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 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蜀郡永康寺惠曜尼

    译文

    惠曜,俗姓周,西平(今云南沾益)人。年幼时出家,常发愿要焚身供养三宝。宋明帝泰始末年(约公元四七一年),她向刺史刘亮谈及此愿,刘亮起初表示同意。当时赵虔恩之妾王氏,有一甓塔,惠曜便请求在塔上烧身,王氏也表示赞同。

    正月十五日夜间,她领着众弟子,拿着油布,前往甓塔。她打扮装束尚未完毕,刘亮就遗使前来告诫各位尼僧:「假使惠曜焚火烧身,那么永康一寺的尼众,都将和她一起治以重罪。」惠曜迫不得已,只得停止烧身。

    王氏见她烧身未成,大为瞋怒,说道:「惠曜尼不过是徼求名利,才假装做出这眩人耳目的举动,暗中买通了城里人,让他们到时来加以制止。不然的话,夜半三更城内的人又怎能知道他烧身呢?」

    惠曜听后,正言作答:「你不要妄生烦恼,舍身是我的事,别人又岂能知道?」于是她返回永康寺,从此绝食五谷,只服香油。

    到了宋顺帝升明元年(公元四七七年),她在永康寺中燃火烧身。火已烧到脸上,她依然诵经不停。她告诉众尼说:「收拾我的遗骨,不过二升而已。」火灭之后,果如其言。

    她舍身前个把月,曾有一西域僧人,年约二十岁,仪表端正,大腿上长满黑毛,长六七尺,极细软。人间其故,他答道:「我向来衣不蔽体,所以才生长出这些黑毛。」

    他对惠曜说:「我住在波罗奈国,到你们这里已有多日,听说你要舍身,就特意送来一个银罂。」

    惠曜顶礼膜拜一番,就收下了这个银罂。她还没来得及仔细了解这位僧人的情况,他就匆匆辞别而去。惠曜想派人把他追回留下,不料他刚一出门,就不见踪影。到了惠曜死后,弟子就用这一银罂盛其遗骨,结果不满二合。

    原典

    惠曜,本姓周,西平人也。少出家,常誓烧身供养三宝。泰始末。言于刺史刘亮①,亮初许之。有赵虔恩妾王氏甓塔②,曜请塔上烧身,王氏许诺。

    正月十五日夜,将诸弟子,赍持油布,往至塔所。装束未讫,刘亮遣信③语诸尼云:「若曜果烧身者。永康一寺,并与重罪。」曜不得已。于此便停。

    王氏大瞋云:「尼要④名利,诈现奇特,密货内人作如此事。不尔,夜半城内那知?」

    曜曰:「新妇勿横生烦恼⑤。舍身关我,傍人岂知?」于是还寺,断谷,服香油。

    至升明元年,于寺烧身。火来至面,诵经不辍。语诸尼云:「收我遗骨,止得二升。」及至火灭,果如其言。

    未烧之前一月日许,有胡僧⑥,年可二十,形容端正,髀⑦生黑毛,长六七尺,极细软。人间之,译语答云:「从来不覆,是故生毛耳。」

    谓曜曰:「我住波罗奈国⑧,至来数日,闻姊欲舍身。故送银罂⑨相与。」

    曜即顶受⑩,未及委悉⑾匆匆辞去。遣人追留,出门便失。以此罂盛其舍利⑿,不满二合⒀云云。

    注释

    ①刘亮:《南史》卷十七谓其「少工刀楯,以军功封顺阳县侯,历梁、益二州刺史。在任廉检,所得公禄,悉以还官,宋明帝下诏褒美。亮在梁州忽服食,欲至长生,迎武当山道士孙怀道使合仙药,药成,服之而卒。」

    ②甓塔:(甓,音ㄆ一)砖塔。

    ③信:使者。《世说新语.雅量篇》:「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倍至。」

    ④要:同「邀」。

    ⑤烦恼:又做惑。使人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为达到我欲、我执的目的,而常沈沦于苦乐的境域,而招致烦恼之束缚。烦恼通常分为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两种。

    ⑥胡僧:胡地僧人。胡是中原人对西域少数民族的称呼。

    ⑦髀:大腿。

    ⑧波罗奈国:又译波罗奈斯,在印度中部。

    ⑨罂:亦作「罂」、「甇」,小口大腹的盛酒器。

    ⑩顶受:顶礼膜拜以接受。

    ⑾委:知道。《高僧传.释宝志》:「此宝公与江南者,未委是一人也两人也。」

    ⑿舍利:即死尸、遗骨之意。通常指佛陀之遗骨,而称佛骨、佛含利,其后亦指高僧死后荼毘所遗之身骨。

    ⒀合:度量单位,十合为一升。前说得「二升」,后作得「二合」疑似其中有一误。

    东莞曾成法缘尼

    译文

    法缘,俗姓俞,东莞曾成(今江苏常州)人。宋文帝元嘉年(公元四三二年),她十岁,妹妹法采九岁。当时她俩都有不懂佛法。现年二月八日,她俩忽然不见踪影。历时三天又返还原处。自云是到兜率净土观见佛陀,佛为她俩开化启悟。到了九月十五日,她俩一起离开,十天年才返回。返回之后,就能书写外国的文字,掌握他们的语言,并能宣说佛经,对西域人的谑谈,也颇能解会。

