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二·叙记之属一(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书

    《尚书》简介参见卷一。

    金縢

    【题解】

    《金縢(ténɡ)》主要歌颂了周公的品格行为。同时反映出西周初年复杂的政治局势:周与殷遗民矛盾尖锐,而周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也很激烈。

    周灭殷后的第二年,武王得了重病。其弟周公旦建坛祈祷,请求代替武王去死。事后,史官把祈祷的册书放进金属捆束的匣子。不久,武王去世,因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几个弟弟散布流言,并勾结武庚叛乱。成王对周公的怀疑,直到得见金縢册书,才彻底打消,了解了周公的忠贞。从行文看,本篇写定的时代应该较晚,有学者认为约在战国中叶。另外,本篇有较浓厚的天人感应的色彩。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①:“我其为王穆卜②。”周公曰③:“未可以戚我先王④?”“未可戚我先王”,周公劝二公勿卜,将私为卜而祷也。公乃自以为功⑤,为三坛同⑥。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⑦,乃告太王、王季、文王⑧。

    【注释】

    ①二公:太公、召(shào)公。太公即齐太公姜尚(子牙),召公姬奭(shì),二人皆周初重臣。

    ②穆:恭敬。

    ③周公:姬旦,文王子,武王弟。辅武王灭殷建周,封于鲁。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及武庚作乱,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建成周洛邑。

    ④戚:忧患,悲哀,使动用法。

    ⑤功:质,抵押品。意思是说周公打算祷告先王,让自己代替武王去死。

    ⑥(shàn):祭祀用的场地。

    ⑦植:同“置”。璧: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珪(ɡuī):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持的长形玉版,上尖或圆,下方。

    ⑧太王:古公亶父,文王的祖父。王季:文王的父亲,名季历。文王:姬昌,武王之父。

    【译文】

    灭掉殷商的第二年,武王生了病,不舒服,太公、召公说:“让我们恭敬地为君王的病占卜一下吧。”周公说:“不要用这事去打扰我们的先王吧。” “未可戚我先王”,周公劝二公不要占卜,而自己将要暗地里占卜为武王祈祷。周公于是以其性命为质来祷告,他清出一块场地,在其上筑起三个祭坛。祭坛在南边,面向北方,周公站立于祭坛上。祭坛上放着玉璧,他手里拿着玉珪,然后就向太王、王季、文王的神主进行祷告。

    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①。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②。“乃命于帝庭”四句言武王命于上帝,能定国安民也。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注释】

    ①遘(ɡòu):遭遇。

    ②祗(zhī):恭敬。

    【译文】

    史官把周公祷告的祝词写在典册上,祝词说:“您的长孙生了重病。假如三位先王的在天之灵有何不适,需要做子孙的去服侍,那就让我姬旦来代替他去服侍列位吧。我有仁德又巧捷,身负各种才能技艺,能够侍奉鬼神。他就不像我这样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又不能敬事鬼神。他从上帝那里接受天命,正对天下实行统治,在这大地之上安定三位先王的子孙们。各地的臣民对他既恭敬又畏惧。 “乃命于帝庭”四句,是说武王受命于上帝,能够定国安民。唉!只要不丧失上天所赐的天命,我朝的先王们也就永远有所归依了。现在我就要受命于这占卜用的大龟甲,如果列位先王答应我的请求,我就带着玉璧、玉珪回去,等候列位的命令了;如果列位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就将玉璧、玉珪抛掉。”

    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公曰:“体①!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兹攸俟,能念予一人。”

    【注释】

    ①体:占卜时的征兆。

    【译文】

    在太王、王季、文王的神主前各放一块龟甲,进行占卜,得到的都是吉兆。打开解释卜兆的书,发现武王和周公都是“吉”。周公说:“好啊!王是不会有危险了。我从三位先王那里接受命令,专心考虑王朝长治久安的问题。我所期待的,是先王能经常为我们的君王祝福。”

    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①。王翼日乃瘳②。

    【注释】

    ①縢:捆,引申为绳索。

    ②翼:通“翌(yì)”。明日。瘳(chōu):病愈。

    【译文】

    周公回去以后,把写有祷告言辞的典册放入匣子,用金质的绳索捆束好。次日,武王病愈。

    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辟,戴氏:王辟位。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居东二年,居东之近郊。则罪人斯得。周公辟位之时,不知流言之所自起也。二年以后,乃知其出于管、蔡,故曰“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诒王①,名之曰《鸱鸮》②。《鸱鸮》,劝王兴师讨管、蔡之诗也。王亦未敢诮公③。王见《鸱鸮》之诗,尚未信公,但亦未诮公耳。

    【注释】

    ①诒:同“贻(yí)”。赠。

    ②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一类的鸟。这里作诗的题目,诗见《诗经·豳风》。

    ③诮(qiào):责备。

    【译文】

    武王去世以后,管叔和他的弟弟们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做对幼主不利的事。”周公对太公和召公说:“假如我不去控制王权,辟,按戴氏的解释是王辟位。将来我就没法跟先王交代了。”周公东征,经过两年,居东之近郊。把叛乱的罪人全部捕获。周公辟位的时候,不知道流言是从哪传出来的。两年之后,才知道流言源自管叔、蔡叔,所以说“斯得”。此后,周公作诗一首送给周成王,诗的题目叫《鸱鸮》。《鸱鸮》,是劝王兴兵讨伐管、蔡的诗。成王虽心怀疑虑,也没有敢责备周公。成王见到《鸱鸮》这首诗,仍未信任周公,但亦未责备周公。

    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①,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②,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对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

    【注释】

    ①偃(yǎn):倒下。

    ②弁(biàn):礼服。

    【译文】

    秋季,庄稼长势很好,还没有收获,突然间雷鸣电闪,大风骤起,庄稼都被风刮得倒伏在地上,大树也被风拔起来,国人惊恐万分。成王与大夫们都穿上礼服,打开那个用金质绳索捆束的匣子,于是得到了周公当初以自身为质请求代替武王去死的册书。太公、召公与成王向史官们以及卜筮人等询问此事,他们回答说:“有这事。唉!周公要求我等保密,我们不敢说出来。”

    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①。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迎,我国家礼亦宜之。”

    【注释】

    ①冲人:幼童。

    【译文】

    成王手持这册书流下眼泪,他说:“不要再为那雷电大风去恭敬地占卜了。过去周公勤劳地为王室效力,只是我这小孩子不知道罢了。现在上天发威动怒,就是为了表彰周公的德行啊!我应当亲自去迎接周公,从国家礼制来说这样做也是妥当的。”

    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

    【译文】

    成王走出城郊,天就开始下雨,风向也反转过来,倒伏的庄稼全都重新站立起来。太公和召公便命令国人,把大风刮倒的大树都扶起来,培土加固。这一年的收成特别好。

    顾命

    【题解】

    《顾命》,系周成王临终遗命。后代因此称天子遗诏为“顾命”。本篇第一部分记周成王临终遗嘱;第二部分叙述康王即位场面。本文与《康诰》内容密切相关,对西周礼制有详细记载,同时,对于我们了解“成康之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惟四月哉生魄①,王不怿②。甲子,王乃洮颒水③,相被冕服④,凭玉几⑤。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③。

    【注释】

    ①哉生魄:始生魄,指月亮开始发光。哉,初,始。魄,又作霸(pò),每月初始的月光。

    ②不怿(yì):不豫,天子有病。

    ③洮(táo):盥洗。颒(huì):洗脸。

    ④被:通“披(pī)”。冕服:礼服。

    ⑤几(jī):古人席地而坐时供倚靠休息的器具。

    ⑥召太保奭:召公奭,武王之臣,一说为文王之子,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太保,官名。芮(ruì)、彤、毕、卫、毛:皆为封国名。师氏:官名。虎臣:勇猛之臣。百尹:百官之长。御事:治事之臣。

    【译文】

    四月初,成王的身体不适。甲子日,成王盥洗一下,相者为成王披上礼服,成王倚着玉几坐着。于是把太保召公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官之长、主事官员等全部召来。

    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予审训命汝。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在后之侗①,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尔尚明时朕言,用敬保元子钊,弘济于艰难,柔远能迩,安劝小大庶邦。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兹。”

    【注释】

    ①侗(tónɡ):年幼无知。

    【译文】

    成王说:“唉!我的病大大加剧,已经很危险,病重得很。在这临终的时刻,我恐怕你们得不到我的话去约束嗣王,为审慎起见,我对你们说上几句。过去,先君文王、武王如日月般光照天下,奠定法律,颁布教令,谨慎畏惧不敢违反,因此才讨伐殷国,成就了周朝的天命。当我幼年继位时,恭敬地对待上天的威严,继续遵守文王、武王的教导,不敢胡乱违反。现在上天降下疾病,我几乎都起不来了。你们应当努力记住我的话,保护王长子姬钊,度过这艰难的时期,以柔和的手法抚慰远近臣民,勉励那大大小小的众多邦国。我想,一般说来人们能够自治是因为他们能有一定的法度仪节,你们可不要让姬钊陷于非礼啊。”

    既受命,还,出缀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①,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丁卯,命作册度。

    【注释】

    ①爰(yuán):与。吕伋(jí):吕尚之子。

    【译文】

    大臣们领受成王的遗言而回,便将成王所披的礼服拿来供置在朝廷之上以供大臣瞻拜。第二天乙丑日,成王逝世。太保召公命令仲桓和南宫毛随从齐侯吕伋,手持干戈,率领一百名勇士,在南门之外迎接太子姬钊,把他请入侧室,在这里主持丧事。丁卯日,命令太史将成王的遗言和丧礼仪节写于册书。

    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须材。狄设黼扆、缀衣①。牖间南向,敷重篾席,黼纯②,华玉,仍几。西序东向,敷重底席,缀纯,文贝仍几。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纯,雕玉仍几。西夹南向,敷重笋席,玄纷纯,漆仍几。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胤之舞衣、大贝、鼖鼓,在西房。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③。大辂在宾阶面④,缀辂在阼阶面⑤,先辂在左塾之前⑥,次辂在右塾之前。

    【注释】

    ①黼扆(fǔ yǐ):画有斧形的屏风。

    ②纯(zhǔn):边缘。

    ③“胤之舞衣、大贝、鼖(fén)鼓”几句:胤、兑、和、垂,皆人名。旧注以为皆工匠名。鼖,大鼓。

    ④辂(lù):大车。此指天子用车。宾阶:堂前西面的台阶,宾客所行。

    ⑤阼(zuò)阶:堂前东西的台阶,主人所行。

    ⑥塾:宫门外两侧房屋。

    【译文】

    过了七天,癸酉日,毕公命令有关人员分别负责下列器物。主祭礼的官员在门窗之间陈设画有斧状花纹的屏风,先王生前用过的礼服就放置在这里。门窗之间,向南铺设两重竹席,边缘饰以斧形花纹的丝织品,陈设以美玉装饰的几案。在西墙边,东向铺设双重细竹篾席,席边饰以带图案的丝织品,陈设着以斑纹贝壳装饰的几案。东墙边,西向铺设双重蒲席,席边饰以画有云气的丝织品,陈设着玉雕装饰的几案。在西侧夹室,南向铺设双重的青竹席,席边饰以黑丝绒,陈设一张漆几。国家的宝器也都陈列出来,其中有玉器五重。在西墙边陈放着红色的刀、写有先王遗训的典册、大玉璧、琬圭、琰圭。在东墙边陈放着来自华山、东北、雍州的美玉,出自黄河的图形。胤的舞衣、大贝、大鼓放在西房。兑的戈、和的弓、垂的竹矢放在东房。国王的五辂、大辂陈放在迎宾台阶之前,缀车在东阶之前,先辂在左侧堂屋之前,次辂在右侧堂屋之前。

