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古代对于鬼魂及葬祭之观念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余读古朗士所著《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李玄伯译本),于彼邦古代迷信,言之綦详。其首章论古代希腊、意大利人,信人死后其魂不离肉体,而与之同幽闭于坟墓中,详举当时诸土葬礼以为说明。并谓此种信念,统治彼邦极长时期之思想,影响于其家族及社会之组织,几皆以此项迷信为根源。余因念此等观念,古埃及人先已有之。埃及人视生人屋宇,不翅如逆旅,而死者之坟墓,则若为彼等永久之住宅。其尸体用香料涂抹,以求永久保存,所谓“木乃伊”是也。彼辈信灵魂死后离去,他日可重返,再附尸体,即得复活。后代人言埃及,莫不盛称其金字塔,若为古埃及文化之最高表征。然古埃及文化之所以绵历不永而终于衰歇不复振者,实亦受金字塔之赐。竭生奉死,奈之何其可久。又如耶教复活传说,此亦西方人相信死后灵魂可来再附肉体之一证。据是言之,自埃及、犹太、希腊、罗马诸邦,古代西方有其共同的灵魂观、永生观乃及复活观,都和我们东方人想法不同。

    今考春秋以来,中国古人对于魂魄之观念。《易系辞》有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小戴礼记·郊特牲篇》谓:“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此谓人之既死,魂魄解散,体魄入土,而魂气则游扬空中无所不属。而中国古人所谓之“魂气”,亦与西方人所谓之“灵魂”有不同。《小戴记·礼运篇》有曰:

    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熟,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

    此处“魂气”又改言“知气”。当时人信人既死,其生前知气(即魂气)则离体飘游,故升屋而号,呼而复之。而魂之离体,则有不仅于已死者。故宋玉《招魂》有曰:“魂魄离散。”又曰:“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又景差有《大招》。此等若为当时南方楚人之信仰。然郑人于三月上巳,出浴于潧、洧之间,其俗盖亦寓招魂之意。则此种信仰,显不止于南方之楚人。惟其人死而魂离,故中国古代于葬礼乃不甚重视。《小戴礼·檀弓篇》有曰:

    延陵季子使齐而返,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既封,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

    《史记·高祖本纪》记高祖过沛,谓沛父兄曰:

    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则古人谓人既死,魂即离魄而游,其事岂不信而有征。

    人之生命,主在“魂”,不在“魄”。“魂”既离魄而去,则所谓“魄”者,亦惟余皮骨血肉,亦如爪发然,不足复重视。孟子曰: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盖归反蔂梩而掩之。

    据孟子之说,亦谓其人不忍见其亲之尸为狐狸蝇蚋所攒食,非谓其亲之魂犹附死体,非葬埋则亲魂永不安。盖葬者所以尽人事,非以奉鬼道。《檀弓篇》又曰:

    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哉。”

    《吕氏春秋·节葬篇》亦曰:

    孝子之重其亲,慈亲之爱其子,痛于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也,故有葬死之义。葬也者,藏也。

    《淮南子·齐俗篇》亦曰:“葬薶足以收敛盖藏而已。”故《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因此中国古人绝不赞成厚葬之事。厚葬之事始见于《左传》。成公二年:

    秋八月,朱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车马,始用殉,重器备,椁有四阿,棺有翰桧,君子谓华元、乐举于是乎不臣。

    然此所谓厚葬,较之埃及古俗,何翅千万相去。宋文公亦一国之君,其葬如此,君子已讥主其事者,而谓之“不臣”。其后生事渐富,风俗渐奢,厚葬之风亦渐盛。然所以为厚葬者,亦不为死者计。《吕氏·节丧篇》论之,谓:

    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其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糜者以为荣,节俭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务,此非慈亲孝子之心也。

    惟其不如西俗,信人之既死,其魂犹附随于尸体。故厚葬之在中土,其风终不大盛。

    人死魂离,于是而有皋号,于是而有招魂,于丧也有重,于祔也有主以依神,于祭也有尸以像神,凡以使死者之魂得所依附而宁定,勿使飘游散荡。春秋以后,尸体废而像事兴。主也,尸也,像也,皆所以收魂而宁极之也。故古者不祭墓,韩退之《丰陵行》:“三代旧制存诸书,墓藏庙祭不可乱。”顾亭林《曰知录》亦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