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一 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洛阳竹林寺竺净检尼

    译文

    净检,俗姓种,名令仪,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父亲种诞,曾出任武威(今甘肃武威)太守。净检自幼时就好学不倦,丈夫早逝,孑然一身。因家境清寒,她不得不常为官宦子女教授琴艺、书法,以为生计。她听人演说佛法,虔心信奉,乐于受教,只是苦于无处去咨询请益。

    后有高僧法始,精通佛道大义,于晋愍帝建兴(公元三一三————三一六年)年间,在宫城西门外立寺定居,净检便去造访他。法始为她宣说佛法,她也因此而朗然彻悟。净检意欲趁此强健之年参经悟道,追求佛法功德利益,就从法始处借来佛经诵习,并很快洞悉了它的奥旨。

    一天,净检对法始说:「佛经上说有比丘、比丘尼二众,我是个女子,能否归依佛门,请指点迷津。」

    法始说:「是的,西域佛门中人有男也有女,中原区域则不具备这种成法。」

    净检说:「经书上既然说佛门中应有比丘和比丘尼,难道我们这地方有甚么不同的法吗?」

    法始回答说:「外域人说比丘尼有五百戒,而比丘仅有二百五十戒,这恐怕应是这二者之间的差别。至于具体情况,我当为你去问另一和尚。」

    被问的和尚说:「僧与尼受戒,大同而小异。倘不得其法,也就定然不能受戒。尼有十条戒律,当从大僧处受戒。但若是没有大僧,尼僧便无依止师了。」

    法始回来告诉了净检,净检就依那位和尚的说法,剃发而从之受戒。当时与她志向相同的共有二十四人,一齐受了戒,并在宫城西门共建竹林寺修行。由于当时晋土仅在此寺有比丘尼,没有其它尼师施教,因而她们便一起请教净检,由此成就佛门功德利益。

    法始所说的那位和尚,乃是西域僧人智山。他居住在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一带),秉性宽和,心智聪慧,素习禅诵。晋怀帝永嘉(公元三0七————三一二年)末年,来到中土,以化缘维持生计,语必以弘扬佛法为职志。当时中原佛法初染,风化未全,信徒们体验都较肤浅,还不知向他请教佛理。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三一七年),他西行返回罽宾。嗣后,天竺佛图澄又来到中原,宣述智山和尚的道行德业,听者无不为当初未能当面聆教而感到遗憾。

    净检教化徒众,清雅而有节度。宣讲佛法,以施行教化,宛如风行草靡,受教者无不倾倒,得益匪浅。东晋成帝咸康(公元三二五————三四二年)年间,有僧建和尚,在月支国得到《僧祇尼羯磨》及《戒本》。晋穆帝升平元年(公三五七年)二月八日,他在洛阳将其译成汉文。当时,外国僧徒昙摩羯多在京都为僧尼立了戒坛。晋僧徒释道场,根据《戒因缘经》的戒律条文,对昙摩羯多提出疑问,认为他这样做于佛法有所不通。于是昙摩羯多浮舟到了泗河,因立戒坛。净检等四人也一起到了戒坛,在船上受了具足戒,史称船上受戒,这样就正式成为比丘尼了。中土比丘尼,就是从净检开始的。

    在她进行受戒仪式时,有异香芬馥徐徐袭来,在场的人都闻到了,一个个欣喜万状,惊叹不已。因此异事,净检就更受人们的景仰,她又善修自己的戒行,诵习经典,孜孜不已。她所得到的布施虽然很多,但总是随得随散,常常是先给别人,后给自己。

    晋简文帝咸安末年,人们忽又闻到以前那种芬馥的奇香,并看到红光冉冉升起。见一女子,手执五色花束,从空中翩然而下。净检见状,十分欣喜,就对众尼说道:「你们好好处理未来的事,我现在先行一步了。」于是和她们握手辞别,腾空而上。她所行之路,宛若一道彩虹,直接天边,良久始散。卒时,她已七十岁了。

