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 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景福寺慧果尼

    译文

    慧果,俗姓潘,淮南(今安徽寿县)人。她安贫乐道,苦节自励,不穿丝绵之衣,而热哀佛门戒律,自觉秉持戒范,戒行莹洁无染。因此,佛门内外都很敬慕她,她的芳声美誉也愈传愈广。宋青州(今山东益都)刺史北地(今属甘肃)傅弘仁,对她十分叹赏,赃施也相当丰厚。

    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四二二年),傅弘仁布施自己东面的宅第为她建了一座精舍,取名为景福寺。寺建成之后,圣让慧果出任寺主。当时人们施给的物品很多,她全都用于佛事,不曾染有分毫。故而,景福寺事业兴隆,寺内大小也无不对她欣然折服。

    宋文帝元嘉六年(公元四二九年),来了一位西域僧徒求那跋摩,慧果向他询问说:「我们这里以前的尼僧,其受戒的程序,未按照佛经上所要求的那样做,如未从僧尼二众受具足戒,受戒戒师不足十人。而推之于西域比丘尼始祖————佛陀的姨母大爱道,确实在受戒上有很严格的要求,如佛曾让她行八敬法。但不知从她以后,戒法是否可以变通而有所不同?」

    答曰:「不能有所变化。」

    慧果又问道:「按照戒律的规定,戒师若有过失,为什么没有什么不同呢?」

    求那跋摩答道:「在众多比丘尼的地方,戒师如不能授二岁学戒,戒法不全,这就是戒师的过失。」

    慧果进而又问:「我们这里以前没有比丘尼,并不是世界上都没有,也不是我们这里非佛光所照的地方,是不是?」

    求那跋摩答道:「按照戒律规定,受具足戒必须要有十位授戒的比丘,所谓三师七证。但边远地方,因人烟稀少,地势偏僻,为求方便,五位戒师也可授戒。但如果那里条件具备,比丘较多,就必须遵从十人受戒的戒法。」

    慧果又间:「那么多少里之外才可以算作边地呢?」

    求那跋摩说:「千里之外,关山重重,道路阻隔,那就叫做边地。」

    听了此言,慧果坚定了要重受具足戒的决心。宋元嘉九年(公元四三二年),她率领弟子慧灯等五人,从天竺戒师僧伽跋摩重受具足戒,并从此敬心奉法,谨守戒品,就像爱护自己的头顶大脑一样。

    她享年七十多岁,宋元嘉十年(公元四三三年)逝世。

    她的弟子慧意、慧铠都能秉承师法,以恪守节戒闻名当时。

    原典

    慧果,姓潘,淮南人也。常行苦节,不衣绵纩①;笃好尾尼②,戒行清白。道俗钦羡,风誉远闻。宋青州刺史北地传③弘仁,雅相叹赏,厚加赈给。

    以永初三年,(昙宗④云:元嘉七年寺主弘安尼以起寺愿借券书见示永初三年)割宅东面为立精舍⑤,名曰景福寺。以果为纲纪⑥。(左贝右亲)遗⑦之物,悉以入僧。众业兴隆,大小悦服。

    到元嘉六年,西域沙门求耶跋摩⑧至,果问曰:「此土诸尼,先受戒者,未有本事⑨。推之爱道⑩,诚有高例⑾。未测厥后,得无异耶?」

    答曰:「无异。」

    又问:「就如律文,戒师⑿得罪⒀,何无异耶?」

    答曰:「有尼众处,不二岁学⒁,故言得罪耳。」

    又问:「乃可此国先未有尼,非阎浮⒂无也。」

    答曰:「律制十僧得受具戒⒃,边地⒄五人亦得授之。正为有处,不可不如法耳。」

    又问:「几许里为边地?」

    答曰:「千里之外,山海艰阻隔者是也。」

    九年,率弟子慧灯等五人,从僧伽跋摩⒅重受具戒,敬慎奉持,如爱顶脑。

    春秋七十余,元嘉十年而卒。⒆

    弟子慧意、慧铠,并以筛行闻于时也。

    注释

    ①绵纩:(纩,ㄎㄨㄤ音矿)丝绵絮,用以纳之衣内以御寒。这里用以代指质地好的衣服。

    ②毘尼:或译毘奈耶,梵文Vinaya的音译,意为律藏。《楞严经》云:「严净毘尼,弘范三界。」 (大正十九.页一0六中)疏云:「毘尼,此云善治,亦即云律。」 (楞严经正脉疏卷一)

    ③传:《大正藏》「传」应为「傅」之讹。

    ④昙宗:宋齐(南朝)时沙门。曾着《京师塔寺记》,述及当时建康城内寺庙数百所,为研究六朝寺院经济的重要资料。宝唱《比丘尼传》于此书颇多取资。

    ⑤精舍:即寺院,修行的道场。

    ⑥纲纪:此指寺主,统管一寺之事。

    ⑦(左贝右亲)遗:供养、(左贝右亲)施。

    ⑧求那跋摩:刘宋时著名佛经译者,中天竺系罽宾人。本剎帝利种,累世为王,经由狮子国来中土,初至广州,后宋文帝迎至京都,住祇洹寺,主持译场,据《开元录》载,其共译经十部、十八卷(大正五十五.页五二六上)。

