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 愚人食盐喻

    原典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②,反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③,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注释

    ①益:添。

    ②爽:伤、败。

    ③断食:为祈愿或成就修行,而于特定期间内断绝饮食。本为瑜伽派或其他苦行外道行法之一,后为佛教采用。

    译文

    从前的时候,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端出食物来,他嫌淡而无味。主人听罢,便另外为他添了点盐进去。愚人尝到了盐的美味,心内便想:味道所以这么美,是有盐的缘故。少少一撮,尚且如此,满满一把,岂不更妙?这愚人不懂其中的道理,便单单吃那盐。吃罢,口颤舌抖,反而得了苦楚。

    这就譬如那些外道,听说节制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绝了饮食。或是断七日,或是断十五日,空佬佬地使自己遭一番困饿,却对修道毫无益处,活像那个愚人,因为盐可调出美味来,就单是吃它,致使口颤舌抖,外道的断食也是这样。

    源流

    与此譬喻相类似的,有《大智度论》卷十八所载的田舍人食盐:“譬如田舍人初不识盐,见人以盐着种种肉菜中而食,问言:‘何以故尔?’语言:‘此盐能令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盐能令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盐满口食之,咸苦伤口,而问言:‘汝何以言盐能作美?’人言:‘痴人!此当筹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纯食盐?’”(《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一九四页)《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譬如愚人不识饮食种具,闻酱是众味主,便纯饮酱,失味致患。”(同上第四八〇页)《大智度论》卷六十四:“譬如食虽香美,过啖则病。”(同上第五〇九页)

    解说

    此则譬喻可与本集《见他人涂舍喻》《尝庵婆罗果喻》并读,都是喻示过犹不及并且招致伤败的道理。

    2 愚人集牛乳喻

    原典

    昔有愚人,将会宾客,欲集牛乳,以拟供设,而作是念:我今若预于日日中取①牛乳,牛乳渐多,卒无安处,或复酢败,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取。作是念已,便捉牸牛②母子,各系异处。却后一月,尔乃设会,迎置宾客,方牵牛来,欲取乳,而此牛乳即干无有。时为宾客或嗔或笑。

    愚人亦尔,欲修布施,方③言待我大有之时,然后顿施,未及聚顷,或为县官、水火、盗贼之所侵夺,或卒④命终,不及时施,彼亦如是。

    注释

    ①取:挤取,音勾。

    ②牸牛:母牛。

    ③方:仅、只。

    ④卒:同猝。

    译文

    往昔有一个愚人,将要宴请宾客,便想积集牛乳,准备设宴时供用,因而想道:我如今若是预先天天挤取牛乳,牛乳渐渐多起来,终究无处安放,或许还会变酸败坏呢,不如就让它盛在牛腹里,待临到宴会时,便可一下子全部挤出来。想罢,就捉牢母牛和小牛,各各系在不同的地方。过了一个月之后,他方才设置宴会,将宾客迎入,安顿好,方牵过牛来,想挤取牛乳,而母牛的乳房瘪塌塌的,一点奶也没有了。这时宾客们或是瞪着他,或是嗤笑他。

    其他的愚人也是这样,想要修行布施,只是说待我大有财物之时,然后才一下子布施掉。还没来得及积聚起来,或是被贪官、水灾、火灾、盗贼侵夺掉了,或是猝然命终了,赶不及布施,那些愚人也如集牛乳的愚人一样。

    源流

    《众经撰杂譬喻经》卷上载:昔有一婆罗门,居家贫穷,正(止、只、仅)有一牸牛,乳日得一斗,以自供活。闻说十五日饭诸众僧沙门得大福德,便止不复牛,停至一月并取,望得三斛,持用供养诸沙门。至满月,便大请诸沙门至舍皆坐。时婆罗门即入牛乳,正(止)得一斗。虽久不乳而不多。诸人呵骂言:汝痴人!云何日日不乃至一月也,而望得多?