    原典

    净检,本姓种①。名令仪,彭城人。父诞,武威太守。检少好学。早寡,家贫,常为贵游子女教授琴书。闻法信乐,莫由谘禀。

    后沙门法始②,经道通达,晋建兴中,于宫城西门立寺。检乃造之,始为说法。检因大悟。念及强壮。以求法利③。从始借经,遂达旨趣。

    他日,谓始曰:「经中云比丘④、比丘尼⑤。愿见济渡⑥。」

    始曰:「西域有男女二众⑦,此土其法未具。」

    检曰:「既云比丘、比丘尼,宁有异法?」

    始曰:「外国人云,尼有五百戒⑧,便应是异。当为问和上⑨。」

    和上云:「尼戒大同细异,不得其法,必不得授。尼有十戒⑩,得从大僧⑾受。但无和上,尼无所依止⑿耳。」

    检即剃落,从和上受十戒。同其志者二十四人,于宫城西门共立竹林寺。未有尼师,共谘净检,过于成德。

    和上者,西域沙斗智山⒀也。住罽宾国,宽和有智思⒁,雅习禅诵。晋永嘉末,来达中夏,分卫⒂自资,语必弘道。时信浅薄⒃,莫知祈禀。建武元年,西返罽宾。后竺佛图澄⒄还,述其德业,皆追恨焉。

    检蓄徒养众,清雅有节;说法教化,如风摩草。晋咸康中,沙门僧建。于月支⒅国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⒆兴平⒇元年二月八日,于洛阳译出。外国沙门昙摩羯多(21),为立戒坛。晋沙门释道场(22),以《戒因缘经》(23)为难,云其法不成(24),因浮舟于泗。检等四人同坛止,从大僧以受具戒。晋土比丘尼。亦检为始也。

    当其羯磨(25)之日,殊香芬馥,阖众同闻,莫不欣叹,加其敬仰。善修戒行,志学不休。信施虽多。随得随散,常自后己,每先于人。

    到咸康(26)末,忽复闻前香,并见赤气。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自空而下。检见欣然,因语众曰:「好持后事,我今行矣!」执手辞别,腾空而上。所行之路,有似虹霓,直属于天。时年七十矣。

    注释

    ①姓种:「种」他本或作「仲」。

    ②法始:晋比丘,生平不详。

    ③法利:佛法上的功德利益。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

    ④比丘:也作苾刍,乃梵文bhiksu的音译,意译为乞士、乞士男、除士、熏士、破烦恼,除馑、怖魔等,是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者。

    ⑤比丘尼:亦作苾刍尼,是梵文bhiksuni的音译,意译为乞士女、除女、熏女等,是依法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者。

    ⑥济渡:佛教术语。佛家认为,众生生活在生死苦海之中,佛门要旨则在于晋渡众生至彼岸世界。

    ⑦男女二众:此指比丘、比丘尼。

    ⑧五百戒:佛教戒法规定,女性出家者满二十岁后,要先后从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即五百戒。依《四分律》,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以大数简称为五百戒。受此戒后,即取得正式比丘尼资格。《药师如来本愿经》:「比丘尼受持五百戒。」(大正十四.页四四九中)

    ⑨和上:即和尚。

    ⑩十戒:女性出家先受十戒,叫沙弥尼戒,其戒律共十条,即:不杀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着华鬘好香涂身,不歌舞倡伎并不往观听,不得坐高广大床,不得非时食,不得贪图金银宝物。

    ⑾大僧:即受过具足戒的比丘,佛门中出家而未受过具足戒的沙弥、沙弥尼,称比丘为大僧。

    ⑿依止:比丘、比丘尼受戒,其受戒之师,又称依止师。

    ⒀智山:罽宾僧人。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

    ⒁智思:犹「智意」、「智心」,即智慧之心。蔡邕《童幼胡根碑》:「言语所及,智思所生,虽成人之德,无以加焉。」

    ⒂卫:乞食,寻求施舍。

    ⒃浅薄:肤浅。

    ⒄佛图澄:(公元二三一————三四八年)西晋时著名佛学家。西域人,或谓天竺人,本姓帛。《世说新语.言语篇》谓其「出于敦煌」。后至后赵宣讲佛法,为石勒、石虎所崇信。《高僧传》称其多能异法,被时人称为「大和上」。其弟子释道安、释法汰传其法。

    ⒅月支:我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原在敦煌、祁连山一带。汉文帝时被匈奴老上单于击败西走,到达今阿姆河流域(今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境内一带)建立王朝,称大月氏。

