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四·典志之属一(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书

    《尚书》简介参见卷一。

    禹贡

    【题解】

    《禹贡》,选自《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详细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九州的划分、山川的方位脉络、物产分布、土壤性质等,内容十分丰富。全文体系完整,结构严密,尤其可贵的是,它在内容上基本抛弃了神话迷信的成分,记载多凿凿有据,开创了地理学征实派先河。至于《禹贡》写定的时代,历代学者分歧很大,现多认为是战国时的作品。

    禹敷土①,随山刊木②,奠高山大川。

    【注释】

    ①敷:铺陈。

    ②刊:雕刻。

    【译文】

    大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随山川地形划界,沿界在树木上雕刻界标。他致奠山川,为之命名。

    冀州:既载壶口①,治梁及岐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③;覃怀底绩④,至于衡漳⑤。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⑥,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⑦,大陆既作⑧。岛夷皮服⑨,夹右碣石⑩,入于河。

    【注释】

    ①既:已经。载:完成。壶口:山名。在今山西长治东南。

    ②梁:山名。在今陕西韩城。岐:山名。在今陕西岐山。

    ③岳:太岳山。在今山西霍州。阳:山南为阳。

    ④覃(tán)怀:在今河南武陟西。厎(zhǐ):致,获得。

    ⑤衡漳:古水名。即漳水。据孔颖达疏,衡,即古“横”字,漳水横流入河,故云横漳。

    ⑥上上:最上等,第一等。错:杂,错杂。此指第一等与第二等相交错。

    ⑦恒:古水名。源出今山西恒山北麓,东流入滱水。卫:古水名。源出今河北灵寿,东北入滹沱河。

    ⑧大陆:泽名。在今河北巨鹿。

    ⑨岛夷:指我国东部近海一带及海岛上的居民。皮服:皮衣。此指以皮衣进贡。

    ⑩碣石:山名。一说在渤海西岸古黄河河口。

    【译文】

    冀州:已经完成壶口的工程,又去治理梁山和岐山。修治好太原附近的河道,一直达到太岳山的南面。修治覃怀一带的工程,又修治横流入黄河的漳水。这里的土质白细松软,所缴纳的赋税在九州之中列第一等,也间杂出第二等,田地属第五等。恒水、卫水已经疏通,大陆泽一带也可以耕作了。东方诸岛夷人来朝贡的皮衣等物品,可以由海路绕过碣石进入黄河。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①,灉、沮会同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③,厥草惟繇④,厥木惟条⑤,厥田惟中下,厥赋贞⑥。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⑦。浮于济、漯⑧,达于河。

    【注释】

    ①雷夏:泽名。在今山东菏泽。

    ②灉(yōnɡ):古水名。故道约在今山东西部、河北南部一带。沮(jū):古水名。在今山东境内。

    ③坟:肥沃。

    ④繇(yáo):茂盛,一说发芽。

    ⑤条:长,高大。

    ⑥贞:下下,最低的等级,第九等。孔颖达疏:“诸州赋无下下,贞即下下,为第九也。此州治水最在后毕,州为第九成功,其赋亦为第九,列赋于九州之差,与第九州相当,故变文为贞,见此意也。”

    ⑦篚(fěi):圆形竹器。

    ⑧济(jǐ):古水名。古四渎之一。漯(tà):古水名。为古黄河的支流。

    【译文】

    济水、黄河一带为兖州。黄河下游的九条河道疏通了,雷夏一带聚积成大泽,灉水和沮水汇合而入。宜桑之地适于发展养蚕业,所以民众逐渐从山地迁到平原居住。这里的土质黑而肥沃,水草茂盛,林木高大,田地属第六等,赋税列第九等。经营了十三年之久,这里才和其他州一样。这里进贡漆、丝,有各种花纹的丝织品盛在竹筐里。上贡时走水路,由济水、漯水进入黄河。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①,潍、淄其道②。厥土白坟,海滨广斥③,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④,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⑤。莱夷作牧⑥。厥篚檿丝⑦。浮于汶,达于济。

    【注释】

    ①嵎(yú)夷:地名。古代指山东东部滨海地区。

    ②潍:水名。今称潍河。在山东东部。淄:水名。即今山东的淄河。

    ③斥:咸卤。

    ④(chī):细葛布。

    ⑤畎(quǎn):山谷。枲(xǐ):不结子的大麻。纤维可制麻布。

    ⑥莱夷:古国名。殷周时分布在今山东半岛东北部。春秋时为齐所灭。作牧:放牧。

    ⑦檿(yǎn):山桑,其材可制弓。

    【译文】

    渤海、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已经平治,潍水、淄水也都疏通。这里的土质灰白肥沃,滨海地区多为盐碱地,田地属第三等,赋税列第四等。这里的贡品是盐、细葛布和各种海产品,以及泰山谷中所产的丝、麻、铅、松木、怪石。莱夷之地可以放牧。用山桑木材和丝作贡品盛在竹筐里,进贡时由汶水直入济水。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①,蒙、羽其艺②,大野既猪③,东原厎平④。厥土赤埴坟⑤,草木渐包⑥,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⑦,羽畎夏翟⑧,峄阳孤桐⑨,泗滨浮磬⑩,淮夷玭珠暨鱼(11)。厥篚玄纤缟(12)。浮于淮、泗,达于河。

    【注释】

    ①(yì):治。

    ②蒙:山名。在今山东蒙阴。羽:山名。在今江苏连云港。艺:种植。

    ③大野:即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猪:即“潴(zhū)”,水停积处。

    ④东原:在今山东东平。厎(dǐ)平:得以平复。谓大水已退,可以耕种。

    ⑤埴(zhí):黏土。

    ⑥包:通“苞”。草木丛生。

    ⑦土五色:五色土,指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的土,供天子筑社坛之用,象征四方及中央。

    ⑧夏翟(dí):羽毛五色的长尾山鸡。

    ⑨峄(yì):山名。又名邹山或邹峄山,在今山东邹城。

    ⑩泗:水名。源于今山东泗水县东,四源并发,故名。浮磬: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磬,石制的敲击乐器。

    (11)玭(pín)珠:珍珠。玭,产珍珠的蚌类。

    (12)缟(ɡǎo):白细的生绢。

    【译文】

    渤海、泰山与淮水之间是徐州。淮水、沂水已治理好,蒙山、羽山开发后也可以耕种了,大野泽蓄水为湖,东原一带水退复原也可以耕作了。这里的土壤是红色的肥沃黏土,草木逐渐茂盛起来,这里的田地属第二等,赋税居第五等。这里的贡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中的野鸡,峄山南坡独生的桐木,泗水边制磬的浮石,淮夷的珍珠和鱼类,黑色丝绸白色生绢盛在竹筐里。由淮水、泗水进入黄河。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①,阳鸟攸居②。三江既入③,震泽厎定④。篠既敷⑤,厥草惟夭⑥,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贡惟金三品⑦,瑶、琨、篠、、齿、革、羽、毛惟木⑧。岛夷卉服⑨。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⑩。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注释】

    ①彭蠡(lǐ):泽名。旧注以为当今江西鄱阳湖,一说应在长江北岸,约当今湖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之滨江诸湖。

    ②阳鸟:鸿雁一类的候鸟。

    ③三江:众多水道的总称。

    ④震泽:太湖古名。

    ⑤篠(xiǎo):小竹。(dànɡ):大竹。

    ⑥夭:草木茂盛的样子。

    ⑦金三品:三种金属,指金、银、铜。

    ⑧惟木:二字难解,且与通篇体例不合,疑衍。

    ⑨卉服:用葛做的衣服。

    ⑩锡贡:待天子有令而后进贡。有别于常贡。

    【译文】

    淮水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汇成湖泊,候鸟在那里过冬。众多的河流被疏通入海,震泽就平定了。小竹大竹普遍生长,野草繁茂,树木高大。这里泥土湿润,田地属第九等,赋税列在第七等,间或也出第六等。贡品有金、银、铜三种金属,还有玉石、竹子、象牙、皮革、羽毛、旄牛尾,和岛上居民用葛制成的衣服。把贝锦放在竹筐里,把橘子、柚子包裹起来进献,要等到天子有令时再进贡。进贡时沿着长江或海岸,最后到达淮水、泗水。

    荆及衡阳惟荆州①。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②,沱、潜既道③,云土梦作④。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榦、栝、柏⑤,砺、砥、砮、丹⑥,惟箘、、楛⑦,三邦厎贡厥名⑧。包匦菁茅⑨,厥篚玄玑组⑩,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注释】

    ①荆:山名。在今湖北南漳西部。

    ②九江:旧说不一,近人以为“九”为虚数,指流入洞庭湖的诸条河流。

    ③沱:水名。长江支流。潜:水名。汉水支流。

    ④云土梦作乂:谓云梦泽已得到治理。云土,云泽露出了泥土。梦作乂,梦泽的土地已治理完毕。云,云泽;梦,梦泽。合言之为一,分言之为二。

    ⑤杶(chūn):木名。可制琴。榦:木名。即柘(zhè),宜作弓箭。栝(kuò):木名。即桧(ɡuì)。木材桃红色,有香味,细致坚实。

    ⑥砮(nú):可制箭镞的石头。丹:丹砂。

    ⑦箘(jùn):竹笋。(lù):竹名。楛(hù):木名。

    ⑧厎贡:进贡。厎,奉献。

    ⑨匦(ɡuǐ):匣子。菁(jīnɡ)茅:一种茅草,祭祀时过滤酒中渣滓之用。

    ⑩(xūn):浅绛色。玑组:珠串。一说文彩似珠子的丝带。

    【译文】

    由荆山到衡山以南为荆州。长江和汉水在这里合流,奔向大海;许多支流汇集到洞庭,水势大极了,沱水、潜水已经疏通,云泽、梦泽都已经修治。这里泥土湿润,田地属于第八等,赋税居第三等。荆州的贡品是羽毛、牦牛尾、象牙、皮革,金、银、铜三种金属,杶木、柘木、栝木、柏木,磨石、砮石、朱砂,竹笋、美竹、楛木,这里一些邦国则贡上当地名产。将菁茅包裹捆扎,黑色和浅绛色的锦缎和成串的珍珠盛在竹筐里,九江上贡大龟。贡赋由长江、沱水、潜水、汉水水运北上,经一段陆运到洛水,再由洛水入黄河。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①,荥波既猪②。导菏泽③,被孟猪④。厥土惟壤,下土坟垆⑤,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纻⑥,厥篚纤纩⑦,锡贡磬错⑧。浮于洛,达于河。

