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22 入海取沉水喻

    原典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①,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值。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无量方便,勤行精进,仰求佛果。以其难得,便生退心,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注释

    ①沉水:沉香。欲采取沉香的话,当先将树斫断,放着地上,待时日久了,外层开始朽烂,木中的心节,坚硬且黑,置于水中,则沉了下去,所以叫作沉水,也叫水沉。

    译文

    过去有位长者的儿子,入大海去采取沉水香,历经多年,方采得一车,载回家来,拿到市场上去卖。因为昂贵的缘故,一时之间,无人来买。多日过去了,售不出去,内心很是疲厌,苦恼不堪。见人家卖炭,转眼即成交了,便生出一个念头:不如把它烧了作炭,便可以快快地卖掉了。遂即将其烧成炭,推至市上卖了,却不值半车炭的价钱。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借助于广大无量的权便的方法,孜孜不倦,专意进取,仰望着求得佛果。因为难以求得,便产生了退转的念头,以为不如发心去求听闻佛的声教即可悟道的最下根的声闻果,可以速速出离生死轮回的苦海,成为永入涅槃的阿罗汉。

    解说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此则可与第六十二则《病人食雉肉喻》并读。

    23 贼偷锦绣用裹氀褐喻

    原典

    昔有贼人,入富家舍,偷得锦绣,即持用裹故弊氀褐种种财物,为智人所笑。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既有信心入佛法中,修行善法及诸功德,以贪利故,破于清净戒及诸功德,为世所笑,亦复如是。

    译文

    过去有个贼,入富家屋中,偷得锦绣,就拿来裹破旧的粗毛布衣之类的财物,为智人所笑。

    世间的愚人也是如此,既有信心进入佛法之中,去修行善法以及种种功德,因为贪图私利,破坏了断离烦恼的清净的戒行以及种种功德,为世所笑,就如以锦绣裹破衣一般。

    24 种熬胡麻子喻

    原典

    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为不美,熬①而食之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种之,后得美者。便熬而种之,永无生理。

    世人亦尔,以菩萨旷劫修行,因难行苦行,以为不乐,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罗汉,速断生死,其功甚易。后欲求佛果,终不可得。如彼焦种,无复生理。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熬:炒。

    译文

    从前有个愚人,生吃胡麻子,觉得味道不美,炒了吃,味美,便想:不如炒了再种,而后就能得味美的胡麻子了。于是就炒了来种,永远失掉了生长出来的因。

    世人也是这样,由于菩萨过去时长期修行,专就困难之处做苦行之事,世人以为这不顺当怡乐,便想道:不如成为阿罗汉,速速断离生死之道,永入涅槃,这功效很容易达到。而后来再想求佛果,毕竟是不可能了。就如那焦了的种子,不再有生长的因了。世间的愚人,也是这样断灭了精进的因。

    源流

    《菩提资粮论》卷四:如被烧种子,虽置地中,水浇日暖,终不能生。(《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第四六八页)

    《法苑珠林》卷二十三:事等破瓶,义同焦种,亦如多罗(绵),既断,宁可重生。析石已离,终无还合。(《大正藏》第五十三册第四十五页)

    25 水火喻

    原典

    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①火,以澡盥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火及冷水,二事俱失。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还复念其妻子眷属、世间之事、五欲之乐。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持戒之水。念欲之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宿:同缩,取。

    译文

    往昔有一人做事,需用火和冷水,就取来了火,以澡盥盛水,放在火上。后来想取火用,而火都灭了;要取冷水用,而水又烧热了。火及冷水,两样东西都失却了。

    世上的人也是这般,皈依了佛法,出家求道,既已出家了,又回首怀念妻子、儿女、父母、眷属,以及俗世的情事,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怡乐,因此而失却了他原有的功德精进的火苗、持受戒律的清净之水。念恋情欲的人,两样都失,也是这般。

    解说

    进不得邯郸之步,退又失寿陵之义,俱是两失之境。

    26 人效王眼喻

    原典

    昔有一人,欲得王意,问余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语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当效之。”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见王眼,便效王。王问之言:“汝为病耶?为着风耶?何以眼?”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着风,欲得王意,见王眼,故效王也。”王闻是语,即大嗔恚,即便使人种种加害,摈令出国。