    二人雀弁①,执惠②,立于毕门之内③。四人綦弁④,执戈上刃,夹两阶戺⑤。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一人冕,执戣,立于东垂。一人冕,执瞿,立于西垂。一人冕,执锐,立于侧阶⑥。

    【注释】

    ①雀弁:同“爵弁”。冠冕名。赤黑色。

    ②惠:兵器名。三棱矛。

    ③毕门:即路寝之门,又叫路门,是天子宫室最内的正门。

    ④綦(qí):青黑色。

    ⑤戺(shì):阶的两旁,一说阶的两端。

    ⑥“一人冕,执刘”至“立于侧阶”:冕,大夫以上的贵族所戴的礼冠。刘、钺(yuè)、戣(kuí)、瞿、锐,皆兵器名。

    【译文】

    二人头戴赤黑色的礼冠,手持三棱长矛,站立在毕门之内。四个人头戴青黑色的礼冠,手持长戈,戈刃朝上,两两相对站在堂前两边的台阶旁。一个人头戴礼冠,手持大斧,站在东堂之前。一个人头戴礼冠,手持大斧,站在西堂之前。一个人头戴礼冠,手持长戟,站在东堂之旁。一个人头戴礼冠,手持三锋矛,站在西堂之旁。一个人头戴礼冠,手持长矛,站在中阶之侧。

    王麻冕黼裳,由宾阶①。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即位。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太史秉书,由宾阶,御王册命,曰:“皇后凭玉几②,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王再拜,兴,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③,以敬忌天威?”乃受同瑁,王三宿④,三祭⑤,三咤⑥。上宗曰:“飨!”太保受同,降,盥,以异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受同,祭,哜⑦,宅⑧,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降,收。诸侯出庙门俟。王出在应门之内⑨。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⑩,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11),皆布乘黄朱(12)。宾称奉圭兼币(13)。曰:“一二臣卫(14),敢执壤奠(15)。”皆再拜稽首。王义嗣德(16),答拜。太保暨芮伯咸进相揖,皆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诞受羑若(17),克恤西土。惟新陟王(18),毕协赏罚。戡定厥功,用敷遗后人休。今王敬之哉,张皇六师(19),无坏我高祖寡命。”王若曰:“庶邦侯、甸、男、卫(20),惟予一人钊报诰(21)。昔君文、武,丕平富(22),不务咎(23),厎至齐信,用昭明于天下(24)。则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保王家(25),用端命于上帝(26)。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27)。乃命建侯树屏,在我后之人。今予一二伯父(28),尚胥暨顾(29),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用奉恤厥若,无遗鞠子羞(30)。”群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王释冕,反,丧服(31)。

    【注释】

    ①(jī):登,升。

    ②皇:大。后:继位之君。

    ③乱:治。

    ④宿(sù):徐行向前。

    ⑤祭:洒酒至地。

    ⑥咤(zhà):向后退行。

    ⑦哜(jì):口尝。

    ⑧宅:通“咤”。

    ⑨出:指出庙门。应门:周制,天子五门,最外为皋门,依次库门、雉门、应门,内为路门。宗庙在应门之内路门之外。

    ⑩太保:指召公,当时为西伯,是西方诸侯之长。

    (11)毕公:当时为东伯,是东方诸侯之长。

    (12)布乘:《白虎通》作黼黻(fú),诸侯的礼服。黄朱:黄朱色的芾(fú),诸侯礼服上的蔽膝。《诗经·小雅·斯干》毛传:“芾者,天子纯朱,诸侯黄朱。”

    (13)宾:通“摈”。接待诸侯、导行仪节的官员。圭:命圭。《周礼·考工记》“玉人”注:“命圭者,王所命之圭也,朝觐执焉。”币:贡物。

    (14)臣卫:蕃卫的臣仆,诸侯自称的谦辞。

    (15)壤:指土壤所产,等于今天所说的土产。奠:献。

    (16)义嗣:礼辞。以礼辞谢,不坚决拒绝。德:《说文解字》:“升也。”德答拜,指王既以礼辞,升位答拜。

    (17)诞:大。羑(yǒu):引申为善。若:善。羑若,等于说福祥。

    (18)陟:《竹书纪年》记帝王终都说陟。新陟王,指成王。

    (19)张皇:张大,扩大。六师:就是六军,这里泛指军队。

    (20)侯、甸、男、卫:指侯、甸、男、卫的诸侯。

    (21)钊:康王姬钊。报:答复。

    (22)富:指仁厚。

    (23)咎:过失。这里指刑罚。

    (24)用:因而。

    (25)保(yì):安治。,治理,安定。

    (26)端命:正民的民命。端,正。

    (27)付畀(bì):付、畀都作给予解。

    (28)伯父:天子称同姓诸侯叫做伯父。

    (29)尚:还。胥:互相。

    (30)鞠:稚子,康王自谦之词。

    (31)“王释冕”几句:释冕,指康王脱去接受册命大典时穿的吉服。释,解去,脱出。反,同“返”。指康王又返回守丧的侧室。丧服,作动词,意为穿上丧服。

    【译文】

    康王头戴麻制的礼冠,穿着绣有斧形花纹的衣裳,从通常为宾客设置的西阶登上。官员和各国国君都头戴麻制礼冠,身穿黑色的衣裳,按照规定的位置和方向站好。太保、太史、太宗等官员都头戴麻制礼冠,身穿红色的衣裳。太保召公手捧大圭,太宗手捧酒杯和玉瑁,从东阶登上。太史手持册书,从西阶登上,向着康王,授以成王的遗命,说:“嗣位的国君,你倚着玉几,听我最后的话。现在命令你继承先王的遗训,统治周国,完全遵循先王的大法,治理天下,以此报答文王和武王,发扬文王、武王的遗训。”康王拜了两次,然后起身,回答说:“渺小的我,有什么能耐,能够像先王那样把四方治理好呢?”康王接受酒杯和玉瑁,缓慢地向前行进三次,酹酒三次,又向后退行三次。太宗说:“请把酒喝了吧!”太保接过酒杯,历阶而下,洗过手,用与天子用过的酒杯不同的酒杯,即璋瓒这种酒杯,自酌一杯酒,又授给助祭的宗人酒杯,宗人行跪拜礼,康王回拜。太保由宗人手里接过酒杯,徐徐向前,举杯沾唇,然后退后,再把酒杯交还给宗人,行跪拜礼,康王答拜。太保由台阶走下,仪式结束。诸侯出来,在庙门外恭候。王走出祖庙,来到应门内。西伯召公率领西方的诸侯进入应门左侧,东伯毕公率领东方的诸侯进入应门右侧,他们都穿着黄朱色的礼服。礼宾官宣布诸侯手执命圭向王进献贡物,说:“我们一二藩卫之臣向王敬献土产。”诸侯们都再拜叩头。王按照礼节辞谢,然后升位答拜。太保召公和芮伯一同走向前,互相作揖后,又一同向王再拜叩头,说:“恭敬地禀告天子,伟大上帝更改了大国殷的命运,我们周的文王、武王大受福祥,能够安定西方。新逝世的成王,他在世时赏罚完全合宜,能够成就文王、武王的功业,因此把幸福遍施给我们后人。如今王要谨慎啊,要加强我们王朝的军队,不要败坏我们高祖的大命。”王这样说:“侯、甸、男、卫的各位邦君诸侯!现在我姬钊答复你们的劝告。过去,先君文王、武王很公平,仁厚慈爱,不滥施刑罚,致力施行忠信,因而文王、武王的光辉普照天下。还有那些像熊罴一样勇武的将士,忠贞不渝的大臣,安定治理我们国家,因此,我们从上帝那里接受了端正天下的命令。上天顺从先王的治理之道,把天下交给先王。先王于是命令分封诸侯,树立护卫,眷顾我们后代子孙。现在,希望我们的同姓诸侯互相顾念王室,继续像你们的祖先臣服于先王那样。虽然你们身在朝廷之外,你们的心不可不在王室,要辅助我考虑理顺国家的办法,不要把羞辱留给我!”三公和诸侯群臣都听完了王的诰命,互相作揖行礼,快步走出。康王脱去吉服,返回居丧的侧室,穿上丧服。

    左传

    《左传》简介参见卷六。

    齐鲁长勺之战

    【题解】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记述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和《左传》中其他描写战事的篇章不同,本文并不把焦点放在对战争过程的记述刻画上,而是花相当篇幅写鲁庄公与曹刿两人的对论,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是民心的向背,而获得民心的基础则在于施以德政。有关战争的具体过程只寥寥数句,结尾对作战策略技巧做总结,完整地表述出取得战争胜利的所有必要条件:在民心所向的根本前提下还需要三军士气的旺盛高涨以及统帅指挥的细心果断。

    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①。公将战,曹刿请见②。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③,又何间焉④?”刿曰:“肉食者鄙⑤,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⑥?”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⑦,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⑨,弗敢加也⑩,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14),必以情(15)。”对曰:“忠之属也(16),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释】

    ①我:指鲁国。因《左传》以鲁年纪事,故称鲁为“我”。

    ②曹刿:鲁国人。

    ③肉食者:在位者。

    ④间:参与。

    ⑤鄙:粗俗鄙陋,目光短浅。

    ⑥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去作战?

    ⑦专:独享。

    ⑧遍:普遍。

    ⑨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牲畜、宝玉、丝绸等物。

    ⑩加:夸大,虚报。

    (11)信:讲信用。

    (12)孚:使人信服。

    (13)福:保佑,福庇。

    (14)察:审察。

    (15)情:情理。

    (16)忠:国君尽心利民,是忠于自己的职守。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侵略鲁国。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庄公。他的乡人说:“这种事有在位的官员来筹划,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在位官员目光短浅,做不到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来打这场战争?”庄公说:“衣食这类安身之物,我不敢独享,总要分一些给别人。”曹刿回答:“这些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每个人,老百姓不会追随您去作战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宝玉、丝绸等东西,不敢向鬼神虚报,总是遵守诺言,讲信用的。”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会使鬼神信服,他们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不能一一审查,可我总要尽力使其处理得合乎情理。”曹刿回答说:“您尽心利民,忠于自己的职守,凭借这个,可以打这一仗了。作战时请允许我和您一起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①。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②,刿曰:“未可。”下,视其辙③,登轼而望之④,曰:“可矣。”遂逐齐师。

    【注释】

    ①长勺:鲁国地名。今地不详。

    ②驰之:驱车追击齐国军队。

    ③辙:车辙,车印。

    ④轼(shì):车前供乘车扶手的横木,又是车上较高之处,登在上面可以远望。

    【译文】

    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人击了三遍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而逃。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察看齐军的车印,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然后说:“可以了。”于是开始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①,再而衰②,三而竭③。彼竭我盈④,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⑤,故逐之。”