    【注释】

    ①伊、洛、瀍(chán)、涧:都是水名。四条河都流经今河南境内。

    ②荥波:泽名。在今河南荥阳。

    ③菏泽:古泽名。其地说法不一,班固谓在山东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

    ④被:及。孟猪:又作孟诸。古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

    ⑤垆:黑色或黄黑色坚硬而质粗不粘的土壤。

    ⑥纻(zhù):苎麻织成的粗布。

    ⑦纩(kuànɡ):新绵。

    ⑧磬错:磨磬用的石头。错,琢玉石的砺石,磨石。

    【译文】

    荆山、黄河之间为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已疏通流入黄河,荥波汇为湖泊。又疏导菏泽,直到孟猪泽。豫州土质柔细,低洼之处是肥沃疏松的黑土,田地属第四等,赋税居第二等,有时列第一等。豫州的贡品是漆、麻、细葛布、纻麻布,盛在竹筐里的贡品是细绵,依令进贡磨磬的磨石。贡赋由洛水水运入黄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①。岷、嶓既艺②,沱、潜既道。蔡、蒙旅平③,和夷厎绩④。厥土青黎⑤,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砮、磬⑥,熊、罴、狐、貍、织皮⑦,西倾因桓是来⑧,浮于潜,逾于沔⑨,入于渭,乱于河⑩。

    【注释】

    ①华阳:华山之南。黑水:众说不一,有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或怒江等各种说法,现一般认为应为横断山区大河中的一条。

    ②岷:山名。在今四川北部。嶓(bō):山名。蟠冢山,在今陕西宁强。

    ③蔡:即峨眉山。蒙:山名。在今四川雅安。旅:治。

    ④和:即今大渡河。夷:指西南夷。厎绩:致功,取得功绩。

    ⑤青黎:青黑色。黎,黑色。后作“黧”。

    ⑥璆(qiú):美玉。镂(lòu):钢铁。铁和碳的合金。

    ⑦织皮:用兽毛织成的呢毡之属。

    ⑧西倾:山名。在今青海东部和甘肃西南部交界处,属秦岭西端。桓:水名。即今白龙江。发源于今甘肃岷县。

    ⑨逾:越过,经过。此指从陆路转运。沔水:即汉水。

    ⑩乱:过,至。

    【译文】

    华山之南与黑水之间为梁州。岷山和蟠冢山已经垦殖,沱水和潜水已经疏通,蔡山和蒙山都已平治,和水流域的夷人治理也已成功。这里的土壤青黑色,田地属第七等,赋税居第八等,有时也夹杂着第七或第九等。此地贡品有美玉、铁、银、镂钢、砮石、磬、熊、罴、狐、狸、呢毡。西倾山的贡品由桓水运来,其他贡赋由潜水水运,经陆路转运入沔水、渭水,进入黄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①。弱水既西②,泾属渭汭③,漆、沮既从④,沣水攸同⑤。荆、岐既旅⑥,终南、惇物⑦,至于鸟鼠⑧。原隰厎绩⑨,至于猪野⑩。三危既宅(11),三苗丕叙(12)。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13)。浮于积石(14),至于龙门、西河(15),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16),西戎即叙。

    【注释】

    ①黑水:水名。雍州之黑水与梁州之黑水不同,一般认为即额济纳河。西河:指今陕西与山西交界线上的黄河。

    ②弱水:水名。刘起说:“这是《禹贡》中唯一西流之水,……发源于今甘肃山丹县焉支山西麓、穷石之东,西北流至张掖,合来自祁连山西南之羌谷水后,亦称张掖河。继而西北流经今高台县,过合黎山西南,又称合黎水。经合黎峡口折而向北流,经酒泉东的金塔县东北,过巴丹吉林沙漠西部,即所谓‘入于流沙’,最后东北入于居延海。”

    ③泾:水名。渭河的支流,在陕西中部。属(zhǔ):汇入。渭:水名。黄河最大支流,源出甘肃鸟鼠山,横贯陕西中部,至潼关入黄河。汭(ruì):河流会合处或河流弯曲处。

    ④漆:水名。渭河支流,今名漆水河。发源于陕西麟游西,东南流至武功西注入渭河。沮:水名。在陕西岐山一带。

    ⑤沣水:水名。源出陕西秦岭山中,北流至西安西北入渭水。攸:所。同:会合。

    ⑥荆:山名。荆山,在今陕西富平西南,又称北条荆山,荆州的荆山称南条荆山。

    ⑦终南:终南山。一说指秦岭。惇(dūn)物:山名。在今陕西眉县东南。

    ⑧鸟鼠:山名。又名青雀山,在今甘肃渭源西南。

    ⑨原隰(xí):平原湿地。这里指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境内。隰,低湿之地。

    ⑩猪野:泽名。在今甘肃民勤东北。

    (11)三危:山名。说法不一,今甘肃敦煌南党河旁有三危山。

    (12)三苗:古代南方民族名。居处约在今湖南、江西境内。《尚书·尧典》曰:“窜三苗于三危。”故被迁徙于西方。丕叙:意即安置就绪。

    (13)琅玕(lánɡ ɡān):美石。

    (14)积石:山名。即小积石山。在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15)龙门:山名。在今陕西韩城。

    (16)昆仑、析支、渠搜:均西方部族名。

    【译文】

    黑水、西河之间为雍州。弱水已疏导向西流,泾水疏通入渭水,漆水、沮水也已疏通,沣水也导入渭水。北条荆山和岐山已治理好,终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鸟鼠山,都治理完毕。平原与低地,直到猪野泽,都治理成功。三危一带已有居民,三苗已经安置就绪。这里土壤为黄土,田地属第一等,赋税居第六等。贡品有玉石珠宝。贡赋由积石山入黄河走水路,直至龙门山、西河,会集到渭水弯曲处。昆仑、析支、渠搜贡献呢毡等毛织品,西戎各国也都归服了。

    导岍及岐①,至于荆山②,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③;厎柱、析城至于王屋④;太行、恒山至于碣石⑤,入于海。

    【注释】

    ①岍(qiān):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南,为汧水(今称千水)所出。

    ②荆山:此指上文北条荆山。

    ③雷首:山名。在今山西永济东南。

    ④厎柱:山名。原在今河南三门峡的黄河中,因不利行船,现已被炸掉,修成了三门峡水电站。析城:山名。在今山西阳城西南。王屋:山名。在今山西阳城西南,西跨垣曲界,南跨河南济源,山有三重,形状似屋,故名。

    ⑤太行:山名。南起河南济源,北至河北井陉、鹿泉,在今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

    【译文】

    大禹疏通了岍山和岐山,直至北条荆山,穿过黄河;从壶口山,经雷首山直到太岳山;由厎柱山、析城山,到达王屋山;太行山,通过恒山,直到碣石山,伸入海中。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①;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②。

    【注释】

    ①朱圉:山名。在今甘肃甘谷西南。太华:即华山。

    ②熊耳:山名。在今河南卢氏东。外方:山名。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北。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西南。陪尾:山名。在今湖北安陆东北。

    【译文】

    由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到太华山;经过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到达陪尾山。

    导嶓冢,至于荆山①;内方②,至于大别③。

    【注释】

    ①荆山:此指荆州的南条荆山。

    ②内方:山名。今称章山,又名马良山或马仙山,在今湖北钟祥西南,逾汉水与荆门接界。

    ③大别:山名。即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之大别山。

    【译文】

    开通蟠冢山,直到南条荆山;经过内方山到大别山。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①。

    【注释】

    ①敷浅原:指庐山南麓今江西德安傅阳山的高平之地。

    【译文】

    从岷山的南面到衡山,越过九江,到达敷浅原。

    导弱水,至于合黎①,余波入于流沙②。

    【注释】

    ①合黎:山名。在今甘肃山丹、张掖、高台、酒泉的北面。

    ②余波:指水的下游。流沙:指西北沙漠地区。

    【译文】

    又疏导弱水到达合黎山,其下游注入沙漠。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译文】

    疏导黑水到三危山,流入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①,东过洛汭②,至于大伾③;北过降水④,至于大陆⑤;又北播为九河⑥,同为逆河⑦,入于海。

    【注释】

    ①孟津: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孟州南。

    ②洛汭:洛水入黄河处。在今河南巩义境内。

    ③大伾:山名。在今河南浚县西南。

    ④降水:水名。又作绛水、洚水,漳水的别称。源自今山西屯留西发鸠谷,东流至今河北曲周南入古黄河。

    ⑤大陆:即大陆泽。旧址在今河北之巨鹿、隆尧、任县一带。

    ⑥播:分散。九河:指黄河下游分成许多河道。九,泛指多。

    ⑦逆河:王充耘《读书管见》曰:“以海潮逆水而得名。”

