓空间的各个部分能够作为整个空间的基本要素的来源先于整个空间出现吗?不可能这样。正相反,空间的所谓的各个部分只能是在整个空间里,原来就属于那整个空间。整个空间是在先的,而不是空间的部分。所谓空间部分只能通过想像对整个空间加以限制才可以出现,而由好多(想像的)空间部分形成的一般的空间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出现(A 24——5=B 39,RS 68)。

    还应注意,空间表象是一个无限的给定的量。而一个概念也恰恰与无限多的具有那概念所包含的特性的个体表象相关联着。那么,空间表象会不会是概念?不能这样想,两种情况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一个概念与无限多的具有它所包含的特性的个体表象的关系是统摄的关系,凡具有那样特性的个体表象都归属在那概念之下,而并不是包含在概念之内。可是,空间表象却是各空间部分都只能包含在整个空间之内,而不是归属在整个空间之下,如果各空间部分都统摄在整个空间之下,那么整个空间与所谓空间的部分就成了两回事,而实际上所谓的空间的部分不过是对于整个空间的限制,一切空间部分直到无限都是共存的,离开了空间部分,也就没有整个空间,空间部分也正是整个空间(取消对它的限制),整个空间也正是空间部分(如果对它作出一定的限制)(参看A 25,B 39——40,RS 68——9)。可见,空间表象与概念的情况根本不同。

    时间表象也不是概念。现在、刚刚、今天、昨天这样的不同时间,并不是各自分开的、独立的、好像是个别的时间,它们都只能是唯一时间的一部分。只有一个时间。一个表象,如果与它相关联的只能是一个单一的对象,也就是说,它只能通过一个单一的对象被给定,这就是直观,不可能是概念。概念是同好多好多具有同样性质的个别对象相联系,其联系也不是直接同个别对象联系,而是通过一定的标志(个别对象的一定性质)间接地同好多好多个别的对象相联系。所以,时间表示的是一个唯一,一个唯一的东西,必定有它的特性,但是,不可能有概念(A 31——2=B 47,RS 75)。

    不同的时间不会共存,只能是继续的,现在与刚刚,今天与昨天,不是共存而是继续着的。这就是时间的固有的特性。这种特性根本上不是属于概念的,不可能从概念推论出来,它是综合性质的。它是怎样来的?它属于时间表象,它是直接包含在对时间的直观里面的。

    时间也是无限的,时间的无限性意思是一切一定量的时间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对那唯一的作为基础的时间加以限制的缘故。如果一表象的一些部分,一个对象的每一个量,必须通过限制才能把它们表象出来,那么这整体的表象就不会是概念,因为概念所包含的只是其所统摄的个体对象的一定特性,而不是具有那样特性的全部的个体表象本身。可见,必定有一个根本的直接性的时间直观,一切时间部分都以它为基础(A 32=B 47——8,RS 75)。

    §7 空间时间是先天的直观

    空间时间的表象是先天的表象。作为表象,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直观。它们不是概念,是直观,因而不是思想,不属于知性,属于与对象直接接触的感性。这都是已经论述肯定下来的。

    先天的直观不同于经验的直观。这里有一杯茶,我看到茶杯的形状、上面的彩画、里面深黄香喷喷的热茶,这都是经验的直观,是我的感觉,离开经验无从得知,也不能保证它们永远如此,热可以凉,黄可以黑,香味越来越淡。我们已知,直观是与对象直接相关联的,直观的出现必定是由于对象被给定了。这样,直观总是经验的、后天的。那么,先天的直观似乎是从术语本身就自相矛盾,直观总是后天,怎么可以说先天的直观?直观而又是先天的,这不可能有别的意思,只能是表明直观中有普遍的、必然的方面。这样,空间时间作为先天直观,就是经验直观的普遍必然的形式或条件。热茶、黄色、香味都在空间、时间里面,不可能不在空间、时间里面。所以,先天直观指的是空间时间对于经验直观、对于感觉有普遍的、必然的效用。这是空间和时间在一般认识中的根本性作用。