    元嘉十年(公元四三三年)正月十五日,她俩又失去踪影。田中耕作的人,曾看见她俩随风飘扬,冉冉腾空。父母对她俩屡次失踪感到忧虑和惧怕,于是便向神灵祷告,祈求神灵赐福保佑。此后不久,大约个把月的时间,她俩才悄然返回。

    回来时,她俩已是出家之人,身穿法衣,手持头发,并自述见到了佛陀和比丘尼大爱道。他们告诉她俩说:「你们前世因缘,应当成为我们佛门弟子。」说着,又举手摸摸她俩的头,头发便自动落下。佛和大爱道还给她俩取了法名,大的叫法缘,小的叫法彩。到了遣送她俩回来时,又告诉她们说:「你们回去后,可建一精舍,我们将赐给你们经书。」

    姐妹俩回家以后,就拆毁了神座,修建起一座精舍。她俩置身其中,讲诵经书,昼夜不倦。人们发现,在她俩讲经诵佛的夜里,常会有五色光明,在峰岭之上流辉溢彩,宛如灯烛荧荧透亮。从此以后,她们容貌举止华赡文雅,发音吐语一改故常,清醇而有韵致,即使是京城尼僧讽诵经书,也难以超过她们。

    刺史韦朗、孔默,都亲往致意,供奉不绝。听她俩讲经说法之后,又无不大加敬崇,惊异叹赏。因此之故,当时士人也莫不奉持佛门正法。

    法缘世寿五十六,卒于建元年间。

    原典

    法缘者,本姓俞,东莞曾成人也。宋元嘉九年,年十岁。法缘妹法彩,年九岁。未识经法。忽以其年二月八日,俱失所在,经三日而归。说至净土天宫①见佛,佛为开化②。至九月十五日又去,一旬乃还。能便作外国书语及讲经。见西域人言谑,善相了解。

    十年正月十五日又复失去。田中作人,见其随风飘扬上天。父母忧惧,祀神求福。既而经月乃返。

    返已出家,披着法服,持发而归。自说见佛及比丘尼③语云:「汝前世因缘,应而为我弟子。」举手摩头,发自堕。为立法名,大曰法缘,小名法彩。临遗还曰:「可作精舍,当与汝经也。」

    法缘等还家,即毁神座,缮立精舍,昼夜讲诵。夕中每有五色光明④,流汎峰岭,有若灯烛。自此已后,容止华雅,音制诠正,上京⑤讽诵,不能过也。

    刺史章朗、孔默,兼⑥并⑦屈供养,闻其谈说,甚敬异焉。因是士人皆事正法。

    年五十六,建元中卒也。

    注释

    ①净土天宫:此指弥勒净土之兜率天宫。

    ②开化:佛教术语,发蒙解惑。

    ③比丘尼:当指大爱道。

    ④五色光明:表现佛道殊胜功德境界的瑞相之一。《观无量寿经》:「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

    ⑤上京:即京都建康。

    ⑥兼:都。

    ⑦并:一起。

    南永安寺昙彻尼

    译文

    昙彻尼,不知是何处人。年幼时便成为普要尼的弟子,并从师居住在南永安寺中。普要尼道业高洁,学识优洽,在当时很有声望。弟子昙彻尼则禀承师道,操守坚贞而不矫饰,习业精勤而不怠惰,对于佛法奥义,志在广采博收。因此,她在未受戒之前,已广涉了经、律、论三藏;在受具足戒之后,又遍习了佛家的戒律。

    她长于处理机要的事务,尤其精擅于讲经说法。每当她宣讲经书时,总能剖析精微,开释疑滞,妙测旨奥,故而大小尼众,无不请求受教而奉她为师。她随方应会,施教有方,故而背负经籍前来请教的人很多。当时豪门显贵的大家女子,对她都十分敬重。

    昙彻尼世寿六十三岁,在齐武帝永明二年(公元四八四年)去世。

    原典

    昙彻尼,未详何许①人也。少为普要尼弟子,随要住南永安寺。要道洁学优,有闻当世。彻秉操无矫,习业不休,佛法奥义,必欲总采②。未及成戒,博究经论;具足已后。遍习毘尼③。