    【译文】

    又疏导黄河,从积石山直到龙门山;河流向南直到华山的北面,然后向东流经厎柱山、孟津、洛水,直到大伾山;然后转折向北,经过降水,直到大陆泽;又向北分为许多支流,共同承迎黄河的大水,流入大海。

    嶓冢导漾①,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②,过三澨③,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④。

    【注释】

    ①漾:古水名。源出嶓冢山,南流为嘉陵江,与东流的汉水不是一个水系。

    ②沧浪之水:指今湖北丹江口至襄阳间的汉水。

    ③三澨(shì):旧注说法不一。刘起说:“当为沧浪之水以南的汉水边上三大堤防处。”《禹贡锥指》:“三澨当在淯水入汉处,一在襄阳北,即大堤;一在樊城南,一在三洲口东,皆襄阳县地。”

    ④东为北江,入于海:指汉水又从长江中分出,因其在长江北面,故称北江。刘起说:“把汉水和江水说成平行入海的二水,这是《禹贡》作者不了解长江下游情况,凭远道风闻的说法写成的,因而大错。”

    【译文】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即是汉水,再向东便是沧浪水,过三澨,流到大别山,向南流入长江。向东汇入彭蠡泽,再向东称北江,流入大海。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①;过九江,至于东陵②,东迤北,会于汇③;东为中江④,入于海。

    【注释】

    ①澧(lǐ):水名。源出湖南桑植,再向南向东经大庸、慈利、石门、澧县、津市,再向南流入七里湖。

    ②东陵:据《水经·江水注》:“又东过下雉县北,利水从东陵西南注之。”利水“出庐江郡之东陵乡,江夏有西陵县,故是言‘东’矣。《尚书》云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者也。”据此,则东陵应在湖北之东部。

    ③会于汇:曾运乾说:“‘汇’为‘淮’之假借字。两大水相合曰会,江、淮势均力敌,故云‘会’。古江、淮本通,《孟子》言‘禹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是也。”

    ④中江:指今之长江,因北有汉水,南有彭蠡,故称。

    【译文】

    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则有支流名沱水,再向东到澧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流向北就汇入淮河,又向东流为中江,然后流入大海。

    导沇水①,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②,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注释】

    ①沇(yǎn)水:济水的别称。发源于河南济源王屋山,至温县入黄河。又自荥泽复出黄河南,东流至山东广饶入渤海。

    ②陶丘:地名。在今山东定陶西南。

    【译文】

    疏导沇水,向东流的河段则名为济水,流入黄河,河水流溢积聚形成荥泽;然后由陶丘的北面向东流去,直到菏泽,又向东北流去,与汶水相会;又向北流,折向东方,流入大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译文】

    从桐柏山疏导淮河,东流汇合泗水、沂水,再向东流入大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①,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注释】

    ①鸟鼠同穴:古山名。即鸟鼠山。孔传:“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遂名山曰鸟鼠,渭水出焉。”

    【译文】

    从鸟鼠山开始疏导渭水,向东会合沣水,再向东会合泾水,又向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译文】

    从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水,向东北流去会合涧水、瀍水;又向东和伊水相会,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①,九山刊旅②,九川涤源,九泽既陂③,四海会同。六府孔修④,庶土交正⑤,厎慎财赋⑥,咸则三壤成赋⑦。中邦锡土、姓⑧,祗台德先,不距朕行⑨。

    【注释】

    ①隩(ào):四方可居的土地。

    ②刊旅:砍削树木,做出标志,以利人通行。

    ③陂(bēi):堤岸。

    ④六府:水、火、金、木、土、谷。孔:很,甚。

    ⑤庶土交正:各方的土地都已按规定向天子贡纳赋税。交,俱。正,通“征”。

    ⑥厎慎财赋:意即谨慎地征收财赋。厎,尽,极。

    ⑦三壤:指土地上、中、下三等肥瘠程度。成赋:应纳的赋税。

    ⑧中邦:指九州。锡土、姓:天子分封诸侯,赐之土,赐之姓。锡,通“赐”。

    ⑨祗台(yí)德先,不距朕行:各方诸侯须把尊敬我的德行放在首位,不许违背我的行事。祗,敬。台,第一人称代词,我。距,违。朕,我。

    【译文】

    这样,九州同一,四方的土地都可以安居。九州的大山都已经得到治理,树立标志,利于通行,九州的大川都已经疏通源头,九州的大泽也都筑起堤防,四海之内,贡物都可以达到京师。六种生活物资,修治得非常齐备。各地土质得到恰当的评估,慎重地确定贡赋等级,都要根据土质上中下来交纳。对诸侯赐土封国,各国应该把尊敬我的德行放在首位,不得违背我的政教。

    五百里甸服①:百里赋纳总②,二百里纳铚③,三百里纳秸服④,四百里粟,五百里米⑤。

    【注释】

    ①甸服:古制称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甸,王田,即天子的直辖领地。

    ②百里赋纳总:半径五百里的甸服又按离京城远近分成五个纳税圈,第一个百里圈是交纳全禾。总,指全禾,即连带谷穗与禾茎。

    ③铚:古代的一种短镰刀,此处指用镰刀割下的禾穗。

    ④秸:去了芒的禾穗。服:疑为衍文。

    ⑤米:舂好的米。

    【译文】

    天子王畿之外五百里的地带为甸服:其中靠近王畿一百里以内的地方,缴纳带禾秸的庄稼;二百里以内的地方,缴纳禾穗;三百里以内的地方,缴纳去掉秸芒的禾穗;四百里以内的地方,缴纳带壳的谷物;五百里以内的地方,缴纳脱粒的粟米。

    五百里侯服①:百里采②,二百里男邦③,三百里诸侯。

    【注释】

    ①五百里侯服:甸服外圈五百里称作“侯服”,是各个诸侯国存在的区域。侯,诸侯。或说斥候,意即为天子防范盗贼。

    ②百里采:在侯服的五百里内分成三个义务圈,第一个义务圈替天子服各种差役。采,政事,官职。《集解》引马融曰:“采,事也,各受王事者。”

    ③男邦:男爵小国。

    【译文】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带为侯服:其中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的地方,作为卿大夫的采邑;二百里之内的地方,则是封男爵的地方;另外三百里的范围,是封诸侯的地带。

    五百里绥服①:三百里揆文教②,二百里奋武卫。

    【注释】

    ①五百里绥服:侯服外圈五百里称绥服,替天子做安抚之事。孔安国曰:“绥,安也,服王者政教。”

    ②揆文教:帮天子向周边民族发布文教。孔安国曰:“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三百里皆同。”

    【译文】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带为绥服:其中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的地方,要揆度当地人民生活的情形来施行教化;三百里以外的地方,兴武力以拱卫天子。

    五百里要服①:三百里夷②,二百里蔡③。

    【注释】

    ①五百里要服:绥服外圈五百里称要服,接受天子的约束。要,约,约束。

    ②夷:孔安国曰:“守平常之教,服王事而已。”

    ③蔡:马融曰:“蔡,法也。受王者刑法而已。”

    【译文】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带为要服:靠近绥服三百里的地方,给夷人居住;三百里以外的地方,是只服从周王法令而不必服役纳税的地方。

    五百里荒服①:三百里蛮②,二百里流③。

    【注释】

    ①五百里荒服:要服外圈五百里称作荒服。马融曰:“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

    ②蛮:马融曰:“蛮,慢也。礼简怠慢,来不距,去不禁。”

    ③流:马融曰:“流行无城郭常居。”

    【译文】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带为荒服: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的地方,给蛮人居住;三百里以外的地方,流放罪人。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注释】

    ①朔南暨:疑文字有脱讹,应作“北至朔方,南暨某某”。朔,北方。暨,及。

    【译文】

    东面到大海,西面到流沙,从北到南,政令、教化行于四海。于是帝舜赐给大禹青黑色的玉圭,用以表彰他的巨大功业。

    周礼

    《周礼》,汉初名《周官》,西汉末刘歆改称《周礼》。与《礼记》《仪记》并称“三礼”,是谈古代政治制度的书。旧题为周公姬旦作,也有人认为刘歆伪造。均误。现多认为成书于战国前后。该书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官的体系,分述各种职官的官名、爵等、员数、职掌。书中也掺入部分作者的政治理想,不完全是信史。

    大司乐

    【题解】

    《大司乐》,出《周礼·春官》。春官是掌“礼典”的,而大司乐职掌音乐教育,由此可见礼与乐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①,以治建国之学政②,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③,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④;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⑤;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⑥。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⑦,以致鬼、神、祇⑧,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乃分乐而序之⑨,以祭、以享、以祀⑩。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祇;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11);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12);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

    【注释】

    ①成均:周大学五学之一。周制大学五学,中为辟雍,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辟雍为王者所居,四学之中则以成均最尊。

