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易經新義疏證凡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六經終於《易》。

    孔子傳經垂教,始於《詩》,終於《易》,故經惟《詩》、《易》體裁相合,藉物託比,寄懷深遠,以《詩》在言志,《易》明陰陽變化之故也。蓋六經專明人事、制度、典禮、道術得失,平實顯著,一成不變。方體雖有據依,樞機或昧變化,終以《易》象,明示屈信進退之妙。六經稻秫,《易》則醴齊;六經營壘,《易》則兵法。以《易》視六藝,不無精華糟粕之分,然必先考典禮,明道德,詳治亂,知是非,下學已精,方語上達,微言啓悟,故意不盡言。非六經既成之後不作《易》,非六經既通以後亦不足以學《易》也。

    以筮立經。

    以《樂記》求《樂經》,即《雅》《頌》是也。樂有器舞、音律之分,而聖經惟重於辭語,以可傳者在辭語,而器舞、音律義既甚微,久而必變,難於立教,故取明著簡易者以爲經。古人龜重於筮,聖經舍龜而用筮,亦以占法微渺,不如《易象》之明著簡易也。《易》以陰陽相摩而成六十四卦,商之作者不必聖人。孔子因其象而翻其辭,所云「繫」者,藉釘掛壺,其妙不在釘也,不過取其簡括顯明,使人不穿鑿於各爻之象,以便專力於所繫之辭。諸家圖表汗牛充棟,雖有可觀,君子不爲也。

    《易》出商人,經由孔修。

    《傳》兩言作《易》以爲當文王之時,詞疑不決,其不出於文王,是本經自有明文也。《記》云「商得坤乾」,是《易》爲殷末人作,孔子得而修之,亦如《春秋》之魯史,是經出於孔修,亦無所謂《周易》、《連山》、《歸藏》之説也。古學家創爲三聖之説,以文王敵孔子,别爲「三易」之名,猶是攻博士經文不全之故智。文王不已,馬、陸更足以周公。總之經由孔修,事無異同,受命作述,豈如經師之爲?文王作傳,舊説甚明,要在學者之自悟耳。

    《左》、《國》引《易》,據經傳立説。

    《左》、《國》引《易》,不但經歸之古人,即《文言傳》例亦以爲全出於孔子之前。審是,則不惟經不出於孔子,即《十翼》亦皆古説矣。不知季札觀樂,服注以爲傳家據已定言之。蓋聖人以經義附之於經,賢者以經説寓之於傳,其事其理同也。左氏作傳,兼傳諸經。所言某人筮得某卦爻者,實則卦爻即指其事以繫辭,以作爲述,故託於筮。其所有訓詁義例,皆爲漢師所祖。《左》爲《易》學之始師,今就諸條推考漢法,不如舊説之以末爲本。

    釋象出於七十子之徒。

    以僞《古文尚書》出於僞撰,閻氏作《疏證》,遂爲定案。《十翼》不出於孔子,自歐陽文忠 注 、楊慈湖以外,不下數十家,擬仿閻氏《疏證》體,作專書以明之。蓋文周不傳經,孔子不作傳,《大傳》有「子曰」明文。假如孔子作傳,乾坤爻辭一而已矣,奚爲至於五六見?此在先師當非一人之手,今乃以爲聖作,可乎?《繫辭》既有「子曰」明文,又有引「子曰」爲斷者。如:「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此之謂也。」則非孔子作可知。歐陽文忠《易童子問》言乾坤傳説重複同異,非一家之言,而《説卦》之取象,多於經無干,爲術士影射之所祖,諸本多寡不同。又《繫辭》亦采合諸家而成,故所列多文異義同。正如《論語》「季康子問政」三章同一事,而記者三家文小異,并録之比。今欲尊經,必先明傳,衆星斂采而後日月光華也。