    【注释】

    ①作气:鼓足了勇气。

    ②再:第二次。衰:衰退。

    ③竭:尽,没有了。

    ④盈:满,饱满。

    ⑤靡:倾倒。

    【译文】

    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这样做的原因。曹刿说:“打仗作战,凭的是勇气。击第一遍鼓,士兵们鼓足了勇气;击第二遍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击第三遍鼓时,勇气就没了。齐军勇气没了而我军士气正旺,所以打败了他们。齐国是个大国,它的行为不好判断,怕他们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辙乱了,旗子倒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秦晋韩之战

    【题解】

    本文所记载的是发生于鲁僖公十五年(前645)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晋献公死后,其外逃的儿子夷吾为了能回国做国君,用割让土地的方法对秦穆公进行贿赂,终于在齐、秦的干预下达到了目的,成为晋惠公。但他不履行诺言,背信弃义,终于引发了这场战争。秦军将士同仇敌忾,士气旺盛,而晋惠公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导致了晋军的失败,自己也成为秦军的俘虏。作者将秦穆公的虚伪、贪婪,晋惠公的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既表达了自己的爱憎,也阐述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

    晋侯之入也①,秦穆姬属贾君焉②,且曰:“尽纳群公子。”晋侯烝于贾君③,又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④,既而皆背之⑤。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⑥,东尽虢略⑦,南及华山⑧,内及解梁城⑨,既而不与。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⑩,故秦伯伐晋。以上秦伐晋之由。

    【注释】

    ①晋侯:即晋惠公,继位前称公子夷吾。入:指晋惠公于鲁僖公九年(前651)在齐、秦帮助下回晋做了国君。

    ②穆姬:晋太子申生同母姐姐,亦为晋惠公姐姐,秦穆公夫人。贾君:一说为申生妃(见清代惠栋的《左传补注》和清代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一说为晋献公的次妃(见晋代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曾国藩取后一说。

    ③烝:下淫上为烝。

    ④中大夫:指晋国执政的大夫,如里克、丕郑等人。

    ⑤背:背信弃义,指晋惠公入国后不但未给这些人好处,反而杀了他们。

    ⑥河外:指黄河以南。列城五:连城五座。

    ⑦虢略:晋国东边与虢国为邻,所以称虢略,在今河南嵩县西北。

    ⑧华山: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境内。

    ⑨解(xiè)梁城:在今山西临晋南。

    ⑩闭:禁止。

    【译文】

    晋惠公回国继位时,秦穆姬嘱托他照顾贾君,并且说:“你要把逃亡在外的各位公子都接纳回国。”但晋惠公即位后奸淫了贾君,又不接纳众公子,所以穆姬怨恨他。晋惠公当初许诺给晋国的执政大夫以好处,但后来又背弃了自己的诺言。他还用黄河以南五座连城贿赂秦穆公,作为秦支持自己回国为君的代价,东边至虢略,南边至华山,北边至晋国的内地解梁城,可后来又不给了。晋国闹饥荒,秦国输送粮食给晋国;而秦国遇到饥馑,晋却不卖给秦国粮食。所以秦穆公要讨伐晋国。以上是秦国讨伐晋国的原因。

    卜徒父筮之①,吉。涉河,侯车败②。诘之③,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④,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⑤。’夫‘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⑥。岁云秋矣⑦,我落其实而取其材⑧,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以上卜徒父之筮。

    【注释】

    ①卜徒父:秦国的卜官。

    ②侯车败:晋侯的车失利。

    ③诘:询问。

    ④蛊(ɡǔ):《周易》中的卦名。

    ⑤“千乘三去”几句:为卦辞。千乘,此指诸侯。雄狐,此指晋惠公。

    ⑥“‘蛊’之贞”几句:内卦为贞,外卦为悔,风是秦的象征,山是晋的象征。

    ⑦岁云秋矣:夏历七月,是孟秋之月。

    ⑧我落其实:我指秦国,因为风象征秦国。其实,山上树木的果实。取其材:取用山上的木材。山象征晋国。

    【译文】

    卜徒父为秦师卜筮,吉利。卦象预示着秦国的军队将渡河,晋侯的军车必败。秦穆公询问卦情,卜徒父回答说:“此卦是象征秦师大吉的,秦军连续将晋军打败三次,三次之后,一定会俘获晋君。这个卦遇到了‘蛊’,卦辞上说:‘必定三次败走,三次败走之后,一定擒获其首。’所谓狐‘蛊’一定指的是晋君。‘蛊’的内卦是风,‘蛊’的外卦是山。现在已经是秋天了,风将山上的树木果实都吹落了,山上的木材可以取用,如此卦兆可知我们一定战胜晋军。既然晋国像山上树木的果实那样落了,木材被砍伐了,不败还等什么?”以上是卜徒父的占卜。

    三败及韩。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①,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②,可若何?”公曰:“不孙③。”卜右④,庆郑吉⑤,弗使。步扬御戎⑥,家仆徒为右,乘小驷⑦,郑入也⑧。庆郑曰:“古者大事⑨,必乘其产⑩,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11)。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12)。乱气狡愤(13),阴血周作(14),张脉偾兴(15),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弗听。以上庆郑不孙之词。

    【注释】

    ①深:深入。

    ②君实深之:是君主您招致秦军的深入。

    ③不孙:说话无礼。孙,同“逊”。

    ④卜右:占卜决定谁可做晋惠公的兵车右卫。

    ⑤庆郑吉:由庆郑担任晋惠公的兵车右卫吉利。

    ⑥步扬:御步扬,他和家仆徒均为晋国大夫。

    ⑦小驷:马名。

    ⑧郑入:郑国献的。

    ⑨大事:古代把战争和祭祀看作国家的大事,这里指战争。

    ⑩其产:本国出产的马。其,指本国,下同。

    (11)志:心的意向。

    (12)“今乘异产”几句:乘异国所产的马来打仗,临战时马会因害怕而改变常态,将会与人的意愿相反。

    (13)乱气:呼吸紧张,喘气失去正常的节奏。狡愤:狡有错乱的意思。愤,动。

    (14)阴血:体内的血液。周作:周身而作,指血液遍体急遽循环。

    (15)张脉偾(fèn)兴:血脉急涨沸腾。

    【译文】

    晋军三次战败之后到了韩地。晋侯对庆郑说:“敌人已经深入了,怎么办呢?”庆郑回答说:“国君您自己招致了敌人的深入,又能怎么办?”晋惠公申斥说:“出言不逊。”占卜决定谁可做晋侯的兵车右卫,结果是庆郑做车右吉利,晋侯厌恶他无礼,弃而不用。而由御步扬驾驶兵车,家仆徒做车右,驾着郑国献的名叫小驷的马。庆郑说:“古时出兵作战,一定乘本国出产的马,它们生长在本国土地上,知道本国人的心意,接受本国人的教训,熟悉本国道路,听凭你使用,没有不称人心意的。现在您驾着异国出产的马去打仗,遇到意外就会因害怕而失去常态,必将违背人的意志,马一受到刺激就呼吸紧张急促,血脉在全身急剧循环,由于血脉急涨沸腾,体外虽有强形而体内气力枯竭。这样,它进退不得,又不能周旋下去,那时您一定后悔。”晋惠公不听。以上是庆郑的不逊之言。

    九月,晋侯逆秦师①,使韩简视师②,复曰:“师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③,倍犹未也④。”公曰:“一夫不可狃⑤,况国乎?”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⑥,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⑦,君若不还,无所逃命。”秦伯使公孙枝对曰:“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韩简退曰:“吾幸而得囚⑧。”以上韩简视师。

    【注释】

    ①逆:迎战。

    ②韩简:晋国大夫。视师:观察秦国兵力强弱。

    ③奋:振奋。

    ④犹未:还不止。

    ⑤狃(niǔ):轻慢。

    ⑥不侫:谦辞。犹言不才。佞,才能。

    ⑦合:使集合。

    ⑧吾幸而得囚:能做秦国的俘虏已经是幸运的了。意指晋必败无疑。

    【译文】

    九月,晋惠公率军迎战秦国军队,派大夫韩简去观察秦军的兵力强弱,韩简回来说:“秦军兵力少于我军,而他们的斗志却是我们的两倍。”晋惠公问:“这是为什么?”回答说:“您当初逃亡时依靠秦资助,归国为君时得其力相助,晋遇荒年时吃的是秦国输送来的粮食,秦国三次施恩而没有得到报答,所以来讨伐我们。现在我们又迎击秦军,我们懈怠而秦军振奋,他们的斗志多我们一倍还不止呢。”晋惠公说:“一个普通人都不能受人轻慢,何况一个国家?”就派韩简去挑战,说:“寡人不才,能集合军队却不能解散他们,您如果不退兵,晋国是不会回避秦军的攻击的。”秦穆公派公孙枝回答说:“您没有回晋国之前,我为您担心害怕;回国而没能定位,我还是为您发愁;如今您君位已定,我不敢不接受您的挑战了。”韩简回到晋营说:“我们能做秦人的俘虏就已经很幸运了。”以上是晋国韩简视察军队。

    壬戌①,战于韩原②,晋戎马还泞而止③。公号庆郑。庆郑曰:“愎谏违卜④,固败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⑤。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辂秦伯⑥,将止之⑦。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⑧。秦获晋侯以归。以上韩原战事。

    【注释】

    ①壬戌:九月十三日。

    ②韩原:晋国地名。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位于河西。但秦晋韩之战,俘获晋侯,应在河东,从文章中“涉河,侯车败”,“寇深矣”等记载,证明本文中的“韩原”不在河西,而在河东(参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韩原”条)。

    ③晋戎马:晋侯兵车上的马,即小驷。

    ④愎谏:不听劝告。

    ⑤去之:不顾而去,指庆郑不救晋惠公自顾走开了。

    ⑥辂(yà):迎。

    ⑦止:擒获。

    ⑧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庆郑不救晋侯,晋侯便招呼韩简来救,故将其俘获秦伯的好机会失掉了。

    【译文】

    九月十三日,秦、晋战于韩原。晋惠公的小驷陷入泥泞盘旋,出不来了。惠公向庆郑呼救。庆郑说:“不接受劝告,又不照卜筮去做,实在是自找失败,又怎么能逃得掉呢?”不去救晋惠公掉头而去。梁由靡给韩简驾兵车,虢射做韩简的车右,迎面遇上秦穆公,就要抓住穆公了,由于庆郑弃晋惠公不顾,韩简去救惠公而耽误了时机,于是没能抓到秦伯。秦军俘虏了晋惠公回国。以上述韩原战事。

    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①。秦伯使辞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②?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③,岂敢以至④?”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⑤,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⑥。”

    【注释】

    ①反首:乱头发下垂。拔舍:拔草铺地,在草中露宿。

    ②戚:忧伤。

    ③晋之妖梦是践:只是为了压息晋国的妖梦之言罢了。据《左传》鲁僖公十年记载,晋国大夫狐突没有睡觉而遇见太子申生的鬼魂,说晋惠公无礼,将在韩地败于秦军。践,压息。

    ④以至:指将晋君作为战俘带回秦国。

    ⑤履:踩着。

    ⑥敢在下风:秦伯在上,晋臣在下,秦伯的话,晋臣都听到了。

    【译文】

    晋国的大夫乱发下垂,拔草铺地露宿在草中,跟着秦军走。秦穆公派人要他们离开,说:“你们何必这么伤心呢?我随晋军西行,也是要压息晋国的妖梦之言罢了,怎么敢将你们国君作为战俘带回秦国呢?”晋国大夫三拜叩头说:“您脚踏泥土头顶皇天,皇天后土都听到了您的话,我们晋国群臣在您之下也都听到了。”