    §8 作为先天直观的空间表象是(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基础

    在康德看来,从批判理性、了解理性这个根本任务说,空间时间的另外一方面作用更值得注意。这就是空间、时间与某一类知识即先天综合知识的本质关系。

    先看空间与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关系。

    几何学包含的是先天综合知识。这样的知识根据是什么?它们何以可能?这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空间同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几何学是一门科学,它综合地而且先天地规定空间的各种性质(B 40,RS 69)。

    几何学以空间为对象,它是关于空间的科学。几何学知识之所以能有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空间表象的性质应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已知空间是外显现的先天条件(§5),而它本身又是一门科学————几何学————的唯一对象。从空间与几何学的本质联系出发,相对于久已公认为颠扑不破的几何学真理系统,空间应该具有以下特性:

    (1)它必须是直观。因为几何学纯以空间为对象,它的定理是综合的,不是分析的,如果空间是概念,就不可能纯以它为根据,得出综合判断来。空间必须是直观,才可以借以得出综合知识。

    (2)但是这直观必须是先天的,就是说,在关于一对象的一切知觉之先出现于我们之中,从而就必须是纯的直观而非经验的直观。因为几何学命题都是确定无疑的,也就是说一定意识到它们的必然性,例如:空间只有三维;这类命题不能是经验的判断或经验判断,也不能从它们引申出来(B 41,RS 69)。

    可见,从几何学真理体系出发,显然需要在我们的意识方面有一种向外的直观,这直观必须是先天的,也就是“出现在客体自身之先”(B 41,RS 69),这样,就可以先天地对几何学的客体进行规定。这种向外的直观属于主体,是主体的形式上的构造、特性,也即主体的外感官的形式,主体正是在这种构造和特性或形式的条件之下为客体所刺激,因而得到关于客体的直观。

    前面(§§3——7)已经说明空间(还有时间)是先天的直观。康德认为他的这种空间理论正好解决了几何学的可能性问题,因为正是这样的空间理论才是几何学的真正基础,才真正满足了几何学的要求。这就对知识学的第一个问题:“纯数学如何可能?”从几何学方面(此外还有算术方面的问题,请看§12)作了回答。

    这样的空间理论,并且只有这样的空间理论,才能解决几何学的可能性问题。从这件事实显然更足以看出这种理论必定正确。因为,几何学之为真理是不容否认的,既然他的这种空间理论与几何学的要求完全相合,所以,从这方面,又可以进一步表明这种空间理论一定正确、无可怀疑,因为它与几何学的真理体系这样的一种真实的实际完全适合,它显然是几何学作为先天综合判断体系的真实基础。

    §9 是不是循环论证?

    康德自称他对空间时间表象作了两种不同方式的说明。像在§§3——7所转述的,空间时间是先天的直观,主要肯定它们的来源不能是经验,而是必然和严格普遍的,它们作为感性接受对象的形式,应该在一切经验之先已经在我们意识中(关于这个问题,在阐述知性范畴的来源时将深入考察)。他把这方面的阐述称为“形而上学的表述”(metaphysische Erörterung,B 38,RS 66)。像在§8所转述的,空间是先天直观的理论正是几何学先天综合命题的可能性条件,正好说明了几何学的可能性,是几何学的理论基础。由于这个理论足以正确说明作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体系的几何学的可能性,因而这个理论自身的真理性又得到一个重要的关键性的验证,这等于是一个新的佐证,也可以说是旁证。他把对空间理论的这种联系于几何学的检验,称为“先验的表述”(transzendentale Erörterung,B 40,RS 69)。

    曾经有这样的意见:康德陷入了循环论证:以先天的空间理论说明几何学,反过来又以几何学证实先天的空间理论。

    这种意见忘记了:他根本上并没有,也无须利用几何学证明先天的空间理论。以《纯粹理性批判》为根据,在§§3——7所阐述的空间时间的先天性理论,是从作为意识的基本事实的感官知觉出发,得出空间时间表象是感官知觉的可能性的必然和普遍的条件的结论的,得出这种结论是根据对感官知觉所作的本质分析,当时的分析完全没有涉及几何学,是独立于几何学所进行的分析。所以,对空间(时间)的形而上学的表述独立于先验的表述,并不以后者为前提。从两种表述的关系看,形而上学的表述是根本性的,是基础,只有形而上学的表述才正面地建树起空间(时间)的先天直观理论。它的出发点是感官知觉本身,方法是找出一切感官知觉的在感性范围内的可能性条件。

