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四·典志之属一(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①;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②。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③,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四渎者,江、河、淮、济也。天子曰明堂、辟雍④,诸侯曰泮宫⑤。

    【注释】

    ①迎长日之至:从“冬至”开始,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长了。

    ②可得而礼:可以真正对神灵表示敬意。

    ③五岳视三公:祭祀五岳之神的规格相当于对国家“三公”的礼遇。视,取齐,相当。

    ④明堂:古代阐明政教的厅堂,凡祭祀、朝会、敬老、尊贺等大典,都在这里举行。辟雍:周朝所设大学的名称。

    ⑤泮(pàn)宫:西周诸侯所设大学的名称。

    【译文】

    《周礼》说,冬至这天,天子来到南郊祭天,迎接渐长的白天的到来;夏至这天,天子又祭祀地神。在这些祭祀活动中,都要采用音乐舞蹈,这样,神灵们才能接受祭祀者的敬意。天子又祭祀天下的大山大河,以对待三公的礼节祭祀五岳,以对待诸侯的礼节祭祀四渎,诸侯们祭祀他们自己疆域内的大山大川。四渎就是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天子举行祭祀朝会的厅堂叫明堂和辟雍,诸侯举行祭祀朝会的厅堂叫泮宫。

    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自禹兴而修社祀①,后稷稼穑②,故有稷祠③,郊社所从来尚矣。以上唐虞三代郊祀大略。

    【注释】

    ①社祀:对土神的祭祀。

    ②后稷稼穑:谓自周朝祖先后稷发展农业以来。

    ③稷祠:对农作物之神的祭祀。

    【译文】

    周公辅佐周成王,让周朝的祖先后稷陪同天神一同受祭,在明堂中祭祀上帝的时候让周朝开国的文王陪同上帝一同受祭。自夏禹因为治水有功就修建社坛来祭祀土地神,后稷因为教人们种植庄稼有功,从后稷就开始供奉五谷之神,因此人们对天神、地神、土神、五谷之神的祭祀是由来已久了。以上是唐尧、虞舜和夏、商、周郊祀的大致情况。

    自周克殷后十四世,世益衰,礼乐废,诸侯恣行,而幽王为犬戎所败①,周东徙雒邑②。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③,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④,祠白帝,其牲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云⑤。其后十六年,秦文公东猎汧、渭之间⑥,卜居之而吉。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⑦。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注释】

    ①幽王:西周天子,名姬宫涅,在位时剥削人民,加上地震灾害,人民流离失所;因宠爱褒姒,废掉了申后和太子宜臼。申侯联合犬戎攻周,幽王被杀死在骊山之下,西周灭亡。犬戎:古代西北的一个游牧部落。

    ②雒邑:故城在今河南洛阳西,是周成王为了巩固对东方殷故土的统治,在周公主持下修筑的。

    ③西垂:也称西犬丘,秦国最早的都城,故城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④西畤(zhì):祭祀坛址的名称。

    ⑤骝(liú)驹:红身黑鬣的少壮马。羝羊:公羊。

    ⑥汧(qiān)、渭之间:即今陕西渭水与汧水相汇合夹角地带宝鸡一带。汧,水名。源出陕西陇县,流经千阳、宝鸡,汇入渭水。

    ⑦鄜(fū):地名。在今陕西洛川境内。衍:山坡低平之处。

    【译文】

    自从周朝战胜了殷朝,以后又经历了十四代,国势逐渐衰落,礼乐废弛了,诸侯们更是肆意横行,周幽王被犬戎打败,周王室向东迁到雒邑。而秦襄公因攻打犬戎、救援周朝有功,才开始被封为诸侯。秦襄公被封列为诸侯后,他居住在西垂,自认为应该主持祭祀西方之神少皞,建西畤,祭祀白帝,并用红色黑鬃的马驹、黄牛、公羊各一头作为祭品。这以后十六年,秦文王来到东方打猎,到了汧水与渭水汇合处,于是占卜询问可否在这里定居,结果获得了吉兆。秦文公梦见有黄蛇从天上垂到地面,嘴就停在鄜地的山坡上。秦文公就问太史官史敦。史敦说:“这是上帝赐福的征兆,君王您应当立祠祭祀它。”文公于是就建立了鄜畤,并用牛、羊、猪三种牺牲来祭祀白帝。

    自未作鄜畤也,而雍旁故有吴阳武畤①,雍东有好畤,皆废无祠。或曰:“自古以雍州积高②,神明之隩③,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其语不经见,搢绅者不道。

    【注释】

    ①吴阳武畤:修筑在吴山之南的武畤,也是祭天的坛台。

    ②雍州:古代九州之一,约指今天陕西北部、甘肃东北部及青海东北部一带。

    ③隩:通“墺”。

    【译文】

    在没建立鄜畤之前,雍邑旁边的吴山之南原来有武畤,在雍邑的东边也有好畤,但都已荒废没有人来祭祀了。有人说:“自古以来,雍州地势高峻,是神明居住的宅舍,所以才在这里建立坛址祭祀上帝,并且其他众位神灵的庙也聚集在这里。黄帝在的时候也曾在这里举行祭祀,即使周朝末年也举行过祭祀。”但这些话并没有见到过有关记载,士大夫们也不加讲述。

    作鄜畤后九年,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祠之①。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②,则若雄鸡,其声殷云③,野鸡夜雊。以一牢祠,命曰陈宝④。

    【注释】

    ①陈仓:地名。故城在今陕西宝鸡陈仓区。北阪:地名。在今宝鸡南,当时的陈仓西南。城祠之:修城建庙将其供奉起来。

    ②集:落。

    ③殷:鸣声响亮的样子。

    ④命曰陈宝:遂称此神灵为陈宝。命,名,称呼。

    【译文】

    在建立鄜畤九年后,秦文王获得了一块像是石头的东西,于是就在陈仓的北阪建筑城坛来祭祀它。神有时终年不来,有时一年中来好几次,常常在夜里降临,并发出像流星一样的光辉,从东南方向飞来落在祠城中,形状像一只雄鸡,发出响亮的声音。四方的野鸡也在夜里对答鸣叫。祭祀这位神灵的供品,是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它为陈宝。

    作鄜畤后七十八年,秦德公既立,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 ①,遂都雍。雍之诸祠自此兴。用三百牢于鄜畤。作伏祠②。磔狗邑四门③,以御蛊灾④。

    【注释】

    ①后子孙饮马于河:意思是后代子孙将把秦国的势力向东扩展到黄河边。这是占卜得到的占辞。

    ②作伏祠:首次进行夏天入“伏”的祭祀。伏,即今之所谓“三伏”,自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的十天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的十天为中伏,第五个庚日起的十天为终伏。

    ③磔(zhé):撕裂牲畜肢体来祭神。

    ④蛊(ɡǔ):伤害人的热毒恶气。

    【译文】

    鄜畤建立以后过了七十八年,秦德公继位,并为定都雍地占卜。卜辞上说:“后代的子孙们可以让马匹到黄河边去饮水。”于是秦德公就定都雍地。从此,雍地有许多祠庙兴盛起来。开始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鄜畤祭天。又开始在夏天入伏时进行祭祀。在雍邑的四面城门口把狗剁成碎块来祭神,来防御热毒恶气。

    德公立二年卒。其后六年,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①。

    【注释】

    ①青帝:神话中的东方天神,名灵威仰。一说即指太昊氏。

    【译文】

    秦德公执政两年后去世了。这以后六年,秦宣公在渭水南岸建立了密畤,用以祭祀青帝。

    其后十四年,秦缪公立,病卧五日不寤;寤,乃言梦见上帝,上帝命缪公平晋乱。史书而记藏之府。而后世皆曰秦缪公上天。以上秦作畤及祀陈宝。

    【译文】

    又过了十四年,秦缪公继位,他曾生病沉睡了五天没有醒来;醒来后,他就说他梦见了上帝,并说上帝命令他平定晋国的内乱。太史记载了他的言论,并把书藏在秘府中。后世的人都说秦缪公曾登上了天庭。以上是秦国建立祭天坛台及祭祀陈宝的情况。

    秦缪公即位九年,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①,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②,禅云云③;虙羲封泰山④,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⑤;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⑥: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⑦,过孤竹⑧;西伐大夏⑨,涉流沙⑩,束马悬车(11),上卑耳之山(12);南伐至召陵(13),登熊耳山以望江、汉(14)。兵车之会三(15),而乘车之会六(16),九合诸侯,一匡天下(17),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18),因设之以事(19),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20),所以为盛(21);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22),而蓬蒿藜莠茂(23),鸱枭数至(24),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以上管仲与齐桓公论封禅。

    【注释】

    ①葵丘:地名。在今河南民权东北。

    ②无怀氏: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相传在伏羲前,其人见于《庄子》。

    ③云云:山名。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是泰山的支脉。

    ④虙(fú)羲:即伏羲。

    ⑤亭亭:泰山下的小山名。距上所谓云云不远。

    ⑥社首:山名。在今山东泰安南。

    ⑦山戎: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活动地区在今河北北部。

    ⑧孤竹:古国名。故城在今河北卢龙以南一带。

    ⑨大夏:《史记正义》曰:“大夏,并州晋阳是也。”即今山西太原以南地区。

    ⑩流沙:钱穆以为指今山西平陆东之沙涧水。

    (11)束马悬车:《史记集解》引韦昭曰:“将上山,缠束其马,悬钩其车也。”

    (12)卑耳:山名。在今山西平陆西北。

    (13)召陵:故城在今河南郾城东。

    (14)熊耳山:在今河南卢氏南。

    (15)兵车之会:与诸侯会师共伐某国。

    (16)乘车之会:召集诸侯举行和平性质的会盟。乘车,用于文事之车,与“兵车”相对而言。

    (17)一匡天下:颜师古注:“谓定襄王为天子之位也。一说谓阳谷之会令诸侯云‘无障谷,无贮粟,无以妾为妻’,天下皆从,故云‘一匡’者也。”

    (18)不可穷以辞:不能以言语说服。

    (19)设之以事:又拿其他的一些事情来推托。

    (20)鄗上之黍,北里之禾:鄗上、北里,有人说是地名,有人说是山名,定为难以企及之所在。

    (21)所以为盛(chénɡ):以上述两地所产的黍与禾作为供品。盛,装满供器。

    (22)嘉谷:也称嘉禾,奇特的谷物,如有所谓一茎九穗者。

    (23)蓬蒿藜莠(yòu):颜师古注:“皆秽恶之草。”

    (24)鸱枭(chī xiāo):猫头鹰,过去被说成是一种不吉祥的鸟。

    【译文】

    秦缪公登位后第九年,齐桓公已称霸,在葵丘大会诸侯,签立盟约,便想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管仲说:“古代在泰山上筑祠坛祭上天,在梁父山开辟出地方祭祀地神的帝王有七十二家,而我记得的共有十二家:从前无怀氏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伏羲氏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神农氏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炎帝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黄帝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亭亭山上祭祀地神;颛顼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帝喾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唐尧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虞舜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夏禹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会稽山上祭祀地神;商汤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云云山上祭祀地神;周成王在泰山上祭祀天神,在社首山上祭祀地神。他们都是先承受天命,然后才举行封禅大典。”齐桓公说:“我向北讨伐过山戎,经过孤竹;向西讨伐过大夏,经过流沙,并用布把马脚包裹起来,将车辆悬挂牢靠,攀登上了卑耳山;向南曾讨伐楚国,到达召陵,登上了熊耳山,远眺长江、汉水。我曾举行了三次军事同盟大会,六次和平同盟大会,九次与诸侯会合,一次稳定了周天子王位的危机,各国诸侯都没敢违抗我的命令。这与过去的夏、商、周三代的帝王们相比,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这时管仲看到齐桓公没法用语言来说服,于是便想用一些不可能的事情来劝阻他,说:“古代的帝王们到泰山去祭祀天地,一定要用鄗上出产的黍米,北里出产的谷物,作为祭祀使用的粮食;另外还用长江、淮河流域出产的三脊灵茅,作为祭祀神灵所用的垫席。还从东海打捞到比目鱼,从西海捕捉到比翼鸟,还有其他的不召而来的祭品十五种。而如今凤凰、麒麟没有出现,嘉谷没有生长,而那些蓬蒿藜莠等野草却生长得很茂盛,猫头鹰这种凶恶的鸟也飞来过多次。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举行封禅大典,恐怕不可以吧?”于是齐桓公才打消了封禅的想法。以上是管仲与齐桓公讨论封禅之事。

    是岁,秦缪公内晋君夷吾①。其后三置晋国之君,平其乱②。缪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注释】

    ①秦缪公内晋君夷吾: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杀太子申生,驱逐了群公子,在他死后,新君奚齐、悼子连续被里克所杀,晋国国内无君,于是秦缪公用军队送晋公子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

    ②三置晋国之君,平其乱:此语不准确。事实是晋惠公得立后,在位十四年,与秦国关系紧张,惠公子在秦国为人质。惠公死后,其子潜逃回国,继位为怀公。秦国大怒,遂又以兵送公子重耳入晋,杀怀公,立重耳,是为文公。

    【译文】

    这一年,秦缪公把公子夷吾送回晋国立为晋君,以后又三次安置晋国君主,平定了晋国的内乱。秦缪公执政三十九年后去世了。

    其后百有余年,而孔子论述六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礼不章①,盖难言之。或问禘之说②,孔子曰:“不知。知禘之说,其于天下也视其掌。”诗云纣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③。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爰周德之洽维成王④,成王之封禅则近之矣⑤。及后陪臣执政⑥,季氏旅于泰山⑦,仲尼讥之⑧。

