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四 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禅林寺净秀尼

    译文

    净秀尼,俗姓梁,安定乌氏(今陕西南郑境内)人。祖父梁畴,曾任征虏司马。父亲梁粲之,曾为龙川县(今广东龙川)都乡侯。净秀自幼聪慧,富有慈悲之心,常行善事。

    七岁时,她自然秉持斋法,过正午而不食。家中曾请僧人诵念《涅槃经》,她听经文中说断食鱼肉,便立即蔬食,但又不敢让父母知道。她若得到的是鱼肉一类菜肴,就暗自弃而不食。后来从外国僧人普练,禀受五戒,精勤奉持,不曾触犯,拜佛念经,日夜不停。

    到十二岁时,她就要求出家,但父母没有同意。到她学会写字以后,就常常亲自抄写经文,她全部财物,只用于充实修行自己的功德。她不追随世俗人的爱好,不穿着绸缎,不涂抹脂粉。如此迁延日久,到了二十九岁时,方才获得父母的许诺,成为青园寺首尼的弟子。

    她侍奉师长,尽心竭力,仍怕有所不周;又勤修身、口、意三业,早晚从不懈怠。寺僧安排大家的劳务,她总是首当其冲,她事必躬亲,不惧跋山涉水,不畏困苦艰难。善神似乎敬护她,常在她左右。

    当时有位马先生,世人都称他为「神人」。他见净秀后,曾有这样的预言:「此尼僧当生于兜率。」她曾经和二尼同在佛殿内安坐,忽然听到空中有声,状如牛吼,二尼都惊怖不已,唯净秀澹然无惧。她回房去取灯烛,转回时刚登上台阶,又听见空中传语:「诸尼僧请让路,净秀禅师回来了。」

    又有一天,她与几个尼僧坐在禅房中,其中一尼酣然入睡,睡梦中见有一人头撑着房屋,告诉她说:「请不要打扰净秀尼。」此后,净秀尼与众尼同坐,其中一尼猝然起身,想回房中,见一人击掌阻止她说:「请勿打扰净秀尼。」

    净秀尼进退举止,都一定遵循律范。她想请晖法师讲《十诵律》,但钱数不够,只凑足一千。担心事情办不成。一天夜里,她梦见鸦鹊、鸜鹆、雀子等一群禽鸟,它们各自乘坐大小与鸟的形状差不多的轩车,同声鸣叫道:「我们当帮助净秀尼,使她能请晖法师来讲《十诵律》。」到了着手准备时,有七十个施主竞相施妙供、设佳品。

    尔后,她又请法颖律师重讲《十诵律》,开题讲座那天,澡罐中的水,自然馨香馥郁。那天她就座入定,直到夜半方才出定起身,此时身边更无其它的人,因而害怕犯独戒律,便因此去问法颖律师。法颖回答说:「不犯戒。」但她仍害怕有所违失,又看见其它尼僧也未能处处循律如法,便感叹道:「道行高深未远,心灵渐有失落,倘不引咎自责,怎能导人向善?」于是便自行摩那埵忏悔礼,以自我忏悔的方式来使心灵守正处洁。众尼见她如此,无不退思补过,像她那样忏悔思过。

    宋元嘉七年(公元四三0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到宋都建康,他深通律学,律范清高。净秀便又从他受具足戒。当时青园寺尼众很多,对佛法的悟解,各不相同,禅学、义学之争也颇激烈,故而净秀尼意欲别寻住宿、更张门庭,这样外可以严守佛门规范,内可以静心禅悟,这样也许更合自己的意愿。

    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公元四六三年)八月,南昌公主和黄修仪,共同布施一块公认的好地给她建一佛寺。净秀穿麻衣,吃粗食,亲自涂泥盖瓦,兴建寺庙。又日夜勤劳,做佛龛,造佛像,凡所应有,无不具备。在这新寺庙中同住者有十多个人,大家都以禅定为修持课业。泰始三年(公元四六七年),宋明帝传旨,根据寺庙中集中的都是习禅之人,就认为新寺庙应当取名叫禅林寺。