    然而,事实恰好表明:独立于对几何学的考虑从而得出的理论,与几何学的特性相合无间,显然是几何学的可能性的独一基础。这里,这种理论表现出双重效用:(1)空间的先天直观理论构成对几何学可能性的真正说明;(2)由于不涉及几何学,在这意义上独立地建立起来的空间先天直观理论,完全妥当地阐明了(当然指的是在感性方面)几何学作为先天综合命题的体系的可能性的基础,而既然这个真理体系又是具有不容置辩的可靠性,如果一种空间理论,由于其他方面的根据(这里指对感官知觉的本质分析),被认为是真理,而如果这理论在别的方面又正好适于用来解释几何学这个真理体系(这个真理体系还从来没有像这样妥当地解释过),这不是又一次地、从另外方面显出它的正确性和真理性?可见,先验的表述以形而上学的表述为前提,没有形而上学的表述,先验的表述就无从说起,就不能够被提出(参看B 40,RS 69关于先验的表述得以成立的两点要求)。

    所以,并没有循环论证。

    在《导论》中,由于其针对反对意见作补充解释的特殊情况,只结合几何学和算术作了与先验的表述类似的重点说明,而没有着重复述《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形而上学的表述。这样就给人以一种印象,似乎空间的先天直观理论纯是根据几何学提出来并从而被确定下来的。但这也不过是似乎如此而已,实际上,《导论》不是独立的,它是对《纯粹理性批判》的某些方面所作的补充性说明,离开《纯粹理性批判》,《导论》完全不能够,也即完全不足以作为康德的知识学的正式的即使是扼要的阐述,依靠《导论》,不能正确地认识、更不用说了解批判哲学(对《导论》一书在康德知识学的演变中的地位,在阐述知性部分还要提出讨论)。

    §10 几何学在纯直观中构造概念

    从历史发展看,康德的空间理论是对欧几里得几何学真理性的很重要的严整的探讨。为了对这种空间理论有更确切的了解,有必要联系他的几何学理论再进一步展开它的某些细节。

    空间是向外的直观,它属于主体本身,它是主体的涉及接受对象的形式方面的构造或特性,是主体的外感官形式(B 41,RS 69——70),是我们向外直观的对象————显现————的可能性条件。

    几何学依靠作为先天直观的空间表象,所以它的命题才可能是先天综合判断,现在问题是这里所谓依靠,其真正的情况如何?几何学的先天命题又何以有客观有效性?

    哲学的知识是来自概念的理性知识,数学的知识是来自概念的构造的理性知识。构造一个概念,也就是先天地把与概念相应的那个直观表象出来。因此,为了把概念构造出来,就需要一种非经验的直观,这个非经验的直观,作为直观,应该是一个单个的客体,但是,作为一个概念(一个一般的表象)的构造,在所构造出来的表象里面丝毫不会减少从属于那概念的一切可能的直观的普遍的有效性。例如,我构造一个三角形,我描绘出与这概念相应的对象,或是凭着单纯想像在纯直观里进行,或者还可以在经验直观中在纸上来描绘,总之这两种做法都完全是先天的,根本不需要从任何经验寻求样本。我画在纸上的单个图形尽管是经验的,却仍然表现了那概念,无损于其普遍性,因为,对于这个经验的直观所注意的永远仅仅是构造概念的动作,对于这概念来说,有好多规定性如边和角的量全都是不相干的,因而就把这些不会改变三角形概念的区别抽掉了(A 713——4=B 741——2,RS 657——8)。

    这段话解释得很清楚。数学的特殊方法,同时也是它的特殊方便之处,就在于可以把它的概念构造出来,也就是形象地表现出来,进行针对直观形象的论证。但是,数学并不依赖经验,它所通过形象表现的只是它的概念所包含的特性。关键是数学在纯直观里构造概念,这样,数学就有一种方便,利用又是形象的又是普遍的对象进行工作。