    才堪机务④,尤能讲说。剖毫析滞,探赜⑤幽隐。诸尼大小,皆请北面⑥。随方应会,负袠⑦成群。五侯七贵妇女已下,莫不修敬。

    年六十三,齐永明二年卒。

    注释

    ①何许:何所。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四:「丹木生何许?乃在峚山阳。」

    ②总采:博收广采。

    ③毘尼:指戒律。

    ④机务:重大事务。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机务缠其身,世故繁其虑。」

    ⑤赜:深。探赜:窥探幽深。《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画画者,莫大乎蓍龟。」

    ⑥北面:拜人为师。《汉书.于定国传》:「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

    ⑦负袠:书衣。这里指佛门典籍。负袠:指求学的人,即弟子。

    崇圣寺僧敬尼

    译文

    僧敬,俗姓李,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迁徙寓居在秣陵(今江苏南京)。她还没出生时,家人曾设一法会,请来了瓦官寺僧超和西寺昙芝尼,请二人指腹,称胎中儿为弟子,僧敬的母亲就代替腹中之子认二人为师。双方彼此约定,腹中之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定要让他(她)脱俗出家。

    临近产期的一天,僧敬的母亲曾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人告诉她说:「你可受八关斋戒。」她于是就叫人着手准备做斋戒的事。供奉的僧像还没有制成,僧敬便呱呱落地了。她出世时,听见空中传语说:「可让你的女儿去建安寺,做白尼的弟子。」母亲就照所说的做了。

    五、六岁时,僧敬颖悟非常,听人诵经,总是很快就能诵读和记忆。曾读经籍数百卷,髓认也逐日加深。她净身寡欲,苦节自励,不恋口欲,唯以菜蔬果腹充饥,故而清俭的风范逐渐被世人所传闻。

    到了宋文帝元嘉年间,鲁郡(今山东曲阜)人孔默出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南),就携她同行。途中遇见外国铁萨罗尼等一行来宋都建康,他们风范操守无不峻迈,卓然出众,于是就从他们受戒,深深领悟到佛门的无常妙理。

    尔后,僧敬又想乘船汎海,到西域去寻求圣人的踪迹。佛门内外的人纷纷阻止她前往,使她滞留岭南三十多年。在滞留的三十多年里,风化所被,已使岭南犷悍的习俗发生变化,使人们相率笃念佛门。当时,割舍园宅施给她的共有十三家,他们共同为她在潮亭修建了一座精舍,并取名为「众造」。

    宋明帝听说后,特遣使者远道征迎。番禺(今广东广州一带)的善男信女,听说她将被召回,都深感悲伤和眷恋。僧敬返回建康后,齐明帝勅令她居住在崇圣寺,道俗之辈无不向慕,并叹服她的进退举止。丹阳(今江苏南京)乐遵,为她舍宅建寺,后来她就迁居到那里。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都很钦敬她的品行操守,因而供奉源源不绝,从未间断。

    她享年八十四,齐武帝永明四年(公元四八六年)二月三日圆寂,安葬在锺山的南面。她的弟子为她建了一座碑,碑文由中书侍郎吴兴(今浙江湖州)沈约撰制。

    原典

    僧敬,本姓李,会稽人也,寓居秣陵。僧敬在孕,家人设会,请瓦官寺僧超①、西寺②昙芝尼。使二人指腹,呼胎中儿为弟子。母代儿唤二人为师,约不问男女,必令出家。

    将产之日,母梦神人语之曰:「可建八关③。」即命经营,僧像未集,敬便生焉。闻空中语曰:「可与建安寺④白尼为作弟子。」母即从之。

    及年五、六岁,闻人经呗⑤。辄能诵忆。读经数百卷。妙解日深。菜蔬刻己,清风渐着。

    逮元嘉中,鲁郡孔默出镇广川,携与同行。遇见外国铁萨罗尼等来向宋都,并风节⑥峻异,更从受戒,深悟无常。

    乃欲乘舶汎海,寻求圣迹⑦。道俗禁闭,留滞岭南三十余载。风流所渐。犷俗⑧移心。舍圆宅施之者十有三家,共为立寺于潮亭,名曰众造。

    宋明帝闻之,远遗征迎。番禺道俗,大相悲恋。还都,勅住崇圣寺⑨。道俗向慕,服其进止。丹阳乐遵,为敬舍宅立寺,后迁居之。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并钦风德,(左贝右亲)施无碍。

    年八十四,永明四年二月三日卒。葬于钟山之阳。弟子造碑,中书侍郎吴兴沈约制其文⑩焉。

    注释

    ①僧超:齐梁时著名僧人,初住瓦官寺,后至京北禅冈寺,气质高朗,善为谈论,为时所重。

    ②西寺:其时建康著名尼寺之一。

    ③八关:即八关斋,又称八戒斋,其内容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香鬘,七不自歌舞且不观听,八不坐卧于高广之床座,九不过中食。前八者为戒,后一为斋。