    ⒆僧祇尼羯磨及戒本:此二经典之译诸家目录咸不载,此处所记,可补史料之阙。

    ⒇兴平:当为「升平」之误。

    (21)昙摩羯多:天竺僧人,晋时来华,曾参与译经,后不测其终。

    (22)释道场:晋比丘,生平不详。

    (23)戒因缘经:即《戒果因缘经》,属戒律方面的典籍。

    (24)此处年代记载似有舛误。今人周叔迦《释典丛录》云:「然净检尼所记载岁月,疑有乖舛。传云昙摩羯多立戒坛,释道场以《戒因缘经》为难,云其法不成。《戒因缘经》释于秦建元十四年,当晋太元之年,上距净检尼发心之初建兴年中已六十余年,其时净检尼当已早卒,那得从之受戒耶?」

    (25)羯磨:梵文kaman的音译,或译「作业」。即受戒、忏悔等仪式。

    (26)咸康:此处所记与净检生平不合,疑为「咸安」(公元三七一————三七二年)或「宁康」(公元三七三————三七五年)之误。(《大正藏》本作「升平」年)

    伪赵建贤寺安令首尼

    译文

    安令首,俗姓徐,东莞(今山东沂水东北)人。父亲徐忡,曾出任后赵外兵郎。她自幼聪敏好学,言语清丽不俗。天性虚和冲澹,不以凡俗为乐;举止端雅娴静,唯以佛法自娱性情。长大之后,令首不愿受聘出嫁。

    她父亲焦急地劝说道:「你应当出嫁!怎能抱这种态度呢?」

    安令首答道:「我专心业道,去恶从善,冥想超凡脱俗,别人说好说歹我全不在意,我只求廉明清正自饶自足。做一个女子,为甚么一定要恪守三从之道,才能算作合于礼教呢?

    她父亲说:「你只想独善自身,又怎能兼顾到父母呢?」

    安令首说:「佛法认为,人立身行道,是要晋渡众生,将大众从苦海里救脱出来,怎能仅仅限于父母双亲呢?」

    徐忡对女儿的话将信将疑,就去向佛图澄讨教。佛图澄告诉他:「你回家斋戒三日完毕,可再到我这里来。」徐忡听从了他的话,斋戒三日之后,来见佛图澄。佛图澄就用困脂磨麻油涂抹在徐忡的右手掌上,让他仔细看看。徐忡细细端详,只见一个僧人在广庭大众之中宣讲佛法,其状貌与自己的女儿十分相像。徐仲就将掌上所见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佛图澄。

    佛图澄解释说:「这就是你女儿的前身。归依佛门,本是她命中之事,这样也可遂其前世心愿。你如能顺从她的志愿,那就不仅会使你的六亲显达,而且你自己也会荣宠富贵。生死乃一大苦海,倘能如我所言,就能去苦得乐,到达解脱的彼岸。」徐忡听信了佛图澄的劝告,回家之后就答应了她女儿的要求。

    安令首剃发出家,随佛图澄和净检尼受戒,并营造了建贤寺。佛图澄又把石勒所赠的袈裟及象鼻澡罐送给安令首。令首出家后,博览佛门经籍,过目就能成诵。她深造有得,思深识远,当时道众,无不宗仰崇奉她,随她出家的共有二百多人。她又建造了五座寺庙,营治了修行的精舍。那些不畏动苦的人,都能在此修心立业,有所成就。

    石虎因敬重安令首,便提拔她的父亲徐忡为黄门侍郎、清河太守,果然应验了佛图澄的话。

    原典

    安令首,本姓徐,东莞人。父忡,仕伪赵①外兵部②。令首幼聪敏好学,言论清绮,雅性虚淡,不乐人间。从容闲静。以佛法自娱,不愿求娉。

    父曰:「汝应外属。何得如此?」

    首曰:「端心业道③,绝想人外,毁誉不动,廉正自足。何必三从④,然后为礼?」

    父曰:「汝欲独善一身,何能兼济父母?」

    首曰:「立身行道,方欲度脱一切,何况二亲耶!」

    忡以问佛图澄,澄曰:「君归家洁斋三日竟可来。」忡从之。澄以胭脂磨麻油傅忡右掌,令忡视之。见一沙门在大众中说法,形状似女,具以白澄。

    澄曰:「是君女先身,出家益物,往事如此。若从其志,方当荣拔六亲,令君富贵。生死大苦⑤,向得其边。」忡还许之。

    首便剪落。从澄及净检尼受戒,立建贤寺。澄以石勒⑥所遗剪花纳七条衣⑦及象鼻澡罐与之。博览群籍。经目必诵。思致渊深,神照详远。一时道众,莫不宗焉,因其出家者二百余人。又造五寺,立精舍,匪惮勤苦,皆得修立。

