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 宏智禅师广录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明州天童山觉和尚小参

    侍者中翼昙像编

    原典

    明州天童山觉和尚小参①

    小参。僧问:“如何是和尚②亲切③为人底句?”师云:“文彩未痕初,消息难传际。”僧云:“可谓虚明自照,不劳心力。”师云:“卓卓不倚物,灵灵那涉缘?”僧云:“莫便是十成底时节也无?”师云:“透过那边看,方有出身路。”僧云:“揭开金锁里头看,隐隐风光元自异。”师云:“不是那边事。”僧云:“如何是那边事?”师云:“琉璃殿上行,扑倒须粉碎。”

    师乃云:“诸兄弟!若是此一段事④,且须分晓始得。汝若分晓去,便能超毗卢⑤越释迦。作净妙法身,出金刚眼孔⑥。儞但歇去,歇得尽时,灵然不昧。更须退步就己,方能彻底相应。个时若有独在之照,犹带功在。岂不见道,子归就父,为什么父全不顾?理合如斯,父子之恩何在,始成父子之恩?如何是父子之恩?刀斧斫不开。”

    又云:“诞生王子,是须有父。才转身时,即不见有。那时唤作妙尽冥符⑦。若是卓卓地体得,向个里移一步。如珠发光,光还自照。却有个绍底道理。又须回头窥本位顾位,却回头便能阔步过今时。天明不觉晓,分照不落影,垂应不涉缘。着得个身,向闹浩浩中,洒然不被物杂。所以道,即此见闻非见闻,更无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诸兄弟!参禅汉!敲骨打髓,是恁么地做。

    “有一般汉便道,未话已前,已是道了。汝不见道,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截断天下人舌头即不无,争教无舌人解语?又不见,僧问古德⑧云,如何是和尚本来心?古德云,犀因玩月⑨纹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若是体得明白了,便乃跨万法头上,不为万法碍。到恁么时,不立语言,不拘影像。所以道,诸佛不出世,四十九年⑩说;祖师?不西来,少林有妙诀。

    “诸佛既不出世,为什么四十九年说?祖师既不西来,为什么少林有妙诀?须信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里不移一丝,不动一点。那时一句子,掷地作金声。便知道正中偏?,一轮皎洁正当天。若恁么辨得出,在语也妙,在默也妙。说时常默,默时常说。便能超四空?出三界,个是透脱汉做底。且道,如何履践得恁么去?翡翠?踏翻荷叶雨,鹭鸶?冲破竹林烟。”

    注释

    ①小参:也称家教。禅寺中规定时间以外的参见,规模较上堂为小。

    ②和尚:指德高望重的出家人。在印度原为师父的俗称。中国佛教典籍中,一般为对佛教师长的尊称,后成为僧人的通称。

    ③亲切:接近或契合禅义。

    ④一段事:指本体上之姿。这相从天地没有形成以前到崩坏以后,仍然无始无终存续着。至圣境也无得,住凡夫也不失的一大事。

    ⑤毗卢:即毗卢遮那或毗卢舍那等的略称,佛真身的尊称。佛教内部对这一佛名有不同解释。华严宗认为毗卢遮那为报身佛,是莲华藏世界的教主;天台宗以毗卢遮那为法身佛;法相宗以毗卢遮那为自性身;密宗视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为理智不二的法身佛,尊奉的主要对象。

    ⑥眼孔:见识,眼光,眼界。

    ⑦冥符:默契,暗合。

    ⑧古德:已辞世的高僧,古代高僧。

    ⑨玩月:赏月。

    ⑩四十九年:指释迦牟尼佛在世弘播道法四十九年。

    ?祖师:指禅宗初祖菩提达磨。

    ?法位:法的分位,真如的异名。真如为诸法安住之位,使现象得以安立的真理的分位,故称法位。

    ?世间相常住:也作俗谛常住。法无生灭变迁称常住。俗谛所涉的世界,是存在差别的现象世界,这是现实的内容。理想的觉悟,是要通过这现象世界而见到它的真如本性,要保住这现象世界,而不是取消它。现象世界也有永恒的意义,这就是世间相常住。

    ?正中偏:指平等中存有差别。

    ?四空:即法相空、无法相空、自法相空、他法相空。

    ?翡翠:嘴长而直,生活在水边,吃鱼虾之类。羽毛有蓝、绿、赤、棕等色,可作装饰品。

    ?鹭鸶:也作鹭、鹭鹚。因其头顶、胸、肩、背部都生长毛如丝,故称。

    译文

    小参。僧人问:“如何是和尚亲切为人的句子?”正觉禅师说:“文采没有痕迹的当初,消息难以传送边缘。”僧人说:“可称虚明自己观照,不费心力。”正觉禅师说:“卓卓不会依靠事物,灵灵哪里牵涉因缘?”僧人说:“难道是十成的时节吗?”正觉禅师说:“透过那边留心,方有出身的道路。”僧人说:“揭开了金锁里头留心,隐隐风光原来就不同。”正觉禅师说:“并不是那边的事情。”僧人说:“如何是那边的事情?”正觉禅师说:“琉璃殿上行路,扑倒应当粉碎。”

    正觉禅师于是说:“诸兄弟!如果是这一段事,且应当分晓才行。儞如果分晓去,就能够超越毗卢释迦。当作净妙的法身,超出金刚的见识。儞只歇去,歇得尽的时候,灵然不会昏昧。再必须往后退步就从自己,方能够彻底契合禅旨。这时如果有独自存在的观照,仍然夹带功用。难道没听到说,子归返就从父,为什么父完全不顾?道理应当如此,父子的恩情在哪里,才成为父子的恩情?如何是父子的恩情?刀斧都砍不开。”

    又说:“诞生王子,务必有父。刚刚转过身形的时候,就见不到有。那时叫作玄妙穷尽冥符。如果是卓卓地体认,朝这里移动一步。如同珠子发出光芒,光芒仍然自己照彻。且有个承续的道理。又应当回过头部窥视本位顾位,且回过头部就能够大步度过现在。天空明亮不会感觉拂晓,区分光照不会落下影子,垂顾应现不会牵涉因缘。安放个身形,朝闹浩浩的中间,洒然不被事物混杂。所以说,就这见闻并不是见闻而言,再没有声色可以呈献君。此中如果明了完全无事,本体作用不会妨碍区分还是不区分。诸兄弟!参禅的汉子!敲骨打髓,是这样地做。

    “有一种汉子却说,没有谈论以前,已经是说了。儞没听到说,话语夹带玄意而没有道路,舌头自如谈论而不会谈论。截断天下人的舌头暂且不说,怎使无舌人能够谈论?又没听到,僧人问古德道,如何是和尚的本来的心?古德说,犀牛因为赏月白纹产生角上,大象遭受雷惊花儿进入牙里。如果是体认明白了,于是跨越万法的头上,不为万法阻碍。到这样的时候,不会设立语言,不会限制影像。所以说,诸佛不会出世,四十九年说法;祖师不会从西方来,少林有妙诀。

    “诸佛既然不会出世,为什么四十九年说法?祖师既然不会从西方来,为什么少林有妙诀?应当相信至道,此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里不会移开一丝,不会挪动一点。那时的一句子,掷地发出金声。就知道正中偏,一轮明洁的月亮正在当天。如果这样辨得出,在谈论玄妙,在沉默玄妙。谈论的时候恒常沉默,沉默的时候恒常谈论。就能够超出四空三界,这是超脱的汉子做的事情。姑且说,如何行践能够这样去?翡翠鸟踏翻了荷叶中的雨滴,鹭鸶鸟冲破了竹林里的烟霭。”

    原典

    小参。僧问:“芦花①雪月,那时一色还迷;野水秋空,个处大功犹在。如何得色转功忘去?”师云:“往来如得路,两处不相妨。”僧云:“玉轮机转笑呵呵,直下相逢不相识。”师云:“又堕大功去也。”僧云:“那边不守空王②殿,争肯耘田向日轮③?”师云:“早恁么却较些子④。”僧云:“只如得处恰好时如何?”师云:“密密处难言,细细中莫动。”僧云:“唤得回来,通途无碍处,又作么生?”师云:“是处相逢不隔越,千手千眼观世音。”

    师乃云:“是我自家底,是儞诸人底,是三世诸佛底,是六代祖师底。各各分上,六六三十六。这里生心即乖,动念即错。若有个汉,四棱着地掀斡不动,也较些子。便能向今时卓卓地,了无一法着彼,了无一法着我。自在人间,无往来相。彼具足是我,我具足是彼。法法住自位。所以道,性自平等,无平等者。若是恁么去也,是一个了事衲僧。更须退步,更须就己。便知道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这里不着一点,不挂一丝,拈转谷漏子⑤,与虚空合。合底是什么?若无合者,争辨虚空?若有合者,却成两个。那时明历历地要眼,净裸裸地要身。拨转机轮,便能向今时作用。若识得本来头,一切心皆是个心,一切法皆是个法。坦然平等,恰恰具足。便知道,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若恁么十成时,好个禅和子⑥。

    “而今人却道,曹洞禅没许多言语,默默地便是。我也道,儞于个时莽卤;我也知,儞向其间卜度⑦。殊不知虚而灵,空而妙?岂不见,僧问石门⑧,如何是和尚家风?门云,物外独骑千里象,万年松下击金钟。是恁么行得到,恁么透得彻,不向死水里浸却。

    “又不见,僧问梁山⑨,莫便是和尚安身立命⑩处也无?山云,死水不藏龙。如何是活水里龙?山云,碧潭不吐雾。儞若识得,死底便是个活汉;儞若识得,活底便是个死汉。须是向静悄悄处惺惺,闹浩浩中历历。便知死中常活,不被空碍;活中常死,不被物碍。有不是有,无不是无。芭蕉和尚?道,儞有柱杖子,我与儞柱杖子;儞无柱杖子,我夺儞柱杖子。所以六祖云,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萠,既?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方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珍重?!”

    注释

    ①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

    ②空王:佛的异名。法称空法,佛称空王。以空无一切邪执,为入涅槃城的要门。

    ③日轮:太阳。日形如轮,故称。

    ④较些子:好一些,马马虎虎,说得过去。

    ⑤谷漏子:也作可漏子、可漏。疑谷为“壳”的误字。壳漏子指人的躯体。

    ⑥禅和子:和子、和者,为亲如伙伴的意思。禅和子也称禅和者,略称禅和,称参禅的人。

    ⑦卜度:推测、臆断。

    ⑧石门:即德洪(公元一〇七一——一一二八年),俗姓喻,一说作俞,一说作彭,初名慧洪,字觉范,号宝觉圜明,自称寂音尊者,筠州也作瑞州(今属江西省高安)新昌(今属江西省宜丰)人。曾住江西筠溪石门寺。

    ⑨梁山:即缘观,约十世纪前后在世。曾住朗州也作鼎州(今属湖南省常德)梁山,世称梁山缘观。

    ⑩安身立命:指精神和生活有寄托。

    ?芭蕉和尚:即慧清,约九世纪下半叶、十世纪上半叶前后在世,新罗国(今属朝鲜)人。曾住郢州(今属湖北省钟祥)芭蕉山。

    ?既,疑既为“顿”的误字。

    ?珍重:临别时的礼貌语、习惯语,相当于再见、保重,禅师说法结束时常用此语。

    译文

    小参。僧人问:“芦花衬托雪花月亮,那时一色依然迷失;野水映照秋天空寂,这地方大功仍然存在。如何能够色相转变功用忘记去?”正觉禅师说:“往来如同得到道路,两个地方不相妨碍。”僧人说:“玉轮机机轮转动笑呵呵,当下彼此遇见不相认识。”正觉禅师说:“又落入大功了。”僧人说:“那边不会持守空王殿,怎愿意田土除草朝太阳?”正觉禅师说:“早这样且好一些。”僧人说:“譬如得到的地方恰好的时候如何?”正觉禅师说:“密密的地方难以言说,细细的中间不要妄动。”僧人说:“叫得回来,通途无碍的地方,又怎么样?”正觉禅师说:“此处彼此遇见不会阻隔,千手千眼观世音存在。”

    正觉禅师于是说:“是我自家的东西,是儞们诸人的东西,是三世诸佛的东西,是六代祖师的东西。各自的分上,六六得到三十六。这里生起心思就违犯,动起念头就不合。如果有个汉子,四棱放在地上掀斡不会动弹,也好一些。就能够朝现在卓卓地,完全没有一法容纳彼,完全没有一法容纳我。在人间自在,没有往来的相状。彼具足是我,我具足是彼。法法住留自己的位置。所以说,自性自然都是平等的,却没有使它平等的东西。如果是这样了,是一个明了事情的衲僧。再必须往后退步,再必须就从自己。就知道四大自性自然恢复,如同子得到它的母。这里不会容纳一点,不会挂上一丝,搓转壳漏子,跟虚空契合。契合的是什么?如果没有使它契合的东西,怎辨别虚空?如果有使它契合的东西,且成为两个。那时明历历地要眼,净裸裸地要身。拨转机轮,就能够朝现在作用。如果认识本来的头,一切心都是个心,一切法都是个法。坦然平等,恰恰具足。就知道,果实结满菩提圆成,花儿开放世界兴起。如果这样十成的时候,好个禅和子的作为。

    “现在人且说,曹洞禅没有这样多的言语,默默地就是。我说,儞于这时鲁莽;我知,儞朝其间推测。竟不知道虚寥而灵通,空寂而玄妙?难道没听到,僧人问石门,如何是和尚的家风?石门说,物外独自骑上千里象,万年松下面击打金钟。是这样行得到,这样透得彻,不朝死水里浸去。

    “又没听到,僧人问梁山,难道是和尚安身立命的地方吗?梁山说,死水里不会隐藏灵龙。如何是在活水里隐藏的灵龙?梁山说,碧绿的潭水不会吐雾。儞如果认识,死的却是个活的汉子;儞如果认识,活的却是个死的汉子。必须朝静悄悄的地方惺惺,闹浩浩的中间历历。就知道死中恒常有活,不被空无阻碍;活中恒常有死,不被事物阻碍。有并不是有,无并不是无。芭蕉和尚说,儞有拄杖,我给予儞拄杖;儞没有拄杖,我夺取儞拄杖。所以六祖说,心地蕴含诸种,雨润全都萌动,顿悟花情完毕,菩提果实自成。方知道,所在之处出生,所到之处灭完。再见!”