    ②学政:教育工作。

    ③乐祖:先师。礼乐之先贤。

    ④中:忠。和:刚柔相适。祗(zhī):敬。庸:常。孝:孝父母。友:友兄弟。

    ⑤兴:以物喻事。道:通“导”。引古喻今。讽:背记诗歌之文。诵:按抑扬顿挫的声调节拍唱出背记的诗歌之文。言:直陈己意。语:答述。

    ⑥《云门》《大卷》:黄帝之乐。《大咸》:尧之乐。《大韶》:舜之乐。《大夏》:禹之乐。《大濩(hù)》:汤之乐。濩,通“頀”。《大武》:周武王之乐。

    ⑦六律: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六律即黄钟、太簇、姑洗(xiǎn)、蕤(ruí)宾、夷则、无射(yì)。六同:亦称六吕,即大吕、夹钟、仲(小)吕、林(函)钟、南吕、应钟。五声:宫、商、角(jué)、徵(zhǐ)、羽,也叫五音。十二律是绝对音高,五声是比较音高。八音:金、石、丝、竹、匏(páo)、土、革、木。金为钟,石为磬,丝为琴瑟,竹为箫管,匏为笙竽,土为壎,又作埙(xūn,一种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革为鼓,木为祝圉(yǔ,打击乐器名)。六舞:六种舞,即上述黄帝以来的《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咸池》又名《大咸》。合乐:诸乐合奏。

    ⑧鬼:人鬼。祖先。神:天神。祇(qí):地神。

    ⑨分乐而序:分用六代之舞使尊卑有序。尊者用前代,卑者用后代。

    ⑩祭:祭祀地神。享:祭祀祖先。祀:祭祀天神。

    (11)四望:四方山川之中尤大者。郑玄注以五岳、四镇、四渎为“四望”。

    (12)先妣:先祖之母。

    【译文】

    大司乐,职掌大学的教法,治理王国的学政,集合公卿大夫的子弟们施以教育。那些有道术、有道德的人,让他们来施教。死后就尊他们为乐祖,在西学瞽宗之内受到祭祀。用乐中六德中、和、祗、庸、孝、友来教育子弟,用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兴、导、讽、诵、言、语来教育子弟;用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来教育子弟。运用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诸乐合奏,可以用来进献给人鬼、天神、地祇,使邦国和睦,万民谐和,能安抚宾客,悦服远方之人,引来鸟兽舞蹈。分用六代乐舞,以先后表示尊卑的次序,用来祭地祇,享人鬼,祀天神。奏黄钟宫起调,歌大吕宫和之,舞《云门》,用以祭祀天神;奏太簇宫起调,歌应钟宫和之,舞《咸池》,用以祭祀地祇;奏姑洗宫起调,歌南吕宫和之,舞《大韶》,用以向四方遥祭五岳、四镇、四渎;奏蕤宾宫起调,歌函钟宫和之,舞《大夏》,用以祭祀山川;奏夷则宫起调,歌小吕宫和之,舞《大濩》,用以祭享周人远祖之母姜嫄;奏无射宫起调,歌夹钟宫和之,舞《大武》,用以祭祀周人的先王先公。

    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①,播之以八音。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祇②,再变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祇③,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祇④,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祇⑤,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祇⑥,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⑦。

    【注释】

    ①文:修饰。

    ②变:更。乐成而更奏。羽物:鸟类。

    ③臝物:短毛兽类,如虎豹之类。

    ④鳞物:鱼及爬行类动物。

    ⑤毛物:兽类。坟:水边高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沼泽。

    ⑥介物:甲虫之类。

    ⑦象物:麟凤龟龙四灵。

    【译文】

    以上六乐,靠宫、商、角、徵、羽五声来美化,靠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来传播。以上六乐,奏一遍可以感召羽物之神与川泽之神;奏两遍可以感召赢物之神和山林之神,奏三遍可以感召鳞物之神及丘陵之神;奏四遍可以感召毛物之神及堤岸沼泽之神,奏五遍可以感召甲虫和土地之神;奏六遍可以感召麟凤龟龙四灵以及天神。

    凡乐,圜钟为宫①,黄钟为角,大蔟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②,孤竹之管③,云和之琴瑟④,《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⑤,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大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鼓、灵鼗⑥,孙竹之管⑦,空桑之琴瑟⑧,《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⑨,若乐八变,则地祇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蔟为徵,应钟为羽,路鼓、路鼗⑩,阴竹之管(11),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韶》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注释】

    ①圜(yuán)钟:即夹钟,六同之一。

    ②雷鼓:古乐器名。祀天神时用之。鼗(táo):小鼓,犹今之拨浪鼓。

    ③孤竹:单生之竹。

    ④云和:传说中山名。以产琴瑟著名。

    ⑤圜丘: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贾公彦疏:“土之高者曰丘,取自然之丘。圜者,象天圜也。”

    ⑥灵鼓:古乐器名。祭地祇之用。

    ⑦孙竹:竹根末端所生的嫩枝。

    ⑧空桑:传说中山名。在鲁地,出琴瑟之材。

    ⑨方丘:夏至日祭地之坛,取野泽中自然之方丘,以象地方。

    ⑩路鼓:祭鬼神所用的鼓,有四面。

    (11)阴竹:生于北山的竹。

    【译文】

    凡是乐曲,以夹钟为宫调,黄钟为角调,太簇为徵调,姑洗为羽调;用雷鼓、雷鼗,用单生竹制的管,用云和的木材制作的琴瑟,舞《云门》乐舞。冬至日那天在圜丘祭坛上演奏,如果奏乐六遍,则天神都会下降,就可以致礼于天神了。凡是乐曲,以函钟为宫调,太簇为角调,姑洗为徵调,南吕为羽调;用灵鼓、灵鼗,用竹根末端所生嫩枝所制的管,用空桑的木材制作的琴瑟,舞《咸池》乐舞。夏至日那天,在野泽当中的方丘祭坛上演奏,如果奏乐八遍,则地祇都要出来,就可以致礼于地祇了。凡是乐曲,以黄钟为宫调,大吕为角调,太簇为徵调,应钟为羽调,用路鼓、路鼗,用生于山北的阴竹所制的管,用龙门山所产木材制作的琴瑟,歌《九德》之歌,舞《九韶》乐舞,在宗庙当中演奏,演奏九遍,就可以致礼于人鬼了。

    凡乐事,大祭祀,宿县①,遂以声展之②。王出入,则令奏《王夏》③;尸出入④,则令奏《肆夏》;牲出入⑤,则令奏《昭夏》。帅国子而舞⑥,大飨不入牲⑦。其他,皆如祭祀。大射⑧,王出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驺虞》⑨;诏诸侯以弓矢舞。王大食⑩,三侑(11),皆令奏钟鼓。王师大献(12),则令奏恺乐(13)。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大傀异灾、诸侯薨(14),令去乐。大札、大凶、大灾、大臣死(15),凡国之大忧,令弛县。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大丧,莅乐器(16)。及葬,藏乐器,亦如之。

    【注释】

    ①宿县(xuán):在祭祀前夕悬挂陈设乐器。县,同“悬”。古称悬挂的乐器,如钟磬等。

    ②展:检测。叩击乐器让其发声来检测其善恶。

    ③《王夏》:周乐名。“九夏”之一,王出入时所奏。下文之《肆夏》《昭夏》也属“九夏”。郑玄注:“九夏皆诗篇名,颂之族类也。此歌之大者,载在乐章,乐崩亦从而亡。”

    ④尸:古人祭祀时,以死者的臣下或晚辈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

    ⑤牲:祭祀时用的牲畜。

    ⑥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

    ⑦大飨(xiǎnɡ):天子宴饮来朝之诸侯。

    ⑧大射:为祭祀择士而举行的射礼。郑玄注:“大射者,为祭祀射。王将有郊庙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祭者……而中多者得与于祭。”

    ⑨《驺虞》(zōu yú):古乐曲名。天子射箭时以之为节拍。

    ⑩大食:王者每月逢初一、十五,加牲盛馔。

    (11)三侑:三次奏钟鼓以劝食。侑,劝。多用于酒食、宴饮。

    (12)大献:出师获胜,谓献捷于祖庙。

    (13)恺(kǎi)乐:庆祝战胜的军乐。

    (14)四镇:四座大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郑玄注:“四镇,山之重大者,谓扬州之会稽山,青州之沂山,幽州之医无闾,冀州之霍山。”大傀(ɡuī)异灾:巨大的怪异的灾害异变。如陨星、地震等。傀异,犹怪异。

    (15)大札:瘟疫。

    (16)莅(lì):临。(xīn):陈述、讽诵其治功的诗。

    【译文】

    凡是用乐的大事,大祭祀,前一天晚上按制度陈设悬挂乐器,并且要检视试奏。王者出入,就命令乐官演奏乐曲《王夏》;神尸出入,就命令乐官演奏乐曲《肆夏》;牺牲出入,就命令乐官演奏乐曲《昭夏》。当祭祀中有舞蹈场面时,大司乐就率领公卿大夫的子弟前去舞蹈。大飨不用迎入牺牲,其他要求与大祭祀相同。大射,王者出入,命乐官演奏《王夏》;当射箭之时,命令乐官奏《驺虞》;诏告诸侯执弓挟矢而舞蹈。王大食,三次劝王进食之际,都要命乐官演奏钟鼓之乐。王者之师凯旋献捷,就要命乐官演奏恺乐。凡是遇到日食、月食、四镇五岳的山崩、严重怪异的灾害、诸侯逝世等事件,就下令停止奏乐。有大的疾疫、严重的荒年、大的自然灾害、大臣故去等国家大的忧患等情况,就下令撤去乐器,收藏起来。凡是诸侯初建国,要禁止他们演奏过分的音乐、哀乐不当的音乐、亡国之声和慢而不敬的音乐。遇有大丧之事,要亲自检视治丧时讽诵逝者治功时所用的乐器。到下葬时,把乐器置于墓中,也一样要去检视。

    大司马

    【题解】

    《大司马》,选自《周礼·夏官》。夏官所掌为军政,故大司马得以“九伐之法”正邦国。“中春,教振旅”,“中夏,教茇舍”,“中秋,教治兵”,“中冬,教大阅”,都是平时施之于民众的军事训练。从“制畿封国”“设仪辨位”“进贤兴功”“建牧立监”“施贡分职”“简稽乡民”“均守平则”“比小事大”来看,除“制军诘禁”以外,大司马的职掌主要仍在执掌邦政。