    石虎⑧敬之,擢忡为黄门侍郎、清河太守。

    注释

    ①伪赵:即后赵。两晋和南北朝政权称当时北方一国家为伪政权。

    ②外兵部:「部」当为「郎」之误,据《晋书.职官志》,外兵郎为尚书郎之一。

    ③业道:佛家三道之一,善恶之所作,使人向于六趣,故名为道。《胜鬘经宝窟》上末曰:「造作称业,通人向于三涂,名之为道。」

    ④三从:儒家认为女子应具有三从四德,三从是:在家从父母,出嫁从夫,夫亡从子。

    ⑤大苦:他本作「大苦海」。

    ⑥石勒:(公元二七四————三三三年)后赵创建者。羯族,字世龙。东晋太兴二年(公元三一九年)建立政权,自号赵王,占领襄国(河北邢台)。东晋咸和五年(公元三三O年)改元建平,史称后赵。

    ⑦剪花纳七条衣:指袈裟。

    ⑧石虎:(公元二九五————三四九年) :字季龙,羯族,石勒之侄。石勒死,子弘继位,后虎杀石弘,自立为赵天王,为政极残暴。

    司州西寺智贤尼

    译文

    智贤,俗姓赵,常山(郡治在今河北正定南)人。父亲赵珍,曾任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北)县令。智贤年幼时便有雅洁的操行,她志向抱负坚贞清正,确然不可移易。后为尼僧时,潜心业道,遵行戒律,神情凝注而专一,志向高远,心灵洁净,不受世念染污。

    当时有个叫杜霸的太守,深信黄老之术,痛恨佛门信徒。他曾下一道命令,令所管辖的各个寺庙,在限定期内简选裁汰僧尼。由于他制定的标准相当苛刻,一般人很难达到,因此年轻的尼众都很害怕,无不纷纷闻风而逃。惟有智贤不惊不惧,起居从容,不改常态。当时聚集在城外射堂的考官,都是年迈而有德望的人。到了甄别考核的那天,尼众中理盛气壮不失仪容的,也唯有智贤一人而已。

    杜霸先以严苛的标准考核智贤,智贤从容就试,应对裕如。她仪表清雅脱俗,谈吐清丽,富于辩才,杜霸莫奈她何,遂暗藏邪恶之心,逼迫智贤独自留下。智贤知道他居心不轨,发誓不毁戒律,不违法规,不苟且存全自己的身命。于是她直言抗争,力拒杜霸。杜霸盛怒之下,竟挥刀将她砍伤二十余处。她晕厥倒地,直到杜霸离开才慢慢苏醒过来。

    此后,智贤在道业上倍加精进,素食苦行,节操自守。其门徒有一百多人,关系十分融洽,常如水乳一般。及至前秦苻坚当政,听到智贤的经历与操守,对她大为敬重,便为她特制了一件精工织就的袈裟。这件袈裟历时三年方才制成,价值千万金。

    后来,智贤又居住在司州(今河南洛阳东北)西寺,更是致力于弘扬正法,笃实修行。晋废帝太和(公元三六六————三七六年)年间,智贤已七十多岁,但诵习《正法华经》,仍是日夜一遍。她所居住的地方,据说常有众鸟依归栖息,而在经行之时,百鸟又鸣叫随逐,一时传为盛事。

    原典

    智贤,本姓赵,常山人也。父珍,扶柳县令。贤幼有雅操,志槩①贞立。及在缁衣②,戒行修备;神情凝③远④,旷然⑤不杂。

    太守杜霸,笃信黄老,憎疾释种⑥。符下诸寺,克日简汰。制格高峻⑦,非凡所行。年少怖惧,皆望风奔骇,唯贤独无惧,从容兴居自若。集城外射堂⑧。皆是耆德⑨。简试之日,尼众盛壮,唯贤而已。