    净秀尼又亲手抄录众经,并在寺内另立一经台,以盛装这些经书。其时曾有一异事出现,寺庙墙壁上显现出八龙王中的二龙王————娑伽罗龙王兄弟二人的形象,接连几天都没有消去,以显示净秀尼奉佛的精诚,得到龙天护法的护持。朋友往来,都瞻睹到了这一奇异的事。

    另外,她每次在圣僧像前供奉菓食时,菓食之上也有奇异感应之迹出现。又一次,她曾做七日斋事,胡跪礼佛忏悔,在凝神注想中,忽见两个梵僧抬手共语,一说自己是弥佉罗,一称自己是毘呿罗。他们所穿的袈裟,颜色宛如成熟的桑椹一般。净秀就取来泥土,构碎后化为泥浆,再用泥浆把她的法衣染成幻觉中所见神僧袈裟的颜色。

    此后,净秀尼又念请阿耨达池的五百罗汉到来,后又请罽宾的五百罗汉,并延请京都中僧的大德,做二百斋会。第二天,就看到印度装束的僧人,在埸的僧众也看到了,并用疑问的目光打量他。于是问他自何而来。他回答说:「从罽宾远道而来,到这里已有一年。」于是,净秀派守门人,暗中加以监视他的行踪。当时有许多人都看到他从宋林门走出,但刚走出十多步,就突然不见了。

    又一次,举行浴佛大庆时,寺院僧徒默然礼拜,寺院内外悄然无声,但奇怪的是寺内竟传来了杯杓碰撞的声音。诸如此类,都是净秀尼所在的禅林寺的瑞相异事。

    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对净秀尼都待以厚礼,供施也从未停止。她年老力衰,已不能徒步行走。梁天监三年(公元五0四年),武帝传旨,如需招见或听经说法,可用车将她接入宫内。

    天监五年(公元五O六年)六月十七日,她心闷烦乱,不再能吃东西了。过了两天,彭城寺惠全法师梦见一佛殿,严整庄丽,有人告诉他说,这就是兜率天宫。惠全见净秀也在其中。于是,他上前嘱咐道:「若得天国妙处,请不要忘记济度我。」净秀答道:「法师是伟岸丈夫,广通经教,自然就应居住在天界胜地。」后来他听说净秀得了病,就前去探望她,并将梦中所见细细道来。

    到了这年的七月十三日,她的病况稍有好转。一次,她梦见幡盖相接,歌乐沸天,就在佛殿的西面。七月二十三日,她请相识的僧众前来作别。二十七日,又告诉众弟子说:「我将上生到兜率天宫去了。」话音刚落,就瞑然辞世,享年八十九岁。

    原典

    净秀,本姓梁,安定乌氏人也。祖畴,征虏司马①。父粲之,龙川县都乡侯。净秀幼而聪叡,好行慈仁。

    七岁自然持斋②、家中请僧转《涅槃经》,闻断鱼肉,即便蔬食,不敢令二亲知。若得鲑饍,密自弃去。从外国沙门普练,谘受五戒,精勤奉持,不曾违犯,礼拜读诵,昼夜不休。

    年十二,便求出家。父母禁之。及手能书,常自写经。所有财物,唯充功德,不营俗好,不衣锦绣,不着粉黛。如此推迁,至二十九,方得听许,为青园寺首尼弟子。

    事师竭诚。犹惧弗及。三业③勤修,夙夜匪懈。僧使众役,每居其首,跋涉勤劬,触事关涉。善神④敬护,常在左右。

    时有马先生,世呼种人也。见秀记书言⑤:「此尼当生兜率。」尝三人同于佛殿内坐,忽闻空中声,状如牛吼。二人惊怖,唯秀澹然。还房取烛,还始登阶,复闻空中语曰:「诸尼避路,秀禅师归。」

    他日又与数人于禅房中坐,一尼鼾眠,睡中见有一人头拄屋,语之曰:「勿惊秀尼。」后时与诸尼同坐,一尼暂起还房,见一人抵掌止之曰:「莫挠秀尼。」

    秀尼进止俯仰,必遵律范。欲请晖法师讲《十诵律》,但有钱一千,忧事不办。夜梦见鸦鹊、鸜鹆、雀子,各乘轩车,大小称形,同声唱言:「我当助秀尼讲。」及至经营。有七十檀越⑥,争设妙供。