    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制畿封国①,以正邦国;设仪辨位②,以等邦国③;进贤兴功④,以作邦国;建牧立监⑤,以维邦国⑥;制军诘禁⑦,以纠邦国;施贡分职⑧,以任邦国⑨;简稽乡民⑩,以用邦国;均守平则(11),以安邦国;比小事大,以和邦国。

    【注释】

    ①畿(jī):天子所领之地。封:指帝王分给诸侯土地。

    ②仪:诸侯及诸臣之礼仪。

    ③等:划分等级。

    ④兴:举。

    ⑤牧:州牧。监:君。

    ⑥维:联结。

    ⑦诘(jié)禁:有犯禁者则问其罪而究治之。

    ⑧施:设置,确定。职:赋税。

    ⑨任:按照其所能承受的程度分配任务。

    ⑩简稽:查核,考察。

    (11)均守:郑玄注:“诸侯有土地者均之,尊者守大,卑者守小。”平则:使法则公平。谓按照封地大小和土质美恶制定征收税赋的标准。则,法。

    【译文】

    大司马一职,主掌以下建立邦国的九法,以辅佐王者治理邦国。划分天子王畿以及分封诸侯土地,以确正邦国的疆界;设立诸侯及诸臣的礼仪分别尊卑之位,以划分邦国的等级;荐举贤人功臣,以振作邦国;建立官员,设置国君,以维系邦国;建立军队,严行禁令,以纠正邦国;确定贡赋和相应赋税,分配到各邦国;核计臣民人数,以供邦国力役之用;按照爵位尊卑和拥有土地的大小,制定公平的法则,以安定邦国;使大国亲小国,小国事大国,则邦国和睦。

    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之①,贼贤害民则伐之②,暴内陵外则坛之③,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④,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⑤,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⑥。

    【注释】

    ①冯(pínɡ):同“凭”。欺凌。眚(shěnɡ):通“省”。削减。

    ②贼:杀害。伐:讨伐。《左传》说:“凡师有钟鼓曰伐。”

    ③坛:通“塙(shàn)”。经过清理整治的平地。郑玄注:“谓置之空塙,以出其君,更立其次贤者。”

    ④固: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侵:讨伐。郑玄注:“兵加其竟而已,用兵浅者。”

    ⑤杜:断绝,封闭。郑玄注:“杜之者,杜塞使不得与邻国交通。”

    ⑥外内乱,鸟兽行:有悖人伦,外内淫乱,无异于禽兽。

    【译文】

    用九伐之法来整饬诸侯各国:有以强凌弱、以众欺寡的,要全面削减其封地;有残害贤人、虐待百姓的,要大张旗鼓地讨伐他;内行暴政、外辱邻国的,要废除其位,另立贤能;有使耕地荒芜、百姓离散的,要削夺他的封国;有凭恃险固、不服节制的,要讨伐他;有杀害亲族的,要正其罪;有放逐或杀害自己国君的,要杀掉他;有违反王命、轻慢政法的,要切断他与邻国的交通;有悖逆人伦、行同禽兽的,要诛灭他。

    正月之吉,始和,布政于邦国都鄙①,乃悬政象之法于象魏②,使万民观政象,挟日而敛之③。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

    【注释】

    ①都鄙:公卿大夫的采邑。

    ②政象:指政法条文。象魏:宫廷外的阙门。

    ③挟(jiā)日:古时以干支纪日,从甲至癸凡十日,谓之浃日。挟,通“浃”。

    【译文】

    正月初一在国都及公卿大夫的采邑宣布政令,并把形诸文字的政令悬挂在阙前,使民众得以观览,十天以后才收藏起来。按照九畿的册籍,对诸侯列国施政分职。中央纵横千里的地方叫国畿,国畿之外五百里的地方叫侯畿,侯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甸畿,甸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男畿,男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采畿,采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卫畿,卫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蛮畿,蛮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夷畿,夷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镇畿,镇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蕃畿。

    凡令赋①,以地与民制之:上地食者参之二,其民可用者家三人;中地食者半,其民可用者二家五人;下地食者参之一,其民可用者家二人②。

    【注释】

    ①赋:此指军赋。郑玄注:“赋,给军用者也。”

    ②“上地食者参之二”几句:郑司农云:“上地,谓肥美田也。食者参之二,假令一家有三顷,岁种二顷,休其一顷。下地食者参之一,田薄恶者所休多。”疏:“此蒙上施政职,而并颁邦国授地令赋之政法也。”

    【译文】

    凡是征收邦国的军赋,要根据土地肥瘠与人民众寡来制定:上等土地的地区每年可耕种的占比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二,百姓每家可以出役夫三个人;中等土地的地区每年可耕种的占比全部耕地的一半,百姓平均两家出役夫五人;下等土地的地区每年可耕种的占比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百姓每家可以出役夫两人。

    中春,教振旅①,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辨鼓铎镯铙之用②,王执路鼓③,诸侯执贲鼓④,军将执晋鼓⑤,师帅执提⑥,旅帅执鼙⑦,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⑧。遂以蒐田⑨,有司表貉⑩,誓民(11),鼓,遂围禁,火弊(12),献禽以祭社⑤。

    【注释】

    ①振旅:本义指整队班师。此指借春田整顿部队,操练士兵。

    ②铎(duó):古乐器,形如大铃。镯(zhuó):古军乐器,形如小钟。铙(náo):乐器,如铃而大,行军用之。

    ③路鼓:祭鬼神所用的鼓,有四面。

    ④贲(fén)鼓:大鼓。

    ⑤晋鼓:古乐器,与钟相应。按,路鼓、贲鼓、晋鼓体积较大,车上容纳不下,所以天子、诸侯、军将是无法亲自执桴击鼓的。临战之时,王车只载鼙以鼓,路鼓在副车,由鼓人负责击鼓。

    ⑥提:鼓名。马上鼓,有柄可提持以击。

    ⑦鼙(pí):古代军中所用的一种小鼓。

    ⑧疏数(shuò):指队形疏密。

    ⑨蒐(sōu):春猎。田:通“畋”。打猎。

    ⑩表:立标识。貉(mà):通“祃”。古代在军队驻地举行的祭礼。郑玄注:“祷气势之十百而多获。”

    (11)誓民:以违犯田猎规则所应受处罚告诫民众。誓,诫。

    (12)火弊:将要围猎时放火,田猎停止则灭火。弊,停止。郑玄注:“火弊,火止也。春田主用火,因焚莱除陈草,皆杀而火止。”

    【译文】

    仲春时节,教民众整顿操练,司马用旗帜召集民众,整编队形,如同作战的阵势一样。使民众能分辨鼓、铎、镯、铙的用途,王者执路鼓,诸侯持贲鼓,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教导士兵们坐下、起立、前进、后退、行动快慢、队形疏密的法度。于是举行春季田猎,有关官吏树立标识举行祃祭,告诫民众,击鼓围猎,焚烧野草的火熄灭了,停止田猎,进献猎获的禽兽以祭祀土地之神。

    中夏,教茇舍①,如振旅之陈。群吏撰车徒②,读书契③。辨号名之用④,帅以门名⑤,县鄙各以其名⑥,家以号名⑦,乡以州名⑧,野以邑名⑨,百官各象其事⑩,以辨军之夜事(11),其他皆如振旅。遂以苗田(12),如蒐之法,车弊,献禽以享礿(13)。

    【注释】

    ①茇(bá)舍:除草平地,以为宿所。

    ②撰(xuǎn):同“选”。选择。车:车兵甲士。徒:步卒。

    ③书契:此指军中文书。

    ④号名:标志。郑玄注:“号名者,徽识,所以相别也。”

    ⑤帅:谓军将及师帅、旅帅至伍长。以门名:郑玄注:“所被徽识如其在门所树者也。”

    ⑥县鄙:县里的长吏。郑玄注:“县正、鄙师至邻长也。”以:同。

    ⑦家:采邑主。郑玄注:“谓食采地者之臣也。”

    ⑧乡、州:指乡里各级官吏。郑玄注:“谓州长至比长也。”

    ⑨野:谓郊外之地。野中设有公邑,其长官称公邑大夫。此指公邑大夫。

    ⑩百官:各种职事人员。郑玄注:“以其职从王者。”象:同。

    (11)夜事:夜间警戒。

    (12)苗田:夏猎。

    (13)礿(yuè):古代宗庙四时祭之一。

    【译文】

    仲夏时节,教之以野营露舍之法,排列如同整顿操练时的队形。军将以下选择车兵甲士、步卒,核对簿书的记录,看是否相符。要辨明徽识的用途,军帅的徽识要与军门所树立的相同,县鄙官长有本县鄙的徽识,采邑主有本采邑的徽识,六乡官吏有本乡的徽识,公邑大夫有本邑的徽识,百官各以职事为徽识,作为军中夜间戒备守御时辨别之用,其余都与春季整顿操练的训练时一样。于是举行夏季田猎,方式略同春猎,围猎的战车都停下来,就进献猎物来祭祀宗庙。

    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辨旗物之用,王载大常①,诸侯载旂,军吏载旗②,师都载旃③,乡遂载物④,郊野载旐⑤,百官载,各书其事与其号焉,其他皆如振旅。遂以狝田⑥,如蒐田之法,罗弊,致禽以祀祊⑦。