    霸先试贤以格,格皆有余。贤仪观清雅,辞吐辩丽。霸密挟邪心.逼贤独住。贤识其意,誓不毁戎法,不苟存身命,抗言拒之。霸怒,以刀斫贤二十余疮,闷绝躄⑩地,霸去乃苏。

    倍加精进。菜斋苦节。门徒百余人,常如水乳。及苻坚⑾伪立,闻风敬重,为制织绣袈裟,三岁方成,价直千万。

    后住司州西寺,弘显正法⑿,开长信行⒀。晋太和中,年七十余,诵《正法华经》⒁,犹日夜一遍。其所住处,众鸟依栖,经行⒂之时,呜呼随逐云云。

    注释

    ①志槩:志向抱负、操守。槩,音ㄍㄞ,节操也。

    ②缁衣:(浅)黑色僧服。宋赞宁《僧史略》上云:「问:『缁衣者色状貌?』答:『紫而浅黑,非正色。』」僧服缁衣,故又作为僧徒的代称。

    ③凝:神情专注。

    ④远:用意渊邃。

    ⑤旷然:此指心胸宽阔纯净。

    ⑥释种:原指释迦佛之种族,后指佛门弟子。

    ⑦高峻:此指严苛。

    ⑧射堂:古代考试的地方。

    ⑨耆德:年高而有盛德之人。

    ⑩躄:(ㄅー,音毙)足不能行。躄地,倒地。

    ⑾苻坚:(公元三三八————三八五年)前秦君主,字永固,一字文玉。曾先后灭前燕,取仇池,占晋汉中之地,取成都,有灭晋统一之心。东晋太元八年(公元三八三年),大举攻晋,战于淝水,大败而归。后为姚苌所灭。

    ⑿正法:即指佛法。《无量寿经》:「弘宣正法。」

    ⒀信行:佛教术语,又称「法行」,即依佛法而行。

    ⒁正法华经:佛教重要典籍之一。晋时有二译本,一为竺法护译本,名《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一为鸠摩罗什译本,名《妙法莲华经》,七卷或八卷,二十八品。此经为天台宗的重要立论依据。

    ⒂经行:佛徒因养身散除郁闷,来回往返于一定之地叫经行。唐释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

    弘农北岳寺妙相尼

    译文

    妙相,俗姓张,名佩华,弘农(郡治在今河南灵宝西)人。父名张茂,家境一向很殷实。妙相年幼时,就诵习经典的训诲。十五岁时,嫁给了太子舍人北地(郡名,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的皇甫达。皇甫达居亲丧,而不遵礼法,妙相十分厌恶他,就正言相告,要求断绝夫妇关系。并由此请求出家,归依佛门。她父亲张茂及其亲族最后同意了她的请求。

    出家之后,妙相勤修佛法,毫不懈怠,蔬食自节,清心寡欲,潜心于三藏之中,明达于诸法实相。她居住在弘农北岳林木覆荫的西野,所领徒众很多。在这里,妙相情性恰悦,志向闲旷通达。就这样,她潜身隐居了二十多年。她厉精苦行,时间愈久而意志愈坚。每当她说法度人时,常怕听众不能专心致志,有时竟流着眼泪来晓喻他们,因而受她开示点化的人,无不受益匪浅。

    晋穆帝永和(公元三四五————三五六年)年间,弘农太守请做七日斋,座上一个未出家的俗士向妙相询问佛法,言语之中隐隐显示出不够谦逊。妙相就正颜作色,回答道:「你这不仅仅是轻慢我,对太守也是大为不恭。你为何如此轻慢佛法,不珍惜难得的人身呢?」这个俗士羞愧难当,便假托身体不适而告退了。当时在场的僧俗听众,对她无不感叹敬服。