    后又请法颖律师⑦重讲《十诵》。开题之日,澡罐中水,自然香馥。其日就座,更无余伴,起惧犯独⑧,以谘律师。律师答曰:「不犯⑨。」秀观诸尼未尽如法,乃叹曰:「洪徽⑩未远,灵绪稍隤⑾,自非正己,焉能导物?」即行摩那埵⑿,以自悔守。合众见之,悉共相率,退思补过,惭愧忏谢。

    宋元嘉七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至都,律范清高。秀更从受戒。而青园徒众,悟解不同,思立别住。外严法禁,内安禅默,庶微称己心。

    宋南昌公主及黄修仪,以大明七年八月,共施宜知地,以立精舍。秀麻衣藿食,躬执泥瓦,夙夜尽勤,制龛造像,无所不备。同住十余人,皆以禅定为业。泰始三年,明帝勅以寺基所集,宜名禅林寺。

    秀手写众经,别立经台在乎寺内。娑伽罗龙王兄弟⒀二人,现迹弥日,示其拥护。知识⒁往来,无不见者。

    每奉诸圣僧,果食之上,必有异迹。又尝七日供养,礼忏胡跪⒂摄心注想,即见二梵僧⒃举手共语,一称弥佉罗⒄,一称毘呿罗⒅。所著袈裟,色如熟桑椹。秀即以泥染衣色,令如所见。

    他日又请阿耨达池⒆五百罗汉,复请尉宾国五百罗汉,又请京邑大德二日大会。第二日又见一梵僧,合众疑之,因即借问。云从罽宾来,至已一年。使守门人密加觇视。多人共见从来林门出,始行十余步,奄忽⒇不见。

    又曾浴圣僧(21),内外寂静,唯有檥杓(22)之声。其诸瑞异,皆类此也。

    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厚相礼待,供施无废(23)。年耆力弱,复不能行。梁天监三年,勅见听乘舆至内殿。

    五年六月十七日,苦心固乱,不复饮食。彭城寺惠全法师,六月十九日,梦见一柱殿,严丽非常。谓是兜率天宫,见净秀在其中。全即嘱之:「得生妙处,勿忘将接。」秀曰:「法师是大丈夫,弘通经教,自应居胜地。」全闻秀病,往看(24)之,述梦中事。

    至七月十三日少间,自梦见播盖乐器,在佛殿西。二十三日,请相识僧会别。二十七日,告诸弟子曰:「我升兜率天宫。」言绝而卒,年八十九。

    注释

    ①征虏司马:东汉置,魏晋南北朝沿此制。

    ②持斋:受持斋法而不违越,即过正午而不食。

    ③三业:即身、口、意三业。

    ④善神:佛家有八部神,八部神中之护持正法之神即为善神。

    ⑤记书:留下预卜之言。东晋竺昙无兰译《阿耨风经》曰:「我记谛婆达兜当堕恶趣泥犁中……我如是所记。」(大正一.页八五四上)。

    ⑥檀越:施主。

    ⑦法颖律师:当时京中《十诵律》专家。

    ⑧犯独:独,独法,七善之一。所谓犯独者,意为独自修行,修行功成,达于自济,自脱生死苦海,然不能兼济也,此为小乘,故曰犯。

    ⑨沈约曾作〈南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文见《广弘明集》卷二十三,宝唱此文基本上在沈约〈行状〉基础上缩写而成。有关犯独之事,沈文云:「后复又请颖律师开律,即发讲日,清静罂水自然香如水园香气,深以为欣,既而坐禅得定,至于中夜方起,更无余伴,便自念言:『将不犯独。』即谘律师,律师答云:『无所犯也。』可资参考。」

    ⑩洪徽:此指道行高深。

    ⑾隤:毁坏。

    ⑿摩那埵:梵文Manatta的音译,佛教中一忏悔除罪的仪式。比丘、比丘尼犯僧残罪后,必须要发露忏悔罪相,从而除罪,以得清净,乃至自悦、悦众僧。沈约〈行状〉谈到众尼亦行忏悔时说:「即自忏悔,行摩那埵,于是京师二部,莫不咨嗟,云:『如斯之人,律行明白,规矩应法,尚尔思愆,何况我等动静多过,而不惭愧者哉?』遂相