    ⑨本事:佛教术语,原指佛陀及佛弟子在过去世之因缘事迹。这里指佛教戒律对比丘尼戒品的原来要求。如比丘尼受具足戒,必须先后从比丘、比丘尼二众受戒,受戒戒师分别为十人等。《高僧传》卷三,引求那跋摩云:「戒法本在大僧众发,设不本事,无妨得戒。」 (大正五十.页三四一中)

    ⑩爱道:又名大爱道,乃释迦牟尼佛之姨母。她是佛教中的第一个比丘尼,以她为中心,建立了第一个比丘尼僧团。后人将其推为比丘尼之始祖。

    ⑾诚有高例:据载,佛姨母大爱道求出家,佛不许,因为正法可千年,若度女人,则减五百年。阿难为大爱道三请,佛于是传八敬法,使向姨母说,若能行之,则听之出家。八敬法又称八敬戒,一、百岁之比丘尼见新受戒之比丘,亦应起身礼拜。二、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比丘尼不得说比丘过失,但比丘则可以说比丘尼过失。四、学法女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比丘尼犯僧残罪,应于半月内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六、比丘尼当于半月中从僧求乞教授。七、比丘尼不应于无比丘处夏安居。八、比丘尼夏安居毕,应于比丘僧中求三事以自恣忏悔。后大爱道果然行此八敬戒法,佛允其出家。此处所言爱道之高例,即指此。

    ⑿戒师:受戒之师。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要有十戒师,人称三师七证,三师为:戒和尚、揭磨师、教授师,七证为证明受戒之七位莅会比丘。

    ⒀得罪:指有缺失。

    ⒁二岁学:依《五分律》,比丘尼受具足戒之三百余戒品中,有二岁学戒。

    ⒂阎浮:或译阎浮提,乃梵文Jambudvipa之译。在须弥山之南,其地盛产阎浮树,因以为名。指我等所居住之世界。

    ⒃受具戒:即受具足戒。

    ⒄边地: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必有三师七证之十戒师。据《行事钞》卷上三云:为求方便,边地可以减少到三师二证,共五人。(大正四十.页二十四下)

    ⒅僧伽跋摩:天竺人。据《高僧传》卷三载,他于宋元嘉十年(公元四三三年)至京师,时号三藏法师,住道场寺,为当时著名戒师,京城僧尼从其受戒者达数百人。(大正五十.页三四二中)

    ⒆关于慧果重受具足戒的时间,本尼传谓于宋元嘉九年,「从僧伽跋摩重受具戒」,而本卷〈宝贤尼传〉谓慧果、妙音「以元嘉十一年从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坛重受具戒」(大正五十.页九四一上)。二处所记时间不一,必有一误。宋赞宁《僧史略》卷上引〈萨婆多师资传〉云:「宋元嘉十一年春,师子国尼铁索罗等十人,于建康南林寺坛上,为景福寺尼慧果、妙音等二众中受戒法事,十二日度三百余人,此方尼于二众受戒,慧果为始也。」此亦谓元嘉十一年。据《高僧传》卷三〈僧伽跋摩传〉谓其于元嘉十年至京师(大正五十.页三四二中),大规模为比丘尼受戒定在这之后。故本尼传说慧果于元嘉九年从僧伽跋摩受戒,显系误记。而元嘉十一年较近其实。另,关于慧果卒年,本尼传谓其于元嘉十年而卒」(大正五十.页九三七下),而慧果于元嘉十一年重受具足戒,由此可断定此卒年系误记。

    建福寺法盛尼

    译文

    法盛,俗姓聂,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人。因遭遇赵氏的祸乱,就避难到了金陵。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四年(公元四三七年),在建福寺出家修道。她超卓的才识、精湛的觉解,都是凭借独具的敏悟而获得。法盛自以为年迈之时,流徒寓居在京都,虽能欣逢王道隆盛、国泰民安,但故乡之恋仍常在念中,因而唯有潜心探究佛教的玄机妙理,方能排遗忧念,忘却老境。于是她就从道场寺偶法师受持菩萨戒。自此,她白天披阅佛典,晚上就清谈佛理。渐渐有了一段时间,她便自感神情清朗,灵府远廓,虽说已届高年,却无迟暮之衰,而是胜似壮年。

    法盛常期愿生净土。她曾对同修昙敬、昙爱说:「我立身行道。志在西方净土。」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她在佛塔下做礼拜,晚上得了病,病情愈来愈重。同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夜幕初张,她和衣小眠,恍惚之间,进入梦境。她梦见如来自空而降,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二菩萨讲论大乘、小乘。不久又与诸圣贤乘芳气、蹈云蔼,飘然而下,来探望她的病情。一时间,灵光赫赫,大放光明,全寺尼僧,无不瞻睹。她们都来询问法盛,这是何等灵异之光,法盛便详述了梦中所见。说完之后,不久就入灭了,享年七十二岁。

    豫章(今河南汝阳)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张辩,对法盛自来很崇敬,故为她传述如上。