    今世人亦如是,有财物时,不能随多少布施,停积久后,须多乃作。无常水火及以身命,须臾难保。若当不遇,一朝荡尽,虚无所获。(比丘道略集、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四册第五三二页)

    解说

    生命飘忽,身外之物,更是聚散不定,因而布施之举,当时时实行,多少无论,无须等待什么时机。

    3 以梨打头破喻

    原典

    昔有愚人,头上无毛。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三,悉皆伤破。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何不避去,乃住受打,致使头破?”愚人答言:“如彼人者,憍慢恃力,痴无智慧,见我头上无有发毛,谓为是石,以梨打我,头破乃尔。”傍人语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为痴也?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至头破,不知逃避。”

    比丘亦尔,不能具修信戒闻慧,但整威仪①,以招利养②,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伤破,反谓他痴。此比丘者,亦复如是。

    注释

    ①威仪: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等之说。

    ②利养:亦即供养,以衣、食、卧具、汤药等为主。本文指以他人的种种布施来养色身。

    译文

    早先有一个愚人,头上光秃无发。当时有一个人用梨打他的头,一下,二下,三下,头全都被打得受伤破裂了。此时这个愚人默然忍受着,不知躲避离去。旁人见了这般情景,就对他说:“为什么不避去呢?竟然一动不动地受打,致使头都破了。”愚人答道:“像他那种人么,骄横侮慢,凭借力气而已,其实是愚痴的,缺少智慧。见我头上没有发毛,便以为是石头,用梨来打我,头就破成这个样子。”旁人说道:“你自己愚痴,为何反说他愚痴呢?你若是不愚痴,怎么会被他打得头破,却不知逃避!”

    某些出家人也是如此,无能力具有澄净之心、清凉之行,也无能力修习教法,更无能力思维教法之理而生慧解,仅仅是整饬出家人的容仪法度而已,用以招来利养,恰如那个愚人,被别人打了头,却不知躲避离去,直至破伤了,反而说别人愚痴。这样的出家人也像那愚人一般。

    解说

    此则譬喻指责了某些出家人徒守威仪,以此来求得利养,那么,这种利养就如打愚人光头的梨,伤害了出家人的功德根本,而出家人依然只是固着于威仪,不知转而具修信戒定慧,则利养带来的损害亦愈益扩大。

    4 妇诈称死喻

    原典

    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妇无贞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傍夫,舍离己婿。于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①一死妇女尸安着屋中,语我夫言,云我已死。”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已死。”夫即往视,信是己妇,哀哭懊恼,大积薪油,烧取其骨,以囊盛之,昼夜怀挟。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着,谓为真实,永不可改,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注释

    ①赍:携。

    译文

    过去有位愚人,他的妻子生得端正,愚人心内很是爱重她。女人却没有贞洁忠信之情,中途与他人有了私通。邪淫的心意炽盛起来,欲追随情夫而去,舍离自己的丈夫。于是就对一个老太婆密语道:“我离去之后,你可携来一具死女人的尸体,安着于屋中,对我丈夫说我已死。”老太婆此后瞅准那丈夫不在家的时机,将一具死尸放置在他家中。待到那丈夫回家来了,老太婆告诉他道:“你妻子已经死了。”那丈夫即便前去查看,以为真是自己的妻子,便哀哭着,心情很是难受,积集了许多木柴和油,将死尸烧了,拾取了骨灰,用囊盛了,昼夜挟在怀中。女人后来对情夫起了厌倦之心,便回家来了,对她丈夫说:“我是你的妻子。”丈夫答道:“我妻子已死多时了,你是谁呢?乱说是我的妻子。”女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丈夫依然如故,不肯相信。

    就如那些外道,听闻了其他的邪说,心内产生了迷惑,就执着在这点上了,以为是真理,这种心念便永远无法改转过来,虽然后来听闻了佛法正教,也不肯信而受持奉行。

    源流

    《鸯崛摩罗经》卷二:譬如有愚夫,见雹生妄想,谓是琉璃珠,取已执持归,置之瓶器中,守护如真宝。不久悉融消,空想默然住,于余真琉璃,亦复作空想。(《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三册第五十七页)

    解说

    假作真时真亦假。

    5 渴见水喻

    原典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①。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②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譬如外道,僻取于③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流转生死。若彼愚人见水不饮,为时所笑,亦复如是。

    注释

    ①辛头河:印度河,系俗语的音译,玄奘《大唐西域记》作信度河,系梵文Sindhu的音译。

    ②“若”,《丽藏》作“君”,形似有误,今从宋、元、明三藏改。

    ③“于”,《丽藏》作“其”,今从宋、元、明三藏改。

    译文

    过去有一个人,愚痴无智慧,渴极了需要饮水,见炎热时远处野地里腾升的水气,以为是水,即便追寻而去,直逐至印度河边。既已到了河边,却定定地看着不饮。旁人说道:“你这么渴,望着水气而奔逐,如今到了水边,为何不饮呢?”愚人答道:“倘若可以饮尽的话,我便饮了。而今这水极多,完全不可饮尽,所以就不饮了。”众人当时听了这话,都哄然地嗤笑他。