    【注释】

    ①俎(zǔ)豆之礼:祭祀的礼节、仪式。不章:不分明,不清楚。

    ②禘(dì):天子及诸侯五年一次的祭祀宗庙的活动。

    ③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意谓周文王虽已受命为王了,但并没有去封禅泰山。

    ④爰:于是,因此。洽:渥,周遍。

    ⑤成王之封禅则近之矣:意谓周成王举行封禅是合情合理的。

    ⑥陪臣执政:指诸侯的权力下移,诸侯国由大夫执政,如鲁之三桓、晋之六卿等。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大夫对周天子自称陪臣。

    ⑦季氏:也称季孙氏,鲁庄公之弟季友的后代,世掌鲁政。此时当权的季氏为季桓子,名斯。旅于泰山:即祭祀泰山。旅,祭祀名。颜师古注:“旅,陈也,陈礼物而祭之也。”

    ⑧仲尼讥之:根据古礼,泰山在鲁国境内,鲁国诸侯是可以祭祀泰山的,但季氏只是一个大夫,他没有祭祀泰山的资格。他这样做是越礼,故孔子讥之。

    【译文】

    这以后一百多年,孔子论纂了六经,在传文中大略提到历代的改朝换姓的帝王,到泰山筑祠坛祭祀天神,到梁父山开辟场地祭祀地神的有七十多位,关于他们的祭器、祭礼制度,并没有清楚地论述,大概也是很难说清吧。有人问孔子关于“禘”这种祭祀的道理,孔子回答说:“不知道。如果有人懂得禘祭的道理,那他在治理天下这方面,就会像察看掌中之物那样容易了。”古诗说当殷朝纣王在位的时候,周文王虽然已经承受了天命,但他的功业还不足以去封泰山。周武王灭殷纣两年之后,天下还没安定他就逝世了。因此,周朝德政遍布全国还要数周成王,那么,周成王时期举行封禅大典就近于合情合理了。到后来王室衰弱,诸侯国中大臣执政,像鲁国的季孙氏竟然僭越了自己的职权范围,到泰山去祭祀。孔子就讥讽了这件事。

    是时苌弘以方事周灵王①。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②。“狸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不从,而晋人执杀苌弘。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苌弘。以上孔子不言封禅,苌弘以方怪见杀。

    【注释】

    ①苌弘:周灵王时的大夫,传说他能招致神异之物。方:方术。

    ②射狸(mái)首:古代的一种巫术,在箭靶上写上某个人的名字,用箭射之,以诅咒其人因此而死。凌稚隆曰:“大射仪,奏《狸首》。郑玄曰:‘狸之言不来也,其诗有射诸侯首不朝者之言,因以名篇。’故苌弘因诸侯不朝,设射狸首。”

    【译文】

    这时候,苌弘凭自己的方术来服事周灵王。诸侯不来朝见周灵王,周朝的国势衰弱了,苌弘于是大肆宣扬鬼神一类的事,设置了“箭射狸首”的仪式,“狸首”,就象征着那些不来朝见的诸侯。他想凭借神鬼怪异的手段让诸侯前来朝周。诸侯不服从,后来晋国人捕杀了苌弘。周朝人谈论方术鬼怪就是从苌弘这里开始的。以上记孔子不谈论封禅,苌弘因方术怪异而被杀。

    其后百余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译文】

    这以后一百多年,秦灵公在吴山南面建立上畤,祭祀黄帝;又建立下畤,祭祀炎帝。

    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①:“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栎阳雨金②,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

    【注释】

    ①周太史儋(dān):有人以为即老子。太史,官名,主管记录史事,保管图籍,亦管占卜、祭祀等。

    ②栎阳:秦国的新都名。在今西安之阎良区,秦献公二年(前385)迁都于此。

    【译文】

    又过了四十八年,周朝的太史儋在会见秦献公时说:“秦国和周朝原本是合在一起的,合并着又分开了。五百年以后还应当复合,复合十七年,秦国将会有霸主出现。”在栎阳天上落下了金子,秦献公认为得到金子是祥瑞的征兆,所以就在栎阳建立了畦畤,来祭祀白帝。

    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①。或曰宋太丘社亡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③。

    【注释】

    ①九鼎: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秦灭周取九鼎,其中一只沉于泗水,其余无考。

    ②宋太丘社亡:宋国太丘邑的社树忽然失踪。太丘,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③泗水:源出山东泗水陪尾山,四源并发,故得名。彭城:在今江苏铜山。

    【译文】

    以后一百二十年,秦朝灭亡了周朝,周朝的九只宝鼎也归属了秦朝所有。有人说宋国的太丘失踪时,宝鼎沉没在彭城下边的泗水中了。

    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

    【译文】

    以后一百一十五年,秦朝统一了天下。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①。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②。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注释】

    ①地螾:神奇的大蚯蚓。螾,通“蚓”。

    ②赤乌之符:赤乌,传说周武王时有火从天而降,形如赤乌。符,符命,指天以瑞祥之兆,为王者受命之征。

    【译文】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后称帝,有人说:“黄帝获得了土德,就有黄龙巨蚓出现。夏朝获得了木德,青龙就在郊外降止,草木长得葱郁茂盛。殷朝获得金德,银子就从山中溢流而出。周朝获得火德,就有火从天而降,形状像赤乌,显示出吉祥的符瑞。现在的秦朝取代周朝,正是处于水德兴盛时期。从前秦文公出外打猎,得到了黑龙,这是秦国获得水德的瑞祥征兆呀。”于是就把黄河改称为“德水”,把冬季的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颜色崇尚黑色,度量衡以六为单位,音乐方面崇尚大吕律,在政治方面崇尚法律。

    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①,颂秦功业。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②,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③,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④。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⑤,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⑥,而封藏皆祕之,世不得而记也。

    【注释】

    ①驺峄山:邹城的峄山。驺,通“邹”,也称“邾”。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②蒲车:用蒲草裹车轮的车子。

    ③菹(zū)秸:草席。菹,枯草。秸,禾秆。

    ④绌:通“黜”。贬退,排斥,废除。

    ⑤阴道:从北面上山的路。

    ⑥太祝:官名。《周礼·春官》所属,也作泰祝,掌管祝辞和祈祷之事。祀雍上帝:在雍县诸畤祭祀上帝。

    【译文】

    秦始皇登上帝位三年,到东方的郡县视察,祭祀了驺峄山,在石头上刻字来颂扬秦朝的功业。于是又征召了齐、鲁两地的儒士、博士七十多人,跟随他来到泰山脚下。众儒生中有人建议说:“古代帝王在封禅时都用蒲草把车轮包裹起来,不让车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还要打扫干净地面,用草席作垫席。这是说古礼是很容易遵行的。”秦始皇听了这些议论后,认为这些都离奇古怪,难以施行开来,就把儒士们斥退赶走了。接着,他下令修建车道,从泰山的南面登上了山顶。并树立石碑,刻字颂扬自己的功德,来说明他有资格封禅。接着,秦始皇在北边山道下山,在梁父山祭祀了地神。秦始皇封禅的礼仪很多都是采用太祝在雍县祭祀上帝时所使用的礼仪,有关礼仪的记载都密封保藏,世人都无从把它记述下来。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①,休于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以上秦多异征,始皇封禅。

    【注释】

    ①中阪:半山腰的斜坡。

    【译文】

    秦始皇登泰山时,在半山腰遇到了暴风雨,只得停歇在大树下面。那些被斥退的儒生们,没能参加封禅典礼,当听说秦始皇遇到了暴风雨时,就都讥笑他。以上记秦出现了很多奇异征兆,秦始皇举行封禅典礼。

    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①。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②。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③。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④。三曰兵主,祠蚩尤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⑥,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⑦。六曰月主,祠之莱山⑧。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⑨。成山斗入海⑩,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11)。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

    【注释】

    ①羡门:人名。名子高,古代的仙人。

    ②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齐国之所以称为“齐”,是因为它正对着的天的肚脐。齐,此处通“脐”。颜师古注:“谓其众神异,如天之腹齐也。”

    ③临菑:也作临淄,齐国国都,在今山东淄博东北。

    ④圜(yuán)丘:圆形高坛。

    ⑤蚩尤:黄帝时的诸侯,好兵喜乱,被黄帝杀死在涿鹿。

    ⑥东平陆:地名。在今山东东平以东一带。

    ⑦之罘(fú):山名。在今山东烟台境内。

    ⑧莱山:山名。在今山东烟台龙口境内。

    ⑨成山:山名。在今山东荣成东北三十里,是一个小半岛。

    ⑩斗:通“陡”。突出。

    (11)琅邪:山名。在今山东青岛黄岛区大海边,其山如台状。

    【译文】

    这以后,秦始皇又到东边海上巡游,并举行仪式祭祀名山大川和八神,寻访羡门高之类的仙人。八位神将自古代就有,也有人说是姜太公把这事兴起来的。齐国之所以叫作“齐”,是因为它处在天的肚脐眼上。它的祭祀典礼早已经断绝了,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兴起来的。八神的情况如下:第一个是天主,在天齐泉来祭祀它。天齐,是泉水,位于临淄城南郊山下。第二个是地主,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祀它。这是因为天神喜欢阴气,在祭祀天神的时候一定要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所筑造的祭坛取名叫“畤”,而地神喜欢阳气,所以祭祀地神一定要在水泽中露出水面的圆丘上。第三个是兵主,在蚩尤冢来祭祀它。蚩尤冢在东平陆的监乡,位于齐国的西部地境。第四个是阴主,在三山来祭祀它。第五个是阳主,在芝罘山来祭祀它。第六个是月主,在莱山来祭祀它。这些地方都在齐国北部,紧靠着渤海。第七个是日主,在成山来祭祀它。成山突出伸入海中,位于齐国的最东北角,可以在这里迎接日出。第八个是四时主,在琅邪山来祭祀它。琅邪山在齐国的东部,可在这里迎接一年的开始。对这八位神,都各用一头牲畜来祭祀,掌管祭祀的人员对玉帛等祭品可以有所增减。

    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①,及秦帝而齐人奏之②,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皆燕人③,为方仙道④,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⑤。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⑥,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注释】

    ①驺子:即驺衍。战国时的阴阳五行家,齐国临淄人。终始五德之运:论述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的德性相生相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行,用以说明王朝兴废的原因。

    ②奏:进献,谓进献“五德终始”之书。

    ③宋毋忌:传说中的火仙。正伯侨:后人也写作“征伯侨”,《史记索隐》谓其为古仙人之名。充尚:仙人名。最后皆燕人:“最后”二字不可通,《史记集解》以为应作“其后”;王念孙以为应作“聚谷”,即宋玉《高唐赋》中之“乐聚谷”。按,《高唐赋》将乐聚谷与羡门高、溪上成、郁林公并称为“有方之士”,盖亦仙人,王说可从。

    ④为方仙道:讲究修道成仙的方法。

    ⑤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即神仙家的所谓“尸解”,谓修道成功后,抛下肉身,真人“飞升”而去。

    ⑥阴阳主运:指邹衍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运,驺衍书中的篇名。

    【译文】

    从齐威王、齐宣王时起,驺衍等一班人著书立说,论述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的德性相生相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行,用以说明王朝兴废的原因。到秦始皇称帝后,齐国人把这种学说献上,因此秦始皇就采用了这一学说。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以及羡门子高,都是燕国人,他们创建神仙道术,肉体消解,灵魂飞升,依托鬼神一类的事情。驺衍凭借着他的“阴阳主运”学说,在诸侯中闻名,而燕国、齐国沿海一带的方士们,传播他的学说却弄不懂这个学说的实质,于是怪诞无聊、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一帮人从这里兴起,多得数不过来。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①,去人不远;患且至②,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③。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④,从上郡归⑤。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⑥,遂登会稽⑦,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⑧。以上燕、齐海上多方士,始皇入海求神仙。

    【注释】

    ①其傅在勃海中:“傅”字《汉书》作“传”,臣瓒曰:“世人相传云尔。”

    ②患:难,麻烦。

    ③上党:郡名。秦汉时治所在今山西长子西南。因这里地势很高,与天为党,故名。

    ④考:考问,核查。

    ⑤上郡:郡名。当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左侧一带。秦时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

    ⑥湘山:一名君山,又叫洞庭山,位于今湖南岳阳西南洞庭湖中,正对着城西门的岳阳楼。

    ⑦会稽:在今浙江绍兴东南一带。

    ⑧沙丘:台名。在今河北广宗西北。

    【译文】

    自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时代,他们就派人到海中去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三座神山,传说坐落在渤海中,离人间不远。麻烦的是船将要到达时,便会被大风刮走。原来曾经有人到过那里,众位仙人以及长生不老的药都在那里。那里的东西,飞鸟走兽都是白色的,宫阙都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在还没到达那里时,远远望去,三座神山像天上的云彩一般;等到达那里,却看到三座神山反而在水里面。当船接近那里,风就刮起把船刮走了,始终不能到达。世间的帝王们没有谁不向往那里的。等到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后,有关海上神仙的传说,方士们谈论到的真是多得数不过来。秦始皇认为自己到海上恐怕不可能了,就派人携带童男童女到海上去寻找这些神山。船到了海上,回来时都以被风所阻挡为借口,说不能到达那里,只是看见神山。第二年,秦始皇再次巡游海上,到达了琅邪山,经过恒山,从上党返回京城。以后三年,秦始皇巡游到碣石,查问到海上去寻求神仙的方士们后,从上郡返回京城。以后五年,秦始皇南巡到达湘山,于是登上会稽山,沿海路北上,希望能找到海中三神山上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他没有找到,回京的路上,在沙丘死去了。以上记燕国、齐国海边方士很多,秦始皇入海求神仙。

    二世元年,东巡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皆礼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书旁,以章始皇之功德。其秋,诸侯畔秦①。三年而二世弑死。