    原典

    法盛,本姓聂,清河人也。遭赵氏乱①,避地金陵。以元嘉十四年,于建福寺出家。才识惠解,率由敏悟。自以桑榆之齿,流寓②皇邑③;虽复帝道隆宁,而犹怀旧土。唯有探赜玄宗④,乃可以遗忧忘老耳。遂从道场寺⑤偶法师⑥受菩萨戒⑦。昼则披陈玄素⑧,夕则清言味理。渐冉⑨积时,神情朋赡,虽曰暮齿,有逾壮年。

    常愿生赡养⑩,谓同业⑾昙敬、昙爱曰:「吾立身行道⑿。志在西方。」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塔下礼佛,晚因遇病,稍就绵笃⒀。其月晦夕,初宵假寐⒁,如来乘空而下。与二大士⒂论二乘⒃。俄与大众⒄腾芳蹈蔼,临省盛疾,光明显烛,一寺咸见。佥⒅来问盛,此何光色,盛具说之,言竟寻绝,年七十二。

    豫章太守吴郡张辩,素所尊敬,为之传述云。

    注释

    ①赵氏乱:此指石勒、石虎之乱。

    ②流寓:寓居。

    ③皇邑:指京都建康。

    ④玄宗:玄妙之宗旨,一般用为佛教之代称。

    ⑤道场寺:晋宋时著名寺院,位于秣陵三桥门外斗场巷。当时名僧佛陀跋陀罗、慧观、法显等均于此译经。

    ⑥偶法师:生平不详。

    ⑦菩萨戒:大乘佛教戒法,比丘可根据自愿受菩萨戒。总名为三聚净戒,分为二,一为梵网为宗之说,一为瑜伽秉承之说。中国佛教徒中也有不少受过此戒,比丘尼受此戒者,法盛为较早之人。

    ⑧玄素:这里指佛教典籍。

    ⑨渐冉:同「渐苒」,逐渐。《三国志.蜀后主传》景曜六年降表:「限分江汉,遇值深远,干运犯冒,渐苒历载,遂与京畿,悠隔万里。」

    ⑩安养: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于此极乐净土中,可安心、养身,故称安养。

    ⑾同业:同志于佛道者。

    ⑿行道:奉行佛道。

    ⒀绵笃:加重。

    ⒁假寐:和衣而眠。

    ⒂二大士:菩萨称为「大士」,此指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

    ⒃一乘:即大乘、小乘。

    ⒄大众:梵文Mahasamgha的意译,音译为摩诃僧伽,此指除了佛之外的一切圣贤。

    ⒅佥:皆也。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

    译文

    慧玉,长安人。她精勤修炼自己的外在行为和内在意念,又诵习经籍、研阅戒律,学识很渊富。常游化各处,讲经说法,步履所及,教化广布;每每言及佛家因果报应的学说时,她总是热忱讲导,不避严寒酷暑。她曾南行到了荆楚,就居住在江陵牛牧精舍之中。在这里慧玉诵念《法华经》、《首楞严经》等典籍,不出十天,便能通解无碍。陕西的佛门内外,无不对她虔恭礼敬。她日夜披览经典,潜心三藏,未尝一日止息。

    元嘉十四年(公元四三七年)十月,她做七日苦行斋,做斋前,曾立下誓言:「我笃诚奉斋,若蒙感应,我在舍身之后,定能见到佛土极乐世界。我愿七天之内,见到佛光朗照,使我性遍被光华。」结果七日斋做到第五天,便出现了感应。那天夜半,在牛牧寺东边的林木丛中,忽有灵光曜曜,明映中天。慧玉当即将此异事遍告众尼。众尼听后,无不欣然而乐、油然生敬,对她更加诚心悦服。寺主法弘,后在灵光显现的树丛中别置禅室,以志灵验。

    当初,慧玉在长安时,曾在薛尚书寺见过红白二色灵光,它辉耀左右,历时十天才渐渐消失。此后,六重寺僧徒,也曾在四月八日,在灵光辉耀处发现一尊金弥勒像,像高一尺。

    原典

    慧玉,长安人也。行业①勤修,经戒②通备。常游行教化③,历履邦邑;每属机缘④,不避寒暑。南至荆楚,仍住江陵牛牧精舍,诵《法华》、《首楞严》⑤等经,旬日通利⑥。陕西道俗。皆归敬礼。觐览经论⑦,未曾废息。

    元嘉十四年十月,为苦行斋⑧七日,乃立誓言:「若诚斋有感,舍身之后,必见佛土。愿于七日之内,见佛光明」。五日中宵,寺东林树,灵光赫然。即以告众,众皆欣敬,加悦服焉。寺主法弘,后于光处起立禅室。

    初玉在长安,于薛尚书寺。见红白色光,烛曜左右。十日小歇。后六重寺沙门,四月八日,于光处得金弥勒像,高一尺云。

    注释

    ①行业:指身、口、意所造作之行为,又作「作业」。

    ②经戒:经义和戒行。

    ③教化: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远离恶法。为教导化育之意。《法华经.方便品》:「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大正九.页七上)。

    ④机缘:机即根机,佛家认为,人之性曰根,性之发动曰机,人之修行,即于根机上下功夫。缘,即缘起,佛家认为,一切事物均待缘而起,有什么作业,就有什么报应。机缘主要涉及佛家之修行说和因果报应学说。

    ⑤首楞严:即《首楞严三昧经》凡二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内容叙述坚意菩萨问能否疾证菩提三昧,佛乃为说首楞严三昧。(大正十五.页六二九下)。