    什么是纯直观,前面(第一章,§5)作过说明。联系到数学,还需进一步了解。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它是向外直观到的显现的可能性条件。空间作为纯直观,它本身并不包含着经验的东西,它并不与外面的显现在一起。可是,空间(和时间)本身也即空的空间(和时间)是不能被知觉到的(B 207,RS 221)。这是从经验方面说的,因为知觉是经验的意识,是经验的活动(B 207,RS 221)。经验到的是显现,显现都在空间时间里面,纯直观当然不会是经验的对象,它属于主体自身。那么,纯直观从其与数学的密切关系看,究竟是什么样的表象?空间(和时间)有两个方面的不同的表象,这两方面的表象都是先天的。一方面是感性直观的形式,这个方面与感觉经验分不开,是感觉经验的条件,也是外面显现的条件。另一方面,空间(和时间)还可以仅仅表象为空间直观(时间直观)自身,这就是单纯的空间表象(时间表象),空间表象(时间表象)还包含着空间(时间)部分,当然都是统一在空间表象(时间表象)里面(B 160,RS 178b——179b)。

    表象为对象的空间(就像几何学实际需要的那样),包含着不仅是直观的形式,还包含着按照感性形式给定的众多(Mannigfaltig)结合成一个直观的表象,所以直观的形式只提供单纯的众多,而形式的直观却提供表象的统一性(B 160注,RS 179b)。

    几何学的方法是从定义开始,根据定义,才提供出来关于几何学对象的概念。定义是怎样产生的?它不是来自经验,也不属于知性本身的概念,它是知性的创作,它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它所设想的必须可以先天地在纯直观中加以构造,如果不然,它就不会进到数学里面来。根据这种概念构造的对象————具有统一性的直观表象————必然与概念的特性完全相合,一点不多,一点不少(A 729——730=B 757——8,RS 670——1)。正因这直观的表象仅仅表现了概念本身所包含的特征,是概念的直观化,所以它既是概念诸特征的形象化,又有概念的普遍性。

    空间纯直观,作为单个的客体,究竟包含什么内容?抽掉经验的知觉,作为纯直观的空间,就是单纯的具有统一性的包含着众多的空间表象。其所以可能是众多,仅仅由于它们既是彼此在外、彼此并列、彼此共存,而它们本身又具有统一性(2)。在纯直观中构造概念,需要的是想像力,不是对于一个特定的经验对象,例如一枝紫薇花的经验的想像作用,而是与纯知性相结合的先天的想像力,它设想的仅仅是与数学概念的特征相应的图形,并不想图形的大小以及任何方面的量(如三角形的边的长度与角的大小),这样就是在纯直观里构造了概念。即使把图形画在纸上,像通常所做的那样,可是那纸上的图形仍然应看作仅是数学特定概念的代表,仍然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因为我们只应从概念所包含的特征来看那纸上的图形,结果我们设想的是根据概念的特征所描绘出来的与概念完全一致的形象,纸上的三角形尽管有一定的大小,三边各有一定的长度,三个角各有一定度数,但实际上我们完全没有看到。纸上的是个特殊的三角形,想像的是普遍的有代表性的三角形。所以,几何学即使应用了经验直观(纸上的图形),实际上却是为先天的想像力所规定的纯直观。

    他在1789年5月26日致赫尔茨(M.Herz)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圆形的可能性完全不是依据一个实践上的命题:用一条直线围绕一固定点运动画出一个圆形,如果这样就纯是具有或然性的了,一个圆形的可能性是在圆形的定义中给定的,因而这圆形是根据定义构造出来的,也就是在直观里,可是不是在纸上(经验上),而是在想像中(先天地)画出来的。因为我总可以用粉笔随便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并在圆形里边画上一个点,于是我就可以根据(所谓的)名义上其实是实在的定义,就着这个圆形来论证圆形的一切性质,尽管这圆形跟用一条固定在一个点上的直线通过旋转所画的圆根本不相一致。可是我认定圆周上的各个点与圆心距离相等。所谓画一个圆形,乃是从定义(或者是所谓公设)引出来的实践上的结果,如果这个可能性,即使是圆形这样的可能性,不是已经在定义中被给定了,那么就不可能要求得出这个结果(3)。