    原典

    小参。僧问:“马祖①升堂,百丈②卷席。意旨如何?”师云:“也知鼻头犹痛在。”僧云:“虽然父子相知,也是弄巧成拙。”师云:“儞还知痛处也未?”僧作卷席势。师云:“三汲③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僧云:“只如马祖一喝,百丈三日耳聋。又作么生?”师云:“声在耳处,耳在声中。”僧云:“可谓是根尘脱落,消息平沉去也。”师云:“切莫强针锥。”僧礼拜。

    师乃云:“马祖与百丈行次,闻野鸭子声。祖云,是什么?丈云,野鸭子。祖云,什么处去也?丈云,飞过去也。祖扭百丈鼻头,丈作痛声。祖云,何曾飞去?丈脱然④有省。次日,祖升堂,丈卷席。儞看他相见底时节,在什么处?如今有般汉,杜杜撰撰便道,儞才升堂,我便卷席,有甚么用处?直是千里万里⑤。百丈后来再参马祖,被祖一喝,三日耳聋。只如马祖一喝,还分外着得事么?还分外有做道理处么?若也个时承当⑥,不下草草⑦地,又是业识⑧流注⑨。若是坐得断干得开,一丝一糁立不得,唤甚么作再参马祖?其间毫发不容。若分外着得些子,不唤作三日耳聋。不见雪窦⑩道,大冶?精金,应无变色。而今有般汉,体不到,见不彻,使钩,使锥,作道作理,埋没自己,带累先宗。若是洗不净洁,脱不了当?,又向这里添一重去也,唤作泥里洗土块。后来黄檗?问道,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良久。檗云,不可教后人断绝去也。丈云,将谓?汝是个人。古人也有恁么时节,虽离语言,而语言具足;虽出音响,而音响分明。为甚么百丈却道,我将为?汝是个人?有底道,默处是。

    “岂不见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叹,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阿难问云,外道有何所证,便道令我得入?世尊云,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又不见,肃宗?帝问忠国师?,百年后所须何物?国师云,为老僧作个无缝塔?。帝云,请师塔样。国师良久,云,会么?帝云,不会。国师云,吾有付法?弟子耽源?,却谙此事。请召问之。帝问耽源。源云,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此是诸佛诸祖授手?底时节。便知道,默时一字一点无欠少,说时一言一句没分外。语默不到处,古今无尽时。作么生行履?偏正不曾离本位,无生那涉语因缘?”

    注释

    ①马祖:即道一(公元七〇九——七八八年),俗姓马,汉州(今属四川省广汉)什邡(今属四川省)人。曾住洪州(今属江西省南昌)钟陵(今属江西省进贤)开元寺。世称马大师、马祖道一、江西马祖。归寂后谥号为大寂禅师。

    ②百丈:即怀海(公元七二〇——八一四年),俗姓王,一说作姓黄,福州长乐(今属福建省)人。曾住洪州(今属江西省南昌)新吴(今属江西省奉新)百丈山乡导庵,世称百丈怀海。归寂后谥号为大智禅师。

    ③汲,疑汲为“级”的误字。

    ④脱然:超脱、通达的样子。

    ⑤千里万里:意思指与禅义相隔极远,连禅义的边都沾不上。

    ⑥承当:承接禅机,领悟禅义。

    ⑦草草:匆忙,忽遽。

    ⑧业识:有情流转的根本识。依根本无明,而一如之真心,初生动作之念者。对于他之转识、现识等,当于阿赖耶识中之自体分,对于分别事识即意识,当于阿赖耶识全体。

    ⑨流注:指有为法之刹那刹那前灭后生,连续不断,如水流注。也比喻烦恼妄想没有间断。

    ⑩雪窦:即重显(公元九八〇——一〇五二年),俗姓李,字隐之,遂宁也作遂州(今属四川省遂宁)人。曾住明州(今属浙江省宁波)雪窦山资圣寺,世称雪窦重显。归寂后谥号为明觉大师。

    ?大冶:技术精湛的冶炼工人。

    ?了当:禅家称参禅大事成功、明悟心地为了当。

    ?黄檗:即希运(公元?——八五五年),闽(今属福建省福州)人。曾住洪州(今属江西省南昌)高安黄檗山(今属江西省宜丰),世称黄檗希运。归寂后谥号为断际禅师。

    ?宗乘:各宗所弘的宗义及教典称宗乘。多为禅门及净土门标称自家的用语。

    ?将谓:本来以为,以为。

    ?为,疑为为“谓”的误字。

    ?外道:指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流派。其种类说法不同,主要指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六师外道和九十六种外道。

    ?得入:即证得悟入佛道。也指能了知一切法虽说而不能说、不可说,虽念而不能念、不可念,而更离此说与念,即称得入。为随顺的对称。有生灭得入、真如得入两种。还指即以正智如实证得真理,有分、满两种之别,又作悟入、证悟。

    ?肃宗:一说作代宗。肃宗即李亨(公元七一一——七六二年),初名嗣昇,数改名为亨。陇西(今属甘肃省)成纪(今属甘肃省秦安),一说作陇西狄道(今属甘肃省临洮),一说作巨鹿郡(今属河北省巨鹿)人。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八代皇帝。平定了安史之乱的战争,重用宦官,使之操纵军政大权。代宗即李豫(公元七二七——七七九年),初名俶,后改名为豫。唐肃宗长子,唐朝第九代皇帝。曾整理财政,改革漕运,增加盐利,不用宦官掌兵。

    ?忠国师:即慧忠(公元?——七七五年),俗姓冉,越州(今属浙江省绍兴)诸暨(今属浙江省)人。曾住南阳(今属河南省)白崖山党子谷,世称南阳慧忠、南阳国师。归寂后谥号为大证禅师。

    ?无缝塔:也作卵塔。僧人入葬,地上立石作塔,无缝无棱,无层级,故称无缝塔。

    ?付法:付嘱法门。

    ?耽源:即应真,约八世纪前后在世。曾住吉州(今属江西省吉安)耽源山。

    ?湘之南潭之北:湘指湘州(今属湖南省长沙),潭指潭州(今属湖南省长沙)。意为山南水北、天南地北。

    ?知识:也作善知识、善亲友等。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即朋友的异称,所知之人。

    ?授手:上辈三品之往生人临终的时候,西方极乐的佛、菩萨都执金刚台来到行者前,授手迎接行者。

    译文

    小参。僧人问:“马祖上法堂说法,百丈卷起了席子。意思如何?”正觉禅师说:“也知道鼻头仍然疼痛。”僧人说:“虽然父子相知,也是弄巧成拙。”正觉禅师说:“儞可知道疼痛的地方吗?”僧人做出卷席的姿势。正觉禅师说:“三级波浪高涌鱼儿化作灵龙,痴傻的人仍然汲取晚上的塘水。”僧人说:“譬如马祖一声叫喝,百丈三日耳聋。又怎么样?”正觉禅师说:“声音在耳处,耳在声音中。”僧人说:“可称是根尘脱落,消息除完了。”正觉禅师说:“切不能够强行拿针锥刺。”僧人行了礼拜。

    正觉禅师于是说:“马祖与百丈正在行走中,听到野鸭子的声音。马祖说,是什么?百丈说,野鸭子。马祖说,到什么地方了?百丈说,飞过了。马祖扭了百丈的鼻头,百丈发出疼痛的声音。马祖说,哪里曾经飞去?百丈脱然有省悟了。第二天,马祖上法堂说法,百丈卷起了席子。儞留心他见面的时节,在什么地方?现在有种汉子,杜杜撰撰却说,儞刚刚上法堂说法,我就卷起了席子,有什么作用的地方?真是相差千里万里之遥。百丈之后再参谒马祖,被马祖一声叫喝,三日耳聋。譬如马祖一声叫喝,可特别容纳事情么?可特别有做道理的地方么?如果这时承当,不下草草地,又是业识流注。如果是坐得断干得开,一丝一粒都不能够设立,叫什么作再次参谒马祖?其间毫发不容。如果特别容纳一点儿,不叫作三日耳聋。没听到雪窦说,冶炼工人冶炼的真金,应当没有改变颜色。现在有种汉子,体不到,见不彻,使用钩,使用锥,当作道理,埋没了自己,带累了先宗。如果是清洗不净洁,脱落不了当,又朝这里增添了一重了,叫作泥水里洗土块。之后黄檗问道,从上的宗乘,如何指示?百丈沉默了好久。黄檗说,不可以使后人断绝了。百丈说,本来以为儞是个人。古代的人也有这样的时节,虽然离开了语言,而语言具足;虽然超出了音响,而音响分明。为什么百丈却说,我本来以为儞是个人?有的说,沉默的地方是。

    “难道没听到,外道问佛,不问有语言,不问没有语言。世尊沉默了好久。外道赞叹,大慈大悲的世尊,为我拨开迷云,使我证得悟入。阿难问道,外道有什么所体证,却说令我证得悟入?世尊说,如同世上的良马见到鞭影而行路。

    “又没听到,肃宗帝问慧忠国师,百年之后所需要什么事物?慧忠国师说,给老僧做出个无缝塔。肃宗帝说,请禅师拿出塔的样子。慧忠国师沉默了好久,说,领会么?肃宗帝说,不领会。慧忠国师说,我有付嘱法门的弟子耽源,且熟知这事。请召来问他。肃宗帝问耽源。耽源说,在湘州的南边在潭州的北边,里面有黄金充满了一国。没有影子的树下应当同乘船只,琉璃盖就的殿上没有朋友光临。这是诸佛诸祖授手的时节。就知道,沉默的时候一字一点没有欠少,谈论的时候一言一句没有特别。语言沉默不到的地方,从古到今无尽的时候。怎么作为?偏与正不曾离开过本位,无生哪里牵涉谈论因缘?”

    原典

    小参。僧问:“记得僧问云居,僧家毕竟如何?居云,居山好。未审此意如何?”师云:“居山好。”僧云:“只如未到底人,四边无路时,如何措足①?”师云:“且在山下坐。”僧云:“忽被他寻得一条活路子,又作么生?”师云:“曾过得飞猿岭②也未?”僧云:“一步又一步,白云深更深。”师云:“又是葛藤③漫脚下。”僧云:“只如飞猿岭,毕竟高多少?”师云:“须是本乡人,行过来始得。”僧云:“过了也。”师云:“犹是脚跟不点地。”

    师乃云:“十成稳密汉做处,要且无棱缝绝芒角④。方能圆陀陀地⑤,一切处收摄不得,便能一切处辊得行。有时要道便道,恰恰相应。所以僧问云居,僧家毕竟如何?居云,居山好。有底道,山是不变之体,青青黯黯处去,有甚么交涉?有底道,白云一重又一重,个是里许时节,有甚么交涉?若会得者,居山好,有甚么不得处?应机而对,随问而酬。岂不是恰恰相应底?儞若作承当,作担荷,作佛⑥作法⑦,便见不相应。是他平常恁么用。若是真实衲僧,点头相许。若不恁么,又成千重万重去也。

    “古人道,一言尽十方,丝毫未举扬⑧。个是恁么言。便知道,山是山,水是水⑨,人是人,法是法。世界尔,尘尘尔,法法尔,念念尔。这里增减一丝头不得。若有一毫道理,又是七花八裂⑩去也。岂不见道,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正恁么时,如何行履?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注释

    ①措足:立足,置身。

    ②飞猿岭:极其险峻的山岭,常常用来隐喻禅关、禅悟之门。

    ③葛藤:指机语、言句。

    ④芒角:棱角。指人的锋芒、气概。

    ⑤圆陀陀地:形容物之圆形,略称圆陀陀。禅人以此形容心体的圆满无际。

    ⑥作佛:成佛。菩萨之行终者,断妄惑开真觉之称。

    ⑦作法:于身、口作为奉业。

    ⑧举扬:阐扬、举说。

    ⑨山是山,水是水:这句表示从诸法实相的立场来看,万法事事是独立而绝对的东西。对句为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⑩七花八裂:七或八表示多数。有支离破碎的意思。

    ?妄念:虚妄的心念。凡夫贪着六尘境界之心。

    ?妄心:为起念而分别生一切种种的境界。也指妄分别之心。

    ?妄想:不当于实称妄,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称妄想。

    ?泯然:消失,毫无形迹。

    译文

    小参。僧人问:“记得僧人问云居,僧人究竟如何?云居说,在山中居住好。不知这句话的意思如何?”正觉禅师说:“在山中居住好。”僧人说:“譬如没有到底的人,四边没有道路行走的时候,如何立足?”正觉禅师说:“姑且在山下稳坐。”僧人说:“忽然被他找到一条活路,又怎么样?”正觉禅师说:“曾经走过飞猿岭吗?”僧人说:“一步一步行走,白云更加幽深。”正觉禅师说:“又是葛藤漫布脚下。”僧人说:“譬如飞猿岭,究竟有多高?”正觉禅师说:“必须本乡的人,行走过来才行。”僧人说:“走过了。”正觉禅师说:“仍然是脚跟不点地。”

    正觉禅师于是说:“十成稳密的汉子的行为,实在没有棱缝绝除芒角。方能够圆陀陀地,一切处不能够收聚,就能够一切处辊得行。有时要说就说,恰恰契合禅旨。所以僧人问云居,僧人究竟如何?云居说,在山中居住好。有的说,山是不会改变的物体,到青青黯黯的地方去,有什么交涉?有的说,白云一重一重幽深,这是里面的时节,有什么交涉?如果领会的人,在山中居住好,有什么不得的地方?顺应时机而接对,跟随询问而酬答。难道不是恰恰契合禅旨的事情?儞如果当作承当,当作担荷,当作佛法,就见到不契合禅旨。是他平常这样作用。如果是真实的衲僧,点头赞许。如果不这样,又成为千重万重了。

    “古代的人说,一言穷尽十方,丝毫没有阐扬。这就是这样的话语。就知道,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人就是人,法就是法。世界如此,尘尘如此,法法如此,念念如此。这里不能够增加或减少一丝头。如果有一毫的道理,又是七花八裂了。难道没听到说,处于一切时之中,不会生起妄念。在诸妄心之中,也不会息灭。住留妄想的境地,不加了知。在没有了知之中,不会辨别真实。正在这样的时候,如何作为?具有一种平怀,泯然自己灭完。”

    原典

    小参。僧问:“廓而无际,不立一尘;湛而独存,十方普应。正恁么时如何?”师云:“也无十方可应。”僧云:“如空合空,似水归水。”师云:“是即便是,似个甚么?”僧云:“也要分明指注①则个。”师云:“儞试向分明处指注看。”僧云:“夜月有辉含古渡,白云无雨裹秋山。”师云:“正位②其间转侧,偏位③里许归来。”僧云:“不涉往来底,是什么人?”师云:“夜明帘外主。”僧云:“白云覆青山,青山顶不露。”师云:“犹偏正边事。”僧云:“不落偏正时如何?”师云:“落!”僧礼拜。

    师乃云:“本无如许多事,做来做去,便有如许多事。如今却从许多事中,减来减去,要到无许多事处。只尔寻常起灭④者是生死。起灭若尽,即是本来清净底。无可指注,无可比拟⑤。寒山子⑥道,吾心似秋月,碧潭澄皎洁。直得皎皎地如秋月,尚恐不是。又道,无物堪比伦⑦,教我如何说?既是无物,又作么生说?