    率普忏,无有孑遗。」

    ⒀娑伽罗龙王兄弟:龙王为佛教「天龙八部」中的人物,为众龙之主,其中有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十一龙王诸说,八龙王中有娑伽罗(Sagara)龙王。娑伽罗兄弟二人,当指娑伽罗和八龙王中另外一人。

    ⒁知识:朋友,相识。

    ⒂胡跪:胡人跪拜之法。

    ⒃梵僧:梵土之僧人。

    ⒄弥佉罗:沈约〈行状〉作「佉罗」,仙人名,乃驴神仙人。

    ⒅毘呿罗:须达长者家奴之一,掌管库藏之财,后在佛陀导引下受戒奉佛。

    ⒆阿耨达池:佛家想象中的神界名,在南赡部洲之中心,香山之南,大雪山之此,周围八百里,均金雕银饰,极尽繁华。

    ⒇奄忽:忽然。

    (21)浴圣僧:即佛教的重要仪式浴佛。传说悉达多太子在蓝毘尼园的无忧树下降生时,九龙吐水以洗浴圣身,于是后世以佛陀诞生的这一天,四众皆要行以香水浴佛的仪式。中国在三国时即有这种仪式。

    (22)檥杓:舀东西的器具。

    (23)废:废止,停止。

    (24)看:擦望

    禅林寺僧念尼

    译文

    僧念尼,俗姓羊,泰山南城(今山东泰安境)人。父亲曾为弥州从事史。僧念也就是建康招提寺名尼昙叡法师的姑母。她英才早发,识事明理,很早就有德名。十岁时出家成为法护尼的弟子,并从她居住在何后寺中修行。

    进入佛门后,她操守坚贞,道业精勤,禅思精密;又博涉佛苑经籍,能融会贯通其中的道理,真正做到文采洋溢,灿然而备。同时,她茹素、礼佛、拜忏,这样年复一年,愈老愈坚。她诵习《法华经》,一日一夜就达七遍之多。宋文帝、宋孝武帝嘉其深行,常以信施供养她。

    齐永明十年(公元四九二年)时,她从何后寺移住到当时京中重禅学的尼寺禅林寺。移居之后不久,禅范顿显隆盛,前来求学的人很多,乐于佛事的司徒竟陵王萧子良,一年四季供养不断。

    她于梁天监三年(公元五0四年)圆寂,世寿九十岁。寂后,就安葬在秣陵县(今江苏江陵)中兴里内。

    原典

    僧念,本姓羊,泰山南城人。父弥州从事史。念即招提寺①昙叡法师之姑也。珪璋②早秀,才鉴明达,立德幼年。十岁出家,为法护尼弟子,从师住太后寺③。

    贞节苦心,禅思精密,博涉多通,文义兼美④。蔬食礼忏,老而弥笃。诵《法华经》,日夜七遍。宋文、孝武二帝,常加资给。

    齐永明十年中,移住禅林寺⑤。禅范大隆。谘学者众。司徒竟陵王四时供养。

    年九十,梁天监三年卒,葬秣陵县中兴里内。

    注释

    ①招提寺:寺址建康,南朝宋永初年间建,慧集法师于此讲解《阿毘昙》,声闻京师,僧尼数百前去听讲。

    ②珪璋:美玉,此以美玉比贤才。《文心雕龙.物色》:「珪璋挺其惠心。」同着〈风骨〉亦云:「珪璋乃聘。」

    ③太后寺:即何后寺,又名永安寺。

    ④文义兼美:文采斐然,立意渊深。

    ⑤禅林寺:南北朝时著名尼寺,以重禅范而享名于世。〈净秀尼传〉详载其兴建之始末。

    成都长乐寺昙晖尼

    译文

    昙晖尼,俗姓青阳,名白玉,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从小就乐于信奉佛道,一心想出家,却遭到父母的反对。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四三二年),有外国禅师畺良耶舍前往蜀地,弘扬禅门之学。昙晖十一岁时,恳请母亲带她去向畺良耶舍请教有关禅法的妙理。禅师一见到她,就惊叹她有很高的天分,于是让她修习禅法,并嘱咐法育尼,让她在昙晖身边予以帮助。

