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法华义记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光宅寺释法云撰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因叹二智仿佛开宗中有二。长行与偈颂。此下是第二正明偈颂。但且长行中本二。一者寄言以叹二智二者明寄绝言叹二智。今者十七行半偈亦分为二。第一有四行偈正颂上寄言叹二智。第二从如是大果报下有十三行半偈颂寄绝言叹二智。但上长行寄言叹二智中本有二。一者将欲叹释迦二智故先叹诸佛二智。二者正叹释迦二智。此两双中各有三重。第一正叹二智第二释第三结也。今者四行偈颂之为体亦分为二。初两行偈并叠颂诸佛释迦正叹二智。后两行复并叠颂诸佛释迦释二智结二智两重也。又就两偈叠颂诸佛释迦正叹二智中。前偈颂诸佛二智后偈颂释迦二智也。但上叹诸佛二智中先叹实智后叹权智。然先叹实智中有二句。初举智体言诸佛智慧第二句正叹言甚深无量。后叹权智有三。先举智体言其智慧门。第二正叹言难解难入。第三出不知众言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也。今者世雄不可量一句即得并颂实智权智。各二句。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等也。诸佛应同十方此则世义。降四魔伏外道是雄义。权实二智非下人所测故言不可量也。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下三句颂上权智。下第三句出不知众。上言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也。且今用此一偈颂前长行凡有四种不同。上长行中别叹实智与方便智。今此偈中合颂权实二智一不同。上当体叹权实二智今此偈中举人叹二智二不同。上明不知人唯系在权智下今此偈中颂出不知人双系二智下三不同。上长行中出不知人唯出声闻缘觉二人。今此偈中广出人天声闻缘觉远及菩萨并出五乘人。都是不知众。四不同。何如此不同耶。解释者言此义亦微有所以有。上长行中所以二智别叹者则明义用异。但此二智只是圣人神解涉用为义。从机曲说未若权智。但此权智应有所出。是故先别叹实智是权家之本。后叹权智是智是本家之末。是故权实互叹此明用有胜负。偈中合颂者。此明二智虽有权实二名照然则体一更无异也。是故维摩经言。十方世界有若干也。其无碍慧无若干也。复言上当体叹二智者。明此经本意故。故当体叹偈中明二智所成人。故举人总叹二智也。复言上出不知人唯系权智下。今此偈中双系二智下者。上宜鄙斥二人智慧狭劣。虽禀昔日权智之教不能究了。为是义故上出不知人偏系权智下。而今偈中双系二智下者。明此二乘非直不解权智之用。实智冥然莫测。是故双系二智下。复言上长行唯出二乘至偈颂中言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广出五乘人者。此为释物疑情。但今日之教本为斥二乘封执之情。是故长行偏对二乘。但于时时众谓言二智止。是二乘不解。自二乘之外应有解者。是故偈中言非唯二乘不解此权实之理。人天及菩萨亦复不解。如此颂类举可知也。

    佛力无所畏。此一偈正颂正叹释迦二智。上正叹释迦二智中先叹权智后叹实智。今此一行偈上半行先颂叹释迦实智下半行追颂权智。但上叹释迦实智中先正叹实智后即举力无畏等。今此半偈正得略颂上诸功德句不颂正叹句也。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此半行倒颂上叹释迦权智句。上叹释迦权智中正叹有三重。初吾从成佛以来明权智时节。以种种因缘下正叹。引导众生下显也。今此半偈只颂第二正叹句不颂第一第二句也。今者所以言及佛诸余法者权智在后故言余也。此权智为三根人说之不一故称诸也。又用此一偈复颂长行有三不同。何者长行中先叹释迦权智后叹实智。今此偈中先颂实智后颂权智一不同。上长行中言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正叹实智后举诸功德同释叹也。今偈中唯颂举诸功德释叹实智句略不颂正叹实智句二不同。上长行中叹释迦二智不出不知众。今偈中言无能测量者三不同。解释者言上长行所以先叹权智后叹实智者。此明释迦出世之意先权后实。偈中所以先颂实智后颂权智者。此明今日实用时。此皆前后互举。迭相映发其义自彰。复言长行中有正叹实智有释。偈中唯颂释句者此明有体一用异之义。上长行语其用异之义。何以知之。智慧鉴照为义。欲明实智所照之境有四一之义。有教一理一机一人一如来智照此四境。故称实智。力无畏等诸功德不詺鉴照。故知长行据其用偈中唯颂诸功德者。此明功德与智慧只是一体。离此力无畏解脱三昧等更无别有智慧。亦离此智慧无别有功德。故知体一据用则有功德智慧之异。置用谈体智慧功德只是一体。此皆前后互举两义双明。复言长行叹释迦二智不出不知人。今偈中言无能测量者此出不知人。亦前后互举若偈中出不知人长行亦应出。长行既不出偈中亦应无。