    嗣后,妙相身染重病,卧床数日,临死前仍恬然而和悦。她回头对众弟子说:「人不论穷达,有生必有死,我今天就要和你们永别了。」话刚落音便离开了人世。

    原典

    妙相,本姓张,名佩华,弘农人也。父茂,家素富盛。相早习经训①。十五,适太子舍人②北地③皇甫逵。逵居丧失礼,相恶之,告求离绝,因请出家。父并从之。

    精勤蔬食?游心慧藏④,明达法相⑤。住弘农北岳,荫林西野,徒属甚多。悦志闲旷,遁景⑥其中,二十余载。厉精苦行,久而弥笃。每说法度人,常惧听者不能专志,或涕泣以示之。是故其所启训,皆能弘益。

    晋永和中,弘农太守请七日斋⑦,座上白衣⑧谘请佛法,言挟不逊。相正色曰:「君非直见慢。亦大轻邦宰⑨。何用无礼,苟出人间耶?」于是称疾而退,当时道俗感叹服焉。

    后枕疾累日,临终恬悦,顾语弟子曰:「不问穷达,生必有死。今日别矣!」言绝而终。

    注释

    ①经训:此指儒家经典训条。

    ②太子舍人:东宫官属,秦置,晋因之。晋时此官有十六人,管理太子宫中日常事宜。

    ③北地:此地郡,今在甘肃、宁夏一带。

    ④慧藏:佛教称经、律、论为三藏,亦称慧藏。梁简文帝庄严昊法师《成实论义疏.序》:「三品慧藏,入道弥通。」

    ⑤法相:佛教术语,梵文Dharma(达磨)的意译。佛家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精神和物质统称为「法」,将事物的外在表相称为「相」。法相即诸法实相,《大乘义章》二:「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大正四十四.页五O六下)

    ⑥遁景:景,「影」的古字。遁景即遁迹,隐居。

    ⑦七日斋:又称「打七」,是禅宗和净土宗的重要佛教仪式,打七活动一般有一七(一个七日)至十七(十个七日)的不同。

    ⑧白衣:佛家以缁衣指代僧徒,白衣指未出家的俗众。

    ⑨邦宰:此指弘农郡守。

    建福寺康明感尼

    译文

    明感,俗姓朱,高平(郡治在今山东巨野南)人。世代崇奉佛法。她曾被胡寇所俘获,想强占她为妻。她备受苦楚,然誓不受辱屈就。胡寇就谪罚她去牧羊,前后历时十多年。她思归之情愈来愈强烈,但无由得返。在这磨难中,她每每念及佛、法、僧三宝,同时也想离俗出家,挣脱苦海。

    在一偶然机会中,她遇到一位比丘,便向他请求受持五戒。这位比丘就把《观世音经》授予她。她也因此而得以诵读研习,昼夜不停。她发愿若能回家,一定要建一五层宝塔,并为自己无法返回而忧念难堪。终于有一天她脱身出逃,东行而去。开始时一点也不认得路,只是昼夜兼行不止。

    一次,她径自入一深山,遇一斑烂大虎,离她仅有数步之遥。她开始时很惊恐,稍后心绪便安定下来了。她求归心切,便随虎而行,相随多日,约有十来天方始到达青州(今山东省益都)。将要进入村落时,老虎就忽然不见踪影了。谁料她到了青州,又被明伯连所虏获。消息传到家里,丈夫儿子就用钱赎她回家。因家人的拘检限制,她脱俗之愿未能实现。但她苦身行节,精勤不怠,历时三载,家人终于顺遂了她的志向。

    出家之后,她潜心笃好禅家坐禅之法,遵从戒范,毫无毁犯。偶或有小犯之处,她就接连忏悔好几个早上,直到见到祥瑞之相,然后才作罢。她所见的瑞相,或是落花成阵,或是空中传响,或是目睹佛像,或是夜呈祥梦。到了晚年,明感修持更严谨,江北善男信女,无不闻风向慕,师奉如归。

    晋废帝太和四年(公元三六九年)春,她与惠湛等十人一起渡江,谒见晋司空何充。何充见到她,大为敬重。此时京城尚无供比丘尼修行的寺庙,于是何充就以自己的另一处住宅替她建寺。

    寺庙建成之后,何充问她:「这个寺应当用甚么名字来称呼它?」

    明感回答道:晋朝之佛制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今日才完备无阙。您所建之寺,正是在兴造福业啊!这个寺可取名为建福寺。」何充对这番话深表赞同,就采纳了这个名字。