    【注释】

    ①大(tài)常:天子旗帜,上画日月图案。又作太常。按,以下旂(qí)、旗、旃(zhān)、物、旐(zhào)、(yú)都属“九旗”,是以不同徽号表示不同等级和用途的旗帜。《周礼·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旗,通帛为旃,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

    ②军吏:诸军帅。

    ③师都:遂大夫。

    ④乡遂:乡大夫。

    ⑤郊:谓乡遂之州长、县正以下也。野:谓公邑大夫。

    ⑥狝(xiǎn):秋猎。

    ⑦祊(bēnɡ):宗庙门内设祭之处。

    【译文】

    仲秋时分,教导民众练习作战,阵势如整顿操练时的阵列。要民众辨明旗帜的用途,王者建立画有日月之形的太常,诸侯建立画有交龙的旂,诸军帅建立画有熊罴的旗,遂大夫建立用纯色丝帛制成的旃,乡大夫建立用杂色丝帛制成的旗,州长、县正、公邑大夫建立画有龟蛇的旐,百官建立画有鸟隼的,旗帜分别画上图形,写上名号,其他都和春季训练一样。于是举行秋季田猎,方式与春季田猎相同,收起罗网以后,以猎物献祭四方之神。

    中冬,教大阅。前期,群吏戒众庶,修战法。虞人莱所田之野①,为表②;百步则一,为三表,又五十步为一表③。田之日,司马建旗于后表之中④,群吏以旗、物、鼓、铎、镯、铙,各帅其民而致,质明,弊旗,诛后至者。乃陈车徒,如战之陈⑤,皆坐。群吏听誓于陈前⑥,斩牲以左右徇陈曰:“不用命者斩之。”中军以鼙令鼓⑦,鼓人皆三鼓,司马振铎,群吏作旗,车徒皆作。鼓行,鸣镯,车徒皆行,及表乃止。三鼓,摝铎⑧,群吏弊旗,车徒皆坐。又三鼓,振铎,作旗,车徒皆作。鼓进,鸣镯,车骤徒趋,及表乃止。坐作如初。乃鼓,车驰徒走,及表乃止。鼓戒三阕⑨,车三发,徒三刺。乃鼓退,鸣铙,且却,及表乃止,坐作如初。

    【注释】

    ①莱:除草。

    ②表:表帜。

    ③“百步则一”几句:据孙诒让说,表是从南向北而设,第一表叫作前表(或称四表),往北间隔百步为三表,再往北间隔百步为二表,再往北间隔五十步为后表(最北一表),四表间隔总共二百五十步。

    ④后表之中:后表至二表之间。

    ⑤陈:同“阵”。

    ⑥群吏听誓于陈前:据《周礼注疏》,士卒是面朝北坐以听誓,群吏则出列到后表之北,面朝南向后表、与士卒相向而立以听誓。

    ⑦中军:中军帅。如王在军中,则指王。

    ⑧摝(lù):摇动,振作。

    ⑨鼓戒三阕:击鼓命令进攻三次。戒,此指戒众进攻。郑玄注:“鼓戒,戒攻敌。”阕,止。

    【译文】

    仲冬时分,举行大校阅。在阅兵前几天,官长们要告诫部属,讲习战法。虞人要芟除田猎及校阅地方的野草,树立表帜,每隔一百步的距离设立一个表帜,设立三个表帜,又五十步外再设立一个表帜。到了冬猎那一天,司马在后表与二表中间建立旗帜,各级军将用相应的旗帜和鼓、铎、镯、铙分别率领自己的部众到达,天刚亮的时候,司马放倒旗帜,迟到的人要受到责罚。于是陈列兵车、卒伍,如同作战的阵势一样,大家都坐下。官长们在阵形的前面聆听誓词。斩杀牺牲,在队列前示众,宣布:“有不从命令不努力向前的,斩首!”中军帅用鼙鼓发令,鼓人都击鼓三通,司马摇动铎,军将们举起旗帜,车兵和步卒起立。击鼓下令队伍行进,鸣镯,车兵和步卒一同行进,从后表前进到二表停止下来。击鼓三通,摇动铎,军将们将各自的旗帜放倒,车兵和步卒都坐下。又击鼓三通,摇动铎,举起旗帜,车兵和步卒全体起立。击鼓命令队伍进攻,鸣镯,兵车跑起来,步卒快走,到三表处停下来。坐下,起立,都和前次一样。于是又一次击鼓下令,兵车疾驰,步卒跑步前进,到四表处停下来。击鼓命令进攻三次,车兵相应地发射三组箭,步卒做三组击刺动作。于是击鼓下令退军,铙声响时,队伍退却,退到后表处停止。坐下、起立,都和以前一样。

    遂以狩田①。以旌为左右和之门②,群吏各帅其车徒,以叙和出,左右陈车徒,有司平之。旗居卒间以分地,前后有屯百步,有司巡其前后。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主③。既陈,乃设驱逆之车④,有司表貉于陈前,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及所弊,鼓皆⑤,车徒皆噪。徒乃弊,致禽馌兽于郊⑥。入,献禽以享烝。

    【注释】

    ①狩:冬猎。

    ②和:古代军队营垒之门。

    ③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主:郑司农云:“险野人为主,人居前;易野车为主,车居前。”

    ④驱逆之车:驱车和逆车。驱车驱赶野兽入围,逆车拦击野兽不使逃窜。

    ⑤(xiè):疾雷击鼓。

    ⑥馌(yè)兽:祭礼。田猎之后,以猎物祭四郊之神。

    【译文】

    于是举行冬季田猎。树立旌旗作为左右军垒之门,军将们各自率领所部战车、步卒依次出入军门,将兵车、步卒列阵于左右,乡师负责规正他们的行列。旗帜置于卒伍之间,用来分别各部位置的前后,屯驻车辆步卒的距离前后百步,由乡师巡视阵地前后。凡是险阻之地,步卒在前,兵车在后;平坦的地方,兵车在前,步卒在后。军阵列好以后,设置围猎禽兽专用的驱车和逆车,有关人员在阵前设立表帜,举行祃祭仪式,中军帅用鼙鼓发令,鼓人击鼓三通,群司马摇动铎,甲士步卒全体起立。于是击鼓下令行进,步兵口中衔枚冲向前方。捕得大禽兽,要上缴公家,捕得小禽兽,则取为己有。凡捕得禽兽的,要割下猎物的左耳,作为计功的凭据。到了围猎区域的尽头,鼓声雷鸣,军士们大声欢呼。于是传令人们停止围猎,把所得的猎物献祭四郊之神。回到国都之内,又以猎物祭享宗庙。

    及师①,大合军,以行禁令,以救无辜,伐有罪。若大师②,则掌其戒令,莅大卜③,帅执事莅衅主及军器④。及致,建大常,比军众,诛后至者。及战,巡陈,眂事而赏罚⑤。若师有功,则左执律⑥,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若师不功,则厌而奉主车⑦。王吊劳士庶子,则相。

    【注释】

    ①师:据郑玄注,此指天子巡守、会同等外出,大司马率军随行。

    ②大师:王者亲征。

    ③大卜:卜问出兵吉凶。

    ④衅主及军器:郑玄注:“凡师既受甲,迎主于庙及社主,祝奉以从,杀牲以血涂主及军器,皆神之。”主,为死者立的牌位。此指随军之先王及社稷神之牌位。

    ⑤眂:同“视”。

    ⑥律:定音器,用竹或金属制成。

    ⑦厌:厌冠,即丧冠。奉主车:送神主之车归庙与社。奉,送。

    【译文】

    凡是天子巡守、会同等外出,大司马率军随行,集合军队,执行禁令,救助无辜,讨伐有罪之人。如果是天子亲自率军征伐,则大司马主掌军中戒令,亲临卜问出兵吉凶;率领有关官吏临视衅祭随军而行的迁庙主与社主及军事器械。队伍集合的时候,建立天子的太常旗,核定报到的人数,责罚迟到的人。作战的时候,巡察军阵,观察战绩加以赏罚。如果王师得胜,大司马左手持律,右手执钺,身为先导,奏恺乐、献捷于社。如果王师战败,则身着丧服,护送神主之车归庙与社。天子吊唁、慰劳众人,大司马主持有关仪式。

    大役①,与虑事,属其植②,受其要③,以待考而赏诛。大会同,则帅士、庶子,而掌其政令。若大射,则合诸侯之六耦④。大祭祀、飨食、羞牲鱼⑤,授其祭⑥。大丧,平士大夫。丧祭,奉诏马牲⑦。

    【注释】

    ①大役:指筑城等大工程。

    ②属其植:聚集部下将吏。属,聚合。植,郑司农曰:“植,谓部曲将吏。”孙诒让曰:“大役人徒众多,略依军法部署,故亦有将吏。”

    ③要:簿书。此指役夫名册。

    ④耦:通“偶”。双人。天子与诸侯射,规格为六耦,共十二人。

    ⑤羞:进献。

    ⑥授其祭:此指取所当祭之物授给宾、尸行食前祭礼。郑玄注:“祭,谓尸、宾所以祭也。”

    ⑦奉诏马牲:谓送马牲至墓,告于柩,藏于棺旁椁内。郑玄注:“奉犹送也,送之至墓,告而藏之。”

    【译文】

    有筑城等大工程,大司马要参与策划其事,聚集部下将吏管理役夫,收受有关的簿书文件,考校其表现,以备奖赏责罚。在诸侯集体朝见周王的场合,大司马率领士人与庶子作为王的随从,执掌政令。大射时,大司马负责调配六个双人组的人员组合。有大祭祀,诸侯来朝,大司马进献鱼牲,负责取所当祭之物授给宾、尸行食前祭礼。有王、后等大丧事,大司马主持规正公卿大夫士的丧服规格。丧祭之时,护送马牲到墓地以告死者并埋之于棺旁。