    世人亦尔,于佛法王欲得亲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长。既得亲近,不解如来法王为众生故,种种方便,现其阙短,或闻其法,见其字句不正,便生讥毁,效其不是。由是之故,于佛法中永失其善,堕于三恶,如彼愚人,亦复如是。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想讨国王的欢喜,就问他人:“如何才能得国王的欢心?”有人说道:“你想讨国王的欢喜,他的形相,你应该仿效。”此人这就到国王那儿去,见国王眼皮眨巴眨巴,于是也仿效着眨巴眨巴。国王便问他:“你是病了,还是着了风了?怎么眼皮眨个不停?”此人答道:“我眼没病,也没着风,想要讨得大王的欢喜,见大王眼皮眨巴,所以也学着眨巴。”国王听了这话,就勃然大怒,即刻令人对他施行种种惩罚,并赶出国去。

    世人也是这样,想要亲近佛陀,求得顺理益己的善法,来使自己的德行增长。既已亲近了佛陀,却不懂得如来法王为了大众的缘故,佛陀用种种善巧权便的方法来引导世人进入佛法之中,不免显出一些缺失短处来,或是听到佛法有字句不正的地方,就讥讽、毁谤起来,学它的不是之处。这个缘故,便永远在佛法中失掉了修行的顺益,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之中,如那个愚人一样。

    解说

    此则可与第五十七则《蹋长者口喻》比看。《杂阿含经》卷十四:如卖针人,至针师门,欲求卖针,终不可售。(《中华大藏经》第三十三册第一三九页)

    27 治鞭疮喻

    原典

    昔有一人,为王所鞭。既被鞭已,以马屎傅之,欲令速差。有愚人见之,心生欢喜,便作是言:“我快得是治疮方法。”即便归家,语其儿言:“汝鞭我背,我得好法,今欲试之。”儿为鞭背,以马屎傅之,以为善巧。

    世人亦尔,闻有人言,修不净观①即得除去五阴身疮②,便作是言:“我欲观于女色及以五欲③。”未见不净,反为女色之所惑乱,流转生死,堕于地狱。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不净观:为了治贪心而观身体的不净,一是观自身的不净,二是观他身的不净,人的一切,无一净相。

    ②五阴身疮:色、受、想、行、识这五阴的色身,有着眼、耳、鼻、舌、口、大小便道之类泄漏不净的疮门,故名五阴身疮。

    ③五欲: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译文

    从前有个人被国王鞭打了,之后,便用马屎敷在伤口上,想让它快快弥合。有位愚人见了,心中大为欢喜,说道:“我一转眼就学到了这个治疮方法。”即刻归家去,对儿子说:“你鞭打我的背脊,我得了一个妙法,现今想试一下。”儿子就为他鞭打脊背,而后用马屎敷在伤口上,觉得很是巧妙有效。

    世人也是这样,听有人说修不净观即可除去五阴身疮,便说:“我想观女色和五欲。”没有看到不净,反而受了女色的惑乱,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堕于地狱。世间的愚人,也如那特意打背而治疮的人那样。

    28 为妇贸鼻喻

    原典

    昔有一人,其妇端正,唯有鼻丑。其人外出,见他妇面貌端正,其鼻甚好,便作是言:“我今宁可截取其鼻着我妇面上,不亦好乎?”即截他妇鼻,持来归家,急唤其妇:“汝速出来,与汝好鼻。”其妇出来,即割其鼻,寻以他鼻着妇面上。既不相着,复失其鼻,唐①使其妇受大苦痛。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闻他宿旧沙门、婆罗门有大名德,而为世人之所恭敬,得大利养,便作是念言:我今与彼便为不异。虚自假称,妄言有德,既失其利,复伤其行,如截他鼻,徒自伤损。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唐:徒然、空。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他的妻子长得端正,只是鼻子难看。这人外出之际,见别人的妻子面貌端正,鼻子长得很好,便说:“我现今可把她的鼻截取下来安着到我妻子面孔上去,不是很好吗?”随即将别人妻子的鼻子截下来,拿回家去,急急地叫妻子:“你快出来,给你好鼻。”他妻子一出来,就割了她的鼻子,旋而将他人的鼻子安着在妻子面孔上。既安不上去,又失了她原先的鼻子,空佬佬地使她受了大苦痛。

