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群經大義 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中學 制度

    爵篇

    皇帝王皆稱天子

    天子者,爵稱也。 如《孟子》天子一位。 爵所以稱天子者何? 指帝言。 王者父天 皇配天,稱皇天。 母地,爲天之子也。故《援神契》 《孝經緯》名。 曰:「天覆地載,謂之天子,上法斗極。」 爲帝言之。 《鉤命訣》 《孝經緯》名。 曰:「天子,爵稱也。」帝王之德有優劣,所以俱稱天子者何? 五天,九天之下。 以其俱命於天, 王亦稱天子。 而王治五千里内也。《尚書》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爲天下王。」 《御覽》引《中候篇》云《春秋》「天子使召伯來錫命」,傳:「天子一稱也。」稱天子,與五千里之王不同。 何以知帝 當作「王」。 亦稱天子也? 《詩》:「王於出征,以佐天子。」 以法天下也。《中候》 《尚書緯》名。 曰:「天子臣放勛。」《書》亡逸篇曰:「厥兆天子爵。」 所引《鉤命訣》與《書》當作爲注。 何以言皇亦 當作「不」。 稱天子也?以其上律下襲,俱王天下也。故《易》曰:「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文質五等三等之分

    爵有五等,以法五行也。或三等者,法三光也。或法三光,或法五行何?質家者據天,故法三光;文家者據地,故法五行。 案:此據今文《春秋》説也。 《含文嘉》 《禮緯》名。 曰:「殷爵三等,周爵五等,各有宜也。」《王制》曰:「王者之制録爵,凡五等,謂公、侯、伯、子、男也。」此據周制也。

    五等名義封地大小

    所以名之爲公、侯者何?公者,通也,公正無私之意也。侯者,候也,候逆順也。 案:此據《公羊疏》引《元命苞》説。 人 盧云:「人」疑作「公侯」。 皆千乘,象雷震百里,所潤同。 《御覽》百九十八引《孝經援神契》作「所潤雲雨同」。《周禮·小司徒》疏又有「雷震百里所聞同」之文。此「潤」字或係「聞」訛,或上脱「雲雨」二字。 伯者,白也。 公、通,侯、候,伯、白,此以音立訓之例。如《孟子》:「校者教也,庠者養也。」漢儒多用之。《元命苞》云:「伯之言白,明白於德。」 子者,孳也,孳孳無已也。 《元命苞》云:「子者孳,恩宣德。」 男者,任也。 《元命苞》云:「男者,任功立業。」 人 盧校云:「人」當作「子男」。 皆五十里差次,功德小者不滿,爲附庸。附庸者,附大國以名通也。 以附庸三等合上爲六等,合五長亦爲六等。

    制土三等爵分五等之説

    百里兩爵, 此谓二伯王後。 公侯共之;七十里一爵, 此爲方伯。 五十里復兩爵何? 此爲卒正。以下封地多少如畿内九十三国。 公者,加尊二王之後,侯者百里之正 方伯采地百里。 爵,上可有次,下可有第,中央故無二。 本無如此二一之分。 五十里有兩爵者,所以勉進人也。小國下爵,猶有尊卑,亦以勸人也。 以此爲先師推衍。

    殷爵三等

    殷爵三等, 此質家,如今西人,事不見經傳。 謂公、侯、伯也。所以合子、男從伯者何? 借春秋以比例,春秋實不如此。 王者受命,改文從質,無虚退之義,故上就伯也。 殷質,如《墨子》三月之喪不見經傳,後師據爲定説,非是。 《尚書》曰「侯、甸、任、衛,作 此字今《酒誥》無。 國伯」, 《酒誥》作邦伯。 謂殷也。《春秋傳》曰:「合伯、子、男爲一爵。」 此爵爲卒正。 或曰:合從子,貴中也。以春秋 小國同稱伯、子、男。 名鄭忽者,鄭伯也, 爲方伯,又字稱伯。 此未踰年之君當稱子, 如宋子、陳子、衛子、公侯之子,則經在喪稱子。 嫌爲改伯從子, 如杞伯又稱子,滕侯、薛侯同稱侯,又稱伯,稱子爲小國例。 故名之也。