    §11 几何学的客观有效性

    应该承认,康德肯定空间时间作为纯直观,是先于一切实际知觉出现于我们感性能力的(B 166,RS 187b)。几何学(数学)的原理是独立于经验先天地被认识的。他并没有讳言先天包含有时间上在先的意思。问题是何以会有并非来自上帝的天赋观念而是属于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时间上在先?如果说对于这样的问题只能根据发展观,根据进化论,根据生物学的积累的遗传学说才能得到正确说明,那么他当时还没有充分具备这样的条件。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较完整的说明,将在后面解释范畴起源时一并考察。

    几何学原理具有客观有效性,能够普遍地适用于外部世界,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几何学原理一不是来自概念分析,二不是来自经验归纳。几何学的原理如果是从经验中归纳出来,那么就只能说经验告诉我们如何如何,显然不会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实际上,一切从经验归纳而来的东西都没有严格的普遍性,如果肯定其普遍性的话,其普遍性也是极有限的,因为这种所谓的普遍性其实不能超出作为归纳出某一原理的根据的原有的极有限的事例。但是,几何学的普遍性却是严格的、不容许任何例外的普遍性。关键在于,如果几何学原理不是从经验中归纳得来,而是独立于经验的,那么为什么会有对外部世界的普遍的有效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空间(和时间)既是纯直观,又是经验直观(感觉)的先天形式。在几何学,空间纯直观是客体,我们把概念在空间纯直观中构造出来。而这种纯直观正是作为感性先天形式的空间(时间)的客体化。但是,如果仅仅是纯直观,那就不好说它意味着什么,不好说它表示什么。正是由于相应的经验对象,纯直观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就很清楚了。

    空间有三维,两点之间只能有一条直线,等等,所有这些原理,以及那门科学(几何学)所操作的对象的表象,虽然都是在意识中先天地产生出来的,如果我们不是总能在显现(经验的对象)方面表示出它们的意义,那么它们仍然是毫无所指。所以我们要使一个抽象概念成为感性的,也就是在直观中表现出与其相应的客体来,不然概念就(像人们所说的)无可了解(4),也就是没有意义。为了满足这种要求,数学就构造出图形,图形是呈现在(虽然是先天地产生的)感官方面的显现。在数学中,量的概念利用数目得到它的支柱和意义,而数目又是靠着可以看见的手指、算盘的算珠或一划一划、一点一点。概念以及源于概念的综合原理或公式,总是先天地创造出来的,可是它们的运用以及与其相关对象的联系最终仍然只能落实在经验上面,它们先天地(从形式方面)包含着经验的可能性(A 239——240=B 299,RS 290——1)。

    所谓“知识”,必须与一定的对象相关联。例如一概念,如果最终没有一定的经验直观与它关联着,那么,它本身虽然无疑仍然是一个思想,但是因为没有对象,所以不是知识。数学概念也是一样。先天的数学概念本身,还不能算是知识,必须设想只有按照纯直观这种形式才会出现的相应的经验表象,必须肯定数学概念与感官对象的联系,才能说有了知识。所以,几何学的原理作为先天知识,必须具有与经验对象相联系的客观有效性(B 146——7,RS 159b——161b)。

    一方面是几何学的纯直观方面的先天的原理,一方面是相应的经验对象,这两方面似乎原来并不相干。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空间(和时间)纯直观也即是经验直观的先天形式,所以是一切经验直观的可能性条件。因此,几何学中通过纯直观建立的原理必定对经验直观完全适用。空间(和时间)之为一切显现的本质形式,表现在空间(和时间)通过知性的综合作用接受和把捉显现,所以,数学在这种的综合方面所建立起来的先天原理,必然普遍适用于空间形式所接受和把捉的一切对象。正由于此,几何学才必定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有效性。

    上面所说,已经涉及知性活动,虽然只能简单地点出。在论述知性的第二篇中才会把涉及知识的主体的活动深入展开。现在首先要明确的是几何学(数学)的对象是纯直观,纯直观属于感性,因此,在感性这个部分的论述里,康德的重点是解释在纯直观中构造概念的数学的先天综合知识的可能性。但是,数学的先天综合知识的产生从根本上不能没有知性的作用。在分析一个总体对象时,不得不有先有后,先感性,后知性,这是自然的合乎实际的叙述方法。但不能忘记:一切知识离不开知性作用。数学知识以感性纯直观为对象,所以数学的先天综合知识的特定的可能性要在感性范围内来说明。但数学之为先天综合知识的一般的可能性还需要联系知性活动才能得到充分的说明。

    §12 时间表象与算术以及动力学的关系

    时间作为先天的直观,同解决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问题有什么联系?