而一有一无此互相映明义也。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此下两行偈叠颂诸佛与释迦释之与结两重。初偈颂诸佛释结二智。后偈颂释迦释结二智。就初偈中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此半偈颂诸佛第二释二智言。所以者何佛曾亲觐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也。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此半偈颂上长行中第三结诸佛二智。此半偈即成两意。甚深微妙法此一句颂上结实智言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也。难见难可了此一句颂上结权智言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也。于无量亿劫此一偈叠颂释迦释之与结两重。此一行则成二意。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此半行颂释迦释二智。但长行略不出往用。偈中既有映前即成颂释义也。道场得成果。此下半偈正颂上释迦单结实智。上结言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上但道实智此中出得实智之会。只是如来坐道树下成佛。世尊大觉朗然之时得此实智。故言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也。

    第二如是大果报。此下十三行半偈颂上第二寄绝言叹二智。但上绝言叹中有三。一者先出所以绝言之法二者正明绝言叹三者释绝言之意。今此十三行半亦有三意。从下倒颂。初如是大果报下一偈先倒颂上长行中第三释绝言之意。第二有十二行即颂上第二正绝言叹。第三有一行半倒颂上第一出所以绝言之法也。但上第三释绝言中有二。一者先叹二智之人高不可说。二者出权实二智境深故不可说。今者亦倒颂。如是大果报半行偈先颂境深也。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半行追颂人高也。但上境深中本有三。一者双开两章门二者双释三者双结也。今者不颂第一第三唯颂中间第二双释两章门。上双释中初有五句。释权智境章门。后四句释实智境章门。今者亦倒颂。如是大果报一句先颂释实智境。只得颂果与报略不颂因与缘。今者举果验知有因缘所以言大。此亦释物疑情三乘因亦是因三乘果亦是果。为此义故因大字标异。明此是大乘因果非是小乘因果也。种种性相义此一句追颂权智境。权智境中本有五句。今唯颂性相余三句略而不颂。此句亦倒颂。上言如是相如是性今者先颂性后颂相也。所以言种种者复释物疑情。大乘亦是性亦是相为此义故用种种之名标言。此非大乘性相三乘性相不一故言种种也。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此半行追颂释绝言中第一明人高。上言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也。

    是法不可示此下有十一行追颂上第二正绝言。上言止舍利弗不须复说今就此十一行中但半行正颂上绝言叹。第二余十行半义出显所以绝言之意。正明声闻不知菩萨不知故也。今此半行有二意是法不可示者正颂上止舍利弗也。言辞相寂灭者颂上不须复说句也。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以下有十行半是第二义出。今就此十行半中自有三段。第一今此半行总明不知众也。第二半行除有知之人。第三九行半别出不知众也。第二除有知人者正言除诸菩萨众中有信力坚固者。自能得知。然非见知犹是信知。此则引声闻等作大乘。令改狭劣心立菩萨大志也。诸佛弟子众。此下有九行半是第三别出不知之人。凡有三种类人不知此二智。初有四行先明声闻不知也。第二有两偈明缘觉人不知。从辟支佛利智下是也。第三有三行半明菩萨不知。从新发意菩萨下是也。就第一明声闻不知中复有三文。初一行半正明声闻不知。次一行假设明不知。次一行半释疑。疑言纵令皆如舍利弗是一种神解无益于事。今解言假令如余弟子各有所解亦不能知也。就第三明菩萨不知中有二。初两行半明凡夫菩萨不知。次一行明初地以上至六地菩萨不知。此是教中为论故也。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此中有一行半即追颂绝言中第一出所以绝言之法。上言如来能种种分别。先出权智今此中略不颂也。唯颂上出实智言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句也。但此一行半中初一行正颂下半行引诸佛证成也。此是于善舍寺解。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此下三行半偈是第二分明略说开三显一。