    “所以道,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谓之迥绝⑧无寄,一切处寄不得。个是遍底心,安向什么处?净裸裸赤洒洒,丝毫立不得。只如适来上座子问,湛而独存,十方普应。向他道也无十方可应。那时还有应底道理么?混混地唤作大块⑨。若是分晓汉,直是玲玲珑珑;不分晓汉,便见碌碌⑩蔌蔌?。要须如珠发光,光还自照。然虽是第二?头事,却须在第二头?辨。若有纤毫扰动,个时便随业?流转?。歇得尽处,无可歇者,即是菩提。胜净明心?,不从人得。永嘉大师?道,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岂不是八字打开,两手分付?珍重!”

    注释

    ①指注:评议,指责。

    ②正位:代表真如之空界,即达悟之位、无烦恼的境地,也即声闻所得见证之无为涅槃。禅门中称普遍存在的真如为正位,乃诸法的本体,相对于现象差别之旁位即偏位一语。

    ③偏位:代表现象之色界。

    ④起灭:指事物的生与灭。因缘和合则生起,因缘离散则灭谢。

    ⑤比拟:比较,对照。

    ⑥寒山子:约生于唐代景云(公元七一〇——七一一年)初,也作寒山、贫子。大历(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中,曾住始丰也作唐兴(今属浙江省天台)国清寺侧寒岩幽窟,故称寒山。著名的诗僧、三圣之一、国清三隐之一。

    ⑦比伦:比并,匹敌。

    ⑧迥绝:远远隔绝。

    ⑨大块:指大地。一说作指大自然。

    ⑩碌碌:平庸无能。

    ?蔌蔌:鄙陋的样子。

    ?二,疑二为“一”的误字。

    ?第二头:也称第二机、第二义门,与第一义谛对说。这是差别门,其特相是以种种方便破除众生的迷妄,而宣示入觉悟之道。这是言说之门,是相对性的途径。

    ?业:也称羯磨。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分三业,即身业、语业也作口业和意业。小乘有部又把意业称为思业,把身、语二业合称为思已业,认为前者的体性是思,后者的体性是色法。大乘法相宗尤重视行为的动机,以为三业的体性都为思。业的分类很多,有表业、无表业、引业、满业等。

    ?流转:轮回的同义语。法相宗心不相应行法之一。流是相续的意思,转是生起的意思。指生死相续,轮回不已。

    ?胜净明心:也作妙净明心,指自性清净心。妙,即无上、最上的意思;净,清净的意思;明,即远离无明而达于彻悟的境地。

    ?永嘉大师:即玄觉(公元六六五——七一三年),俗姓戴,字明道,永嘉也作温州(今属浙江省温州)人。曾谒见慧能印证所见,留一宿便归,故称一宿觉和尚。住温州龙兴寺,世称真觉大师。归寂后谥号为无相大师。

    译文

    小参。僧人问:“空虚而没有边缘,不会设立一尘;安静而独自长存,十方普遍应现。正在这样的时候如何?”正觉禅师说:“也没有十方可以应现。”僧人说:“如同天空会合天空,好像水流归返水流。”正觉禅师说:“虽然就是,类似个什么?”僧人说:“也要分明评议些个。”正觉禅师说:“儞尝试朝分明的地方评议留心。”僧人说:“夜月有光辉照彻久远的渡口,白云没有雨滴裹绕秋天的山峦。”正觉禅师说:“在正位其间转侧,在偏位里面归来。”僧人说:“不会牵涉往来的,是什么人?”正觉禅师说:“晚上明亮帘子外面的主人。”僧人说:“白云遮蔽青山,青山山顶不会显露。”正觉禅师说:“仍然是偏与正方面的事情。”僧人说:“不会落入偏与正的时候如何?”正觉禅师说:“落!”僧人行了礼拜。

    正觉禅师于是说:“本来没有这样多的事情,做来做去,却有这样多的事情。如今且从这样多的事情的中间,减来减去,要到没有这样多的事情的地方。只儞平常起灭的东西是生死。起灭如果除完,就是本来清净的本心。没有什么可以评议的,没有什么可以比较的。寒山子说,我心好像秋天的月亮,碧绿的潭水澄清明洁。以至皎皎地如同秋天的月亮,还恐怕不是。又说,没有事物能够比并,使我如何谈论?既然是没有事物,又怎么谈论?

    “所以说,不可以也不可以,这句话也没有承受。称它远远隔绝没有寄托,一切处不能够寄托。这是普遍的心,朝什么地方安放?达到净裸裸赤洒洒的境界,丝毫不能够设立。譬如刚才上座问,安静而独自长存,十方普遍应现。朝他说也没有十方可以应现。那时可有应现的道理么?混混地叫作大块。如果是分晓的汉子,真是玲玲珑珑;不分晓的汉子,就见到碌碌蔌蔌。必须如同珠子发出光芒,光芒仍然自己照彻。不过虽然是第一头的事情,且应当在第二头辨别。如果有纤毫的扰动,这时就随顺业流转。歇得尽的地方,没有可以使它歇的东西,就是菩提。具有胜净明心,不从别人那里得到。永嘉大师说,拿取得不到舍弃得不到,不可以得到的中间这么得到。难道不是八字打开,两手交付?再见!”

    原典

    小参。僧问:“严阳尊者①问赵州,一物不将来②时如何?州云,放下着。此意如何?”师云:“满头堆拶来,通身洗净去。”僧云:“拈却根尘一切空,廓然③遍彻周沙界④。”师云:“也无遍底道理。”僧云:“争柰⑤谷答响而常虚,珠发光而自照?”师云:“犹是应底时节。”僧云:“如何得恰好相应去?”师云:“剑去久矣,子方刻舟。”

    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⑥?”师云:“藏尽自己身,遍界俱影现。”僧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⑦?”师云:“廓然扫尽无丝发,处处分身遍大千。”僧云:“如何是人境俱不夺⑧?”师云:“昨日二十九,今朝三十日。”僧云:“如何是人境两俱夺⑨?”师云:“坐却舌头。”僧礼拜。

    师乃云:“兄弟!有底道,三十年、二十年、三年、五年,在丛林中恁么做。也道我参禅学道,若不曾到底,有甚么用处?儞但只管放教心地下一切皆空,一切皆尽。个是本来时节。所以道,一切皆从心地生。除去一切生底,还是本来心地。者个心地平等普遍,普遍无有不在,无有不满。既心地上生相,尽十方⑩三世,无有一毫自外而来,俱从个里发现。便知道,万法是心光?,诸缘唯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心无形影,对缘即照。所以假虚空为森罗万象之体,假森罗万象为虚空之用。一切诸法,皆是心地上妄想缘影?。譬如湛水因风成波,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尔心地上,存许多善恶等相,便是水上波浪。风休波灭,不是水灭;善恶相尽,不是心灭。本来一段事空不得。

    “若是坐禅底人,风尘草动,自看得出。不可道是说经说论?,此是马鸣?祖师恁么道。分晓直是分晓。诸人!若到恁么时节,自然恰恰好好。古人道,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此是全身应现。有时夺人不夺境。枞枞?地在一切法上。观世音菩萨,将钱买糊饼,放下手却是漫?头。那里得一切闲声色来?有时夺境不夺人。百草头上识得,闹市门头荐取。栏街截巷憨皮袋,一切处筑着磕着?。有时人境俱不夺。平平坦坦,法法见成。人平不语,水平不流。东方来者东方座。

    “所以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着?。尊者云,一物既不将来,放下个甚么?州云,恁么即担取去。岂不是恁么时节?有时人境两俱夺。消息尽棱角没,透顶透底。如珠发光,光还自照。是恁么周旋,方是个衲僧。若不恁么,十二时中?,向甚么处去来?珍重!”

    注释

    ①严阳尊者:即善信,约九世纪前后在世。曾住洪州(今属江西省南昌)武宁(今属江西省)新兴。

    ②一物不将来:指本来无一物之消息,即向上屋里,空界无物,当下一物也不拿来的意思。

    ③廓然:指大悟的境地。

    ④沙界:恒河沙的世界,恒河沙者多数之比喻。

    ⑤柰,疑柰为“奈”的误字。

    ⑥夺人不夺境:临济义玄所说四料简(也作拣)之一,是针对我执严重的学人采用的接引措施。后世临济宗禅人常用此施设。

    ⑦夺境不夺人:临济义玄所说四料简(也作拣)之一,是针对法执严重的学人采用的接引措施。后世临济宗禅人常用此施设。

    ⑧人境俱不夺:临济义玄所说四料简(也作拣)之一,是针对上等根器、没有我执与法执的学人采用的接引措施。后世临济宗禅人常用此施设。

    ⑨人境两俱夺:临济义玄所说四料简(也作拣)之一,是针对我执与法执都严重的学人采用的接引措施。后世临济宗禅人常用此施设。

    ⑩尽十方:也作尽十方界、尽十方世界、全法界。指尽十方之法界而无余。

    ?心光:为佛心所发的光明,常照护众生者。离平常之光明即色香,而非别有心光。

    ?缘影:也作缘气、缘事。心识四分中,见分缘虑外尘而生的外尘影像,故称缘影。缘影有两种,一种为五识及五因缘意识,缘外五尘时,心内所现的色声等;另一种为五后意识、独类意识,分别见闻觉知外六尘的性觉。分别此见闻觉知的分别性,为缘外尘而生者,故也是缘影。第一与第二,虽有所缘能缘的区别,但都是缘影。

    ?论:即论藏,也作阿毗昙藏、阿毗达磨藏,佛教典籍之一类,佛家议论、论述之文,与经、律合称为三藏。

    ?马鸣:古印度大乘佛教著名论师、哲学家、诗人。中印度舍卫国也作舍婆提国、室罗伐国等(今属尼泊尔沙赫玛赫)婆枳多城也作婆翅多城、沙祇太城等(今属费渣巴德)人。约活动于一二世纪。原为婆罗门外道,后改信佛教。曾为他国沙门外道等说法,诸有听者,莫不开悟,马匹也垂泪听法,无念食想,世人以马匹解其音,故称其为马鸣。付法藏第十二祖。

    ?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本句的意思为,百尺竿头虽然高,乐而稳坐不下者,智慧反而成了罪障,仍然没有达到真悟。必须更进一步,下至诸趣,现全身于十方世界,以摄化万机。

    ?枞枞:耸立的样子。

    ?漫,疑漫为“馒”的误字。

    ?筑着磕着:撞着碰着,隐指立刻领悟禅理。

    ?放下着:也称放下。放手而置于下。着字,没有意味。

    ?十二时中:古代的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十二时中常含每时每刻、日常的意思。

    译文

    小参。僧人问:“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拿来的时候如何?赵州说,放下。这句话的意思如何?”正觉禅师说:“满头堆积尘物来,通身清洗干净去。”僧人说:“拿去根尘一切空无,廓然遍彻周及沙界。”正觉禅师说:“也没有普遍的道理。”僧人说:“怎奈山谷应答声音而恒常虚寂,珠子发出光芒而自己照彻?”正觉禅师说:“仍然是应现的时节。”僧人说:“如何能够恰好契合禅旨去?”正觉禅师说:“剑掉下许久了,您方刻舟。”

    僧人说:“如何是夺取人不夺取境?”正觉禅师说:“藏完自己的身形,周遍法界都影现。”僧人说:“如何是夺取境不夺取人?”正觉禅师说:“廓然扫完没有丝发,处处分身遍及大千。”僧人说:“如何是人境都不夺取?”正觉禅师说:“昨日是二十九日,到今天是三十日。”僧人说:“如何是人境两方都夺取?”正觉禅师说:“截断舌头。”僧人行了礼拜。