    ④建安寺:宋、齐时京中尼寺,当时京中名寺宝贤等曾居于此。

    ⑤经呗:即梵呗,诵经声。慧琳《一切经音义》六十五:「经呗,僧尼法事梵呗声也。」

    ⑥风节:风范操守。

    ⑦圣迹:佛陀传教说法的踪迹。

    ⑧犷俗:犷悍粗莽的习俗。

    ⑨崇圣寺:南朝之崇圣寺在金陵,隋开皇中亦设崇圣寺,寺所在彭城。

    ⑩沈约制其文:沈约曾撰〈比丘尼僧敬法师碑〉,文载《艺文类聚》卷七十六。其文云:「立言道往,标情妙觉。置想依空,练心成学。缊日悠展,疏年缅邈,风迁电改,斯理莫违。神有殊适,形无异归,临泉结恸,有怆徂晖。松飙转盖,山雨披衣。载刊贞轨,永播余徽。」

    蜀郡永康寺惠曜尼

    译文

    惠曜,俗姓周,西平(今云南沾益)人。年幼时出家,常发愿要焚身供养三宝。宋明帝泰始末年(约公元四七一年),她向刺史刘亮谈及此愿,刘亮起初表示同意。当时赵虔恩之妾王氏,有一甓塔,惠曜便请求在塔上烧身,王氏也表示赞同。

    正月十五日夜间,她领着众弟子,拿着油布,前往甓塔。她打扮装束尚未完毕,刘亮就遗使前来告诫各位尼僧:「假使惠曜焚火烧身,那么永康一寺的尼众,都将和她一起治以重罪。」惠曜迫不得已,只得停止烧身。

    王氏见她烧身未成,大为瞋怒,说道:「惠曜尼不过是徼求名利,才假装做出这眩人耳目的举动,暗中买通了城里人,让他们到时来加以制止。不然的话,夜半三更城内的人又怎能知道他烧身呢?」

    惠曜听后,正言作答:「你不要妄生烦恼,舍身是我的事,别人又岂能知道?」于是她返回永康寺,从此绝食五谷,只服香油。

    到了宋顺帝升明元年(公元四七七年),她在永康寺中燃火烧身。火已烧到脸上,她依然诵经不停。她告诉众尼说:「收拾我的遗骨,不过二升而已。」火灭之后,果如其言。

    她舍身前个把月,曾有一西域僧人,年约二十岁,仪表端正,大腿上长满黑毛,长六七尺,极细软。人间其故,他答道:「我向来衣不蔽体,所以才生长出这些黑毛。」

    他对惠曜说:「我住在波罗奈国,到你们这里已有多日,听说你要舍身,就特意送来一个银罂。」

    惠曜顶礼膜拜一番,就收下了这个银罂。她还没来得及仔细了解这位僧人的情况,他就匆匆辞别而去。惠曜想派人把他追回留下,不料他刚一出门,就不见踪影。到了惠曜死后,弟子就用这一银罂盛其遗骨,结果不满二合。

    原典

    惠曜,本姓周,西平人也。少出家,常誓烧身供养三宝。泰始末。言于刺史刘亮①,亮初许之。有赵虔恩妾王氏甓塔②,曜请塔上烧身,王氏许诺。

    正月十五日夜,将诸弟子,赍持油布,往至塔所。装束未讫,刘亮遣信③语诸尼云:「若曜果烧身者。永康一寺,并与重罪。」曜不得已。于此便停。

    王氏大瞋云:「尼要④名利,诈现奇特,密货内人作如此事。不尔,夜半城内那知?」

    曜曰:「新妇勿横生烦恼⑤。舍身关我,傍人岂知?」于是还寺,断谷,服香油。

    至升明元年,于寺烧身。火来至面,诵经不辍。语诸尼云:「收我遗骨,止得二升。」及至火灭,果如其言。

    未烧之前一月日许,有胡僧⑥,年可二十,形容端正,髀⑦生黑毛,长六七尺,极细软。人间之,译语答云:「从来不覆,是故生毛耳。」

    谓曜曰:「我住波罗奈国⑧,至来数日,闻姊欲舍身。故送银罂⑨相与。」

    曜即顶受⑩,未及委悉⑾匆匆辞去。遣人追留,出门便失。以此罂盛其舍利⑿,不满二合⒀云云。

    注释

    ①刘亮:《南史》卷十七谓其「少工刀楯,以军功封顺阳县侯,历梁、益二州刺史。在任廉检,所得公禄,悉以还官,宋明帝下诏褒美。亮在梁州忽服食,欲至长生,迎武当山道士孙怀道使合仙药,药成,服之而卒。」

    ②甓塔:(甓,音ㄆ一)砖塔。

    ③信:使者。《世说新语.雅量篇》:「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倍至。」

    ④要:同「邀」。

    ⑤烦恼:又做惑。使人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为达到我欲、我执的目的,而常沈沦于苦乐的境域,而招致烦恼之束缚。烦恼通常分为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两种。