成物动执生疑之惰。就此三行半中亦有二段。第一有一行半偈就诸佛以显一。第二余有两行偈据释迦以开三也。此二阶各自有三重。就诸佛显一中有三重者。第一言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此半偈先会诸佛道同。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此半行是第二劝奖诫敕令信也。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此半行是第三正就诸佛显一。一理是真实也。就释迦开三中有三重者。第一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此一偈出释迦开三之所为为二乘之人。二乘之人见执重者先斥对此二乘人也。第二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此半行正就释迦开三也。第三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此半偈释释迦施三之意。只由众生逢境执著处处生染。是故如来设权而诱化也。略说开三显一动执生疑竟也。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众自此下竟殷勤三请以来明因中有四段。此下是第二众情怀疑致请段。就此中自有二者。第一从尔时大众中下竟而今不知是义所趣。以还先明经家序大众有疑也。第二从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尽三请以还詺为舍利弗正腾疑致请。佛既道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昔日不言三乘是方便。而今忽唱三乘是方便。此则与昔日相违。是故舍利弗腾疑致请取决于大圣。又就经家序大众有疑中自有二段。第一从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众竟优婆塞优婆夷以还詺为经家序引疑众生也。第二从各作是念下竟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正出所疑。所疑者是二智。又就此二段之中各有开为二。经家序引疑众中有二者。第一言千二百人此无学人有疑也。第二言及发声闻辟支佛心竟优婆夷此出学人有疑也。第二出所疑中有二者。第一从各作是念以下竟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以来。先出疑。佛上何故称叹二智。此疑从第一叹二智仿佛开宗中生。第二从佛说一解脱义下竟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明大众自疑所得解脱为是究竟。为未究竟此疑从第二分明开三显一段中生也。

    又就第一疑佛叹二智中有二。第一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此疑上释迦叹权智。上释迦叹权智。上言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亦应疑释迦上叹实智。但文略不出。第二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微妙以下疑上叹诸佛二智。此句疑叹诸佛实智。上言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也。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下此疑上叹诸佛方便智。上言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所不能知也。今以此句相应也。

    佛说一解脱义。此下是第二正自疑所得为是究竟。为非究竟此疑者。只由上第二分明开三显一中生。上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就中有二。第一佛说一解脱义下竟到于涅槃先出所疑。第二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正明起疑也。今先解三乘人两种果。一者有为果二者无为果。有为果者即是尽智无生智照三界因。尽是尽智不受后有。是无生智。二是无为果。三乘人三界因尽是有余涅槃。三界果尽是无余涅槃。但二种无为只是一时因尽即是果尽时果尽时为因尽时。虽然逐义有便所可作前后。得言因尽故果尽不得言果尽故因尽问者言若言因尽时而果尽者。罗汉何治道断三界因尽之时报身即应亡。解释者言此报身是因余势任运而尽故如用杖转轮。假说此杖即灭而轮犹转。罗汉三界因尽于是时报身余势如轮也。问者言三家解脱一。等不应有三车别也解释者言。三家解脱所以一等者同取三界因果尽无为。无为既不殊。是故皆詺作一解脱。所以有三车之喻。运因胜负者此据力用有短有长。