    这就好比那些外道,执着于事理的某一端,认为自己不能完全受持佛法的戒律,于是便索性一戒也不受持了,致使将来毫无得道的缘分,流转于生死苦海之中,不得出离。就如那个愚人见了水,却不饮,为当时人所笑,道理正是一致的。

    源流

    《中阿含经》卷三十二:譬如有人以渴入池而反渴还。(见《中华大藏经》第三十一册第六八四页)

    解说

    佛经中多有受持一戒而得道的记载。世间众生于浩瀚之法海,取其一瓢而饮,受持而行,也可袪除生死烦恼。《法句譬喻经》卷二载:有位大商贾,名叫波利,与五百估客入海求宝。当时海神掬着一捧水问波利道:“海水多呢,还是这一掬水多?”他答道:“这一掬水为多。海水虽多,无益于应急时用,不能救那饥渴之人;这一掬水虽少,恰碰上渴者,便可持用与他,以救性命。”(可参见《大正藏》第四册第五八五页)

    6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原典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之,远葬林野。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惮改悔,默然覆藏,自说清净。或有知者,即语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使缺落。汝今云何违犯所受,欲不忏悔?”犯戒者言:“苟须忏者,更就犯之,然后当出。”

    遂便破戒,多作不善,尔乃顿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杀一子。今此比丘,亦复如是。

    译文

    从前有位愚人,养育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先死掉了。愚人这时见儿子已经死了,便想将他停置在家中,自己弃家到别处去。旁人见了,就对他说:“生与死的境地不同,应当速速入殓了,运至远处去埋葬吧!怎么能停放在家里,自己却欲弃家而去?”愚人当时听了这话,便想:倘若不可停放,定要葬掉的话,还须再杀掉一个儿子,担子两头,各放一个,这样才可稳顺地担到那儿去。于是便再杀了一个儿子,挑着,到远处的林野之地葬掉了。当时人们见了,不禁愕然,竟有这般闻所未闻的事情,大大地嗤笑了他。

    就譬如比丘私底下违犯了一条戒律,心内害怕改悔,便默然覆藏住了,自己骗说自己是清净的。或有知情者对他说:“出家人守持禁戒,就如守护明珠一样,不使它们有所缺漏。你现在违犯了所受的戒律,为什么不想忏悔?”犯戒者答道:“倘若须忏悔的话,要再犯一戒,然后才表出罪过,以求改悔。”

    于是便继续破戒,多做不善的事情,这样才一下子发露自己的罪过。如那愚人一样,一子已死了,又杀一子。如今这比丘也是如此。

    解说

    不善的事,不可一不做,二不休。

    7 认人为兄喻

    原典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傍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名他为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若其债时,则称非兄。”人闻此语,无不笑之。

    犹彼外道,闻佛善语,盗窃而用,以为己有。乃至傍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为利养故,取彼佛语化导众生,而无实事,云何修行?”犹向①愚人,为得财故,言是我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此亦如是。

    注释

    ①向:方才。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容颜端正,具有种种智慧,又多钱财,世人没有不称赞叹美的。这时有一个愚人,见他这般情景,便说他是我哥哥。为什么这样称呼呢?因他有钱财,需要的话,即可以用,所以叫他为哥哥;而见到他还债,则说不是我哥哥。旁人说道:“你这愚人,为何需钱财的时候,称他为哥哥,待到他负债之际,又说不是哥哥呢?”愚人答道:“我因为想得到他的钱财,方认他为哥哥,其实不是我的哥哥。若是他负债了,就称不是我的哥哥。”人们听了这话,无不哈哈大笑。

    这犹如那些外道,听到佛陀说法的善巧,就盗窃得来,用在自己的学说中,便当作是自身本来就有的。等到旁人要他实际修行这些学说了,便不肯修行,说道:“为了获得供养的缘故,取用了佛陀的语句来教化引导众生,实际都是虚幌子,怎么谈得上修行呢?”就好比方才那个愚人,为了得到钱财,说是我哥哥;待到他负债时,又说不是我哥哥。这些外道也是如此。

    解说

    义净在他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九中作了一条夹注,说印度到处都有提婆达多派的教徒,所具有的轨仪,也多与佛法相同,至于五道轮回,生天解脱之类的教理,所修习的三藏,也与佛法大致相同。(参见《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第四百九十五页)