    职方氏

    【题解】

    《职方氏》,选自《周礼·夏官》。职方氏,掌天下地图,主管四方职贡。

    本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职方氏职掌;第二部分讲九州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物产,其中还提到各地人口中性别比例的问题,这在人口史和人口思想史上都是重要的资料;第三部分述九服;第四部分记邦国制度。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①,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②,周知其利害。

    【注释】

    ①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泛指周边各族。古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

    ②九谷:泛指谷物。六畜:马、牛、羊、鸡、狗、猪。

    【译文】

    职方氏掌理天下的图籍,执掌天下的地形,分辨邦国、都邑、边鄙以及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的人民,与财富九谷、六畜的数目,详知各处的地利及要害所在。

    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①。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②,其泽薮曰具区③,其川三江④,其浸五湖⑤,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⑥,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

    【注释】

    ①贯:事。

    ②镇:一方之主山。

    ③薮(sǒu):大泽。具区:即今太湖。

    ④三江:有多种解释。据《汉书·地理志》指今吴淞江和芜湖、宜兴间由长江通太湖一水,并长江下游,为南江、中江、北江三江。

    ⑤浸:泛指可资灌溉的川泽。五湖:泛指太湖一带的湖泊。

    ⑥其民二男五女:此指男女比例。

    【译文】

    辨明九州之内的国家,使同其事利。东南方的是扬州,其主山为会稽山,大泽为具区,河流有三江,可以用于灌溉稻田的有五湖,其他特产有金、锡、竹箭,那里男女比例为二比五,就动物而言最适宜鸟兽生长,就谷物而言宜种稻。

    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颍、湛①,其利丹、银、齿、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

    【注释】

    ①颍:颍水。淮河最大的支流。湛:水名。按,郑玄注,此二水都属豫州,当是与下文豫州浸之“波、溠”互讹。

    【译文】

    正南方向是荆州,其主山是衡山,大泽为云梦,大河有长江、汉水,灌溉之水是颍水、湛水,其地特产有丹砂、银、象牙和犀牛的皮革,那里男女的比例是一比二,就动物而言适宜鸟兽生长,就谷物而言适宜种稻。

    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①,其川荧、雒②,其浸波、溠③,其利林、漆、丝、枲④,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⑤,其谷宜五种。

    【注释】

    ①圃田:古泽薮名,在今河南中牟西。

    ②荧:原指荧泽(后改为“荥”,据段玉裁、阮元等说属误改),故址在今河南郑州西北古荥北,西汉后渐淤为平地。此处实指沇水(济水别名),荧泽由沇水溢出而成。雒:今洛河,是黄河下游南岸的大支流。

    ③波:水名。源出今河南鲁山北,入于汝水。溠(zhā):水名。源出今湖北随州西北鸡鸣山,东南流入涢水。按,二水都属荆州。

    ④枲(xǐ):不结子的大麻。

    ⑤扰:驯服,引申为指牲畜,家禽。

    【译文】

    黄河以南是豫州,其主山为华山,大泽为圃田,河流有荧泽、雒水,可灌溉之水有波水、溠水,其地特产有林、漆、丝、枲,男女比例为二比三,适宜畜养六畜,适宜种植五谷。

    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①,其泽薮曰望诸②,其川淮、泗,其浸沂、沭③,其利蒲鱼④,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鸡、狗,其谷宜稻、麦。

    【注释】

    ①沂山:又名东泰山,在今山东中部。

    ②望诸:古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

    ③沭(shù):水名。源出今山东南部沂山南麓,与沂水平行,南流入江苏。

    ④蒲:蒲柳。其枝条可做箭杆。

    【译文】

    正东方向是青州,其主山为沂山,大泽为望诸,河流有淮水、泗水,可灌溉的有沂水、沭水,其地特产有蒲柳和鱼类,男女比例为二比二,其地适宜畜养鸡、狗,适宜种稻、麦。

    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①,其泽薮曰大野②,其川河、泲③,其浸庐、维④,其利蒲鱼,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其谷宜四种⑤。

    【注释】

    ①岱山:即泰山。

    ②大野:古泽名。在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

    ③泲(jǐ):水名。即济水。

    ④庐:水名。即卢水。源出今山东诸城卢山,故名。维:水名。即潍水。在今山东东部。

    ⑤四种:郑玄注:“黍、稷、稻、麦。”

    【译文】

    河东地方是兖州,其主山是岱山,大泽为大野,河流有河水、泲水,可灌溉的有庐水、维水,其地特产蒲柳和鱼类,男女比例为二比三,适宜畜养六畜,适宜种植四种谷物。

    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①,其泽薮曰弦蒲②,其川泾、汭③,其浸渭、洛④,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马,其谷宜黍、稷。

    【注释】

    ①岳山: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南,亦名吴岳,即《禹贡》之岍(qiān)山。

    ②弦蒲:在今陕西陇县西。

    ③汭(ruì):水名。泾水支流。发源于今宁夏泾源南,至今甘肃泾川流入泾水。

    ④洛:水名。是渭水支流,在今陕西。

    【译文】

    正西方向是雍州,其主山是岳山,大泽为弦蒲,河流有泾水、汭水,可灌溉的有渭水、洛水,其地特产玉石,男女比例为三比二,适宜畜养牛、马,适宜种植黍、稷。

    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①,其泽曰貕养②,其川河、泲;其浸菑、时③,其利鱼、盐,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扰④,其谷宜三种⑤。

    【注释】

    ①医无闾(lǘ):在今辽宁北镇西,今称广宁山。

    ②貕(xī)养:古泽名。故地当今山东莱阳东,久已堙废。

    ③菑(zī):水名。即淄水。源出今山东莱芜禹王山,东北流入海。时:水名。源出今山东淄博西,东北流入海。

    ④四扰:郑玄注:“马、牛、羊、豕。”

    ⑤三种:郑玄注:“黍、稷、稻。”

    【译文】

    东北方向是幽州,其主山为医无闾,大泽为貕养,河流有河水、泲水,可灌溉的有淄水、时水,其地特产有鱼类和盐,男女比例为一比三,其地适宜畜养四种家畜,适宜种植三种谷物。

    河内曰冀州①,其山镇曰霍山②,其泽薮曰杨纡③,其川漳④,其浸汾、潞⑤,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谷宜黍、稷。

    【注释】

    ①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②霍山:在山西霍州东南,即《禹贡》之太岳山。

    ③杨纡(yū):泽名。久已湮废,其地不详。

    ④漳:水名。今漳河,是卫河支流,在今河北、河南两省边境。

    ⑤汾:水名。今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在今山西中部。潞:水名。即今山西东南部的浊漳河。

    【译文】

    河内地方为冀州,其主山是霍山,大泽为杨纡,河流有漳水,可灌溉的有汾水、潞水,其地特产有松、柏,男女比例为五比三,适宜畜养牛、羊,适宜种植黍、稷。

    正北曰并州①,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馀祁②,其川虖池、呕夷③,其浸涞、易④,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扰⑤,其谷宜五种⑥。

    【注释】

    ①并(bīnɡ)州:其地在今河北保定、山西大同一带。

    ②昭馀祁:古泽名。在今山西祁县、平遥、介休三地之间。唐宋以来已涸塞。

    ③虖池:水名。又作虖沱,即滹沱河,在今河北北部。呕夷:水名。一作沤夷,即滱水,即今大清河的支流唐河,在河北西部。

    ④涞:水名。即今拒马河,大清河支流,在河北西部。易:水名。即易水,也是大清河支流,在河北西部。

    ⑤五扰:郑玄注:“马、牛、羊、犬、豕。”

    ⑥五种:郑玄注:“黍、稷、菽、麦、稻。”

    【译文】

    正北方向是并州,其主山为恒山,大泽为昭馀祁,河流有虖池、呕夷,可灌溉的有涞水、易水,特产有麻布、丝帛,男女比例为二比三,适宜畜养五种家畜,适宜五种谷物。

    乃辨九服之邦国①,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②。

    【注释】

    ①九服:同前文《大司马》之“九畿”。

    ②藩:《大司马》作“蕃”。

    【译文】

    辨明有九服之别的邦国。中央纵横各千里的地方是王畿,其外五百里为侯服,侯服之外五百里为甸服,甸服之外五百里为男服,男服之外五百里为采服,采服之外五百里为卫服,卫服之外五百里为蛮服,蛮服之外五百里为夷服,夷服之外五百里为镇服,镇服之外五百里为藩服。

    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方四百里,则六侯;方三百里,则七伯①;方二百里,则二十五子;方百里,则百男,以周知天下。凡邦国小大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王将巡狩,则戒于四方曰②:“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无敢不敬戒,国有大刑。”及王之所行,先道,帅其属而巡戒令。王殷国③,亦如之。

    【注释】

    ①方三百里,则七伯:郑玄注:“方千里者,……以(伯)方三百里之积,以九约之(即除以九),得十一有奇,云‘七伯’者,字之误也。”即方千里为一百万平方里,伯国方三百,就是九万平方里,一百万除以九万,得十一有余。所以“七”当是“十一”之误。盖“十一”二字竖写笔画相接,后人传抄时误作“七”字。译文改为十一。