    昙晖的母亲,因考虑到曾将她许配给她的表兄弟,而且迎亲的日子已迫在眉睫,又实在想不出甚么别的好办法,来使女儿从这一婚事中脱身。法育尼知道了这一难处,就暗地里将昙晖迎入寺中。昙晖来到寺庙后,立下誓愿:「若不能顺遂我出家之愿,而硬逼我出嫁,我当以火自焚。」

    刺史觐法崇听说此事,就派人将她迎入府第,并召集了手下幕僚和当地一些有德望的人,又延请多位僧尼提出各种问题来诘难昙晖。

    法崇问道:「你果真想出家吗?」

    昙晖答道:「我早有此愿,特请刺史大人予以救济。」

    法崇说:「好!」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去说服昙晖的姑母,姑母奉命听从了。昙晖这才从婚事中解脱出来,随法育尼出家。出家时,只有十三岁。

    她从法育尼修学禅观,刚一领受,就于坐间入于禅定。在寂然凝定中,她看见东方有二色光明,一如太阳而呈白色,一似月亮而呈青色。她便在禅定中念道:「白的必是菩萨道,青的必是声闻法。假使如此,应该让青光销歇,而使白光更加灿烂夺目。」她的这一念果然应验了,青光自营销灭,而白光弥满辉耀。出定之后,昙晖将此事告

    诉了法育尼师。法育本来就是利根,善于观禅入定,她听说后大为欣喜,连声称赞。当时在座有四十多人,也无不对此深为赞叹,认为这是鲜见的事。

    后来,那位表兄弟对昙晖的此举存有疑心,以为这是昙晖为逃婚而诳骗他。于是他想聚众一起把她劫持回家。这年,昙晖十六岁,她遭此劫难,毫不畏惧,让众婢女围成一圈,保卫自己不受侵犯,免被掠走。表兄弟无可奈何,又去请许州刺史,向他诉说昙晖为逃婚而作的奇异之举,刺史心起同情之意,并为他去求助畺良耶舍。

    畺良耶舍说:「昙晖乃利根,不要违背她的志愿。如那位表兄弟能放下此事,未来他家中费用有所不足的,贫道有一奴仆可供其使用,要能接受,我当非常高兴。」

    后来,昙晖在禅定中悟出佛性平等的真义。这些都缘于她的一己之悟,并没有老师传授。当时许多名僧曾就此竭力向她问难,她挫锐解纷,一一作答,一点也不理屈词穷。于是她声誉鹊起,远近道俗,没有不归心折服的。

    宋元嘉十九年(公元四四二年),临川王刘道规到南充(今四川绵阳境)巡访,便延请招见了昙晖尼,当时她才二十一岁。至彭城王、骠骑将军刘义康出守陕地,又将她携往南楚居住。在这里,善男信女奉她为师的有一千二百人。

    岁月渐渐流逝,她思母之心也渐渐地变得强烈,于是坚决请求回乡探母。回到家乡后,她德行高峻,许多人投之门下,门徒日益增多。于是她在市桥西北,兴造佛教塔寺、殿堂厢廊,很快的造好了,以后又另建三座寺庙,也都神速而成。对如此神速的办事能力,僧众无不感叹,称有神力相助。

    她于梁天监三年(公元五O四年)圆寂,享年八十三岁。

    当初,张峻曾随同父亲一道去益州(今四川巴县境),曾突然决定前往昙晖所在的寺院,也不事先打招呼,同行者共有三十余人。他们到寺院刚刚坐定,婢女就摆下了水果、粽子等,都是些应时佳品。

    后来,刺史刘俊曾领众猝然前往,情况也是这样,梁宣武王萧懿曾送物给昙晖,请她设百人会,本来宣武王不准备去,后临时决定前去,到时一看,竟有三百个僧徒,加上宣武王的下属,将近四百人。在做会之前,昙晖即派婢女上前,奉上食品,请客人们进食。宣武王被邀进内室,只见昙晖两个弟子和两个婢女在做斋食,没有其它人协助。宣武王因此更慨叹昙晖那不可限量的能力。