    制土三等

    地有三等不變,至爵獨變何?地比爵爲質,故不變。王者有改道之文,無改道之實。殷家所以令公居百里,侯居七十里,何也?封賢極於百里,其改 舊作政,今從盧本。 也不可空退人,示優賢之義,故褒尊而上之。何以知殷家侯不過七十里?曰土 舊本作士,盧改,今從之。 有三等,有百里,七十里,五十里,其地半者其數倍。 此謂《王制》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二十也,故曰地半數倍。 制地之理體也,多少不 盧云「不」當作「亦」。 相配。

    公卿大夫士之同異

    公、卿、大夫何謂也?内爵稱也。内爵稱公、卿、大夫何?爵者盡也,各量其職,盡其才也。公之爲言,公正無私也。卿之爲言,章也, 「章也」二字舊脱,盧據《孝經疏》補。 章善明理也。大夫之爲言大扶,扶 此「扶」字舊脱,盧據《孝經疏》、《御覽》補。 進人者也。故《傳》曰: 《孝經疏》引,「曰」作「云」。 「進賢達能,謂之卿大夫。」《王制》曰:「上大夫卿。」 《大戴記·盛德篇》云:三少皆上大夫也。 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故《傳》曰:「通古今,辯然否,謂之士。」 《説苑·修文篇》:「辯然否、通古今之道,謂之士。」《繁露·服制篇》:「夫能通古今、别然否,乃能服此也。」 何以知士非爵?《禮》曰:「四十强而仕。」不言爵,爲士。至五十爵爲大夫,何以知卿爲爵也?以大夫知卿亦爵也。何以知公爲爵也?《春秋傳》曰:「諸侯四佾,諸公六佾。」合而言之,以是知公卿爲爵。内爵所以三等何?亦法三光也,所以不變質文何?内者爲本,故不改内也。 以上王臣。 諸侯所以無公爵者, 臣從卿起。 下天子也。故《王制》曰:「上大夫卿、下大夫五人,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此謂諸侯臣也。」大夫但有上、下,士有上、中、下何?明卑者多也。爵皆一字也,大夫獨兩字何?《春秋傳》曰:「大夫無遂事。」以爲大夫職在之適四方,受君之法,施之於民,故獨兩字言之。或曰大夫爵之下者也,稱大夫,明從大夫以上受下施,皆大自著也。天子之士獨稱元士何?士賤,不得體君之尊,故加元以别於 「於」字舊脱,盧據《御覽》補。 諸侯之士也。《禮經》曰:「士見於大夫。」諸侯之士也。《王制》曰:「王者八十一元士。」

    天子諸侯爵稱之異

    天子爵連言天子, 王爲天之臣子,言天子合天爲號。 諸侯爵不連言王侯何?即 即,若也。 言王侯以王者同稱, 謂君臣相混。 爲衰弱僭差,生篡弑, 非名分遠嫌之法。 得乎?天子猶不能爲天子也, 《孟子》云:「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故連言天子也。或曰:王者天爵, 《孟子》所謂天命。 王者不能王諸侯, 得乎王者不能爲王。 故不言王侯。 天能命王,故言天。 諸侯人群自著,故不著王也。

    王者太子稱士

    王者太子亦稱士何?舉從下昇,以爲人無生得貴者,莫不由士起。是以舜時稱爲天子,必先試於士。 《尚書》説。 《禮·士冠記》曰:「天子之元子士也。」 案此一節均用今《禮記》。

    婦人無爵

    婦人無爵何?陰卑無外事,是以有三從之義: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三句見《大戴·本命篇》。 故夫尊於朝,妻榮於室,隨夫之行。故《禮·郊特牲》曰:「婦人無爵,坐以夫之齒。」《禮》曰:「生無爵,死無諡。」《春秋》録夫人皆有諡何?以知夫人非爵也。《論語》曰:「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國人稱之曰君夫人。」即令是爵,君稱之與國人稱之不當異也。

    庶人稱匹夫

    庶人稱匹夫者,匹,偶也,與其妻爲偶,陰陽相成之義也。一夫一婦成一室,明君人者不當使男女有失時, 《傳》曰:「師不踰時。」 無匹偶也。 内無怨女,外無曠夫。 故《論語》曰:「匹夫匹婦。」 匹夫匹婦,即西人一夫一妻之説,貧賤之制,貴者則有異。