    正觉禅师于是说:“兄弟!有的说,三十年、二十年、三年、五年,在丛林中这样做。也说我参禅学道,如果不曾到底,有什么作用的地方?儞只管使它心地下一切都空无,一切都除完。这是本来的时节。所以说,一切都从心地产生。除去一切产生的东西,仍然是本来的心地。这个心地平等普遍,普遍就没有一处不在,没有一处不会充满。既然心地上产生相状,穷尽十方三世,没有一毫是从外面而来的,都是从这里发现的。就知道,万法是佛心的光明,诸缘只有自性知晓。本来没有迷与悟的人,只要今日明了。心并没有形状影子,适合因缘就观照。所以凭借虚空充当纷然罗列的万象的本体,凭借纷然罗列的万象充当虚空的作用。一切诸法,都是心地上产生的妄想缘影。譬如澄清的水因为拂风产生波浪,只有拂风灭除,因此运动的相状随即灭除,并不是水灭除。在儞的心地上,存在这样多的善恶等相状,就是水域的上面的波浪。拂风停止波浪灭除,并不是水灭除;善恶的相状除完,并不是心灭除。本来一段事不能够空去。

    “如果是坐禅的人,拂风吹动灰尘杂草摇动,自己看得出。不可以说是谈经论藏,这就是马鸣祖师这样说的。分晓真是分晓。诸人!如果到这样的时节,自然恰恰好好。古代的人说,百尺竿头这一境界稳坐的人,虽然证得悟入没有成为真实。百尺竿头必须更进一步,十方世界里现出了全身。这是全身的应现。有时夺取人不夺取境。枞枞地在一切法上。观世音菩萨,拿钱买的是胡饼,放下手却是馒头。哪里得到一切闲声色来?有时夺境不夺人。在百草的头上认识,在闹市的门头知晓。栏街断巷呆傻身体,一切处都撞着碰着。有时人境都不夺取。达到平平坦坦,法法现成。人们平和不会发生争执,水面平稳不会出现流动。从东方来的人稳坐东方的座位。

    “所以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拿来的时候如何?赵州说,放下。严阳尊者说,一物既然不拿来,放下个什么?赵州说,这样就担取去。难道不是这样的时节?有时人境两方都夺取。消息除完棱角没有,透彻顶底。如同珠子发出光芒,光芒仍然自己照彻。是这样周旋,方是个衲僧。如果不这样,十二时中,朝什么地方去来?再见!”

    原典

    小参。僧问:“如何是针线贯通底时节?”师云:“细细行将去,密密其中来。”僧云:“堪嗟①去日颜如玉,却叹回时鬓似霜。”师云:“撒开两头②,中间作么生辨?”僧云:“家丑不可外扬。”师云:“出格一句又如何道?”僧云:“到者里脱身一色,不守同风。”师云:“一亘坐杀。”僧云:“记得僧问云居,全无学③处,如何立身④?居云,无立身处。僧云,佛事何劳?居云,不同兴化。未审此意如何?”师云:“恰似上人适来恁么去。”僧云:“直是有口难为说。”师云:“不同兴化。”僧礼拜。

    僧问:“记得云岩⑤问道吾⑥,大悲菩萨⑦,用许多手眼作么?吾云,如人夜间背手摸枕子。未审此意如何?”师云:“无心能作用⑧,作用自无心。”僧云:“恁么则玲珑八面,八面玲珑。”师云:“应处不将来,通身能变态。”僧云:“为甚么道吾却云道即太杀⑨道,只道得八成?”师云:“分个遍身与通身底时节。”僧云:“只如遍身通身,相去多少?”师云:“只隔一丝头,便成千万里。”僧云:“推得一丝头时如何?”师云:“恰与那时合。”

    师乃云:“僧问云居,全无学处,如何立身?居云,无立身处。僧云,佛事何劳?居云,不同兴化。到者里,着一点子不得,是须彻底及尽去。无尔作道理辨白处,无尔依俙⑩仿佛处。如悬崖撒手,直下放得尽,始与云居做处合。只为个时不同兴化。

    “又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么?吾云,如人夜间背手摸枕子。个时具许多手,具许多眼。更不作前后,更不作思维?。正恁么能应底是甚么?岂不见道,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识得谓之佛性,不识谓之精魂?。尔若作道理作安排,便是业识流注。

    “所以长沙和尚?道,学道之人不悟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是须彻底回来,方解恁么变弄?。尔若认声色,认执捉,认咸淡,总不是也。但放尽识神?,便与么应。如镜照像,如谷答响相似。是以释迦老子?,分千百亿身;大悲菩萨,具千手眼。男子身中入正定?,女子身中从定起。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且道,正恁么时如何?展翅奔腾六合?云,搏风鼓荡四溟水。”

    注释

    ①嗟:赞叹。

    ②撒开两头:撒开有无、善恶、是非、得失等相对见解,不为所囿。这是透过超越相对性而契悟绝对境界的方法。

    ③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的极致,无迷惑可断,也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为有学的对称。

    ④立身:安身,立足。

    ⑤云岩:即昙晟(公元七八二——八四一年),俗姓王,钟陵(今属江西省进贤)建昌(今属江西省永修)人。曾住潭州(今属湖南省长沙)攸县云岩山,世称云岩昙晟。归寂后谥号为无住大师,一说作无相大师。

    ⑥道吾:即圆智(公元七六九——八三五年),也作宗智,俗姓张,豫章海昏(今属江西省永修)人。曾住潭州(今属湖南省长沙)道吾山,世称道吾圆智。归寂后谥号为修一大师。

    ⑦大悲菩萨:指观音菩萨。大悲之名虽然通于诸佛、诸菩萨,而观音菩萨为慈悲门之王,故称。

    ⑧作用:禅宗应机接物的作为举措、机缘运用。

    ⑨太杀:即大杀,也作大煞。大杀指极之、十分。

    ⑩依俙:同依稀。依俙指模模糊糊。

    ?思维: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

    ?执捉:掌握。

    ?精魂:精气魂魄。

    ?长沙和尚:即景岑,约九世纪上半叶前后在世。曾住湖南长沙鹿苑寺,也称岑大虫,世称长沙和尚。归寂后谥号为招贤大师。

    ?无量劫:经劫无量。

    ?变弄:指设法觅取。

    ?识神:佛教指心识、心灵。

    ?释迦老子:老子,老人。指释迦牟尼佛。

    ?正定:八正道(也作八由行、八正道分、八圣道支)之一。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以无漏之定为体。

    ?正受:即三昧。三为正,昧为受,是禅定的异名。定心,离邪乱,称正;无念无想,纳法在心,称受。如同明镜无心现物。

    ?诸尘:色、声、香、味、触五尘,这五法污染真性,故称尘。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宇宙或天下。

    译文

    小参。僧人问:“如何是针线贯通的时节?”正觉禅师说:“细细将要去,密密其中来。”僧人说:“能够赞颂离去的日子容颜如同玉石,且感叹回来的时候两鬓好像霜晶。”正觉禅师说:“撒开了两头,中间怎么辨别?”僧人说:“家丑不可以在外张扬。”正觉禅师说:“出格的一句又如何说?”僧人说:“到这里在一色之中抽身离去,不会持守同处一风。”正觉禅师说:“一贯坐杀。”僧人说:“记得僧人问云居,完全无学的地方,如何安身?云居说,没有安身的地方。僧人说,佛事如何费力?云居说,不同兴化。不知这句话的意思如何?”正觉禅师说:“恰似上人刚才这样去。”僧人说:“真是有口难为谈论。”正觉禅师说:“不同兴化。”僧人行了礼拜。

    僧人问:“记得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怎么使用这样多的手眼?道吾说,如同人晚上背手摸索枕头。不知这句话的意思如何?”正觉禅师说:“无心能够作用,作用自然无心。”僧人说:“这样就达到玲珑八面,八面玲珑。”正觉禅师说:“应现的地方不拿来,通身能够变化形态。”僧人说:“为什么道吾且说说就极之说,只谈论八成?”正觉禅师说:“区分个遍身与通身的时节。”僧人说:“譬如遍身与通身,两者相差多少?”正觉禅师说:“只隔开一丝头,却成为千万里之遥。”僧人说:“推去一丝头的时候如何?”正觉禅师说:“恰跟那时契合。”

    正觉禅师于是说:“僧人问云居,完全无学的地方,如何安身?云居说,没有安身的地方。僧人说,佛事如何费力?云居说,不同兴化。到这里,不能够容纳一点,务必彻底及尽去。没有儞当作道理鉴别的地方,没有儞依稀仿佛的地方。如同悬崖旁边撒开手指,当下放得尽,才跟云居的行为契合。只因为这时不同兴化。

    “又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怎么使用这样多的手眼?道吾说,如同人晚上背手摸索枕头。这时具有这样多的手,具有这样多的眼。再不会当作前后,再不会当作思维。正这样能够应现的是什么?难道没听到说,在眼见到,在耳听到,在鼻嗅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脚运奔。认识称它佛性,不认识称它精魂。儞如果当作道理安排,就是业识流注。

    “所以长沙和尚说,学道的人们不领悟真实,只因为从前认识神明。无量劫来生死为根本,痴傻的人就叫作本来的人。务必彻底回来,方能够这样设法觅取。儞如果误认声色,误认执捉,误认咸淡,全不正确。只放尽心识,就这样应现。如同镜子映照形象,如同山谷应答声音相似。因此释迦老人,分出了千百亿的身形;大悲菩萨,具有了千手千眼。以男子的身中进入正定,以女子的身中从定出现。以一尘进入正受,以诸尘三昧出现。姑且说,正在这样的时候如何?展开翅膀奔腾起六合的云彩,搏击长风鼓荡起四海的水域。”

    原典

    小参。僧问:“上无攀仰,下绝己躬时如何?”师云:“普天匝①地。”僧云:“处处相逢去也。”师云:“尔甚么处撞着来?”僧云:“万象之中,全身独露。”师云:“且道,拨万象不拨万象?”僧云:“两头俱划断,里许自通同。”师云:“直和里头,也须推倒。”僧云:“争奈普天匝地?”师云:“须是天童始得。”僧云:“恰恰与和尚鼻头相拄。”师云:“只个恰恰也不消得②。”僧云:“空却万象去也。”师云:“空它作么?”僧云:“毕竟如何?”师云:“天童今日直难分疏③。”僧云:“骑牛步行,把锄空手。”师云:“是恁么却较些子。”

    师乃云:“真实到处,廓落无依。更唤甚么作十方壁落?更唤甚么作三世机缘?一尘不受,法法同体,人人同心。只个自受用身,十方无不周遍。既知周遍尽,法法头上,佛佛心中,具足本体,更有甚么事来?只者一尘,也是尔本体④,也是尔本心,也是尔本相⑤,也是尔本智。所以道,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若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

    “诸兄弟!是须恁么。尔还曾空得心缘来么?还曾空得身相来么?尔若空得尽,不只是空。那时灵灵历历地,虚中明白。若恁么时不是空。了底时节,底也如是,表亦如是,在尘也如是,在法也如是。无有诸佛不如是,无有众生不如是。众生也具足如是,诸佛也具足如是。众生放得落,诸佛提得起。是以诸佛与众生,同身共命。只个一念元同法界。所以道,上无攀仰,下绝己躬。直是磊磊落落、浩浩荡荡。正恁么时,作么生体悉?言语道断⑥,非去、来、今。珍重!”

    注释

    ①匝:环绕。

    ②不消得:不必,无须。

    ③分疏:也作分说。说明,分辨。

    ④本体:诸法的根本自体,对于应身而称真身为本体。

    ⑤本相:也作大相。生、住、异、灭之四相,有本相与随相二种。随相以生本相,本相有八能,随相有一能,互为能生所生,故随相之外再没有随相,即没有无穷之失。

    ⑥言语道断:也作语言道断等。赞叹真理深妙不可说的用语。

    译文

    小参。僧人问:“上没有攀附依靠,下绝除自己身体的时候如何?”正觉禅师说:“普天环地。”僧人说:“处处彼此遇见了。”正觉禅师说:“儞在什么地方碰见来?”僧人说:“在万象的中间,全身独自显露。”正觉禅师说:“姑且说,是拨开万象还是不拨开万象?”僧人说:“两头一起截断,里面自然共同。”正觉禅师说:“一直连里头,也应当推倒。”僧人说:“怎奈普天环地?”正觉禅师说:“必须天童才行。”僧人说:“恰恰跟和尚的鼻头相顶着。”正觉禅师说:“这个恰恰也不必。”僧人说:“空去万象了。”正觉禅师说:“怎么空去它?”僧人说:“究竟如何?”正觉禅师说:“天童今日真是难以说明。”僧人说:“骑跨牛背却迈步行走,握住锄头却两手空空。”正觉禅师说:“是这样且好一些。”

    正觉禅师于是说:“真实到达的地方,空寂没有依靠。再叫什么作十方的墙壁?再叫什么作三世的机缘?一尘没有承受,法法同为一体,人人同为一心。只这自己受用的身形,十方没有一处不会遍及。既然知道遍及穷尽,法法的头上,佛佛的心中,具足本体,再有什么事情来?只这一尘,也是儞的本体,也是儞的本心,也是儞的本相,也是儞的本智。所以说,如果色达到清净,如果一切智智达到清净,如果般若波罗蜜多达到清净,无二无二的区分,因此没有差别没有断绝。

    “诸兄弟!务必这样。儞可曾空除心缘来么?可曾空除身相来么?儞如果空得尽,不只是空无。那时灵灵历历地,在空虚的中间明白。如果是这样的时候不是空无。明了的时节,里面这样,外面这样,在尘这样,在法这样。没有诸佛不这样,没有众生不这样。众生具足这样,诸佛具足这样。众生放得落,诸佛提得起。因此诸佛跟众生,身命都相同。只这一念原来就跟法界相同。所以说,上没有攀附依靠,下绝除自己身体。真是磊磊落落、浩浩荡荡的境界。正在这样的时候,怎么体知?一旦进行言语道理就断绝,没有过去、将来、现在的区别。再见!”