    有人问昙晖:「看到尼师寺中财产,也不过是中等人家的水平,为何置办这么多人的菜食,能应付自如,宛如神助呢?」

    昙晖答道:「贫尼常常是室中空空,没有积蓄。倘若需要花费时,也不过用三五两金子而已,可不久所有的花费又都有了,我也不知这是甚么缘故。」谈论者则都以为她这里贮有无穷无尽的宝藏。

    当时又有花光尼,本姓鲜,深悟禅家妙观之法,并能于禅定中洞察法性之幽微。她遍览佛门三藏,又兼学诸子百家。尤善裁言作文,她的一篇叙述昙晖尼的赞颂文,内容典雅有则,不悖风雅之韵。

    原典

    昙晖,本姓青阳,名白玉,成都人也。幼乐修道①,父母弗许。元嘉九年,有外国禅师畺良耶舍②入蜀,大弘禅觐③。晖年十一,启母求请禅师谘禅法,母从之。耶舍一见,叹此人有分④,令其修习。属法育尼,使相左右。

    母已许嫁于晖之姑子,出门有日,不展余计。育尼密迎还寺。晖深立誓愿:「若我道心不遂,遂致逼迫者,当以火自焚耳。」

    刺史觐法崇闻之,遣使迎晖,集诸纲佐及有望之民。请诸僧尼穷相难尽。

    法崇问曰:「汝审⑤能出家不?」

    答曰:「徽愿久发。特乞救济。」

    法崇曰:「善!」遣使谘姑,姑即奉教。从法育尼出家,年始十三矣。

    从育学修观行⑥,栽得⑦稟受,即于坐末便得入定。见东方有二光明,其一如日而白,其一如月而青。即于定中立念⑧云:「白者必是菩萨道⑨,青者声闻法⑩。若审然者,当令青者销,而白光炽。」即应此念,青光自灭,白光炽满。及至起定⑾。为育尼说。育尼善观道,闻而欢喜赞善。时同坐四十余人,莫不叹其希有也。

    后婿心疑,以为奸诈。相率抄取。将归其家。昙晖时年十六矣,以婢使营卫⑿,不受侵逼。婿无如之何,复以许州剌史以赏异问畺良耶舍。答曰:「此人根利⒀。慎勿违之。若婿家须相分解,费用不足者,贫道有一苍头⒁,即为随喜⒂。」于是解释⒃。

    后于禅中自解佛性⒄常住大乘等义,并非师受。时诸名师极力问难,无能屈者。于是声驰远近,莫不归服。

    宋嘉十九年,临川王⒅临南充,延之至镇。时年二十一。骠骑⒆牧陕,复携住南楚。男女道俗,北面拥箒者,千二百人。

    岁月稍流,思母转至。固请还乡。德行既高,门徒日众。于市桥西北,自营塔庙,殿堂厢廊,倏忽而成。复营三寺,皆悉神速,莫不叹服,称有神力焉。

    年八十三,天监三年卒。

    初,张峻随父在益州,尝忽然直往,不令预知。同行宾客三十许人。坐始定,便下果粽,并悉时珍。

    剌史刘悛。后当率⒇往,亦复如之。梁宣武王(21)尝送物,使晖设百人会(22)。本言不出,临中自往。及至,乃有三百僧,并王佐吏,近四百人。将欲行道,遣婢来,倩(23)人下食。王即遣入,唯见二弟子及二婢奠食(24),都无杂手力,王弥复叹其不可量也。

    或有问晖者曰:「见师生徒,不过中家之产,而造作云为,有若神化。何以至此耶?」

    答云:「贫道常自无居(25)贮,若须费用,役五三金而已,随(26)复有之。不知所以而然。」故谈者以为有无尽藏焉。

    时又有花光尼,本姓鲜。深禅妙观,洞其幽微。遍览三藏,傍兼百氏(27)。尤能属文,述晖赞颂,词旨有则,不乖风雅焉。

    注释

    ①修道:此指修行佛道。

    ②畺良耶舍:梵文名为Kalayasas,又译为「时称」。宋齐时比丘,宋时自西域来到京都建康,精禅法,宋齐时比丘不少从其学禅。《高僧传》有传。

    ③禅观:坐禅观法。指坐禅时修行种种观法。《景德传灯录》卷二〈师子尊者章〉:「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大正五十一.页二一四下)。《善无畏传》:「总持禅观,妙达其旨。」