    几何学以空间纯直观为基础。算术甚至在时间里把一个一个单位继续地增加,从而构成其数的概念;特别是纯粹力学,只有利用时间表象才能构成运动概念(《导论》,§10,AA第4卷,参看中译本第42页)。

    首先是数学(算术)的数。数目是数的概念在时间纯直观中的构造。再往根本上说,一般量的概念也是这样构成的。量的概念是说:对于一物采取这样的规定,从而我们可以认为在该物中确定包含有多少次的“一”,而这个多少次的“一”之所以实现,是由于对“一”继续的重复,而继续的重复只能是由于时间以及出现在时间中各个单位的综合(A 242=B 300,RS 292)。所以,数的概念在直观中的构造以及数的一切运算(算术)都离不开时间,因为时间正是表现量和数的概念所需要的纯直观。可见,算术(以及代数)的先天综合知识以时间纯直观为其可能性的先决条件。

    此外还有力学所论证的关于一般的运动————地点的变化————的先天综合判断。它们的可能性首先依靠时间,因为离开时间表象,运动、变化都不能设想。在同一客体中具有互相矛盾着的、对立的谓语,如同一物又在又不在同一地点,这就是变化、运动。如果时间表象不是先天的直观,那就不可能设想经验中的普遍的变化和运动。只有在时间里,我们才能认识到一对象具有两个互相矛盾、对立的规定性。互相矛盾对立的规定性在先后继续着的不同时间里可以属于同一物。所以这种时间观点从一个根本方面说明了动力学中的先天综合知识的可能性(B 48——9,RS 75——6)(5)。

    量与数的概念是不是从经验对象中引申出来的?不是。如从经验对象引申出来,那么它们不会有严格的普遍性。量与数是由知性本身所提供的,所以,它们才具有严格的普遍性。它们可以在纯直观————时间————中构造出来,因而关于量与数的运算(算术、代数)就在数与数的关系方面提供出先天综合判断。

    运动概念离不开运动的物,所以,运动概念不是知性的纯概念。但是,像前面所说,由于时间纯直观,一般的变化、运动的思想才有可能性,变化与运动只有在时间中才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有关变化与运动的先天综合判断(这种判断具有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但由于概念包含有经验内容,所以不是纯先天综合判断)只是在时间的基础上才具有可能性。

    几何学还可以把纯的运动作为对象,即把运动当作单纯的对于空间的描画,这样,运动就是一种在外直观中的多在时间中的继续综合的纯的活动,这样的知识是纯先天综合判断(B 155注,RS 171b)。这里,康德把由笛卡尔开始创建的解析几何学的成就按照他自己的新观点一并加以考虑。

    总之,算术(包括代数)、动力学以及解析几何学的先天综合判断都以时间为其最终的依据,其可能性也从而得到妥当的说明(6)。

    从另一角度看,正是由于这种时间观点之能以完全恰当地说明算术(代数)、动力学以及解析几何学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根据某些其他的观点都不可能说明这种可能性,因之时间作为纯直观的理论的正确性也就等于获得了又一次的明证或旁证(关于时间的先验的表述)。

    时间纯直观像空间一样,是经验直观的可能性的条件,因此,像上节关于几何学所说的同样道理,算术(代数)、动力学等科学在时间根本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原理必定对于经验直观完全适用,具有严格的普遍性和客观的有效性。

    §13 总结空间时间表象的本质

    关于以上对空间、时间的特性的说明,可以作如下的结论:

    (1)空间、时间并不表象任何物自身(7)(Dinge an sich)的性质,也不表象物自身互相之间的关系。

    (2)空间是一切外感官的显现的形式,它只是感性主观的条件,正是在这条件之下,我们才能有向外部对象的直观。时间也是感性的主观条件。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它是直观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内部状态的形式。