    【注释】

    ①诸侯畔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首先举事反秦,其后项羽、刘邦等相继皆起。畔,通“叛”。

    【译文】

    秦二世元年,他曾向东巡游到达碣石山,沿海南下,经过泰山,又到了会稽山,他都按祭礼祭祀。秦二世还在秦始皇所立的石碑旁边雕刻了文辞,对秦始皇的功德加以表彰。这年秋天,各路义军起兵反秦。第三年,秦二世被杀死。

    始皇封禅之后十三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僇文学①,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讹曰②:“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以上秦最速亡,见封禅不足贵。

    【注释】

    ①僇:通“戮”。杀戮。文学:谓“文学方术之士”,也称“术士”,包括各学派的学者,也包括以仙人、仙药骗人的方士。

    ②讹(é)曰:编造谣言说。

    【译文】

    秦始皇举行封禅典礼后十三年,秦朝灭亡了。当时儒生们痛恨秦始皇焚烧诗书,侮辱杀害读书人,老百姓们也怨恨秦朝的严刑苛法。这样,天下的人一齐背叛了他,都造谣说:“秦始皇上泰山祭祀,遭到了暴风雨的袭击,并没有完成封禅典礼。”这莫非就是所谓不具备德行而硬要勉强举行封禅的后果吗?以上记秦朝灭亡最为迅速,可见封禅不值得珍视。

    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①。至秦称帝,都咸阳②,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③,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注释】

    ①四渎:即江、淮、河、济四条江河。

    ②咸阳:战国时秦孝公在咸阳建都,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

    ③轶兴轶衰:《汉书·郊祀志》作“迭(dié)兴迭衰”,即此起彼伏之意。轶,通“迭”。

    【译文】

    从前,夏、商、周三代君主的都城都在黄河和济水之间,因此嵩高山算是中岳,并且其他四岳都按照各自所在的方位命名,四渎也都在崤山以东。到秦始皇称帝,把咸阳作为都城,因而五岳、四渎都在东方。从五帝时期直到秦朝,各个朝代的兴亡依次更替,这些名山大川就有时在诸侯国,有时在天子的直接管辖地区,它们的祭祀礼仪也随朝代的变更,有增益也有损减,都有不同,无法完整地记载。等到秦朝统一天下,由祠官经常祭祀天、地以及名山、大河的鬼神,从此才可以记述。

    于是自殽以东①,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会稽、湘山。水曰济,曰淮。春以脯酒为岁祠②,因泮冻③,秋涸冻④,冬赛祷祠⑤。其牲用牛犊各一,牢具珪币各异。

    【注释】

    ①殽:即崤山,在今河南洛宁西北,东接渑池界,西接陕州界。

    ②脯酒:干肉与酒。为岁祠:为祈求农业丰收而祭祀。

    ③泮冻:解冻。

    ④秋涸(hé)冻:秋天的祭祀是在水渐干涸,开始结冰的时候。

    ⑤冬赛祷祠:冬天进行感谢河神一年赐福的祭祀。赛,酬报。旧时祭祀酬神之称。

    【译文】

    当时从殽山以东,所祭祀的大山有五座,大河有两条。五座大山分别为太室山(太室山又叫嵩山)、恒山、泰山、会稽山、湘山。两条大河,一叫济水,一叫淮河。在这些地方,春天用干肉和酒为每年的年景进行祈祷。春天是在河水解冻的时候用干肉和酒祈求丰收,秋天的祭祀是在水渐干涸,开始结冰的时候,冬天要举行酬谢神功和祈祷求福的祭祀。这里使用的祭牲是一头用祭器盛着的小牛,其他玉石、绸帛等祭品各自不同。

    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薄山者,襄山也①。岳山、岐山、吴岳、鸿冢、渎山②。渎山,蜀之汶山也③。水曰河,祠临晋④;沔⑤,祠汉中;湫渊⑥,祠朝那⑦;江水⑧,祠蜀。亦春秋泮涸祷赛,如东方名山川;而牲牛犊牢具珪币各异。而四大冢鸿、岐、吴、岳,皆有尝禾⑨。

    【注释】

    ①襄山:旧注皆以为即今山西境内的中条山,或曰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南。但皆与史文所谓“自华以西”不合。

    ②岳山:即吴岳,也叫岍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南。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一带。鸿冢:在今陕西凤翔以东。

    ③汶山:岷山南下的正支脉,所以岷山也叫汶山,有二十一个峰,位于今四川茂县的东南。

    ④临晋:古邑名。故城在今陕西大荔境内。

    ⑤沔(miǎn):即汉水。

    ⑥湫(jiǎo)渊:地名。在今甘肃固原西南。

    ⑦朝那:地名。故城在今甘肃平凉西北。

    ⑧江水:《风俗通》说:江出岷山,岷山庙在江都。《括地志》:江渎祠在益州成都县南八里。

    ⑨尝禾:用秋天的新谷祭祀。尝,祭祀名,在秋天举行。

    【译文】

    从华山以西,大山有七座,大河有四条。这七座大山分别为华山、薄山(就是襄山)、岳山、岐山、吴岳、鸿冢、渎山(渎山,就是蜀郡的汶山)。四条大河,一条叫黄河,在临晋建有祠坛祭祀;一条叫沔河,在汉中祭祀;一条叫湫渊,在朝那祭祀;一条叫长江,在蜀郡祭祀。在这些山河中,也是在春天和秋天两季,在河水解冻和冻结时举行祈祷福祉和酬谢神功的祭祀,如同祭祀东方的大山大河,而祭祀所用祭器盛着的小牛、玉石、绸帛等祭品却各不相同。四座大山:鸿冢、岐山、吴岳、岳山,都还有贡献新谷的祭祀礼仪。

    陈宝节来祠,其河加有尝醪①。此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故加车一乘,骝驹四。

    【注释】

    ①其河加有尝醪(láo):祭祀华山以西的河流时要加有新酿制的米酒。醪,米酒。

    【译文】

    陈宝神也应节日来享受祭祀,祭祀华山以西的河流时还要增献新酒酿。这些山河都在雍州这一地方,靠近帝王居住的京都,所以在祭祀时还要增加一辆车和四匹红毛黑鬃的壮马驹。

    灞、产、长水、沣、涝、泾、渭皆非大川①,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

    【注释】

    ①灞:即灞水,关中八川之一,源出今陕西蓝田东山谷中。产:即浐水,关中八川之一,源出陕西蓝田西南谷中。长水:在陕西蓝田西北,流经长安东南,入灞水。沣:即沣水,关中八川之一,源出陕西宁陕东北秦岭,西北流经长安接纳灞水,一起注入渭河。涝:即涝水,关中八川之一,源出陕西鄠邑西南,最后汇入渭水。泾:即泾水,关中八川之一,源出宁夏泾源西南六盘山,东流至泾川,入陕西,东南流经长武、彬州、泾阳、高陵汇入渭河。渭:即渭水,源出甘肃渭源西北鸟鼠山,东流入陕西,至潼关入黄河。

    【译文】

    灞水、产水、长水、沣水、涝水、泾水、渭水都不算大河,由于离咸阳很近,祭品也都按照祭祀名山大川的仪式进献,但没有各种增加的祭品。

    汧、洛二渊,鸣泽、蒲山、岳山之属①,为小山川,亦皆岁祷赛泮涸祠,礼不必同。以上秦祀名山大川。

    【注释】

    ①鸣泽:山名。在今河北涿州北。蒲山:即薄山,在今山西永济南。岳山:山名。在华山西。

    【译文】

    汧水、洛水两条河,还有鸣泽、蒲山及岳山等一类山河,都算是小山小河,每年也都在河水解冻、冻结的季节,举行祈祷福祉和酬谢神功的祭祀,但礼仪方面不一定同别处相同。以上记秦祭祀名山大川的情况。

    而雍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二十八宿①,风伯、雨师、四海②,九臣、十四臣③,诸布、诸严、诸逑之属④,百有余庙。西亦有数十祠⑤。于湖有周天子祠⑥。于下邽有天神⑦。沣、滈有昭明、天子辟池⑧。于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⑨;而雍菅庙亦有杜主⑩。杜主,故周之右将军(11),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各以岁时奉祠。

    【注释】

    ①二十八宿:古代天文学家分周天之星为二十八宿,四方各七宿,东方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为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为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为井、鬼、柳、星、张、翼、轸。

    ②风伯:神话中的风神。雨师:神话中的雨神。四海:古代以为中国四周都是海,这里指海神。

    ③九臣、十四臣:泷川引皮锡瑞语以为应作“九臣六十四臣”。并曰:“《汉旧仪》祭九皇六十四民,皆古帝王,汉时尝列祀典。‘九臣’当是‘九皇’之臣;‘六十四臣’当是‘六十四民’之臣。”郭嵩焘曰:“九臣、十四臣祀之雍,盖皆周臣之有功者也。马融《论语》注‘乱臣十人’,谓周公、召公、太公、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一人为文母,则‘九臣’当是周初功臣,《祭法》所谓‘有功德于民者也’。”

    ④诸布、诸严、诸逑:郭嵩焘曰:“按《尔雅》:‘祭星曰布。’天垂象,故曰‘布’。诸布、诸严、诸逑,盖天神、地祇、人鬼之分。丘陵、林谷皆属之地,而义取深严,故曰‘严’。《说文》:‘逑,敛聚也。’谓合祀之,九臣、十四臣皆合祀之。逑,亦匹也,人神皆有配,《楚辞》湘君、湘夫人亦配也,故‘诸逑’宜以当人神也。”泷川引叶德辉语,以为“诸严”即“诸庄”,汉人避明帝讳改;“诸逑”应作“诸遂”。庄,四通八达之道,这里即指路神;遂,田间小路,也是指路神。刘洪涛以为“布”即瀑布,“严”即山岩,“遂”即隧洞。

    ⑤西:《史记索隐》以为即西县,亦即西垂,在今甘肃天水西南,秦国最早的都城。王先谦以为应指长安之西。按,就上下文意,此处似应指西垂。

    ⑥湖:秦邑名。在今河南灵宝西,汉代立以为县。周天子祠:《史记索隐》:“《地理志》,湖县属京兆,有周天子祠二所。”

    ⑦下邽:地名。故城在今陕西渭南东北。

    ⑧沣、滈:即“丰、镐”,周朝的都城名。文王都丰(今西安西南),武王都镐(今西安西)。昭明:火星庙。《史记索隐》引《河图》云:“荧惑星散为昭明。”天子辟池:王先谦引沈钦韩曰:“周辟雍故地,故曰辟池,所祀者‘滈池君’也。”

    ⑨杜亳:梁玉绳以为应即杜县(今西安东南)境内的亳亭。因西周末时曾有戎族的亳王居此,故称为亳,后被秦宁公所灭。寿星:即南极老人星。

    ⑩菅(jiān)庙:草庵小庙。菅,野草。杜主:即杜陵之神杜伯。

    (11)故周之右将军:当年周朝的右将军。《史记索隐》引《墨子》曰:“周宣王杀杜伯不以罪,后宣王田于圃,见杜伯执弓矢射,宣王伏弢而死也。”梁玉绳曰:“周宣王杀杜伯事见《国语》《墨子》及《还冤志》。然杜伯是国君,非将军也,且宣王时安得有右将军哉……盖杜伯为最小鬼之神者,朱衣冠而操弓矢,厥状甚武,因以将军目之。‘右将军’者,以‘右’尊故也。”

    【译文】

    雍县有日神、月神、参宿、辰宿、南北斗、火星、金星、木星、土星、水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九臣、十四臣,诸布、诸严、诸逑这些神灵。有一百多座祠庙。秦国的旧都西县也有几十座祠庙。在湖县有周天子祠。在下邽有天神祠。丰、镐有火星庙和天子辟池。在杜县的亳亭有三所杜主祠和寿星祠。并且雍县的草庵小庙也有杜主祠。杜主,原本是周朝的右将军,他在秦中地区,是最小的鬼神中很灵验的一个。对这些星宿、神灵,每年都按时节分别进行祭祀。

    唯雍四畤上帝为尊,其光景动人民唯陈宝。故雍四畤,春以为岁祷,因泮冻,秋涸冻,冬赛祠,五月尝驹,及四仲之月祠,若月祠,陈宝节来一祠①。春夏用骍,秋冬用骝。畤驹四匹,木禺龙栾车一驷②,木禺车马一驷,各如其帝色。黄犊羔各四,珪币各有数,皆生瘗埋,无俎豆之具③。三年一郊。秦以冬十月为岁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见④,通权火⑤,拜于咸阳之旁,而衣上白,其用如经祠云⑥。西畤、畦畤,祠如其故,上不亲往。

    【注释】

    ①“及四仲之月祠”几句:《史记·封禅书》作“及四仲之月月祠,若陈宝节来一祠”,意谓四季的中间月份举行月祭,至于陈宝祠则只有在陈宝节时举行祭祀。仲月,每季的第二个月,如二月为仲春,五月为仲夏,八月为仲秋,十一月为仲冬。

    ②木禺龙:木龙。木禺,同“木偶”。栾车:有铃的车。

    ③俎(zǔ)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俎,用以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青铜制,也有木制漆饰的。豆,用木头做成,容量四升,高一尺二寸,里面用漆漆饰。