    8 山羌偷官库衣喻

    原典

    过去之世,有一山羌①,偷王库物而远逃走。尔时国王遣人四出推寻,捕得,将至王边,王即责其所得衣处。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王遣着衣。实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着之,应在手者着于脚上,应在腰者返着头上。王见贼已,集诸臣等共详此事,而语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来所有衣者,应当解着,云何颠倒用上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旧物。”

    借以为譬:王者如佛,宝藏如法,愚痴羌者犹如外道,窃听佛法②,着己法中,以为自有,然不解故,布置佛法,迷乱上下,不知法相③。如彼山羌,得王宝衣,不识次第,颠倒而着,亦复如是。

    注释

    ①山羌:西北古族名。

    ②法:此处指道、理、义、轨则。

    ③法相:诸法(宇宙万有)一性殊相,种种殊别之相,从外观即可见出,所以叫作法相。这儿是指外道不懂得佛理,无法借此来分析种种殊别之相,以见出那根本的一体的性来。

    译文

    过去,有一个山羌族人,偷了国王库藏中的衣物,逃得远远的。当时国王派人四处推问追寻,捕捉到了那个山羌族人,将他带至国王面前,国王就责问他衣物是从哪儿来的。山羌答道:“我这些衣物都是祖父辈留传下来的。”国王命他穿上这些衣裳。确实不是他原本所有,因而不知道怎样穿,应该套进手中的,却穿到脚上去了,应该系在腰间的,反却戴到头上去了。王见罢这番情景,便招集众臣共同商量此事,而后对那山羌族人说:“若是你的祖父辈以来就有的衣服,便应当懂得如何穿着,却为何会上下颠倒呢?这是不懂穿着的缘故,因此可断定你这些衣服必是偷得的,不是你旧时就有的。”

    借这来譬喻:国王好比是佛,宝藏好比是佛法,愚痴的山羌人好比是外道,窃听了佛法,便把它放到自己的学说中去,当作自己所有的,然而由于不懂佛法,使用佛法的时候,便迷乱了上下,不明了诸法的种种殊别之相。一如那位山羌人,偷得国王的宝衣,却不识穿戴的上下次第,颠倒而穿,外道也是如此。

    解说

    各教各派的学说,相互之间有着吸纳、融合,自是不可免的,然而需以我为主,有条件地利用,否则便像机关木人一般,虽能有模有样地动作,而里面却没有自身的主意。

    9 叹父德行喻

    原典

    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时有愚人,闻其此语,便作是①言:“我父德行复过汝父。”诸人问言:“有何德行,请道其事。”愚人答曰:“我父小来断绝淫欲,初无染污。”众人语言:“若断淫欲,云何生汝?”深为时人之所怪笑。

    犹如世间无智之流,欲赞人德,不识其实,反致毁呰②。如彼愚者,意存③叹父,言成过失,此亦如是。

    注释

    ①“是”字后,《丽藏》有“念”字,衍,今据宋、元、明三藏删。

    ②呰:音此,诋毁。

    ③“存”,《丽藏》作“好”,形似有讹,今从宋、元、明三藏改。

    译文

    过去有一个人,在众人中赞叹自己父亲的德行,说:“我的父亲为人仁慈,不伤害他人,不偷盗,不说谎,而且还施行布施。”这时有个愚人听了这番话,便说:“我父亲的德行,还要超过你的父亲。”众人问道:“有什么德行,请说说他的事迹。”愚人答道:“我父亲从小以来,就断绝了淫欲,一直都没接触女人。”众人说道:“若是断绝了淫欲,却如何生出你来?”大受当时人的嗤笑。

    好比世间的无智之徒,想称赞某人的德行,不懂得恰如其分,反而招致诋毁。如那个愚人,存心想赞叹父亲,却言过其实,世间无智之徒也是如此。

    解说

    名实相当,方能完美地达到目的。

    10 三重楼喻

    原典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

    是时,木匠即便经①地垒墼②作楼。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作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譬如世尊四辈弟子③,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注释

    ①经:量。

    ②墼:音几,砖坯。

    ③四辈弟子: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或指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等四众弟子。

    译文

    过去有一个富愚人,不通事理。他到别的富人家去,见及一座三层楼,高畅广大,端严华丽,轩阁清敞疏朗,心内很是羡仰,想道:我的钱财并不亚于他,为何从前不造一座这样的楼屋呢?即便唤来木匠,问道:“你会造那家一般的好看楼屋吗?”木匠答道:“那就是我造的。”富愚人即便说道:“如今可替我造一幢那样的楼屋。”