    ④分:天分。

    ⑤审:确实。本尼传后云:「若审然者」,其「审」意亦同此。

    ⑥观行:佛教术语,以心观理,如同理于其中而行,指洞观心灵之法。

    ⑦裁得:刚刚得到。裁,纔通用。

    ⑧念:指守境而深思其事。《法华经.信解品》:「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大正九.页十六下)

    ⑨菩萨道: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称为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法华经.药草喻品》:「汝得所行,是菩萨道。」(大正九.页二O中)

    ⑩声闻法:声闻乃梵文Sravaka的意译,意听闻佛陀言教而证悟。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为四沙门果。期入于「厌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声闻法,乃专为声闻所说之教法。

    ⑾起定:从禅定中觉醒,即出定。

    ⑿营卫:围成圈来保护。

    ⒀根利:佛家有利根、钝根之说,利根乃聪慧敏觉之人。

    ⒁苍头:奴仆,汉时仆隶以深青色巾包头,故称,后洽此说法。《汉书.鲍宣传》:「苍头庐儿,皆用致富。」

    ⒂随喜:即佛教忏法之一。忏法有五,即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而这里随喜指布施赠物,各随其喜,富施金帛,穷施水草,只要尽其心意,便随之有悦适伴生。杜甫诗云:「时运清盥罢,随喜给孤园。」

    ⒃解释:解脱。

    ⒄佛性: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障、所知障即显佛性。

    ⒅临川王:即宋临川王刘道规,死谥烈武。详见前注。

    ⒆骠骑:指彭城王刘义康,宋文帝即位时,曾擢其为骠骑将军。

    ⒇率:率意。

    (21)梁宣武王:萧懿,字符达,梁长沙郡王,死谥宣武。

    (22)百人会:佛教的一种斋会形式。

    (23)倩:请人替自己做事,借助。汉王褒〈僮约〉:「有一奴,名便了,倩行酤酒。」

    (24)尊盒:设食。

    (25)居:同「(左贝右居)」,贮也。这里居贮乃同义连文。

    (26)随:随即,不久。

    (27)百氏:诸子百家之书。

    高昌都郎中寺冯尼

    译文

    冯尼,本姓冯,她是高昌国人,因当时人敬重她,便以姓作为她的法号。她三十岁才出家,出家后住在高昌国都的郎中寺,一天素食一餐,精苦守戒,以苦行奉佛。曾烧六指供佛,全都延及手掌。又诵《大般涅槃经》,三天就是一遍。

    当时高昌国有法惠法师,修道精进勇猛,超群拔世,高昌一国尼众都以他为依止师。后来有一次,冯尼忽然对法惠说:「法师来此给尼僧带来福音,我是法师的善知识。我认为,法师若去龟兹国金花寺,在直日法师帐下当能得到高妙之法。」

    法惠就听从了冯尼的话,到金花寺去见直日法师。直日一见,大为欢喜,便取来葡萄酒一斗五升,叫法惠饮下。法惠大惊,正言道:「我来寻求佛门高妙之法,你却反而让我喝这违戒之物。」便不肯喝。直日就用力推他的背,让他快快走开。

    法惠退出来之后,心中想到:「我既然远道而来,没能达到预想的目的。恐怕还是不宜违背直日的意思。」于是又返回直日帐中,把酒取来立即饮下,饮后就大吐不止,随即迷醉不醒,浑然不省人事。直日却搁下法惠不管,自己走开了。

    法惠醒后,自知犯了佛门不许饮酒的大戒,追悔不已,便捶打自己的身体,来责罚刚才所犯的罪障,并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由此暗自思忖,并证成第三果,即断绝欲界的烦恼,永不还欲界。