    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太子、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①。使以免服衰绖逆②,且告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③,而以兴戎。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④。以上获晋侯后情事。

    【注释】

    ①登台而履薪:穆姬要带儿女们自杀,所以登台,脚下堆积薪柴。

    ②免(wèn)服衰绖(cuī dié):丧服。逆:迎候。

    ③两君:指秦穆公与晋惠公。以玉帛相见:古代外交礼节,两国国君正常相见时,以玉帛互赠。

    ④灵台:周朝的故宫,在今陕西西安。

    【译文】

    穆姬听说晋侯就要到了,领着太子、公子弘和女儿简璧登台履薪准备自杀。她派人穿上丧服去迎候秦穆公,并且让人告知穆公:“上天降下灾祸,使秦、晋两国国君不以玉帛相见,而以兵戎相会。如果晋国国君早晨到,我晚上就死;晋君晚上到,我就早晨死。请君王您裁夺。”于是秦穆公让晋惠公在灵台住下。以上是秦国擒获晋侯后的情况。

    大夫请以入。公曰:“获晋侯,以厚归也。既而丧归①,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且晋人戚忧以重我②,天地以要我③。不图晋忧④,重其怒也⑤;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公子絷曰⑥:“不如杀之,无聚慝焉⑦。”子桑曰⑧:“归之而质其太子,必得大成⑨。晋未可灭而杀其君,只以成恶。且史佚有言曰⑩:‘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重怒难任,陵人不祥。”乃许晋平(11)。以上秦君臣谋处晋侯之法。

    【注释】

    ①丧归:掳了晋君回国将引起夫人、儿女自杀,所以称丧归。

    ②戚忧:忧伤。重:感动,指晋国群臣“反首拔舍”的行为感动了秦伯。

    ③要:约束,指晋臣用天地之神听见“岂敢以至”的话约束秦穆公。

    ④图:考虑。

    ⑤重:加重。

    ⑥公子絷(zhí):秦国大夫。

    ⑦慝(tè):罪恶。

    ⑧子桑:公孙枝。

    ⑨大成:好结果,即满意的和约。

    ⑩史佚(yì):周武王时的太史,名叫佚。

    (11)平:讲和。

    【译文】

    秦国群臣请求将晋君带回秦国都城。秦穆公说:“俘虏了晋侯,我原以为是归国时的光荣,如今却要引出丧事了,带晋侯回去有什么用呢?你们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况且晋国群臣的忧伤感动了我,天地也会用我的承诺来约束我。不考虑晋人的忧伤,会加重他们的愤怒;违背自己的诺言,是背弃了天地。加重晋国人的愤怒这种后果我担当不起,背弃天地对我不吉利,一定得将晋君放回去。”公子絷说:“不如杀掉他,不能让他回国再相聚作恶。”子桑说:“放他回去而以他的太子做人质,一定会获得好结果。在不可能灭掉晋国的情况下杀了他们的国君,只会造成相互间的憎恨。况且周武王时叫佚的太史说过:‘不要做祸乱之首,不要乘人之危,不要增加别人对自己的怨怒。’加重别人的愤怒难以承担后果,恃强凌辱他人对自己不吉利。”于是答应晋人讲和。以上是秦国君臣商议如何处置晋惠公。

    晋侯使郤乞告瑕吕饴甥①,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曰:“朝国人而以君命赏②,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③。’”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④。吕甥曰:“君亡之不恤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将若君何?”众曰:“何为而可?”对曰:“征缮以辅孺子⑥,诸侯闻之,丧君有君,群臣辑睦⑦,甲兵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众悦,晋于是乎作州兵⑧。以上晋臣谋归君之法。

    【注释】

    ①郤(xì)乞:晋大夫。瑕吕饴甥:即昌甥,姓瑕吕,名饴甥,字子金。晋惠公听说秦将同意晋讲和,所以告诉吕甥,并召他来秦国接自己。

    ②国人:晋国群臣。

    ③贰:取代。圉(yǔ):晋惠公的太子。

    ④作爰田:改变田制,即将公田的税收赏给群臣。

    ⑤恤:顾虑。

    ⑥征:赋税。缮:整治。孺子:指太子圉。

    ⑦辑睦:团结和睦。

    ⑧作州兵:训练地方武装。州为当时的民户编制,五党(每党五百家)为一州,计二千五百家。

    【译文】

    晋惠公派郤乞将秦国允许晋讲和的事告诉瑕吕饴甥,并要他来秦国。吕甥教给郤乞这么做:“你先接见群臣,代表国君下命令赏赐他们,并转告国君的话说:‘我虽然回来了,却有辱于国家。占卜决定以太子圉取代我吧。’”大家都哭了。晋国于是开始做爰田,将公田税收赏给群臣。吕甥说:“国君流亡在外没有考虑自己,而是为我们大家担忧发愁,这真是对我们恩惠到极点了。我们应该怎样报答国君呢?”大家说:“您认为我们该做些什么事才对得起国君呢?”吕甥说:“征收赋税,整顿甲兵以辅佐太子,诸侯听到我们失去旧主立了新君,群臣团结和睦,甲兵越来越多,与我们友好的国家会勉励我们,与我们不友善的国家会害怕我们,这样做会带来好处的!”大家都很高兴地同意了,晋国于是开始训练地方武装。以上是晋国的臣子们商议如何迎归君王。

    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①。史苏占之曰②:“不吉。其繇曰③:‘士刲羊,亦无衁也。女承筐,亦无贶也④。西邻责言⑤,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震’之‘离’,亦‘离’之‘震’⑥,为雷为火,为嬴败姬⑦,车说其⑧,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⑨。‘归妹’‘睽’孤⑩,寇张之弧(11),侄其从姑(12),六年其逋(13),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14)。”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韩简侍,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职竞由人(15)。’”以上惠公、韩简追论昔年卜筮。

    【注释】

    ①归妹、睽:均为卦名。

    ②史苏:晋国卜筮的太史,名苏。

    ③繇(zhòu):卦辞。

    ④“士刲(kuī)羊”几句:刲,宰杀。衁(huǎnɡ),血。贶(kuànɡ),赐给,即所得。

    ⑤西邻:指秦国,因当时秦国位置在西。责言:责备的话。

    ⑥“震”之“离”,亦“离”之“震”:“震”卦变为“离”卦,也就是“离”卦变为“震”卦。震、离,均为卦名。

    ⑦为雷为火,为嬴败姬:“震”是雷,“离”是火,女嫁出去反害娘家的卦象,所以说“嬴败姬”,秦国国君姓嬴,晋国国君姓姬。

    ⑧(fù):车厢下面钩住车轴的木头。

    ⑨宗丘:丘即邑,宗邑即祖先之地,意为在自己本国内。

    ⑩孤:孤单,指惠公被俘,被押至秦国,身孤影单。

    (11)寇张之弧:遇到敌寇之难而有弓矢之警。弧,木弓。

    (12)侄从其姑:秦穆公夫人穆姬为惠公太子圉的姑姑,此句暗指太子圉去秦国作人质。

    (13)逋:逃亡。

    (14)高梁:晋国地名。虚:废墟。

    (15)“下民之孽”几句:孽,灾殃。匪,同“非”。僔(zǔn)沓,当面奉承。背憎,背后憎恨。职,主要。

    【译文】

    当初,晋献公为了将伯姬嫁给秦国而占筮,占得“归妹”卦变成“睽”卦。太史苏占卦说:“不吉利。卦辞说:‘男人杀羊不见血,女人担筐无所得。西邻的责难,无法补偿。归妹变为睽,无人相助。’‘震’卦变成‘离’卦,也就是‘离’卦变‘震’卦,‘震’是雷,‘离’是火,这是嫁出去的女儿反会害娘家的卦象,嬴姓会打败姬姓,钩住车轴的木头会脱落,火会烧掉旗子,不利出师作战,会败于自己的国门之内。‘归妹’‘睽’卦孤单,会遇到敌寇之难而有弓矢之警。侄儿跟着姑母,六年之后逃亡,逃回自己的国,而抛弃了自己的家,第二年会死于高梁的废墟上。”等到晋惠公被俘到秦国,就说:“先君如果听从史苏的占卜,我也到不了这个地步。”韩简正陪伴在旁边,说:“龟卜以图象来显示,占筮用数字来告知。事物生成后才有形象,有形象后才能滋长,滋长蕃衍才有数字。占只能知凶吉,但不能改变凶吉,先君德行败坏,做的错事能够数得清吗?即使听从了史苏的占卜又能有什么益处?《诗经》上说:‘百姓的灾殃,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当面奉承背后憎恨,主要来自人们之间的相互争逐。’”以上是晋惠公、韩简追论当年卜筮之事。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①,盟于王城②。

    【注释】

    ①阴饴甥:即吕甥,他的食邑在阴,所以也称他阴饴甥。

    ②王城:秦地,在今陕西朝邑东。

    【译文】

    十月,晋国吕甥会同秦穆公,在王城这个地方签订盟约。

    秦伯曰:“晋国和乎①?”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②,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③。’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④?”对曰:“小人戚⑤,谓之不免。君子恕⑥,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⑧,服而舍之⑨,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⑩,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以上吕甥说秦伯归君。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11)。

    【注释】

    ①和:相符,一致。

    ②立圉:立太子圉为国君。

    ③二:二心。

    ④谓:以为,认为。

    ⑤戚:忧戚,忧愁。

    ⑥恕:推己及人,即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

    ⑦我毒秦:我们伤害了秦国,指晋三施而不报的事。

    ⑧贰:二心,即叛离。

    ⑨服:服罪。舍:释放。

    ⑩一役:指秦不计前嫌,放回晋惠公会使诸侯威服,相当于一次战役的功效。

    (11)牢:牛、羊、猪各一为一牢。

    【译文】

    秦穆公问:“你们晋国人的意见一致吗?”吕甥回答说:“不一致。小人以国君被俘为耻辱,并哀痛自己在战争中失去的亲人,不怕征收赋税,整治甲兵以拥立圉为国君,说:‘一定要报这个仇,宁可侍奉戎狄也在所不惜。’君子爱护自己的国君,但又知道他的罪过,不怕征收赋税,整治甲兵以等待秦国放回晋君的命令,说:‘一定报答秦国的恩德,就是死了也没有二心。’所以意见不一致。”秦穆公问:“晋国人对晋君的命运如何估计?”回答说:“小人们很难过,认为国君不免一死。君子以己之心推测秦伯,认为国君一定会被放回来。小人说:‘我们伤害了秦国,秦国难道还会放国君回来吗?’君子说:‘我们知罪了,秦国一定会放回我们的国君。有二心时抓住他,认错服罪就放了他,秦国的恩德再大也没有了,秦国的刑罚再威严不过了。服罪的人感念秦的恩德,怀有二心者畏惧秦的刑罚。有秦国送回晋君这件事,秦国可以完成霸业了。送晋君回国而又不安定他的君位,废掉晋君而不立新君,这是将恩德变为仇怨,秦国是不会这样做的。’”以上是吕甥游说秦伯归还晋国国君。秦穆公说:“我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为晋侯改换客馆,并以国君之礼相待,送给他七牢礼物。