    世间的愚人也是这样,听闻那些年高的沙门、婆罗门有大名德,因而受到世人的敬重,获得丰富的供养,便想:现今我与他们便是一样的了。就虚假地自称有德,既失掉了修证的功德,又损及了自身的品行,如截来他人的鼻子,徒然使自己受到损伤一般。世间的愚人,也是这般。

    29 贫人烧粗褐衣喻

    原典

    昔有一人,贫穷困乏,与他客作,得粗褐衣,而被着之。有人见之,而语之言:“汝种姓端正,贵人之子,云何着此粗弊衣褐?我今教汝,当使汝得上妙衣服。当随我语,终不欺汝。”贫人欢喜,敬从其言。其人即便在前然火,语贫人言:“今可脱汝粗褐衣着于火中,于此烧处,当使汝得上妙钦服。”贫人即便脱着火中。既烧之后,于此火处求觅钦服,都无所得。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从过去身修诸善法,得此人身,应当保护,进德修业,乃①为外道邪恶妖女之所欺诳:“汝今当信我语,修诸苦行,投岩赴火,舍是身已,当生梵天,长受快乐。”便用其语,即舍身命。身死之后,堕于地狱,备受诸苦。既失人身,空无所获,如彼贫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乃:却。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贫穷困乏,给人家做活,得了一件粗布衣,就穿上了。有人见了,对他说:“你是上等种姓,贵人的后代,如何穿着这般破旧的粗布衣?我现在教你一下,可以使你得到一件上乘的漂亮衣裳。应听我的话,终究是不骗你的。”贫人听了,很是欢喜,愿意遵循他的话。那人就在面前燃起火来,对贫人说:“如今可把你的粗布衣脱下,放在火中,在这焚烧之处,会使你得到一件上乘的漂亮衣服。”贫人即便脱下,扔入火中。烧完之后,在这燃火之处觅求好衣服,一无所得。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过去生修行种种善法,由此才得了这人身,应当保护它,进一步修行自己的德业,却受了外道及邪恶的妖女的欺诳:“你如今应当信从我的话,修习种种苦行,投入到岩崖下去,跳进火坑里去,将这身体舍弃了,便可生到梵天上去,长远地得到快乐。”世上的人就依从了他们的话,遂即舍弃了肉体的生命。身体死去之后,就堕入到地狱里,备受了种种痛苦。既失了人身,又空无所获,像那个贫人,也是这样。

    解说

    关于投岩赴火可生梵天的学说,《杂宝藏经》卷十以譬喻形式做了嘲讽性驳斥,现今译如下:

    往昔有一个婆罗门,妻子年轻壮实,姿容艳美,欲情深重,常有着淫荡的意念。因有婆婆在,不得遂意,便在心中想了一个奸诈的计策,欲除去婆婆。

    自此之后,她很是孝养婆婆,朝夕供给没有一丝一毫的短乏。丈夫很欢喜,道:“你真是个孝妇。我母亲日渐老了,全靠着你了。”妻子答道:“如今我这般只是人世间的供养罢了,资养实在不多;倘若得了天的供养,我们孝顺的意愿便达到了。颇有生天的妙法吗?”丈夫说道:“依婆罗门的学说,投岩赴火,五热炙身,便可以生天。”妻子忙道:“倘若有这等妙法,婆婆即可生天,受自然的供养,就不必这般孜孜地受人世的供养了。”丈夫信了她的话,便在田野中做了大火坑,积了许多柴薪,就在火坑边上设宴会,扶将老母而来,招集亲党和众婆罗门,鼓乐弦歌,竟日尽欢。待宾客散了,夫妇将老母带至火坑边,推了下去,不顾而走。

    当时,火坑中有一块小石级,老母堕在石级上,最终没有跌入火中,便很快爬出坑来。见日已逼暗了,就按来时路径回家去。途经丛林,四面阴黑,老母畏惧虎、狼、罗刹鬼等,便攀上矮树。恰值贼人偷了众多财宝,群党相随,到树下来休息。老母很是害怕,不敢动一动,却自制不住,在树上咳了一下。贼听到这咳声,以为是恶鬼,便舍弃财物,四散而走。到得天明,老母无所畏惧了,便泰然下树,选取财宝,将香璎珠玑、金钏耳铛、珍奇杂物满负着,向家行去。