    ④上宿郊见:帝王亲自斋戒在南郊拜见上帝。宿,斋戒。

    ⑤权火:烽火。

    ⑥其用如经祠:使用的祭品和经常的祭祀一样,不因帝王亲祭而加多。经,常。

    【译文】

    雍县四畤,所祭祀的四位上帝是最尊贵的,但要说景象最激动人心的则数陈宝。所以,雍县四畤的祭祀,在春天解冻时祈求丰收,秋天在封冻时祭祀,冬天举行酬报神灵的祭祀,五月间进献小马驹,四季的中间月份举行月祭,陈宝神在节日享受一次祭祀。春夏季节用红色马,秋冬季节献用红毛黑鬃马。每畤使用小马驹四匹,木偶龙驾的有铃的车一套,木偶马驾的车一套,祭品的颜色也都按照各方的天帝的颜色来装饰。还用小黄牛和小羊各四头,玉石、帛绸各用一定数量,都把牲口活着埋下去,祭品不用供设。这样三年郊外祭祀一次。秦朝把冬季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因此,皇帝常常在十月进行斋戒,来到郊外,点燃全路烽火到达四畤,在咸阳附近进行礼拜、祈祷的祭祀,衣服崇尚白色,所用的祭品就像通常祭祀一样。西畤、畦畤,仍像过去一样祭祀,皇帝都不亲自去。

    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岁时奉祠之。至如他名山川诸鬼及八神之属,上过则祠,去则已。郡县远方神祠者,民各自奉祠,不领于天子之祝官①。祝官有祕祝②,即有灾祥,辄祝祠移过于下③。以上秦诸神祠。

    【注释】

    ①领:管辖。天子之祝官:朝廷主管祭祀的官员。

    ②祝官有祕祝:有些祝官在祭祀时向鬼神做“诡秘”的祈祷。

    ③祝祠移过于下:向鬼神祈祷,请鬼神把惩罚转移给天子之下的臣民。

    【译文】

    所有这些祭祀,都经常由太祝来主持,每年按时进行祭祀。至于其他大山大河,众位鬼灵及八神之类,皇帝经过那里就祭祀,离开了也就算了。远方郡县祭祀的众神,由当地百姓们各自去祭祀,不归皇帝的祝官掌管。祝官中的秘祝,如有了灾祸就进行祈祷祭祀,把灾祸转移到众位官员和老百姓们身上。以上记秦各种神的祠庙和祭祀情况。

    汉兴,高祖之微时,尝杀大蛇。有物曰①:“蛇,白帝子也,而杀者赤帝子。”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②。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鼓旗。遂以十月至灞上③,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因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

    【注释】

    ①物:当时人们称那种具有特异功能的人或物。此指哭蛇的老妇。

    ②丰枌(fén)榆社:指汉高祖故乡丰邑枌榆乡的土地祠。

    ③灞上:在今陕西蓝田,即白鹿原。

    【译文】

    汉朝兴起,汉高祖还在微贱之时,曾经斩杀了一条大蛇。有神物说:“这条蛇是白帝的儿子,而杀死它的,是赤帝的儿子。”高祖刚起兵的时候,在丰邑枌榆社进行过祈祷。后来,他占领沛县,作了沛公,于是祭祠蚩尤,用牲口的血来涂染鼓旗。两年后他在十月到了灞上,与诸侯一起平定了咸阳,立为汉王。就把十月当作一年的开端,崇尚红色。

    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①,命曰北畤。有司进祠,上不亲往。悉召故秦祝官,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仪礼。因令县为公社②。下诏曰:“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

    【注释】

    ①黑帝:传说中的北方天帝,名汁光纪。

    ②公社:官社,官府祭祀天地神鬼的处所。

    【译文】

    汉高祖二年,他向东攻打项籍而打回关中,问道:“过去秦朝所祭祀的上帝是什么呢?”群臣回答说:“是四位天帝,有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的祠庙。”高祖说:“我听说天有五位上帝,而现在只有四位,为什么呢?”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高祖说:“我知道这个道理了,就是要等我来建立第五个祠庙呀!”于是高祖便建了黑帝祠,名叫北畤。由主管官员前去祭祀,皇帝不亲自前去祭祀。高祖把秦朝的全部祝官们召来,又设置了太祝、太宰,礼仪同过去的一样。又命令各县设立官府社坛。他下诏书说:“我很重视并崇敬祭祀。现在对上帝的祭祀和山、河的神灵凡是应当祭祀的,各自按规定的时节祭祀,同过去一样。”

    后四岁,天下已定,诏御史,令丰谨治枌榆社,常以四时春以羊彘祠之。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长安置祠祝官、女巫。其梁巫①,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属②;晋巫③,祠五帝、东君、云中、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之属④;秦巫⑤,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属⑥;荆巫⑦,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属⑧;九天巫⑨,祠九天:皆以岁时祠宫中。其河巫祠河于临晋,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⑩。秦中者,二世皇帝。各有时月。

    【注释】

    ①梁巫:《史记集解》引文颖说,晋范会支庶刘氏随魏都大梁,所以有梁巫。

    ②天社、天水、房中、堂上:都是神名。

    ③晋巫:《史记集解》引文颖说,范氏世代在晋做官,所以祠里有晋巫。

    ④东君:据《楚辞·九歌》应是太阳神。云中:即《九歌》中的云神。司命:据《九歌》应是司掌人寿命的神。巫社、巫祠:颜师古注:“皆古巫之神也。”族人、先炊:《史记正义》曰:“先炊,古炊母神也。”按,《汉书·郊祀志》作“族人炊”,颜师古注:“古主炊母之神也。”

    ⑤秦巫:《史记集解》引文颖说,范会支庶留秦为刘氏,所以有秦巫。

    ⑥社主:《汉书·郊祀志》作“杜主”,即杜伯之神,前文已见,此作“社主”,误。巫保、族累:颜师古注:“二神名。”钱大昕曰:“族累盖疾疫之神。《说文》:‘痤,小肿也,一曰族累。’”

    ⑦荆巫:《史记集解》引文颖说,刘氏后又迁到丰,丰归荆管辖,所以有荆巫。

    ⑧堂下、巫先、司命、施糜:皆神名。颜师古注:“堂下,在堂之下;巫先,巫之最先者也;施糜,其先常施设糜粥者也。”

    ⑨九天:具体所指,诸说不一。《淮南子》说,中央叫钧天,东方叫苍天,东北曼天,北方元天,西北幽天,西方皓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即谓九天。《太元经》中说,一中天,二羡天,三徒天,四罚更天,五啐天,六郭天,七成天,八治天,九成天。

    ⑩南山:也称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为秦岭的一段。

    【译文】

    以后四年,天下已经安定。高祖命令御史传命丰县要慎重地修治枌榆社,经常按一年四季,春季用羊和猪来祭祀。又命令祝官在长安设立蚩尤祠。在长安设置祠官、祝官和巫婆。其中梁巫掌管祭祀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等神灵;晋巫掌管祭祠五帝、东君、云中君、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等神灵;秦巫掌管祭祀杜主、巫保、族累等神灵;荆巫掌管祭祀堂下、巫先、司命、施糜等神灵;九天巫掌管祭祀九天:这些每年都按时在宫中祭祀。其中河巫在临晋祭祀河神,南山巫在南山祭祀秦中。秦中指秦二世皇帝。以上各项祭祀,都各有规定的时日。

    其后二岁,或曰周兴而邑邰①,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②。于是高祖制诏御史:“其令郡国县立灵星祠③,常以岁时祠以牛。”

    【注释】

    ①邰:在今陕西武功西,周朝的祖先后稷被舜封于此,是周王朝的发祥地。

    ②血食:享受祭祀。因祭祀宰牲牢,故称。

    ③灵星:星名。又称天田星,主稼穑,古以辰日祀于东南,取祈年报功之意。

    【译文】

    这以后两年,有人说:“周朝兴盛了,在邰地建立城邑,设立后稷的祠庙,一直到现在还享受天下人的牺牲。”于是,汉高祖命令御史说:“应该命令各郡、各国、各县设立灵星祠,每年按时用牛来祭祀。”

    高祖十年春,有司请令县常以春三月及时腊祠社稷以羊豕,民里社各自财以祠。制曰:“可。”以上汉高祖。

    【译文】

    汉高祖十年的春天,主管的官员请求皇帝,命令各县常在春季三月和十二月用羊和猪来祭祀土地神和谷神;民间的土地神可命里社中的人分别征收财物来进行祭祀,皇帝批复说:“可以。”以上记汉高祖时期建立神祠和祭祀情况。

    其后十八年,孝文帝即位。即位十三年,下诏曰:“今祕祝移过于下,朕甚不取。自今除之。”

    【译文】

    以后十八年,汉孝文帝继承帝位。文帝继位后十三年,下诏书说:“现在祝官祕祝时把灾祸转移给大臣和百姓们,我很不赞成这种做法。从现在起废除这项制度!”

    始名山大川在诸侯,诸侯祝各自奉祠,天子官不领。及齐、淮南国废,令太祝尽以岁时致礼如故。

    【译文】

    当初,有些名山大川坐落在诸侯国内,由诸侯国的祝官各自供奉祭祀,并不由皇帝的祝官统管负责。等到齐国和淮南国被废除后,就命令太祝每年都按时致以像过去秦朝的礼仪一样的祭祀。

    是岁,制曰:“朕即位十三年于今,赖宗庙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民人靡疾。间者比年登,朕之不德,何以飨此?皆上帝诸神之赐也。盖闻古者飨其德必报其功,欲有增诸神祠。有司议增雍五畤路车各一乘①,驾被具②;西畤、畦畤禺车各一乘,禺马四匹,驾被具;其河、湫、汉水加玉各二③;及诸祠,各增广坛场,珪币俎豆以差加之。而祝釐者归福于朕④,百姓不与焉。自今祝致敬,毋有所祈。”

    【注释】

    ①路车:同“辂车”。帝王所乘之车。

    ②被具:驾车披在马身上的饰具。

    ③河、湫:指黄河和湫渊。加玉各二:指在祭祀二河时,各加进玉璧两枚。

    ④祝釐:祷告求福。釐,通“禧”。神降之福。

    【译文】

    这一年,汉文帝命令说:“我即位到现在已经十三年了,仰赖祖先的神灵、国家的福荫,国内太平无事,人民没有疾苦。近年来连年获得丰收,我没什么德行,凭什么享受这些呢?这都是上帝和各位神灵的恩赐。听说古代的帝王享受了神灵的恩德就一定要报答神灵的功劳,因此我想增加对各位神灵的祭祀。主管官员建议给雍县五畤祠增加路车各一辆,附带全套的车马用具,给西畤、畦畤增加木偶车各一辆,木偶马各四匹,以及全套的车马用具;给黄河、湫渊、汉水各增加玉璧两枚;另外还有许多祠庙,都扩大祭祀场地,祭祀用的玉珪、帛绸、牺牲都按等级适量增加。那祝福的人都把福气归献给我,百姓们却不在其中,从现在起祝福致敬,不要为我祈祷!”

    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①,易服色,色上黄②。”是时丞相张苍好律历③,以为汉乃水德之始,故河决金堤,其符也④。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内赤⑤,与德相应。如公孙臣言,非也。罢之。后三岁,黄龙见成纪⑥。文帝乃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草改历服色事。其夏,下诏曰:“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祈郊上帝诸神,礼官议,无讳以劳朕。”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夏亲郊,祀上帝于郊,故曰郊。”于是夏四月,文帝始郊见雍五畤祠,衣皆上赤。

    【注释】

    ①改正朔:采用新历法,即不再用十月,而改用另一个月为一年的起始之月。

    ②易服色,色上黄:即不应该再像秦朝一样的“色上黑”,或是像刘邦所讲的“色上赤”,而应该“色上黄”。

    ③张苍:刘邦的开国功臣,文帝时继周勃为丞相。好律历:精通律度、历法。

    ④河决金堤,其符也:黄河在金堤决口,这就兆示了汉朝是“水”德。符,征兆。据《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文帝十二年(前168)“河决东郡金堤”。东郡金堤,指今河南濮阳(当时的东郡郡治)一带的黄河大堤。

    ⑤外黑内赤:十月阴气在外则黑,阳气还伏在地下则内红。

    ⑥成纪:县名。故城在今甘肃秦安以北。

    【译文】

    鲁地人公孙臣向文帝报告说:“当初秦朝获得水德,现在汉朝继承了它,按照五德终始的规律来推算,那么汉朝应当轮到得土德了。土德的祥瑞应兆应该是有黄龙出现,所以应该更改历法,改换车马服饰的颜色,应崇尚黄色。”这时候,丞相张苍精通律历,认为汉朝正当是水德的开始,所以黄河才冲决了金堤,这就是水德的征兆。一年把冬天的十月作为开端,十月里阴气在外,阳气内伏,颜色外黑内红,与水德的象征正好相一致。像公孙臣所说的那些,是不正确的。于是否决了公孙臣的意见。以后三年,黄龙在成纪出现了,汉文帝就召来公孙臣,任命他为博士,要他和一些读书人一起草拟修改历法、服饰颜色的事。这年夏天,文帝下诏书说:“异物的神灵在成纪出现,它对人民没有侵害,今年的年景因而很好,获得丰收。我想要祈祷祭祀上帝和众位神灵,命礼官来商讨这项方案,不要怕烦劳我而不告诉我!”主管官员们说:“古时天子在夏至亲自举行郊祀,在南郊祭祀上帝,所以称为郊祀。”于是在这年夏季四月里,汉文帝开始在雍县五畤举行郊祀,参拜上帝,所穿的衣服都崇尚红色。

    其明年,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上①,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焉②。或曰东北神明之舍③,西方神明之墓也。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应。”于是作渭阳五帝庙,同宇,帝一殿,面各五门,各如其帝色。祠所用及仪亦如雍五畤。