    蛾析谓庆郑曰①:“盍行乎②?”对曰:“陷君于败,败而不死,又使失刑,非人臣也。臣而不臣③,行将焉入?”十一月,晋侯归。丁丑,杀庆郑而后入。

    【注释】

    ①蛾析:晋国大夫。

    ②盍:何不。行:逃走。

    ③不臣:失掉作为人臣的本分。

    【译文】

    蛾析对庆郑说:“你还不逃走?”庆郑回答说:“使国君失败,国君战败自己又不能战死,现在逃走又会使国君不能对我处以刑罚,这不是做臣子的行为。作为臣子而失掉了为臣之道,就是逃走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十一月,晋惠公回国。十一月廿九日,杀了庆郑之后回到了晋国国都。

    是岁,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①,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②。且吾闻唐叔之封也③,箕子曰④:‘其后必大⑤。’晋其庸可冀乎⑥!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⑦。

    【注释】

    ①饩(xì):赠送。

    ②矜(jīn):怜悯。

    ③唐叔:晋国始封之君,武王之子。

    ④箕子:殷纣王的庶兄,殷亡国后归周。

    ⑤大:强大。

    ⑥庸:难道。

    ⑦司:管理。

    【译文】

    这一年,晋国又遇上了荒年,秦穆公又送粮食给晋,他说:“我怨恨晋国国君可又怜悯晋国的百姓。而且我听说唐叔被封于晋时,箕子说:‘他的后代一定强大。’晋国难道可以图谋吗?暂且树立一些恩德,等着将来能人出现吧。”从这时起秦国开始征收晋国河东的赋税,设置官吏管理这个地区。

    晋公子重耳之亡

    【题解】

    本文记述了晋献公之子重耳(即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由避骊姬之祸逃亡在外到后来继位为君的经历。文中人物众多,但却各具特色,形象鲜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如卫文公、曹共公、郑文公的冷漠与无礼,楚成王、秦穆公、僖负羁之妻的慧眼识人,宋襄公、齐桓公的热情相助,齐女姜氏的深明大义,介之推等随从流亡人员的忠心耿耿、聪明练达、不贪赏禄,等等,从而对符合忠、孝、礼、义、仁等基本精神的行为予以肯定。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①,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②,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③,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④。狄人伐咎如⑤,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⑥。公子取季隗,生伯、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⑦。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⑧。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以上处狄。

    【注释】

    ①及于难:遇到危难。指重耳为其父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所害,逃往自己的封地蒲城。

    ②保:依靠。生禄:养生的禄食。

    ③校(jiào):比较,较量。

    ④狐偃:重耳的舅父。赵衰(cuī):晋国大夫,字子馀。颠颉(jié):晋国大夫。魏武子:即魏犨(chōu)。司空季子:即胥臣臼季,字季子。均为晋大夫。

    ⑤(qiánɡ)咎(ɡāo)如:狄族的别种,隗(wěi)姓。

    ⑥纳:送给。诸:之于。

    ⑦盾:即赵盾,亦称赵宣子,后来的晋卿。

    ⑧就木:指老死入棺材。

    【译文】

    晋国公子重耳遭遇骊姬之难,逃往自己的封地蒲城,晋侯派兵去蒲城追杀他。蒲城人打算与晋军作战,重耳不答应,说:“我凭君父的命令而享有这块封地的供养,才得到封地的人民。有了封地的人力就同君父较量,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逃往狄国。跟随他出亡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人。狄人征讨一个叫咎如的部落,俘获了他们的两个姑娘叔隗和季隗,送给重耳。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了伯、叔刘;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了赵盾。重耳要去齐国,对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那时我不回来你再改嫁。”季隗回答说:“我二十五岁了,再等二十五年改嫁,就该进棺材了。我等着你。”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以上是重耳一行在狄。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①。出于五鹿②,乞食于野人③,野人与之块④,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⑤:“天赐也⑥。”稽首⑦,受而载之⑧。以上过卫。

    【注释】

    ①不礼焉:不表示敬意,没有按礼节接待。

    ②五鹿:卫国地名。在今河南濮阳东北。

    ③野人:乡下人。

    ④块:土块。

    ⑤子犯:即狐偃。

    ⑥天赐:上天赐给的。他将土块看作土地的象征,预示重耳得土有国。

    ⑦稽首:叩头。

    ⑧载之:将土块装在车上。

    【译文】

    重耳一行路过卫国,卫文公不按礼节待他们。走到五鹿,向一个乡下人要饭吃,乡下人给了他们土块,重耳愤怒了,要鞭打这个人。狐偃说:“这是上天赐予的,预示您得土有国。”重耳磕了头,将土块接过来装在车上。以上是重耳一行路过卫国。

    及齐,齐桓公妻之①,有马二十乘②。公子安之③,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④,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⑤。”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⑥。以上安齐。

    【注释】

    ①妻之:将族人嫁给重耳。

    ②二十乘:二十辆马车,一车驾四马,所以二十乘是八十匹马。

    ③安之:满足于这种生活。

    ④四方之志:出行的打算。

    ⑤怀与安,实败名:思恋所爱的人,安于这种生活,足以败坏功名。

    ⑥以戈逐子犯:重耳不想走,所以发怒,拿着长戈追杀狐偃。

    【译文】

    到了齐国,齐桓公将族女嫁给重耳,还给他二十乘马车。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而跟随他的人认为这样下去不行。随员们想要离开齐国,在桑树下计议这件事,谁想采桑女奴在树上听到了,将此事告诉了姜氏。姜氏怕齐孝公知道这件事,就杀了这个女奴以灭口,然后对重耳说:“你有离开齐国的打算吧,知道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杀掉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走吧!留恋妻子,安于现状,是会败坏功名的。”重耳不答应。姜氏就和狐偃策划,在重耳大醉后将其送出齐国。重耳不愿走,醒后发怒,拿着戈追杀狐偃。以上是重耳安于待在齐国。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①,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②。僖负羁之妻曰③:“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④,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⑤。子盍蚤自贰焉⑥?”乃馈盘飧⑦,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以上过曹。

    【注释】

    ①骈胁:胁下肋骨连成一片。

    ②薄:迫近。

    ③僖负羁:曹国大夫。

    ④若以相:用这些人作为辅助之人。

    ⑤曹其首也:在这些无礼的国家之中,曹国首当其冲,为第一个。

    ⑥蚤:即“早”。自贰:另外的态度。自别于其他人。

    ⑦馈:馈赠。盘飧(sūn):一盘饭。

    【译文】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肋骨连成一片,想看他的裸体,趁他洗澡的时候近前观看。僖负羁的妻子说:“我观察晋公子的随从人员,都足以担当辅佐国家的大任。如果依仗这些人的帮助,公子一定能返回晋国。如果回到晋国,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称了霸,就要征讨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就会首当其冲。您为什么不早些采取不同的态度呢?”僖负羁就派人送给重耳一盘饭,饭里放了一块宝玉。重耳接受了食品而退回了宝玉。以上是重耳经过曹国。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以上过宋。

    【译文】

    到了宋国,宋襄公送给重耳二十乘马车。以上过宋。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①:“臣闻天之所启②,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③?君其礼焉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⑤,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⑥,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⑦,足以上人⑧,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⑨,其过子弟⑩,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以上过郑。

    【注释】

    ①叔詹:郑国大夫。

    ②启:开导,帮助。

    ③建:营造,造就。诸:代重耳。意指上天要成就重耳,使其成为晋君。

    ④礼:以礼相待。

    ⑤姬出也:重耳为姬姓女子所生。晋为姬姓国,其母为戎族狐姬,出自唐叔,与晋同宗,其父母均姓姬,即“男女同姓”。

    ⑥离外之患:遭遇出奔在外之患。离,遭遇。

    ⑦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

    ⑧上人:超出他人之上。

    ⑨侪(chái):等。

    ⑩其过子弟:路过郑国的晋国子弟。

    【译文】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相待。叔詹进谏说:“我听说上天要帮助的人,常人是赶不上的。晋公子身上有三件特殊的反映天意的事,上天或者要成就他吧?您还是应以礼来相待。同姓男女结婚,子孙一定不会蕃盛,晋公子,为姬姓人所生,而他却一直活到今天,这是一;遭遇逃亡在外的灾难,而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大概是上天要帮助重耳成就事业,这是二;有狐偃、赵衰、贾佗三个足以胜过一般人的贤士跟随着他,这是三。晋国与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就应以礼相待,更何况他又是上天所帮助的人呢?”郑文公不听。以上是重耳经过郑国。

    及楚,楚子飨之①,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②?”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③,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④。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⑤,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⑥。若不获命⑦,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⑧,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⑨。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⑩。晋侯无亲(11),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12),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以上过楚。

    【注释】

    ①飨(xiǎnɡ):设宴招待。

    ②不穀: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

    ③子女:美女。

    ④羽毛齿革:鸟翎、兽毛、象牙、牛皮。

    ⑤灵:威灵。

    ⑥舍:三十里为一舍。

    ⑦命:退兵的命令。

    ⑧弭(mǐ):弓。櫜(ɡāo):放箭的器具。鞬:放弓的器具。

    ⑨子玉:楚国令尹。

    ⑩力:拼命。

    (11)无亲:众叛亲离。

    (12)后衰:衰落得最迟。

    【译文】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说:“公子如果能回到晋国,将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鸟翎、兽毛、象牙、牛皮,是楚国所产,流散到晋国的这些东西,都是您剩下的,我怎么报答您呢?”楚王说:“虽然如此,您还是得告诉我怎么报答我?”重耳回答:“如果凭借您的威灵,我能够回到晋国,一旦晋、楚发生战争,相遇于中原,我要指挥晋军退避三舍。如果您仍不退兵,我要左手拿弓,右手拿着弓箭袋,与您较量一番。”子玉请楚王杀掉重耳。楚王说:“晋公子志向广大,朴实无华,言谈高雅而彬彬有礼。他的从人恭敬而宽宏,忠心耿耿能为他拼命。晋侯众叛亲离,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姬姓是唐叔的后代,衰落得最迟,或许要由重耳来振兴吧?上天要其兴盛,谁能毁掉呢?违背天意,会有大祸临头的。”于是将重耳送至秦国。以上是重耳经过楚国。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①。奉匜沃盥②,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③,何以卑我④!”公子惧,降服而囚⑤。他日,公享之⑥,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⑦,公赋《六月》⑧。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⑨。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以上居秦。

    【注释】

    ①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秦穆公送给重耳五个女子作姬妾,怀嬴在内。怀嬴为曾在秦国做人质的晋惠公太子圉之妻。圉回国后立为怀公,所以称她为怀嬴。

    ②奉:同“捧”。匜(yí):盛水的器具。沃:浇水。盥:洗手。

    ③匹:匹敌。

    ④卑:看不起。

    ⑤降服而囚:脱去上身衣服自己拘囚起来向怀嬴道歉。

    ⑥享之:宴请重耳。

    ⑦《河水》:诗篇名。已亡佚。

    ⑧《六月》:《诗经·小雅》篇名。记叙周朝大臣尹吉甫辅佐宣王北伐。秦穆公以此诗来比喻重耳返晋后能匡扶晋国辅佐周天子。

    ⑨公降一级而辞焉:秦穆公降一级台阶以辞谢重耳的大礼。降,下台阶。

    【译文】

    秦穆公送给重耳五个女子做姬妾,其中包括怀嬴。有一次,怀嬴捧着盛水的器皿给重耳浇水洗手,洗完后重耳挥手要怀嬴走开。怀嬴生气了,说:“秦、晋两国是平等的,为什么小看我?”重耳害怕了,连忙脱去上身衣服,自己拘囚起来向怀嬴道歉。有一天,秦穆公宴请重耳,狐偃说:“我不如赵衰善于文辞,请让赵衰跟着吧。”重耳在宴会上朗诵《河水》诗,秦穆公朗诵《六月》诗。赵衰说:“重耳拜谢秦伯的赏赐!”重耳走下台阶,向秦穆公作揖、叩头。秦穆公走下一级台阶,以辞谢重耳的大礼。赵衰说:“您说辅佐周天子的使命要重耳承担,重耳不敢不拜谢您啊!”以上是重耳在秦国。