    原典

    小参。僧问:“赵州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①。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赵州既不在明白里,向甚么处去也?”师云:“寻常无孔窍②,个处绝光芒。”僧云:“恁么则处处踏着赵州鼻孔。”师云:“又是特地来,隔越三千里。”僧云:“赵州意作么生?”师云:“无棱缝汉方知。”僧云:“时有僧出云,和尚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甚么?州云,我亦不知。此僧虽解恁么问,大似韩獹趁块③。”师云:“今日又添一个。”僧云:“学人④当时若作者僧,但只拈起坐具⑤云,某甲⑥寻常不敢触误和尚。”师云:“又是上门上户⑦。”僧云:“者僧又道,和尚既不知,为甚么却道,不在明白里?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赵州钉嘴铁舌⑧。为甚么却懡?⑨而休?”师云:“我也分疏不下。”僧云:“到这里还有分疏处也无?”师云:“莫道天童无分疏,洎乎⑩赵州也被靠?倒。”僧云:“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师云:“只这一句却较些子。”僧云:“只如和尚与赵州相去几何?”师云:“天童却是隰州人。”僧云:“葵花向日,柳絮随风。”师云:“平常无事好,特地作誵讹。”

    师乃云:“衲僧!做得到,放得稳,自然步步踏着,无虚弃底工夫;句句道着,无虚弃底音韵。所以赵州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若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直是没一丝毫特地底时节。莫落明白,一切放得落。有甚么如许多事?所以衲僧家,才有佛法禅道,便好吃痛棒。者僧道,和尚既不在明白里,护惜个甚么?州云,我亦不知。尔看,它答话元来着个知底道理不得。者僧又道,和尚既不知,为甚么道不在明白里?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赵州到极则?处便能推过。这老汉,寻常直然?。无棱缝绝芒角。到此几被者僧拶得上壁,似乎有棱缝有芒角。

    “后来雪窦颂道,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消未干。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它道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这里脱拣择脱明白,要与赵州合去。兄弟!既透过拣择,便道,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既透过明白,便道,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消未干。这两句,却是洞下?透明白时节。赵州做处,直是摸棱?。所以僧问香严?,如何是道?枯木里龙吟。如何是道中人?髑髅里眼睛?。

    “后来僧问石霜?,枯木里龙吟意旨如何?霜云,犹带喜在。髑髅里眼睛意旨如何?霜云,犹带识在。兄弟!尔去体看,放教歇去,及得尽去,消息绝去,透得彻去。所以道,转一色功后看,自然便能向一切时中,分分晓晓,绝渗漏,透声色,无处所,没踪迹。便知道,兼中至?也彻底恁么至,兼中到?也彻底恁么到。只在其间,出没俱尽。

    “若是其间人,知天童今夜大杀漏逗?,咬牙啮齿,杀佛杀祖?去也。性燥?汉!真实识得者,决定?无本据?。者边也无本据,那边也无本据。不分晓汉!于一切言说,又添一重去也。诸人分上合作么生?若是通方底人,其间自有做处。珍重!”

    注释

    ①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佛、道指极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术;拣择,挑选。到达至高无上的真实境地,把握极精深微妙的道理,并无困难,但切忌以分别心去计量、推敲、挑选。一有挑选,便沦于相对层面,而与绝对的真理绝缘。

    ②孔窍:洞孔,常指眼、耳、口、鼻等器官。也指心窍。

    ③韩獹趁块:也作韩獹块、狂狗逐块。韩獹,也作韩卢、韩子卢,为战国时代产于韩国(今属山西省东南角和河南省中部)的名犬,色黑,后泛指良犬。韩獹趁块原指向犬投土块,犬竟误认土块为食物,遂盲目追逐之。于禅林中,转指禅徒并没有自己真正的见解,仅于言句上诠解,或执着于事物的形迹、捕捉枝叶末节等,而不能够了达事物的真相。

    ④学人:学道的人。

    ⑤坐具:也称随坐衣、坐卧具等。为僧人坐时用具,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的作用。也常作为礼拜时的用具。

    ⑥某甲:代替人名,代替自称的我。

    ⑦上门上户:指行脚僧参谒诸方禅师。

    ⑧钉嘴铁舌:形容机语尖锐硬挣。

    ⑨懡?:惭愧,狼狈。

    ⑩洎乎:几乎。

    ?靠:承接他人的话语,就具体的情势加以应对,是禅家机语较量的一种方式。

    ?极则:至极妙理。

    ?直然:已是。

    ?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一表绝对一味平等之理,多表差别、多种之诸相。整句义为平等即差别。指天地万物从平等角度来看,则为一;从差别相来看,则有千差万别。与一味的海水变成千万波浪的道理相同。

    ?洞下:曹洞宗的门下。

    ?摸棱:也作模棱。不明确表示可否。

    ?香严:即智闲(公元?——八九八年),青州(今属山东省)人。曾住邓州(今属河南省)香严山,世称香严智闲。归寂后谥号为袭灯大师。

    ?髑髅里眼睛:也称棺木里瞠眼,死中得活的意思。指至道者非识之所识,这道之不现,实由于这识。一旦心识丧尽,就有大活处,这为头骨无识的活境界。

    ?石霜:即楚圆(公元九八六——一〇三九年),俗姓李,全州清湘(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人。曾住袁州(今属江西省宜春)南源广利寺、潭州(今属湖南省长沙)道吾山和石霜山崇胜寺,故称南源、道吾和石霜。世称石霜楚圆。赐号慈明禅师。下开临济宗杨岐宗(也作杨岐派)、黄龙宗(也作黄龙派)二宗。

    ?兼中至:一说作偏中至,是事用全契于体,归于无为者,即臣向君之位。学者于此终日修而离开修念,终夜用而见不到功用,即由八地至十地之无功用修道位。一说作以之为大谬。

    ?兼中到:是体用兼到、事理并行者。即君臣合体之位,而最上至极之佛果。

    ?漏逗:即年高体弱,不少指已十分衰老、老耄、老糊涂了。字面上的意思是老得叫人嫌,而禅者多用来形容老婆心切的意思,就像老婆婆溺爱孙子那样,做法姑且不说,但是用心极诚极切,有一颗慈悲心。

    ?杀佛杀祖:杀,指破除执着。杀佛,即打破对佛祖的执着,或指先无自身为佛的意识,始其成真佛。杀佛杀祖指超越对佛祖的执着,达到自身即究尽十方世界的境地。

    ?性燥:爽快,爽利。

    ?决定:到底,究竟。

    ?本据:经论释号所引用经论释内之文。

    译文

    小参。僧人问:“赵州说,至道并不难以把握,只是厌恶挑选。刚刚有语言,是挑选,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儞仍然保护爱惜吗?赵州既然不在明白里,朝什么地方了?”正觉禅师说:“平常并没有洞孔,这地方绝除光芒。”僧人说:“这样就处处踏着了赵州的鼻孔。”正觉禅师说:“又是特地来到,阻隔了三千里之遥。”僧人说:“赵州的意思怎么样?”正觉禅师说:“没有棱缝的汉子方知道。”僧人说:“当时有位僧人出来说,和尚既然不在明白里,保护爱惜个什么?赵州说,我也不知道。这僧虽然能够这样问,跟韩獹趁块极其相似。”正觉禅师说:“今日又增添一个。”僧人说:“学人当时如果当作这僧,仅仅拿起坐具说,我平常不敢触犯和尚。”正觉禅师说:“又是上门上户。”僧人说:“这僧又说,和尚既然不知道,为什么却说,不在明白里?赵州说,询问事情就了解,礼拜了往后退步。赵州虽然钉嘴铁舌,为什么却惭愧而休止?”正觉禅师说:“我也说明不下。”僧人说:“到这里可有说明的地方吗?”正觉禅师说:“不要说天童没有说明,几乎赵州也被靠倒。”僧人说:“本来以为胡须是红的,另外还有红须的胡人。”正觉禅师说:“只这一句且好一些。”僧人说:“譬如和尚跟赵州相差多少?”正觉禅师说:“天童且是隰州人。”僧人说:“葵花朝向太阳开放,柳絮随顺拂风飘扬。”正觉禅师说:“平常无事安好,特地做出错误。”

    正觉禅师于是说:“衲僧!做得到,放得稳,自然步步踏着,没有白白地抛弃的工夫。句句说着,没有白白地抛弃的音韵。所以赵州说,至道并不难以把握,只是厌恶挑选。刚刚有语言,是挑选,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儞仍然保护爱惜吗?如果是至道并不难以把握,只是厌恶挑选,真是没有一丝毫特地的时节。不要落入明白,一切都放得落。有什么这样多的事情?所以衲僧,刚刚有佛法禅道,却容易挨顿痛棒打。这僧说,和尚既然不在明白里,保护爱惜个什么?赵州说,我也不知道。儞看,它答话原来就不能够执着于这知道的道理。这僧又说,和尚既然不知道,为什么说不在明白里?赵州说,询问事情就了解,礼拜了往后退步。赵州到至极妙理的地方却能够推过。这老汉,已是平常。没有棱缝绝除芒角。到这几乎被这僧逼迫上墙,似乎有棱缝芒角。

    “之后雪窦的颂说,至道并不难以把握,做到言语端正。一有多种的事物,二没有两样的东西。天边太阳升起月亮落下,栏前山峦幽深水域寒冷。头骨认识穷尽喜悦从哪里设立?枯木灵龙鸣叫消失没有枯干。难难!挑选明白由君子自己留心。它说难难!挑选明白由君子自己留心。这里脱离挑选明白,要跟赵州契合去。兄弟!既然透过挑选,就说,天边太阳升起月亮落下,栏前山峦幽深水域寒冷。既然透过明白,就说,头骨认识穷尽喜悦从哪里设立?枯木灵龙鸣叫消失没有枯干。这两句,且是曹洞宗的门下透过明白的时节说的。赵州的行为,真是模棱两可。所以僧人问香严,如何是至道?枯木里灵龙鸣叫。如何是至道中的人?头骨里瞪着眼睛。

    “之后僧人问石霜,枯木里灵龙鸣叫的意思如何?石霜说,仍然夹带喜悦。头骨里瞪着眼睛的意思如何?石霜说,仍然夹带认识。兄弟!儞去体认看怎么样,使它歇去,及得尽去,消息绝去,透得彻去。所以说,转变一色功用之后留心,自然就能够朝一切时的中间,分分晓晓,绝除渗漏,透过声色,没有处所,消失踪迹。就知道,兼中至彻底这样至,兼中到彻底这样到。就在其间,出与没一起灭完。

    “如果是其间的人,知道天童今天晚上极之漏逗,咬牙啃齿,杀佛杀祖了。爽快的汉子!真实认识的人,到底没有本据。这边没有本据,那边没有本据。不分晓的汉子!在一切言说之中,又增添一重了。诸人的分上应当怎么样?如果是通达的人,其间自然有行为。再见!”

    原典

    小参。僧问:“卷帘目对千峰秀,掩室①时闻百鸟声。正恁么时,还有佛法也无?”师云:“透过声色了无依,一切法中常自在。”僧云:“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②身。”师云:“正恁么时,作么生承当担荷?”僧云:“岂不见道,森罗万象,古佛家风。”师云:“是须子细③始得。”僧云:“古人道,是见非见,见非是见。目前灯笼露柱,作么生说个非见?”师云:“根尘了不倚,的的自相通。”僧云:“头头尔法法尔。”师云:“尔作么生得恁么去?”僧云:“事事不将来,般般得受用。”师云:“也须脚跟点地④始得。”

    师乃云:“清净无相⑤,妙明绝缘。个一片田地子,古今移不得。一切法生也,自是诸法生,了不干它事;一切法灭也,自是诸法灭,了不干它事。从本以来底,元不曾借借⑥。廓大周遍,无所不至。正恁么时,还有畔岸也无?若有畔岸,即于尔本心,自作界至⑦去也。正无畔岸时,全与虚空合却。灵然不是空,透顶透底去,中间无一尘。若恁么也,混融不隔越。个是诸佛诸佛⑧出生处,个是山河大地建立⑨处。有情⑩也恁么地出生,无情?也恁么地建立。所以道,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到恁么时,山是个时山,水是个时水。森罗万象,与尔地、水、火、风,皆是个时建立。乃至长短、大小、方圜?等相,更无有异。才起分别?心,便成差别相。

    “尔心无分别,平等与平等,更无平等者。彻表彻里,尽中尽边,纯是汝本真所见。若心地下,有一点疑葢?蔽,内为筋骸所梏,外为山河所眩?,困踣?于迷途,局促?于辕?下。若分晓也,便能向个时,出出没没。正当出没微妙处,还体得也无?桡棹不施船底脱,往来终不带浮囊?。”

    注释

    ①掩室:把居室关上,不接见客人。特指释尊成道后二十一日间在室中打坐冥想,不说法的事情。

    ②法王:佛于法自在,称为法王。也有用以称一些天神、菩萨,以示尊敬。

    ③子细:仔细。

    ④脚跟点地:喻指彻底省悟。

    ⑤无相:佛教认为,与有相相对。指摆脱世俗的有相认识所得的真如实相。

    ⑥借借:深入修行与教法中。

    ⑦界至:指边界。也指边界所至的标志。

    ⑧诸佛诸佛:该语第二个“佛”疑为“祖”的误字。

    ⑨建立:建置、设立。按照禅家的观点,提倡平常无事,对于人为的建立持批评态度。

    ⑩有情:也称众生、有情众生、萨埵。指人和一切有情识的生物。

    ?无情:也称非情。指一切无情识的生物。

    ?圜:通圆。指圆形。

    ?分别:思量识别诸事理称分别,这为心心所的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的异名。

    ?葢:同盖。

    ?眩:迷惑,迷乱。

    ?踣:跌倒。

    ?局促:拘谨不自然。

    ?辕:车辕子,车前驾牲口的直木。

    ?浮囊:渡海的人所带免遭没溺的东西。

    译文

    小参。僧人问:“卷起帘子眼睛看到千峰的秀丽,关闭居室时常听到百鸟的叫声。正在这样的时候,可有佛法吗?”正觉禅师说:“透过声色完全没有依靠,一切法的中间常自在。”僧人说:“山河与大地,完全显露法王的身形。”正觉禅师说:“正在这样的时候,怎么承当担荷?”僧人说:“难道没听到说,纷然罗列的万象,古佛传承的家风。”正觉禅师说:“务必仔细才行。”僧人说:“古代的人说,此见并不是见,见并不是此见。目前见到灯笼露柱,怎么说这并不是见?”正觉禅师说:“根尘完全没有依靠,的的自然相通。”僧人说:“头头如此法法如此。”正觉禅师说:“儞怎么能够这样去?”僧人说:“事事不会拿来,样样得到受用。”正觉禅师说:“也应当脚跟点地才行。”