    后来,明感得了疾病,不久就圆寂了。

    原典

    明感,本性朱,高平人也。世奉大法①。经为虏②贼所获,欲以为妻,备加苦楚,誓不受辱。谪③使牧羊,经历十载,怀归转④笃,反途莫由。常念三宝⑤,兼愿出家。

    忽遇一比丘,就请五戒⑥,仍以《观世音经》⑦授之。因得习诵,昼夜不休。愿得还家起五层塔,不胜忧念。逃走东行,初不识路,昼夜兼涉。

    径入一山,见有斑虎,去之数步。初甚恐慷,少却⑧意定,心愿逮至,遂随虎而行。积日弥旬,得达青州。将入村落,虎便不见。至州,复为明伯连所虏。音问至家,夫儿迎赎。家人拘制,其志未谐。苦身勤精,三年乃遂。

    专笃禅行⑨,戒品无愆。脱有小犯,辄累晨忏悔,要见瑞相。然后乃休。或见雨花,或闻空声,或睹佛像,或夜善梦。年及桑楡⑩,操业弥峻。江北子女,师奉如归。

    晋太和四年春,与惠湛等十人济江,诣司空公何充⑾。充一见敬重。于时京师未有尼寺,充以别宅为之立寺。

    问感曰:「当何名之?」

    答曰:「大晋四合⑿。今日始备。檀越⒀所建,皆造福业。可名曰建福寺⒁。」公从之矣。

    后遇疾,少时便卒。

    注释

    ①大法:此指佛法。

    ②虜:当时中原对胡族的贬称。

    ③谪:责难,责罚。

    ④转:渐渐。王羲之《杂帖》:「知阮生转佳,甚慰!甚慰!」

    ⑤三宝:佛教以佛宝、法宝、僧宝为三宝。佛指佛祖释迦牟尼。法,释迦牟尼传授的教理,也包括后代佛教学者所阐发的佛教教义。僧指释迦牟尼建立的僧团,泛指信奉、弘扬佛教义理的僧众。三宝涵盖了信仰对象、信仰理论、信仰徒众三方面。

    ⑥五戒:佛家五种基本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⑦观世音经:即《观音经》,《法华经》卷八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晋门品〉,单行本俗称为《观音经》,由鸠摩罗什译出。随着观世音信仰的出现,此经在六朝时影响甚大。

    ⑧少却:稍后。

    ⑨禅行:坐禅之法。

    ⑩桑榆:比喻晚年。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曰:「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⑾何充:字次道,庐江人。累宫中书令、吏部尚书、骠骑将军,死赠司空。《晋书.何充传》云其「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

    ⑿四部:此即「四众」,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又称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⒀檀越:即施主,此指何充。

    ⒁建福寺:晋中书令何充所建。据《建康实录》卷八引《京师塔寺记》载,晋康帝时建有二尼寺,一为建福寺,一为延兴寺。

    北永安寺昙备尼

    译文

    昙备,俗姓陶,丹阳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人。她年幼时就有清净信念,颇愿修行佛门正法。因没有兄弟,她就独自与母亲住在一起,侍奉母亲甚为恭敬孝顺,赢得了同宗、同乡人的赞誉。到了婚嫁之年,聘礼微薄,她就借故不许,母亲也无法阻止她的志向,只得听从她离俗出家。出家之后,她修行精勤,戒行严整,闲晨静夜,从不懈怠。晋穆帝对她以礼相待,分外敬重,曾称赞说:「和她相处愈久愈觉得她德行高洁。」又得章皇后何氏赞叹说:乐城中的比丘尼,很少有能跟昙备尼相匹比的人。」

    到了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三五四年),章皇后在京城定阴里为她建了一座寺庙,取名为北永安寺。昙备待人谦虚,谆谆善诱,从未有过矜持傲慢的仪容举止,故而美誉日日远播,远方信众纷纷来归,一时之间,投归信众竟达三百人之多。她享年七十二,于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公元三九六年)圆寂。

    其弟子昙罗,博览群经,天性高放,才情富赡。皇上下令让她接替昙备之任,并为她另造了四层宝塔和讲堂房宇,又造了卧佛像与七佛龛堂。北永安寺因此而更加隆盛。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