    《大傳》問先後不同。

    諸經皆先有《大傳》,以相傳授,繼傳弟子讀經疑問,師乃引傳説之,如《喪服》其明證也。 引傳解經,如乾上九《文言》引《繫辭》爲説,是其明證。 别經傳問多佚,惟《喪服》尚全。《禮記》之《大傳》爲《喪服》最初之説,當爲子夏所作,其名則與《易大傳》、《春秋大傳》、《尚書大傳》同,是《易》之《繫辭》如《記》之《喪服大傳》也。《大傳》統論大綱,不條列經文,是爲最初之本。次則弟子疑經而問,師引傳解之。如《服問》之引《大傳》立説,此其書大約爲二三傳弟子所作,以其但及大疑總例。 尚未依經釋義。經每條皆有傳。 如《繫辭》引經之十八條擇要而説,此《服問》之比。 但論總巨,餘可意起,《三年問》與《服問》同例。 至於《儀禮》中之《喪服傳》與今三《傳》、《夏小正》傳同爲弟子據經發問,師引傳説解之。一經一傳,此爲晚近之本。以《喪服》之例推之,當名「問」,不當名「傳」。《喪服傳》引「傳曰」有二條,文見《大傳》。引傳立説,則本書不當名「傳」。《穀梁》引「傳曰」者八條, 近人不知傳、問之例,以爲刊本誤羨者,非也。 《彖》、《象》一經一説,則例同《公》、《穀》。《喪服》爲後師晚出之書,以《喪服》例《易》,則其先後輕重可見。舊説誤以爲全出孔子,故《易》例不可通也。

    《彖》、《象》非一師所作。

    《彖》、《象》皆問也。最初之問,不依經立説。如《服問》及《上繫》之「鳴鶴在陰」八條,《下繫》之「憧憧往來」十條是也。 中不皆有問辭,如《文言》上九有「何謂也」。 至於依經立説之書,如三《傳》、《喪服傳》,則經多無傳,不似《易》之一爻必有一傳也。三《傳》雖爲傳授問難而作,非一師所爲,其初立説不過十之二三,漸及五六,漸及七八,至於一爻一傳,則更爲後來補綴而成,既非孔子,亦不出於一師,所以宗旨不能一律也。

    諸家意例不同。

    傳説不出一師,宗旨固難畫一。在當日作傳之時,有訓釋象數者,有闡發卦德者,有推衍義例者,有比附人事者,有專詳休咎者。其實卦爻全具數義,作傳者互文隱省,所謂「言不盡意」也。且有正解,有反説,有比喻,有對文。使諸卦盡如《乾》、《坤》,文字將近十倍。故因其舉隅,心知全體,因其一節,以推萬端,由所言以求所不言,更由不言以求所言,不可膠刻,拘於行墨。又《春秋釋例》之書多不順經作訓,但分類立解,一例中神理自相起發,與上下文不必貫通。讀象、爻亦當似《春秋》之法,乃盡其妙。

    爻象廣大,兼取諸例。

    漢宋説《易》,宗旨不下數十種,通蔽錯見,不能全通,學者每欲奉一説以爲宗,而苦於所從。不知《易》道廣大,非一端所盡。聖人當日繫辭,洽人事,備王道,除傳問大例外,即卦氣、爻辰、消息、互體諸法,亦在所包,豈可株守一説,而謝絶他術?作者既明言廣大,學者豈可自囿諸法?合者取之,不合者别求義例。三《傳》之義,尚未足以盡《春秋》,況晚師一家之説。今故於成説之外,推求新例,以補先師所未備,固不必專己守殘以自囿也。

    事、禮、例。

    諸經皆以事、禮、例三門爲綱領。《孟子》引孔子論《春秋》,分事、文、義,是也。今就單經本先考事實,下及春秋, 舊説誤以爲文周作,故事止於周初。今以爲孔修,則事及哀、定,如《左傳》所引諸條是也。 禮文博采《儀》、《戴》,而義例則舊法之外兼及新得諸條,並以是三門編爲一書。

    師説互文,以《乾》、《坤》示例。

    諸卦彖象只一説。《乾·文言》外, 上九一條與《繫辭》同。 更有下也,潛藏乾元繫辭上九四説。 共六家。 《坤》亦有《文言》,使無《文言》,以下四説不能謂傳不全,必列五家。《易》道廣大,非一説所能盡,以廣異義也。五家之説,宗旨不同,師法小異,分别列之,以明宗派。而餘卦之異師異法,可由此推矣。使盡同《乾》,則文當數倍。今本大詳過繁,大簡則孤,即《乾》、《坤》作起例,則皆可推衍爲五六説, 《乾卦》詳六家,餘卦則六家各用一爻,而文已全。 則即《乾卦》六説爲六爻互文隱見之起例可也。歐陽文忠以四德與性情之説必不可合,元亨利貞串説與四德不同,諸家解説亦别宗旨。故餘卦當以《乾》、《坤》起例,知不言之隱不可尋行數墨也。