声闻断三界正使尽取譬羊车。缘觉侵少许习气取譬鹿车菩萨断习都尽取譬牛车。问者又言断惑既有优劣无为亦应不等也。解释者又言引昔作义不言习气受生虽断习气不就习尽处制果。然三家同取三界因果尽处制尽无生智。若语其解脱三家一等。论其功用有广狭之殊长短之别。取譬三车故言佛说一解脱义。解脱是有余无余涅槃即是灭谛也。义者即是道谛举果明因。我昔依佛教修行道谛证得灭谛果。故言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义到于涅槃。从而今不知是义所趣者第二正明起疑。而今不知我昔日所行道谛为当只趣此解脱果为更有所趣。上来皆是经家述其疑意。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自此以下讫三请已还是第二明舍利弗腾疑致请。就此请中自有二段。第一从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此明经家序舍利弗腾疑欲请之意。第二从而白佛言下竟三请以还詺为正请。又就经家序中有二。第一言舍利弗知四众心疑。此是经家序舍利弗欲令腾大众疑意也。第二言自亦未了此明经家叙舍利弗自有疑心也。第二正请中有五重。舍利弗有三请如来有二止。宾主相间即是五重。舍利弗三请者第一举有疑请。第二有利根必信故请。第三有解故请也。就第一疑请中有二。一者长行二者偈颂。又就长行中自有三重。第一疑上叹诸佛二智。第二叠疑众请说。第三疑上叹释迦二智也。今者第一疑诸佛二智即而白佛言。何因何缘称叹诸佛第一方便。此则疑上叹诸佛权智。从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此疑上叹诸佛实智甚深也。从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唯愿世尊敷演斯事。此即是第二叠疑众请说也。从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是第三疑释迦上所叹实智。亦应有疑方便智。但经文略不出。下偈中有故知长行应有。但上经家叙中疑方便智不道实智。互举明义也。

    尔时舍利弗而说偈言第一举设请段中本有二。长行与偈此下是第二偈颂凡有十一行偈亦分为二。初有六行半偈正颂上长行。第二从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有四行半偈。更直说自疑所得。不颂上长行。有人解言用此四行半偈颂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文句乃相类意谓不尔。何以知之。上长行中即是经家叙。于时时众有此疑。云何舍利弗颂经家意耶。故知但是直说偈。但六行半颂长行中本有三。一者疑诸佛二智二者叠疑众请说三者疑释迦实智。今者六行半中两行半先颂第三段次一行追颂第一次三行颂第二段也。初有两行半偈先颂第三段释迦二智。今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此下一行半偈正颂疑释迦实智也。从道场所得法此一偈义颂疑上权智。疑言何故称叹此智而不说也。无问而自说。此一偈是第二倒颂上第一言何故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但长行不出诸佛往因。今此一偈上半长出往因。下半偈正颂也。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此下三行偈是第三追颂上第二叠疑众请说。上言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法。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故知此三行正颂上。有二初偈举声闻请说。第二其求缘觉者下两偈举缘觉人请说也。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此下四行半偈是偈中之第二詺为直说偈自疑所得。此四行半自有二。第一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此下一行半偈正明舍利弗自疑所得。为定是因为定是果也。第二从佛口所生子下三行偈正结请说也。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此下是第二段。第一止止意言若便广说此二智者。时众相与生惊疑之心为是义故不须复说也。