    正觉禅师于是说:“清净没有相状,妙明绝除因缘。这一片田地,从古到今都不能够移动。一切法的产生,自然是诸法的产生,完全不干其他的事情;一切法的灭除,自然是诸法的灭除,完全不干其他的事情。从本始以来的东西,原来就不曾借借。广大遍及,没有一处所不至。正在这样的时候,可有边缘吗?如果有边缘,就在儞的本心,自己当作界限了。正在没有边缘的时候,完全跟虚空契合去。灵然并不是空无,透彻顶底去,中间没有一尘。如果这样,混融不会阻隔。这是诸佛诸祖出生的地方,这是山河大地建立的地方。有情这样地出生,无情这样地建立。所以说,情与无情同为一体,处处都跟真法界相同。到这样的时候,山就是这时的山,水就是这时的水。纷然罗列的万象,给予儞的地、水、火、风,都是这时建立起来的。以至长短、大小、方圆等相状,再没有不同。刚刚产生分别的心思,就成为差别的相状。

    “儞心没有分别,平等对平等,再没有使它平等的东西。透彻表里,穷尽中边,纯粹就是儞的本真所现出的。如果心地下,有一点犹豫遮蔽,内为筋骸所束缚,外为山河所迷惑,在迷途困跌,在辕下拘谨。如果分晓,就能够朝这时,出出没没。正当出没微妙的地方,可体认吗?船桨不会施设船底脱落,往来最终不会夹带浮囊。”

    原典

    小参。僧问:“痕垢①尽时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未审此理如何?”师云:“廓落了无依,灵明唯自照。”僧云:“可谓是澄潭月影,古庙香炉②。”师云:“得与么绝消息?”僧云:“唯复是心从法显,法逐心生。”师云:“总不恁么,别致一问③来。”僧云:“且待别时。”

    僧问:“记得僧问风穴④,语默涉离微⑤,如何通不犯?穴云,长忆江南三月里,鸪⑥啼处百花香。未审者里是甚么所在?”师云:“超群像出名言。”僧云:“露⑦露!”师云:“见个甚么便恁么道?”僧云:“争奈赤心片片,片片赤心?”师云:“言语道断处,元非过、未、今。”

    僧云:“雪窦道,劈腹剜心⑧。此意如何?”师云:“要且无尔着意解处。”僧云:“只如和尚道,和光⑨惹事,刮笃成家⑩。又作么生?”师云:“怕尔入思维,断人作伎俩。”僧云:“还当得?者僧问处也无?”师云:“似则便相似,依俙千万里。”僧云:“忽若有人问和尚,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师云:“唵?阿卢勒继萨婆诃?。”僧云:“信受奉行?去也。”

    僧问:“记得赵州到云居。居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州云,教某甲向甚么处住?居云,山前有个古寺基。州云,和尚何不自住?未审意旨如何?”师云:“一切众生俱到此,一切诸佛亦复然。”僧云:“未审古寺基,路头在甚么处?”师云:“清涵鲸海宽,冷射蟾轮窄。”僧云:“露湿千峰冷,云笼万树寒。”师云:“更须转劫功,方与那人合。”僧云:“星移月暗无消息,客散云楼?酒碗干。”师云:“正恁么时如何辨白?”僧云:“满口冰霜寒彻骨,此中消息与谁论?”师云:“却较些子。”

    师乃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尘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到恁么时,一切脱落去始得。正脱落时,彼我俱不着处所。所以道,周遍十方心,不在一切处。个时不是一切心,个时不是一切法。所以遍一切处。

    “僧问风穴,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穴云,长忆江南三月里,鸪啼处百花香。兄弟!增一丝毫头不得,减一丝毫头不得。直是四棱塌地掀干?不动。若恁么辨得,岂不是恰恰现前,依俙留情?,仿佛立会?便成路布?葛藤去也,卒未有净洁分。野狐?涎直下呕得尽,有甚么事?兄弟!本是如此。但心地下,不立一尘,便知道彼不来,此不去,中不住。若也理会面前事,便失却背后事;若也理会背后事,便失却面前事。如不居背面,更有甚么事?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空寂。便能荡荡地绝痕垢。雪窦又道,劈腹剜心。到者里,更锥札不得。适来者僧问,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山僧对它道阿卢勒继萨婆诃,是须恁么始得。若是分晓汉,恰恰道天童十成。若不分晓,是语言是道理,有甚么相应时节?

    “又不见,赵州问投子?,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投子云,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若个时识得,便知道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一切法尽处,个时了了常存;一切法生时,个时空空常寂。须知道死中有活?活中死?。

    “赵州又到云居。居曰,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州云,教某甲向甚么处住?居曰,山前有个古寺基。州云,和尚何不自住?居便休。兄弟!一切诸佛,到此是住处;一切众生,到此是住处。若不到此,唤甚么作休歇田地?须知当处灭尽,从此建立,便见当处出生。岂不见,修山主?改葬仪。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尽向此处安葬。雪峰?道,兄弟共十字,同心着一仪?。薪尽火灭?后,密室?烂如泥。珍重!”

    注释

    ①痕垢:疑痕为“尘”的误字。尘垢指尘土和垢污,比喻微末、卑污的事物。也指尘世。

    ②香炉:焚香器。金属或陶瓷为之,用以陈设、熏衣、供佛、祀神等。汉代时造博山炉(因炉盖上的造型似传闻中的海中名山博山而得名。一说作象华山,因秦昭王与天神博于是,故名),始有香炉之制。

    ③一问:一个问题。

    ④风穴:即延沼(公元八九六——九七三年),俗姓刘,余杭(今属浙江省)人。曾住汝州(今属河南省)风穴山,世称风穴延沼。

    ⑤涉离微:法性之体,离诸相而寂灭无余,这称离;法性之用,微妙不可思议,这称微。离者涅槃,微者般若。涉离微指牵涉离、微也即体、用的对立,也就是没有能够除完区分对立的妄心。

    ⑥鸪:疑为“鹧”的误字。鹧鸪,形似雌雉,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足黄褐色。以谷粒、豆类和其他植物种子为主食,兼食昆虫。为中国南方留鸟。古代的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

    ⑦露:显露的意思。为禅宗惯用的举喝之语,表示目前分明显然的事理,多用于引导、法语等场合。

    ⑧劈腹剜心:喻指毫无隐藏,吐露赤心。

    ⑨和光:含敛光芒。

    ⑩刮笃成家:指以严谨笃实的精神为家风。即以笃实的态度处理日常的事物,行、住、坐、卧也能够中规中矩者,必能有所证悟而自成一家。禅林中,转指学人虽处于浊世之中,却能潜心精进不为所染,卓然独立。

    ?当得:承受。

    ?唵:金刚界之陀罗尼,冠唵之语。唵字有五种义,一归命、二供养、三惊觉、四摄伏、五三身。

    ?阿卢勒继萨婆诃:咒语。咒指佛、菩萨从禅定所发的秘密言句,也即自性之流露而以声音表现者。自性无法以言句指明,只能以用显体。根据密教修习者的惯例,咒语的意义是可以不求理解的,重要的是持诵者的信心、虔敬心态以及读音的准确。咒语的意义,并不是只从其字面意义就可了解,其真正意义是超越其字面意义的。

    ?信受奉行:指信受如来所说之法而奉行之。

    ?老老大大:古代口语。指年事已高。

    ?云楼:耸入云霄的高楼。指海市蜃楼。

    ?干,疑干为“斡”的误字。

    ?留情:感情有所倾注。

    ?路布:也作露布。指言句、机语。

    ?野狐:禅师语录里常以野狐来比喻其他教派、诳惑人者或巧语做作但不合禅理者。

    ?投子:即大同(公元八一九——九一四年),俗姓刘,舒州怀宁(今属安徽省潜山)人。曾住投子山,世称投子大同。归寂后谥号为慈济大师。

    ?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不许黑夜行走,天亮必须到达。这是禅师常用的一种奇特语句,大抵启示学人,无须中间过程,当下领悟,夜和明并无对立,夜即明,明即夜。

    ?死中有活:绝思量。

    ?活中死:执着言语,就远离真相。

    ?修山主:即绍修,约十世纪上半叶前后在世,闽(今属福建省福州)人。曾住抚州(今属江西省抚州)龙济山,世称修山主。

    ?雪峰:即义存(公元八二二——九〇八年),俗姓曾,泉州南安(今属福建省)人。曾住福州(今属福建省)象骨山雪峰禅院,世称雪峰义存。赐号真觉大师。

    ?一仪:犹言一种法则。

    ?薪尽火灭:比喻佛之涅槃,好像薪尽火灭一样。大小乘对此的解释不同。小乘主张佛之入灭系由于自业已尽,以佛力比喻薪,智慧比喻火,故业坏报尽,称薪尽;果报之身尽,则智慧随灭,称火灭。大乘主张应身佛之入灭系由于机缘已尽,以机缘比喻薪,佛身比喻火,故众生之机缘尽,称薪尽;随而应身佛之入灭,称火灭。

    ?密室:密室吹风,以譬禅定。

    译文

    小参。僧人问:“尘垢除完的时候光芒才出现,心法都忘记自性就是真实的。不知这句话的道理如何?”正觉禅师说:“空寂完全没有依靠,灵明只有自己观照。”僧人说:“可称是澄清的潭水映照月亮的影子,古代的庙宇置放焚香的香炉。”正觉禅师说:“能够这样断绝消息。”僧人说:“还是心从就法显现,法跟随心产生。”正觉禅师说:“全不这样,另外引来一个问题来。”僧人说:“姑且等待另外的时候。”

    僧人问:“记得僧人问风穴,语言沉默牵涉离微,如何表达不会违犯?风穴说,经常思念江南三月里的春天,鹧鸪啼叫的地方百花飘香气。不知这里是什么处所?”正觉禅师说:“超出群象名言。”僧人说:“露露!”正觉禅师说:“见到个什么就这样说?”僧人说:“怎奈赤心片片,片片赤心?”正觉禅师说:“一旦进行言语道理就断绝的地方,原来就没有过去、将来、现在的区别。”

    僧人说:“雪窦说,劈开肚子剜出心脏。这句话的意思如何?”正觉禅师说:“然而没有儞着意理解的地方。”僧人说:“譬如和尚说,含敛光芒引起麻烦,严谨笃实自成一家。又怎么样?”正觉禅师说:“恐怕儞进入思维,断绝人做出伎俩。”僧人说:“可承受这僧询问的地方吗?”正觉禅师说:“类似就相似,依稀相差千万里之遥。”僧人说:“忽然如果有人问和尚,语言沉默牵涉离微,如何表达不会违犯?”正觉禅师说:“唵阿卢勒继萨婆诃。”僧人说:“信受奉行了。”

    僧人问:“记得赵州到云居那里。云居说,老老大大,为什么不找个居住的地方?赵州说,使我朝什么地方居住?云居说,在山的前面有个古代寺庙的地基。赵州说,和尚为什么不自己居住?不知意思如何?”正觉禅师说:“一切众生都到此,一切诸佛也这样。”僧人说:“不知古代寺庙的地基,路头在什么地方?”正觉禅师说:“清凉容纳大海宽阔,冷光照射月亮狭窄。”僧人说:“露水浸湿千峰冷冽,云彩笼罩万树萧寒。”正觉禅师说:“再必须转变劫功,方跟那人契合。”僧人说:“星斗推移月亮暗淡没有消息,客人散开高楼耸云酒碗空干。”正觉禅师说:“正在这样的时候如何鉴别?”僧人说:“满口都是冰霜寒冷透骨,跟谁人议论此中的消息?”正觉禅师说:“且好一些。”

    正觉禅师于是说:“心是根本法是妄尘,两种如同镜上的痕迹。尘垢除完的时候光芒才出现,心法都忘记自性就是真实的。到这样的时候,一切都脱落去才行。正在脱落的时候,彼我都不执着处所。所以说,遍及十方的心,不在一切处。这时不是一切心,这时不是一切法。所以遍及一切处。

    “僧人问风穴,语言沉默牵涉离微,如何表达不会违犯?风穴说,经常思念江南三月里的春天,鹧鸪啼叫的地方百花飘香气。兄弟!不能够增加一丝毫头,不能够减少一丝毫头。真是四棱塌陷在地上掀斡不会动弹。如果这样辨别,难道不是恰恰显现在眼前,依稀倾注感情,仿佛立刻领会?却成为路布葛藤了,最终没有净洁的分。野狐涎当下吐得完,有什么事情?兄弟!本来是如此。只心地下,不会设立一尘,就知道彼不会来,此不会去,中间不会住留。如果理会面前的事情,就失去背后的事情;如果理会背后的事情,就失去面前的事情。如果不会处于背面,再有什么事情?过去心已经灭除,未来心没有到来,现在心达到空寂。就能够荡荡地绝除尘垢。雪窦又说,劈开肚子剜出心脏。到这里,再不能够锥扎。刚才这僧问,语言沉默牵涉离微,如何表达不会违犯?山僧对它说阿卢勒继萨婆诃,务必这样才行。如果是分晓的汉子,恰恰说天童十成。如果不分晓,是语言道理,有什么契合禅旨的时节?