    ⑥通利:贯通其道,而无阻碍。《法华经.化城喻品》云:「诸根通利。」(大正九.页二十五上)。

    ⑦经论:此指代经、律、论三藏。

    ⑧苦行斋:佛教斋戒修行法门之一。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的诸苦行。依北本《大般涅槃经》载,诸外道苦行有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常翘一脚……等等。(大正十二.页四六二上)此处苦行斋大约指默坐、短期绝食等。

    建福寺道瑗尼

    译文

    道瑗,俗姓江,丹阳(今安徽宣城)人。十岁之后,就广涉经史;受戒出家后,又通晓经、律、论三藏。她习道精勤,清苦自励。晋孝武帝太元(公元三七六————三九六年)年间,褚皇后对她高尚的节操深为嘉许,故而她修善体道,大都依凭建福寺。而当时富贵女子,也无不竞相与道瑗交游。

    元嘉八年(公元四三一年),道瑗尼大造佛像,在京都各寺院予以安奉。其中彭城寺有金像二躯,坐于床帐,神情宛然;瓦官寺有弥勒像一躯,宝盖辉煌,璎珞楚楚;南建兴寺有金像二躯,幡盖相属,气度不凡。除此之外,在道瑗所居的建福寺,则建一卧佛像与殿堂,又造一普贤行像。凡所塑之像,无不妙相殊丽,造工精美。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公元四三八年),又造一金无量寿佛像。同年四月十一日,金像眉宇间忽放瑞光,辉耀寺内,使满寺之中,犹如镀上了一片灿烂的金光。当时佛门内外的信众听说此事之后,彼此相传,共来修敬;瞻仰神辉,莫不叹悦不已。

    道瑗又用宋文帝元皇后施给之物,扩建了这座尼寺,她开拓寺的南面,另建了一座禅房。

    原典

    道瑗,本姓江,丹阳人也。年十余,博涉经史①。成戒已后,明达三藏②,精勤苦行。晋太元中,皇后③美其高行,凡所修福,多凭斯寺。富贵妇女,争与之游。

    以元嘉八年,大造形像,处处安置。彭城寺④金像二躯,帐座宛具;瓦官寺⑤弥勒行像一躯,宝盖⑥璎珞;南建兴寺⑦金像二躯,杂事幡盖⑧于建福寺造卧像并堂,又制普贤行像,供养之具⑨,靡不精丽。

    又以元嘉十五年,造金无量寿像。以其年四月十一日,像放眉问相光,明照寺内,皆如金色。道俗相传,咸来修敬,赡睹神辉,莫不叹悦。

    复以元皇后⑩遗物,开拓寺南。更造禅房云云。

    注释

    ①经史:此指除佛家经典之外的诸子百家之书和史传著作。

    ②三藏:佛教统称经、律、论为三藏。

    ③皇后:此指晋孝武帝皇后。信佛,京中尼寺,多得其资供。

    ④彭城寺:为晋彭城王司马纯所建,宋、齐、梁时为京中显寺。

    ⑤瓦官寺:也作瓦棺寺。东晋兴宁(公元三六三————三六五年)年间沙门慧力初在此立寺,当时仅有塔堂,后竺法汰居此讲经,扩建之,从而成为当时著名尼寺。顾恺之曾为寺壁绘图。

    ⑥宝盖:佛、菩萨及讲师读师之高座上所悬之天盖。

    ⑦南建兴寺:晋、宋时京城中著名寺院。

    ⑧幡盖:帐座上部之盖。

    ⑨供养之具:供佛的器具。

    ⑩元皇后:宋文帝元皇后,名袁嫣,左光禄大夫袁湛庶女,后因皇帝宠幸潘淑妃,遂于元嘉十七郁郁而终。

    吴太玄台寺玄藻尼

    译文

    玄藻,俗姓路,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是安苟的女儿。她十几岁时,染上了重病,虽服用了许多良药,但病情却逐日加剧,一点也没有减轻。当时太玄台寺法济法师对她的父亲安苟说:「你女儿的病恐怕是业缘所致,不是医道所能消除的。根据佛经上所说,凡是遭逢危险艰难之苦的人,倘能归依三宝,忏悔求愿,都可以获得济度。眼下你若能与令媛一起去除邪心俗念,涤荡内心尘秽,专心一念,悉心奉佛,那么你女儿的病自当痊愈。」

    安苟觉得他所言极是,便在屋子里设了观音斋。父女俩清心净意,竭诚敬仰,而玄藻强撑病体,叩首求拜,专心一念,念念相续。就这样持续了七天,终于在第七天的初夜时分,在默念恍惚之中,她忽然见到高约一尺的金像,从头到脚,反复加持她。於是,她感到体内积病豁然消除。此时此刻,玄藻才真正感到佛法的高深。它即然在自己身上有了灵验,自己又怎能不竭诚信奉它呢?于是她请求出家,并要求住在太玄台寺。

    出家后,她精勤自励,从无懈怠,诵习《法华经》,蔬食又长斋。三十七年来,她总是悬想注念于佛门正法,不敢一日废顿;并发愿生兜率净土。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她赴京都造经,后不知所终。