    夫妇见了老母,愕然惊惧,以为是起尸鬼,不敢走上前来。老母便说道:“我死后生了天,获得了很多财宝。”顺手将它们放了下来,“喏,香璎珠玑、金钏耳铛,是你父母、姑姨、姊妹叫我带来与你的,我老弱了,不能多负,他们让我来叫你去,便恣意与你”。

    那女人听罢,早已欣喜不耐,奔去对丈夫讲:“婆婆今日因投火坑,得了财宝,却由于力弱,不能多负,倘若我去的话,必定多带些来。”丈夫便依照她的话,做了火坑,妻子容光闪烁着,纵身投入。未久,焦烂。(原文参见《大正藏》第四册第四九八页)

    30 牧羊人喻

    原典

    昔有一人,巧于牧羊,其羊滋多,乃有千万。极大悭贪,不肯外用。时有一人,善于巧诈,便作方便,往共亲友,而语之言:“我今共汝极成亲爱,便为一体,更无有异。我知彼家有一好女,当为汝求,可用为妇。”牧羊之人,闻之欢喜,便大与羊及诸财物。其人复言:“汝妇今日已生一子。”牧羊之人,未见于妇,闻其已生,心大欢喜,重与彼物。其人后复而与之言:“汝儿已生,今死矣!”牧羊之人,闻此人语,便大啼泣,嘘欷不已。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既修多闻,为其名利,秘惜其法,不肯为人教化演说,为此漏身之所诳惑,妄期世乐,如己妻息①,为其所欺,丧失善法。后失身命并及财物,便大悲泣,生其忧苦。如彼牧羊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息:子女。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善于牧羊,羊越来越多,乃至于成千上万,却很是悭贪,不肯让外人沾点儿光。这时有一个人精于诡计,就找机会,去与他交朋友,对他说:“如今我与你最为要好了,已经成了一体,再没分异之处了。我知道某家有一个好姑娘,我会替你去说媒,可让她来做你的妻子。”牧羊人听了欢喜,便给了他许多羊和财物。这人又对他说:“你妻子今日生了一个儿子。”牧羊人还没见到妻子,听见已生了儿子,心中大欢喜,又给了他财物。这人后来又对他说:“你儿子生了之后,于今日死了。”牧羊人听了这话,便大哭起来,嘘欷不已。

    世上的人也是如此,既修习经文了,出于名利的考虑,保守住记忆和理解的方法,不肯为众人教化演说,受了这有漏身体的迷惑,妄求世间的欢乐,譬如自己的妻子儿女之类,受了这些欢乐的欺诳,从而丧失了善法。后来就丧失了身体的生命以及财物,便悲泣起来,产生了忧苦。如那个牧羊人,也是这样。

    源流

    燕人生于燕而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垄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列子·周穆王》)

    31 雇倩瓦师喻

    原典

    昔有婆罗门师,欲作大会①,语弟子言:“我须瓦器以供会用。汝可为我雇倩②瓦师,诣市觅之。”时彼弟子往瓦师家。时有一人,驴负瓦器,至市欲卖。须臾之间,驴尽破之。还来家中,啼哭懊恼。弟子见已,而问之言:“何以悲叹懊恼如是?”其人答言:“我为方便③,勤苦积年,始得成器。诣市欲卖,此弊恶驴,须臾之顷,尽破我器,是故懊恼。”尔时弟子见闻是已,欢喜而言:“此驴乃是佳物,久时所作,须臾能破。我今当买此驴。”瓦师欢喜,即便卖与。乘来归家,师问之言:“汝何以不得瓦师将来,用是驴为?”弟子答言:“此驴胜于瓦师。瓦师久时所作瓦器,少时能破。”时师语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此驴今者适可能破,假使百年,不能成一。”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虽千百年受人供养,都无报偿,常为损害,终不为益。背恩之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大会:盛大的法会。