    ⑥胡僧:胡地僧人。胡是中原人对西域少数民族的称呼。

    ⑦髀:大腿。

    ⑧波罗奈国:又译波罗奈斯,在印度中部。

    ⑨罂:亦作「罂」、「甇」,小口大腹的盛酒器。

    ⑩顶受:顶礼膜拜以接受。

    ⑾委:知道。《高僧传.释宝志》:「此宝公与江南者,未委是一人也两人也。」

    ⑿舍利:即死尸、遗骨之意。通常指佛陀之遗骨,而称佛骨、佛含利,其后亦指高僧死后荼毘所遗之身骨。

    ⒀合:度量单位,十合为一升。前说得「二升」,后作得「二合」疑似其中有一误。

    东莞曾成法缘尼

    译文

    法缘,俗姓俞,东莞曾成(今江苏常州)人。宋文帝元嘉年(公元四三二年),她十岁,妹妹法采九岁。当时她俩都有不懂佛法。现年二月八日,她俩忽然不见踪影。历时三天又返还原处。自云是到兜率净土观见佛陀,佛为她俩开化启悟。到了九月十五日,她俩一起离开,十天年才返回。返回之后,就能书写外国的文字,掌握他们的语言,并能宣说佛经,对西域人的谑谈,也颇能解会。

    元嘉十年(公元四三三年)正月十五日,她俩又失去踪影。田中耕作的人,曾看见她俩随风飘扬,冉冉腾空。父母对她俩屡次失踪感到忧虑和惧怕,于是便向神灵祷告,祈求神灵赐福保佑。此后不久,大约个把月的时间,她俩才悄然返回。

    回来时,她俩已是出家之人,身穿法衣,手持头发,并自述见到了佛陀和比丘尼大爱道。他们告诉她俩说:「你们前世因缘,应当成为我们佛门弟子。」说着,又举手摸摸她俩的头,头发便自动落下。佛和大爱道还给她俩取了法名,大的叫法缘,小的叫法彩。到了遣送她俩回来时,又告诉她们说:「你们回去后,可建一精舍,我们将赐给你们经书。」

    姐妹俩回家以后,就拆毁了神座,修建起一座精舍。她俩置身其中,讲诵经书,昼夜不倦。人们发现,在她俩讲经诵佛的夜里,常会有五色光明,在峰岭之上流辉溢彩,宛如灯烛荧荧透亮。从此以后,她们容貌举止华赡文雅,发音吐语一改故常,清醇而有韵致,即使是京城尼僧讽诵经书,也难以超过她们。

    刺史韦朗、孔默,都亲往致意,供奉不绝。听她俩讲经说法之后,又无不大加敬崇,惊异叹赏。因此之故,当时士人也莫不奉持佛门正法。

    法缘世寿五十六,卒于建元年间。

    原典

    法缘者,本姓俞,东莞曾成人也。宋元嘉九年,年十岁。法缘妹法彩,年九岁。未识经法。忽以其年二月八日,俱失所在,经三日而归。说至净土天宫①见佛,佛为开化②。至九月十五日又去,一旬乃还。能便作外国书语及讲经。见西域人言谑,善相了解。

    十年正月十五日又复失去。田中作人,见其随风飘扬上天。父母忧惧,祀神求福。既而经月乃返。

    返已出家,披着法服,持发而归。自说见佛及比丘尼③语云:「汝前世因缘,应而为我弟子。」举手摩头,发自堕。为立法名,大曰法缘,小名法彩。临遗还曰:「可作精舍,当与汝经也。」

    法缘等还家,即毁神座,缮立精舍,昼夜讲诵。夕中每有五色光明④,流汎峰岭,有若灯烛。自此已后,容止华雅,音制诠正,上京⑤讽诵,不能过也。

    刺史章朗、孔默,兼⑥并⑦屈供养,闻其谈说,甚敬异焉。因是士人皆事正法。

    年五十六,建元中卒也。

    注释

    ①净土天宫:此指弥勒净土之兜率天宫。

    ②开化:佛教术语,发蒙解惑。

    ③比丘尼:当指大爱道。

    ④五色光明:表现佛道殊胜功德境界的瑞相之一。《观无量寿经》:「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

    ⑤上京:即京都建康。

    ⑥兼:都。

    ⑦并:一起。

    南永安寺昙彻尼

    译文

    昙彻尼,不知是何处人。年幼时便成为普要尼的弟子,并从师居住在南永安寺中。普要尼道业高洁,学识优洽,在当时很有声望。弟子昙彻尼则禀承师道,操守坚贞而不矫饰,习业精勤而不怠惰,对于佛法奥义,志在广采博收。因此,她在未受戒之前,已广涉了经、律、论三藏;在受具足戒之后,又遍习了佛家的戒律。