    【注释】

    ①望气:通过观测云气以附会人世吉凶。

    ②:通“冕”。帽子。

    ③神明:太阳。

    【译文】

    第二年,赵地人新垣平因擅长观察云气来晋见皇上。他对文帝说:“长安东北方向有神异的云气,呈现出五彩颜色,像官吏们头上戴着的礼帽一样。有人说:东北方向是神明的宅舍,西方是神明的墓冢。上天的祥瑞降临,应当设立祠庙来祭祀上帝,用这个来应答吉祥的征兆。”于是,文帝修建了渭阳五帝庙。在同一个屋宇里,给每位天帝分别设立一个神殿,分别面对着五扇大门,按照各方天帝的颜色涂上色。并且祭祀时的祭品和礼仪,也像雍县五畤祠的一样。

    夏四月,文帝亲拜霸、渭之会,以郊见渭阳五帝。五帝庙南临渭,北穿蒲池沟水①,权火举而祠,若光辉然属天焉。于是贵平上大夫,赐累千金。而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②,谋议巡狩封禅事。

    【注释】

    ①蒲池:种蒲的池子。蒲字亦作“兰”。

    ②刺六经中作《王制》:意即搜罗、摘取六经中的句子,拼成一篇文献,名叫《王制》。王鸣盛曰:“刘向《七录》云‘文帝所造书有《本制》《兵制》《服制》篇’,即《封禅书》所谓《王制》也,非今《礼记》所有《王制》。”刺,采取。

    【译文】

    夏季四月里,汉文帝亲自去朝拜灞水、渭水的汇合地,参拜了渭阳五帝庙。五帝庙南面临近渭水,北面又穿沟引水进入兰池。在这里点燃烽火进行祭祀,就如同满天光辉照耀一般。于是,文帝任命新垣平担任上大夫的官职,赏赐给他的金银累加在一起有千金。文帝还让博士和许多读书人采取六经中的内容,编写了《王制》,谋划议论巡视郡国和封禅的大事。

    文帝出长门,若见五人于道北,遂因其直北立五帝坛①,祠以五牢具。

    【注释】

    ①因其直北:在五个人所站立的正北方。

    【译文】

    汉文帝出了长门亭,仿佛看见有五个人站在道路边上,于是就在他们所站之处的正北方修建五帝坛,用牛、羊、猪各五头来祭祀。

    其明年,新垣平使人持玉杯,上书阙下献之。平言上曰:“阙下有宝玉气来者。”已视之,果有献玉杯者,刻曰“人主延寿”。平又言:“臣候日再中。”居顷之,日却复中。于是始更以十七年为元年,令天下大酺①。

    【注释】

    ①大酺(pú):盛大聚饮。

    【译文】

    第二年,新垣平派人拿着玉杯,到宫门前报告要进献给文帝。新垣平对皇上说道:“宫门前有宝玉气来临。”过了一些时候去看,果然有人来进献玉杯,上面刻着“人主延寿”字样。新垣平又说:“我观测太阳将要再次当顶。”过了不久,太阳果然由偏西后退到当顶位置。文帝于是把第十七年改为后元元年,让天下人民举行盛大聚饮。

    平言曰:“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东北汾阴直有金宝气①,意周鼎其出乎?兆见不迎则不至。”于是上使使治庙汾阴南,临河,欲祠出周鼎。

    【注释】

    ①汾阴直:颜师古注:“谓正当汾阴也。”即汾阴的上空。直,正对着。汾阴,地名。故城在今山西万荣,汾水之入黄河口南。

    【译文】

    新垣平说:“周朝的宝鼎沉没在泗水中,现在黄河水满外流,流进泗水。我望见东北方向汾阴上空有金宝之气,估计周鼎将要出现吧?征兆出现了不去迎接,它就不会到来。”于是,文帝派遣使臣在汾阴南部修建了祠庙,临近黄河,希望通过祭祀使周鼎出现。

    人有上书告新垣平所言气神事皆诈也。下平吏治,诛夷新垣平。自是之后,文帝怠于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而渭阳、长门五帝使祠官领,以时致礼,不往焉。

    【译文】

    有人向文帝上书告发新垣平所说的云气和神灵的事全是骗局。文帝把新垣平交给法官处治,把新垣平的全族人全部杀死。从这以后,汉文帝对更改历法、服饰颜色和祭祀神灵的事不太热衷了,派祠官去管理渭阳五帝庙和长门五帝坛,让他们按时致以祭礼,他自己不亲自去了。

    明年,匈奴数入边,兴兵守御。后岁少不登。

    【译文】

    第二年,匈奴几次侵入边境,文帝动员军队去守卫防御。接着,地里的收成也减少了。

    数年而孝景即位。十六年,祠官各以岁时祠如故,无有所兴,至今天子。以上汉文帝、景帝。

    【译文】

    过了几年,汉景帝即位。十六年间,祠官每年按时像过去那样举行祭祀,没有兴建新的祠庙,一直到当今的皇帝。以上记汉文帝、景帝时兴建神祠和祭祀的情况。

    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译文】

    当今皇帝刚登上皇位,对敬拜鬼神的祭祀尤其热衷。

    元年,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安,搢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①。而上乡儒术②,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③,欲议古立明堂城南④,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会窦太后治黄、老言⑤,不好儒术,使人微伺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按绾、臧⑥,绾、臧自杀,诸所兴为皆废。

    【注释】

    ①改正度:颜师古注:“正,亦正朔;度,度量也,服色度量互言之耳。”

    ②乡儒术:喜欢儒家学说。乡,通“向”。趋从。

    ③赵绾:代人,汉武帝时曾任御史大夫。王臧:兰陵人,著名的儒生,武帝时曾任郎中令。文学:在当时的本义即指儒术。公卿:三公九卿,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郎中令与太常、廷尉、卫尉等都属于九卿。

    ④明堂:传说中远古帝王举行典礼的一种殿堂。

    ⑤窦太后:景帝之母,武帝之祖母。自景帝在位时,窦太后就干预朝政;武帝即位后,窦太后仍权欲未减,故与武帝朝臣矛盾尖锐。黄、老言:道家称其祖师是黄帝、老子,所以称道家之言为“黄老言”。

    ⑥按:查办。

    【译文】

    武帝元年,汉朝兴起已经六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朝廷上的官员都希望皇帝举行封禅大典,改变历法和服饰颜色。而武帝崇尚儒家学说,招揽有才能、有德望的人,赵绾、王臧等人都凭儒术被任命为公卿,他们想建议武帝像古代那样在城南建立明堂,来朝会诸侯。他们草拟了皇帝巡视诸侯、封禅、更改历法以及服饰颜色的计划但还没有完成。正赶上窦太后喜好黄老学说,不喜欢儒家学说,她派人悄悄地收集赵绾等人用非法手段谋取私利的事,下令审查赵绾、王臧,赵绾、王臧自杀了。他们所大力兴办的那些事也都废止了。

    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征文学之士公孙弘等①。

    【注释】

    ①公孙弘:薛人,姓公孙,名弘,字季。家庭贫穷,曾在海上牧猎,到了四十多岁,才学习《春秋公羊传》。武帝初,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失旨,免归。元光中诏征文学,他策对第一,被拜为博士;元朔中,被拜为丞相,封为平津侯。公孙弘性外宽内忌,阳为善而阴报以祸。不肯面折廷争,议事常顺武帝之意,熟习文法吏治,缘饰以儒术,为武帝所信任。

    【译文】

    六年后,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武帝征召了文学之士公孙弘等人。

    明年,今上初至雍,郊见五畤。后常三岁一郊①。是时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蹄氏观②。神君者,长陵女子③,以子死,见神于先后宛若④。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平原君往祠⑤,其后子孙以尊显。及今上即位,则厚礼置祠之内中。闻其言,不见其人云。以上武帝好神异之初。

    【注释】

    ①三岁一郊:三年中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每三年轮流一遍。

    ②舍:设其神位,即供奉。上林:苑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南周至、鄠邑交界处。蹄氏观:上林苑中的台观名。

    ③长陵:刘邦的陵墓,后在其所在地设县(陵邑),县治在今陕西泾阳东南,当时的长安城北。

    ④见神于先后宛若:向她的妯娌宛若显灵。见,同“现”。先后,妯娌。兄、弟之妻的合称。宛若,人名。

    ⑤平原君:武帝的外祖母,王太后的母亲,名臧儿,武帝即位后尊之为平原君。

    【译文】

    又过了一年,武帝初次来到雍县,在五畤举行了祭祀。以后通常是三年祭祀一次。这时,武帝寻求到一位神君,把她安置在上林苑蹄氏观里。神君本是长陵的一位女子,因为在生孩子时死去了,就在她的妯娌宛若身上显灵,宛若就把她供奉在自己屋内,很多老百姓都来祭祀这位“神君”。平原君祭祀过这位“神君”,她的子孙们也因此尊贵显赫。到当今皇帝继位,就准备了丰厚的祭品在宫中祭祀这位“神君”。只是在祭祀时能听到她说话,却见不到她的身影。以上记汉武帝开始喜好神异的情况。

    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①,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泽侯舍人②,主方③。匿其年及其生长,常自谓七十,能使物,却老。其游以方遍诸侯。无妻子。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余金钱衣食。人皆以为不治生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争事之。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④。尝从武安侯饮⑤,坐中有九十余老人,少君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⑥,老人为儿时从其大父,识其处,一坐尽惊。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⑦。”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一宫尽骇,以为少君神,数百岁人也。

    【注释】

    ①谷道:李奇曰:“辟谷不食之道也。”却老:延缓衰老。

    ②深泽侯:指赵胡,他继承祖上爵位为深泽侯。

    ③主方:主管方药。

    ④善为巧发奇中:善于巧妙地预言事物,并每每应验。

    ⑤武安侯:田蚡,武帝之舅,王太后的同母异父弟,以佐立武帝之功封武安侯。曾任太尉、丞相。

    ⑥大父:祖父。

    ⑦柏寝:古台名。具体地点不详。按,《晏子春秋》卷六有“景公(前547——前490在位)为柏寝之台成”云云,是柏寝乃筑于景公之时,桓公(前685——前642在位)时不可能有“柏寝”。可见李少君之胡说八道。

    【译文】

    这时候,李少君也凭借着祭祀灶神、辟谷不食、长生不老等方术来拜见皇上,皇上很敬重他。李少君,是已死去的深泽侯的舍人,主管方药。他隐瞒了自己的年龄和生平经历,常常自称说自己七十岁了,能够驱使鬼神防止衰老。他靠着方术在诸侯各国云游,并没有妻子儿女。人们听说他能够驱使鬼神办事以及长生不老,就纷纷赠送财物给他,使他常常能够积攒下许多金钱和衣服、食物。人们都认为他不经营产业而生活富裕,又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就对他更加相信,争着去侍奉他。李少君天生喜欢方术,又善于巧妙地预言事物,每每都应验了。他曾经陪同武安侯宴饮,席间坐着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李少君竟说出曾经同他的祖父一道游玩打猎的处所,那老人小时经常跟随他的祖父,还记得那个地方,因此满座的客人们都非常吃惊。李少君拜见皇上,皇上有一件旧铜器,就问少君是否认得它。少君说:“这件铜器是齐桓公登位十年时陈放在柏寝台上的。”即刻查看上面的铭文,果然是齐桓公的铜器。这使全宫廷的人都惊怕,认为李少君是神仙,已是几百岁的人了。

    少君言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①,安期生食巨枣②,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③。

    【注释】

    ①安期生:先秦时的方士。

    ②巨枣:传说中的仙果,后来有称“安期枣”的。

    ③诸药齐:各种药材。齐,同“剂”。

    【译文】

    少君对皇上说:“祭祠灶神可以招致神异之物,有了神异之物,丹沙就可以炼成黄金,黄金炼成了再制成饮食器皿,它可以使人延年益寿,人的寿命延长了就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仙人,见到了仙人后再举行封禅大礼就可以长生不老,黄帝就是这样的。我曾在海上云游,见到过安期生,他吃的巨枣,有瓜那么大。安期生是位仙人,他能在蓬莱岛上往来,他如果和你同道,就与你相见;认为不同道,就隐而不见。”于是皇上就亲自祭祀灶神,派方士们到海上去寻找在蓬莱岛上的安期生这一类仙人,并开始做把丹沙等各种药炼成黄金的工作。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①。求蓬莱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以上李少君。

    【注释】

    ①黄锤史宽舒:黄锤县人姓史名宽舒。黄锤,黄县和锤县,都在今山东烟台。但一人不能分属两县,其说可疑。郭嵩焘曰:“《始皇本纪》‘过黄锤’,疑初为一县,后乃分治也。”

    【译文】

    过了好久,李少君病死了。皇上认为他是尸解升天了,并没有死,就让黄锤县史宽舒继承李少君的方术。继续求寻蓬莱岛上的仙人安期生,但没能找到,而沿海一带燕、齐两地的许多离奇怪诞的方士们,来谈论神仙一类事情的人更多了。以上记李少君的事迹。

    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①,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②,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③。”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后人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天子许之,令太祝领祠之于忌太一坛上,如其方。后人复有上书,言:“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④,祠黄帝用一枭破镜⑤;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牡马;太一、泽山君、地长用牛⑥;武夷君用干鱼⑦;阴阳使者以一牛。”令祠官领之如其方,而祠于忌太一坛旁。