    爵人於朝封諸侯於廟

    爵人於朝者,示不私人,以官與衆共之義也。 文出《司馬法》,與「刑人於市」對文。 封諸侯於廟者,示不自專也,明法度皆祖之制也, 《傳》曰:「繼體守文。」 舉事必告焉。《王制》曰:「爵人於朝,與衆共之焉。」《詩》曰:「王命卿士,南仲太祖。」《禮·祭統》曰:「古者明君爵有德,必於太祖。君降,立於阼階南, 不敢當正位。 南向,所命北面,史由君右執策命之。」

    追賜爵

    大夫功成,未封而死,得賜爵追之者,善善從長之義也。不追討者,惡惡從短。《穀梁傳》曰:「追錫死者,非禮者,爲桓公發也。」 《通典》引《五經異義》云:《春秋》公羊、穀梁説,王使榮叔錫魯桓公命,追錫死者,非禮也。死者功可追而錫,如有罪,又可追而刑耶?《春秋》左氏説譏其錫篡弑之君,無譏錫死者之文也。故《左傳》:有功而死,可以加等,有罪可以戮棺。死者有罪,不戮尸可也,有功不封功,不可也。 《王制》曰:「葬從死者,祭從生者,所以追養繼孝也。」葬從死者何?子無爵父之義也。 《禮》云:追王太王、王季、文王,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此指先公以上言。 《禮·中庸記》曰:「父爲士,子爲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父爲大夫,子爲士,葬以大夫,祭以士也。」

    世子名稱同異

    父在稱世子何? 謂《春秋》之例,如曹伯使世子來朝。 繫於君也。 如殺世子同君。 父殁稱子某者何?屈於尸柩也。 君前臣名,父前子名。 踰年稱公者, 《春秋》公即位。 緣臣民之心,不可一日無君也。緣終始之義,一年不可有二君。 故先君之年終於十二月。 故踰年即位,所以繫臣民之心也。 謂《春秋》書法耳,實於殯後即位。 三年然後受爵者,緣孝子之心,未忍安吉也。 世子稱子、稱公、稱小子之别。 故《春秋》:魯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乙巳,公薨於小寢。文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此踰年未葬稱公之證。 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 未葬可稱公。 《韓詩内傳》曰:「諸侯世子三年喪畢,上受爵命於天子。」所以名之爲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絶也。

    天子之子亦稱世子

    何以知天子之子亦稱世子也? 此爲正義。 《春秋》曰:「公會王世子於首止。」 《禮·文王世子》云:「文王之爲世子也。」又云:「抗世子法於伯禽。」

    諸侯世子受命

    世子三年喪畢,上受爵命於天子何?明爵者,天子之所有,臣無自爵之義。 案:此節用今文《春秋》説。

    童子受封

    童子當受爵命者,使大夫就其國命之, 惟此有來錫命之制。 明王者不與童子禮也。以春秋魯成公幼少,與諸侯會不見公, 《公羊·成十六年》。 經不以爲魯恥,不與童子爲禮也。 童子,諸侯。

    諸侯世子服士服受爵

    世子上受爵命,衣士服何?謙不敢自專也。 諸侯之子亦爲士。 故《詩》曰「 有赩」,謂世子始行也。 世子士服。

    王者既殯即位稱王

    天子大斂之後稱王者,明民臣不可一日無君也。故《尚書》曰:「王麻冕黼裳。」此大斂之後也。何以知不從死後加王也?以上迎子釗,不言迎王也。王者既殯而後即位何? 此如定元年殯而即位。 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也。故先君不可得見, 謂已殯。 則後君繼體矣。 《公羊》:「是子也,繼文王之體矣。」 故《尚書》曰:「王再拜,興,對,乃受銅瑁。」明爲繼體君也。緣終始之義,一年不可有二君, 定元年兩公,爲二君。 故《尚書》曰:「王釋冕,喪服。」吉冕服,受銅,稱王,以接諸侯,明已繼體爲君也。釋冕、藏銅、反喪服,明未稱王以統事也。 即三年不言意。

    踰年改元

    不可曠年無君,故踰年乃即位、改元。元以名年, 《公羊传》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年以紀事,君統事見矣,而未發號令也。何以知踰年即位、改元也?《春秋傳》曰: 《公羊·文九年》傳文也。 以諸侯踰年即位,亦知天子踰年即位也。《春秋》曰:「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改元即位也。