    直日回来后,问法惠道:「得到妙法了吗?」

    法惠点头称是。这也就应验了冯尼的预言。

    法惠于是返回高昌国,离高昌国都尚有二百多里路,而且事先也并没有通报回来的消息,而冯尼却率领尼众远去迎候,使法惠大为惊异。

    冯尼的先知之明,都如以上所举。故高昌国诸尼僧,无不师奉她。

    她享年九十六,梁天监二年(公元五O三年)圆寂。

    原典

    冯尼者,本姓冯。高昌①人也。时人敬重,因以姓为号。年三十出家,住高昌郎中寺。斋蔬一食,戒行精苦。烧六指供养②,皆悉至掌。诵《大涅槃经》,三日一遍。

    时有法惠法师,精进迈群,为高昌一国尼依止师③。冯后忽谓法惠言:「阿阇梨④来好。冯是阇梨善知识。阇梨可往龟兹国⑤金花寺,帐下⑥直日闻当得胜法。」

    法惠闻而从之,往至彼寺见直日。直日欢喜。以葡萄酒一斗五升,与之令钦。法惠惊愕:「我来觅胜法,翻然饮我非法之物!」不肯饮。直日推背,急令出去。

    法惠退思:「我既远来,未达此意,恐不宜违。」即顿⑦钦之,醉吐迷闷,无所复识。直日便自他行。

    法惠酒醒,自知犯戒,追大惭愧,自椎其身,悔责所行,欲自断命。因此思惟,得第三果⑧。

    直日还,问曰:「已得耶?」

    答曰:「然。」

    因还高昌。未至二百里,初无音信,冯呼尼众远出迎候。先知之迹。皆类此也。高昌诸尼,莫不师奉⑨。

    午九十六,梁天监二年卒。

    注释

    ①高昌:即高昌国。作者称伪高昌,乃是当时南方政权对北方列国的蔑称。晋咸和二年(公元三二七年),前凉张骏于此置高昌郡,郡治在高昌城,后魏和平初为蠕蠕所并,立阙里周为王,始为国。高昌国前后延续近百年,为唐所灭。

    ②烧六指供养:即燃烧手指,表示信仰之诚挚。佛教有以身体供养佛者,烧指即属此类,称为烧指供养,或燃指供养。

    ③依止师:即依止阿阇梨。按佛教规定,比丘尼新度后,要依止其它先辈比丘学习。此师即是依止阿阇梨。

    ④阿阇梨:梵文Acarya的音译,即教授师,又作阿舍梨、阿祇利、阿遮利耶,略称阇梨。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教授、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

    ⑤龟兹国:在新疆中部,此依天山,南对毘仑,西通疏勒,束接焉耆,乃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此土佛法流行,比丘尼也比中土出现早。

    ⑥帐下:犹言座上,对佛徒的尊称。

    ⑦顿:立即。

    ⑧第三果:小乘佛教四果中的第三果。此果称为不还果,指已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而不再返至欲界受生之阶位。因其不再返至欲界受生,故称为不还。

    ⑨师奉:像老师一样敬奉。

    闲居寺惠胜尼

    译文

    惠胜,俗姓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父亲僧智。寓居在京都建康。惠胜年幼时就想出家,一心想以刚正清纯的操守而立身处世。她虽然言语不多,但所言必能践行,从不轻率躁竞。曾长时间足不出户,见者无不深相敬崇,认为她不同凡响。

    元嘉二十一年(公元四四四年),她出家修道,时年十八岁成为京都名尼净秀的弟子,居住在禅林寺中。受具足戒之后,开始讲习《法华经》,并随习善寺绪尼学习五门禅。尔后,又跟从草堂寺惠隐、灵根寺法颖,修行禅观法,对种种奇相妙证,都能悉心领悟,独具慧解。

    人们向她询问禅门秘法,她总是回答说:「人的罪障没有轻重,都是一念之中的显现,所以修心养性是最为重要的事啊!」她忏悔时,也总是恳切赤诚,日以继夜。当时不论显贵之人,还是贫困之辈,都很崇敬她,供养施(左贝右亲)也源源不绝。

    于梁天监四年(公元五O五年)圆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