    【注释】

    ①太一:神名,也作泰一。《史记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

    ②太牢:牛、羊、猪三牲叫太牢,也有说牛为太牢,羊为少牢的。

    ③八通之鬼道:坛八面有阶,作为神鬼来往的通道。

    ④解祠:祭祀以求解祸。

    ⑤枭:猫头鹰。破镜:又名獍,一种眼睛像虎的野兽。

    ⑥泽山君、地长:神名。

    ⑦武夷君:武夷山神。

    【译文】

    亳县人谬忌向武帝上奏祭祀太一神的礼仪,说:“天神中最尊贵的是太一神,太一神的辅佐者是五帝。古代的天子们在东南郊分春秋两季来祭祀太一神,献用牛、羊、猪三牲,第七天,再为祭坛通设八面台阶,作为神鬼们经过的通道。”于是天子命令太祝在长安东南郊建筑祭祀太一神的祠坛,经常按照谬忌所说的做法供奉祭祀。这以后有人上书奏道:“古代的天子们每三年一次使用牛、羊、猪三牲来祭祀三位神:即天一神、地一神、太一神。”汉武帝答应了这项奏请,命令太祝在谬忌的太一坛上管领这项祭祀的仪式,按照这人所奏请的做法举行。后来又有人上书说:“古代的天子经常在春天举行消灾祈福的祭祀,祭祀黄帝使用枭鸟、獍兽各一只;祭祀冥羊神使用羊;祭祀马行神使用一匹青牡马;祭祀太一神、泽山君、地长使用牛;祭祀武夷君使用干鱼;祭祀阴阳使者使用牛一头。”于是,汉武帝命令祠官按照这个人奏请的方式来举行祭祀,并在谬忌的太一坛旁边进行。

    其后,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为币,以发瑞应,造白金焉①。

    【注释】

    ①以发瑞应,造白金焉:为了引发上帝显示瑞应,于是铸造白金。白金,本指银,此指一种银与锡的合金。据《平准书》,武帝时用银与锡的合金铸造了三种货币,一种龙纹,一种马纹,一种龟纹,面值都定得很高。

    【译文】

    后来,天子的苑林中有白鹿,就用它的皮制造成皮币,来引发上帝显示瑞应,并铸造了银锡合金币。

    其明年,郊雍,获一角兽,若麃然①。有司曰:“陛下肃祗郊祀,上帝报享,锡一角兽,盖麟云。”于是以荐五畤,畤加一牛以燎。锡诸侯白金,风符应合于天也②。

    【注释】

    ①麃(páo):同“狍”。鹿一类的动物。

    ②风符应合于天:向诸侯们示意,朝廷的铸造“白金”是合乎天意的,其“符应”就是“麒麟”出现了。风,吹风,示意。

    【译文】

    这以后的第二年,天子到雍县去祭祀天地,捕捉到了长着一只角的野兽,形状像狍子一样。主管官员说:“陛下虔诚恭敬地祭祀天地,上帝为了报答歆享,降赐了这头长有一只角的野兽,这大概就是麒麟了吧!”于是就在五畤把它进献给了上帝,并下令给每个畤的祭祀增加一头牛,用火焚烧。同时还把“白金”赐给诸侯,示意他们朝廷的铸造“白金”是合乎天意的。

    于是济北王以为天子且封禅,乃上书献泰山及其旁邑,天子以他县偿之。常山王有罪,迁①,天子封其弟于真定②,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然后五岳皆在天子之邦。以上祠太一及诸神。

    【注释】

    ①常山王有罪,迁:常山王刘勃多行不法,被废后,迁之房陵(今湖北房县)。常山国的国都为真定,在今河北石家庄东北。

    ②封其弟于真定:刘勃被废后,武帝从已废的常山国划出一块地盘,命名为“真定国”,立刘勃之弟刘平为王,国都仍在真定。

    【译文】

    于是济北王想到天子将要举行封禅大典了,于是上书把泰山及旁边的县邑献给皇上,皇上用其他县邑补偿给他。常山王犯了罪,被贬谪到其他地方,天子就封他的弟弟为真定王,继续先王的祭祀,并把常山改设为郡。这样,五岳所在的地区就都处在天子直辖的地域范围内。以上记祭祀太一及其他各神灵的情况。

    其明年,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于是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甚多,以客礼礼之。文成言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画云气车①,及各以胜日驾车辟恶鬼。又作甘泉宫②,中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居岁余,其方益衰,神不至。乃为帛书以饭牛,详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杀视得书,书言甚怪。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于是诛文成将军,隐之。

    【注释】

    ①云气车:画有五色云气的神车。

    ②甘泉宫:汉代的离宫名。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甘泉山上。也称云阳宫。

    【译文】

    第二年,齐地人少翁晋见皇上,进献祭祀鬼神的方术。皇上有个宠爱的王夫人去世了,少翁在夜间用他的方术招来了王夫人和灶神的形貌,天子从帐幕中看见了,于是就封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的财物很多,并用对待宾客的礼节来对待他。文成将军说:“皇上如果想要与神仙交往,如果宫室、被服等物不像神仙用的,神仙就不会来。”于是就制作画有五色云气的神车,各选择五行相克的制胜日期,驾着各色神车来驱除恶鬼。同时,又修筑甘泉宫,里面设有台室,室内画有天、地、太一等众鬼神,并设置了祭祀器具来招徕天神。过了一年多,他的方术渐渐败落,天神并没有来。于是,他就用帛绸写了一些字,给牛吃下,自己假装不知道,说:“这牛的腹中有神奇之物。”杀了牛一看,拿到了写着字的帛绸,上面写的话很怪异。皇上认识那绸书上的笔迹,就讯问那个人,果然这是伪造的,于是就杀了文成将军,并将这件事隐瞒下来。

    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以上文成将军。

    【译文】

    这以后,又建造了柏梁台、铜柱、承露仙人掌等一类的东西。以上记文成将军少翁的事。

    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①,巫医无所不致,不愈。游水发根言上郡有巫②,病而鬼神下之③。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问神君。神君言曰:“天子无忧病。病少愈,强与我会甘泉。”于是病愈,遂起,幸甘泉,病良已。大赦,置酒寿宫神君。寿宫神君最贵者太一,其佐曰大禁、司命之属,皆从之。弗可得见,闻其言,言与人音等。时去时来,来则风肃然。居室帷中。时昼言,然常以夜。天子祓④,然后入。因巫为主人,关饮食⑤。所以言,行下。又置寿宫、北宫,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神君所言,上使人受书其言,命之曰“书法”。其所语,世俗之所知也,无绝殊者,而天子心独喜。其事祕,世莫知也。以上因帝病复叙神君事。

    【注释】

    ①鼎湖:宫名。即鼎湖延寿宫,和宜春宫相距不远,在今陕西蓝田西南。湖也作“胡”,两字通用。

    ②游水发根:服虔曰:“游水,县名;发根,人姓名。”颜师古注:“游水,姓也;发根,名也。”

    ③病而鬼神下之:在他患病的时候有鬼附了他的体。

    ④祓(fú):洁,除灾祈福的仪式。

    ⑤关:通。

    【译文】

    文成将军死后第二年,天子在鼎湖宫病得很厉害,巫医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病仍不见好。游水发根曾说上郡那里有一名巫师,在他生病期间鬼神附了体。皇上就把他召来,在甘泉宫供奉起来。等到皇上病时,派人去问神君。神君说道:“天子不要忧虑您的病!待身体稍微好些,要支撑着同我到甘泉宫相会!”接着,皇上病好了,就起来,亲自光临甘泉宫,病体果然完全康复了。因此,天子宣布大赦,建造了寿宫,安置神君在那里。寿宫神君中最尊贵的是太一神,他的辅助者叫大禁、司命等等,都跟从太一神。众神是不能见到的,只能听到他们讲的话,说话的声音同人的一样。他们有时来,有时去,来的时候有飒飒的风声,都住进室内的帷帐里。他们有时白天也说话,但经常是在夜里。天子举行了消灾求福的仪式,然后才进入寿宫。依靠巫师做这里的主人,领取饮食,众神所说的话,也要由巫师传达下来。又设置寿宫和北宫,竖起带有羽毛的旗帜,供设盛有祭礼的器具,用这来祈请神君。神君所说的话,皇上派人把它们记录下来,给它命名为“书法”。神君们所说的话,世上的凡夫俗子们也能明白,并没有什么特殊奇奥的地方,然而天子心里暗自欢喜。这些事情都保密,世人都不能知晓。以上借武帝生病再叙神君的事。

    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二元以长星曰“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狩”云。

    【译文】

    这以后第三年,主管官员奏议说建立年号应该根据上天降赐的祥瑞来命名,不应当用一二记数。第一个年号叫“建元”,第二个年号是因为长星出现叫“元光”,第三个年号因为在祭祀天地时捉获一只独角兽,就叫“元狩”。

    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议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①。”有司与太史公、祠官宽舒议:“天地牲角茧栗②。今陛下亲祠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圜丘为五坛,坛一黄犊太牢具,已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于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睢丘③,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礼毕,天子遂至荥阳而还④。过雒阳,下诏曰:“三代邈绝⑤,远矣难存。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后为周子南君,以奉其先祀焉。”是岁,天子始巡郡县,浸寻于泰山矣⑥。以上亲祠汾阴后土,因巡郡县。

    【注释】

    ①礼不答:礼节不相称。答,杨树达曰:“合也。”

    ②天地牲角茧栗:祭祀天地所用的牲畜,应是刚开始长角的牛犊。角茧栗,牛角之形或如茧,或如栗,言其小。

    ③睢丘:《史记·封禅书》作“脽(shuí)丘”。地名。在今山西万荣西南。

    ④荥阳:地名。故城在今河南郑州西北古荥镇。

    ⑤邈绝:久绝,已经灭亡很久了。

    ⑥浸寻:渐进。

    【译文】

    第二年冬天,天子到雍县祭祀天地,同大家商议,说:“现在,上帝由我亲自祭祀,但后土还没有祭祀,那么礼节就不相称。”主管官员和太史公、祠官宽舒议论道:“祭祀天地要用刚长角的小牛,现在陛下要亲自祭祀后土,就应当在湖中的圆形土丘上设立五个祭坛,每个祭坛上供奉一头小黄牛作为祭品举行祭祀,祭祀完毕后要把它全部埋入地下,陪从祭祀的人规定穿黄色衣服。”于是,天子就东行,开始在汾阴的睢丘上建筑后土祠,按照宽舒等人所议奏的实行。皇上亲自遥祭,如同祭祀上帝时的礼仪。礼仪完毕,天子接着到达荥阳,然后返回京城。天子在经过洛阳时,发下诏书说:“夏、商、周三代已经灭亡很久了,它们的祭祀难以保存下来。那么就以方圆三十里的地方赐封周朝的后代做周子南君,来供奉其祖先。”这年,天子开始巡视郡县,渐渐接近泰山了。以上记武帝亲自祭祀汾阴后土,接着巡行郡县。

    其春,乐成侯上书言栾大①。栾大,胶东宫人②,故尝与文成将军同师,已而为胶东王尚方③。而乐成侯姊为康王后,无子。康王死,他姬子立为王。而康后有淫行,与王不相中④,相危以法⑤。康后闻文成已死,而欲自媚于上,乃遣栾大因乐成侯求见言方。天子既诛文成,后悔其蚤死⑥,惜其方不尽,及见栾大,大说。大为人长美,言多方略,而敢为大言,处之不疑。大言曰:“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顾以臣为贱,不信臣。又以为康王诸侯耳,不足与方。臣数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然臣恐效文成,则方士皆奄口⑦,恶敢言方哉!”上曰:“文成食马肝死耳⑧。子诚能修其方,我何爱乎!”大曰:“臣师非有求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则贵其使者,令有亲属⑨,以客礼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于神人。神人尚肯邪不邪。致尊其使,然后可致也。”于是上使验小方,斗棋⑩,棋自相触击。

    【注释】

    ①乐成侯:丁义。刘邦功臣丁礼的曾孙,袭其先人之位为乐成侯。

    ②胶东宫人:胶东王宫里的侍应人员。胶东,诸侯国名。

    ③尚方:主管方药。

    ④不相中:不相能,即今所谓“合不来”。

    ⑤相危以法:即相互罗织罪名,欲陷对方于法。

    ⑥蚤:同“早”。

    ⑦奄口:掩口,闭口不说。奄,通“掩”。

    ⑧食马肝死:相传马肝有毒,人吃了会死。

    ⑨令有亲属:让他有达官贵人为亲戚。

    ⑩斗棋:方士利用磁力作用,使棋子在棋盘上自相触击,用这种魔术手段来骗人。

    【译文】

    这年春天,乐成侯给皇帝上书介绍栾大。栾大,是胶东王的宫人,过去曾和文成将军在同一位老师门下求学,以后就做了为胶东王掌管方药的尚方。而乐成侯的姐姐是胶东康王的王后,没有儿子。康王死后,别的姬妾的儿子被立为王。康王后有淫秽行为,与新王合不来,他们彼此间罗织罪名互相攻击、伤害。康王后听说文成将军已死,她自己想要讨好皇上,就派栾大通过乐成侯以方术求见皇上。皇上杀死文成将军后,又后悔他死得太早,惋惜他的方术没有完全留传下来。等到见到栾大,皇上非常高兴。栾大人长得高大俊美,言谈中多有计谋,而且敢说大话,神情自然,毫不迟疑。栾大夸口说:“我常在海上来往,见到过安期生、羡门高他们,但他们认为我出身低微,并不相信我。他们又认为康王只不过是诸侯罢了,不值得传授方术给他。我多次对康王报告,康王又不相信我。我的老师说:‘黄金可以炼成,黄河决口了可以再堵塞住,长生不死的药可以求得,仙人可以招致而来。’但我怕会成为文成将军那样,那么方士们就都要掩口不说话了,还怎么敢谈论方术呢!”皇上说:“文成将军是误吃了马肝死去的。您果真能修治研习他的方术,我还会吝惜什么呢!”栾大说:“我的老师并不是对人有所索求,只是别人来向他索求。陛下一定要召他来相见,那么就要尊重他的使者,让使者有尊贵的亲戚,要用宾客礼仪接待他,不可贱视他,让他佩带各种印信,才可以使他和神仙交流往来。神仙究竟肯相见呢?还是不肯呢?只有尊重神的使者,然后才能见到神仙。”当时皇上令他用一个小方术实验一下,栾大便摆弄棋子,让棋子在棋盘上自动互相撞击。