    原典

    玄藻,本姓路,吴郡人也,安苟女也。(《宣验记》①云是即安苟也)藻年十余,身婴重疾,良药必进,日增无损。时太玄台寺释法济语安苟曰:恐此病由业②,非医所消。贫道案佛经云,若履危苦,能归依三宝,忏悔求愿者,皆擭甄济。君能与女并捐弃邪俗,洗涤尘秽,专心一向③,当得痊愈。」

    安苟然之。即于宅内设观世音斋④,澡心洁意,倾诚戴仰,扶疾稽颡,专念相续⑤。经七日,初夜忽见金像高尺许,三摩其身,从首至足。即觉沈痾豁然消愈。既灵验在躬,遂求出家,求住太玄台寺。

    精勤匪懈,诵《法华经》,菜食长斋,三十七载。常翘心注想,愿生兜率⑥。

    宋元嘉十六年,出都⑦造经,不测所终。

    注释

    ①宣验记:南朝宋刘义庆撰,为杂记小说,其中涉及不少佛教传说故事。

    ②业:佛教名词,梵文Kaman意译。即造作。指内心活动和思惟活动所发动的言语和行为,即由「思业」发动「思已业」,由此二义再开出身、口、意三业。业是佛教因果报应说的基础。此言玄藻非为体疾,乃为内心业缘。

    ③一向:意为凝神专一,无余念,无散念之心。《无量寿经》下:「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大正十二.页二七二下)

    ④观世音斋:南北朝时崇奉观世音菩萨兴起,民间设观世音菩萨像以礼拜,称为观世音斋。

    ⑤专念相续:即念念相续。行者所起之心系住一处,聚而不散,后念续于前念,不杂他虑,秉心一贯。

    ⑥兜率:意为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义,处于夜摩天和乐变化天之间。此天有内外两院,其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其外院属欲界天,为天众之所居,享受欲乐。弥勒现为补处菩萨,于此官一说佛法,若住此天满四千岁,即下生人间,成佛于龙华树下。

    ⑦出都:到京都去。此为南北朝中习见之语,《颜氏家训.勉学篇》:「世居江陵,后出扬都。」本书「出都」,均是此意。

    南永安寺慧琼尼

    译文

    慧琼,俗姓锺,广州(今属广东)人。她恪循佛道,志行高洁,安于贫素,不嗜鱼肉。年近八十时,更是执操严明,清苦自励;常着麻衣布服,不穿丝绵绸缎。她出任南安寺寺主,总领寺内诸事,又兼讲经说法,整日孜孜不倦。

    她本来居住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南安寺。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公元四四一年),宋江夏王世于之母王氏,施舍地给她。她便在此修建寺庙,并取名为南永安寺。到了元嘉二十二年(公元四四五年),兰陵萧承之又替她建了一座外国塔。此前元嘉十五年(公元四三八年),慧琼也兴建了一座菩提寺,寺内堂殿坊宇都庄严精美,气概非凡。寺成之后,她移居其间,于是就把南永安寺施给了僧徒慧智。

    元嘉二十四年(公元四四四年),慧琼随从孟顗前往会稽(今浙江绍兴),及至把它施给众生吃。」

    她死后,弟子不忍心这样做,便向句容(今属江苏)县府禀告。县府遂下令让人用车把慧琼的尸体载入山中,想让鸟兽去吃她的尸体。谁知经过了十多天,她的尸体仍宛然如故,其容貌也不改常态。于是县府又下令让邻近村民把米粒散落在她的尸体旁,以招徕鸟兽。但谁料鸟把远处的米粒全吃完了,而她尸体旁边的米粒竟一粒不少。

    慧琼的弟子慧朗,在京城听说以后,迅捷赶来奉迎她的遗体,就把她葬于高座寺前的山岗上,并在她的坟墓上起建了一座塔。

    原典

    慧琼者,本姓锺,广州人也。履道高洁,不味鱼肉。年垂八十,志业弥勤。常衣刍麻,不服绵纩。纲纪寺舍,兼行讲说。

    本经住广陵南安寺。元嘉十八年,宋江夏王①世子母王氏,以地施琼。琼修立为寺,号曰南永安寺。至二十二年,兰陵萧承之,为起外国塔。琼以元嘉十五年,又造菩提寺,堂殿坊宇,皆悉严丽。因移住之,以南安施沙门慧智。

    琼以元嘉二十四年,随孟顗②之会稽,至破冈卒。勅弟子云:「吾死后不须埋藏,可借人剥裂身体,以食众生。」

    至于终尽,不忍屠割。乃告句容县,舆③着山中,欲使鸟兽自就噉④之。经十余日,俨然如故,颜色不异。令使村人以米散尸边,鸟食远处米尽,近尸之粒皆在。

    弟子慧朋,在都闻之,奔驰奉迎,还葬高座寺⑤前岗,坟上起塔云。

    注释

    ①江夏王:刘义恭,宋武帝子。封江夏文献王,出为荆州刺史,兖州刺史等,又官司徒,录尚书事,领太子太傅,后为废帝所杀。崇佛,与佛门子弟多有来往。

    ②孟顗:刘宋居士,字彦重,安丘(今属江苏),与兄孟永并有令誉,时人称为双珠,初迁为东阳太守,后入为侍中,信仰佛教。

    ③舆:车子。

    ④噉:(ㄉㄢ,音淡)同「啖」,食也。

    ⑤高坐寺:东晋咸康年间(公元三三五————三四二年)建,本名户梨蜜寺,因尸梨蜜多罗尝在此石头岗东修头陀行,死后葬于此,后在此立寺。人称尸梨蜜多罗为「高座」,故以此名寺。又因此寺中有甘露井,故另名甘露寺。