    在喪越紼祭天地

    王者改元,即事天地。 謂喪中之祭。 諸侯改元,即事社稷。《王制》云:「夫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爲越紼而行事。

    在喪不言

    《春秋傳》曰:「天子三年然後稱王者,謂稱王統事,發號施 舊脱,據《通典》所引補。 令也。」《尚書》曰「高宗諒闇三年」是也。 此引今文《無逸》。 《論語》:「君薨,百官總已以聽於冢宰三年。」緣孝子之心,則三年不忍當也。故三年除喪,乃即位統事,踐阼爲主,南面朝臣下,稱王以發號令也。故天子、諸侯踰年即位,終始之義乃備,所以諒闇三年,卒孝子之道。故《論語》曰:「古 謂經詁,非往古。 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

    冢宰攝政

    所以聽於冢宰三年何?以爲冢宰職爲大伯,如舜之攝政也。《春秋傳》曰:「宰周公,天子之爲政者也。」 制國用之冢宰,與百官總己之冢宰名同實異。 故《王制》曰:「冢宰制國用。」所以名之爲冢宰何?冢者,大也;宰者,制也;大制事也。夫《周禮》六官,首冢宰。《春秋經》:宰周公稱公,宰渠伯糾何以爲大夫?制國用之冢宰也。《王制》曰:「冢宰制國用。」《王度記》曰:「天子冢宰爵録如天子大夫。」故周公稱公,渠伯糾則稱字也。宰咺何以名?宰之元士也。

    諫諍篇

    天子置諫臣

    臣所以有諫君之義何?盡忠納誠也。《論語》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孝經》:「天子 皇配天。 有諍臣七人, 大一統用七政例,一方一人,故用七人。 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據下以三公四輔爲七人。 諸侯 帝王爲臣,比於諸侯。 有諍臣五人, 帝德五方、五士。 雖無道,不失其國。 如《論語·衛靈公》。 大夫 皇之大夫於王爲公,如二伯。 有諍臣三人, 大夫多以三爲節。 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於令名。 爲修身之學。 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天子置左輔右弼,前疑後承, 《書》之四輔四鄰。 以順天道。左輔主修政,刺不法。 《保傅篇》:「明堂之位曰: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彼充即此輔也。故《賈子·保傅》云:「充立於左,是太公也。」 右弼主糾亂害,匡正傾邪。 《保傅篇》:「絜廉而切直,匡過而諫切者,謂之弼。弼者,拂天子之過者也。是主糾害,言失傾之義者也。」 前疑主糾,度定德經, 《保傅》作道,謂篤行而好學,多聞而道慎,天子疑則問,應而不窮者,謂之道。道者,導天子以德也。 後承主匡正,常考變失。 《保傅》云:「博聞强記,接給而善對者,謂之丞。丞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 四弼興道,率主行仁。 《尚書》:「亂爲四輔。」又曰:「臣哉鄰哉!鄰哉臣哉!」 夫陽變於七,以三成,故建三公, 上、中、下。 序四諍, 前、後、左、右。 列七人, 以合七政。 雖無道,不失天下,杖群賢也。

    諸侯待諫臣之禮

    諸侯之臣,諍不從得去何?以屈尊申卑,孤惡君也。 《禮·曲禮》:「爲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孟子》:「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公羊·莊二十四年傳》:「三諫不從,遂去之。」 去,曰:「某質性頑鈍,言愚不任用,請退避賢。」 《孟子》:「諫不行,言不聽,膏澤不下於民。」 如是,君待之以禮,臣待放, 《公羊·宣元年傳》:「臣放之,非也;臣待放,正也。」 君待之以禮奈何?曰:「予熟思夫子言,未得其道,今子不且留。聖人之制,無塞賢之路,夫子欲何之?」則遣大夫送至於郊。 《孟子》:「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