    她长于处理机要的事务,尤其精擅于讲经说法。每当她宣讲经书时,总能剖析精微,开释疑滞,妙测旨奥,故而大小尼众,无不请求受教而奉她为师。她随方应会,施教有方,故而背负经籍前来请教的人很多。当时豪门显贵的大家女子,对她都十分敬重。

    昙彻尼世寿六十三岁,在齐武帝永明二年(公元四八四年)去世。

    原典

    昙彻尼,未详何许①人也。少为普要尼弟子,随要住南永安寺。要道洁学优,有闻当世。彻秉操无矫,习业不休,佛法奥义,必欲总采②。未及成戒,博究经论;具足已后。遍习毘尼③。

    才堪机务④,尤能讲说。剖毫析滞,探赜⑤幽隐。诸尼大小,皆请北面⑥。随方应会,负袠⑦成群。五侯七贵妇女已下,莫不修敬。

    年六十三,齐永明二年卒。

    注释

    ①何许:何所。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四:「丹木生何许?乃在峚山阳。」

    ②总采:博收广采。

    ③毘尼:指戒律。

    ④机务:重大事务。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机务缠其身,世故繁其虑。」

    ⑤赜:深。探赜:窥探幽深。《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画画者,莫大乎蓍龟。」

    ⑥北面:拜人为师。《汉书.于定国传》:「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

    ⑦负袠:书衣。这里指佛门典籍。负袠:指求学的人,即弟子。

    崇圣寺僧敬尼

    译文

    僧敬,俗姓李,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迁徙寓居在秣陵(今江苏南京)。她还没出生时,家人曾设一法会,请来了瓦官寺僧超和西寺昙芝尼,请二人指腹,称胎中儿为弟子,僧敬的母亲就代替腹中之子认二人为师。双方彼此约定,腹中之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定要让他(她)脱俗出家。

    临近产期的一天,僧敬的母亲曾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人告诉她说:「你可受八关斋戒。」她于是就叫人着手准备做斋戒的事。供奉的僧像还没有制成,僧敬便呱呱落地了。她出世时,听见空中传语说:「可让你的女儿去建安寺,做白尼的弟子。」母亲就照所说的做了。

    五、六岁时,僧敬颖悟非常,听人诵经,总是很快就能诵读和记忆。曾读经籍数百卷,髓认也逐日加深。她净身寡欲,苦节自励,不恋口欲,唯以菜蔬果腹充饥,故而清俭的风范逐渐被世人所传闻。

    到了宋文帝元嘉年间,鲁郡(今山东曲阜)人孔默出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南),就携她同行。途中遇见外国铁萨罗尼等一行来宋都建康,他们风范操守无不峻迈,卓然出众,于是就从他们受戒,深深领悟到佛门的无常妙理。

    尔后,僧敬又想乘船汎海,到西域去寻求圣人的踪迹。佛门内外的人纷纷阻止她前往,使她滞留岭南三十多年。在滞留的三十多年里,风化所被,已使岭南犷悍的习俗发生变化,使人们相率笃念佛门。当时,割舍园宅施给她的共有十三家,他们共同为她在潮亭修建了一座精舍,并取名为「众造」。

    宋明帝听说后,特遣使者远道征迎。番禺(今广东广州一带)的善男信女,听说她将被召回,都深感悲伤和眷恋。僧敬返回建康后,齐明帝勅令她居住在崇圣寺,道俗之辈无不向慕,并叹服她的进退举止。丹阳(今江苏南京)乐遵,为她舍宅建寺,后来她就迁居到那里。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都很钦敬她的品行操守,因而供奉源源不绝,从未间断。

    她享年八十四,齐武帝永明四年(公元四八六年)二月三日圆寂,安葬在锺山的南面。她的弟子为她建了一座碑,碑文由中书侍郎吴兴(今浙江湖州)沈约撰制。

    原典

    僧敬,本姓李,会稽人也,寓居秣陵。僧敬在孕,家人设会,请瓦官寺僧超①、西寺②昙芝尼。使二人指腹,呼胎中儿为弟子。母代儿唤二人为师,约不问男女,必令出家。

    将产之日,母梦神人语之曰:「可建八关③。」即命经营,僧像未集,敬便生焉。闻空中语曰:「可与建安寺④白尼为作弟子。」母即从之。

    及年五、六岁,闻人经呗⑤。辄能诵忆。读经数百卷。妙解日深。菜蔬刻己,清风渐着。

    逮元嘉中,鲁郡孔默出镇广川,携与同行。遇见外国铁萨罗尼等来向宋都,并风节⑥峻异,更从受戒,深悟无常。

    乃欲乘舶汎海,寻求圣迹⑦。道俗禁闭,留滞岭南三十余载。风流所渐。犷俗⑧移心。舍圆宅施之者十有三家,共为立寺于潮亭,名曰众造。

    宋明帝闻之,远遗征迎。番禺道俗,大相悲恋。还都,勅住崇圣寺⑨。道俗向慕,服其进止。丹阳乐遵,为敬舍宅立寺,后迁居之。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并钦风德,(左贝右亲)施无碍。