    南皮张国寺普照尼

    译文

    普照,俗姓董,名徐悲,渤海安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年幼时就秉持高尚的志节和超凡的气概。十七岁时,便出家解脱浮俗的牵累,居住在南皮张国寺。后又从师慧敬游学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建熙精舍。由于她笃诚修道,悉心奉佛,故而深受众尼的赞誉。及至其师慧敬圆寂,她便停止了所有的庆弔应酬活动,守素苦节,超群拔类。

    宋元嘉十八年(公元四四一年)十二月,她终因哀恸过度、践行过苦而致劳疾。她病情虽逐日加重,但深情笃诚,全然不改;专心修行,昼夜未停。后因病重体衰不能下地,她便在枕头上叩首忏悔;按时修习不改常规,诵习《法华经》每日三卷。

    次年二月中旬的一天,她霍然逝世,但约两餐饭的功夫,又苏醒过来。苏醒之后,她自述道:「我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向西行走,途中遇一宝塔,塔上有一僧人,正闭她自述道:「我在如萝如幻的境界中向西行走,途中遇上一宝塔,塔上有一僧人,正闭目凝思。他惊诧地问我从何而来,我便二如实作答。我又询问此处离某塔寺有几里,他答曰五千万里。此去一路上有鲜美的芳草、不绝的人群,都是我不熟悉的。当时风高云丽,区宇整洁,西面方向更是光明朗彻。我正欲前行,那位高僧却阻止了我,不得已我只得掉转方向往回走。就在这时,我大梦初醒,顿失向来的烟霞云物。」

    此后七天,普照便圆寂了,世寿仅二十五岁。

    原典

    普照,本姓董,名徐悲,渤海安陵人也。少秉节槩①,十七出家,住南皮张国寺。后从师游学广陵建熙精舍。率心奉法,阖众嘉之。及师慧敬亡,息于庆弔②,而苦行绝伦。

    宋元嘉十八年十二月,因成劳疾,虽剧,而笃情深信,初自不改。专意祈诚,不舍日夜。不能下地,枕上叩头忏悔,时息如常,诵《法华经》,一日三卷。

    到十九年二月中,忽然而绝,两食顷苏,云:「向西行,中道有一塔,塔中有一僧,闭眼思惟,惊问何来。答以其事。即问僧曰,此处去③某甲寺几里。答曰五千万里。路上有草及行人,皆无所识。时风云高靡,区墟严净,西面尤明。意欲前进,僧乃不许。因尔回还。豁然醒寤。

    后七日而卒,年二十五。

    注释

    ①节槩:节操。

    ②庆弔:贺喜为庆,唁丧为弔。

    ③去:相距,离也。

    粱郡筑弋村寺慧木尼

    译文

    慧木,俗姓傅,北地(今在甘肃境内)人。她十一岁时出家修道,师事慧超,从他受持十戒,居住在梁郡(今安徽阳山县)筑弋村寺。她虽年幼,但一开始就诵念《大品般若经》,每天诵习两卷,又旁通其它佛门经籍。她母亲年迈多病,口中阔落无齿,慧木就先将食物嚼烂,再喂给母亲吃,又担心口中不洁净,所以不愿受具足戒。她日夜精勤不怠,时时忏悔自律,防止俗念滋蔓。

    一天,她正在忏悔时,忽然间看见戒坛与天浑然一片,都沐浴在金黄色之中。她抬头仰望,但见南天灿然金光中,站着一位僧人。他身穿一件织绣的袈裟,绣的袈裟也一片金黄灿烂。此僧离她或近或远,飘忽不定。他向慧木传语道:「我已经为你授过戒了。」说完不久,他就顿然不见踪影。对此奇遇,慧木一直缄口不言。此后,她又遇见了许多类似的灵异之事。

    她的哥哥对此有所风闻,便想知道个究竟,于是他蒙骗慧木说:「你奉持佛法已有多年,可是至今竟然一点益处也没有得到。你还不如就此还俗,蓄养头发,我当为你找个夫家。」慧木听罢,顿生忧念,便向乃兄述说了她的种种神奇的遭遇。为了坚定自己的崇佛之心,也为了打消哥哥让她还俗的意念,她准备就此禀受具足戒。临近受戒的那天夜里,她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向她口授戒本。等她受过了具足戒,她深感自己智慧大开,对戒本只须观览两遍,即能成诵。

    宋文帝元嘉年间,她兴造了十方佛像,并将四部戒本和有关羯磨的佛典遍施给佛门四众。

    原典

    慧木,本姓傅,北地人。十一出家。师事慧超①,受持十戒,居梁郡筑弋村寺。始读《大品》②,日诵两卷,兼通杂经③。木母老病,口中无齿,木但嚼铺饴母。为口不净,不受大戒④。日夜精勤,忏悔自业。