    三諫待放

    臣必三諫者何?以爲得君臣之義, 據君日臣月之説,以月生三日成魄,諫必以三,臣道就也。 必待放於郊者,忠厚之至也,冀君覺悟,能用之。 《孟子》:「三宿而後出晝,於予心猶以爲速,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 所以必三年者何?古者臣下有大喪,君三年不呼其門, 與奪情之説相反,如丁憂去官,經説如此,實未通行。 所以復君恩。今己所言不合於禮義,君欲罪之,可得也。 《公羊傳》「古者大夫已去三年待放」,注:「三年者,古者疑獄三年而後斷。」 《援神契》曰:「三諫待放,復三年盡惓惓也。」 惓惓,懇至之意。 所以言放者,臣爲君諱, 《禮·曲禮》:「大夫、士去國,不説人以無罪。」 若言有罪放之也。 宣元年,晉放其大夫胥甲父於衛。《公羊傳》:「放之者何?猶曰無去是云爾。然則何言爾?近正也。」是則大夫本無罪而去,又不可揚君之過,故變出奔之例而言放,引罪於己,若爲君放然也。《禮·坊記》:「善則稱君,過則稱己。」皆是。○所言似乎尊君卑臣,與時局不合,現今海外爲過渡時代,經多爲太平以後言之。

    所諫事已行遂去不留

    所諫事已行者, 謂不用其言,事已施行。 遂去不留。凡待放者,冀君用其言耳。事已行,災咎將至,無爲留之。《易》曰:「介如石,不終日,貞吉。」《論語》曰:「三日不朝,孔子行。」臣待放於郊,君不絶其禄者,示不合耳。 《孟子》:「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里。」是三年待放,不絶其禄也。 以其禄參分之二與之,一留與其妻、長子,使得祭其宗廟,賜之環則反,賜之玦則去, 《荀子·大略篇》:「絶人以玦,反以環。」 明君子重恥也。 《禮》:「事君三違不出境,則利禄也。」又云:「君子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以遠亂也。」是君子重恥之義也。 《王度記》曰:「反之以玦,其待放者,亦與之物, 謂玦。 明有分土,無分民也。」《詩》曰:「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如《楚辭》之「周游六漠」、「上征下浮」。

    天子臣與親屬皆不言放

    或曰:天子之臣不得言放者,天子以天下爲家也。 《春秋》王子瑕奔晉,不言出也。 親屬諫不得放者,骨肉無相去離之義也。 《孟子》所謂同姓之卿,明異姓乃得去,故《公羊傳》:「何通乎季子之私行,辟内難也。君子辟内難,不辟外難。」是則親屬有故不得去,但宜避之而已。 《春秋傳》曰: 《公羊·宣十五年》。 司馬反曰:「君請處乎此,臣請歸。」子反者,楚公子也,時不得放。 子反事不純同此,又先師借以立説耳。

    記過徹膳

    明王所以立諫諍者,皆爲重民而求己失也。《禮·保傅記》曰:「於是立進善之旌,懸誹謗之木,建招諫之鼓。」王法立史記事者,以爲臣下之儀樣,人之所取法則也。動則當應禮,是以有記過之史、徹膳之宰。《禮·玉藻》曰:「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禮·保傅》曰:「王失度,則史書之,工誦之,三公進讀之,宰夫徹其膳。」是以天子不得爲非,故史之義,不書過則死,宰不徹膳亦死。 此爲記過、徹膳之禮。 所以謂之史何?明王者使 「使」從「史」得聲。 爲之也。謂之宰何?宰,制也,使制法度也。宰所以徹膳何?陰陽不調,五穀不熟,故王者爲不盡味而食之。 《禮·曲禮》:「歲凶,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詩·雲漢》傳:「歲凶,年穀不登,則膳夫徹膳。」 《禮》曰:「一穀不升,不備鶉鷃;二穀不升,不備鳧雁;三穀不升,不備雉兔;四穀不升,不備囿獸;五穀不升,不備三牲。」 此爲歲凶徹膳之禮。

    諫臣不以掩惡爲事

    人臣之義,當掩惡揚美,所以記君過何?各有所緣也。掩惡者,謂廣德宣禮之臣。

    非諫臣皆爲君隱

    所以爲君隱惡何?君至尊,故設輔弼,置諫官,本不當有遺失。《論語》曰:「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此爲君隱也。 《禮·表記》:「事君欲諫,不欲陳。」又《坊記》云:「善則稱君,過則稱己。」《春秋》爲尊者諱。