    僖公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①,不书②,不告入也③。

    【注释】

    ①秦伯纳之:指秦穆公送重耳回国。

    ②不书:指《春秋》没有记载。

    ③不告入也:晋国没有告知鲁国重耳回国的事。

    【译文】

    鲁僖公二十四年春天,周历正月,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春秋》没有记载这件事,是因为晋国没有把这件事告诉鲁国。

    及河①,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②,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③。”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④,有如白水⑤。”投其璧于河。济河,围令狐⑥,入桑泉⑦,取臼衰⑧。二月甲午⑨,晋师军于庐柳⑩。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11),师退,军于郇(12)。辛丑(13),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14),公子入于晋师。丙午(15),入于曲沃。丁未(16),朝于武宫(17)。戊申(18),使杀怀公于高梁(19)。不书,亦不告也。以上秦伯纳晋侯正文。

    【注释】

    ①河:黄河。

    ②羁:《说文解字》认为是马笼头。绁(xiè):马缰绳。负羁绁有“牵马坠镫”之意,即担任随从。

    ③亡:此处为走开义。

    ④所:如果。

    ⑤有如白水:意为我心明白有如此水。

    ⑥令狐:晋地,在今山西临猗。

    ⑦桑泉:晋地,在今山西临晋东北。

    ⑧臼衰(jiù cuī):晋地,在今山西解县西北。

    ⑨甲午:二月四日。

    ⑩庐柳:晋地,在今山西临猗西北。

    (11)公子絷(zhí):秦国大夫,穆公之子。如:至,到。

    (12)郇(xún):晋地,在今山西临猗西南。

    (13)辛丑:二月十一日。

    (14)壬寅:二月十二日。

    (15)丙午:二月十六日。

    (16)丁未:二月十七日。

    (17)武宫:重耳祖父武公之庙。

    (18)戊申:二月十八日。

    (19)高梁:晋地,在今山西临汾东北。

    【译文】

    到了黄河边上,狐偃把一块宝玉交给重耳说:“我牵马坠镫跟随您走遍各国,我得罪您的地方多极了,我自己都知道,更何况您呢?请允许我从此走开吧。”公子说:“如果我不和舅父同心,就像这白水一样。”将宝玉扔进了河里。过了河,围攻令狐,进入桑泉,攻下了臼衰。二月四日,晋怀公的军队驻扎在庐柳。秦穆公派公子絷去晋军劝说他们不要抵抗,晋军后退,驻扎在郇。二月十一日狐偃和秦、晋两国大夫在郇地签订了盟约。二月十二日,重耳接管了晋国军队。二月十六日进入曲沃。二月十七日,朝拜武宫。二月十八日重耳派人去高梁杀了晋怀公。《春秋》没记载这件事,也是因为晋没有将这件事告知鲁国。以上是秦穆公接纳晋文公的记载。

    吕、郤畏逼①,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②,公使让之③,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④,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⑤,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⑥,其知之矣⑦。若犹未也,又将及难⑧。君命无二⑨,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⑩?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11)?行者甚众(12),岂唯刑臣(13)。”公见之,以难告(14)。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15),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以上吕、郤焚宫之难。

    【注释】

    ①吕:吕甥。逼:迫害。

    ②寺人披:寺人,即阉人,太监,名字叫披。

    ③让:责备。

    ④田:田猎。渭滨:渭水河边。

    ⑤袪(qū):寺人披当时割下的重耳的衣袖。

    ⑥谓:以为。

    ⑦其知之矣:已懂得为君的道理。

    ⑧又将及难:又会遇到灾难。

    ⑨君命无二:执行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

    ⑩蒲人、狄人,余何有焉:意为献公、惠公在位时,重耳是蒲人、狄人,和我有什么关系?

    (11)“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几句:前时战役,管仲跟随公子纠,射中公子小白的带钩。小白后继位为齐君,即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做自己的国相。置,放置,即放下射钩之恨。易之,指改变齐桓公的做法。何辱命焉,即我自己走开,不劳你下令赶我。

    (12)行者:畏罪而走的人。

    (13)刑臣:寺人披是阉人,所以自称,意思是刑余之人。

    (14)难:指吕、郤要烧文公宫室之事。

    (15)己丑:三月二十九日。晦:阴历每月的最末一天。

    【译文】

    吕甥、郤芮害怕晋文公迫害旧臣,打算放火烧掉文公的宫室以杀死文公。寺人披请求晋文公接见他,文公拒绝不见,并派人责备他说:“你攻打蒲城的时候,国君要你过一夜再去,你当天就到了。后来我跟着狄君在渭水河畔打猎,惠公命你来杀我,要你过三夜去,你第二夜就到了。虽然是奉了国君的命令,你的行动也太快了。你割下的我的衣袖还在,你还是走吧。”寺人披回答说:“我以为您既然已经回国为君,为君的道理您已经知道了。如果还不知道,您又要遇到灾难了。执行国君的命令不能有二心,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替国君除恶,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献公、惠公在位时,您是蒲人、狄人,杀掉您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再有蒲人、狄人了吗?齐桓公可以不计前嫌而任命管仲做国相,您如果不能仿效齐桓公的做法,何必劳您下令呢?我自己会走开。那时惧罪出逃的人会很多,不会只有我一人。”文公听了这些话,召见了寺人披,寺人披将吕、郤的企图报告了文公。三月,晋侯与秦伯秘密在王城会见。三月最后一天,文公的宫室着火,吕甥、郤芮没有捉到文公,就奔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捕并杀掉了他们。以上是吕、郤二人焚烧宫室之难。

    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①,实纪纲之仆②。以上逆秦嬴。

    【注释】

    ①送卫:送卫士。因晋新近有吕、郤之难,国家还没有最后安定,所以送士兵来护卫文公。

    ②纪纲之仆:干练的能办事的卒仆。

    【译文】

    晋侯将夫人文嬴接回了晋国。秦穆公送三千卫士给晋文公护卫他,都是干练而能干的卒仆。以上是迎接秦国人文嬴夫人。

    初,晋侯之竖头须①,守藏者也②。其出也,窃藏以逃③,尽用以求纳之④。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⑤。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⑥,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众矣。”仆人以告,公遽见之。以上见头须。

    【注释】

    ①竖:身边小吏。

    ②守藏者:看守库藏的人。

    ③窃藏以逃:晋文公流亡时,头须也跟着,偷了重耳的钱逃走了。

    ④纳之:指接纳重耳返国。

    ⑤沐:洗头。

    ⑥覆:反转过来,改变位置。图反:心里的想法反常。

    【译文】

    当初,文公身边有个小吏叫头须,是替文公看守库藏的。重耳出亡时,他偷了财物逃跑了,把所有这些库藏财物都用来求晋国允许重耳返国上了。等到文公回国,他请求接见自己。文公借口在洗头拒绝见他。头须对仆人说:“洗头时头朝下,心的位置就颠倒了,心的位置改变了,想法就会反常,不见我是应该的。留在国内的人为您守卫国家,随您出亡的人为您牵马负缰,二者的行为都是对的,何必要向留在国内的人问罪呢?作为一个国君而记一个普通人的仇,害怕的人就太多了。”仆人将他的话报告文公,文公立即召见了头须。以上是晋文公见小吏头须。

    狄人归季隗于晋而请其二子①。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②,子馀辞③。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④。以上归二隗。

    【注释】

    ①请其二子:二子指季隗所生伯、叔刘,狄人请求留下他们。

    ②赵姬:文公的女儿。

    ③子馀:赵衰字子馀。

    ④内子:卿的嫡妻、正妻叫内子。

    【译文】

    狄人将季隗送回晋国而请求留下文公的两个儿子伯、叔刘。文公将女儿赵姬嫁给赵衰,生下原同、屏括、楼婴三个儿子。赵姬请赵衰接回赵盾和他的母亲叔隗,赵衰拒绝。赵姬说:“得了新宠就忘了旧爱,怎么差遣别人呢?一定得把他们接回来。”经过再三请求,赵衰答应了。接来以后,赵姬见赵盾很有才能,一再请求文公,将赵盾立为嫡子,使自己的三个儿子在赵盾之下,以叔隗作为赵衰的正妻,自己在她之下。以上是接回季隗、叔隗两夫人。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①,禄亦弗及②。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③,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④?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⑤,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⑥?”对曰:“尤而效之⑦,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⑧,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⑨?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⑩,曰:“以志吾过(11),且旌善人(12)。”以上介之推避隐。

    【注释】

    ①介之推:跟随文公出亡的小臣,姓介名推。

    ②弗及:赏禄未轮到他的头上。

    ③主晋祀者:主持晋国宗庙社稷祭祀的人,即国君。

    ④诬:欺骗。

    ⑤蒙:欺骗,蒙蔽。

    ⑥以:因此。怼(duì):怨恨。

    ⑦尤:责怪。

    ⑧使知之:指让文公知道介之推的功劳,但不要赏禄。

    ⑨文:纹饰。

    ⑩绵上:晋地,在今山西介休南。田:祭田。

    (11)志:记载。

    (12)旌:表彰。

    【译文】

    文公奖赏跟着他出亡的人,只有一个小臣叫介之推的,不肯列举自己的功劳以求取禄赏,禄赏也就没有轮到他头上。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文公一人在世了。惠公、怀公众叛亲离,国内外的人都唾弃他们。上天没有灭绝晋国,一定会有贤君出现。主持晋国宗庙社稷祭祀的人,除了文公还有谁呢?实在是上天安排他做了国君,而那些人都认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骗人吗?偷人财物,还要被称为盗,何况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那些人呢?臣下把罪过当做正义,国君对他们的奸邪行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骗,我无法与他们共处了!”他母亲说:“你为何不向晋侯请求赏赐?不然的话,你因此而死了又怨恨谁呢?”介之推回答说:“指责了他们又去效法他们,罪过不是更大了吗?而且我已经口出怨言,不能再接受那样的俸禄。”他母亲说:“只让国君知道你为他所做过的事,不要禄赏怎么样?”介之推说:“语言是人身体上的纹饰,我的身子将要隐居,还用得着纹饰吗?这还是在求显达呀。”他母亲说:“果真如此,我和你一起隐居吧。”于是隐居而死。晋文公寻找介之推却没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他的祭田,并说:“以此来记录我的过失并表彰好人。”以上是介之推避赏赐而隐居。

    晋楚城濮之战

    【题解】

    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次重要战争。齐、宋不肯事楚而与晋友善,楚国因此攻宋,晋引军救宋引起这场战争。参战的有秦、齐、宋、陈、蔡等国,以楚国大败而告结束。其重要原因是楚国令尹子玉刚愎自用、狂妄自大,而历经坎坷、得君位不易的晋文公,重用狐偃、赵衰、先轸等人,在整顿军政、发展生产、国势强盛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谋略,终于取得此次大捷并成就了霸业。这充分说明了统帅在战争中所起作用的重要性。战后订立的践土(即王庭)之盟曾对诸侯起过一定的约束作用。