    “又没听到,赵州问投子,大死的人却活的时候如何?投子说,不许黑夜行走,天亮必须到达。如果这时认识,就知道正当明中有暗,不用暗来跟它相遇;正当暗中有明,不用明来跟它相见。一切法穷尽的地方,这时了了恒常存在;一切法产生的时候,这时空空恒常寂静。必须知道死中有活活中有死的道理。

    “赵州又来到云居那里。云居说,老老大大,为什么不找个居住的地方?赵州说,使我朝什么地方居住?云居说,在山的前面有个古代寺庙的地基。赵州说,和尚为什么不自己居住?云居就罢休。兄弟!一切诸佛,到此是居住的地方;一切众生,到此是居住的地方。如果不到此,叫什么作休歇田地?必须知道所在之处灭完,从此建立起来,就见到所在之处出生。难道没听到,修山主更改葬仪。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全都朝此处安葬。雪峰说,兄弟共同熟悉十字,同心显露一种仪式。木柴用完火焰熄灭之后,密室破碎如同泥土一样。再见!”

    原典

    小参。僧问:“及尽渊源,洞明根蒂。周旋普应,不昧来机。如何是正法眼藏带①?”师云:“衲僧做处深沉,里许机丝宛转。”僧云:“如何是佛法藏带②?”师云:“一切文言③唱说处,祖师诸佛印心④时。”僧云:“如何是理贯带⑤?”师云:“露裸裸赤洒洒,超一切。”僧云:“如何是事贯带⑥?”师云:“明历历常飘飘,顺一切。”僧云:“如何是理事纵横带⑦?”师云:“里许出头来应世⑧,分宗施设不同途。”僧云:“如何是屈曲垂带⑨?”师云:“宛转是非从曲直,个时消息解通风⑩。”僧云:“如何是妙叶兼带??”师云:“转尽了无依,当处全超越。”僧云:“如何是金针双锁带??”师云:“正去偏来自回互,其间消息密全该?。”僧云:“如何是平怀常实带??”师云:“尔问我答时,要且无分外。”僧云:“九带?已蒙师指示,向上还有事也无?”师云:“恰似合面?睡着。”

    师乃云:“诸佛之到处,祖师之传处,衲僧之证处,众生之得处。若也分晓去,其间门门户户,关关隔隔,一时打得透,何处不相应?所以浮山和尚?九带,尽是衲僧周旋做处。

    “正法眼藏带也,是吾祖密密传心处。个时妙不通风,灵自有眼。照得破提得起,穿得过弄得出。直然是恰恰好好周旋去。

    “佛法藏带也,一切语言,一大藏教?。纵横说时,无一句分外底。所以道,四十九年中,未尝说一字。

    “理贯带也,个时如青天无云,湛水无波。直下透得过,廓无依倚?,妙绝瘢痕。

    “事贯带也,物物头头,心心法法,根根尘尘,在在处处?。无纤毫外来底,便能纵纵横横、萧?萧洒洒。唯心自性?,了无一物。

    “理事纵横带也,向里头能出,外面能归。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便能突出于闹浩浩中,明历历处。常顺寂寥时节,了无闹浩浩者。

    “屈曲垂带也,尔东我东,尔西我西,尔南我南,尔北我北。自住其间,元无一点剩法。

    “妙叶兼带也,那时超宗越格?,功尽智忘。密密有合体底时节,方名妙叶。

    “金针双锁带也,个时正能来偏,偏能来正。于其中间,未曾应事。子能成其父,臣能奉其君。俱在门里,未现相状。便解向里头受用。

    “平怀常实带也,一切诸事,遍历得尽,方能应事。自然堆堆地四棱塌地。在僧同僧,在俗同俗,在高同高,在下同下。随缘赴感,逐浪随波。更无特地,了不相碍。于不碍中,自然恰好。所以道,无心道者?能如此,未得无心也大难。”

    注释

    ①正法眼藏带:指带贯一切理脉,直截佛之正法。

    ②佛法藏带:指佛法及教化别传,为方便之故,圣人以之示众。

    ③文言:指连缀成篇的文字。

    ④印心:佛家指印证于心而顿悟。

    ⑤理贯带:指至理佛法为言诠所不及,扬眉瞬目之门尽是佛法。

    ⑥事贯带:指山河、国土、大地无非佛法。

    ⑦理事纵横带:指理事融通,行于佛世界。

    ⑧应世:指佛、菩萨应化于世。

    ⑨屈曲垂带:指虽证悟成佛却甘为菩萨而不安住佛位,以亟力济度众生。

    ⑩通风:透露消息。

    ?妙叶兼带:指不执着则大用显现在眼前。

    ?金针双锁带:指自理事纵横带的立场更进一步,不执着于佛世界而自由自在。

    ?该:具备。

    ?平怀常实带:指佛法没有特别的地方,日常穿衣、吃饭皆属真实佛法。

    ?九带:即九带禅。禅宗指浮山法远接引修行僧所用的九种方法,提示学人的宗门语句。

    ?合面:合仆,面朝下。

    ?浮山和尚:即法远(公元九九一——一〇六七年),俗姓王,郑州也作郑邑(今属河南省郑州)人。曾住舒州(今属安徽省潜山)浮山。号远录公、柴石野人。归寂后谥号为圆鉴禅师。

    ?一大藏教:指以释迦佛所说的经、律、论三藏教法,为全佛教的教说,故称一大藏教。

    ?依倚:依靠、凭借。

    ?在在处处:各处各方。

    ?萧:潇。

    ?自性:指诸法各自具有的不变不灭之性。

    ?超宗越格:超越宗门通常的规式,形容开悟者不同平常的眼目和胆识。

    ?无心道者:指没有虚妄念想的得道者。

    译文

    小参。僧人问:“及尽事物渊源,透彻了解根蒂。周旋普遍应现,来机不会昏昧。如何是正法眼藏带?”正觉禅师说:“衲僧的行为深沉,里面的机丝通融。”僧人说:“如何是佛法藏带?”正觉禅师说:“一切文字宣说的地方,祖师诸佛印心的时候。”僧人说:“如何是理贯带?”正觉禅师说:“达到露裸裸赤洒洒的境界,超出了一切。”僧人说:“如何是事贯带?”正觉禅师说:“达到明历历常飘飘的境界,顺从了一切。”僧人说:“如何是理事纵横带?”正觉禅师说:“从里面出来来应化世间,分宗进行施设途径不同。”僧人说:“如何是屈曲垂带?”正觉禅师说:“通融是非顺从了曲直,这时的消息能够透露。”僧人说:“如何是妙叶兼带?”正觉禅师说:“转完完全没有依靠,所在之处完全超越。”僧人说:“如何是金针双锁带?”正觉禅师说:“正去偏来自然回互,其间的消息周密完全具备。”僧人说:“如何是平怀常实带?”正觉禅师说:“儞询问我回答的时候,实在没有特别。”僧人说:“九带已经承蒙禅师指示,向上可有事情吗?”正觉禅师说:“恰似俯卧睡着。”

    正觉禅师于是说:“诸佛到达的地方,祖师传授的地方,衲僧体证的地方,众生得到的地方。如果分晓去,其间的门门户户,关关隔隔,一齐打得透,哪里不契合禅旨?所以浮山和尚九带,全都是衲僧周旋的行为。

    “正法眼藏带,是我祖密密传心的地方。这时玄妙不会透露,灵通自然有眼。照得遍提得起,穿得过弄得出。已是恰恰好好周旋去。

    “佛法藏带,一切语言所及至,不外一大藏教。纵横谈论的时候,没有一句特别的话语。所以说,在四十九年中,未尝谈论一字。

    “理贯带,这时如同青天没有云彩,清水没有波浪。当下透得过,空寂没有依靠,玄妙绝除瘢痕。

    “事贯带,物物头头,心心法法,根根尘尘,在在处处。没有纤毫外来的东西,却能够达到纵纵横横、潇潇洒洒的境界。唯心自性,完全没有一物。

    “理事纵横带,朝里头能够离开,外面能够归返。达到净裸裸赤洒洒的境界,没有什么可以把捉的东西。却能够突出于闹浩浩的中间,明历历的地方。恒常顺从寂寥的时节,完全没有使它闹浩浩的东西。

    “屈曲垂带,儞往东我往东,儞往西我往西,儞往南我往南,儞往北我往北。自己住留其间,原来就没有一点剩余的法。

    “妙叶兼带,那时超出宗门越过定格,功用除完智慧忘记。密密有合为一体的时节,方称为妙叶。

    “金针双锁带,这时正能够来到偏,偏能够来到正。在其中间,未曾处理世务。子能够成为他的父,臣能够侍奉他的君。都在门里,没有现出相状。却能够朝里面受用。

    “平怀常实带,一切诸事,普遍都历得尽,方能够处理世务。自然堆堆地四棱塌陷在地上。在僧跟僧相同,在俗跟俗相同,在高跟高相同,在低跟低相同。顺应机缘感觉慈悲,追逐浪花随顺波涛。再没有特地,完全不相阻碍。在不会阻碍的中间,自然恰好。所以说,无心道者能够如此,没有得到无心太难。”

    原典

    小参。僧问:“记得洞山和尚①有三路学,鸟道、玄路②、展手③。如何是鸟道?”师云:“应处无踪迹,丝毫不碍身。”僧云:“如何是玄路?”师云:“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僧云:“如何是展手?”师云:“当机④的的用,的的用当机。”僧云:“只如古人又道,解接无根树,能挑海底灯。未审无根树作么生接?”师云:“绝后苏来,知音者准。”

    师乃云:“若论个一般真实底事,元离一切有象,离一切幻化⑤,离一切浮虚,方名真实事。实相⑥是无相之相,真心是无心之心,真得是无得之得,真用是无用之用。若如是也,却是个豁落⑦做处,却是个真实做处。一切法到底,其性如虚空。正恁么时,却空它不得。虽空而妙,虽虚而灵,虽静而神,虽默而照。若能如此,先天地先一段事,后天地后一段事。生死是个中影像,毕竟立生死不得,真实到生死底。若不恁么,随梦幻而流。在一切境界,殊无些小⑧得力处。识得破,辨得彻,唤得回,弄得出。在一切诸法,同影像而生;在一切诸相,同幻化而用。如电如影,如梦如响。了无一丝一毫为真为实。清净本然,个时周遍法界皆是。真净妙明,个时建立。所以道,法随法行⑨,法幢⑩随处建立。何处不是诸人放光明?何处不是诸人得受用?何处不是诸人现神通?何处不是诸人作佛事?

    “若论带个谷漏子,于一切世间?,在一切诸法中,不被一切诸法碍。然而恰恰了生死,到底恁么去。所以道,解接无根树,能挑海底灯。个时绝气息处弄得活,绝光影处明得出。更须跨一步,法法皆是自己之所变转。如我身中现一切相,一切相为我身中庄严。个时亦不见有贫富、男女、是非、得失差别等相。为尔诸人有取相?有舍相?,所以不能与虚空合法界等。

    “僧到夹山。山?问,从甚么处来?僧云,洞山来。山云,洞山有何言句示徒?僧云,寻常教学人三路学。山云,何者三路?僧云,玄路、鸟道、展手。山云,实有此语否?僧云,实有。山云,鬼持千里钞,林下?道人?悲。汝若尽一切法,便见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都无依倚,都无因缘。个时透得。岂不是一路学?能入世来,一切法沾染不得,一切法笼络不得。岂不是一路学?其或青青黄黄,指东划西?,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岂不是一路学?须人人真实到恁么时节始得。尔若不曾到,便被夹山道,鬼持千里钞,林下道人悲。”

    注释

    ①洞山和尚:即良价(公元八〇七——八六九年),俗姓俞,会稽(今属浙江省绍兴)诸暨(今属浙江省)人。曾住筠州也作瑞州(今属江西省高安)洞山(今属江西省宜丰)普利院,世称洞山良价。禅宗曹洞宗创始人之一。归寂后谥号为悟本禅师。

    ②玄路:玄玄微妙之路。取离言语、文字的意思。

    ③展手:与垂手同义,不止向上一路,更系为人度生的化他门。

    ④当机:佛之说法,契当众生的根机而使其得益。

    ⑤幻化:佛教指万物了无实性。

    ⑥实相:指存在于今世的一切事物。佛教认为一切皆空,以世俗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的真实相状,故名。

    ⑦豁落:度量宽大,心胸磊落。

    ⑧些小:稍许,略微。

    ⑨法随法行:指菩萨说法令一切众生如法而行,随顺无违而修诸胜行。

    ⑩法幢:法旗,喻指妙法、法旨。

    ?一切世间:总称秽土之语。

    ?取相:取执事理之相的妄惑。

    ?舍相:内心久趋于平静,就起舍相,暗自警觉,使不因平静而松弛下来。

    ?山:指夹山,即善会(公元八〇五——八八一年),俗姓廖,广州也作南海郡(今属广东省番禺)岘亭人。曾住澧阳也作澧州(今属湖南省澧县)夹山大同院,世称夹山善会。归寂后谥号为传明大师。

    ?林下:林,指丛林、禅林;下,即于丛林中的意思。

    ?道人:和尚的旧称。南北朝时,社会上习惯称佛教徒为道人,道教徒为道士,后来道士也称道人。也指有道术之人。

    ?指东划西:也作指东作西。意思指相违的事情。更用于表示不了解禅之真理本来即无东西之别。

    译文

    小参。僧人问:“记得洞山和尚有三路学问,鸟道、玄路、展手。如何是鸟道?”正觉禅师说:“应现的地方没有踪迹,丝毫不会阻碍身形。”僧人说:“如何是玄路?”正觉禅师说:“圆满如同宇宙,没有亏欠剩余。”僧人说:“如何是展手?”正觉禅师说:“当机的的作用,的的作用当机。”僧人说:“譬如古代的人又说,能够接上没有根柢的树木,能够挑亮海底的灯盏。不知没有根柢的树木怎么接上?”正觉禅师说:“断绝之后苏来,知音之人准确。”

    正觉禅师于是说:“如果议论个一种真实的事情,原来就离开一切有象,离开一切幻化,离开一切浮虚,方称为真实的事情。实相是没有相状的相状,真心是没有心思的心思,真得是没有得到的得到,真用是没有作用的作用。如果这样,且是个豁落的行为,且是个真实的行为。一切法到底,它的自性如同虚空。正在这样的时候,且不能够空去它。虽然空寂而玄妙,虽然虚寥而灵通,虽然清净而凝神,虽然沉默而观照。如果能够如此,先于天地产生之先一段事,后于天地产生之后一段事。生死是此中的影像,终究不能够设立生死,真实到生死的里面。如果不这样,随顺梦幻而流逝。在一切境界之中,绝没有稍许得力的地方。识得破,辨得彻,叫得回,弄得出。在一切诸法之中,跟影像相同而产生;在一切诸相之中,跟幻化相同而作用。如同闪电、影子,如同梦境、声响。完全没有一丝一毫成为真实的东西。清净天然,这时遍及法界都是。真净妙明的境界,这时建立起来。所以说,如法而行修诸胜行,法幢是所到之处建立起来的。哪里不是诸人放出光明?哪里不是诸人得到受用?哪里不是诸人现出神通?哪里不是诸人从事佛事?