    舍利弗重白佛言唯愿说之唯愿说之。此下是第三段。第二有利根必信故请说。此下以三段例皆有二长行与偈为二也。今请意言此会中皆是利根堪闻佛说。云何言惊疑耶。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此下是第四段。第二止止意言我若说权实二智者。时众非直生惊疑之心。亦更生诽谤随坠恶道。云何应说耶。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唯愿说之唯愿说之。此下是第五段第三请有解故请。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自此下竟授学无学人记品有七品半经。明因中本经四段。此下是第三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上请中有二种疑。一疑如来所以叹二智。二自疑所得之法。今者如来只答第二疑。第二疑自去不须别答也。又此第三即广上品初第一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段。前又解言。第一第二各开为二。第三第四各开为三。今此叹第三疑中有三重者。即化三根人为三段。第一从汝已殷勤三请以下入第二卷中言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以还。此詺为法说开三显一。化上根人舍利弗等也。第二从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三菩提记尽受记品以还四品经。詺为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迦叶须菩提等四大弟子也。第三从化城品竟授学无学人记品以还三品经。詺为宿世因缘说开三显一同归之理。化下根人富楼那等也。是则上根人闻法说三一之义同归之理。便解中根人再闻三一之义。可悟同归之理。下根人三过闻说方解同归无三差别。但法说中亦有譬说义譬如优昙华也。亦有宿世因缘说义即言我昔曾于二百亿佛所常教化汝也。虽有譬说根本大意为叹法希有故来不可示詺。虽有宿世因缘说此乃是述成上根人得悟。说此往古因缘根本大意非正是因缘也。第二譬说中亦有法说义亦有宿世因缘义。故下言是诸所说教化菩萨。故此则是法说义但文句少不足可以发悟中根之之人。从结父子因缘之中昔日波若座席已言示其金银等。此则是宿世因缘说义但此意非。是正譬中有时众已于正譬得悟。如穷子领解中方有此语非是正宿世因缘说中。宿世因缘说中亦有法说义。即化城品初明先佛之时神通感动之相十方诸梵请转法轮。此则是法说也。又言譬如五百由旬此是譬说。虽有此唱原其根本只为明宿世因缘之义。何以得知。又四大弟子授记品末言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善听。即复为下根人说往古之时已曾大乘化汝。下又言我在十六数曾互为汝说。以此本因缘今说法华经。大意闻此宿世因缘说方得解故宿世因缘说也。所以有三根人差别解有前后者。置教论理者。何容罗汉断三界正使尽得三明六通之人。一向不知同归之理无三之别。且自涅槃经言若人不知一体常住二归者尚不得声闻缘觉菩萨。何况当得无上菩提。若不知佛是常住则四信不成五根不立。且自胜鬘经言三乘初业不愚于法。又言声闻缘觉自知住有余地必当得无上菩提。就理为论何容三乘圣人执三乘决定言别异不解同归耶。若尔所以有声闻缘觉者此人自有知有佛果可求。只自心志弱未能舍头目髓脑发旷济之心。且作声闻缘觉自调自度。如此类例皆是实有。而会中舍利弗是上根富楼那等是下根者。若谈其实行皆行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所以有此三种信解悟者皆应同状外凡浅识之徒。执昔日三乘别教或同归之义。是故如来作此三种。初始明法说竟外凡夫中有利根得解。舍利弗示同领解。譬说既竟外凡夫中有中根者得解须菩提等仍示同领解。宿世因缘竟外凡夫中有下根者得悟富楼那等示同领解。若置理而论教者具得罗汉亦有此执。又理教合论作三根差别者但外凡中有两种人。自有一种人易可回转如大品所明轻毛之位。自有一种人实欲进行者。今只就此实欲进行者根性利钝遂有三种。既有三种皆因宿习浓淡。以理惑教有时以教惑理。故言踟蹰理教之间故受悟有前后。利根者执理情多疑教情少。钝根者执教情多疑理情少。中根者迷教惑理正等也。执理情多疑教少者言无生之理是一等观无生智应同。此人执理既是一。如来何故说有三乘别趣。言有三果之别此是疑教也。钝根者执教情多疑理少者言佛教既说有三因三果之异。三乘所观无生之理何必是同。此是执教多疑理少。中根者有时执理惑教言理一教那得言异。有时执教疑理言佛教既有三理何必同。此则教理等执而疑也。夫得道成圣必由见理。是故利根之执理多者则与理相符。是故一闻法说便悟一理无三之别。执教情多疑理少者则与理不相扶。是故三过闻说方悟一乘之理无三之别。理教等执者据在中间再闻得解。但于此理教上生疑者有学人与无学人通有。又有执教疑果者。亦有三种。利根者执果情多疑教情少。钝根执教情多疑果心少。中根之人果教等执也。果者只是断灭涅槃。利根者执果心多疑教少者。自观理智慧分明见习气犹在。知断惑未尽作观未来身尽灭耶。此是执果情多疑教心少。钝根执教多疑果少者。言既说言神明可灭佛语不虚。何敢不信受。此是执教多未知神明之道实灭不耶。此是疑果少。中根人或执果疑教或复执教疑果。但此果上生疑者唯无学人也。虽有此三种疑执开三显一一同。说法既竟同得悟解。但有先后文异也。