    年八十四,永明四年二月三日卒。葬于钟山之阳。弟子造碑,中书侍郎吴兴沈约制其文⑩焉。

    注释

    ①僧超:齐梁时著名僧人,初住瓦官寺,后至京北禅冈寺,气质高朗,善为谈论,为时所重。

    ②西寺:其时建康著名尼寺之一。

    ③八关:即八关斋,又称八戒斋,其内容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香鬘,七不自歌舞且不观听,八不坐卧于高广之床座,九不过中食。前八者为戒,后一为斋。

    ④建安寺:宋、齐时京中尼寺,当时京中名寺宝贤等曾居于此。

    ⑤经呗:即梵呗,诵经声。慧琳《一切经音义》六十五:「经呗,僧尼法事梵呗声也。」

    ⑥风节:风范操守。

    ⑦圣迹:佛陀传教说法的踪迹。

    ⑧犷俗:犷悍粗莽的习俗。

    ⑨崇圣寺:南朝之崇圣寺在金陵,隋开皇中亦设崇圣寺,寺所在彭城。

    ⑩沈约制其文:沈约曾撰〈比丘尼僧敬法师碑〉,文载《艺文类聚》卷七十六。其文云:「立言道往,标情妙觉。置想依空,练心成学。缊日悠展,疏年缅邈,风迁电改,斯理莫违。神有殊适,形无异归,临泉结恸,有怆徂晖。松飙转盖,山雨披衣。载刊贞轨,永播余徽。」

    盐官齐明寺僧猛尼

    译文

    僧猛,俗姓岑,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上曾迁居到盐官县(今属陕西),到僧猛已是第五代了。她的曾祖叫岑率,任晋正员郎、余杭(浙江杭州北)令。世代信奉黄老之学,又信敬外道诸神。僧猛年幼时,对此慨叹不已,便有了超然拔俗的志向。十二岁时,遭逢父丧,她悲痛号哭以至吐血,几度死而复生,过了三年便趋平静,以表明自己不因丧亲过于悲痛而危及身命。

    后来,她又告别了母亲,成为一个出家之人。出家后,她恪守戒规,律己廉洁,奉师恭谨;又不贪口欲,食唯粗粝,只求存命;但行道忏侮,悉心礼佛,未尝稍有懈怠。每当她忏悔自己的罪业时,总是精诚备至,落泪涟涟,能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当时,益州(四川成都市)刺史吴郡(江苏苏州市)张岱,听说她的嘉行之后,对她十分敬重,便延请她到家中传受佛法。

    宋后废帝元徽元年(公元四七三年),净虔尼到吴(今江苏苏州)地来,携她赴京城建康,就住在建福寺中。她在这里,遍览众多经籍,常常以夜继日,且逐次加以讲说。心中毫无厌倦。她博闻强记,凡所听闻诵念,必成记忆。因此佛门经、律,无不究研明悉。她澄情净虑,寂然坐禅,澹然不侧。

    齐高帝建元四年(公元四八二年),因母亲病重,她返回故里。回来后,她施舍出自己的住宅,建了一座寺庙,取名为齐明寺。寺内构筑殿宇,竹树植立成行,内外清洁宁静,宛似仙人居所。在这里,僧猛广施善举,普爱众生。见到饥苦的人,她就以食相助;见有贫寒无衣的人,她又解衣相施。

    有一次,一群人正在围猎,已临近齐明寺的南面,受惊的飞禽走兽,争相投奔僧猛,猎人的鹰犬紧追不舍,相距仅有咫尺之遥。僧猛忙用身体、手臂去阻挡,使飞禽走兽幸免于难,而她自己却惨遭鹰啄狗咬,遍体鳞伤。

    当时与她同住齐明寺的共有好几十人,三十多年来,她们从未见过僧猛愠怒的表情。她享年七十有二,于永明七年(公元四八九年)入灭。

    当时又有僧瑗尼,她是僧猛徒弟的女儿,也以孝顺扬名于世。她业行高远,颖悟超拔,思力精深。

    原典

    僧猛,本姓岑,南阳人也。迁居盐官县,至猛五世矣。曾祖率,晋正员郎①馀杭令。世事黄老,加信敬邪神。猛幼而慨然,有拔俗之志。年十二,父亡,号哭吐血,令死而复苏。三年告终,示不灭性②。