    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①,终朝而毕②,不戮一人③。子玉复治兵于④,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⑤。国老皆贺子文⑥,子文饮之酒⑦。贾尚幼⑧,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⑨,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⑩,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11),其不能以入矣(12)。苟入而贺,何后之有(13)?”以上贾策子玉之败。

    【注释】

    ①子文:曾为楚国令尹的斗谷於菟(wū tú),字子文。睽:楚国邑名。今地不详。

    ②终朝:自天明到吃早饭这段时间。

    ③戮:杀戮,此处指处罚。子文想突出子玉,所以草草完事。

    ④子玉:当时的楚国令尹成得臣。(wěi):楚国地名。今名不详。

    ⑤贯耳:用箭刺穿耳朵,古代一种刑罚。

    ⑥国老:已告老的旧臣。贺子文:祝贺他举荐的子玉能胜任其职。

    ⑦饮之酒:请他们喝酒。

    ⑧贾:伯赢,楚名相孙叔敖的父亲。

    ⑨靖诸内:安定了国内。靖,安定。败诸外:在国外遭到失败。

    ⑩刚:刚愎自用。

    (11)三百乘:二万二千五百人。甲车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12)入:回国。

    (13)后:晚。

    【译文】

    楚成王要围攻宋国,派子文在睽地练兵,一早晨就结束了,没处罚一个人。这是他为了突出子玉才这么做的。子玉又在地练兵,一整天才结束,鞭打了七人,用箭刺穿了三个人的耳朵。已退休的老臣纷纷向子文表示祝贺,祝贺他举荐的子玉胜任其职,子文请他们喝酒。贾此时年纪还小,来得晚,还不表示祝贺。子文问他为什么,他说:“不知道祝贺您什么,您将国家政事传给了子玉,说:‘用他来安定楚国。’安定了国内而在国外遭到了失败,对楚国能有多少好处?子玉失败,是您荐举的结果,您荐举的人败坏了国家,又有什么可祝贺的?子玉刚愎自用,对人无礼,不能治理民众,他带兵超过三百乘,恐怕就不能回国了。如果他能胜利回国再来祝贺,还算晚吗?”以上是贾预料子玉必败。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①。先轸曰②:“报施救患③,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⑤,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以上谋救宋。于是乎蒐于被庐⑥,作三军⑦。谋元帅⑧。赵衰曰⑨:“郤縠可⑩。臣亟闻其言矣(11),说礼乐而敦《诗》《书》(12)。《诗》《书》,义之府也(13)。礼乐,德之则也(14)。德义,利之本也(15)。《夏书》曰(16):‘赋纳以言(17),明试以功(18),车服以庸(19)。’君其试之(20)。”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21);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22);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23),魏犨为右(24)。以上大蒐谋帅。

    【注释】

    ①公孙固:宋庄公的孙子,宋襄公庶兄,宋国大司马。

    ②先轸:即原轸,晋国名将。

    ③报施:报答晋文公流亡时宋国赠马的恩惠。

    ④于是乎在矣:就在救宋这一战了。

    ⑤始得曹:曹国刚刚归附楚国。昏:通“婚”。结亲。

    ⑥蒐(sōu):检阅,阅兵。被庐:晋地,今名不详。

    ⑦作:建立。晋献公原来分为二军,现在建立三军。

    ⑧谋:谋求。元帅:中军之帅。上、中、下三军,以中军为最高,中军主将就是元帅。

    ⑨赵衰(cuī):晋国大夫,字子馀。

    ⑩郤縠(hú):晋国大夫。

    (11)亟:屡次。

    (12)说:同“悦”。喜好。敦:推重。

    (13)义:义理,正义。府:府库。

    (14)德:德行,品行。则:标准。

    (15)利:利益,功用。

    (16)《夏书》:《尚书》中有关夏代的部分。下引文见《虞书》中的《益稷》篇。

    (17)赋:取,听取。

    (18)明试:清楚地考察。

    (19)车服以庸:报答其功劳。庸,功劳。

    (20)试:试用。

    (21)郤溱(zhēn):郤縠的族人。佐:辅佐,即作副将。

    (22)栾枝:又名栾贞子。

    (23)荀林父:即中行桓子。御戎:驾驶兵车。

    (24)魏犨(chōu):即魏武子,晋国大夫。为右:给晋文公作车右。

    【译文】

    鲁僖公二十七年冬天,楚王及陈、蔡、郑、许等国领兵围攻宋国,宋国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告急。先轸说:“报答我们国君流亡时宋国赠马的恩惠,救助宋国被围的危难,在诸侯中取得威望,完成霸业,就在此一举了。”狐偃说:“曹国刚刚归附楚国,卫国新近与楚联姻,如果我们征讨曹、卫,楚国一定去救,这样齐、宋的危难就可以解除了。” 以上是晋国商量救宋。于是在被庐阅兵,建立三军,谋划选派元帅。赵衰说:“郤縠能胜任。我屡次听他发表言论,他喜好礼乐、爱重《诗》《书》。《诗》《书》当中蕴藏着事物的正理,而礼乐是德行的准则。德行和义理是国家利益的根本。《夏书》上说:‘听取他的言论以观察他的志向,考察他所做的事,以车马服饰来酬谢他的功劳。’您不妨试用他看看。”于是文公派郤毂率领中军,郤溱作副将;派狐偃率领上军,狐偃谦让给哥哥狐毛而自己作副将;任命赵衰作卿,他谦让给栾枝、先轸;派栾枝指挥下军,先轸作副将。荀林父为文公驾驶兵车,魏犨作文公的车右。以上是阅兵与选派元帅。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①。”于是乎出定襄王②,入务利民③,民怀生矣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⑤。”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⑥。民易资者不求丰焉⑦,明征其辞⑧。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⑨。”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⑩,作执秩以正其官(11),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穀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以上因大蒐而追叙前事兼及后效。

    【注释】

    ①未安其居:人民生活还没安定。

    ②出定襄王:出兵定襄王之位。襄王即周襄王,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襄王庶弟太叔带将襄王赶到郑国;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晋文公出兵杀王子带,护送周襄王归国复位。

    ③务:专心致力于某事。

    ④怀生:安居乐业。

    ⑤宣:明白,懂得。其:指“信”,此句意为百姓还不懂得诚信的作用。

    ⑥伐原以示之信:原是周地名。在今河南济源西北,为周卿士原伯贯封邑,因原伯贯兵败无功,襄王将此地转赐给晋文公。恐怕原城人不服,文公用兵包围了原城,三天之后为守信用而撤离,原城投降。

    ⑦易资者:交换货物。不求丰:不用欺骗手法来多得。

    ⑧明征其辞:明定契约。

    ⑨共:同“恭”。恭敬之心。

    ⑩蒐:古时称春天或秋天打猎为蒐。

    (11)作执秩:设立掌管爵禄秩位的官。正:整理,调整。

    【译文】

    晋文公刚回国就开始教化他的百姓。第二年,文公想动用百姓去作战。狐偃说:“百姓还不懂义理,生活还没有安定。”于是文公对外出兵杀死太叔带,护送周天子归国复位,回国又专心致力于民生,人民安居乐业,文公又要动用百姓。狐偃说:“百姓还不懂得诚信,还不明白诚信的作用。”于是文公在征讨原城时以“退兵一舍”来向人民展示诚信。百姓交换货物时不用诈骗手段来谋取多得,彼此之间明定契约。晋文公问:“可以动用百姓了吗?”狐偃说:“百姓还不知礼法,还没有对礼产生恭敬之心。”文公于是举行春蒐、秋蒐来向民众申明礼仪,设立掌管爵禄秩位的官以调整官员,百姓服从国君的命令而毫不怀疑,然后才动用民众。晋国迫使楚国撤退了在齐国穀地的驻军,解除了楚对宋的围困,城濮一战而成为霸主,这都是晋文公用礼乐制度教化其民的结果。以上因阅兵而追叙前事兼及其后的效果。

    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①,卫人弗许。还,自南河济②。侵曹伐卫。正月戊申③,取五鹿④。二月,晋郤縠卒。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⑤,上德也⑥。晋侯、齐侯盟于敛盂⑦。卫侯请盟⑧,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⑨,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⑩。卫侯出居于襄牛(11)。以上卫持两端,欲附于晋。

    【注释】

    ①假道:借道。曹在卫的东方,晋军自西而东攻曹,必须经过卫,所以要借道。

    ②自南河济:从卫国南面渡黄河,即从河南汲县南渡河,然后往东伐曹。

    ③正月戊申:正月十一日。

    ④五鹿:卫地,在今河南濮阳东北。

    ⑤胥臣:即司空季子,晋国大夫。

    ⑥上:崇尚。原轸原为下军副将,现在超升为中军统帅,所以说崇尚注重有德行的人。

    ⑦齐侯:齐昭公,名潘,齐桓公之子。敛盂:卫地,在今河南濮阳东南。

    ⑧卫侯:卫成公,名郑,卫文公之子。

    ⑨与楚:和楚国交好。与,交好。

    ⑩出:赶出,遗弃。说:同“悦”。取悦,讨好。

    (11)襄牛:卫国地名。在今河南睢县,一说在今河南范县。

    【译文】

    鲁僖公二十八年春天,晋文公要攻打曹国,向卫国借路,卫国人不答应。晋军返回,从卫国南面渡过黄河。侵入曹国后讨伐卫国。正月十一日攻取了卫国的五鹿。二月,晋军之帅郤縠去世。原轸率领中军,胥臣辅佐下军,这样做是为了崇尚有德行的人。晋侯、齐侯在敛盂订立盟约。卫侯请求加入盟约,晋人不答应。卫侯想和楚国交好,卫国人不愿意,因此驱逐他们的国君以讨好晋。卫侯出逃住到了襄牛。以上是卫国左右摇摆,想要归附晋国。

    公子买戍卫①,楚人救卫,不克。公惧于晋,杀子丛以说焉,谓楚人曰:“不卒戍也②。”以上鲁持两端不敢戍卫。

    【注释】

    ①公子买:字子丛,鲁国大夫。戍卫:戍守卫国。

    ②卒:完成。

    【译文】

    鲁公子买领兵驻防在卫国,楚人救卫,没有战胜晋军。鲁僖公害怕晋国,将公子买杀掉以取悦晋国,对楚人却说:“公子买没有完成戍守的任务。”以上是鲁国首鼠摇摆,不敢驻防卫国。

    晋侯围曹,门焉①,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②:“称舍于墓③。”师迁焉,曹人凶惧④,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⑤,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⑥,入曹。数之⑦,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⑧,且曰:“献状⑨。”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犨、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爇僖负羁氏⑩。魏犨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11),且视之,病(12),将杀之。魏犨束胸见使者曰(13):“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14),曲踊三百(15)。乃舍之。杀颠颉以徇于师(16),立舟之侨以为戎右(17)。以上晋师破曹。