    就第一法说化上根人中自有四段。第一从汝已殷勤三请尽此卷末以来詺为正法说化上根人。第二从第二卷初长行及偈明上根人舍利弗等示同领解也。第三从尔时佛告舍利弗以下明如来述成上根人得解之相也。第四从汝于未来劫以下为上根人授记也。又此四段之中各开为二段。今第一正法说化上根人中有二者。第一从汝已殷勤三请以下竟一百十四行偈以来詺为正法说化上根人。上根人既解同归之理无三差别疑心既除。是故第二汝等舍利弗声闻若菩萨下七行偈略劝奖上根人受行同归之理。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二种。正法说中有二者即是长行与偈为二也。第二七行偈劝奖之中有二者。第一有五行半劝上根人行因。第二余有一行半偈劝令慕果。言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等。又就长行中自复有二。第一从汝已殷勤三请竟愿乐欲闻詺为法说缘起。第二从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以下竟长行以来詺为正法说。又就两段之中各有二。缘起中有二者。第一佛许为说同归之理无三之义。第二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此詺舍利弗奉受旨。今就第一佛许中自有四重。第一正许第二诫敕令谛听。第三简众第四叹应闻众总结诫许也。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此是第一詺为正许也。汝今谛听以下第二詺为诫敕令谛听。此则令生三慧诫谛听闻说。令生闻慧诫善思令生思慧诫念之令生修慧解也。说此语时会中有五千等礼佛而退此是第三詺为简众。以佛神力堪闻者住不堪闻去自。有四第一正明五千人礼佛而退。第二所以者何不释下堪闻。未得谓得者是有为果尽无生智也。未证谓证者谓无为果尽处也。第三有如此失下结不堪也。第四世尊默然下证不堪也。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是佛许中第四叹众总结诫许也。只就此中自有三。第一告舍利弗下叹住者有机。第二如是增上慢下明去者无机。第三汝今善听下正总结。问者言如来有身口二密终日在坐不睹真容。虽复在中自不闻说法。何假从座而起拂席而去。解释者言。此品中是时众所应亦可是实持是佛神力。将欲褒贬时众为令住者生钦重之心起愿乐之意。贬去者无闻法之缘。是故拂席而去也。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缘起中本有二。第一佛许已竟此是第二明舍利弗奉受佛许也。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长行中本有二。一者缘起二者正法说。自此下是第二正法说。就正法说中自有二者。第一广诸佛门第二广释迦门也。今从如是妙法以下第一就诸佛广明开三显一。此则广上品初叹诸佛权实二智。所以言广者但上第一仿佛开宗中直总叹诸佛二智。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第二分明略说中但明显一。言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也。既但总叹诸佛二智而已不别明诸佛复。但明显一故称为略。今则广明佛又广明义故称广故。广佛者此中广总出诸佛。及别三世诸佛是则广佛之义深。复言广义者上直叹诸佛二智与显一。此中有四义合有六义。一者叹法希有二者明不虚妄止物诽谤三者明开三四者明显一五者举五浊释先三后一之意六者简真伪敦信。既备此六义故称广义也。

    第二广释迦门者广上品初仿佛开宗叹释迦二智。及第二分明略说中开三义也。释迦门中唯有广义无有广佛也。今明广诸佛门中自成四别。第一总明诸佛开三显一第二就总诸佛门离出过去诸佛亦明开三显一。第三就总诸佛门离出未来诸佛亦明开三显一义。第四就总诸佛门离出现在诸佛明开三显一。今先明总诸佛门此中应有六义。一者叹法希有二明不虚妄三明开三。四明显一义。但文句略唯有四义略无出五浊释先三后一之意。至偈中方有同复无简真伪敦信。又略。下释迦门中可知备有六义。但文句略不出耳。今言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此是第一叹法希有。优昙华是外国语此间言灵瑞华。唯有转轮圣王出世有此华故知此华希有。此经如是也。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无虚妄此是第二明不虚止物诽谤。从舍利弗诸佛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是第三明开三。就此开三之中自有三重文句。第一正明诸佛开三第二从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此下是举释迦释诸佛开三。何以故。一释迦是诸佛数故。二本明诸佛开三为成释迦开三故也。第三言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此还举诸佛结成诸佛开三之意也。