    是时上方忧河决①,而黄金不就,乃拜大为五利将军。居月余,得四印,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制诏御史:“昔禹疏九江,决四渎。间者河溢皋陆②,堤繇不息③。朕临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遗朕士而大通焉。《乾》称‘蜚龙’,‘鸿渐于般’④,朕意庶几与焉。其以二千户封地士将军大为乐通侯⑤。”赐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舆斥车马帷幄器物以充其家⑥。又以卫长公主妻之⑦,赍金万斤,更命其邑曰当利公主⑧。天子亲如五利之第。使者存问供给,相属于道。自大主将相以下⑨,皆置酒其家,献遗之。于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将军亦衣羽衣,夜立白茅上受印,以示不臣也。而佩“天道”者,且为天子道天神也。于是五利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神未至而百鬼集矣,然颇能使之。其后装治行,东入海,求其师云。大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扼捥而自言有禁方⑩,能神仙矣。以上五利将军。

    【注释】

    ①上方忧河决:自元光三年(前132)黄河决口于瓠子,至此时已二十年没有堵上,这也是汉武帝当时所发愁的一件事。

    ②皋(ɡāo)陆:水边平地。皋,岸,水旁地。

    ③繇:通“徭”。劳役。

    ④《乾》称“蜚龙”,“鸿渐于般”:“飞龙在天”是《周易·乾卦》九五爻辞,“鸿渐于般”是《周易·渐卦》六二爻辞。方苞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言君之得臣也;‘鸿渐于般,饮食衎衎’,言臣之得君也。武帝以栾大为‘天所遗士’,故引此。”蜚,同“飞”。般,通“磐”。一说借为“泮”。

    ⑤乐通侯:《史记集解》引韦昭曰:“言栾大能通天意,故封‘乐通’。”

    ⑥乘舆斥车马帷幄器物:此谓皇帝将自己身边不用的车马、帷帐以及各种器物,拨给栾大使用。乘舆,指称皇帝。斥,不用。

    ⑦卫长(zhǎnɡ)公主: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大女儿。

    ⑧当利:县名。西汉时治所在今山东莱州西南。

    ⑨大主:即大长公主,窦太后之女,武帝姑母。

    ⑩扼捥(wàn):扼腕。内心激动,跃跃欲试的样子。捥,同“腕”。

    【译文】

    这时皇上正担忧黄河决口,黄金还没有炼成,就封拜栾大为五利将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栾大就得到四颗官印,佩戴上了五利将军印、天士将军印、地士将军印、大通将军印。皇上下诏书给御史说:“从前夏禹疏通九江,开通四渎。近年来河水泛滥,淹没了高地,为了筑好防洪大堤,人民不停地劳动、服役。我执政已有二十八年,上天如果送方士给我,栾大可以上通天意。《易经·乾卦》说‘飞龙升天’,《易经·渐卦》说‘大雁渐近涯岸’,我看与这差不多吧,应当以二千户赐封地士将军栾大为乐通侯!”这样,就赏赐给他列侯级的上等府第和一千个奴仆,以及天子不用的车马、帷帐、器械等各种东西,把他家都装满了。皇帝又把卫皇后所生的长公主嫁给他,赠送一万斤黄金,把她的封号改为当利公主。天子亲自驾临五利将军的府第,使者前去慰问供应事宜,他们在路上连绵不断,从大长公主到朝廷将相以下,都备置了酒席送到他家,馈赠贵重的礼物。这时天子又刻制了“天道将军”的玉印,派遣使臣们穿着羽衣,夜里站在白茅上授给他大印,五利将军也穿着羽衣,夜里站在白茅上接受大印,用这种仪式来表示并不把他当作臣子看待。而且,他的佩印称作“天道”,就是将要替天子引导天神降临的含义。从这时起,五利将军常常在夜晚在家中祭祀,想要请求神仙下凡。但神仙没有来,众鬼却都聚来了,不过,他很能驱使他们。这以后,他就整装准备出行,说要往东去海上,求见他的仙师等等。栾大晋见皇上几个月,就佩戴上了六颗大印,声名显赫,使天下人震惊。因而,在沿海的燕、齐两地的方士们,没有不激动振奋的,都说自己有祕方,能够招来神仙了。以上记五利将军栾大的事。

    其夏六月中,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①,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②。鼎大异于众鼎,文镂无款识,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天子使使验问巫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③。至中山,曣④,有黄云盖焉。有麃过,上自射之,因以祭云。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请尊宝鼎。天子曰:“间者河溢,岁数不登,故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育谷。今岁丰庑未报⑤,鼎曷为出哉?”有司皆曰:“闻昔泰帝兴神鼎一⑥,一者壹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⑦。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颂》云:‘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吴不骜,胡考之休⑧。’今鼎至甘泉,光润龙变⑨,承休无疆⑩。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盖,若兽为符,路弓乘矢(11),集获坛下,报祠大享。唯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见于祖祢(12),藏于帝廷,以合明应。”制曰:“可。”以上迎汾阴宝鼎于宫庙。

    【注释】

    ①营旁:后土祠的区域之旁。营,祠坛、陵墓所占的地域。

    ②掊(póu)视:用手扒开来看。掊,以手或工具扒物或掘土。

    ③从行,上荐之:谓武帝也跟着一道前去,准备将此鼎进献于上帝。

    ④曣:也作晏温,或氤氲,天气晴和温暖。

    ⑤丰庑(wú)未报:意即今年的丰歉尚无定准。庑,通“芜”。草木茂盛。

    ⑥泰帝:颜师古以为即太昊伏羲氏。

    ⑦亨鬺(pēnɡ shānɡ):烹煮,特指烹煮牲畜以祭祀。亨,通“烹”。鬺,通“觞”。

    ⑧“自堂徂基”几句:见《诗经·周颂·丝衣》,这是一首写祭祀的诗。鼐鼎,鼎中之绝大的。鼒(zī),上端收敛、小口的鼎。吴,喧哗。骜,通“傲”。傲慢。胡考,长寿。

    ⑨光润龙变:指鼎光彩变化万千。

    ⑩承休无疆:谓武帝承上天无边之福。休,美,福祥。

    (11)路弓乘矢:路,大。乘矢,四矢曰“乘”。

    (12)祖祢(nǐ):祖庙。

    【译文】

    这年的夏季六月中,汾阴一个名叫锦的巫师在魏脽后土祠旁边替人家祭祠神灵,看到地面隆起,形状像弯钩一样,扒开土一看,见到了一只鼎。这只鼎和其他的鼎大不相同,刻着花纹,并没有文字,巫师对这感到奇怪,就告诉了当地官吏。这名官吏又转告河东郡太守胜,胜就把这件事上奏了。天子派使者盘问巫师获得这只鼎的情况,知道这并没有弄虚作假,就按礼节进行祭祀,迎接这只鼎到甘泉宫,皇上亲自跟随使者前去迎接,将此鼎进献于上帝。迎鼎队伍到中山时,天气晴朗,天空中有一片黄云覆盖。有一只狍子跑过,皇上自己射中它,因而用它来祭祀。到达长安,公卿大夫们都议论奏请尊奉宝鼎事宜,天子说:“近年黄河泛滥,连年收成不好,所以我巡行祭祀了后土神,为百姓们培育谷苗祈祷。今年丰歉还未可知,这只鼎为什么会出现呢?”主管官员说:“听说从前泰帝制作了一只神鼎,表示天下一统的意思,是天地万物统一的象征。黄帝制作过三只宝鼎,‘三’,就象征着天、地、人。夏禹征收了九州的金属,铸造了九只鼎。这些鼎都曾烹煮牺牲,来祭祀上帝、鬼神。鼎遇到圣明君主,就会出现,就这样它传到夏朝、商朝。周朝的德政衰败,宋国的社树失踪,鼎就沉没,潜伏起来不再出现了。《诗经·周颂》中说:‘从堂到门查祭器,从羊到牛查祭牲,大鼎、小鼎都干净,既不喧哗又不傲慢,极为肃穆,求得长寿和福祉。’现在宝鼎在来甘泉宫时,光彩焕发,如龙变化无穷,意味着大汉将承受无穷无尽的吉祥。这正符合在中山遇有黄白云覆盖的征兆,还有狍子是相应的符瑞,陛下用一只大弓、四支利箭射中了它,把它奉献在祭坛下面,酬谢天地众神歆享。只有承受天命称帝的人,才能心知天意,并按天意行事,符合天帝的美德。所以,宝鼎应该奉献在祖庙中,在天帝的殿堂中珍藏,来使神明的祥瑞合应一致。”天子下诏书说:“可以!”以上记迎汾阴宝鼎进献宗庙。

    入海求蓬莱者,言蓬莱不远,而不能至者,殆不见其气。上乃遣望气佐候其气云。

    【译文】

    到海上寻求蓬莱仙山的人说,蓬莱仙境并不遥远,而不能到达的原因,大概是因没见到那里上空的瑞气。皇上就派遣望云气的官吏,去观察云气。

    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太一之佐也,宜立太一而上亲郊之”。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①,与黄帝时等②。”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宛朐③,问于鬼臾区④。鬼臾区对曰:‘黄帝得宝鼎神策⑤,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⑥,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⑦,后率二十岁复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卿因所忠欲奏之⑧。所忠视其书不经,疑其妄书,谢曰:“宝鼎事已决矣,尚何以为!”卿因嬖人奏之。上大说,乃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公,申公已死。”上曰:“申公何人也?”卿曰:“申公,齐人。与安期生通,受黄帝言,无书,独有此鼎书。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曰:‘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申公曰:‘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断斩非鬼神者⑨。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⑩。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11)。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于是天子曰:“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耳(12)。”乃拜卿为郎,东使候神于太室。以上公孙卿言黄帝事。

    【注释】

    ①辛巳朔旦冬至:十一月初一的早晨交冬至节。

    ②时:节气,节令。

    ③宛朐(yuān qú):县名。故城在今山东菏泽西南。

    ④鬼臾区:传说中的黄帝臣子,为占星之官。

    ⑤神策:神灵所降的筹码。策,用为推算或计算的筹码。《史记索隐》曰:“神策者,神蓍也,黄帝得之以推算历数。”蓍是一种用以占卜的草。

    ⑥得天之纪:得到了上天规定的某种定律,指历法而言。

    ⑦迎日推策:按照日月的运行推算未来的历法。

    ⑧所忠:人名。汉武帝宠幸的大臣,官至谏议大夫。

    ⑨断斩:斩杀,审判斩杀。

    ⑩寒门者,谷口也:寒门,也作塞门。谷口,今陕西礼泉东北一带,与前文所说的“中山”相距不远。

    (11)荆山:也称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西南,与今山西永济西南的首山隔黄河相望。

    (12)(xǐ):亦作“屣”,鞋子。

    【译文】

    这年秋天,皇上临幸雍县,并举行郊祀。有人说:“五帝,是太一神的辅佐之神。应当设立太一神位,并且皇上亲自去祭祀它。”天子迟疑未定。齐人公孙卿说:“今年得到宝鼎,仲冬月辛巳朔日是冬至,正好与黄帝制造宝鼎的节令相同。”公孙卿有一块木简,上面写道:“黄帝在宛朐得到宝鼎后,向鬼臾区问起这件事。鬼臾区回答说:‘黄帝得到宝鼎和神策,今年是己酉朔日早晨交冬至,掌握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循环运动,周而复始。’于是黄帝按照日月朔望进行推算,以后都每隔二十年再轮到朔日早晨交冬至,共推算了二十次,共三百八十年,黄帝成仙登上了天。”公孙卿想要通过所忠上奏此事,所忠看到他的简书上所写的话荒诞不经,怀疑那是胡言乱语,就推辞说:“宝鼎的事已经决定了,还说它干什么!”公孙卿又通过皇上宠爱的人上奏,皇上非常高兴,就即刻叫来公孙卿询问这件事。公孙卿回答说:“我从申公那里接受了这木简,申公已经死了。”皇上说:“申公是什么人?”公孙卿说:“申公是齐地人,他与安期生有交往,承受了黄帝的言教,并没有书,只有这鼎书。上面写道:‘汉朝的兴盛应当与黄帝得鼎的周期时刻相同。’又写道:‘汉朝的圣主,应当在高祖的孙子或曾孙一代人。宝鼎出现是与神意相通的,应举行封禅大典。自古举行过封禅大典的有七十二个帝王,只有黄帝登上泰山祭天。’申公说:‘汉朝的君主也应当登泰山封禅,能上泰山封禅,就能成仙升天了。黄帝时有上万的诸侯国,而举行过名山大川祭祀的封国占了七千。天下的名山有八座,三座在蛮夷地区,五座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有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这五座山,是黄帝经常游览和与神仙相会的地方。黄帝一面打仗一面学仙道。他担心百姓们诽谤他的仙道,就处决了那些诋毁鬼神的人。过了一百多年,他才与神仙相通了。黄帝在雍郊祀上帝,居住了三个月。鬼臾区号大鸿,死后葬在雍地,原来的鸿冢就是其地。这以后黄帝在明廷迎接了千万的神灵。明廷,就是甘泉。所谓寒门,就是谷口。黄帝开采首山的铜,在荆山的下面铸鼎。鼎铸成后,天上有一条龙垂着胡须下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了上去,群臣、姬妾跟着骑上去的有七十多人,龙才飞上天了。余下的小臣子不能上去,就都抓住龙须,龙须被拔掉了,小臣子们都摔了下来,黄帝的弓也掉了下来。百姓们抬头望着黄帝飞上了天,就抱着他的弓和龙须号哭,所以后世的人就据这件事称那个地方为鼎湖,称那把弓为乌号。’”于是天子说:“啊!我如果真能像黄帝那样飞上天,我将把离开妻子儿女们看得像脱掉鞋子一样容易!”于是,就任命公孙卿为郎官,派他向东去太室山等候神仙。以上记公孙卿谈论黄帝的事。