    忽见戒坛⑤与天,皆黄金色。举头仰视,南见一人著襈⑥衣,衣色悉黄,去木或近或远,语木曰:「我已授汝戒。」寻复不见。木不以语人。多诸感异。皆类此也。

    木兄闻欲知,乃诈之曰:「汝为道积年,竟无所益。便可养发,当为访婿。」木闻心愁,因述所见,即受具戒。临受戒夕,梦人口授戒本。及受戒竟,再览便诵。

    宋元嘉中,造十方佛像,并四部戒本⑦及羯磨⑧,广施四众云。

    注释

    ①慧超:生平未详,宋比丘。尝游印度,探迹圣踪,有《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三卷,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百训其梵音。

    ②大品:此即《大品般若经》。又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经》、《大口经》。系大乘佛教初期说般若空观之经典。

    ③杂经:即正经以外的其它别出、异名的经籍,包括杂揉解说佛经之作。

    ④大戒:指具足戒。

    ⑤戒坛:即受戒之所,古代僧尼出家受戒多在专门的戒坛进行。

    ⑥襈:襈(ㄓㄨㄢ,音撰),衣服的袖缘、下缘等。

    ⑦四部戒本:佛陀入灭后,僧团戒律分为五个部派,昙无德部将六十卷《律藏》分为四个部分,称「四分律」,即四部戒本。

    ⑧羯磨:或译作业,乃佛家授戒、忏悔的一种宣告仪式。此指有关羯磨的一些佛典。

    吴县南寺法胜尼

    译文

    法胜,不知是何处人。她住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南寺中,信奉佛法,恭敬虔诚,恪守戒范,从不废怠,因而远近闻名,很受崇敬。

    宋文帝元嘉年间,河内(今河南沁阳)司马隆任毘陵(今江苏常州)副职,曾遭抄劫格斗而死。他的妻子山氏,因双亲早逝,没有子女,加之年事已高,无处托身,就到吴县去投归法胜。法胜竭诚相待,宛似亲人。后百余日,山氏得了疾病,历时三年之久,几度病况危急。法胜本来就没有积蓄,所有赡养、医药费用都须仰仗乞食而得。但她不惧严寒酷暑,四处化缘求施,为山氏筹资治病。山氏的重病于是才得以痊愈,僧众也因此而更加敬重法胜。

    法胜后又游学到了京都,在那里修习禅学律学,广博通达定慧之法,亲身探抉佛道幽眇,并以此来开教垂示尼众,有不肃而成之效。她动不求利,静不沽名,潜心凝神,日日勤修,以普渡众生为己任。

    到了六十岁时,她身染疾病,拖了很长时间也未见好转。她说自己的病已无法治好,家中亲属感到奇怪,就问她为何这样说。法胜回答说:「我昨天梦见两位僧徒,是他们告知我病已无法治好。」不久,法胜又说:「我又遇到了两位僧徒,不是上次所见的那两位。他俩袒露右臂,手执花束,站在床后,又远远看见佛陀,正坐在莲花之上,佛光明彻,遍照我身。」

    从此以后,她夜不成寐,就让人给她念《法华经》。到了后半夜,她气息渐渐微弱,便下令停止念经,为她念佛,她自己也凝神念佛。天刚透亮时,她容颜不改常态,很快便瞑目圆寂了。

    原典

    法胜,不知何许人也。住吴县南寺,恭信恪勤,众所知识。

    宋元嘉中,河内司马隆为毘陵丞,遇抄①战亡。妻山氏,二亲早没,复无儿女,年又老大,入吴投胜。胜接待如亲。后目余日,山氏遇病,病涉三年,甚以危笃。胜本无蓄积,赡待医药,皆资乞告,不惮寒暑。山氏遂得愈。众益称贵之。

    后游京师,进修禅律②,该通定慧,探索幽隐,训诱眷属,不肃而成。动不徇利,静不求名。殷勤周至,莫非济物③。

    年造六十,疾病经时,自言不差④。亲属怪间,答云:「昨见二沙门,道知如此。」顷之。复言:「见二比丘,非前所见者。偏袒右肩,手各执花,立其床后。遥见一佛,坐莲华上。光照我身。」

    从此已后,夕不复眠。令人为转《法华经》。至于后夜,气息稍微,命令止经,为我称佛,亦自称佛。将欲平明,容貌不改,奄忽而终焉。

    注释

    ①抄:抄劫。

    ②禅律:禅学和律学。

    ③济物:即济人,普渡众生。

    ④差:病愈。《三国志.魏志.方伎传》:「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永安寺僧端尼

    译文

    僧端,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世代崇奉佛法,她姊妹俩更是情坚意决,发愿出家,立志不受聘彩之礼。但她俩容貌的秀美,又早被乡邑所共知。有一富贵之家前来提亲,她的母亲和兄长都已许诺。在迎亲前三天,僧端趁夜里悄然出逃到一个佛寺中。寺主将她安置在别室,供给她所需之物,并让她诵习《观世音经》。她两日便能成诵,专心奉佛,流泪叩首,日夜不停。

