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曰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迟”况开篇讲“希声”,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中云“大音希声”,古人认为这样的音乐具有太和之气,可以修身养性。在“清”况中青山就已提到“节奏有迟速之辨”,“迟”“速”二品为《溪山琴况》最末两篇,此亦为呼应“和”“静”两况中提出的“希声”。

    青山在“迟”况中分别描述了希声之未起、始作、引伸与寓境四个方面。

    肃气澄心、缓度远神就是要在琴音未起之时,先澄清心境,集中注意力。万籁俱寂者无杂念也,无杂念后一念生,所生者即乐音所表述之意。

    琴曲初起,于弦上取音发声,要旨在于“气候”二字,此二字在“清”况中就已提出。“气候”与节奏联系紧密,但不一定是均分时位拍,音乐中的节奏与速度在很多时候会有变化。这里青山没有用“拍板”,而是用了“气候”二字,强调乐音要生在其应生之处。那么何处是应生之处呢?这在于意识情感在音乐中的体现。中国传统音乐与诗词长短句联系紧密,故音乐行进如同章句行文,要有分逗,速度也要有变化。青山提出节奏速度的变化要“缓急相间”和“断而复续”,特别要“因候制宜”。根据乐曲不同的情感表现,乐声发生的“候”会一直在变化之中,这种因情感而产生的速度变化就是对“希声”的引伸描述。

    音乐中因情感而产生了节奏与速度的变化后,才会传达出“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沸,石涧流寒”的意境感受给聆听者。当聆听者与演奏者达成契合之际,就进入了《道德经》所云“听之不闻”的境况,即青山所云之“日不知晡,夕不觉曙”的寓境。

    在“远”况中也提到“远与迟似”,并指出“迟以气用,远以神行。故气有候,而神无候”。因此“迟”与“远”的区别在于,“迟”的体现是可以通过“气候”来驾驭的,而“远”则更为抽象。

    青山在“迟”况中提出了“希声”的概念,并且通过讲述音乐如何开始、展开并通过变化来达到传神的境况,最后用严天池的诗句点明“迟”意的关键在于音乐中的“气候”变化。这其中关键就是“气候”二字,为迟速妙趣的根本。故青山乃是藉“迟”况来阐述“气候”在音乐中的妙用,能够熟识驾驭“气候”,则可达到“希声”之境。欲解“迟”况之意,必须理解青山所言“气候”为何物,“希声”为何境。“迟”况之“迟”意当作延迟变慢或更广义的速度变化解,并且青山在最后也提到“深于气候”则能达到“希声”之境,也不是一个“迟”字所能全部表达的,有迟也必有速,引申出下一品“速”品。

    古人以琴能涵养情性①,为其有太和之气也②,故名其声曰“希声”③。

    【注释】

    ①以:认为。涵养:滋润养育,培养。

    ②为:因为。太和之气:指天地之间的冲和之气。

    ③名:命名,称呼。希声:不可得闻之声,形容杳渺悠远的境界。《老子》:“大音希声。”

    【译文】

    古人认为琴能够涵养情性,是因为琴具有太和之气,所以称琴声为“希声”。

    未按弦时,当先肃其气①,澄其心②,缓其度③,远其神。从万籁俱寂中冷然音生④,疏如寥廓⑤,窅若太古⑥,优游弦上⑦,节其气候⑧,候至而下,以叶厥律者⑨,此希声之始作也。

    【注释】

    ①肃:安静庄重。

    ②澄:清静安定。

    ③度:胸怀,气度。

    ④籁:原指排箫之类吹管乐器,后泛指各种声响。《庄子·齐物论》:“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冷然:当从《昭代丛书》本作“泠(líng)然”,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