    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崆峒,幸甘泉。令祠官宽舒等具太一祠坛,祠坛放薄忌太一坛①,坛三垓②。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太一,其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狸牛以为俎豆牢具③。而五帝独有俎豆醴进。其下四方地,为醊食群臣从者及北斗云④。已祠,胙余皆燎之。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⑤。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⑥。太一祝宰则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注释】

    ①放:仿效。薄忌:亳人谬忌。薄,通“亳”。

    ②垓(ɡāi):层,台阶的级次。

    ③狸牛:即犛(máo)牛,就是牦牛。

    ④为醊(zhuì)食群臣从者及北斗:以酒沃地,以享群神的从者与北斗之神。醊,祭祀时以酒酹地,祭奠。

    ⑤洎(jì):及。此处指浸润。

    ⑥特:只用一种牲。

    【译文】

    皇上于是到雍县举行祭祀,到达了陇西郡,又往西登上崆峒山,驾幸甘泉宫。皇上命令祠官宽舒等人筹建太一神的祠坛,祠坛依据亳人谬忌所奏过的太一坛的形式,分为三层。五帝的祠坛环绕在它的下面,各自占有自己的方位,黄帝坛在西南方,修建了通向八个方向的鬼道。太一神所用的祭礼像雍县每畤的祭礼一样,另外增加甜酒、枣子、干肉等物品,还杀了一头牦牛作为祭牲供摆。祭五帝只献供甜酒和祭肉。在祭坛下面的四方场地,用酒沃地以祭祀各位神灵的随从和北斗星。祭祠完毕,将祭肉以及各种剩余的供品都焚烧掉。祭祀用的牛是白色的,鹿放在牛的体腔内,猪又放进鹿的体腔内,用水浸泡着。祭祀日神用牛,祭祀月神用一只羊或一头猪。太一神的主祭官员穿紫色绣衣,五帝的主祭官员所穿衣服的颜色和他的本色一样,日神的主祭官员穿红衣,月神的主祭官员穿白衣。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①,天子始郊拜太一。朝朝日②,夕夕月③,则揖;而见太一如雍郊礼。其赞飨曰④:“天始以宝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终而复始⑤,皇帝敬拜见焉。”而衣上黄。其祠列火满坛,坛旁亨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焉。”公卿言:“皇帝始郊见太一云阳,有司奉瑄玉嘉牲荐飨。是夜有美光,及昼,黄气上属天。”太史公、祠官宽舒等曰:“神灵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太畤坛以明应⑥。令太祝领,秋及腊间祠。三岁天子一郊见。”以上郊雍拜太一,至陇西、崆峒。

    【注释】

    ①昧爽:拂晓。

    ②朝朝日:太阳初升时朝拜日神。

    ③夕夕月:晚上月出的时候朝拜月神。

    ④赞飨:主管祭祀的官名,略似于礼官中的傧相。《史记索隐》引《汉旧仪》云:“赞飨一人,秩六百石也。”

    ⑤朔而又朔,终而复始:犹言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永无止境。朔,初一。

    ⑥此地光域:意即在出现“美光”的地方。太畤坛:供奉太一神的坛台。

    【译文】

    十一月辛巳朔日早晨交冬至,天刚亮,天子就到郊外祭拜太一神。太阳初升时祭拜日神,晚上月出时朝拜月神,只作揖;而朝见太一神按照雍县郊祀的礼仪。赞飨祝辞说:“上天当初把宝鼎和神策授予皇帝,过了一个朔日,又迎到一个朔日,循环不停,周而复始。皇帝恭敬地拜见您。”祭服规定使用黄色。那祭坛上布满火炬,坛旁放着烹煮用的器具。主管官员说:“祭坛上空有光彩呈现。”公卿大臣说:“皇帝在云阳宫郊祀太一神时,主管官员捧着美玉、嘉牲祭献。当天夜空出现了美丽光彩,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黄气还与天顶相连。”太史公与祠官宽舒等人说:“神灵显现出美好景象,是保佑福祉、预兆吉祥的象征,应在那出现光彩的地方建立太畤坛,以显示上天的瑞应,由太祝管理,在秋冬两季间举行祭祀。每三年天子亲自郊祀一次。”以上记武帝到雍县祭祀太一,到达陇西、崆峒山。

    其秋,为伐南越,告祷太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①,以象太一三星②,为太一锋③,命曰“灵旗”。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而五利将军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上使人随验,实毋所见。五利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雠④。上乃诛五利。

    【注释】

    ①牡荆:植物名。如淳曰:“牡荆,荆之无子者,皆洁斋之道。”韦昭曰:“以牡荆为柄者也。”登龙:飞龙。

    ②太一三星:《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泰一常居也。”泰一,即太一。

    ③太一锋:晋灼曰:“画一星在后,三星在前,为太一锋也。”

    ④不雠(chóu):说的话没有应验。

    【译文】

    这年秋天,为讨伐南越,祷告太一神。用牡荆做旗柄,在条形旗幡上画着日、月、北斗和飞龙,用它来象征太一三星,作为太一神前面的旗子,称之为“灵旗”。为战争祈祷时,就由太史捧着灵旗指着所要攻伐的国家的方向。而先前五利将军被派去求寻神仙,不敢入海,却到泰山去祭祀。皇上派人去验证,实在没看到什么神仙。他却胡说见到了自己的仙师,他的方术用尽了,说的话也大多不能应验,皇上于是杀了五利将军。

    其冬,公孙卿候神河南,言见仙人迹缑氏城上①,有物如雉,往来城上。天子亲幸缑氏城视迹。问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宽假,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②,积以岁乃可致也。”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注释】

    ①缑(ɡōu)氏:汉县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嵩山的西北,离嵩山不远。

    ②迂诞:不切实际。

    【译文】

    这年冬天,公孙卿在河南等候神仙到来,说在缑氏城上看见了仙人的脚印,有一个像雉一样的东西,在城上往来飞动。天子亲自到缑氏城上视察那脚印。问公孙卿说:“你该不会是在仿效文成将军和五利将军那样吧?”公孙卿说:“仙人并不是对人主有什么索求,只有人主向仙人索求。求仙的方法,如果不能稍微给予宽裕的时间,耐心地等候,神仙是不会来的。谈论神仙的事情,就如谈论遥远离奇的事情一样,要经过长年累月才可能招神仙到来。”于是,各郡国都修整道路,修缮、整治宫室、楼观和名山上的神祠,希望天子能驾幸这里。

    其春,既灭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①。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尚有鼓舞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乐,而神祇可得而礼。”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于是赛南越②,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③。以上杂叙太一旗、缑氏迹及音乐事。

    【注释】

    ①李延年:汉武帝李夫人之兄,任协律都尉,后被杀。好(hào)音:精通音律。

    ②赛南越:祭神以感谢其在伐南越战争中对汉军的福佑。

    ③空侯:一作箜篌,一种现今已失传的乐器。武帝派音乐家侯晖做成。它的声音听起来有坝坝之声,所以又叫坝侯。

    【译文】

    这年春天,在灭亡了南越后,皇上有一个宠臣李延年,他凭着擅长音乐来拜见皇上。皇上很欣赏他的音乐,并将此事让公卿们去讨论,说:“民间祭祀还有鼓舞人心的音乐,现在进行郊祀却没有音乐,这怎么相称呢?”公卿们说:“古代的人祭祀天地都有音乐,神灵们才愿意歆享这祭祀。”有人说:“太帝让素女弹奏五十弦的瑟,音调悲戚,太帝禁止不了,所以就把她的五十弦改成二十五弦。”当时,为了庆祝、酬报攻打南越的胜利,就祭祀祈祷太一神和后土神,开始采用乐舞;更多地招收歌手,制作二十五弦瑟和箜篌、琴瑟就是从这时开始兴起了。以上杂叙太一旗、缑氏城大人迹及音乐诸事。

    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释旅①,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②,勒兵十余万③,还祭黄帝冢桥山④,释兵须如⑤。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先类祠太一⑥。

    【注释】

    ①振兵释旅:是一场战争或一次军事演习的全过程。振兵,即治军,整顿部队,进行军事动员,做好战斗准备。释旅,即解除战备状态。释,即遣散。

    ②朔方: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

    ③勒兵十余万:按,此是向匈奴人炫耀武力。勒兵,统兵列阵。

    ④桥山:今陕西黄陵北,山上有黄帝陵,称桥陵,亦称黄陵。

    ⑤须如:地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⑥类:祭祀名。以特别事故祭告天神。

    【译文】

    第二年冬,皇上议道:“古代的帝王们先要整顿部队展示武力再解散军队,然后才举行封禅大典。”于是,皇上就北上巡视朔方,率领十多万的官兵,回来时在桥山祭祀黄帝陵,在须如把军队遣散了。皇上说:“我听说黄帝没有死,现在却有他的陵墓,这是为什么呢?”有人回答说:“黄帝已经成仙上天了,群臣就把他的衣帽安葬了。”皇上到达甘泉后,为要在泰山上举行封禅大典这件事,首先特意祭祀了太一神。

    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①,莫知其仪礼,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②。齐人丁公年九十余,曰:“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③。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上于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数年,至且行。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上接神仙人蓬莱士,高世比德于九皇④,而颇采儒术以文之。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能骋⑤。上为封禅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与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诸生行礼不如鲁善”,周霸属图封禅事,于是上绌偃、霸,而尽罢诸儒不用。

    【注释】

    ①旷绝:谓时隔久远,礼制缺失。

    ②望祀:古代祭祀的一种,即遥望而祭。射牛:颜师古注:“天子有事宗庙,必自射牲,示亲杀也。”

    ③合不死之名也:是“不死”的另一种说法。合,符合,相当。按,《郊祀志》作“古不死之名也”。

    ④高世:高出于世上的一切其他帝王。比德于九皇:与五帝以前的九皇相比美。

    ⑤不能骋:不能大胆地驰骋自己的想象。

    【译文】

    自从得到宝鼎后,皇上与公卿大臣和儒生们商议有关举行封禅大典的事。封禅大典自古以来很少举行,没有人能知道它的礼仪,儒生们建议采用《尚书》《周官》《王制》中记载的望祭以及天子亲自射牛的礼仪来举行封禅大典。齐地人丁公已有九十多岁了,他说:“封禅大典,是长生不死的别称。秦始皇没能够登上泰山祭天。陛下真要上泰山去祭天,稍微登一点山,如果没有风雨,就可以上去封禅了。”皇上于是就命令儒生们演习射牛,草拟封禅的礼仪。几年后,将要举行封禅大典了。天子又听了公孙卿和方士们的议论,黄帝从前举行封禅,都招来了奇异的东西,因而能与神仙交流。天子想要仿效黄帝,接待神仙的使者蓬莱方士,表明自己的德行已经高出世俗可与上古的九皇相比,并尽其可能采用儒家学说加以文饰。儒生们已不能阐明封禅事宜,又拘泥于《诗经》《尚书》等古代文典而不能自由发挥。皇上把准备用来封禅的礼器给儒生们看,儒生们有的说“与古代的不同”,徐偃又说:“太常众儒生在行礼方面不如鲁国的完善。”周霸又在策划封禅事宜。于是皇上把徐偃、周霸废黜赶走,并把这些儒生们全部罢免不用。

    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①。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于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

    【注释】

    ①太室:即嵩山。

    【译文】

    三月,皇上向东驾临缑氏县,登上中岳太室山,举行了祭祀。跟从的官员们在山下,听到了好像是呼喊“万岁”的声音。问山上,山上的人没有呼喊;问山下的人,他们也没呼喊。于是,皇上把三百户民户划作太室山的封邑,让他们供奉祭祀,称之为崇高邑。接着,皇上东行登上泰山,泰山上的草木还没长出新叶,皇上命人把石碑抬上山,竖在泰山顶上。

    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①。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然无验者。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公孙卿持节常先行候名山,至东莱,言夜见大人,长数丈,就之则不见,见其迹甚大,类禽兽云。群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言“吾欲见巨公”,已忽不见。上即见大迹,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则大以为仙人也。宿留海上,予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②。

    【注释】

    ①行礼祠八神:在行进中沿途祭祀八神。《史记索隐》引韦昭曰:“八神谓天、地、阴、阳、日、月、星辰主、四时主之属。”又引《汉书·郊祀志》云:“一曰天主,祠天齐;二曰地主,祠太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东莱山;七曰日主,祠盛山;八曰四时主,祠琅邪也。”

    ②间使:密使,不公开身份的使者。

    【译文】

    皇上接着沿着海边向东巡游,一路上边走边祭祀八位神仙。齐地上疏讲光怪神奇的方术的有几万人,但并没有应验的。皇上就增派船只,命令几千个说海中神山的人去寻找蓬莱神仙。公孙卿拿着符节经常先到名山之上等候神仙,到达东莱,他说在夜里见到过一个巨人,有几丈高,等接近他时,就看不见了,只是看到他的脚印很大,就像禽兽的一样。群臣当中有人说见到一个老头牵着狗,他说“我想见巨公”,说完忽然又不见了。皇上刚见到大脚印时,并没相信,等到群臣当中有人谈到老头的事时,就非常相信那是仙人。皇上于是在海边停下来居住,同时又让方士们有的乘坐驿车,有的秘密出行,派出了几千人去寻访仙人。

    四月,还至奉高①。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殊,不经,难施行。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②,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