    【注释】

    ①门焉:攻曹城门。

    ②舆人:众人。

    ③称:声称。舍于墓:把军队驻扎在曹人墓地上,暗示要掘曹人祖坟来报复。

    ④凶:恐惧,慌乱。

    ⑤为:将。所得者:指所得到的晋军尸体。

    ⑥三月丙午:三月初十。

    ⑦数之:列举曹共公的罪状。

    ⑧其:曹共公。僖负羁:曹国大夫。晋文公流亡在曹时他曾赠饭赠玉。轩:大夫所乘的车。意指曹国许多无德的人都做了大夫。

    ⑨献状:献出这些官居大夫位之人的功劳状。

    ⑩爇(ruò):烧。

    (11)使问:派人去慰问。

    (12)病:此处指伤势沉重。

    (13)束胸:包扎好胸部伤口。

    (14)距跃:往前跳。三百:三次。百,同“陌”。次。

    (15)曲踊:弯身跳。

    (16)徇(xùn):这里是示众义。

    (17)立舟之侨:任命舟之侨作车右。即撤销了魏犨此职。舟之侨原为虢臣,鲁闵公二年逃到晋国。

    【译文】

    晋侯围攻曹国,攻打曹国城门,伤亡很大,曹人将晋军尸体陈列在城上。晋文公很忧虑,担心这样会动摇军心,他听从众人的计谋:“宣称要将军队驻扎在曹人墓地上,掘曹人祖坟来报复。”军队转移至曹人墓地,曹人感到恐惧、慌乱,将他们所得的晋军士兵尸体盛于棺木中送出来,晋军借他们恐慌之机加紧攻城。三月十日,晋军攻进了曹国国都。晋文公列举曹共公的罪状,指责他不重用贤臣僖负羁而不称职的大夫却多达三百人,并说:“把这些人的功劳状拿出来!”晋文公下令不得进入僖负羁的住宅并赦免他的同族人,这是为了报答他当年“飧璧”的恩惠。魏犨、颠颉生气地说:“有功劳的人不考虑报答,却来报答什么功劳都没有的人!”于是放火烧了僖负羁的家。魏犨胸部受了伤,晋文公想杀他又爱惜他的材力,于是派使者去慰问,并探视他的伤势,如果伤势沉重就要杀了他。魏犨明白国君的用意,把胸部伤口包扎好来见使者说:“托国君的福,我这不是很好吗?”并向前跳了三次,向上跳了三次。晋文公于是放过了他。将颠颉杀了在军中示众,改用舟之侨作晋文公的车右。以上是晋国军队破曹。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①。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②,告楚不许③。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④,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⑤。以上晋谋激齐、秦,使来会战。

    【注释】

    ①门尹般:宋国大夫。

    ②舍之:放弃宋不管。之,指宋。绝:断。指宋与晋断绝关系。

    ③告楚:请楚退兵。

    ④怒顽:恼怒楚国顽固不听劝。

    ⑤畀(bì):给予。

    【译文】

    宋人派门尹般到晋军中告急。晋文公说:“宋人告急,我们若不管,宋就会与我们断绝关系;请楚国退兵,楚又不会答应。我想和楚作战,齐国、秦国又不同意,怎么办呢?”先轸说:“设法使宋国不向我们求救而去贿赂齐、秦,由他们出面请楚退兵。我们扣住曹国国君,将曹、卫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宋国。楚国爱惜曹、卫两个盟邦,一定不会答应齐、秦的请求。齐、秦喜爱宋国的贿赂而恼怒楚国的顽固,能不参加战争吗?”文公很高兴,拘禁曹伯,将曹、卫的一部分土地给了宋国。以上是晋国君臣商量激怒齐国、秦国,使之前来会战。

    楚子入居于申①,使申叔去穀②,使子玉去宋③,曰:“无从晋师④。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⑤,而除其害⑥。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⑦:‘允当则归⑧。’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子玉使伯棼请战⑨,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⑩。”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11)。以上楚君欲退,臣欲战。

    【注释】

    ①入居:回兵驻扎。申:楚地,原为申地,在今河南南阳。

    ②申叔:申公叔侯,时为楚大夫。穀:齐国地名。今山东东阿。

    ③去:撤出。

    ④无从:不要进逼。指不要同晋军交战。

    ⑤天假之年:上天使其长寿。此时晋献公九个儿子只剩文公一人,所以称“天假之年”。

    ⑥除其害:指除去惠公、怀公、吕甥、郤芮等。

    ⑦《军志》:古代的兵书。

    ⑧允当则归:不求过分,即适可而止。

    ⑨伯棼(fēn):即斗椒,斗伯比之孙,又称子越,楚国大夫,先后做过楚国司马和令尹。

    ⑩间执:堵住,塞住。谗慝:毁谤,诬蔑。指贾说子玉不能以三百乘入的话。

    (11)西广:楚国军制分左、右广,西广即右广,相当于右军。东宫:太子宫,这是指太子宫中卫队。若敖:若敖氏,楚王祖先,也是子玉祖先的名号,楚国亲兵等特种部队以此命名。六卒:六百人。

    【译文】

    楚成王回兵驻扎于申,命令申叔撤出谷地,令子玉撤离宋国,说:“不要同晋军交战。晋侯在外流亡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为君。一切艰难险阻,都经历过了;人心的真假虚实,他也都知道。上天使其长寿,除掉了他的敌人。老天扶植的人,是不会被舍弃的吧?《军志》上说:‘适可而止。’又说:‘知难而退。’还说:‘有德行的国家是不可抵挡的。’这三句话,都好像说的是晋国。”子玉派伯棼请战,说:“不敢说一定能立功,但是愿借此机会来堵住那些毁谤、诬蔑我的人的口。”楚成王很生气,只给了他很少的兵力,只有西广、东宫和若敖氏亲兵六百人归他指挥。以上是楚国国君想要退兵,大臣子玉想要开战。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①:“请复卫侯而封曹②,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③,臣取二④,不可失矣。”先轸曰:“子与之⑤。定人之谓礼⑥,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⑦,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⑧。以上私许复曹、卫,以说三国。

    【注释】

    ①宛春:楚国大夫。

    ②复卫侯而封曹:卫侯出居于襄牛,曹伯被拘押在宋,所以说复卫侯而封曹。

    ③君:指晋文公。取一:得到一桩好处。

    ④臣:指子玉。

    ⑤子与之:您答应他吧。

    ⑥定人:指安定别人、别国。

    ⑦携:离间。

    ⑧告绝:宣告绝交。

    【译文】

    子玉派宛春通知晋军说:“请恢复卫侯君位和曹国的封疆,我也撤退围困宋国的军队。”狐偃说:“子玉真无礼!晋国君主只得到一桩好处,而他做臣子的反而得到两桩好处,我们不能失去这个进攻的机会。”先轸说:“您答应了他吧。安定别国叫做有礼,楚国一句话安定了三个国家,我们一句话而断送了他们,我们就无礼了,凭什么去作战呢?不答应楚国的要求,是抛弃宋国。我们为救宋而来又抛弃了它,诸侯会怎么说呢?楚国对三国都有恩惠,而我们拒绝却会与三国结下怨仇,怨恨结多了,又靠什么去打仗呢?我们不如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两个国家,以离间他们和楚国的关系,扣留宛春以激怒楚国,打起来决出胜负再进一步定计。”文公很高兴,于是将宛春拘禁在卫国,并且暗中答应恢复曹、卫两个国家。曹、卫两国都宣告与楚绝交。以上是晋国私下许诺恢复卫侯君位和曹国的封疆,以讨好三国。

    子玉怒,从晋师①。晋师退。军吏曰②:“以君辟臣③,辱也。且楚师老矣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⑥。背惠食言⑦,以亢其仇⑧,我曲楚直。其众素饱⑨,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以上晋退三舍避楚。

    【注释】

    ①从晋师:进逼晋军。

    ②军吏:军官。

    ③辟:同“避”。躲避。

    ④老:疲乏,指士气不振。

    ⑤微:没有。

    ⑥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受楚王的款待,当时答应楚成王日后晋楚交战时要退避三舍以报其恩。

    ⑦背惠:忘恩负义。

    ⑧亢:提高,加强。

    ⑨素饱:一向士气饱满。

    【译文】

    子玉非常生气,率军进逼晋军。晋军往后撤。军官们说:“作为国君而躲避为臣子的,这真是耻辱。而且楚国军队已经士气不振了,干吗要后退呢?”狐偃说:“军队出师作战,理直气就壮,理屈就会士气不振,哪里在于出征时间长不长呢?没有楚国当年的帮助,我们也就没有今天了,退避三舍就是为了报答楚国的恩惠。忘恩负义,背弃诺言,会激起楚人的仇怨,那就是我们理屈,楚国理直。他们的士气又一贯饱满,不能说衰落不振。我们后撤楚军也返回,我们还有什么可求的呢?如果楚军不返回,国君退让,臣下却进逼,理亏的就是他们了。”晋军后撤了三舍,共九十里,楚国士兵想要停下,子玉却不答应。以上是晋军退三舍以避楚军。

    夏四月戊辰①,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次于城濮②。楚师背酅而舍③,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④,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⑤。”公疑焉⑥。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⑦,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⑧,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⑨,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⑩,吾且柔之矣(11)。”以上晋君臣论战事。

    【注释】

    ①四月戊辰:四月初三。

    ②国归父:亦称国庄子,齐国大夫。崔夭:齐大夫。秦小子慭(yìn):秦穆公之子。此三人与宋国国君都是作为晋国盟军将领来参战的。次:停留,驻扎。城濮:卫地,在今河南陈留,一说在今河南范县南。

    ③背酅(xī):背靠名为酅的丘陵。酅,城濮附近的地名。地势险要。

    ④诵:歌唱。

    ⑤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此歌是比喻晋国兴盛,就像原田之蕈那么肥美,晋君可以谋立新功,不必再念楚国原来的恩惠。原田,原野。每每,肥美。新是谋,谋新。

    ⑥疑:疑惑,以为众人说自己背弃旧友,谋求新友。

    ⑦表里山河: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山,地势险固。

    ⑧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汉水北面许多姬姓国家,都是晋的同姓国,都是被楚灭掉的。

    ⑨盬(ɡǔ):吮吸。

    ⑩我得天,楚伏其罪:晋侯面向上所以是得天,楚王面向下所以是伏罪。

    (11)柔:软化。脑子是柔软的,所以这么说。

    【译文】

    夏季四月初三,晋侯、宋公、齐国的国归父、崔夭、秦国的小子憖率领军队驻扎在城濮。楚军背靠险要的丘陵酅安营扎寨,晋文公见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形感到忧虑,他听众人唱着这样的歌:“原野上的青草多肥美,除掉旧根子,播下新种子。”心中疑惑不定。狐偃说:“打吧。打胜了,我们一定可以得到诸侯的拥戴。如果不能取胜,我们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山,一定不会受什么损害。”晋文公说:“楚国从前对我们的恩惠怎么办呢?”栾枝说:“汉水以北的那些姬姓国家,都是被楚灭掉的。老想着他们的小恩小惠就会忘了这奇耻大辱,不如打一仗。”晋文公梦见和楚王搏斗,楚王伏在晋侯身上吮吸他的脑汁,所以很害怕。狐偃说:“这梦吉利。您面向上是我们晋国得天助之兆,楚王面向地是向您伏罪。他吮吸您的脑汁就是被您柔化、驯服了。”以上是晋国君臣谈论战事。

    子玉使斗勃请战①,曰:“请与君之士戏②,君凭轼而观之③,得臣与寓目焉④。”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⑤,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⑥,敢烦大夫谓二三子⑦,戒尔车乘⑧,敬尔君事⑨,诘朝将见⑩。”以上子玉致师。

    【注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