    君信賞罰不爲臣隱

    君所以不爲臣隱何?以爲君之與臣,無適無莫,義之與此,爲賞一善而衆臣勸,罰一惡而衆臣懼。若爲卑隱爲不可,殆也。故《尚書》曰:「畢力賞罰,以定厥功。」

    諸侯臣入聘得爲君隱

    諸侯臣 指大夫如京師者。 對天子亦爲隱乎?然本諸侯之臣,今來者爲聘,問天子無恙,非爲告君之惡來也。 《喪服傳》:「諸侯之大夫,以時接見於天子。」此即謂大夫奉君命,聘問天子者也。 故《孝經》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鄉射篇

    天子親射

    天子所以親射何?助陽氣,達萬物也。春陽 案:「陽」字舊脱,盧補。 氣微弱,恐物有窒塞,不能自達者。 《漢書·五行志》:禮,春而大射,以順陽氣。 夫射自内發外,貫堅入剛,象物之生,故以射達之也。 《禮記·射義》:「射者,男子之事也。」又《内則》「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亦取由内達外之義也。

    射取德所能服

    《含文嘉》曰:「天子射熊,諸侯射麋,大夫射虎,士射鹿豕。」 《儀禮·鄉射記》云:「凡侯,天子熊侯白質,諸侯麋侯赤質,大夫布侯,畫以虎豹,士布,畫以鹿豕。」 天子所以射熊何?示服猛、遠巧侫也。熊爲獸猛巧者,非但當服猛也,示當服天下巧佞之臣也。 案:遠巧佞,舊無「遠」字,《御覽》作「遠巧物也」,「物」字訛。下「巧佞」作「巧妙」恐亦誤。示當服,疑是「亦當服」。並盧氏説者也。 諸侯射麋何?示遠迷惑人也。麋之言迷也。 案:此與《漢書·五行志》注同。 大夫射虎豹何?示服猛也。士射鹿豕何?示除害也。 《説文》:士射鹿豕爲田,取除害也。 各取德所能服也。

    大夫士射兩物之義

    大夫、士射兩物何?大夫、士俱人臣,示爲君親視事,身勞苦也。或曰臣陰,故數偶也。 藉以别上下、定尊卑。

    射侯

    侯者,以布爲之。布者,用人事之始也。 《禮記·郊特牲》云:「太古冠布。」皆從人事之始。 名之爲侯者何?明諸侯有不朝者,則當射之。故《禮·射祝》曰:「嗟爾不寧侯,爾不朝於王所,故亢而射爾。」 案:此引祝詞與《考工·梓人》大同小異。彼云祭侯之禮,以酒脯醢,其詞曰:「惟若寧侯,毋或若汝不寧侯,不屬於王所,故抗而射汝。」蓋此本據古《周禮》説也。 所以不射正身何?君子重同類,不忍射之,故畫獸而射之。

    因射選士

    射正何爲乎?曰:射義非一也。夫射者,執弓堅固,心平體正,然後中也。 《禮記·射義》云:「内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 二人争勝,樂以德養也。 《論語》:子曰:「君子無所争,必曰射乎!」 勝負俱降,以宗禮讓, 揖讓而升。 故可以選士。 《禮記·射義》云:「天子將祭,必先習射於澤。」澤者,所以擇士也。 夫射者,發近而制遠也。其兵短,而害長也,故可以戒難也。所以必因射助陽選士者,所以扶助微陽而抑其强,和調陰陽,戒不虞也。何以知爲戒難也?《詩》曰:「四矢反兮,以禦亂兮。」

    因遠所别尊卑

    因射習禮樂,射於堂上何?示從上制下也。《禮》曰:「賓主執弓,請昇,射於兩楹之間。天子射百二十步,諸侯九十步,大夫七十步,士五十步,明尊者所服遠,卑者所服近也。」 《大射儀》:大侯九十,參七十,干五十,此圻外諸侯之制。諸侯大侯,大夫參,士干侯,以次差之,則天子當百二十也。

    鄉飲酒 《論語》:「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禮記》言鄉飲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指此《儀禮》之卿相饗禮,則爲朝廷之法,非鄉黨所有。

    所以十月行鄉飲酒之禮何?所復尊卑長幼之義。春夏事急,浚井次牆,至有子使父、弟使兄,故以事閑暇,復長幼之序也。 漢至國朝皆頒有此禮儀,其文簡略,與禮大異,故今爲饗禮未亡,此禮附饗禮。

    王者事三老五更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