    辞母出家,行己清洁,奉师恭肃。疏粝③之食,止存支命。行道④礼忏⑤,未尝疲怠。说悔先罪⑥,精恳流泪,能行人所不能行。益州刺史吴郡张岱⑦,闻风贵敬,请为门师⑧。

    宋永徽元年,净虔尼入吴,携出京城⑨,仍住建福寺。历观众经,以日系夜,随逐讲说,心无厌倦。多闻强记,经耳必忆,由是经律皆悉研明。澄情宴坐⑩,怕⑾然不侧。

    齐建元四年,母病返东,舍宅为寺,名曰齐明。缔构殿宇。列植竹树,内外清靖,状若仙居。饥者撤饍以施之,寒者解衣而与之。

    尝有猎者近于寺南,飞禽走欧竞来投猛,而鹰犬驰逐,相去咫尺。猛以身手遮遏,虽体被啄囓,而投者获免。

    同止救十人,三十余载,未尝见其愠怒之色。年七十二,永明七年卒。

    时又有僧瑗尼。猛之从弟女也,亦以孝闻。业行高邈,慧悟凝深也。

    注释

    ①正员郎:汉置,散骑侍郎的别称,魏晋因之,相当于后世中之尚书郎中。

    ②灭性:旧谓因丧亲遇悲而危及性命。《孝经.丧亲》:「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

    ③疏粝:即粗粝。

    ④行道:奉行佛道。

    ⑤礼忏:礼拜忏悔。

    ⑥说悔先罪:佛家认为,人之身、口、意三业常会做出有悖于理的事,此为罪,乃成为人立登善果之障碍。故于忏悔中去除罪恶,从善而行。

    ⑦张岱:字景山,曾官山阴令、益州刺史吴郡太守等。

    ⑧门师:家中传授佛法之师。

    ⑨出京城:至京都。

    ⑩宴坐:坐禅的别称。

    ⑾怕:「泊」之本字,恬澹。

    建福寺智胜尼

    译文

    智胜尼,俗姓徐,祖籍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后寓居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到她已有三代了。六岁时,曾随祖母一道去京都建康,游历京中名寺瓦官寺,见这一历史悠久的寺庙整饬严峻,华丽非常,便禁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她就请求剃度出家。

    祖母问她,她将自己想出家的意愿和盘道出,祖母觉得她年纪太小,因而没有准许。刘宋时期,战乱频仍,民生凋弊,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延续了很多年。也因此,她直到年近二十岁的时候,才获允出家,成为修道的尼僧。

    出家后,她住在建福寺,独行特立,超尘绝世。曾听受《大般涅槃经》的讲座,一听便能掌握其中的意涵,后来又转而专修律学。由于她颖悟非凡,稍加涉猎便能觉解,无须再为之讲授,加之能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戒行高峻,故而在这基础上,她由博取而转为简收。曾自己撰述了几十卷的律学义疏,卷卷都辞简而旨远,义隐而理妙。

    她操守清白如冰雪,虽处浊世不受玷染;意志坚韧似钢铁,不受外境之撼动。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公元四五七————四六四年),曾有一男子恋其美色,欲图谋不轨,还假装向她表白,若不嫁给他,他将寻死。智胜却不为这虚情假意所打动,她早已心归佛陀,持戒壁立,凛然难犯。于是便将此事正颜告诉尼众,众人就将那男子捉拿交付给官府。在这清净地,她守着清净心,就像保护明珠一般。

    当时,庄严寺昙斌法师的弟子僧宗、玄趣,共同管理庄严寺,因简慢而致使寺院宝藏被盗,被盗宝物中竟有菩萨璎珞以及七宝澡罐等。昙斌法师除了衣钵之外,皆被盗走,寺院中别无长物,空空如也。遭此不测,昙斌忧虑感慨不堪,于是便停止了讲经说法,关门闭户三天。此时,智胜尼就通告四部中人,不久将重开讲座,使失望的人得到安慰。诸如此类的事,都体现了智胜尼以德化感动众生的高行。

    齐文惠帝萧长懋听说此事后,以礼相见,待之甚恭,每每延请她入宫中,讲解众经。竟陵文宣王萧子良,也对她倍加崇敬。智胜志向坚贞,如南山之金;心灵莹洁,犹北岭之雪。她总领建福寺诸事,也确实不负众望。后朝廷宣旨,让她继续任寺主,寺中尼众,对她深相敬爱,奉之犹如自己的父母。

    后来她从定林寺的戒学高僧僧远法师受菩萨戒。受戒时,座旁常置有香炉,智胜就以手捻香。僧远阻止她说:「我们已连续两夜未取火了,这香是灭的,又怎能捻着?」说着说着,智胜所捻的香竟突然烟氲缭绕。在场的人无不为她以诚心感念的奇异之事而感叹。

    齐武帝永明(公元四八三————四九三年)年间,智胜做圣僧斋,正值她凝念入想时,忽然听到空中有弹指的声音,她赶紧合掌叩拜,侧耳倾听。智胜住建福尼寺四十年,很少去参加斋会,也从不到显贵、平民之家去走动化缘。她总是闲居静处,凝思入念,故虽有高行峻节,但却流芳不远。

    齐文惠帝对她特加供奉,四季用需相当充足,还为她建房构宇,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