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此下是第四显一。此所以者。何义得释上开三之意。文则属下显一广明四一。先明果一二明人一三明因一四明教一也。明果一者即会昔日三果终成今日一果。明人一者即会昔日三人成今日一菩萨人。明教一者即会昔日三乘别教成今日一教。明因一者即会昔日三乘人所行之行只是一因以对一佛果。是故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此中四一二智中实智照境。四一有同有异义。实智所照境有机一此中无机一。所以有四者就理一中开为二种。因一果一也。然因果皆是理。所以彼处明机一。今此中不明机一者。前明机一此明二智所照境故明也。此中明会三归一若远相缘由亦应会三机为一机。但此三机实是众生自有法故不可会三归一。自余三一是诸佛昔日应三机但以假名字分一为三。今日一乘机熟故可得合三还归于一也。此中教一与实智所照境教一亦不同。何以知之。实智所照教一者直是照法华经教一。今此中言教一者昔日应三机故有三教。三教非是一三教远诠今日一理。故会昔三教终成今一教。此中明人一与实智所照境人不同。何以知之。实智所照境人无别体。今日众生一乘善机发一机所成人以为人一。故总诸菩萨以为一境。此中人一者昔日三乘机一所成边非是一。为三机善所成边是一善理一。故会昔三人终成今日一菩萨人。但今日教一人一名字与实智所照教一人一名字同明义意异也。此中明因一果一与实智所照理一义同而名字异也。今先明果一中自有四重。一者开果一章门。二者更牒果一章门。三者作四句解释果一。四者结果一也。今言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此是第一先开果一章门也。舍利弗云何名诸佛此下是第二显解释更牒果一章门也。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此下是第三正作四句解果一。开示悟入四句人解此四句互有不同。一家解言初三乘别教为开也。波若教时言示也。说无量义经名悟也。说法华经詺为入也。知见是佛果之名。同取万行作知见家道。此解亦好。今光宅法师解言。知见只是一众生当来佛果。众生从本有此当果。但从昔日以来五浊既强障碍又重不堪闻大乘。不为其说有当果。此当果则有闭义。今日大乘机发五浊不能为障。得闻今日经教说言众生皆当得佛。此则是开义。说言昔日三乘所行之行皆是得一佛果之行。众生闻此语则生闻慧。此则是示义。且又三乘人相与思惟筹量。昔来是方便今一因一果是真实。我等未来皆应得佛深解此理。于时则生思慧詺为悟。相与自知居未极地。更习诸行修无漏治道断无明住地烦恼。于时即生修慧仍詺为入佛知见道也。光宅法师又于善舍寺中解此四句。即会因果之义以明四句。然此四句有渐渐除义。初言开者此最浅故如前略说开三显一渐表寿命长远一果之义。此则是开义也。又如广说开三显一令知寿命长远一果之义。此则是示义也。又如后略明开近显远令知如来寿命长远。此则是悟义也。又如后广说寿命长远分身十方隐显度人复倍为期。时众相与同归之因求一佛之果。此诸行修学即是入义也。舍利弗是为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此是第四结果一也。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此是第二明人一也。诸有所作常为一事是第三明因一。明修此因为佛知见故言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此下是第四明教一。就此教一中自有二阶。第一正明教一。第二从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者引诸佛道同结成也。

    舍利弗过去诸佛此下是第二明过去诸佛开三显一。此下三佛于六义中唯有二义。只开三显一阙无四义。今先明开三也。第二从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下明显一。此下三佛于显一中例皆唯有三一。略无因一也。初言是法皆为一佛乘故即是教一也。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此是人一也。皆得一切种智此是果一也略无因一也。

    舍利弗未来诸佛此下是第三明未来诸佛先三后一。此中亦唯有开三显一二义。今先开三也。第二从是法皆为一佛乘是显一。此中亦唯有三一。今言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教一也。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此是人一也。皆得一切种智是果一也亦无因一也。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诸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