    ②戒:以文书戒敕。

    ③殷国:周代天子在侯国行殷见之礼。《周礼·秋官·大行人》:“十有二岁,王巡狩、殷国。”孙诒让正义:“殷国者,谓王出在侯国而行殷见之礼也……即于所至之国征诸侯而行朝会之礼,皆谓之殷国。”金鹗曰:“殷国与巡守同年,其与巡守异者,盖王有故不能远巡,故止于近于王畿之地巡行,大约在侯、甸二服中,则令四方诸侯毕来朝也。”

    【译文】

    凡是邦国纵横各千里的地方可以封公,如果以方五百里的地方封公,则方千里之地可封四个公爵;以方四百里之地封侯,则可以封六个侯爵;以方三百里之地封伯,则可以封十一个伯爵;以方二百里之地封子,则可以封二十五个子爵;以方一百里之地封男,则可以封一百个男爵;按此比率,可以推知天下邦国之数。大小邦国之间应该互相维系,天子为之选择统治者,各因其能以确立其职掌,各因其地之所有以确立其土贡。天子将要巡狩,职方氏先以文书戒敕四方诸侯:“各自整饬你们应守之责,考校你们执行的情况,如有不够敬戒的,国家有诛杀的大刑。”王者出巡之时,职方氏担任先导,率部先行,巡视日前所申戒令。天子在侯国行殷见之礼时,职方氏的任务也是这样。

    大司寇

    【题解】

    《大司寇》,选自《周礼·秋官》。秋官之属主刑,所以大司寇一职,首先有“三典”:“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其次为“五刑”:有野刑、军刑、乡刑、官刑、国刑;至于“圜土”“嘉石”“肺石”,则是教化、诉讼、下情上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①,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②。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

    【注释】

    ①建:建立与颁行。

    ②诘(jié):整治。

    【译文】

    大司寇的职务,掌理建立与颁行邦国的三等法典,以辅佐周天子对各邦国实施刑罚,督察四方。第一等,在新建立的邦国施行刑罚要用轻典;第二等,在承平的邦国施行刑罚要用中典;第三等,在篡弑叛逆的混乱邦国施行刑罚要用重典。

    以五刑纠万民①:一曰野刑②,上功纠力③;二曰军刑,上命纠守④;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⑤。

    【注释】

    ①纠:纠察,纠正。

    ②野:谓甸、稍、县、都等地。即王城外二百里至五百里之地。

    ③上:通“尚”。崇尚,鼓励。功:农功。力:勤力。

    ④命:遵奉将命。守:不失部伍。

    ⑤愿:质朴,恭谨。暴:郑玄注:“当为‘恭’,字之误也。”

    【译文】

    运用五刑来纠察臣民:第一种是施行于野外的刑罚,目的是鼓励农功,纠察不勤;第二种是施行于军中的刑罚,目的是鼓励遵奉将命,纠察执行情况;第三种是在乡中施行的刑罚,目的是尊崇德行,纠举不孝的行为;第四种是施行于官府的刑罚,目的是鼓励贤能,纠察失职行为;第五种是施行于国都的刑罚,目的是崇尚谨慎朴实,纠察不恭谨的行为。

    以圜土聚教罢民①。凡害人者,寘之圜土而施职事焉②,以明刑耻之③。其能改者,反于中国④,不齿三年⑤。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

    【注释】

    ①圜(yuán)土:环土为城,监狱。罢民:此谓游手好闲、不从教化之民。罢,通“疲”。

    ②寘:同“置”。施职事:此指罚做苦役。

    ③明刑:郑玄注:“书其罪恶于大方版,著其背。”

    ④反:通“返”。

    ⑤不齿:不得与常人叙年齿,等于说不得与常人并列。齿,牛马幼小者,岁生一齿,因而用齿来计其岁数,后常借以指人的年龄。

    【译文】

    筑城为狱,聚集那些行为恶劣为害一方的人关在里面施以教化。凡为害他人触犯刑律的人,关在狱城之中使服苦役,将他们的罪行写在方板上,挂在后背,让这些人觉得自己的罪过是可耻的。能够改正自己过失的,可以让他返回故里,但仍规定三年之内不得与平民待遇平等。如不肯改正过失而擅自逃出狱城的就杀掉。

    以两造禁民讼①。入束矢于朝②,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③,入钧金④。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

    【注释】

    ①造:讼事双方,犹今之原告、被告。禁民讼:禁民不实之讼。讼,谓因小事而诉讼。

    ②束矢:一束箭。束,或说十二,或说五十,或说一百。

    ③剂:契券,相当现在的合同。狱:郑玄注:“谓相告以罪名者。”

    ④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译文】

    遇有诉讼案件,要求双方当事人本人到场,禁止民间不实之讼。双方各自呈缴象征理直的一束箭,然后才开始审理案件。遇有以罪名相指控的案件,要求双方呈上有关契券文书及金三十斤。三天以后传唤双方当事人到庭,开始审理案件。

    以嘉石平罢民①。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②,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③,役诸司空。重罪,旬有三日坐④,期役⑤;其次,九日坐,九月役⑨;其次,七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使州里任之⑥,则宥而舍之。

    【注释】

    ①嘉石:有纹理的石头。古时于外朝门左侧置嘉石,令罪人坐其上示众,按其罪行轻重,有坐三日、五日、七日、九日、十二日之别,并有服劳役的规定。

    ②丽:通“罹(lí)”。遭遇。

    ③桎(zhì):拘束犯人两脚的刑具。梏(ɡù):木制的手铐。

    ④旬有三日:“三”字应为“二”字之误。

    ⑤期(jī):一周年。

    ⑥任:担保。

    【译文】

    要用嘉石来整治那些行为恶劣的人。凡是百姓犯有罪过,虽然没有触及刑律,却已为害地方的,就给他手脚戴上桎梏,让他坐在嘉石上示众,之后再交给司空罚作劳役。罪行重的,要罚他在嘉石上坐十二天,服役一年;罪行略轻一点的,罚坐九天,服役九个月;罪行再轻一点的,罚坐七天,服役七个月;罪行更轻一点的,罚坐五天,服役五个月;罪行最轻的,罚坐三天,服役三个月,直到州里之人肯为他担保,然后才能赦免他,释放他。

    以肺石达穷民①。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②,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③,以告于上,而罪其长。

    【注释】

    ①肺石:放在外朝门外右边的赤色石头。达:通。此指使穷民的冤辞可以通达于上。

    ②茕(qiónɡ):指无兄弟的人。独:老而无子之人。

    ③士: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译文】

    用肺石来转达无告穷民的怨诉。凡是没有兄弟、没有子孙的,老迈或年幼的,如果有事要呈报王者冢宰,而本地长官不肯转达的,可以站到肺石上去,三天以后,由士来听取他们的诉讼之辞,转达于王及冢宰,然后处罚那些地方长官。

    正月之吉,始和,布刑于邦国、都鄙①,乃县刑象之法于象魏②,使万民观刑象。挟日而敛之③。

    【注释】

    ①都鄙:公卿大夫的采邑。

    ②象魏:宫廷外的阙门。

    ③挟日:古时以干支纪日,从甲至癸凡十日,谓之“浃日”。挟,通“浃”。

    【译文】

    正月初一,万象更新,大司寇向邦国都鄙宣布刑法,将成文的刑法悬挂于阙前,使人民能够观看刑法的内容,十天以后,才把它收藏起来。

    凡邦之大盟约①,莅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②,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③,皆受其贰而藏之④。

    【注释】

    ①邦之大盟约:周天子与诸侯会同而盟誓。

    ②天府:周官名。属春官,掌祖庙的守护保管。凡邦国盟书、民数登记、狱讼簿籍之类都送天府保存。

    ③六官:指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之长。

    ④贰:指副本。

    【译文】

    凡是天子与诸侯会同而盟誓,大司寇要亲身参与记录誓言,并将盟书送进天府。太史、内史、司会以及六官都接受盟书的副本,收藏起来。

    凡诸侯之狱讼,以邦典定之①。凡卿大夫之狱讼,以邦法断之②。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③。

    【注释】

    ①邦典:即《大宰》六典。《周礼·天官·大宰》:“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②邦法:即《大宰》八法。《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

    ③邦成:即《小宰》八成。《周礼·天官·小宰》:“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一曰听政役以比居;二曰听师田以简稽;三曰听闾里以版图;四曰听称责以傅别;五曰听禄位以礼命;六曰听取予以书契;七曰听卖买以质剂;八曰听出入以要会。”弊:听断。

    【译文】

    凡诸侯之间发生狱讼,大司寇根据邦国六典来审定。凡卿大夫之间发生狱讼,大司寇根据邦之八法来断案。凡庶民之间发生狱讼,大司寇根据邦之八种惯例来断案。

    大祭祀,奉犬牲;若禋祀五帝①,则戒之日,莅誓百官,戒于百族②。及纳亨③,前王;祭之日,亦如之。奉其明水火④。

    【注释】

    ①禋(yīn)祀:本指升烟祭天的仪式,后泛指祭祀。

    ②百族:百姓,此指庶人之在官者。

    ③纳亨:即纳牲。亨,同“烹”。

    ④明水火:明水、明火。明水用于调配郁鬯和五齐,明火用于给烹牲的灶生火。

    【译文】

    凡有大祭祀活动,由大司寇进献犬牲;如果祭祀五帝,斋戒那天,大司寇要亲临约誓众官,还要告诫官府中的庶人。送致牺牲时,大司寇为王前导;祭祀那天也是这样。奉献明水明火。

    凡朝觐、会同①,前王,大丧亦如之。大军旅,莅戮于社。凡邦之大事,使其属跸②。

    【注释】

    ①朝觐(jìn):古代诸侯朝见帝王,在春季为朝,在秋季为觐。后泛指朝见帝王。

    ②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