    三日之后,她在礼拜中,见佛像告诉她说:「你丈夫已经绝命,你只管精勤修行,毋须忧思萦怀,终日愁闷不乐。」第二天,她的丈夫果然被牛抵触而死,她也因此而得以出家。

    出家后,她坚守戒律禁规,摒除所有杂念,清心寡欲,凝神旷远,状如木讷,沈默寡言。而一旦辩析起佛法中权实妙法之关系,她又显得清辩滔滔,勤勉不绝。她潜心诵习佛典巨著《大般涅槃经》,五日一遍。

    元嘉十年(公元四三三年),她南游到了京都,居住在永安寺中。她统管寺中诸多事务,平等待人,广具爱心,所以老老少少,都对她心悦而诚服,时间愈久而愈加尊敬。她享年七十余岁,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四四八年)圆寂。

    她的弟子普敬、普要,也都以苦行励节扬名于世,又都精心诵习《法华经》。

    原典

    僧端,广陵人也。门世①奉佛,姊妹笃信,誓愿出家,不当聘彩。而姿色之美,有闻乡邑。富室凑之,母兄已许。临迎之三日,宵遁佛寺。寺主置于别室,给其所须,并请《观世音经》②。二日能诵。雨泪稽颡,昼夜不休。

    过三日后,于礼拜中,见佛像语云:「汝婿命尽,汝但精勤,勿怀忧念。」明日,其婿为牛所触亡也。

    因得出家,坚持禁戒,摄念③空闲④,似不能言,及辩析名实⑤,其辞画亹叠。诵《大涅槃经》⑥,五日一遍。

    元嘉十年。南游上国⑦,住永安寺。纲纪众务,均爱等接,大小悦服,久而弥敬。年七十余,元嘉二十五年卒。

    弟子普敬、普要,皆以苦行显名,并誧《法华经》。

    注释

    ①门世:家世。

    ②观世音经:见本卷前注。

    ③摄念:凝神于一。

    ④空闲:虚静恬澹。

    ⑤名实:佛教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即一切事物都有名有相,这是虚假,而其内在的实性才是真实的。

    ⑥大涅槃经:或称《大般涅槃经》、《大本涅槃经》,十三品,此经义理精深,为佛学的重要经典。当时流行的有三种译本:一是昙无谶的四十卷本,称「北本」;一是慧严、慧观、谢灵运等的二十五品三十六卷本,称「南本」;另有法显的六卷本《大般泥洹经》。

    ⑦上国:指京都。唐刘长卿〈客舍赠别韦九建赴任河南〉:「顷南游上国,独能光选曹。」

    广陵中寺光静尼

    译文

    光静,俗姓胡,名道婢,吴兴东迁(今浙江湖州境内)人。她年幼出家,随师居住在广陵中寺。

    光静年少时励志修行,年长后又研习禅定之法,不食肥美之物。在将受具足戒时,她绝食谷物,只以松果充饥。受具足戒之后,经时十五载,修身日深,心智朗彻,但体瘦力衰。每当她凝虑专一、悉心祈祷时,总感到体力不济,而且这种情况常会持续很久。

    法成比丘告诉她说:「饮食并非佛门看得太重的事,只要不饮酒荤食,也不一定非得吃松果不可。」光静听后,便改食谷物。她从此倍加精进,勤学不怠,体力也不感到劳顿。当时,随她学习和观赡的,常有百人左右。

    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公元四四一年)五月,她得了疾病。她说道:「我厌苦此身,已由来已久。」于是她带病忏悔,心口不离,心性恬澹明净,神情怡然和悦。到了第二年元旦,她水浆谷粒都已断绝,一心只系念着早登兜率净土,所有的神思和念头都集中在上面,而且持续不断。到了四月八日夜间,忽有奇香异相,满布空中。也就是这天夜里,她圆寂了。

    原典

    光静,本姓胡,名道婢,吴兴东迁入也。幼出家,随师住广陵中寺。

    静少而厉行,长习禅思①,不食甘肥。将受大戒,绝谷饵②松。具戒之后,积十五年,虽心识鲜明,而体力赢惫。祈诚慊到,每辄感劳,动经晦朔③。

    沙门法成④谓曰:「服食非佛盛事⑤。」静闻之,还食粳粮。倍加勇猛,精学不倦。从学观⑥者,行常百许人。

    元嘉十八年五月遇疾,曰:「我厌苦此身,其来久矣!」于是牵病忏悔,不离心口,性理恬明,神气怡悦。至十九年岁旦⑦,饮粒皆绝,属念兜率,心心相续⑧,如是不断。至四月八日夜,殊香异相。满虚空中。其夜命终。

    注释

    ①禅思:即禅定,凝神静虑,坐悟禅机。《无量寿经》下:「禅思一心。」

    ②饵:食用。

    ③晦朔:农历每月的末一日叫晦,初一日叫朔。又指早晚。

    ④法成:刘宋比丘,凉州人,精禅法,并通戒律,不饵五谷,惟食松果,南游至蜀中,讲经说法,从学者甚众。

    ⑤服贪非佛盛事:服食乃佛门大事,佛家诸戒法屡有所及,此处特指食松果而言。

    ⑥学观:佛家强调学的作用,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分为七聚,其六为百众学,认为人心处于善恶的浮沉中,故强调念之以学,恪守戒范。观,《观经净影疏》:「观者,系念思察,说以为观。」佛家以粗思为觉,细思曰观,观即洞观真理。

    ⑦岁旦:一岁之始,即农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