    这时,木匠就开始丈量地面,砌垒砖坯,造起楼屋来。愚人见他垒坯砌砖,造作楼舍,心内怀着疑惑,不甚明白,便问道:“你想做什么?”木匠答道:“做三层楼。”愚人道:“我不想你做下面二层,先可为我做最上层。”木匠道:“哪有这等事!哪有不做最下层屋,而能造那第二层的?不造第二层,怎能造第三层?”愚人固执地说:“我如今不要下二层屋,定要替我造最上层。”当时人听了,都不免笑他,异口同声地说:“哪有不造下面第一层而能造二层、三层的?”

    就譬如佛的四众弟子,有些不能精勤地修持、恭敬佛、法、僧三宝,懒惰懈怠,却想求得道果,说:“我如今不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这三果,唯求修得阿罗汉最上果。”也被当时的人所嗤笑,与那愚人一模一样。

    源流

    《菩萨善戒经》载:譬如重楼四级次第,不由初级至二级者,无有是处,不由二级至于三级,不由三级至四级者,亦无是处。(《大正藏》第三十册第一〇一三至一〇一四页)

    解说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此则可与第四十四则《欲食半饼喻》比看。

    11 婆罗门杀子喻

    原典

    昔有婆罗门,自谓多知,于诸星术、种种技艺无不明达。恃己如此,欲显其德,遂至他国,抱儿而哭。有人问婆罗门言:“汝何故哭?”婆罗门言:“今此小儿,七日当死,愍其夭殇,是以哭耳!”时人语言:“人命难知,计算喜错。设七日头或能不死,何为预哭?”婆罗门言:“日月可暗,星宿可落,我之所记,终无违失。”为名利故,至七日头,自杀其子,以证己说。时诸世人,却后七日,闻其子死,咸皆叹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错。”心生信服,悉来致敬。

    犹如佛之四辈弟子,为利养故,自称得道,有①愚人法,杀善男子,诈现慈德,故使将来受苦无穷。如婆罗门为验己言,杀子惑世。

    注释

    ①有:为、行、用。

    译文

    以前有一位婆罗门,自以为知识宏博,对星象、占术及种种技艺,无不精通。凭恃自己这般能耐,想要显露一下他的才干,便跑到别的国家,抱儿而哭。有人问婆罗门:“汝为何哭啊?”婆罗门答道:“眼前我这个小儿,七日后会死去,我怜惜他的夭殇,所以哭呀!”这时人们说道:“人的寿命很难推知,计卜算卦也容易出错。倘若到了第七日或许不死呢,何必预先哀哭?”婆罗门道:“日月可暗沉,星宿可坠落,我的推解,终究是不会有违失的。”为了名利的缘故,到了第七日,婆罗门亲手把儿子杀了,用以证实自己的预说。当时一些人听说他的儿子在七日后果然死了,都啧啧叹道:“真是一位智者,所言一点都不错。”心内产生了信服之情,都来向他致敬。

    这好比佛的四众弟子,为了利养的缘故,自称得道了,用愚弄他人的方法,杀善男子,诈伪地现出慈德来,因而使自己的将来受苦无穷。就如婆罗门为了验证自己的预言,杀死儿子,来迷惑世人一样。

    解说

    四众弟子为了贪得供养,自称得道,以欺世盗名,最终必将遭到倾覆。为理解此意,可抄出《杂譬喻经》(比丘道略集、鸠摩罗什译)的一则譬喻,以供并读,亦属以喻解喻的方法。

    昔有一比丘被摈(驱逐走),懊恼悲叹,涕哭而行,道逢一鬼。此鬼犯法,亦为毗沙门天王(即四大金刚之一)所摈。

    时鬼问比丘言:“汝有何事,涕哭而行?”比丘答曰:“我犯僧事,众僧所摈,一切檀越供养尽失;又恶名声流布远近,是故愁叹涕泣耳。”鬼语比丘言:“我能令汝灭恶名声,大得供养,汝可便立我左肩上,我当担汝虚空中行,人但见汝而不见我身。汝若大得供养,当先与我。”彼鬼即时担此比丘,于先被摈聚落上虚空中行。时聚落人见皆惊怪,谓其得道,转相谓言:“众僧无状,枉摈得道之人。”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