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个性与教育的关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教育为一种社会的事实,这种社会的事实想把现代的文化,传达到次一代。换言之,教育是想使未成熟者理解现代的文化,更进而创造或建设社会的文化。教育的根本原理就在于此。而这文化之中,对于被教育者,有直接的文化,有间接的文化。所以教育的原理如说在文化的传授,那末,教育的最高原理当然是在直接文化的传授。换言之,文化中对于被教育者最有直接关系的国民的文化实是教育的最高原理。世人里面,往往有心醉他国国民的文化而不尊自国文化,因而丧失国民的性情者,这实在因为这种人们未曾觉悟到这一种原理的缘故。可是在另一面,我们绝不敢说,我们不应理解外国的文化,以助国民文化的发达。我们所主张不过以为教育应以自国文化做基础,而以他国文化做副品而已。

    依上述的理由,人们倘对于个性过于重视,想于个性主观之中去找教育最高的原理,那末,这种见解实是错误,实与教育本身的要求全相矛盾。我们由人性研究的结果,固然能够获得教育上形式方面的规定,就是说能够解决怎样去教育儿童一个问题;但是绝不能够由此获得实质方面的标准,就是说绝不能够解决向什么方向去教育儿童这个问题。第一章所述的库因铁良的个性论,也是想在人类天赋之中找出教育的根本原理,所以绝不能称做完善。人文主义,不消说,就是经卢梭裴斯泰洛齐二人之手传入德国的新人文主义的思想,也都以为欲养成理想的人物,非发挥各人所具的自然性不可这种见解也不免是谬误。在裴斯泰洛齐,他所谓自然性虽为客观的,与歌德(Goethe)的主观天才主义固已不同,然求教育根本原理于人性里面煞是不当。又裴斯泰洛齐等所唱的个性虽指人类共通的天性,与现今所称个性,虽全两样,然不问其为通性与个性,他总想在人类的性能(包括通性与个性)里面寻求教育的根本原理,所以他的见解,在学术上难称稳妥。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西生(E.O.Sisson)在所著“品性的本质”(The Essentials of)Character, a practical study of the aim of moral education)论教育者关于个性陶冶应取的态度说:

    “人人相互的差异是无限的。这种差异虽大概成立于幼少时代,然得求其根源于生来的禀赋者也是不少。不解儿童间的差异,贸然从事教育,成功实是毫无把握。可是另一方面,通常一般人们所都具有的通性也是极多,而且也极重要,自然不待多言。……卢梭以来,因提倡重视个人间的差异的缘故,往往反对于万人通性的重要有忽视的弊端。所谓儿童,身内藏有名誉,诚实,亲爱,其他各种必要的诸德的萌芽冲动等。我们把儿童普泛共通的天性以使之完成,这实比发现儿童特殊的才能而培养之,更属重要。……现在且把人类普泛共通的若干性质中之最重要的性质概称之叫做品性,那末,品性实为构成真正的男女的若干性质的总称。所以有这种品性的人才是完全的人。教育者最少对于构成品性上最重要的诸性质不可不有明了而且确实的知识。此地所谓教育者,第一是指父母,第二是指教师,此外兼指一切对于儿童或青年的成长发达上予以影响的人们。这第三的意义下的教育者实可说是包括一切的人。

    又教育者对于儿童培养这种品性固属安全,然于各个体的特别才能也应注意,务应适应自然实施教育。……

    因此,我们当面的问题极属明了;可是解答,那就不容易了。我们的问题就是如下。为将来儿童做一个人起见,做社会的一员起见,为使儿童将来得营幸福及有用的生活起见,我们到底应该着眼于怎样的人类的通性而一一培养之?由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得以规定教育的一般目的。关系于儿童教育的人应首先考虑这个普泛的目的,然后再于诸儿童的才能和个人的可能性加以顾及,这才是正当的顺序。”

    照西生所说,教育的要旨,第一在于对于社会生活最必要的所谓通性加以培养,而为求教育的效果起见,同时对于个人的差异,也应顾虑。这种见解,可说是稳适的。

    总而言之,教育的形式目的在儿童身心的调和发达,实质目的在于养成国家社会的健全分子。所以对于儿童,与以理解文化,创造文化的修养实是教育上的根本原理。现在再换一方向来说,我们从社会间各个人的性能方面解释起来,议论更觉明了。无论何人,倘他想营有意义的生活,那末,他总得理解社会的文化,总得谋对于社会的文化予以相当的贡献。但是达这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