    (3)时间是一切显现的先天的形式条件,空间只是向外直观的形式,只是外部显现的先天条件。而一切表象,不管是否以外面的物作为对象,由于都属于意识的不同规定,就都属于我们的内部状态。内部状态都从属于我们向内直观的形式条件,也就是都从属于时间,所以,时间是一切显现的先天条件。显现有内显现和外显现之分,就着内显现说,时间是我们意识的内显现的直接条件,在这基础上,时间就是外显现的间接条件(这三条结论连同以下的说明均参看A 26——41=B 42——58,RS 70——83)。

    §14 对空间时间表象的本质的说明:1.显现与物自身

    现在对以上结论作如下说明。

    空间时间与物自身无涉。请注意:现在必须开始认真使用“物自身”这个术语。“物自身”这个术语以及与“物自身”涵义类似的另外名称(如“实体”、“本体”等),在康德以前以至古希腊都已出现,可是,特别是“物自身”这个词,从康德开始才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哲学用语。康德对“物自身”概念用力最深,极富创见,贯注了心血。物自身与显现严格对立,物自身虽然是批判哲学的最重要术语之一,但是它并不可知,只有显现才是知识对象,这个重要思想构成他的批判哲学与前批判时期哲学思想的根本性区别,它因而形成批判哲学的主要标帜。

    物自身不可知。物自身作为解决好多难题而提出的设想,与他的哲学中的几条主线都密切联系着。因此,虽不可知,却有重要作用。我们对物自身,尽管它仅仅是一种设想,如何了解它的意义,绝不能一下子说清楚。他本人也从来没有集中地把它讲透过。本书打算先按对主题阐述的次序把同它相关的一些想法逐一介绍。对它的综合论述放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比较合适。

    从他对自己体系阐述的情况看,从批判哲学的实质看,物自身的思想应该说与整个体系同始同终,贯彻始终;从物自身思想在体系中的作用说,他是在批判理性这项工作一开始,就与感性相联系提出物自身思想。所以雅可比说得非常正确:没有物自身,进不了康德的体系。

    对物自身的肯定,当前的理论根据是:

    空间根本不表象任何物自身的性质以及物自身互相之间的关系,就是说,根本不表象属于对象本身的规定性。因为不管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各样规定性,都不能在它们所属的物的存在之先直观到,也就是不能先天地直观到(A 26=B 42,RS 70。着重点是我加的)。

    时间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属于物的也就是说把对于物的直观的一切主观条件都除掉之后它还依旧存在着的客观的规定性。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8),时间就会成为这样一种东西:它并没有实在的对象,可却又是实在的。在后一种情况下(9),时间作为属于物本身的规定性或秩序,那么它就不能作为对象的条件先于对象出现,并经由综合命题先天地被认识以至先天地被直观。可是这种情况完全可以成为事实,如果时间不过是只有在它这样条件之下一切直观才能在我们之中出现的主观条件。因此,这个内直观的形式就可以先于对象,也即先天地被表象了(A 32——3=B 49,RS 76。着重点是我加的)。

    物自身想法的直接根据是空间、时间表象的先天性和作为人类感性形式的直观性。另一方面的根据是数学和动力学这些科学知识的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数学(几何学和算术)和动力学的先天综合知识要求空间、时间表象的先天性和直观性。空间、时间的先天性,也就是空间、时间表象的主观性。(因为先天性表示独立于经验,甚或在经验之先。先天性的标帜是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这二者都不能从经验得来,都与主体的认识能力有根本联系。)任何表象都有主观性的这样一种特性。但是空间、时间表象的主观性却是某种普遍的主观性,必然的主观性,不是个人的、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偶然的主观性,而是整个人类的主观性,作为知识学对象的主观性,所以是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康德以前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普遍的主观性,也即属于人类认识的基础的主观性,所以又是必然的主观性。

    既然空间、时间具有普遍必然的主观性,那么,通过空间、时间认识到的对象,就不会等同于对象自身,通过空间、时间认识到的对象,已经是在人类感性的特定形式空间、时间的条件下的对象,而不是不为空间、时间主观条件所统摄的对象的原本的样子。作为人类感性所固有的接受对象的形式的空间、时间,不会是属于原来的物本身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