    古本。

    經爲孔子所修,《彖》、《象》先師就傳衍説而成。三《傳》、《喪服》通行本皆以傳附經,《易》則經義多爲師説所蔽。又經學以經爲歸,經之功當十倍於傳。凡學《春秋》者莫不先研究單行經本,經義既熟,然後推考傳義,以相輔助,故《屬辭》、《釋例》諸書皆單録經,不及傳,所以事半功倍。《易》則經爲傳所蒙亂,必先有單經本研究既熟,然後及傳,則義例分明。又《彖》、《象》、《文言》之屬,由《大傳》而出,當附《大傳》後,庶不致先後失當。

    重卦内聖外王,《孝經》内,《春秋》外。

    《詩經》多以潛飛起兩京。《乾》之潛飛分行藏,是内外卦之分内聖外王,爲重卦之分。内爲自修之誠正修,外爲治人之齊治平。二爻主《孝經》,五爻主《春秋》,即《乾卦》可見。《易》二五爲主卦,五爲天子大君,二爲君子。

    中外例。

    《春秋》有中外,先本國,次諸夏,次夷狄。《易》以上卦爲外,下卦爲内。内三爻如《春秋》之魯,外三爻則諸侯、天子、夷狄。《易》之親疏遠近、往來出入,皆由是起例。大綱如此,細目再詳。

    六爻分配六經。

    孔子作六經已,再作《易》以明其變化,藉陰陽消長以明進退取舍之道。故以六經分配六爻,專以用爻屬《易》。六經如六書之形事意聲,《易》則轉注、假借,專明四書之用,《易》亦專明六經之用, 顧氏《日知録》以《論語》「假年學《易》」合下「雅言」爲一章。《易》言學,雅言四教,即此意也。 不使有拘泥滯塞之敝。内三爻聖,以二爲《孝經》;外三爻王,以五爲《春秋》。《孝經》統《詩》、《書》。初爲《詩》,三爲《書》。《詩》、《書》自治,《孝經》引《詩》、《書》二經爲説是也。《春秋》統禮樂,禮四樂上。《孝經》:「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禮樂王者治世之要務,《春秋》統之。

    通三統。

    《易》之三統有前後之分。前三統,黄帝、堯、舜,而庖犧、神農爲二代。夏、殷、周爲後三統,而堯、舜爲二代。黄帝以下乃稱帝,則五帝從黄帝數。庖犧、神農以氏稱者,則不在五帝之數也。舊説以爲文王作則三統不全,今訂爲孔子所翻,然後全有三代,與諸經通三統之例相起。又一説三統之義以父母爲堯舜,長男女爲夏,中男女爲殷,少男女爲周。

    八卦配九州。 八風、八音。

    《説卦》四方例之説,又以分配九州、八風。一州一卦,州九卦八,不足其一,蓋以巽統東南之徐、揚二州。《論語》「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州雖二而方同,是徐、揚屬巽之説也。坤在西南,不立州,則移於中州,爲王畿。坤土黄,六五之「黄裳」與《詩·綠衣》之「黄裳」同爲中州王畿言之。坤在中爲王,居四方八州,以七卦配之。坎、離、震、兑爲四岳,乾雍,艮兖,巽徐揚。凡言州地者以此。八音則坤磬居中,震鼓,兑鍾,坎竹,離絲,爲四正。乾木,艮土,巽匏。由九州之説而定八風,亦由此而推得之。

    《戴記》説專篇。

    《戴記》之《本命》,《郊祀志》劉向引稱爲《易大傳》。是《本命》與《繫辭》同爲《易大傳》也。考《喪服》所引,多爲《大傳》所無,是古之《大傳》不止一二篇也。至《易本命》則更有明文,《中庸》明誠變化,亦爲《易》説。

    四爻配帝王周孔。

    《莊子》「在上則爲二帝三王,在下則爲元聖素王」,此《易》説也。合則五爲天子,二爲君子,分則初爲孔子,三爲周公,四爲王,上爲帝。《乾》、《坤》「潛」、「伏」、「履霜」,多爲孔子自説。外六十二,初爻義皆同。《乾》三爲周公,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 終日乾乾,餘六十三。三爻多爲周公立説,四王、上帝義例同此,實即内聖外王之《孝經》、《春秋》,而小變其説,以人實之,亦如《春秋》之行事深切著明也。

    南北遷封,《既濟》清平。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