    “如果议论夹带个壳漏子,于一切世间,在一切诸法的中间,不被一切诸法阻碍。这样而恰恰明了生死,到底这样去。所以说,能够接上没有根柢的树木,能够挑亮海底的灯盏。这时断绝气息的地方弄得活,断绝光影的地方明得出。再必须跨越一步,法法都是自己所变转的。如同我身中现出一切相,一切相都成为我身中的庄严。这时也见不到有贫富、男女、是非、得失差别等相状。因为儞们诸人有取相有舍相,所以不能够跟虚空契合法界等同。

    “僧人到夹山那里。夹山问,从什么地方来?僧人说,从洞山那里来。夹山说,洞山有什么言句给门徒显示?僧人说,平常教育学人三路学问。夹山说,哪三路?僧人说,玄路、鸟道、展手。夹山说,确实有这样的话语吗?僧人说,确实有。夹山说,鬼拿千里钞票,林下道人悲伤。儞如果穷尽一切法,就见到十方没有墙壁,四面也没有门扇。都没有依靠,都没有因缘。这时透过。难道不是一路学问?能够进入世间来,一切法不能够沾染,一切法不能够笼络。难道不是一路学问?如果有人区分青青黄黄,辨别东西方向,此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难道不是一路学问?应当人人真实到这样的时节才行。儞如果不曾到,就被夹山说,鬼拿千里钞票,林下道人悲伤。”

    原典

    小参。僧问:“功勋及尽,光境俱忘①时如何?”师云:“里头无句读②,直下却相逢。”僧云:“只如正相逢时,是甚么面目?”师云:“累垂③鼻孔长三尺。”僧云:“丑陋任君嫌,不带烟霞④色。”师云:“密密其间看转侧,那时一步要惺⑤。”僧云:“只如古者道,露柱怀胎。意旨如何?”师云:“依俙还堕功,隐约未分照。”

    师乃云:“吾佛法中,真实到处,直须及尽今时全超空劫,向那时脱然放得下。十方无壁落,一亘绝方隅。岂不是露裸裸处?于其间辨得出,体得妙。一切生死影像⑥,俱立不得;一切道理名言,俱着不得⑦。于着不得处,便是尔浑身,便是尔鼻孔。

    “岂不见,镜清⑧问灵云⑨,混沌未分时如何?云云,露柱怀胎。清云,分后如何?云云,如片云点太清⑩。清云,只如太清,还受点也无?云不对。清云,恁么则含生?不来也。云亦不对。清云,直得纯清绝点时如何?云云,犹是真常流注?。清云,如何是真常流注?云云,似镜长明。清云,向上还有事也无?云云,有!清云,如何是向上事?云云,打破镜来,与子相见。兄弟!体得尽,个时虽空,空它不得,方见露柱怀胎底时节。明白稍移踪,便见片云点太清底时节。太清终不受点,灵云到者里插舌不得。含生不来时,直是口门?窄。直得纯清绝点,似镜长明,犹是真常流注。恁么时有辨白,恁么处有智用?。须知向上更有事在。所以道,打破镜来,与子相见。者里出光影断功勋,与那人合。

    “明安道,照尽体无依,通身合大道。个是诸佛诸祖真实到处。妙中回互,玄处转侧,生死影像未曾萌。此犹是空劫已前?事。要且未曾与人天?相见,更须阔移一步,于万象中阔、浩、活处,得大受用。我此所现身,与一切法等。我与诸法,同出同没,同生同死。无一事不从个里出,无一法不从个里生。所以道,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若恁么到时,有甚么分外底眼根耳识来?有甚么分外底色像音响来?是衲僧彻表彻里,洞中洞边,一切皆到底时节将来。腊月三十日?,自然脱体恁么去。且道,正恁么去时如何?张骞?寻尽孟津?源,推倒昆仑没依倚。”

    注释

    ①光境俱忘:光比喻心,为能照的主体;境比喻对象,为所照的客体。光境俱忘指主客的存在,同时忘却,泯灭主客关系,而臻于绝对之境,达到解脱。

    ②句读:现今所说的句子和分句末尾的停顿处,古代的人称句;句中语气停顿的地方,古代的人称读。句读指标点、读通文章。

    ③累垂:下垂。

    ④烟霞:指红尘俗世。

    ⑤,疑为“惺”的误字。

    ⑥影像:物体遮光线而生形,形虽然可见而体为空,比喻诸法没有自性。也指妄识分别,于心上现种种相状,称为影像。犹如镜面水上的影像。

    ⑦着不得:容不得,对某个说法不予首肯,不能同意。

    ⑧镜清:即道怤(公元八六八——九三七年),俗姓陈,永嘉也作温州(今属浙江省温州)人。曾住越州(今属浙江省绍兴)镜清禅苑,世称镜清道怤、顺德大师。

    ⑨灵云:即志勤,约九世纪前后在世,俗姓许,福州长溪(今属福建省霞浦)人。曾住福州(今属福建省)灵云山,世称灵云志勤。

    ⑩太清:天空。古代的人认为天系清而轻的气所构成,故称太清。

    ?含生:含有生命者。与含灵同。

    ?真常流注:流注,为止住、执着的意思。指止住、执着于真空常寂的第一义之境中,此为法性之病。

    ?口门:身、口、意三密中的口密,原意是口之门户,以口为门户之意。

    ?智用:指智慧的运用。

    ?空劫已前:即空劫以前,也作空劫之前。表示天地未开以前、父母未生以前,一般多用于形容一切分别对待的情识尚未形成以前的状态,即喻指自己本来的面目、众生本具的清净佛性。

    ?人天:佛家认为有情众生都处于生死轮回的过程中,人和天是众生轮回的去处。

    ?腊月三十日:喻指人生终结,死期来临。

    ?张骞:(公元前?——前一一四年)西汉汉中(今属陕西省南郑)成固(今属陕西省城固)人。官大行,封博望(今属河南省方城)侯。曾奉命两次出使西域(汉代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后也泛指中国西部地区)。

    ?孟津:古代的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孟津东北、孟县西南。

    译文

    小参。僧人问:“功勋及尽,光境一起忘记的时候如何?”正觉禅师说:“里面没有句读,当下且彼此遇见。”僧人说:“譬如正在彼此遇见的时候,是什么面目?”正觉禅师说:“下垂鼻孔长三尺。”僧人说:“丑陋听凭君子不满意,不会夹带尘世的色相。”正觉禅师说:“密密其间留心转侧,那时一步需要惺惺。”僧人说:“譬如古代的人说,露柱怀胎。意思如何?”正觉禅师说:“依稀仍然落入功用,隐约没有区分光照。”

    正觉禅师于是说:“在我佛法的中间,真实到达的地方,就须及尽现在完全超出空劫,朝那时脱然放得下。十方没有墙壁,一贯绝除方隅。难道不是露裸裸的地方?在其间辨得出,体得妙。一切生死影像,都不能够设立;一切道理名言,都不能够容纳。在不能够容纳的地方,就是儞的全身,就是儞的鼻孔。

    “难道没听到,镜清问灵云,混沌没有区分的时候如何?灵云说,露柱怀胎。镜清说,区分之后如何?灵云说,如同片云点缀天空。镜清说,譬如天空,可以承受点缀吗?灵云不回答。镜清说,这样就含生不来。灵云也不回答。镜清说,以至纯粹清净绝除点缀的时候如何?灵云说,仍然是真常流注。镜清说,如何是真常流注?灵云说,好像镜子长明。镜清说,向上可有事情吗?灵云说,有!镜清说,如何是向上的事情?灵云说,打破镜子后,可跟您见面。兄弟!体得尽,这时虽然空无,不能够空去它,方见到露柱怀胎的时节。明白稍微移动踪迹,就见到片云点缀天空的时节。天空最终没有承受点缀,灵云到这里不能够插舌。含生不来的时候,真是口门窄小。以至纯粹清净绝除点缀,好像镜子长明,仍然是真常流注。这样的时候有鉴别,这样的地方有智用。必须知道向上再有事情。所以说,打破镜子后,可跟您见面。这里超出了光影断绝了功勋,跟那人契合。

    “明安说,观照穷尽本体没有依靠,通身契合大道。这是诸佛诸祖真实到达的地方。玄妙的中间回互,深奥的地方转侧,生死影像未曾萌动。这仍然是空劫以前的事情。然而未曾跟人天见面,再必须大迈一步,在万象的中间广阔、浩大、活泼的地方,得到大受用。我这所现出的身形,跟一切法相等。我跟诸法,共同出没,共同生死。没有一事不是从这里出来的,没有一法不是从这里产生的。所以说,天地同为一根万物合为一体。如果这样到达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眼根耳识来?有什么特别的色相音响来?是衲僧透彻表里,洞晓中边,一切都到底的时节将要来临。在腊月三十日这一天,自然脱离身体这样去。姑且说,正这样去的时候如何?张骞找遍孟津的源头,推倒了昆仑没有依靠。”

    原典

    小参。僧问:“二边①纯莫立,中道②不须安。意旨如何?”师云:“者里无尔下脚处。”僧云:“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师云:“僧堂中捺③粥捺饭,是甚么人?”僧云:“二六时中④,直得饱齁齁⑤地。”师云:“果然是个粥饭僧⑥。”僧云:“毕竟教它向甚么处着到?”师云:“天外更无行底路,其间独自要惺惺。”僧云:“举头残照⑦在,元是住居西。”师云:“混处不通风,到时无伴侣。”僧礼拜。

    师乃云:“一切处收摄不得,一切时笼罩不下。所以道,劳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若是恁么做底汉,直是普天匝地,东西南北、四维⑧上下。要且无空阙⑨处,便劳笼不肯住。既劳笼不肯住,便呼唤不回头。不唯释迦老子、达磨大师恁么做。若是尔妄想心尽,差别事消,蓦直⑩恁么去,恰恰地不堕第二念。正恁么时,有甚么向背?有甚么物我?有甚么彼此?直然混不得,类不齐。何故如此?在一切时一切处,惺惺历历地,不被它盖蔽却,不被它笼罩却。何处不是上座出身路子?所以道,万象之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昔年谬向途中觅,今日观来火里冰。若恁么辨得出,个时一丝一糁着不得。若有一毫头,便被三界碍。正恁么时,也无三界可出,也无三界可入。混混地如一颗明珠相似。本色衲僧!当恁么做。珍重!”

    注释

    ①二边:指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如有和无、断和常等。固执于片面之见,均为妄想。

    ②中道:中,不二之义。绝待之称,双非双照之目。大乘诸宗指无差别、无偏倚的至理。即离开空、有或断、常等二边的实相。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三论宗以八不为中道,天台宗以实相为中道,华严宗以法界为中道。

    ③捺,疑捺为“拿”的误字。

    ④二六时中:一昼夜十二时,是中国的历法。如果是在印度,则为六时或八时。

    ⑤齁齁:也作。熟睡时的鼻息声。

    ⑥粥饭僧:指只会吃粥饭、百无一用的僧人。

    ⑦残照:落日余晖。

    ⑧四维: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

    ⑨阙,通缺。

    ⑩蓦直:一直,笔直。

    ?亲:与禅法协和相应。

    译文

    小参。僧人问:“二边纯粹不能够设立,中道不需要安排。意思如何?”正觉禅师说:“这里没有儞下脚的地方。”僧人说:“古代的圣人不会安排,一直到现在没有处所。”正觉禅师说:“在僧堂中拿粥拿饭,是什么人?”僧人说:“二六时中,以至饱齁齁地。”正觉禅师说:“果然是个粥饭僧。”僧人说:“究竟使它朝什么地方着到?”正觉禅师说:“天外再没有行走的道路,其间独自需要惺惺。”僧人说:“抬起头部见到落日余晖,原来是居住在居所的西面。”正觉禅师说:“混沌的地方不会透露,到达的时候没有同伴。”僧人行了礼拜。

    正觉禅师于是说:“在一切处收聚不得,在一切时笼罩不下。所以说,牢笼不会愿意住留,呼唤不会回过头部。古代的圣人不会安排,一直到现在没有处所。如果是这样做的汉子,真是普天环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贯通。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