    ②倩:请。

    ③方便:善巧。

    译文

    过去有位婆罗门师,想举办一场隆重的法会,对弟子说:“我需要一批瓦器,以供法会使用。你去替我雇请一位瓦师来,这可到市集上去寻觅。”那弟子即前往瓦师家去。这时有一人赶着驴负着瓦器到市场上去卖掉,那头驴才一会儿的工夫就把瓦器都打破了。此人回到家中,心里懊恼,就啼哭起来。婆罗门弟子见了,便问:“为何这般悲叹懊恼?”此人答道:“我用了种种善巧的方法,经过许多年的勤苦,方做成了瓦器。拉到市场上想卖,这头破驴子顷刻之间都把瓦器打砸了,所以我懊恼。”弟子听了,心中欣喜,想道:“这头驴真是好东西,历经久时做成的东西,顷刻之间就能把它破掉。如今我应把这头驴买下来。”瓦师很高兴,立即就把驴卖给他。弟子乘着回家来,师父问道:“你为什么不把瓦师带来,这驴子能派上什么用场?”弟子答道:“这头驴子胜过瓦师呢!瓦师历经久时做成的瓦器,它转眼就能打破。”这时师父呵责道:“你这愚痴之人,没有智慧。这驴的确是能一下子打破的,然而即使给它一百年辰光,也不能做出一个瓦器来。”

    世间的人也是这样,虽则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家的供养,却毫无报偿,专做损害他人的事情,从来没有行过一点善。背恩的人也正是这样。

    解说

    破而不能成、不能立,则只有负面的意义。

    32 估客偷金喻

    原典

    昔有二估客,共行商贾。一卖真金,其第二者卖兜罗绵①。有他买真金者,烧而试之。第二估客即便偷他被烧之金,用兜罗绵裹。时金热故,烧绵都尽。情事既露,二事俱失。

    如彼外道,偷取佛法,着己法中,妄称己有,非是佛法。由是之故,烧灭外典,不行于世。如彼偷金,事情都现,亦复如是。

    注释

    ①兜罗绵:兜罗,梵文Tūla,是树的名称,绵从树果中生出来,亦即木棉。另外野蚕茧也叫兜罗绵。

    译文

    从前有两个商人一起做买卖。一个是卖真金,另一个是卖兜罗绵。有位顾客来买真金,放在火上烧了,来试测金子的纯度。那另一个商人就立即偷了这块试烧的金子,拿兜罗绵裹着。当时金子炽热的缘故,绵都烧尽了。事情败露,两样东西都失却了。

    这就好像那些外道,偷取了佛教的学说,安装进自己的学说中,谎说是自己原本就有的,并不是佛教的学说。不相融合的缘故,反而毁灭烧坏了外道的典籍,使它湮没于世,没有流传下来。就如那个偷金的人,事情全败露了,金绵都失却一样。

    解说

    外道的典籍,从现存情况来看,确是不流传于世,许多材料由于佛典对之作述评而留存着。如《长阿含经》的引述即为一例。

    33 斫树取果喻

    原典

    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香而甜美。时有一人来至王所。王语之言:“此之树上将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后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如来法王有持戒树,能生胜果。心生愿乐,欲得果食,应当持戒,修诸功德。不解方便,反毁其禁,如彼伐树,复欲还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译文

    从前有位国王,拥有一棵好树,长得高大,树冠宽广,将要结出香而甜美的好果子来。这时有一个人来到了国王居住的地方。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结美果了,你想吃吗?”这人就答道:“这棵树高大宽广,虽然想吃,怎么才能够摘得到呢?”于是就斫断了树,期望摘到果子。却一无所获,徒然地劳苦了一番。后来想栽回去,树已枯死,毫无生机。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如来法王有一棵持戒树,能结出好果子来。心内涌出了渴求满足的快乐来,想要得到那果子,那么,就应当持受戒律,修行种种功德。世上的人不会运用权便的智慧,反而破了戒,如那个伐了树还想种活的人一样,什么都得不到。破戒的人,也是这样。

    解说

    持受禁戒,修行功德,都是趣向于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的津梁,虽则不是最终的目标,却是通向最终目标不可或缺的方法,因而必须固守,且日日精进,以求获得胜果。

    34 送美水喻

    原典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①。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语,信王语故,终不肯去。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厌倦,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由旬:印度古代计程单位,是梵文Yojana的音译。此词的原初含义是套一次牛所行的路程,只是一个大致的界定而已,约三十里。

    译文

    从前有个村落,距王城五由旬路程。村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